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XGBoost与SHAP分析的可解释性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1
作者 李开平 张凤丽 +1 位作者 黄祖广 王金江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9-208,共10页
针对现有智能故障诊断方法存在特征输入单一、故障难以提取、模型可解释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与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分析的可解释性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传统信号处理方法... 针对现有智能故障诊断方法存在特征输入单一、故障难以提取、模型可解释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与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分析的可解释性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传统信号处理方法完成多域特征的提取。其次,基于XGBoost集成算法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并根据XGBoost内嵌评估指标对模型进行初步特征解释。最后,运用Tree SHAP方法对诊断模型进行特征解释分析,探究重要特征对轴承故障类别趋势的影响关系,分析特征之间的依赖交互效应,直观、透明地揭示模型的诊断机制。通过实验对比XGBoost与其他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本模型在多维评价指标中综合表现更为突出,且具有较强的精确性,故障诊断准确率高达99.62%,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解释性故障诊断方法 多域特征 XGBoost集成算法 Tree shap 特征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SHAP的奶牛热应激预测与可解释性研究
2
作者 严格齐 焦洪超 +3 位作者 林海 李浩 施正香 王朝元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8-414,共7页
为提高奶牛热应激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本研究采用奶牛红外体表温度和热应激潜在影响因子作为特征,基于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构建个体热应激预测模型,并引入基于Shapley值的可加性特征归因算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 为提高奶牛热应激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本研究采用奶牛红外体表温度和热应激潜在影响因子作为特征,基于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构建个体热应激预测模型,并引入基于Shapley值的可加性特征归因算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解释预测结果。选取了躯干、前乳(UD)、脸部以及眼部的最高温度(IRTmax)和平均温度(IRTave)作为体表温度变量,并结合环境参数和奶牛相关变量构建了特征子集。结果显示,热应激情况下,奶牛4个部位的IRTmax和IRTave均显著高于无热应激情况(p<0.01)。对比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和梯度提升树模型,结果表明,使用前乳平均温度(IRTave_UD)作为输入特征,并经过网格搜索优化的XGBoost模型在预测奶牛热应激方面表现最佳,其准确率为80.8%,F1值为79.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SHAP分析表明,前乳平均温度(IRTave_UD)与热应激发生呈正相关,而泌乳天数与其呈负相关,这两者可作为奶牛热应激识别的关键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奶牛舍夏季精准降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热应激 机器学习 可解释性 XGBoost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SHAP方法的陕西省PM_(2.5)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兴赟 张强 +4 位作者 杨方社 郑烈龙 罗嘉昕 史治辉 问思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0-999,共10页
陕西省因经济快速发展及冬季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面临着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导致的PM_(2.5)污染,探究陕西省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2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 陕西省因经济快速发展及冬季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面临着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导致的PM_(2.5)污染,探究陕西省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2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对陕西省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构建XGBoost模型并结合SHAP方法,分析陕西省PM_(2.5)浓度与气象、地形及植被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阐明各因素对PM_(2.5)浓度的时空影响。结果表明:①时间上,2013−2022年陕西省PM_(2.5)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均浓度最大值(56.02μg/m^(3))出现在2013年,在2019−2022年PM_(2.5)年均浓度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35μg/m^(3));空间上,陕西省呈现“关中高、陕南和陕北低”的污染空间格局。②在所研究的影响因素中,XGBoost-SHAP方法揭示了影响陕西省PM_(2.5)浓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高程、相对湿度、温度和人口密度,其中,高程和相对湿度对陕西省PM_(2.5)浓度具有负向影响,而温度和人口密度则表现为正向影响。③通过划分影响区发现,陕北、关中及陕南地区PM_(2.5)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与影响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显示,2013−2022年陕西省PM_(2.5)浓度大幅下降,PM_(2.5)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存在空间差异,治理PM_(2.5)污染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异质性与多重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XGBoost模型 shap方法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图像和SHAP特征筛选的小麦田间产量预测方法研究
4
作者 朱志畅 葛焱 +4 位作者 臧晶荣 李庆 金时超 徐焕良 翟肇裕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4,共11页
为了探寻适宜的小麦产量预测模型并提高其精度,从冬小麦灌浆期的无人机多光谱和RGB图像中提取了14种光谱参数和28种形态参数作为特征变量,利用线性回归、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10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小麦田间产量预测模型,并比较了模型间... 为了探寻适宜的小麦产量预测模型并提高其精度,从冬小麦灌浆期的无人机多光谱和RGB图像中提取了14种光谱参数和28种形态参数作为特征变量,利用线性回归、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10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小麦田间产量预测模型,并比较了模型间预测能力的差异;同时,引入机器学习事后可解释性方法SHAP对输入的特征变量进行重要性分析和筛选,了解其提高模型预测能力的效果。结果表明:(1)10种机器学习模型中,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产量预测表现最好(r^(2)=0.826,RMSE=0.094 t·hm^(-2));(2)根据SHAP确定的特征变量重要性排序,花青素反射指数ARI和三维冠层体积Volume对于预测结果的影响最大,占全部特征重要性总和的45.48%;(3)经过SHAP特征筛选后,确定了在BPNN产量预测模型上表现最优的9个特征变量,其预测结果r^(2)为0.865,RMSE为0.075 t·hm^(-2),比使用全特征的BPNN和事前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在预测精度上均有提升。因此,在优选产量预测模型基础上,可采用SHAP机制对特征变量的重要性进行筛选和分析,以此进一步提高田间小麦产量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无人机图像 机器学习 shap加性解释方法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纠偏框架:一种基于标准解释的归因分数生成方法
5
作者 邢钟毓 梁嘉旋 +3 位作者 余国先 王峻 郭茂祖 崔立真 《计算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9-970,共22页
模型可解释性研究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对于同一数据集,不同模型尽管能达到相似的预测性能,但受训练过程中随机因素等变量影响,其输入特征的重要性评分(归因分数解释)存在显著不一致,这降低了解释的可信度。针对此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 模型可解释性研究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对于同一数据集,不同模型尽管能达到相似的预测性能,但受训练过程中随机因素等变量影响,其输入特征的重要性评分(归因分数解释)存在显著不一致,这降低了解释的可信度。针对此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解释不一致与模型不确定性因素之间的联系,证明了归因解释中的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方法在相似预测模型中的不确定性上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实验深入研究了模型集合中模型训练随机因素等变量对特征归因方法的影响,发现模型不确定导致的解释不确定性普遍存在,而SHAP方法由于其上界的影响不确定性较低。据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模型的标准解释生成稳定归因分数解释的纠偏框架ASGM(Attribution Score Generation Method),以减少归因分数解释的不一致,提升模型解释的稳定性和可信度。该框架通过检测少量抽样模型解释与大量模型生成标准解释之间的差异,利用校正偏差的深度学习模型,生成代表规格不足集或罗生门效应集的归因分数解释,并能预测规格不足集解释间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表明,ASGM可以生成受模型(尤其是随机因素)影响较小的解释,生成解释的质量高于对模型集合解释排名的均值,接近标准解释。此外,与标准解释相比,ASGM在罗生门效应集上的计算时间减少了20%~30%,在规格不足集上减少了17%~48%,这些结果验证了ASGM可有效提升解释稳定性和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不确定性 解释人工智能 规格不足集 罗生门效应集 shap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阵列故障诊断的可解释性智能集成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泽 刘文泽 +2 位作者 王康德 余涛 黄展鸿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5,共8页
针对现有光伏阵列故障检测和诊断智能方法存在的泛化性不强、可解释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解释性智能集成方法。对采集的光伏阵列输出时序电压、电流波形进行特征挖掘,并将多个已成熟应用于光伏故障诊断的智能算法作为不同基学习器与... 针对现有光伏阵列故障检测和诊断智能方法存在的泛化性不强、可解释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解释性智能集成方法。对采集的光伏阵列输出时序电压、电流波形进行特征挖掘,并将多个已成熟应用于光伏故障诊断的智能算法作为不同基学习器与元学习器,构建结合不同智能算法优势且更具泛化性的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以沙普利可加性特征解释方法为总框架,并结合局部近似可解释性方法,对模型训练过程与结果进行解释分析,通过获取各特征的贡献、分析该集成模型的决策机制,并了解其如何进行诊断,提高其可靠度和可信度。算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可解释性智能集成方法在不同规模数据集的测试中均实现了高精度的故障诊断,模型的可解释性结果表明由该智能集成模型建立的故障特征和诊断结果的映射遵循物理见解,增强了智能方法的可信度和透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故障诊断 Stacking集成 可解释性智能方法 沙普利可加性特征解释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资料地区可解释性混合机器学习模型中长期径流预报
7
作者 由宇军 白云岗 +4 位作者 卢震林 张江辉 曹彪 李文忠 余其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2-59,共8页
在无资料地区气象、水文等观测资料缺乏,影响径流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水文预报和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分析无资料地区现有的降水、气温和径流数据在中长期预报中的适用性,进而实现径流预报非常重要。分别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CNN)、... 在无资料地区气象、水文等观测资料缺乏,影响径流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水文预报和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分析无资料地区现有的降水、气温和径流数据在中长期预报中的适用性,进而实现径流预报非常重要。分别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CNN)、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BiGRU)、注意力机制(Attention)和优化粒子群算法(IPSO)构建CNN-BiGRU-Attention、IPSO-CNN-BiGRU-Attention组合模型,再与门控循环单元模型(GRU)和ABCD水量平衡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在玉龙喀什河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SHAP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方法探究最优模型中输入特征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加入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模型IPSO-CNN-BiGRU-Attention预测精度整体优于CNN-BiGRU-Attention、GRU模型,与实际值能够较好地吻合;随着预见期的增加,提出的组合模型在验证期内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2.11、1.32 m^(3)/s、73.76%和0.94,并且在前3个月预报精度最高。该方法在缺资料地区月径流预报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预报 缺资料地区 shap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方法 组合模型IPSO-CNN-BiGRU-Attention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解释性长短期记忆模型用于预测湖泊总磷浓度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丁艺鼎 范宏翔 +4 位作者 徐力刚 蒋名亮 吕海深 朱永华 程俊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6-1059,I0007,共15页
对湖泊总磷的变化预测和来源识别对水资源调度和流域生态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水动力条件导致的非平稳性给湖泊总磷浓度的准确预测带来极大的困难。为克服这一挑战,本文引入了基于加权回归的季节趋势分解(seasonal a... 对湖泊总磷的变化预测和来源识别对水资源调度和流域生态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水动力条件导致的非平稳性给湖泊总磷浓度的准确预测带来极大的困难。为克服这一挑战,本文引入了基于加权回归的季节趋势分解(seasonal and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ess,STL)技术和夏普利加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构建了一个可解释的预测框架,以增强对湖泊总磷浓度演变的预测并提高其可解释性。研究表明:(1)在骆马湖总磷浓度的预测中,该框架拥有较好的预报精度(R^(2)=0.878),优于LSTM和卷积长短期记忆模型(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nd 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CNN-LSTM)。当预测时间步长增加到8 h时,该框架有效提高了总磷浓度的预测精度,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47.1%和33.3%。从预测趋势来看,骆马湖在汛期的总磷平均浓度为0.158 mg/L,相较于非汛期的平均浓度,增加了202.1%。(2)运河来水是骆马湖总磷浓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贡献权重为60.0%,并且不同断面(三湾、三场)的污染源受水动力、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本文凸显了神经网络模型在预警水体污染方面的可实施性,并且为提高传统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和可解释性的开发与验证提供了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LSTM shap 总磷 可解释性研究 骆马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SHAP的高压涡轮级高维设计空间数据挖掘
9
作者 杨昭 郭振东 +2 位作者 苏鹏飞 汪祺能 宋立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154,共11页
为厘清涡轮级高维设计空间中各变量对级性能的影响,基于数据挖掘方法SHAP对GE-E3高压涡轮第一级的93个设计变量进行了知识挖掘。除常规数据挖掘工作中显著变量对总体性能的影响分析外,发展了显著变量对涡轮级沿叶高方向性能分布影响的... 为厘清涡轮级高维设计空间中各变量对级性能的影响,基于数据挖掘方法SHAP对GE-E3高压涡轮第一级的93个设计变量进行了知识挖掘。除常规数据挖掘工作中显著变量对总体性能的影响分析外,发展了显著变量对涡轮级沿叶高方向性能分布影响的分析方法,可视化表示了改善级总体性能的设计变量所影响的涡轮级的具体位置;同时,充分发挥SHAP局部解释的优势,在设计空间中选取典型样本进行归因分析,研究了各设计变量在样本性能指标变化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对于高压涡轮级,影响级效率的显著变量包括有效出气角、静叶三维积叠参数、叶片吸力面前缘附近样条控制点等。基于GE-E3高压涡轮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得到涡轮级设计准则:减小动叶中间截面有效出气角、增大静叶中间截面有效出气角,静叶三维积叠点周向顶部位置、周向中间位置向压力面偏移,静叶中间截面、动叶中间截面吸力面前缘附近控制点均向叶片变薄方向移动。遵循设计准则得到的最终设计使级效率提高了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涡轮级 高维设计空间 数据挖掘 shap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SHAP的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溯源模型
10
作者 盛武 王灵子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7,140,共8页
针对目前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由于“黑盒”结构导致内部运行逻辑未知、预测结果可解释性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SHAP的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溯源模型。对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浓度关联监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特... 针对目前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由于“黑盒”结构导致内部运行逻辑未知、预测结果可解释性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SHAP的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溯源模型。对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浓度关联监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特征变量;基于XGBoost搭建上隅角瓦斯浓度预测模型,引入SHAP算法计算每个特征变量对预测结果的贡献值,增强模型透明度,为XGBoost提供全局性解释;最后利用现场多源传感监测数据对模型性能进行验证。实例分析结果表明:①XGBoost模型的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3,0.007,0.008,相较于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回归(SVR)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拟合优度最高,误差最低。②XGBoost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478%,相较于对比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与较好的泛化性能。③依据各输入特征的平均绝对SHAP值,工作面T1瓦斯浓度对上隅角瓦斯浓度影响最大,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抽采管道内瓦斯浓度次之,回采煤层瓦斯含量、回采煤层顶板压力等紧随其后,说明XGBoost能捕捉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和交互作用,SHAP算法可为XGBoost模型提供全局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浓度预测 上隅角瓦斯溯源 XGBoost模型 shap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驱动的轧机振动预测及可解释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阳 段振杰 +3 位作者 王思静 林然锰 杜晓钟 王威中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55,共7页
为研究轧制过程动态工艺参数对轧机振动的影响规律,改善现有研究中机理模型精度较低且数据模型缺乏可解释性的问题,采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轧机振动预测模型,并使用SHapley Additiv... 为研究轧制过程动态工艺参数对轧机振动的影响规律,改善现有研究中机理模型精度较低且数据模型缺乏可解释性的问题,采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轧机振动预测模型,并使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框架对预测模型进行解释。通过与其他预测模型相比,XGBoost预测模型可以利用工艺参数实现对轧机运行状态的高精度预测。基于SHAP框架解释的结果表明,出入口厚度、轧制力、轧制速度对轧机振动影响较大,后张力对轧机振动影响较小。研究为提高轧机设备与工艺参数的匹配度,实现将工业数据应用于轧机振动预测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轧机振动 工业数据 工艺参数 极端梯度提升 shap解释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ICO欺诈预测与可解释分析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加荣 廖彬 +1 位作者 刘怡 陈海龙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64,共8页
为了解决首次代币发行(ICO)欺诈检测研究中存在的特征建模单一、模型缺乏可解释性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ICO欺诈预测和可解释分析模型IICOFP。首先,融合ICO项目基本信息、评级分数、社交媒体等多源异构数据,通过Lasso特征... 为了解决首次代币发行(ICO)欺诈检测研究中存在的特征建模单一、模型缺乏可解释性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ICO欺诈预测和可解释分析模型IICOFP。首先,融合ICO项目基本信息、评级分数、社交媒体等多源异构数据,通过Lasso特征选择和Tomek-Link欠采样更有效地实现对ICO的特征建模;其次,基于GBDT算法训练ICO欺诈预测模型,并引入SHAP框架从多个角度分析欺诈型ICO的影响因素,有力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 1分数和AUC值分别达到87.76%、85.37%、90.52%、87.87%和87.82%,各项性能比已有的最佳模型提高了约2%~10%,验证了融合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特征建模在ICO欺诈预测中的关键作用(实验数据及代码:https://github.com/Lujiarong1203/IICOF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代币发行(ICO) 欺诈预测 GBDT模型 shap框架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模型可解释性方法、应用与安全研究综述 被引量:193
13
作者 纪守领 李进锋 +1 位作者 杜天宇 李博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71-2096,共26页
尽管机器学习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缺乏可解释性严重限制了其在现实任务尤其是安全敏感任务中的广泛应用.为了克服这一弱点,许多学者对如何提高机器学习模型可解释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大量的解释方法以帮助用户理解模... 尽管机器学习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缺乏可解释性严重限制了其在现实任务尤其是安全敏感任务中的广泛应用.为了克服这一弱点,许多学者对如何提高机器学习模型可解释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大量的解释方法以帮助用户理解模型内部的工作机制.然而,可解释性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依然还有大量的科学问题尚待解决.并且,不同的学者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可解释性赋予的含义也不同,所提出的解释方法也各有侧重.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模型可解释性仍缺乏统一的认识,可解释性研究的体系结构尚不明确.在综述中,回顾了机器学习中的可解释性问题,并对现有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科学的归类.同时,讨论了可解释性相关技术的潜在应用,分析了可解释性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安全性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了可解释性研究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推动可解释性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可解释性 解释方法 解释机器学习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解释性验证的光伏出力实时纠偏概率预测模型
14
作者 蒋莹莹 田建艳 +2 位作者 姬政雄 菅垄 刘竖威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4-3954,I0013-I0015,共14页
为了解决目前光伏出力概率预测模型会随时间产生模型漂移且缺乏可解释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解释性验证的光伏出力实时纠偏概率预测模型。首先在考虑季节的前提下构建了基于自然梯度提升(natural gradient boosting,NGBoost)的光伏出力概... 为了解决目前光伏出力概率预测模型会随时间产生模型漂移且缺乏可解释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解释性验证的光伏出力实时纠偏概率预测模型。首先在考虑季节的前提下构建了基于自然梯度提升(natural gradient boosting,NGBoost)的光伏出力概率预测模型,通过超参数调优得到不同季节的光伏出力概率预测模型;其次通过分析光伏出力对象的时序特殊性,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光伏出力概率预测实时纠偏策略,从而在考虑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情况下对不确定性预测结果进行修正,使模型能够进行随时间演变的动态预测;然后结合沙普利加性(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方法挖掘主导因素对光伏出力不确定性的影响,旨在通过全局解释和局部解释探讨不同季节下各输入特征对光伏出力不确定性的贡献度,进一步验证所构建模型预测过程和修正策略的合理性;最后采用公开数据集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的连续概率排位分数处于9.89~24.01 kW之间,与其他模型相比精度较高,并且能够分析复杂预测过程,为光伏出力不确定性预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出力 不确定性预测 NGBoost shap方法 可解释性 实时纠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则的建模方法的可解释性及其发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志杰 曹友 +3 位作者 胡昌华 唐帅文 张春潮 王杰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1-1216,共16页
建模方法的可解释性指其以可理解的方式表达实际系统行为的能力.随着实践中对可靠性需求的不断提高,建立出可靠且可解释的模型以增强人对实际系统的认知成为了建模的重要目标.基于规则的建模方法可更直观地描述系统机理,并能有效融合定... 建模方法的可解释性指其以可理解的方式表达实际系统行为的能力.随着实践中对可靠性需求的不断提高,建立出可靠且可解释的模型以增强人对实际系统的认知成为了建模的重要目标.基于规则的建模方法可更直观地描述系统机理,并能有效融合定量信息和定性知识实现不确定信息的灵活处理,具有较强的建模性能.本文从基于规则的建模方法出发,围绕知识库、推理机和模型优化梳理了其在可解释性方面的研究,最后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规则的建模方法 可解释性 系统建模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SHAP到概率——可解释性机器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靶向脂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东镇 郭城楠 +7 位作者 彭芳 赵淑珍 李慧慧 夏喆铮 车明珠 王亚楠 张泽杰 毛广运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1-515,共5页
目的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早期识别模型,并探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在脂质组学数据中的应用。方法基于本项目组的DR靶向脂质组学数据,通过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方... 目的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早期识别模型,并探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在脂质组学数据中的应用。方法基于本项目组的DR靶向脂质组学数据,通过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特征筛选;在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识别模型后,通过全局、特征和个体三个层面对模型进行解释,并将SHAP值转换成概率以增强可解释的能力。结果本研究筛选出了5种内源性脂质代谢物,构建了一个性能较为优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识别模型,并成功使用SHAP及概率解锁了模型。结论脂质代谢物质可以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识别;SHAP在进行黑盒模型的解锁时表现出色,且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组学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影像的深度学习模型可解释性方法在阿尔茨海默病识别中的应用
17
作者 王佳荣 柯铭 +2 位作者 董占国 王路斌 李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85,共11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有效治愈方法。AD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生活与经济负担,研究表明及时预防和干预能够延缓AD的发生与发展,其早期筛查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神经影像模型的A...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有效治愈方法。AD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生活与经济负担,研究表明及时预防和干预能够延缓AD的发生与发展,其早期筛查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神经影像模型的AD预测已有了快速发展。首先,总结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D预测模型,并从模型结构、数据规模以及局部和全局脑区等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中的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性能最优,数据规模的持续扩增也有助于提升模型性能;然后,对目前神经影像模型的可解释性方法进行总结,对比基于敏感性分析和反向传播的可解释性方法在AD识别中的优势和缺陷,指出以反向传播为代表的可解释性方法更适合于AD研究;最后,针对研究现状,指出实现语义化的医学影像分析以及生成可理解的诊断报告将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可解释性方法 磁共振成像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解释性反演技术在薄互层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梁海龙 姜岩 齐春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4期410-414,共5页
介绍了一种在薄互层条件下,用地震解释层位控制,以测井曲线为出发点进行外推内插,形成初始波阻抗模型,并通过对初始模型的不断更新,使模型的合成记录最佳逼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方法。该方法把地震和测井有机地联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地... 介绍了一种在薄互层条件下,用地震解释层位控制,以测井曲线为出发点进行外推内插,形成初始波阻抗模型,并通过对初始模型的不断更新,使模型的合成记录最佳逼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方法。该方法把地震和测井有机地联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大大提高了薄层的识别能力。反演结果能较好地反映主力油层葡I2和葡I3的横向变化。将该技术应用于肇州油田州603区块和州62-平61水平井的设计和轨迹调整中。州62-平61井共钻进水平段614m,葡I2层水平钻进了280m,向下调整钻遇葡I3层,水平钻进334 m。该水平井砂岩钻遇率达74.4%,初期平均产油30 t/d以上。利用该技术在徐21井区作单井评价,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解释性反演技术 薄互层 砂体 预测方法 水平井 波阻抗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性适用:国际人权法在国内法院适用的新趋势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雪莲 《东方法学》 CSSCI 2016年第5期73-80,共8页
采行一元论和采行二元论的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某种融合的趋势,解释性适用方法被广泛采用。这种方法以国内法为依托,通过援引国际人权法解释国内法的方式,实现国际人权法在国内的间接适用。可以作为解释资源的国际人权文件范围广泛... 采行一元论和采行二元论的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某种融合的趋势,解释性适用方法被广泛采用。这种方法以国内法为依托,通过援引国际人权法解释国内法的方式,实现国际人权法在国内的间接适用。可以作为解释资源的国际人权文件范围广泛,实际范围会受到各国国内法院所持的不同原理的影响。按照对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的不同理解,国内法院解释适用的具体方法可以被分为"立足于国内价值"的方法和"立足于国际价值"的方法两类。在国际人权法尚无法在我国法院直接适用的情况下,"解释性适用"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突破现实瓶项的可选路径。具体而言,我们应当立足于"国内价值",从价值增进型、价值确认型和语境解释这三种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探索性实践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性适用 国际人权法 国内法院 解释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 被引量:20
20
作者 马先林 周德胜 +2 位作者 蔡文斌 李宪文 何明舫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90,共10页
准确预测致密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是压裂效果评价和优化设计的关键环节。现有的产能预测方法,引入了过多的假设和简化,很难全面反映致密储层流体多尺度的运移机理和复杂物理过程,导致产能预测误差较大。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致密... 准确预测致密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是压裂效果评价和优化设计的关键环节。现有的产能预测方法,引入了过多的假设和简化,很难全面反映致密储层流体多尺度的运移机理和复杂物理过程,导致产能预测误差较大。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致密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已收集的地质、压裂水平井产能及钻完井等多类型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直接挖掘数据内部规律,建立产能预测模型。此外,为解决常规机器学习模型的“黑盒子”问题,还利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方法对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全局和局部解释,分析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增加了模型的可信性和透明度。以苏里格气田苏东示范区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与油气藏数值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提高了产能预测的精度,而且缩短了建模周期,加快了计算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压裂水平井 机器学习 产能预测 可解释性 数据驱动 shap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