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g@AgBr/GO/Ni等离子体光阴极膜电极的电荷转移机制和光电催化活性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娣 傅丽 +5 位作者 刘洪燕 陈钰 李桂花 张心仪 杜云志 马佳柔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14-3623,共10页
采用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了含少量氧化石墨烯(GO)的Ag@AgBr/GO/Ni表面等离子体膜电极,该膜电极的表面微观形貌呈现出GO覆盖在AgBr颗粒表面的褶皱结构。纳米Ag分布在AgBr表面以及GO和AgBr接触的边缘,尺寸分布从10 nm到120 nm基本上呈正态... 采用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了含少量氧化石墨烯(GO)的Ag@AgBr/GO/Ni表面等离子体膜电极,该膜电极的表面微观形貌呈现出GO覆盖在AgBr颗粒表面的褶皱结构。纳米Ag分布在AgBr表面以及GO和AgBr接触的边缘,尺寸分布从10 nm到120 nm基本上呈正态分布趋势,颗粒尺寸多为50~80 nm。作为光阴极Ag@AgBr/GO/Ni膜电极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光电化学过程与暗态的电化学过程的本质不同在于其存在光生电子由价带跃迁至导带而产生的光电流。在可见光照射和最佳阴极偏压下,良好的光电协同效应、GO优异的导电性能和较大颗粒纳米Ag增强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是Ag@AgBr/GO/Ni优异光电催化性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Br/GO/Ni膜电极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光阴极 电荷转移机制 光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cheme活性炭负载g-C_(3)N_(4)/TiO_(2)光催化混凝土降解性能分析
2
作者 张典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7,共10页
为了解决抗生素废水污染和室内装修低浓度甲醛污染,采用简易的混合高温煅烧法制备了活性炭负载g-C_(3)N_(4)/TiO_(2)(g-C_(3)N_(4)/TiO_(2)/AC)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XPS、TEM、UV-vis DRS和PL等技术对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晶型、元素... 为了解决抗生素废水污染和室内装修低浓度甲醛污染,采用简易的混合高温煅烧法制备了活性炭负载g-C_(3)N_(4)/TiO_(2)(g-C_(3)N_(4)/TiO_(2)/AC)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XPS、TEM、UV-vis DRS和PL等技术对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晶型、元素组成、微观形貌、光谱响应范围和光生载流子重组等进行了表征。S-scheme异质结弯曲能带和内电场实现了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拓宽了光谱吸收范围,有效保留了高活性的·O_(2)^(-)、h^(+)和·OH等活性基团,表现出优异的磺胺甲基噻唑(STZ)降解活性和稳定性,g-C_(3)N_(4)/TiO_(2)/AC投加量为1.0 mg和STZ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可见光照射30 min时STZ降解率为98.8%,明显优于g-C_(3)N_(4)、TiO_(2)和TiO_(2)/AC。g-C_(3)N_(4)/TiO_(2)/AC掺杂到环氧树脂涂料中合成了光催化涂料,通过空气喷枪均匀喷涂到混凝土表面得到光催化混凝土,光催化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甲醛降解活性和稳定性,g-C_(3)N_(4)/TiO_(2)/AC负载量为3%、甲醛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 mg/L、可见光照射180 min时,甲醛降解率达到了96.3%,有效实现了室内装修低浓度甲醛气体的高效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TiO_(2) 光催化 混凝土 s-scheme电荷转移机制 抗生素降解 室内装修甲醛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ICT型荧光探针的光谱性质与识别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成昭 郑蕾 +1 位作者 徐玥 何昊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2年第6期37-43,共7页
以经典的金属离子响应型多羧酸识别基团为结构基础,连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荧光基团,在识别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构筑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合成得到一种荧光探针T13;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初步阐明了探针T13对Zn^(2+)... 以经典的金属离子响应型多羧酸识别基团为结构基础,连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荧光基团,在识别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构筑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合成得到一种荧光探针T13;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初步阐明了探针T13对Zn^(2+)、Cu^(2+)、Hg^(2+)的识别机制。结果表明,探针T13对目标物Zn^(2+)、Cu^(2+)、Hg^(2+)均表现出特征响应与稳定荧光性能;识别过程中荧光强度与目标物浓度线性相关,探针与目标物的络合比为1∶1,能够用于水环境中Zn^(2+)、Cu^(2+)、Hg^(2+)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为探针结构优化、性能筛选与探针-目标离子的生物学成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多羧酸配体 光谱性质 识别机制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磁场控制的旋转电弧开关的研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清玲 郭良福 +1 位作者 何孟兵 潘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2-105,152,共5页
开关在脉冲功率技术中极其重要,其已成为制约脉冲功率技术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为了满足高电压、大电流、高电荷转移量、电极烧蚀小、寿命长的要求,文中设计了一个由轴向磁场控制的旋转电弧间隙开关,研究了其电磁场分布及轴向磁场下电... 开关在脉冲功率技术中极其重要,其已成为制约脉冲功率技术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为了满足高电压、大电流、高电荷转移量、电极烧蚀小、寿命长的要求,文中设计了一个由轴向磁场控制的旋转电弧间隙开关,研究了其电磁场分布及轴向磁场下电弧的运动机制,并进行了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此开关中的电弧确实在轴向磁场控制下做旋转运动,且运动速度很快,不需要对触发脉冲进行陡化就能得到纳秒级脉冲。实验放电波形比较稳定,分散性为2ns;开关电极表面的烧蚀小,有利于延长开关的寿命;开关工作参数为:电压23kV,单脉冲能量0.314MJ,峰值电流100kA,电荷转移量27.3C/脉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电压技术 轴向磁场 旋转电弧间隙开关 运动机制 峰值电流 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Ag、Ir和Re搀杂硅半导体团簇的电子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聚广 张鹏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年第3期310-311,共2页
半导体团簇由于其在微电子工业的应用倍受人们关注;而过渡金属搀杂在半导体Si和Ge材料形成不同于原来材料性质的新材料,因此引起了物理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1-9].
关键词 硅半导体团簇 电子结构 电荷转移微观机制 稳定性 过渡金属 AG IR RE 搀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浸渍法g-C_(3)N_(4)/TNAs光电极制备及其光电催化降解间氯硝基苯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春蕾 信帅帅 +4 位作者 王旭 霍思月 马晓明 刘文婕 高孟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6,共13页
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改性TiO_(2)纳米管阵列的复合光电极(g-C_(3)N_(4)/TNAs),对复合光电极的晶型结构、形貌和元素价态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和电化学工作站评价了g-C_(3)N_(4)/TNAs的光电化... 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改性TiO_(2)纳米管阵列的复合光电极(g-C_(3)N_(4)/TNAs),对复合光电极的晶型结构、形貌和元素价态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和电化学工作站评价了g-C_(3)N_(4)/TNAs的光电化学性能。在施加1.5 V偏压和可见光照射下,评价了g-C_(3)N_(4)/TNAs对间氯硝基苯(m-chloronitrobenzene,m-CNB)的光电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g-C_(3)N_(4)的负载拓宽了TNAs的光吸收范围,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相较于其它光电极,以浸渍液g-C_(3)N_(4)浓度为300 mg·L^(-1)时制备的g-C_(3)N_(4)-300/TNAs具有较好的光电化学性能和较高的光电催化m-CNB的性能。此外,g-C_(3)N_(4)-300/TNAs在光电催化降解m-CNB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光谱表明·OH、·O^(-)_(2)和h^(+)是g-C_(3)N_(4)/TNAs光电催化降解m-CNB的主要活性物质,g-C_(3)N_(4)和TNAs形成的异质结符合Z型电荷转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氯硝基苯 光电催化降解 TiO_(2)纳米管阵列 石墨相氮化碳 Z型电荷转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控制碳活化过硫酸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磊 成先雄 +3 位作者 连军锋 张鹏 陈于梁 肖宇航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22-728,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认同度较高的3类活化机制,即自由吸附、表面活化自由基氧化、非自由基氧化机制,分析对比了活性炭、生物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金刚石等碳材料的催化特性。分析了不同活化机制和表面改性方法之间的联系,讨论了元素掺杂... 综述了近年来认同度较高的3类活化机制,即自由吸附、表面活化自由基氧化、非自由基氧化机制,分析对比了活性炭、生物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金刚石等碳材料的催化特性。分析了不同活化机制和表面改性方法之间的联系,讨论了元素掺杂、金属负载、高温退火、酸碱处理4种改性方式对表面形貌控制和官能团调控的实际运用,旨在强化碳材料的活化性能及催化稳定性,提高重复使用性能,提出了对碳活化过硫酸盐机制研究和材料改性发展方向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过硫酸盐 活化机制 电荷转移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Br/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8
作者 徐泽忠 高雅 +2 位作者 黄有鹏 谢劲松 韩成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69,共6页
文章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不同形貌和结构的g-C_(3)N_(4)半导体,超声法将AgBr原位沉淀在g-C_(3)N_(4)表面,成功制备出不同质量比AgBr/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借助FE-SEM、BET、TGA、XRD、UV-Vis DRS等方法对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 文章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不同形貌和结构的g-C_(3)N_(4)半导体,超声法将AgBr原位沉淀在g-C_(3)N_(4)表面,成功制备出不同质量比AgBr/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借助FE-SEM、BET、TGA、XRD、UV-Vis DRS等方法对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比表面积、热稳定性以及其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g-C_(3)N_(4)半导体呈现纳米管状结构,直径约为300 nm,管长约为800 nm;AgBr/g-C_(3)N_(4)-20%复合光催化剂比表面积可达为40.727 m^(2)/g,孔体积0.110 cm^(3)/g,孔半径为17.171 nm。以罗丹明B(RhB)为模拟污染物,考察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AgBr/g-C_(3)N_(4)质量比为20%时,可见光催化80 min后,RhB降解率可达到97.4%。光催化机理研究表明,空穴(h+)是光催化降解RhB的主要活性物种,其次为超氧自由基(·O_(2)-)与羟基自由基(·OH),根据能带理论推测AgBr/g-C_(3)N_(4)符合Z型电荷转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Br/g-C_(3)N_(4) 光催化降解 电荷转移机制 Z型异质结 有机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ZnKPO_4·6H_2O)∶VO^(2+)的自旋哈密顿参数及局域结构
9
作者 涂超 谢林华 杜香容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30-2134,共5页
基于晶体场理论和电荷转移机制,采用双旋-轨耦合参量模型的3d^1离子在D_(4h)对称的晶场中自旋哈密顿参量的高阶微扰公式和晶场能级公式,计算了(ZnKPO_4·6H_2O)∶VO^(2+)晶体的光吸收谱和自旋哈密顿参量。本文不仅考虑了晶场机制,... 基于晶体场理论和电荷转移机制,采用双旋-轨耦合参量模型的3d^1离子在D_(4h)对称的晶场中自旋哈密顿参量的高阶微扰公式和晶场能级公式,计算了(ZnKPO_4·6H_2O)∶VO^(2+)晶体的光吸收谱和自旋哈密顿参量。本文不仅考虑了晶场机制,同时也考虑了电荷转移机制。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是一致的。说明电荷转移机制对(ZnKPO_4·6H_2O)∶VO^(2+)晶体的自旋哈密顿参量的结果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旋哈密顿参量 晶体场理论 电荷转移机制 (ZnKPO4·6H2O)∶V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光催化剂 CoFe _(2) O _(4)/g C_( 3)N _(4)降解盐酸四环素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颜梦希 王晟 +3 位作者 胡鑫 徐梦颖 宗帅 陆庆晨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7-510,536,共15页
残留在水中的盐酸四环素(TCH)结构复杂、难以降解,光催化技术被证实是一种去除水中盐酸四环素的有效方法。石墨型氮化碳(gC_(3)N_(4))因稳定、无毒、低成本等优点被广泛用作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剂。但gC_(3)N_(4)的光生电子空... 残留在水中的盐酸四环素(TCH)结构复杂、难以降解,光催化技术被证实是一种去除水中盐酸四环素的有效方法。石墨型氮化碳(gC_(3)N_(4))因稳定、无毒、低成本等优点被广泛用作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剂。但gC_(3)N_(4)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容易复合。为了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通过水热法制备了Z型光催化剂CoFe_(2)O_(4)/gC_(3)N_(4),用于可见光下降解盐酸四环素,并对光催化活性提高的原因和光腐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CoFe_(2)O_(4)复合量(质量分数)为25%时,CoFe_(2)O_(4)/gC_(3)N_(4)的光催化活性最佳,240 min后,盐酸四环素的降解率达到49.2%。CoFe_(2)O_(4)/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增强得益于可见光吸收量的增加和Z型电荷转移机制的协同作用。降解过程分为快速段和慢速段,均满足拟一级动力学方程。CoFe_(2)O_(4)/gC_(3)N_(4)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循环后降解率的轻微损失是由于CoFe_(2)O_(4)的光腐蚀导致。该工作为双Z方案光催化剂的设计和光腐蚀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型电荷转移机制 光催化降解 gC_(3)N_(4) CoFe_(2)O_(4) 盐酸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