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醇/Tris-水中Cu(Ⅱ)对SDS和DNA增强[Ru(bpy)_2(dppz)]^(2+)光致发光的调控 被引量:4
1
作者 陈琳琳 刘俊辰 +2 位作者 江臻燊 甘桂莲 李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76-1184,共9页
应用荧光光谱、荧光显微镜和伏安法研究了乙醇/水体系中Cu(Ⅱ)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鱼精DNA增强[Ru(bpy)2(dppz)]2+(bpy=2,2′-联吡啶,dppz=邻联二吡啶[3,2-a:2′,3′-c]吩嗪)光致发光的调控。结果表明,在乙醇/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 应用荧光光谱、荧光显微镜和伏安法研究了乙醇/水体系中Cu(Ⅱ)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鱼精DNA增强[Ru(bpy)2(dppz)]2+(bpy=2,2′-联吡啶,dppz=邻联二吡啶[3,2-a:2′,3′-c]吩嗪)光致发光的调控。结果表明,在乙醇/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水(V乙醇∶VTris=1∶5)体系中,DNA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均能增强[Ru(bpy)2(dppz)]2+的光致发光,其与[Ru(bpy)2(dppz)]2+间的键合常数分别为5.5×105和4.2×102L.mol-1;Cu(Ⅱ)离子能通过DNA和SDS介导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淬灭乙醇/水溶液中[Ru(bpy)2(dppz)]2+的光致发光,DNA介导的Stern-Volmer淬灭常数为2.0×105L.mol-1,远远大于SDS介导的淬灭常数(9.0×103L.mol-1)。此外,结合SDS、DNA和Cu(Ⅱ)对[Ru(bpy)2(dppz)]2+在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乙醇/Tris-水中Cu(Ⅱ)对SDS和DNA增强[Ru(bpy)2(dppz)]2+光致发光的调控机理。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DNA嵌入剂的发光和淬灭机制,为生物分子光开关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钌()配合物 DNA 表面活性剂 铜()离子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Ru(Ⅱ)配合物敏化Cd(Ⅱ)掺杂TiO_2纳米晶电极的光电化学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卫华 郝彦忠 +5 位作者 王艳芹 乔学斌 高恩勤 余赤贞 杨迈之 蔡生民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10,共5页
合成了Cd(Ⅱ)掺杂TiO2纳米粒子(掺杂5%Cd(Ⅱ)),用光电化学方法测定了PbS、RuL2(NCS)2(L=2,2′联吡啶4,4′二羧酸)分别敏化及PbS/RuL2(NCS)2复合敏化该纳米晶膜电极的光电... 合成了Cd(Ⅱ)掺杂TiO2纳米粒子(掺杂5%Cd(Ⅱ)),用光电化学方法测定了PbS、RuL2(NCS)2(L=2,2′联吡啶4,4′二羧酸)分别敏化及PbS/RuL2(NCS)2复合敏化该纳米晶膜电极的光电化学行为,实验证明,PbS、RuL2(NCS)2单独敏化和PbS/RuL2(NCS)2复合敏化的Cd掺杂电极比纯的TiO2电极的光电流产生的起始波长都向长波方向移动;在380~600n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掺杂 纳米晶电极 二氧化钛 太阳能电池 光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Ⅱ)配合物光学氧传感材料的合成及其传感性质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斌 左青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1-215,共5页
合成了一种Ru(Ⅱ)配合物功能化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Ru-pyttz-MCM-41,利用红外光谱和小角X射线衍射对该杂化材料进行了表征。不同氧气浓度下的发射光谱分析表明,该样品的发光能够有效地被氧分子猝灭,可以作为光学氧传感材料探测氧气浓度... 合成了一种Ru(Ⅱ)配合物功能化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Ru-pyttz-MCM-41,利用红外光谱和小角X射线衍射对该杂化材料进行了表征。不同氧气浓度下的发射光谱分析表明,该样品的发光能够有效地被氧分子猝灭,可以作为光学氧传感材料探测氧气浓度。氧气传感性能研究表明,该样品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较短的响应时间,对环境和生物化学领域氧气浓度的测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配合物 介孔分子筛 光学氧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管中微波辅助芳烃钌(Ⅱ)化合物[(η^6-C6H6)Ru(H2iiP)Cl]Cl的合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琼 梅文杰 +3 位作者 吴韦黎 陈燕华 曾玲莉 郑文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63-1867,共5页
使用SiC管为反应容器,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η6-C6H6)RuCl2]2为原料与2-(吲哚基)咪唑[4,5-f]-[1,10]菲啰啉(H2iiP)反应,制得芳烃钌(Ⅱ)化合物[(η6-C6H6)Ru(H2iiP)Cl]Cl(1),并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反应的最佳合成条件为:... 使用SiC管为反应容器,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η6-C6H6)RuCl2]2为原料与2-(吲哚基)咪唑[4,5-f]-[1,10]菲啰啉(H2iiP)反应,制得芳烃钌(Ⅱ)化合物[(η6-C6H6)Ru(H2iiP)Cl]Cl(1),并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反应的最佳合成条件为:投料比n([(η6-C6H6)RuCl2]2)∶n(H2iiP)=1∶2.2,反应温度90℃,微波辐射时间30 min.该反应的平均产率达到96.0%,反应产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8%,说明微波辐射条件下,在SiC管中能够高产率地制备芳烃钌化合物,并且反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进一步采用MTT方法研究发现,芳烃钌(Ⅱ)化合物1能够选择性抑制MCF-7乳腺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吲哚基)咪唑[4 5-f][1 10]菲啰啉 芳烃钌()化合物 SiC管 微波辅助合成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Ⅱ)多吡啶配合物DNA光裂解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建夫 李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8-982,共5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钌多吡啶配合物1-4的DNA光裂解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用不同的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配合物1-4的氧化还原电势,并对激发态配合物1-4的氧化还原电势进行了准确计算,根据激发态配合物1-4还原电势的大小,合理地解释了配合物1-...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钌多吡啶配合物1-4的DNA光裂解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用不同的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配合物1-4的氧化还原电势,并对激发态配合物1-4的氧化还原电势进行了准确计算,根据激发态配合物1-4还原电势的大小,合理地解释了配合物1-4的DNA光裂解效率(φ),即φ(4)>φ(3)>φ(2)>φ(1).最后,并根据配合物结构的特点,解释了不同的配体对激发态还原电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多吡啶配合物 密度泛函方法 DNA光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Ⅱ)配合物[Ru(dpq)2L]^4+的合成、晶体结构及与G-四链体DNA的相互作用(英文)
6
作者 孙静 宋兴栋 +4 位作者 陈文秀 赵轩昊 陈嘉曦 贾振斌 郝洪庆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5-872,共8页
以cis-[Ru(dpq)2Cl2]·2H2O(dpq=二吡啶[3,2-d∶2′,3′-f]二氮萘)为原料与5,5′-二(1-(三乙胺)甲基)-2,2′-联吡啶阳离子(L)合成钌(Ⅱ)配合物[Ru(dpq)2L](PF6)4,并研究了该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的作用:FRET实验表明,配合物对人端粒D... 以cis-[Ru(dpq)2Cl2]·2H2O(dpq=二吡啶[3,2-d∶2′,3′-f]二氮萘)为原料与5,5′-二(1-(三乙胺)甲基)-2,2′-联吡啶阳离子(L)合成钌(Ⅱ)配合物[Ru(dpq)2L](PF6)4,并研究了该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的作用:FRET实验表明,配合物对人端粒DNA h-telo具有选择性,其作用能力要强于同癌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四链DNA,如c-myc和bcl2;CD光谱表明,在Na+和K+都不存在的情况下,配合物能诱导h-telo形成平行结构;此外,紫外和发射光谱都显示,配合物在K+溶液中与h-telo的作用力要大于在Na+溶液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髤配合物 G-四链体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Ru(Ⅱ)配合物的DNA光裂解及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娜丽 王晴晴 +3 位作者 苗体方 孙国栋 宋忠奥 石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1-748,共8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系列钌多吡啶配合物1-3的电子结构、DNA光裂解及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计算了配合物1-3的氧化还原电势,根据配合物1-3激发态还原电势的大小,合理地解释了配合物1-3的DNA光裂解能力.其次,根据配合物1-3的电子结构性...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系列钌多吡啶配合物1-3的电子结构、DNA光裂解及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计算了配合物1-3的氧化还原电势,根据配合物1-3激发态还原电势的大小,合理地解释了配合物1-3的DNA光裂解能力.其次,根据配合物1-3的电子结构性质,设计了具有较高激发态还原电势的配合物4,从理论上预测配合物4具有较强的光裂解能力.最后,用TDDFT方法,在水溶液中对配合物1-3的电子吸收光谱进行了计算和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子吸收光谱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实验上测得的较强吸收带从理论上被详细地解释,并研究了配合物的主配体对电子吸收光谱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配合物 密度泛函方法 DNA光裂解 光谱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介导复合膜中[Ru(bpy)_3]^(2+)与Cu(Ⅱ)间光诱导电子转移
8
作者 江臻燊 陈敏健 李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32-2337,共6页
由于DNA与[Ru(bpy)3]2+(bpy=2,2′-联吡啶)及Cu2+间的静电作用,用自铸膜法在铟锡氧化物(ITO)上制备了橙红色[Ru(bpy)3]2+-DNA-Cu2+复合膜,并应用稳态和暂态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和DNA介导的... 由于DNA与[Ru(bpy)3]2+(bpy=2,2′-联吡啶)及Cu2+间的静电作用,用自铸膜法在铟锡氧化物(ITO)上制备了橙红色[Ru(bpy)3]2+-DNA-Cu2+复合膜,并应用稳态和暂态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和DNA介导的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研究。结果表明,[Ru(bpy)3]2+-DNA-Cu2+复合膜(摩尔比为10∶20∶1)呈现了明显的吸收特征峰(450nm)和发射峰(λem=595nm),发光呈单指数衰减,发光寿命为188.6ns,Cu2+通过DNA介导PET机制猝灭[Ru(bpy)3]2+发光,猝灭常数为6.94×103L·mol-1,猝灭速率常数为3.80×1010 L·mol-1·s-1;复合膜中Cu2+摩尔比(10倍)的增大使发射峰蓝移了11nm,吸收和发射强度衰减至消失,Cu2+通过静态猝灭机制削弱[Ru(bpy)3]2+发光。此外,对比于溶液和复合膜中Cu2+对[Ru(bpy)2(tatp)]2+-DNA(tatp=1,4,8,9-四氮三苯)的发光调控,Cu2+仅能因静电作用猝灭复合膜中[Ru(bpy)3]2+的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钌()配合物 DNA 铜()离子 复合膜 发光猝灭 光诱导电子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双核钌(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袁益娴 陈禹 +3 位作者 王贻灿 梁思敏 巢晖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65-1271,共7页
本文合成了1对手性双核钌(Ⅱ)配合物ΔΔ-和ΛΛ-[(bpy)2Ru(mbpibH2)Ru(bpy)2](ClO4)4(bpy=2,2′-联吡啶,mbpibH2=1,3-二(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苯)。通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CD光谱对这两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 本文合成了1对手性双核钌(Ⅱ)配合物ΔΔ-和ΛΛ-[(bpy)2Ru(mbpibH2)Ru(bpy)2](ClO4)4(bpy=2,2′-联吡啶,mbpibH2=1,3-二(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苯)。通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CD光谱对这两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淬灭和粘度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2个配合物都能以插入的方式与DNA键合,而且ΔΔ配合物的DNA结合强度稍强于ΛΛ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配合物 手性配合物 DNA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插入配体的形状对键合DNA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3 位作者 徐宏 任祥忠 刘建忠 计亮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24,共4页
合成了 2个多吡啶过渡金属镍 (Ⅱ )配合物 [Ni(phen) 2 IP]2 + 和 [Ni(phen) 2 PIP]2 + ,利用质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黏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 合成了 2个多吡啶过渡金属镍 (Ⅱ )配合物 [Ni(phen) 2 IP]2 + 和 [Ni(phen) 2 PIP]2 + ,利用质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黏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能够以插入模式作用 ,并且由于配合物中的插入配体IP和PIP的形状不同 ,从而使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强弱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镍()配合物 小牛胸腺DNA 插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翠莲 吴悦 +2 位作者 周益明 李一志 郑和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71-1776,共6页
制备了一个多吡啶钌(Ⅱ)配合物[Ru(bipy)2(Pyap)](PF6)2(1)(bipy=2,2′-联吡啶,Pyap=4-(2-吡啶亚甲氨基)-苯酚),研究了它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UV-Vis、PL、XRD、CV、IV等表征。将配合物1的水... 制备了一个多吡啶钌(Ⅱ)配合物[Ru(bipy)2(Pyap)](PF6)2(1)(bipy=2,2′-联吡啶,Pyap=4-(2-吡啶亚甲氨基)-苯酚),研究了它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UV-Vis、PL、XRD、CV、IV等表征。将配合物1的水溶液自然蒸发,得到配合物[Ru(bipy)2(Pyap)](PF6)2·H2O(2)的晶体,我们测定了它的单晶结构,配合物2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的乙腈溶液在410~490nm处有较宽的对应于MLCT跃迁的紫外吸收峰。在波长为400nm光的激发下,分别在436、463、490nm处各出现了1个荧光发射峰。其CV曲线表明1有2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在-0.158V处有1个不可逆的氧化峰。用配合物1作为光敏染料组装成电池,测得最大输出功率Pmax为0.025mW,短路电流Isc为0.142mA,开路电压Voc为402mV,填充因子ff为0.444,光电转化效率η为0.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钌()配合物 敏化染料 太阳能电池 晶体结构 光电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缬二肽-铜(Ⅱ)-多吡啶配合物合成、表征及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丁杨 任祥祥 +1 位作者 庄楚雄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6-662,共7页
本文合成了3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Gly-L-Val)(Phen)].3.5H2O(1)、[Cu(Gly-L-Val)(TATP)].2H2O(2)和[Cu(Gly-L-Val)(DPPZ)].1.5H2O(3)[Gly-L-Val=甘缬二肽,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 本文合成了3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Gly-L-Val)(Phen)].3.5H2O(1)、[Cu(Gly-L-Val)(TATP)].2H2O(2)和[Cu(Gly-L-Val)(DPPZ)].1.5H2O(3)[Gly-L-Val=甘缬二肽,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摩尔电导率测定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键合作用,作用模式为插入作用;配合物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下对pBR322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配合物对DNA键合及断裂作用大小为配合物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肽铜()配合物 多吡啶配体 甘缬二肽 核酸酶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铜(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军军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5-180,共6页
合成了4个新的诺氟沙星(NFA)-铜!-多吡啶配合物:[Cu(NFA)(phen)(H2O)](ClO4)2(1),[Cu(NFA)(tatp)(H2O)](ClO4)2(2),[Cu(NFA)(dppz)(H2O)](ClO4)2·H2O(3)和[Cu(NFA)(n-phen)(H2O)](ClO4)2(4)[NFA=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 合成了4个新的诺氟沙星(NFA)-铜!-多吡啶配合物:[Cu(NFA)(phen)(H2O)](ClO4)2(1),[Cu(NFA)(tatp)(H2O)](ClO4)2(2),[Cu(NFA)(dppz)(H2O)](ClO4)2·H2O(3)和[Cu(NFA)(n-phen)(H2O)](ClO4)2(4)[NFA=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n-phen=5-硝基-1,10-邻菲咯啉]。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测了配合物的可能结构。应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粘度测定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发现这些配合物均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采用打孔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对耻垢分枝杆菌(M.smegmayis)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诺氟沙星 多吡啶 DNA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双dppz配体的钌(Ⅱ)配合物与G-四联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静 陈嘉曦 +3 位作者 林海玲 刘喜秀 陈文浩 钟东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5-49,共5页
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热变性、圆二色谱等方法在K+溶液中研究了富含鸟嘌呤的G-四联体(AG3(T2AG3)3)与钌髤配合物[Ru(L)(dppz)2](PF6)4(L=5,5′-二(三正丁胺基甲基)-2,2′-联吡啶离子,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 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热变性、圆二色谱等方法在K+溶液中研究了富含鸟嘌呤的G-四联体(AG3(T2AG3)3)与钌髤配合物[Ru(L)(dppz)2](PF6)4(L=5,5′-二(三正丁胺基甲基)-2,2′-联吡啶离子,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的相互作用。紫外和荧光滴定实验表明,配合物与G-四联体之间存在较强的亲和力,拟合得到的结合常数可达107;从热变性实验可以看出,该配合物能够有效地稳定DNA的四螺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PZ 钌髤配合物 G-四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黔玲 史菊英 +1 位作者 刘剑洪 王明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59,共7页
阐述八面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配合物的荧光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其能够作为DNA的敏感探针.介绍八面体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断裂试剂等生... 阐述八面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配合物的荧光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其能够作为DNA的敏感探针.介绍八面体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断裂试剂等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评述单核及双核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方面的研究前景与方法,对深入研究新型高效的DNA分子光开关提出建议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多吡啶配合物 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光开关 双核 过渡金属离子 核酸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异构配合物Ru(azpy)_2Cl_2的结构与抗癌活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锦灿 李俊 +1 位作者 吴文娟 郑康成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1-396,共6页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DFT)方法,在B3LYP/LanL2DZ的水平上,研究了一系列异构配合物!-,"-,#-,δ-,%-[Ru(azpy)2Cl2](azpy=2-phenylazopyridine)(1~5)的电子结构与几何构型,并着重研究了已报道具有优良抗癌活性的1~3的构效关系(SAR)...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DFT)方法,在B3LYP/LanL2DZ的水平上,研究了一系列异构配合物!-,"-,#-,δ-,%-[Ru(azpy)2Cl2](azpy=2-phenylazopyridine)(1~5)的电子结构与几何构型,并着重研究了已报道具有优良抗癌活性的1~3的构效关系(SAR).计算结果表明,配合物3的两个共轭配体(azpy)的主体部分几乎处于同一平面上,有利于插入到DNA碱基对之间.而配合物1和2的两个共轭配体(azpy)的主体部分几乎相互垂直,对配合物的DNA插入键合空间位阻较大.计算结果还进一步显示了该系列异构体配合物的电子结构特征及相关性质.作为配合物在亲电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的能量顺序为%L(2)>%L(1)>%L(3);与反应活性密切相关的LUMO与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之间的能量差("%L-H)顺序为"%L-H(3)<"%L-H(1)<"%L-H(2);反映配合物疏水性的偶极矩顺序为&(2)>&(1)>&(3);此外,与亲电反应有关的配合物共轭配体azpy上正电荷(QL)顺序为QL(3)>QL(1)>QL(2).同时,对迄今尚未见抗癌活性报道的同系列其它两个异构配合物(4和5)进行了活性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异构配合物 抗癌活性 苯偶氮基 密度泛函理论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甘氨酰-L-缬氨酸-铜(Ⅱ)-多吡啶配合物SOD活性及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杨 任祥祥 +3 位作者 沈淑仪 王彩霞 刘英菊 乐学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应用改进的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照还原法研究了甘氨酰-L-缬氨酸-铜(Ⅱ)-多吡啶型配合物:[Cu(Gly-L-Val)(Phen)].3H2O(1)、[Cu(Gly-L-Val)(Tatp)].2H2O(2)、[Cu(Gly-L-Val)(Dppz)].2H2O(3)[其中:Gly-L-Val=甘氨酰-L-缬氨酸;Phen=1,10... 应用改进的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照还原法研究了甘氨酰-L-缬氨酸-铜(Ⅱ)-多吡啶型配合物:[Cu(Gly-L-Val)(Phen)].3H2O(1)、[Cu(Gly-L-Val)(Tatp)].2H2O(2)、[Cu(Gly-L-Val)(Dppz)].2H2O(3)[其中:Gly-L-Val=甘氨酰-L-缬氨酸;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在水溶液中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歧化分解活性,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3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SOD活性,表观催化速率常数分别为1.03×107、0.96×107和0.79×107L.mol-1.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多吡啶配体 甘氨酰-L-缬氨酸 循环伏安法 SOD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Ⅱ)表面活性剂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液晶和发光性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斌 傅春艳 +1 位作者 苏忠民 刘景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02-1004,共3页
合成了一个新钌 ( )表面活性剂配合物 [Ru( bpy) 2 ( d1 9-phen) ]Cl2 ( bpy=2 ,2′-联吡啶 ,d1 9-phen=4,7-二正十九烷基 -1 ,1 0 -邻菲咯啉 ) ,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该配合物具有优良的发... 合成了一个新钌 ( )表面活性剂配合物 [Ru( bpy) 2 ( d1 9-phen) ]Cl2 ( bpy=2 ,2′-联吡啶 ,d1 9-phen=4,7-二正十九烷基 -1 ,1 0 -邻菲咯啉 ) ,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该配合物具有优良的发光性能和较高的量子效率 ,其与水的混合体系展示良好的溶致液晶行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表面活性剂配合物 光物理 溶致液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三邻菲咯啉钌(Ⅱ)配合物的合成、电化学和荧光光谱(Ⅱ) 被引量:1
19
作者 舒火明 王鹏 朱果逸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61-163,共3页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 5 -(3 -溴丙酰 )胺 -1 ,1 0 -邻菲咯啉 ,phen-NHCOCH2 CH2 Br(a) ,和一种新型电化学发光 (ECL)传感器活性材料 Ru(phen) 2 [phen-NHCOCH2 CH2 Br](PF6 ) 2 (b) ,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激光...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 5 -(3 -溴丙酰 )胺 -1 ,1 0 -邻菲咯啉 ,phen-NHCOCH2 CH2 Br(a) ,和一种新型电化学发光 (ECL)传感器活性材料 Ru(phen) 2 [phen-NHCOCH2 CH2 Br](PF6 ) 2 (b) ,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确证了其组成和结构。同时 ,还研究了化合物 b的荧光光谱和电化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菲咯啉钌 配合物 电化学 合成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1,3,4-噁二唑的联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英文)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襄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89-1393,共5页
合成了2个新的含1,3,4-噁二唑官能团的联吡啶配体及其相应的钌髤配合物Ru(CPOD)(dcbpy)(NCS)2(Ru-1)和Ru(DPOD)(dcbpy)(NCS)2(Ru-2)(CPOD=4-羧基-4′-[2-(4-壬氧基苯基)-5-苯基-1,3,4-噁二唑]-2,2′-二联吡啶,DPOD=4,4′-二[2-(4-壬氧... 合成了2个新的含1,3,4-噁二唑官能团的联吡啶配体及其相应的钌髤配合物Ru(CPOD)(dcbpy)(NCS)2(Ru-1)和Ru(DPOD)(dcbpy)(NCS)2(Ru-2)(CPOD=4-羧基-4′-[2-(4-壬氧基苯基)-5-苯基-1,3,4-噁二唑]-2,2′-二联吡啶,DPOD=4,4′-二[2-(4-壬氧基苯基)-5-苯基-1,3,4-噁二唑]-2,2′-二联吡啶,dcbpy=4,4′-二羧基-2,2′-二联吡啶),并通过红外光谱、循环伏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元素分析和光电流-光电压曲线实验对其结构和光电转化性质进行了表征。这些配合物的最大MLCT态吸收位于555nm,摩尔消光系数可达1.43×104L·mol-1·cm-1。它们的光化学和电化学性质表明:激发态能级与TiO2导带底能级匹配,电子能够注入到TiO2导带中。将它们敏化到纳米晶TiO2电极上,光电转化效率为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噁二唑官能团 两亲性钌()联吡啶配合物 光电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