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酵母双杂交法检测甘蓝SCR与SRK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罗兵 薛丽琰 +7 位作者 朱利泉 张贺翠 彭一波 陈松 杨红 杨昆 李成琼 王小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9-586,共8页
为深入研究甘蓝S位点受体激酶(SRK)和S位点富含半胱氨酸蛋白(SCR)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理,以具有典型自交不亲和性的甘蓝D3为材料,利用巢式PCR分别扩增SRK胞外域(eSRK)和SCR,通过酵母双杂交检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e... 为深入研究甘蓝S位点受体激酶(SRK)和S位点富含半胱氨酸蛋白(SCR)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理,以具有典型自交不亲和性的甘蓝D3为材料,利用巢式PCR分别扩增SRK胞外域(eSRK)和SCR,通过酵母双杂交检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eSRK与GAL4报告基因DNA活化域融合(pGADT7eSRK)以及SCR与GAL4报告基因DNA结合域融合(pGBKT7SCR)。两种重组质粒分别转化酵母Y187和Y2HGold后未出现自激活现象。融合的二倍体酵母(pGADT7eSRK×pGBKT7SCR)能在选择性固体培养基(SD/–Ade/–His/–Leu/–Trp/X-a-Gal/AbA)上生长,并且菌落呈蓝色。结果表明,eSRK与SCR蛋白能够相互结合,为深入研究二者作用位点成功建立了一个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s位点受体激酶(sRK) s位点富含蛋白(scr)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SCR、THL与SRK交替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检测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永军 张贺翠 +3 位作者 杨昆 薛丽琰 常登龙 朱利泉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X期14-26,共13页
eSRK(S位点受体激酶胞外域)、SCR/SP11(S位点富含半胱氨酸蛋白-S位点蛋白11)和THL1(类硫氧还蛋白)是甘蓝自交不亲和性信号传导过程重要的3个元件。利用PCR技术获得两种甘蓝SCR2(class-Ⅱ)、eSRK2(class-Ⅱ)、THL1、SRKJ(class-Ⅰ,SRK6... eSRK(S位点受体激酶胞外域)、SCR/SP11(S位点富含半胱氨酸蛋白-S位点蛋白11)和THL1(类硫氧还蛋白)是甘蓝自交不亲和性信号传导过程重要的3个元件。利用PCR技术获得两种甘蓝SCR2(class-Ⅱ)、eSRK2(class-Ⅱ)、THL1、SRKJ(class-Ⅰ,SRK6激酶域)和eSRK28(class-Ⅰ)的编码序列,并分别构建以pGBKT7为载体的SCR2、THL1的重组诱饵质粒和以pGADT7为载体的eSRK2、eSRK28、SRKJ的重组猎物质粒。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验证eSRK2-SCR2、eSRK28-SCR2、SRKJ-THL1的相互作用。重组质粒在宿主细胞中未产生毒性及自激活作用,表明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组合Y2HGold〔pGBKT7-SCR2〕×Y187〔pGADT7-eSRK2〕在三缺平板(SD/-Trp-Leu-His/x-α-gal/AbA,TDO/x/A)上生长出蓝色克隆,激活了报告基因AUR1-C、MEL1、HIS3;组合Y2HGold〔pGBKT7-SCR2〕×Y187〔pGADT7-eSRK28〕能够在二缺平板(SD/-Trp-Leu)上生长,但在三缺平板上不生长,表明不同单倍型SRK-SCR可能不发生相互作用;组合Y187〔pGADT7-SRKJ〕×Y2HGold〔pGBKT7-THL1〕能够在四缺平板上生长,激活了4种报告基因(AUR1-C、MEL1、HIS3、ADE2)。相同的单倍型SRK与SCR之间能够相互作用,不同的单倍型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作用;酵母中报告基因表达的数目和类型的差异反映了class-Ⅱ型内部的SCR-SRK和class-Ⅰ的SCR-SRK互作强度,Ⅰ型高于Ⅱ型;THL与SRK之间存在较高的互作强度。这为Ⅰ型和Ⅱ型不同的自交不亲和性表型所依赖的3个起始信号传导元件之间的识别程度差异提供了直接证据和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s位点受体激酶(sRK) s位点富含蛋白(scr) 类硫氧还蛋白(THL) 蛋白质互作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SCR识别与结合SRK胞外域核心编码区DNA序列的酵母双杂交检测
3
作者 薛丽琰 罗兵 +12 位作者 朱利泉 杨永军 张贺翠 常登龙 陈松 彭一波 杨红 曾静 杨昆 高启国 李成琼 任雪松 王小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83-1591,共9页
SCR是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雄性决定因子。为研究SCR与SRK之间相互作用的核心区段,通过构建结球甘蓝的包含系列不同长度的SCR的cDNA序列的pGBKT7融合载体,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检测SCR与SRK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构建的载体均未出... SCR是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雄性决定因子。为研究SCR与SRK之间相互作用的核心区段,通过构建结球甘蓝的包含系列不同长度的SCR的cDNA序列的pGBKT7融合载体,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检测SCR与SRK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构建的载体均未出现自激活现象,所获得SCR全长与其相对应SRK胞外域具有相互作用,且相互作用核心编码区位于SCR编码基因的第97~186bp处。实验结果还显示,此单倍型的SCR信号肽剪切位点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残基对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有干扰作用。以上结论为包括甘蓝在内的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自交不亲和 s位点富含蛋白(scr)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衣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S_(13b)单倍型的鉴定 被引量:5
4
作者 蓝兴国 解莉楠 +1 位作者 于晓敏 李玉花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31-39,共9页
该文采用亲和指数法(种子数/自交授粉花朵数)分别在羽衣甘蓝‘赤兔’和‘白波’栽培品种的自交后代中,经过3年的自交选育获得1个自交不亲和系4·1·1和一个自交亲和系3·2·3·由于在芸苔属植物F1代杂交种的生产和... 该文采用亲和指数法(种子数/自交授粉花朵数)分别在羽衣甘蓝‘赤兔’和‘白波’栽培品种的自交后代中,经过3年的自交选育获得1个自交不亲和系4·1·1和一个自交亲和系3·2·3·由于在芸苔属植物F1代杂交种的生产和自交不亲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方面S单倍型鉴定是必要的,因此在该文中我们采用了PCR方法利用引物PK1和PK4获得了BoSRKx的基因组序列,此序列的大小为919bp.经过数据库检索比对后发现BoSRKx的序列与BoSRK13b的序列完全一致.通过反转录PCR的方法获得了BoSRKx的cDNA序列,结果发现BoSRKx和BoSRK13b的序列在转录水平上也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们采用SCR保守信号肽编码区和NotⅠ-oligo(dT)设计的引物获得了BoSCRx的cDNA序列,经过数据库的检索比对后发现BoSCRx的序列比BoSCR13的序列只多出3个连续的碱基.根据上述结果我们推断出Sx单倍型就是S13b单倍型;最后,通过遗传分析结合PCR-RFLP方法和DNAblot方法对自交不亲和系进行了S13b纯合体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自交不亲和 s位点受体蛋白激酶 s位点富含蛋白 s13b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薹属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春雷 赵宪坤 +2 位作者 高季平 叶蕴灵 赵贝贝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2-1447,共6页
芸薹属包含多种重要农业和园艺作物,并且部分芸薹属作物表现为自交不亲和性。目前已经鉴定出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雌蕊决定因子和花粉决定因子,明确了不亲和性花粉萌发抑制主要通过MLPK-ARC1-Exo70A1级联反应实现,并且花粉萌发抑制还涉及... 芸薹属包含多种重要农业和园艺作物,并且部分芸薹属作物表现为自交不亲和性。目前已经鉴定出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雌蕊决定因子和花粉决定因子,明确了不亲和性花粉萌发抑制主要通过MLPK-ARC1-Exo70A1级联反应实现,并且花粉萌发抑制还涉及细胞水平上的相关变化,但是该级联反应在同属十字花科的拟南芥属植物中却没有被验证。本文详细综述了这些因子发现过程,以及相关结构特点;并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薹属 自交不亲和性 s位点蛋白 s受体激酶 s位点富含蛋白 拟南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