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葱属植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华敏 张新岭 +2 位作者 尹守恒 王利亚 李冰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葱属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包括大蒜、洋葱、大葱、韭菜等多种具有独特辛辣风味的蔬菜作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是葱属植物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葱属植物各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前体物质,由于其赋予葱属植物独特的辛辣风... 葱属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包括大蒜、洋葱、大葱、韭菜等多种具有独特辛辣风味的蔬菜作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是葱属植物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葱属植物各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前体物质,由于其赋予葱属植物独特的辛辣风味和药用价值,因此研究葱属植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的代谢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在葱属植物中已发现7种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这些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主要在叶片中先经谷胱甘肽途径合成,再转运到鳞茎等贮藏器官的细胞质中积累。目前,关于葱属植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降解的研究较多,而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的研究则较少。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是植物硫代谢的下游产物,上游涉及含硫化合物的吸收、转运、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代谢等过程,这些代谢过程的变化可能影响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今后,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继续克隆鉴定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另一方面,加强葱属植物硫代谢的研究,为研究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的调控奠定基础。该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葱属植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的代谢途径以及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调控葱属植物的风味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葱属植物 s-()亚砜 风味物质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质联用法测定大蒜提取物中S-烯丙基-L-半胱氨酸的含量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蓓妤 朱依谆 杨萍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8-70,87,共4页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定量分析测定大蒜提取物中S-烯丙基-L-半胱氨酸的方法。方法采用LC-MS法检测,ZORBAX Eclipse XDB-C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组成:1‰甲酸水-甲醇(95∶...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定量分析测定大蒜提取物中S-烯丙基-L-半胱氨酸的方法。方法采用LC-MS法检测,ZORBAX Eclipse XDB-C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组成:1‰甲酸水-甲醇(95∶5),流速:0.8 mL/min;柱后分流检测,分流比2∶1;柱温:25℃;ESI电离源:负离子检测模式;干燥气流速:10.0 L/min;雾化室压力:30 psig;干燥气温度:350℃。选择离子方式检测(SI M):S-烯丙基-L-半胱氨酸m/z160和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m/z176。结果S-烯丙基-L-半胱氨酸在0.062 5~2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0.01μg/mL,日内RSD4.11%、日间RSD4.49%,方法平均回收率为101.63%。结论此方法简单、准确,适于分析测定大蒜提取物中S-烯丙基-L-半胱氨酸的含量,并且测得该提取物中S-烯丙基-L-半胱氨酸的平均含量为0.514μg/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 s--L-亚砜 液质联用 大蒜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测定大蒜中三种含硫氨基酸与BSA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星星 张翔 黄雪松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83-3488,共6页
大蒜中的含硫氨基酸,如脱氧蒜氨酸(SAC)、蒜氨酸(SACS)、 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SAMC),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理、药理活性,这些活性应当与上述含硫氨基酸和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直接关系。为探明... 大蒜中的含硫氨基酸,如脱氧蒜氨酸(SAC)、蒜氨酸(SACS)、 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SAMC),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理、药理活性,这些活性应当与上述含硫氨基酸和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直接关系。为探明其关系,本文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蛋白,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pH 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大蒜中SAC, SACS, SAMC与BSA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以280 nm为激发波长,扫描300~400 nm的荧光发射光谱;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SAMC的300~400 nm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结果分析表明:BSA与SAC, SACS的猝灭类型是动态猝灭。BSA与SAMC的猝灭类型是静态猝灭,在298和310 K下两者的结合常数分别为6.18×10^3和5.54×10^3 L·mol^-1,结合作用较强;对应温度下BSA与SAMC均近似为1个结合位点,可形成1∶1的复合物,推断其在生物体内能被较好的储存与转运;两者的结合距离为1.61 nm。两者结合的热力学参数在298和310 K下的ΔG分别为-21.63和-22.21 kJ·mol^-1,说明反应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其ΔH为-7.06 kJ·mol^-1;在298和310 K温度下的ΔS分别为48.89和46.99 J·mol^-1·K^-1,结合ΔH和ΔS的大小可判断两者的结合以静电引力作用为主。研究表明SAMC与BSA的结合作用较强,为其可作为药物分子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些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三种含硫氨基酸与BSA等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蒜 s-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烯丙基硫化物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玲 陈琭璐 +2 位作者 张瑶 白冰 纪淑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68-274,共7页
为了研究大蒜烯丙基硫化物的抗氧化活性,该文利用离子交换层析与制备液相技术从大蒜中分离得到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llyl-L-cysteine,SAC)、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S-allyl-L-cysteine sulfoxide,ACSO)和γ-谷氨酰-S-烯丙基-L-半... 为了研究大蒜烯丙基硫化物的抗氧化活性,该文利用离子交换层析与制备液相技术从大蒜中分离得到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llyl-L-cysteine,SAC)、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S-allyl-L-cysteine sulfoxide,ACSO)和γ-谷氨酰-S-烯丙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L-cysteine,GSAC)3种水溶性烯丙基硫化物。分离产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联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mass spectrometry,HPLC-ESI-MS/MS)、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carbon-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3C NMR)技术及比旋光度检测方法鉴定,并与合成标准品比对分析确定。同时,该文以具有半胱氨酸结构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为参照测定了SAC、ACSO、GSAC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离子螯合能力。结果表明,SAC和GSAC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较高(73.55%,72.68%)且与GSH(71.14%)无显著性差异(P<0.05);SAC和ACSO对铁离子的螯合率较高(81.21%,79.18%)且与GSH(78.13%)无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GSAC对铁离子螯合率(92.76%)显著性高于GSH(P<0.05),证实了3种硫化物均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和阐述大蒜硫化物的螯合能力,进而为大蒜硫化物以抗氧化为基础的其他功能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鉴定 螯合 s--L- s--L-亚砜 γ-谷酰-s--L-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