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时序偏移量跟踪技术的喀喇昆仑山Batura和Passu冰川表面流速监测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兆欢 彭思佳 +2 位作者 褚洪义 姚林强 马金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9-576,共8页
基于2017-2019年Sentinel-1 SAR数据,利用小基线集(SBAS)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喀喇昆仑山系Batura和Passu冰川时序表面流速,分析冰川表面流速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Batura和Passu冰川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Passu冰川对季节响应存... 基于2017-2019年Sentinel-1 SAR数据,利用小基线集(SBAS)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喀喇昆仑山系Batura和Passu冰川时序表面流速,分析冰川表面流速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Batura和Passu冰川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Passu冰川对季节响应存在异常现象,春冬季节的强降水增强冰川表面流速,夏季表面流速较小,沿冰川主流线,受坡度影响,表面流速起伏变化较大,冰舌末端具有前进的可能;Batura冰川表面流速随着高程降低逐渐减小,但积累区流速较大,冰川运动的活动性较强.SBAS偏移量跟踪技术在夏季受降水和冰雪融化的影响,时序偏移量变化起伏相对较大,冬季较稳定.利用非冰川区10个稳定城镇区获取的偏移量误差占最大冰川流速比例为1.7%~2.1%,距离向和方位向偏移量获得的偏移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证明冰川时序表面流速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 sbas偏移量跟踪技术 冰川表面流速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偏移量跟踪技术估计天山南依内里切克冰川运动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佳 李志伟 +2 位作者 汪长城 朱建军 丁晓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26-1236,共11页
流动性是冰川的一个主要特征,监测其流速变化可以为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灾害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研究利用2007—2008年的7景ALOS/PALSAR影像和偏移量跟踪技术提取亚洲最大的山岳冰川之一——南伊内里切克冰川的运动场.ALOS/PALSAR影像... 流动性是冰川的一个主要特征,监测其流速变化可以为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灾害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研究利用2007—2008年的7景ALOS/PALSAR影像和偏移量跟踪技术提取亚洲最大的山岳冰川之一——南伊内里切克冰川的运动场.ALOS/PALSAR影像的时间连续性和南伊内里切克冰川的冰碛覆盖为SAR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连续的冰川表面流速提供了基础,然而冰川积累区降雪、附加冰带消融、陡坡区域裂缝发育等客观事件的发生对速度的获取仍有局部影响.尽管如此,本文仍得到了整个冰川不同季节的平面运动场,并且在所有6个时间段内观测到的运动场非常吻合.详细地分析揭示南伊内里切克冰川运动具备以下规律:流速由轴部向两侧递减,由源头向下至雪线处运动速度逐渐增加,然后再向末端逐渐递减;流速大小和坡度大小呈非线性正相关,坡度从1°突变至16°时,冰川运动加速会导致裂缝发育;夏季受冰川湖影响,尾部分支流速能激增至96cm/d;暖季速度会高于寒季5~10cm/d.该冰川的冰舌主体日平均速度为20~50cm/d,局部最高速度可以达到65cm/d.在冰舌上提取了一些样点的速度作统计,结果显示各个时段中所有样点的平均速度最高可达33.3cm/d,最低可至27.9cm/d.冰舌部分的速度和2004年的数据相比下降了约5c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伊内里切克 冰川 偏移量跟踪技术 流动速度 物质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辅助偏移量跟踪技术的山地冰川运动监测研究
3
作者 王群 范景辉 +3 位作者 周伟 袁蔚林 童立强 郭兆成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7-173,共7页
为改善传统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山地冰川表面位移时受大空间基线和地形起伏影响较大的状况,研究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以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和浪卡子县之间的卓莫拉日山系东段冰川区为例,选取... 为改善传统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山地冰川表面位移时受大空间基线和地形起伏影响较大的状况,研究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以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和浪卡子县之间的卓莫拉日山系东段冰川区为例,选取2对不同空间基线长度的TerraSAR-X数据应用传统的和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进行处理,并对比非冰川区的2种偏移量提取结果;针对2景入射角和成像范围有所差别的COSMO-SkyMed影像开展了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数据处理。结果表明,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不仅降低了空间基线和地形起伏引起的误差,而且还能应用于同一传感器不同波束模式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扩大了SAR数据的使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移量跟踪技术 冰川表面运动 大空间基线 地形起伏 外部DEM TerraSAR-X COSMO-SkyM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遥感像素偏移量的金沙江流域2018年白格滑坡演变过程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岳 丁明涛 +4 位作者 李鑫泷 张雪松 黄武彪 刘振江 李振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2-1015,共14页
随着光学遥感卫星的增多以及影像质量的提升,利用光学遥感影像监测地表形变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以金沙江流域典型的高位远程滑坡——白格滑坡为例,选取Sentinel-2光学影像,综合利用像素偏移量跟踪(Offset-tracking)技术和时序反演(Ti... 随着光学遥感卫星的增多以及影像质量的提升,利用光学遥感影像监测地表形变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以金沙江流域典型的高位远程滑坡——白格滑坡为例,选取Sentinel-2光学影像,综合利用像素偏移量跟踪(Offset-tracking)技术和时序反演(Time-series Inversion)算法,对2018年“10·10”白格滑坡和“11·3”白格滑坡前后的地表形变进行了反演与分析。结果表明:①“10·10”白格滑坡发生前(2015年11月13日~2018年2月5日)坡体最大水平位移为31.69 m,时序位移呈现出明显的“初始启动→等速变形→加速变形”过程特征;②“11·3”白格滑坡发生前(2018年10月28日~2018年11月2日)东西向(主滑方向)形变高达12.89 m,与雷达影像偏移量跟踪结果一致;③“11·3”白格滑坡发生后(2020年1月16日~2022年2月4日)部分残留堆积体东西向累计形变最高达7.71 m,滑移迹象明显,存在再次成灾风险。通过分析COSI-Corr和CARST两种光学影像偏移量跟踪软件的形变结果、InSAR形变探测结果和无人机三维变化检测结果,验证光学影像偏移量跟踪方法探测地表形变具有较好的精度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 偏移量跟踪技术 时序反演算法 COSI-Corr CARST DEM差分 形变监测 白格滑坡 金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西藏白格滑坡失稳前后全过程形变监测研究
5
作者 杨成生 魏春蕊 +2 位作者 魏云杰 李祖锋 丁慧兰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11,共9页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和SAR偏移量以及光学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了白格滑坡滑前、2次滑动和滑后的形变特征。光学偏移量计算结果表明,白格滑坡在2014年11月—2018年3月29日的滑前阶段,累积位移量达到40 m,其形变区为滑坡中部。SAR偏移量结果也表明该滑坡在滑前2018年5月与7月的累积位移量达到了6.4 m,其形变区同样为滑坡中部。基于InSAR技术的监测结果揭示了白格滑坡2018年10月—11月2次失稳后,在滑坡后缘和滑坡左上侧仍存在明显的残余形变。白格滑坡在2018年11月—2021年11月滑后阶段,在滑坡的后缘高位处仍存在-140 mm/a的形变,且滑坡左上侧形变范围在持续扩大。该研究成果恢复了白格滑坡大量级位移的滑动全过程,为滑坡监测及预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sbas-InSAR 偏移量跟踪技术 全过程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