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n-dimensional analysis on blast wave propagation in foam concrete:Minimum thickness to avoid stress enhancement 被引量:1
1
作者 Ya Yang Xiangzhen Kong Qin F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30-46,共17页
Foam concrete is a prospective material in defense engineering to protect structures due to its high energy absorption capability resulted from the long plateau stage.However,stress enhancement rather than stress miti... Foam concrete is a prospective material in defense engineering to protect structures due to its high energy absorption capability resulted from the long plateau stage.However,stress enhancement rather than stress mitigation may happen when foam concrete is used as sacrificial claddings placed in the path of an incoming blast load.To investigate this interesting phenomenon,a one-dimensional difference model for blast wave propagation in foam concrete is firstly proposed and numerically solved by improving the second-order Godunov method.The difference model and numerical algorithm are validated against experimental results including both the stress mitigation and the stress enhancement.The difference model is then used to numerically analyze the blast wave propagation and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in which the effects of blast loads,stress-strain relation and length of foam concrete are considered.In particular,the concept of minimum thickness of foam concrete to avoid stress enhancement is proposed.Finally,non-dimensional analysis on the minimum thickness is conducted and an empirical formula is proposed by curve-fitting the numerical data,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oam concrete in defense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am concrete Blast wave propagation Non-dimensional analysis Stress enhan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of metallic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internal explosive loading
2
作者 Yusong Luo Weibing Li +2 位作者 Junbao Li Wenbin Li Xiaoming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33-146,共14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hree-dimensional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metallic column shells under internal explosive loading.The calibration of four typical failure parameters for 40CrMnSiB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hree-dimensional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metallic column shells under internal explosive loading.The calibration of four typical failure parameters for 40CrMnSiB steel was conducted through experiments and subsequently applied to simulations.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employing the four failure criteria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bserved in freeze-recovery tests and ultra-high-speed tests.This analysis addressed the critical issue of determining failure criteria for the fracture of a metal shell under internal explosive loads.Building upon this foundation,the damage parameter D_(c),linked to the cumulative crack density,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crack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mage parameter and crack velocity over time was established,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l central pressure on the damage parameter and crack velocity was investigated.Variations in the fracture modes were found under different failure criteria,with the principal strain failure criterion proving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for simulating 3D crack propagation in a pure shear fracture mode.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hell penetration fracture radius data,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fracture radius remained essentially constant during the crack evolution process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 constant.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axial cracks ranged between 5300 m/s and 12600 m/s,surpassing the Rayleigh wave velocity of the shell material and decreasing linearly with time.The increase in shell damage exhibited an initial rapid phase,followed by deceleration,demonstrating accelerated damage during the propagation stage of the blast wave and decelerated damage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rarefaction wave.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investigating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The derived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law serves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ack velocity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hell damage evolution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explosive loading Failure criterion Crack propagation Damage evolution Freeze-recovery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的行人流建模方法
3
作者 张金虎 谢磊 +1 位作者 成梦洁 刘少博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9-315,共17页
行人流仿真对于解决大型交通场站等人群密集场所的拥挤和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广泛使用的行人流模型往往依赖人为假设的模型规则,导致模型参数缺乏现实依据以及标定困难、模型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近年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 行人流仿真对于解决大型交通场站等人群密集场所的拥挤和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广泛使用的行人流模型往往依赖人为假设的模型规则,导致模型参数缺乏现实依据以及标定困难、模型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近年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驱动模型能够更高精度地还原行人流在现实场景中的实际行为特征,但对训练数据的依赖性强,且存在对不同场景泛化能力弱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结合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BP(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行人流仿真模型训练方法,并定义了一套包含46个参数的新模型参数组合;然后利用仿真数据对模型进行预训练;最后结合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迁移学习.结果表明,用仿真数据预训练模型可有效弥补真实数据不足的缺陷,且模型迁移学习训练结果的R值超过0.96,均方误差低于0.003,证明了迁移学习在提高模型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行人流建模仿真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 行人流实验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多年气象干旱向土壤干旱垂向传播过程解析
4
作者 贺军奇 龙婷 +3 位作者 陈云飞 刘祖钰 石长春 刘秀花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3-124,共12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毛乌素沙地南缘气象干旱向包气带土壤干旱的垂向传播过程,该研究基于草地和裸地原位监测数据和长期气象数据,利用Hydrus-1D模型模拟1980—2020年的0~150 cm土壤水分动态;通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 为探究黄河流域毛乌素沙地南缘气象干旱向包气带土壤干旱的垂向传播过程,该研究基于草地和裸地原位监测数据和长期气象数据,利用Hydrus-1D模型模拟1980—2020年的0~150 cm土壤水分动态;通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划分出40多年来大气干湿交替期(S1)、干旱期(S2)和湿润期(S3),结合土壤水分亏缺指数(soil moisture deficit index,SMDI),采用最大相关系数法、小波相干分析与干旱传播指数等方法,探究不同气候模式下草地和裸地的干旱传播过程。结果表明:气象干旱向土壤干旱传播时间随土层深度而延长。传播强度整体随深度减弱,但受根系分布影响使得草地根区相对其他深度干旱传播强度更弱。不同覆被条件下,同期草地土壤旱情相较于裸地更严重,即干旱历时长、烈度大且影响的土层深。草地对气象干湿状态的响应更敏感,各深度的干旱传播时间比裸地快1~2个月,且干旱传播强度超过裸地。干旱传播过程受不同气候模式影响。S3期间因降水量大且温度高干旱传播时间最快。但受不同时期蒸散过程差异的影响,干旱传播强度在S1期最强,S3期次之,S2期较弱。不同深度土壤的垂向传播过程受水文连通性、根系分布和蒸散发强度共同影响。草地的传播强度大于裸地,建议在防沙治沙与植被恢复工程中控制密度,减少土壤水分过度消耗以缓解干旱。研究结果揭示了气象干旱向土壤干旱的垂向传播过程,阐明了植被覆盖与气候模式对干旱传播过程的协同影响,可为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传播 垂向传播 毛乌素沙地 草地生态系统 干旱传播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故障传播路径差异化的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谭帅 王一帆 +2 位作者 姜庆超 侍洪波 宋冰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3,共13页
针对工业过程中故障发生源与故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故障传播路径差异化(Fault propagation path-aware network,FPPAN)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分别从故障源邻域信息关系和故障信息传播两个角度出发,设计... 针对工业过程中故障发生源与故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故障传播路径差异化(Fault propagation path-aware network,FPPAN)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分别从故障源邻域信息关系和故障信息传播两个角度出发,设计了基于k近邻筛选(k-nearest-neighbor,k-NN)和基于剪枝的k跳可达路径选择(Pruning-based k-hop reachable path selection,k-PHop)的两种故障源图的构建方式,构建“故障源图”.从故障在变量间的差异化表现着手,将基于特征的分类问题转换为基于结构关系的图匹配问题,利用该结构化信息优化过程特征,提升模型故障诊断性能.最后,通过田纳西−伊斯曼(Tennessee-Eastman,TE)过程和某海底盾构掘进施工过程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图神经网络 故障源图 故障根源 故障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接触网融冰机理及关键技术:系统性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广宁 王敏 +2 位作者 郭裕钧 肖嵩 张血琴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3,共14页
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线路将延伸至线路易覆冰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会引发绝缘子冰闪、导线舞动、受电弓取流异常、弓网电弧等安全问题,甚至导致断线、倒杆倒塔等重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接触网频繁发生的覆冰事故严重影... 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线路将延伸至线路易覆冰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覆冰会引发绝缘子冰闪、导线舞动、受电弓取流异常、弓网电弧等安全问题,甚至导致断线、倒杆倒塔等重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接触网频繁发生的覆冰事故严重影响高速铁路运行速度与安全,解决接触网覆冰问题愈发迫切,接触网防冰、除冰问题将成为铁路安全稳定运营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热力融冰技术以其方便快捷、融冰效率高、可大规模除冰等优点在解决接触网覆冰问题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简述接触网结构与覆冰特点,说明接触网与输电线路覆冰的不同之处。调研目前接触网交直流融冰技术及其应用情况,阐明接触网热力融冰过程中电-热传播机理,为今后提出更具实用性的高速铁路除冰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除冰技术 热力融冰 电-热传播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MiniSAR和多光谱遥感数据的冬小麦土壤墒情反演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成才 祝星星 +2 位作者 姜明梁 王蕊 侯佳彤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2,共8页
为了去除农作物对雷达散射信号的影响,探究不同极化方式土壤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墒情的响应关系,实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墒情的精准监测,基于无人机MiniSAR多极化数据和多光谱数据,提出联合改进水云模型与BP神经网络反演土壤墒情的方法。... 为了去除农作物对雷达散射信号的影响,探究不同极化方式土壤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墒情的响应关系,实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墒情的精准监测,基于无人机MiniSAR多极化数据和多光谱数据,提出联合改进水云模型与BP神经网络反演土壤墒情的方法。首先利用植被覆盖度对水云模型进行改进,提取不同极化方式下的土壤后向散射系数,通过设置不同极化方式、极化差、极化比数据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多种组合模式,输入BP神经网络,构建冬小麦土壤墒情反演模型,并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部的冬小麦种植区为试验区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冬小麦土壤墒情线性回归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壤墒情反演模型精度更高,其中由改进水云模型计算得到的VV极化下的土壤后向散射系数、HH极化下的土壤后向散射系数以及两者的极化差、极化比组合输入BP神经网络得到的反演结果精度最高,R^(2)达到0.767,MAE为0.0136cm^(3)/cm^(3),RMSE为0.0176cm^(3)/cm^(3)。表明联合改进水云模型与BP神经网络的冬小麦土壤墒情反演模型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为准确监测冬小麦土壤墒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水云模型 BP神经网络 后向散射系数 MiniSAR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有向联合图的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群组检测研究
8
作者 吴树芳 常欢 +1 位作者 刘畅 张雄涛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107,共11页
[目的/意义]网络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的检测对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关键节点检测研究忽略节点在多条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导致关键节点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引入有向联合图的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 [目的/意义]网络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的检测对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关键节点检测研究忽略节点在多条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导致关键节点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引入有向联合图的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群组检测方法。[方法/过程]首先,通过整合多条谣言传播树,构建有向谣言传播联合图,获得涵盖多条谣言传播的网络结构图。其次,在该图中挖掘出节点发布谣言数量、传播谣言数量以及影响力三维指标,实现对图中节点重要性的量化。最后,通过计算依据重要性排序的节点谣言信息覆盖率,检测出谣言传播中的关键节点群组。[结果/结论]实证研究在公开数据集上展开,通过对数据集进行标注和可视化处理,构建了基于数据集的有向谣言传播联合图。实验结果显示:与已有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上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传播 有向谣言传播联合图 关键节点群组 谣言信息覆盖率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和Al/B/MgH2的燃烧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志鹏 夏语 +5 位作者 罗一民 马腾 徐飞扬 张宇 吴星亮 徐森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6-255,共10页
为探究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ABM)和Al/B/MgH2(ABM-H)的燃烧特性,分别利用氧弹量热仪和哈特曼管研究样品的燃烧热与最小点火能,借助高速摄像系统与高速红外摄像系统研究火焰传播亚瞬态过程和温度场域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ABM... 为探究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ABM)和Al/B/MgH2(ABM-H)的燃烧特性,分别利用氧弹量热仪和哈特曼管研究样品的燃烧热与最小点火能,借助高速摄像系统与高速红外摄像系统研究火焰传播亚瞬态过程和温度场域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ABM、ABM-H的燃烧热值分别为34.1 MJ·kg^(-1)和32.2 MJ·kg^(-1),较纯Al的燃烧热值(29.8 MJ·kg^(-1))分别提高了14.4%和8.1%;ABM、ABM-H和Al的最小点火能量分别在160~170,100~110,20~30 mJ之间;质量浓度为625 g·m^(-3)时,ABM和ABM-H较纯Al燃烧持续时间分别增加了65.5%和34.5%,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分别提升了12.6%和23.0%。质量浓度在500 g·m^(-3)条件下,ABM-H和ABM的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均最大,分别为45.05 m·s^(-1)和38.7 m·s^(-1),火焰表面最高温度峰值分别为1856℃和1717℃,ABM-H较ABM提高了7.6%,同时升温速率更快。可见,ABM和ABM-H配方在显著降低粉尘/空气混合物爆炸危险性的同时,燃烧性能明显提高,且ABM在燃烧热值和燃烧持续时间上表现出更好的热效应,ABM-H在最小点火能量、火焰传播速度和温度上升速率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活性金属燃料 最小点火能 火焰传播特性 温度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卷积近场动力学快速模拟随机裂纹扩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建 廖星川 +2 位作者 刘福深 尚肖楠 沈君逸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5-639,共15页
传统近场动力学方法采用积分方程替代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获得了对未知函数无光滑限制且更具一般性的方程,使得该方法特别适合模拟裂纹自发萌生和扩展等非连续问题,但高昂的计算成本往往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采用一种... 传统近场动力学方法采用积分方程替代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获得了对未知函数无光滑限制且更具一般性的方程,使得该方法特别适合模拟裂纹自发萌生和扩展等非连续问题,但高昂的计算成本往往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采用一种基于快速卷积的近场动力学方法,以提高近场动力学方法的计算效率。该算法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来完成卷积计算,实现近场动力学方程中积分项的计算,可显著降低近场动力学的计算成本。基于快速卷积近场动力学的计算流程及其数值实现特性,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算法的前处理方法,并通过两个含预制裂纹的受拉方板算例验证了该前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随机裂纹扩展预测的建模方法,为岩土体随机裂纹扩展的预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动力学 快速卷积 建模方法 随机裂纹扩展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发射技术检测套筒灌浆饱满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虞爱平 吴晓蔓 +2 位作者 石津旭 虞小平 李翔昊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4-208,214,共6页
灌浆套筒连接是预制装配结构的主要连接方式之一,而套筒中灌浆料的饱满度是影响套筒连接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灌浆饱满度的定量评价与控制一直是灌浆套筒连接性能研究的焦点。研究基于声发射技术,通过竖直灌浆饱满度为60%、70%、80%、... 灌浆套筒连接是预制装配结构的主要连接方式之一,而套筒中灌浆料的饱满度是影响套筒连接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灌浆饱满度的定量评价与控制一直是灌浆套筒连接性能研究的焦点。研究基于声发射技术,通过竖直灌浆饱满度为60%、70%、80%、90%、100%的套筒测试试验,结合声发射特征参数以及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了不同灌浆饱满度套筒声发射能量、幅值、频谱随饱满度变化的衰减规律,建立了声发射信号参数与灌浆饱满度的变化规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声发射信号能量、幅值衰减随灌浆饱满度增加不断增大,衰减系数分别从0.006 77、0.010 0,增长至0.019 4和0.013 1;随着灌浆饱满度增加,信号频率衰减的速率增快,且高频信号较低频信号衰减快。声发射信号传输一定距离后,接收到的留存信号频率界限值与灌浆饱满度值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套筒 竖直灌浆饱满度 声发射 特征参数 传播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的航班延误传播特性分析
12
作者 杨新湦 谢小龙 魏明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针对现有易感染者-已感染者-已恢复者(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SIR)模型未考虑机场网络的拓扑结构对航班延误传播影响的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理论计算机场网络的拓扑特征指标,利用熵权优劣解距离(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 针对现有易感染者-已感染者-已恢复者(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SIR)模型未考虑机场网络的拓扑结构对航班延误传播影响的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理论计算机场网络的拓扑特征指标,利用熵权优劣解距离(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方法评估各个机场的综合重要度,将全部机场分为若干个类,据此建立不同类别机场航班延误传播的改进SIR模型,并求解模型的传播阈值;以2023年中国机场网络为例,将全部机场划分为5类,并用改进的SIR模型仿真不同初始条件下机场的航班延误传播。结果表明:改进的SIR模型在仿真延误传播时更具适用性;机场的综合重要度越高,延误传播范围越广、速度越快、恢复周期越长;当多个机场的航班发生延误时,E类机场的延误传播能力明显提升;机场网络拓扑结构对延误传播具有抑制性,延误难以波及全部机场。改进的SIR模型展现了机场重要度对延误传播的差异化影响,为航班延误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管理 延误传播 复杂网络 熵权TOPSIS 传播动力学 传播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压效应的裂缝扩展模型及其在分布式光纤测温中的应用
13
作者 沈安琪 王亮皓 +5 位作者 魏建光 刘义坤 李玮 梁爽 王凤娇 姜亮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共8页
通过对井筒、裂缝与储层3部分的流动和传热模型耦合求解,得到温度影响下的压裂施工裂缝参数与井筒温度分布,求解过程中考虑温压效应对流体物性(密度、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滤失系数为0.21×10^(-5)m/s 0.5时,泵注开始后的150 mi... 通过对井筒、裂缝与储层3部分的流动和传热模型耦合求解,得到温度影响下的压裂施工裂缝参数与井筒温度分布,求解过程中考虑温压效应对流体物性(密度、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滤失系数为0.21×10^(-5)m/s 0.5时,泵注开始后的150 min内,考虑温压效应与未考虑温压效应计算得到的裂缝半长最大差值可达46.64 m;分布式光纤测温(DTS)传感器位置对测试结果影响较大,通过温度模拟结果与实测DTS数据对比,可判断出DTS传感器安装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扩展模型 裂缝温度场模型 温压效应 分布式光纤测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用于矿井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继平 彭铭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5G,5.5G,WiFi6,WiFi7,UWB,ZigBee等矿井移动通信、人员和车辆定位、无线视频和无线传感等系统的设计、规划和优化,需进行矿井电磁波传播分析。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是预测电磁波传播衰减的有效方法。分析研究了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 5G,5.5G,WiFi6,WiFi7,UWB,ZigBee等矿井移动通信、人员和车辆定位、无线视频和无线传感等系统的设计、规划和优化,需进行矿井电磁波传播分析。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是预测电磁波传播衰减的有效方法。分析研究了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在矿井的适用性:①矿井电磁波传播为有限空间特殊环境中远距离传播,与地面室内长方体简单环境中近距离电磁波传播不同。②矿井巷道四周为较厚的煤岩,对电磁波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巷道支护材料进一步阻挡了电磁波穿透,一般不考虑电磁波穿墙衰减。室内−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中的COST−Multi−Wall模型、Keenan−Motley模型考虑电磁波穿墙衰减,不适用于矿井。③矿井的基站和无线终端均在巷道内,为有限空间内部电磁波传播。室外−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适用于基站在室外开放空间、无线终端在室内有限空间的电磁波传播,不适用于矿井。分析研究了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对矿井不同场景(矿井辅助运输大巷、掘进巷道、拐弯巷道、分支巷道、综采工作面)中电磁波传播衰减的预测误差:利用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中的WINNER II模型、3GPP InH−Office模型、ITU−R P.1238模型、ITU−R M.2412 InH模型预测矿井电磁波传播衰减时,总的误差均值分别为9.3,8.2,9.9,7.7 dB,由于预测误差较大,这些模型不适用于矿井。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矿井特殊环境建立的矿井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因此,有必要针对矿井有限空间特殊环境,研究建立矿井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指导矿井通信基站和定位分站及其天线的设计和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信 电磁波传播 电磁波衰减 统计模型 基站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鹂无齿鲹的驯养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15
作者 施钢 黄晓晴 +2 位作者 曾珍 孙琛琛 潘传豪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3,共9页
2017年至2023年对黄鹂无齿鲹野生群体进行驯养、催熟,并对其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自然成熟产卵的受精卵为透明、球形浮性卵,卵黄囊有油球1个,卵径(0.85±0.04)mm,油球径(0.23±0.02)mm,每克卵量(3197±210)粒,受精... 2017年至2023年对黄鹂无齿鲹野生群体进行驯养、催熟,并对其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自然成熟产卵的受精卵为透明、球形浮性卵,卵黄囊有油球1个,卵径(0.85±0.04)mm,油球径(0.23±0.02)mm,每克卵量(3197±210)粒,受精卵在水温(28±0.5)℃、盐度30‰、pH 8.0~8.2、溶解氧6.05~7.13mg·L^(-1)的海水中,胚胎历时17h17min完成胚胎发育,其胚胎发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6个阶段。孵化的生态学总积温为483.84℃·h,初孵仔鱼全长(2.01±0.14)mm,受精卵孵化率为94.95%;在水温(29.5±2.0)℃、盐度26‰~32‰、pH7.8~9.0、溶解氧4.90~7.50mg·L^(-1)的海水中,完成了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期、幼鱼期共4个阶段培育,从初孵仔鱼期至前期仔鱼期成活率为91.49%,出膜后14日龄进入稚鱼期,出膜后26日龄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出膜后45日龄幼鱼体色和形态已与成鱼基本一致,全长(51.05±4.81)mm。本研究完成了黄鹂无齿鲹的苗种培育,总育苗成活率32.62%,并可进行全人工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鹂无齿鲹 驯养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温度对TA31钛合金板材冲击韧性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16
作者 李瑞 彭轩强 +4 位作者 关蕾 李可尔 庞莲 王鼎春 陈威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3-529,共7页
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索的不断深入,海水对潜艇的冲刷与侵蚀问题愈发显著,这对长期服役于恶劣海洋环境中的钛合金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研究了固溶温度对TA31钛合金板材的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溶温度(870℃)低于... 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索的不断深入,海水对潜艇的冲刷与侵蚀问题愈发显著,这对长期服役于恶劣海洋环境中的钛合金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研究了固溶温度对TA31钛合金板材的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溶温度(870℃)低于β转变温度时,合金的微观组织主要由椭圆状的初生α相和β转变组织组成。随着固溶温度逐渐升高(970℃),初生α相的数量逐渐减少,而β转变组织的比例则相应增多,并且在β转变组织中观察到少量片层状α相析出。当固溶温度(1020℃)进一步提升至高于β转变温度时,β基体上会形成大量的片层α相,这些片层α相交错排列,构成典型的网篮组织。经870℃固溶1 h处理后的冲击试样(V型口)冲击性能最好,冲击吸收功可达到108.81 J,其中以裂纹扩展功为主。具体地,裂纹萌生功为18.97 J,裂纹扩展功为89.84 J。固溶温度对TA31钛合金微观组织和冲击功产生着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随着固溶温度的逐渐升高,TA31钛合金的冲击韧性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31钛合金 冲击功 固溶温度 显微组织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水堆核电厂反应堆一回路承压管道高周热疲劳分析探讨
17
作者 赵万祥 徐成杰 +5 位作者 陈明亚 林磊 余伟炜 彭群家 马官兵 韩姚磊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5,共8页
针对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承压管道在长寿期运行中易发生高周热疲劳问题,采用数值仿真与在线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数值仿真结果显示,在5×10^(-3)Hz入口温度波动频率下,焊缝附近温度变化明显;而在2×10^(-2)Hz高频波... 针对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承压管道在长寿期运行中易发生高周热疲劳问题,采用数值仿真与在线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数值仿真结果显示,在5×10^(-3)Hz入口温度波动频率下,焊缝附近温度变化明显;而在2×10^(-2)Hz高频波动下,温度变化被显著衰减,内壁面温度衰减率可达82.7%。研究开发了TECMAN疲劳管理分析软件,该软件能有效监测到管道内流体的热分层和热冲击现象,并成功应用于国内某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研究可为核电厂一回路承压管道的热疲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有助于保障核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压管道 高周疲劳 振荡频率 裂纹萌生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冲压发动机富燃燃气旋转爆轰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18
作者 翁春生 韩家祥 +2 位作者 白桥栋 刘嘱勇 郑权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为了研究固体冲压发动机富燃燃气的旋转爆轰特性,本文以CH_(4)/CO/H_(2)混合气替代固体富燃燃气作为燃料,常温空气为氧化剂,研究了混合气的旋转爆轰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气质量比为1∶4.4∶0.67,质量流量为54.5 g/s,空气... 为了研究固体冲压发动机富燃燃气的旋转爆轰特性,本文以CH_(4)/CO/H_(2)混合气替代固体富燃燃气作为燃料,常温空气为氧化剂,研究了混合气的旋转爆轰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气质量比为1∶4.4∶0.67,质量流量为54.5 g/s,空气质量流量在370.9~782.3 g/s范围内,能够起爆形成稳定的旋转爆轰波。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加,旋转爆轰传播模态经历了单波、双波对撞到四波对撞的变化过程。爆轰波传播速度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空气质量流量为484.9 g/s,当量比为0.95时,爆轰波速的最大值为1167.8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冲压发动机 富燃燃气 混合气 旋转爆轰 传播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波扰动下岩石节理端部应力集中特征分析
19
作者 许明 袁帮国 +3 位作者 蔡宇 刘先珊 甘峰帆 袁东豪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87-1699,共13页
为分析岩石节理在动力扰动下的端部应力集中效应,基于岩石节理受压闭合的特点,视节理符合椭圆形态特征,引入修正的节理法向刚度非均匀分布双曲线模型,综合考虑地应力、节理倾角以及节理长度等因素,对P波与SV波入射扰动下的节理表面应力... 为分析岩石节理在动力扰动下的端部应力集中效应,基于岩石节理受压闭合的特点,视节理符合椭圆形态特征,引入修正的节理法向刚度非均匀分布双曲线模型,综合考虑地应力、节理倾角以及节理长度等因素,对P波与SV波入射扰动下的节理表面应力与端部应力集中效应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节理形态特征条件下,越靠近节理端部,应力波对节理面正应力的扰动幅值逐渐增加,节理对应力波的削减作用逐渐降低,更接近于应力波在完整岩石中的传播效果;节理端部的应力集中效应与节理表面的压应力和剪应力呈正相关,但压应力引起的节理端部应力集中效应更为显著;与忽略节理形态特征条件相比,考虑节理形态特征条件下端部的应力集中效应随应力波入射的波动更为明显,更易发生破坏,更有利于工程安全的分析;在相同条件下,P波主要引起节理面上的正应力变化,而SV波则主要引起剪应力变化;在节理端部的延长点上,随着应力波入射角度增加,SV波对剪应力的影响效果减弱,而对正应力的影响效果加强,这与P波的影响效果表现相反,并且水平位移与正应力值呈正相关性,竖向位移随剪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当节理处于拉剪状态下,端部绝大部分区域的正应力表现为拉应力,而当节理处于压剪状态时以压应力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集中 椭圆型节理 应力波传播 法向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型倾角60°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模拟研究
20
作者 卢全中 柯昌艳 +6 位作者 李聪 李勇 武银婷 罗文超 毛欣宇 王跃飞 陈晓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地裂缝灾害属于缓变型地质灾害,而隐伏地裂缝数量众多,又具有突发性特点,其破裂扩展的影响范围与潜在灾害效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隐伏地裂缝主要表现为正断型,在黄土地区广泛分布,开展了正断型隐伏地裂缝在黄土层中的破裂扩展... 地裂缝灾害属于缓变型地质灾害,而隐伏地裂缝数量众多,又具有突发性特点,其破裂扩展的影响范围与潜在灾害效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隐伏地裂缝主要表现为正断型,在黄土地区广泛分布,开展了正断型隐伏地裂缝在黄土层中的破裂扩展物理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倾角为60°的隐伏地裂缝错动引起上覆土体中应力和地表位移的变化规律以及破裂向上扩展的平剖面特征,总结了隐伏裂缝的破裂扩展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隐伏地裂缝活动下,上覆土体主要受拉张作用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剖面上形成一倒三角的破裂区,在上盘的破裂区范围明显大于下盘;土体中的土压力变化与预设裂缝顶端形成的土拱效应以及向上盘方向发生的倾倒变形有关;隐伏地裂缝的破裂扩展过程经历了6个阶段,即隐伏地裂缝初始活动阶段、反倾破裂产生阶段、近直立破裂产生和反倾破裂扩展阶段、近直立破裂和反倾破裂同步扩展阶段、近直立破裂与隐伏裂缝贯通阶段以及地裂缝稳定变形阶段。上述模拟结果可为地裂缝发育区的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地裂缝 破裂扩展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