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GO-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废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发强 夏培蓓 +2 位作者 张新华 黄蕾 吴咏梅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5-2109,2142,共6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RGO-TiO_(2)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FT-IR、Raman及光催化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形貌、结构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RGO-TiO_(2)复合材料为锐钛矿TiO_...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RGO-TiO_(2)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FT-IR、Raman及光催化测试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形貌、结构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RGO-TiO_(2)复合材料为锐钛矿TiO_(2)结构,水热温度的变化和石墨烯的负载均没有改变复合材料的物相结构,RGO-TiO_(2)复合材料为球状颗粒,颗粒尺寸分布在200~650 nm之间,TiO_(2)负载于RGO的表面,当水热温度为200℃时,复合材料的颗粒最为密实,尺寸均匀性最佳。RGO与TiO_(2)之间存在键合作用,RGO-TiO_(2)复合材料在合成过程中GO被还原成了RGO。以罗丹明B(RhB)溶液为光催化降解对象,随着水热反应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对RhB溶液的降解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水热反应温度为200℃时,复合材料在180 min时的降解效率达到了最大值93.51%。综合可知,最佳水热反应温度为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 TiO_(2) 复合材料 光催化降解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元素掺杂对Sn/rGO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天天 程玉贤 +1 位作者 夏龙 梁莹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6,共7页
本文以纳米级SnO2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热处理的方式制备具有不同含量In元素掺杂的In-Sn/rGO复合材料。研究了In元素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物相组成、缺陷程度、介电常数、导电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I... 本文以纳米级SnO2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热处理的方式制备具有不同含量In元素掺杂的In-Sn/rGO复合材料。研究了In元素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物相组成、缺陷程度、介电常数、导电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In元素未对Sn/rGO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形貌和物相组成产生较大影响,仅稍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缺陷程度;随着In元素掺杂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导电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In-Sn/rGO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在In掺杂质量分数为1.0%时达到最佳,反射损耗值为–51.16 dB,相应的吸收频率为8.72 GHz,且有效吸收带宽为3.60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In-Sn/rgo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结构 缺陷程度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芬 柴波 +2 位作者 廖翔 任美霞 柳兵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1-827,共7页
通过半封闭一步热裂解法和改进的Hummers法分别制备了类石墨氮化碳(C3N4)和氧化石墨烯(GO),再利用光还原方法制得还原氧化石墨烯/氮化碳(RGO/C3N4)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 通过半封闭一步热裂解法和改进的Hummers法分别制备了类石墨氮化碳(C3N4)和氧化石墨烯(GO),再利用光还原方法制得还原氧化石墨烯/氮化碳(RGO/C3N4)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DRS),光致荧光(PL)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RhB)为探针分子在可见光下考察RGO/C3N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RGO的引入显著提高了C3N4的光催化活性,且6.0%RGO/C3N4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可能的原因是RGO具有优良的接受和传导电子性能,抑制了C3N4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机率,进而提高了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 C3N4复合材料 光还原 光催化 降解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Fe_3O_4/rGO纳米复合材料的H_2O_2无酶传感器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雪伶 李崭虹 +1 位作者 陈诚 朱志刚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0,共5页
环境监测、食品工业、临床、制药等领域对过氧化氢(H_2O_2)的快速、准确检测有极大的需求,而电化学检测方法由于灵敏度高、响应快、检测限低等特点被认为是最理想的H_2O_2检测方法.本文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Pd纳米颗粒沉积到四氧化三... 环境监测、食品工业、临床、制药等领域对过氧化氢(H_2O_2)的快速、准确检测有极大的需求,而电化学检测方法由于灵敏度高、响应快、检测限低等特点被认为是最理想的H_2O_2检测方法.本文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Pd纳米颗粒沉积到四氧化三铁/石墨烯(Fe_3O_4/rGO)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形成基于新型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H_2O_2无酶传感器;并采用循环伏安和计时安培电流等方法对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Pd/Fe_3O_4/r GO/GCE对H_2O_2的催化还原显示出较好的电催化活性,Pd纳米颗粒和Fe_3O_4/rGO在催化H_2O_2还原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测定H_2O_2的线性范围为0.05~1 m M和1~2.6 m M两段,最低检测限达到3.918μM(S/N=3).并且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重现性和抗干扰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PD Fe3O4/rgo 纳米复合材料 无酶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u_2 O/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NO_x气敏性能
5
作者 宫丽红 张健 +2 位作者 高军 王殿荣 史克英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43-1648,共6页
采用改进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GO)。以还原态氧化石墨与铜和氧化亚铜复合(Cu-Cu2O/RGO)。对GO和Cu-Cu2O/RGO复合材料进行了TEM、FT-IR、XRD、SEM等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石墨为片状结构,其边缘处存在较为明显的褶皱和折叠,氧化石... 采用改进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GO)。以还原态氧化石墨与铜和氧化亚铜复合(Cu-Cu2O/RGO)。对GO和Cu-Cu2O/RGO复合材料进行了TEM、FT-IR、XRD、SEM等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石墨为片状结构,其边缘处存在较为明显的褶皱和折叠,氧化石墨中含有大量的含氧的亲水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羰基等)。而在Cu-Cu2O/RGO复合材料中,Cu和Cu2O粒子能够比较均匀地分布于还原态氧化石墨的层间。另外,在室温下对Cu-Cu2O/RGO复合材料的NOx气体敏感性测试结果发现,当注入NOx后,其电阻下降,反之当脱离NOx时电阻又会上升到平缓位置;而且随着NOx的浓度递减,灵敏度也随之下降,表现出较好的响应-恢复气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Cu-Cu2O rgo复合材料 NOx气敏性能 化学气相沉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InV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6
作者 罗冬明 刘金龙 +2 位作者 王群峰 袁惠敏 钱东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8,共6页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GO),再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还原氧化石墨(RGO)-InVO4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别考察了RGO-InVO4和InVO4作为锂...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GO),再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还原氧化石墨(RGO)-InVO4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别考察了RGO-InVO4和InVO4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和循环稳定性能.结果表明:RGO-InVO4电极的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 047.5和599 mAh·g-1,而InVO4电极的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994.2和482 mAh·g-1;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经过50次循环后,RGO-InVO4的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472.4和456.7 mAh·g-1,而InVO4的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则分别为138.4和132.9 mAh·g-1.可见,RGO的引入能极大地改善InVO4的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InVO4纳米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放电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o_(2)O_(4)/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7
作者 王青 耿文博 +2 位作者 戴剑锋 李维学 高姗姗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166,共5页
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NiCo_(2)O_(4)/RGO复合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NiCo_(2)O_(4)/RGO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高达2332.40 F/g,约是NiCo_(2)O_(4)材料的3倍,当电流密度增加至10 A/g时,其比电容还能... 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NiCo_(2)O_(4)/RGO复合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NiCo_(2)O_(4)/RGO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高达2332.40 F/g,约是NiCo_(2)O_(4)材料的3倍,当电流密度增加至10 A/g时,其比电容还能保持为1127.22 F/g,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这归因于复合材料特殊的多孔蓬松结构,有效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NiCo_(2)O_(4)的比表面积为56.4880 cm^(2)/g,而NiCo_(2)O_(4)/RGO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高达188.6042 cm^(2)/g,能够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同时RGO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电化学性能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NiCo_(2)O_(4)/rgo 电化学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合成Mn3O4@RGO复合材料及其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超飞 鲁双 +3 位作者 陈慧龙 巩飞龙 龚玉印 李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1-587,共7页
在乙醇胺和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Mn(Ac)_2与氧化石墨烯一步反应得到还原石墨烯(RGO)与黑锰矿纳米颗粒(Mn_3O_4)组成的复合材料Mn_3O_4@RGO。以Mn_3O_4@RGO为正极,RGO为负极,组装得到了具有优良储能性能的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Mn_3O_4@RGO//... 在乙醇胺和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Mn(Ac)_2与氧化石墨烯一步反应得到还原石墨烯(RGO)与黑锰矿纳米颗粒(Mn_3O_4)组成的复合材料Mn_3O_4@RGO。以Mn_3O_4@RGO为正极,RGO为负极,组装得到了具有优良储能性能的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Mn_3O_4@RGO//RGO。基于活性物质的总质量,电容器的最大能量密度可达21.7 Wh/kg,相应的功率密度为0.5 k W/kg;同时,最大功率密度为8 k W/kg时,对应的能量密度为11.1 Wh/kg。Mn_3O_4@RGO//RGO还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经历5000次循环后,比电容依然保持88.4%。电容器的良好储能性能可归因于在RGO表面生长的高密度Mn_3O_4纳米颗粒和RGO的良好导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3O4 rgo 复合材料 溶剂热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还原温度制备RGO/MnO_2复合材料对电容增效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令云 王勇 +1 位作者 章海霞 王晓敏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3,共6页
将氧化石墨烯GO(Graphene oxide)进行热还原得到RGO(Reduced graphene oxide),通过液相法原位合成出RGO/M n O2电极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四探针法和循环伏安测试表征分析复合材料的表面形... 将氧化石墨烯GO(Graphene oxide)进行热还原得到RGO(Reduced graphene oxide),通过液相法原位合成出RGO/M n O2电极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四探针法和循环伏安测试表征分析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电导率和比电容。结果表明,相较于纯Mn O2和GO/Mn O2电极材料,RGO/Mn O2复合材料比电容得到提高。热还原温度为600℃时比电容最高,为321 F·g-1。这可能是GO的加入显著降低了Mn O2的团聚程度,增大了Mn O2参与赝电容反应的活性面积。热还原得到的RGO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其残留的含氧官能团提供了一定的赝电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MnO2复合材料 比电容 热还原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中义 郭晓琴 +1 位作者 赵彪 张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146,共5页
利用水热还原法在石墨烯(RGO)表面负载磁性金属Ni粒子,通过XRD、FT-IR、拉曼、SEM对其物相、形貌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水热原位还原法,直径约100nm的Ni粒子被均匀负载到RGO表面,成功制备了镍负载石墨烯(Ni/RGO)复合材料。利用... 利用水热还原法在石墨烯(RGO)表面负载磁性金属Ni粒子,通过XRD、FT-IR、拉曼、SEM对其物相、形貌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水热原位还原法,直径约100nm的Ni粒子被均匀负载到RGO表面,成功制备了镍负载石墨烯(Ni/RGO)复合材料。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其吸波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样品1(0.25mmolNi负载RGO)表现出了优异的吸波性能,在吸波涂层厚度为4.5mm,吸波频率为7.2GHz时,最佳反射损耗为-55.9dB,其有效吸波宽度为5.8~9.2GHz。Ni/RGO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具有低密度、强吸收、宽频带、厚度薄的微波吸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原位还原法 Ni/rgo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明治”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NH3的室温气敏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云枫 王浩然 +3 位作者 李心宏 王子威 杨爽 刘曰利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27-1232,共6页
采用一步溶液法制备"三明治"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制作旁热式气敏元器件,测试其气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中,PbS纳米晶... 采用一步溶液法制备"三明治"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制作旁热式气敏元器件,测试其气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中,PbS纳米晶均匀负载在rGO片层上,且复合材料存在类似"三明治"的三维结构。该复合材料在室温下对NH_3具有良好检测能力,对1000 ppm NH_3的灵敏度达到3.45,与纯PbS纳米晶及rGO相比,气敏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其最低检测极限为1 ppm,且具有良好的氨气选择性。对"三明治"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气敏机理进行分析认为,rGO加入起到载流子传输层的作用,三维结构增加气体扩散速度及吸附面积。三明治状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因其特殊结构及优异的气敏性能,有望在气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 三维结构 NH3 室温检测 气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状核壳Ni@Cu/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梁鹿阳 郭晓琴 +3 位作者 白中义 刘子轩 董陈江 胥伟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6-79,共4页
采用简单的溶液原位还原法,成功制得链状核壳镍包覆铜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Ni@Cu/RGO)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仪(Raman)和透射电镜(TEM)等对其形貌、结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还对Ni@Cu/RGO复合材料... 采用简单的溶液原位还原法,成功制得链状核壳镍包覆铜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Ni@Cu/RGO)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仪(Raman)和透射电镜(TEM)等对其形貌、结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还对Ni@Cu/RGO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核壳镍包覆铜(Ni@Cu)为链状核壳结构,且均匀地负载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上。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对其吸波性能进行测试,Ni@Cu/RGO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在Ni@Cu/RGO厚度为2.5mm,吸波频率为9.3GHz条件下,最小反射损耗可达-38.36dB。这种优良的吸波性能主要得益于更多的界面极化、自然共振、多重反射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吸波 Ni@Cu/rgo复合材料 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TiO_2及其三元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英启炜 何小芳 曹新鑫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27-2431,共5页
r GO/Ti O_2复合材料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为其在有机染料降解,雨水消毒和催化析氢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可能,通过与金属、金属化合物或高聚物复合可提升光催化效率和化学稳定性。分析反应机理,阐述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和不足,同时对未来发展和应... r GO/Ti O_2复合材料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为其在有机染料降解,雨水消毒和催化析氢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可能,通过与金属、金属化合物或高聚物复合可提升光催化效率和化学稳定性。分析反应机理,阐述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和不足,同时对未来发展和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TiO2复合材料 光催化性 雨水消毒 催化析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祝玉婷 闫共芹 林羽芊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8-709,共12页
利用MoS_(2)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和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能,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卷曲片层状的MoS_(2)/R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Raman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形貌、和成分的表征,并... 利用MoS_(2)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和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能,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卷曲片层状的MoS_(2)/R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Raman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形貌、和成分的表征,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了MoS_(2)和MoS_(2)/RGO模型的最稳定锂离子吸附位置、电荷密度、差分电荷密度、态密度和扩散能垒。实验结果表明,MoS_(2)/RGO复合材料在前70次充放电循环中,保持着800 mAh/g以上的高放电比容量,经过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515.3 mAh/g,明显高于单一MoS_(2)(170.8 mAh/g),同时,该复合材料具有优于单一MoS_(2)的倍率性能,经过1000 mA/g的大电流密度循环后重新回到100 mA/g时,MoS_(2)/RGO复合材料仍保持在高的放电比容量(941.2 mAh/g)。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在石墨烯的作用下,MoS_(2)层的Mo原子附近的电荷呈减少趋势,MoS_(2)/RGO整体态密度增强,使价带中的电子更容易跃迁到导带,同时,MoS_(2)/RGO较单一MoS_(2)低的扩散能垒(0.25 eV)使锂离子更容易扩散,这解释了在石墨烯的作用下,MoS_(2)/RGO复合材料拥有优于单一MoS_(2)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制备 MoS_(2)/rgo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添加量对RGO/Cu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洪起虎 燕绍九 +3 位作者 陈翔 李秀辉 舒小勇 吴廷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62-66,共5页
利用湿法球磨与复压复烧方法制备RGO/Cu复合材料,研究了GO添加量(0%、0.3%、0.5%、1.0%,质量分数,下同)对RGO/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O较均匀分布于铜基体中,且能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GO的润滑作用促进晶粒滑移与转动... 利用湿法球磨与复压复烧方法制备RGO/Cu复合材料,研究了GO添加量(0%、0.3%、0.5%、1.0%,质量分数,下同)对RGO/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O较均匀分布于铜基体中,且能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GO的润滑作用促进晶粒滑移与转动,填补了晶粒间隙,提升了复合材料密度,其中0.5%RGO/Cu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最大,为99.4%。添加GO后,细化晶粒引起的晶界面积扩大以及基体密度降低都增加了电子的散射,从而导致复合材料导电率下降。细晶强化和复压作用提升了复合材料强度和硬度。与纯铜相比,1.0%RGO/Cu显微硬度(80.6HV)提升了40%;0.3%RGO/Cu的抗拉强度(241.3MPa)提高了32%。若GO的添加量过大,其团聚使得复合材料的致密度降低,从而导致断后伸长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Cu复合材料 复压复烧 显微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降解苯酚用rGO/Mo@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欣颖 李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79-4183,4207,共6页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_(2)和Mo@TiO_(2)纳米粒子。采用液相沉积法,将TiO_(2)和Mo@TiO_(2)纳米粒子沉积到GO上面,制备了rGO/TiO_(2)和rGO/Mo@TiO_(2)纳米复合材料。利用SEM、XRD、XPS、FT-IR和拉曼光谱分别对TiO_(2)、Mo@TiO_(2)、r...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_(2)和Mo@TiO_(2)纳米粒子。采用液相沉积法,将TiO_(2)和Mo@TiO_(2)纳米粒子沉积到GO上面,制备了rGO/TiO_(2)和rGO/Mo@TiO_(2)纳米复合材料。利用SEM、XRD、XPS、FT-IR和拉曼光谱分别对TiO_(2)、Mo@TiO_(2)、rGO/TiO_(2)和rGO/Mo@TiO_(2)样品的形貌、晶型结构、离子状态以及材料的复合情况进行了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样品的UV-Vis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制备的所有样品中的TiO_(2)均为锐钛矿型,且GO大部分被还原成了rGO;Mo@TiO_(2)、rGO/TiO_(2)和rGO/Mo@TiO_(2)样品的UV-Vis吸收光谱谱带向可见光区域内明显移动,纳米复合材料可见光利用率得到明显提升;Mo和rGO的引入,使样品的Ti2p和Mo3d光谱强度降低,XPS光谱均发生了红移,从而导致TiO_(2)表面化学环境发生变化,特征峰向较高的结合能处偏移;SEM分析表明,rGO和TiO_(2)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作用,在rGO表面沉积Mo@TiO_(2)颗粒后,其形貌保持不变,形成了rGO/Mo@TiO_(2)纳米复合材料;rGO/Mo@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最高,3 h对p-NP的降解率为84%,而TiO_(2)、rGO/TiO_(2)和Mo@TiO_(2)3 h对p-NP的降解率分别为26%,42%和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TiO_(2) rgo/Mo@TiO_(2) 纳米复合材料 光催化 苯酚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BaTiO_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祖云 林义 +1 位作者 张笛 洪若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45,共5页
采用改进的Hummer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将GO还原得到RGO(Reduced graphene oxide),并通过物理共混法制备RGO/BaTiO3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介电性能测试仪等对其表面形貌、微观结构、介电性... 采用改进的Hummer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将GO还原得到RGO(Reduced graphene oxide),并通过物理共混法制备RGO/BaTiO3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介电性能测试仪等对其表面形貌、微观结构、介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乙二醇为还原剂成功实现了GO的还原,且还原后的RGO有效提高了RGO/BaTiO3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当RGO质量分数为0. 5%~0. 8%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高达140以上,比纯BaTiO3材料提高约1. 75倍,且介电损耗控制在0. 2~0. 4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还原剂 rgo/BaTiO3复合材料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Ag0.005Sn0.995Se热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杜鹏鹏 李培 +3 位作者 范胜杰 杜敬杰 王连军 江莞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9-944,共6页
为了实现石墨烯纳米相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提高多晶SnSe的热电性能,本文首先利用熔炼法合成了多晶Ag0.005Sn0.995Se材料,然后采用液相沉淀法实现了Ag0.005Sn0.995Se与氧化石墨烯(GO)均匀复合,再经过氢气还原和SPS烧结制备得到rGO/Ag0.00... 为了实现石墨烯纳米相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提高多晶SnSe的热电性能,本文首先利用熔炼法合成了多晶Ag0.005Sn0.995Se材料,然后采用液相沉淀法实现了Ag0.005Sn0.995Se与氧化石墨烯(GO)均匀复合,再经过氢气还原和SPS烧结制备得到rGO/Ag0.005Sn0.995Se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复合rGO显著提高了载流子迁移率,电导率由基体的33.64S/cm提高到39.29S/cm。同时第二相rGO的引入,增加了晶界数量,增强了声子散射,降低了热导率。当复合rGO量为0.50wt%时,在垂直热压方向上获得了最高的ZT值0.73(773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e rgo 复合材料 热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β-CD-MOFs/rGO/Ti3C2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生物传感器检测吲哚乙酸的研究
19
作者 李辉 朱咸鑫 +3 位作者 申鹏辉 苏招红 罗洲飞 肖浪涛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5-642,共8页
为精准定量植物组织复杂基质中的吲哚乙酸(IAA),本研究采用自组装方法合成了β-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碳化钛(β-CD-MOFs/r GO/Ti_(3)C_(2))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物电子传递阻力低,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将该纳米复... 为精准定量植物组织复杂基质中的吲哚乙酸(IAA),本研究采用自组装方法合成了β-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碳化钛(β-CD-MOFs/r GO/Ti_(3)C_(2))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物电子传递阻力低,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将该纳米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Fe(CN)_(6)^(3-/4-)作为探针,通过吲哚乙酸抗体特异性结合吲哚乙酸,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luse Voltammery,DPV)测定Fe(CN)_(6)^(3-/4-)峰电流变化,从而实现对IAA的高灵敏检测。结果显示,Fe(CN)_(6)^(3-/4-)峰电流与吲哚乙酸浓度在0.01ng/m L~10ng/m L之间线性良好,检出限(S/N=3)为2.88pg/m L,回收率为88.52%~102.51%。该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可用于水稻和拟南芥叶片等复杂基质中IAA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吲哚乙酸 β-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Ti_(3)C_(2)/rgo复合材料 吲哚乙酸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uNPs/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Cu^(2+)痕量检测的研究
20
作者 梁崇佳 郭川磐 +2 位作者 冯孝中 王明花 张治红 《轻工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96-104,共9页
采用液相化学共还原法制备AuNPs/rGO复合材料,再利用XRD和SEM对其晶型和表面形貌进行考察,通过XPS对其固定DNA前后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其用于Cu2+痕量检测过程中电化学性能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uNPs/... 采用液相化学共还原法制备AuNPs/rGO复合材料,再利用XRD和SEM对其晶型和表面形貌进行考察,通过XPS对其固定DNA前后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其用于Cu2+痕量检测过程中电化学性能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uNPs/rGO复合材料结晶性良好,与氧化石墨烯(GO)的表面形貌相比,AuNPs/rGO复合材料表面呈现出褶皱现象,并且表面包裹了许多金纳米颗粒.XPS分析表明DNA可成功地固定在AuNPs/rGO复合材料表面.基于AuNPs/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Cu2+的最低检测限为0.02 nmol/L,比其他检测手段更加灵敏,且具有优良的选择性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NPs/rgo复合材料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Cu^2+痕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