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tarex血栓切除系统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后复杂并发症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广昌 孔德超 +3 位作者 侯国峰 张荟 李涛壮 汪忠镐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70-670,共1页
图1 Rotarex血栓旋切治疗SMAE A、B.术前腹部CTA(A)示SMA充盈缺损(箭),腹主动脉造影(B)见SMA近端(白箭)、腹腔干(黑箭)及脾动脉(黑箭头)显影;C、D.切除血栓及斑块,SMA造影示近中段通畅(箭,C),SMA全程显影(箭,D)患者女,88岁,突发上腹绞... 图1 Rotarex血栓旋切治疗SMAE A、B.术前腹部CTA(A)示SMA充盈缺损(箭),腹主动脉造影(B)见SMA近端(白箭)、腹腔干(黑箭)及脾动脉(黑箭头)显影;C、D.切除血栓及斑块,SMA造影示近中段通畅(箭,C),SMA全程显影(箭,D)患者女,88岁,突发上腹绞痛伴呕吐6天、加重2天;既往糖尿病15年、心房颤动6年,脑出血后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血栓栓塞 血栓切除 并发症 rotarex血栓切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被引量:3
2
作者 丁洁 李天润 +6 位作者 庄金满 栾景源 王昌明 刘启佳 赵世录 杨广鑫 赵彦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8-183,共6页
目的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扩张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5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支架植入后再狭... 目的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扩张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5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资料。覆膜支架9例,裸支架44例。均行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DCB扩张治疗。术后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结果53例均下肢动脉再通成功。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联合DCB扩张治疗后造影,3例支架内残余血栓,留置溶栓导管溶栓,复查造影显示血流恢复;5例膝下动脉栓塞,其中胫腓干动脉开口处3例,经6F外周血栓抽吸导管吸栓后血流通畅,胫后动脉近段闭塞2例,经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3例残余狭窄>30%,置入补救性支架。术后未出现穿刺点相关并发症,无心脑血管意外或死亡。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0.33±0.06,术后出院时0.84±0.07(t=-39.443,P<0.001)。53例均完成3个月随访,52例完成6个月随访,49例完成12个月随访。一期通畅率术后3个月100%(53/53),6个月92%(48/52),12个月84%(41/49)。2例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分别于术后9、10个月行DCB扩张。12个月免于临床驱动的靶血管再干预率为95.9%(47/49)。死亡4例(1例消化道出血,2例新冠肺炎,1例不详),踝关节以远截肢3例。结论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ISR安全有效,通畅率和再干预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血栓清除 rotarex系统 药物涂层球囊 股腘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风险的计算血流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王天琦 周尊强 梁夫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42-442,共1页
目的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S-PVST)的发生风险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升高。门静脉系统(PVS)内的血流动力学环境改变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其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利用计算模型量化分析PVS中与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目的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S-PVST)的发生风险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升高。门静脉系统(PVS)内的血流动力学环境改变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其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利用计算模型量化分析PVS中与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研究其与PS-PVST的关系,并探讨PVS的解剖结构和形态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基于临床实测影像数据和超声流速数据构建三例患者的个性化模型,计算脾切除术后PVS中低壁面剪应力区域的分布及面积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血流动力学指标 切除术后 门静脉系统 壁面剪应力 PVS 量化分析 影像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tarex机械性清除血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近中期效果 被引量:20
4
作者 梁思渊 周龙 +2 位作者 王涛 叶开创 陆信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评估Rotarex经皮机械性清除血栓(PMT)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所致急性下肢缺血的近中期效果,分析不同病因急性下肢缺血对保肢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两医学中心采用Rotarex PMT术治疗的89例(96条患肢)急性下肢缺... 目的评估Rotarex经皮机械性清除血栓(PMT)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所致急性下肢缺血的近中期效果,分析不同病因急性下肢缺血对保肢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两医学中心采用Rotarex PMT术治疗的89例(96条患肢)急性下肢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56肢),女38例(40肢),平均年龄(64.3±7.2)(37~96)岁。96条患肢中急性动脉栓塞31肢,急性动脉血栓形成36肢,移植物血栓形成29肢。主要研究终点为保肢率,以病因学作亚组分析;次要研究终点包括靶病变通畅率、大出血并发症、术后30 d内死亡率和再手术率。结果术后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4%(3/89)。术后30 d内死亡率为4.5%(4/89)。术后1年、2年总靶病变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7%、67%,二期通畅率>80%。术后1年、2年总保肢率分别为83.4%、71.8%。亚组分析显示急性动脉栓塞组患者术后2年保肢率为90.3%,显著高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组患者(65.2%,P=0.047;HR=4.2,95%CI=1.1~11.4)和移植物血栓形成组患者(60.1%,P=0.037;HR=4.9,95%CI=1.2~15.1)。移植物血栓形成组、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组、急性动脉栓塞组再手术率分别为20.1%(6/29)、13.9%(5/36)、3.2%(1/31)。结论 Rotarex PMT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安全、有效,尤其是对急性动脉栓塞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缺血 rotarex系统 经皮机械性清除血栓 球囊血管成形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胜利 仵正 +1 位作者 王瑞涛 白纪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4-716,F0003,共4页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71例。根据抗凝剂使用情况将其分为3组:A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B组29人(术后血小板>300×109/L时使用抗凝药);C组19人(术后未使用抗凝药)。比较各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和血栓分布特点以及发生血栓后经溶栓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术前和手术相关因素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总的发生率为40.8%(29/71),A、B和C组分别为26.1%(6/23)、44.8%(13/29)和52.6%(10/19),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及主要分支均可发生血栓,其中脾静脉血栓占72.4%。溶栓治疗后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为76.2%(16/21),而脾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仅23.8%(5/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4,P=0.001)。结论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凝药对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作用。发生血栓后经全身溶栓治疗,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消融率高于脾静脉血栓消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系统血栓 切除 风险因素 肝炎后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脾切除断流术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容海 蒋力 +8 位作者 赫嵘 张珂 鲁岩 郭立民 李勤涛 丁振昊 李宝亮 张维燕 穆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3210-3213,共4页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 lastography,TEG)监测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患者行脾切除断流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43例PHT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TEG监测,比较其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结果:凝血参数方面:...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 lastography,TEG)监测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患者行脾切除断流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43例PHT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TEG监测,比较其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结果:凝血参数方面:术前术后R值没有明显变化,K值显著降低;α角、MA、CI及TPI显著升高。纤溶方面:EPL、CL30、LY60等观测值术前术后均无显著变化。结论: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凝血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处于相对高凝状态。术后纤溶系统处于正常范围,较术前没有明显变化。脾切除断流术围手术期TEG监测对判断PHT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状态有重要意义,可为术后止血及抗凝治疗时机的掌握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血栓弹力图 切除断流术 凝血功能 纤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预防脾切除术后PVST形成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姚伟 冯永安 +3 位作者 刘婷 张梅 姚英民 吴胜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0-746,共7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肝硬化患者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6例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8)。研究组术后予以利伐沙班10 mg口服,1次/d...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肝硬化患者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6例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8)。研究组术后予以利伐沙班10 mg口服,1次/d,共口服30 d。对照组术后予以低分子肝素(LMWH)5000 IU皮下注射,2次/d,共注射5 d,同时予以华法林(起始剂量2.5 mg)口服,1次/d,共口服30 d。两组患者术后均定期复查,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肝功及凝血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肝功失代偿、肝癌发生、活动性出血发生率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利伐沙班组共计18例(47.4%)发生PVST,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组29例(76.3%)发生PVST(P=0.024)。利伐沙班组术后1年PVST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组(F=7.852,P=0.007)。组内比较显示,利伐沙班组患者肝功能从术后21 d至术后1个月逐渐改善,凝血功能从术后2个月起改善。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组患者肝功能从术后1个月至术后2个月逐渐改善,凝血功能从术后4个月起改善。两组之间在肝功失代偿、肝癌发生、活动性出血发生率等安全性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相比,预防性使用利伐沙班可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ST的发生率;安全性较好;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低分子肝素 华法林 门静脉系统血栓 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