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methods of safety evaluation for rock/soil mass surrounding tunnel under earthquake 被引量:1
1
作者 程选生 DOWDING Charles H 田瑞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935-2943,共9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obtain the seismic safety coefficient and fracture surface and proceed with the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for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and the limitation of ev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obtain the seismic safety coefficient and fracture surface and proceed with the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for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and the limitation of evaluating seismic stability is considered using the pseudo-static strength reduction.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and th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new methods of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for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 are put forward,such as the dynamic finite element static shear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nd dynamic finite element shear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In order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s,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examples a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pseudo-static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wo methods are both feasible,and the plastic zone first appears near the bottom corners; 2) the safety factor of new method Ⅱ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new method I but generally,and the difference is very small.Therefore,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two new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A theoretical basis is provided for the seismic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and the lining surrounding a tunnel and also provided for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rock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tunnel earthquake stability safety eval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结构瞬变诱冲机理 被引量:2
2
作者 伍永平 罗生虎 +6 位作者 闫壮壮 解盘石 田程阳 王同 高喜才 王红伟 郎丁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8,共16页
冲击地压是深部煤矿开采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揭示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是其灾害评价、预测及防治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拟实验和现场实测互馈综合研究方法,在综合厘定覆岩空间结构与其力学响应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系统... 冲击地压是深部煤矿开采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揭示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是其灾害评价、预测及防治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拟实验和现场实测互馈综合研究方法,在综合厘定覆岩空间结构与其力学响应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结构瞬变激励下采场煤岩的力学响应和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结果显示:覆岩空间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力学环境是其范围内的采场煤岩产生不同力学响应的内、外因,坚硬岩层破断等子系统的瞬时失稳,会导致覆岩空间结构大系统的瞬变,进而造成采场煤岩动态力学响应(矿震)的发生和静态力学响应的阶变。结构瞬变后,除了震源处的应变能会发生瞬变外,更大范围的煤岩应力场、位移场、应变能场和重力势能场等力学响应也会发生瞬变。结构瞬变区域上方覆岩瞬时下沉、应力骤减、应变能和重力势能的释放特征明显,结构瞬变区域外侧深部区域煤岩略有下沉、应力骤增、应变能聚集特征明显、重力势能略有释放;采场煤岩的总势能瞬时减小,这其中,总应变能瞬时增大,而总重力势能瞬时减小。同时,受坚硬岩层破断形成的卸载、回弹和下沉影响,矿震发生时,并非所有区域的煤岩都会被瞬时加载,临近结构瞬变区域的煤体会被瞬时卸载。工作面后方坚硬岩层的瞬时破断,会使走向支承压力“瞬时前移”,导致工作面前方煤体的高静载区域出现“高静载+负动载”的应力状态,而回采巷道煤体的高静载区域出现“高静载+正动载”的应力状态,造成回采巷道发生冲击地压的概率远大于工作面。在实际工程中,应基于煤岩结构与其动、静力学响应的内在关联,基于“调结构、控响应”的理念,建立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结构 瞬变 力学响应 矿震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土石坝单元失效概率研究
3
作者 李泽 陆志明 +2 位作者 张小艳 彭普 郭兴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土石坝的失稳与众多随机参数相关,传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常忽略了库水位、土体抗剪强度和地震的随机性对土石坝的影响。为了全面分析土石坝的失效概率和破坏模式,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土石坝为对象,结合拟静力法、塑性极限分析法、有限元... 土石坝的失稳与众多随机参数相关,传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常忽略了库水位、土体抗剪强度和地震的随机性对土石坝的影响。为了全面分析土石坝的失效概率和破坏模式,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土石坝为对象,结合拟静力法、塑性极限分析法、有限元离散思想、随机规划理论和蒙特卡洛模拟法,提出了一种考虑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变异性的土石坝可靠度分析新算法。基于单元失效概率理论,计算了坝体不同部位的失效概率,从而全面评估土石坝的可靠度。结果表明:对坝坡下游进行抗滑桩支护后,在正常蓄水位和地震工况下的土石坝失效概率分别降低了1.90%和17.56%,表明抗滑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明显的加固效果;相较于传统方法(有限单元法和毕肖普法),新算法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32%,且计算效率提高了98.31%,表明该算法能够精确、高效地预测土石坝的失效概率和失效区域,为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稳定性分析 单元失效概率 地震作用 拟静力法 蒙特卡洛模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逆断层岩质边坡上下盘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漆芍见 范宣梅 +3 位作者 夏明垚 魏涛 张欣欣 王文松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强震作用下近断层滑坡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逆断层活动影响下的地震诱发滑坡动力响应特性复杂,破坏性强。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逆冲型地震作用下,断层的存在和错动作用对此类滑坡动力响应规律和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缺乏系统的认识。开... 强震作用下近断层滑坡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逆断层活动影响下的地震诱发滑坡动力响应特性复杂,破坏性强。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逆冲型地震作用下,断层的存在和错动作用对此类滑坡动力响应规律和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缺乏系统的认识。开展了含软弱逆断层错动机制下岩质边坡大型振动台试验,对跨逆断层边坡的错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结合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深入分析了不同振幅值、下同频率的地震波作用下,模型边坡上下盘的动力响应规律和失稳破坏模式的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波加载振幅值和频率的增大,模型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呈非线性增大趋势;在逆断层错动过程中,坡体发生显著破坏,且上下盘放大系数被显著增强,其中上盘加速度峰值被放大1.24倍,下盘被放大1.13倍;基于PIV观测模型边坡的失稳破坏过程分析表明,上盘以张拉破坏为主,坡体中上部发育大量张拉裂隙;而下盘则以先张拉后剪切破坏为主,在上盘的摩擦与挤压作用下产生由断层面向坡外贯穿的拉剪裂纹。模型试验有效地揭示了考虑断层错动作用下跨逆断层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和失稳破坏模式,表现出明显的上下盘效应,且断层错动过程增强了模型边坡的上下盘效应,对滑坡破坏模式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从试验的角度探究了考虑逆断层错动机制下斜坡的上下盘效应与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型地震 振动台试验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动力响应规律 失稳破坏模式 上下盘效应 岩质边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预应力锚索动力响应解析解
5
作者 高幸 贾金青 +1 位作者 张丽华 涂兵雄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144,共11页
为明确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预应力锚索的动力响应,提出了一套危岩体-锚索自由段-边坡结构面-锚索锚固段-基岩协同作用的锚索动力计算模型,得到了锚索动力响应解析解.通过离心机模型试验验证了锚索动力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并根据工程案例进... 为明确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预应力锚索的动力响应,提出了一套危岩体-锚索自由段-边坡结构面-锚索锚固段-基岩协同作用的锚索动力计算模型,得到了锚索动力响应解析解.通过离心机模型试验验证了锚索动力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并根据工程案例进行了关键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圆频率的增加可引发边坡共振效应,锚索自由段轴力增量峰值显著增大.随着基岩剪切模量增大,锚固界面的弹簧刚度与阻尼系数增大,锚索动力响应的轴向传递受限,锚固段顶端承担更大的剪应力增量.结构面的阻尼比和基岩的泊松比对锚索自由段的轴力增量及锚固段的内力增量分布影响较小,锚索抗震设计时可不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研究结果可为预应力锚索的动力分析与抗震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 岩质边坡 地震作用 动力响应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哇水电站泄水建筑物进水口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6
作者 邓旭 刘东 +2 位作者 王庆祥 位伟 姜清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我国西南地区水电工程边坡高陡且位于高地震烈度区域,存在地震诱发边坡失稳风险。以金沙江拉哇水电站泄水建筑物进水口边坡工程为依托,基于动力有限元方法对边坡罕遇强度地震工况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了震后... 我国西南地区水电工程边坡高陡且位于高地震烈度区域,存在地震诱发边坡失稳风险。以金沙江拉哇水电站泄水建筑物进水口边坡工程为依托,基于动力有限元方法对边坡罕遇强度地震工况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了震后边坡变形、应力及塑性区分布情况,最后采用动力强度折减法评价了泄水建筑物以下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并揭示了其潜在失稳机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边坡加速度响应呈现出高程放大效应、坡表放大效应和结构面放大效应等规律,边坡震后产生最大10.2 mm的永久变形,并新增局部拉应力区及塑性区,罕遇地震工况下边坡潜在滑体的安全系数为1.80,其潜在失稳机制是以断层JF1为后缘面剪切坡脚岩体发生变形破坏。研究可为含顺倾断层的复杂高陡岩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岩质边坡 地震作用 动力响应 震后应力变形 动力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诱发地震的研究进展及其对震源物理的广泛意义
7
作者 俞红玉 王备 孟浩然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62-2994,共33页
注水诱发地震与地下能源开发过程中的流体注入密切相关.随着注水作业的活跃,诱发地震的发生频次和震级均显著攀升,已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过去十年间,相关观测与研究发展迅速,其主题也从早期聚焦注液相关的诱发机理和风险预测,拓展至... 注水诱发地震与地下能源开发过程中的流体注入密切相关.随着注水作业的活跃,诱发地震的发生频次和震级均显著攀升,已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过去十年间,相关观测与研究发展迅速,其主题也从早期聚焦注液相关的诱发机理和风险预测,拓展至更广泛的领域.本文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评述了诱发地震与天然地震研究的异同及其独特优势,旨在实现对震源过程的精细刻画并提升地震风险预测能力.首先,简要回顾了诱发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注水活动的关联性以及发震机理假说的发展;随后,探讨了震源特征对水-岩相互作用的启示,评估了相关研究方法的应用与进展,并结合流体分布、低频地震信号与波速异常等观测,分析了表征流体活动的有效途径及长期注水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诱发地震中的地震相互作用,包括前震与余震序列的分布规律及触发机制,并介绍了基于地震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其适用性.最后,基于注水诱发地震具备控制因素较明确、发震深度浅、流体作用显著、发生频率高且震级多为中小震等特点,本文总结了其在揭示断层-流体相互作用、理解地震发震过程以及提升地震风险预测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与挑战,包括高质量数据共享、多学科融合以及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开发等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诱发地震 水-岩相互作用 前震-余震序列 地震风险预测 地震发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溪水库岩层孔隙度分布与震群活动过程的孔隙压力作用
8
作者 钟羽云 高雅婧 张震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1-668,共8页
尝试将岩石物理相关技术应用于水库诱发地震成因机制研究,采用流体替换方法计算珊溪水库岩层孔隙度,并使用孔隙压力扩散方程估算水库区的孔隙压力扩散系数。结果表明:1)深度小于2 km的水库区浅部孔隙度最大,发震断裂东北分支和西南分支... 尝试将岩石物理相关技术应用于水库诱发地震成因机制研究,采用流体替换方法计算珊溪水库岩层孔隙度,并使用孔隙压力扩散方程估算水库区的孔隙压力扩散系数。结果表明:1)深度小于2 km的水库区浅部孔隙度最大,发震断裂东北分支和西南分支东南段次之,断裂西南分支西北段最小,该分布特征与地震序列的成组活动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孔隙度较大的区域渗透条件较好,是水库蓄水后首发地震的区域;2)2002年、2006年、2014年震群孔隙压力扩散系数分别为5.83 m^(2)/s、8.19 m^(2)/s和0.41 m^(2)/s,该差异与水库区岩石孔隙度分布的局部差异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即孔隙压力扩散系数较大的区域岩石孔隙度也较大;3)震中区孔隙压力扩散率不均匀,且震中区2014年与2002年和2006年相比处于更高的应力临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孔隙压力扩散 岩石孔隙度 珊溪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头营干热岩开采试验场地人工注水诱发地震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宁 王亚玲 +3 位作者 张晓刚 尹康达 毛国良 纪春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5-909,936,共6页
结合马头营干热岩区7个临时测震台站的地震观测资料和M1井2022-06~09的加压注水数据,研究地震活动与注水压力、水流量的关系,同时分析诱发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对周边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水作业可能诱发了201个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 结合马头营干热岩区7个临时测震台站的地震观测资料和M1井2022-06~09的加压注水数据,研究地震活动与注水压力、水流量的关系,同时分析诱发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对周边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水作业可能诱发了201个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0~4 km,这个区段也是地围压较小的安全区域,发生中强震的几率较小;水流量、水压力的改变不仅影响诱发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而且影响地震活动频度,应力积累到一定水平诱发地震发生,之后水流量、水压力与地震频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注水量和震级之间关系不明显,压力和诱发地震震级呈线性相关;在持续注水量达到11 821 m^(3)、压力达到23.46 MPa时,有断层失稳、诱发地震的可能;最大诱发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主压应力NNW向,与华北区域应力分布有一定偏差,可见M1井开采对局部应力分布有影响;从地震震中位置迁移规律推测,有新的地裂缝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注水 诱发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马头营干热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自复位摇摆桥墩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旺保 王晓婵娟 +3 位作者 聂磊鑫 蒋丽忠 付豪 蒋智勇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9,共12页
基于OpenSEES平台分别建立4跨高速铁路传统简支梁桥和摇摆桥墩简支梁桥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依据摇摆桥墩的基本抗震设防目标,设计摇摆桥墩耗能构件的面积和承载力。在考虑地震动随机性基础上,进行自复位摇摆桥墩在高铁桥梁系统中的抗震... 基于OpenSEES平台分别建立4跨高速铁路传统简支梁桥和摇摆桥墩简支梁桥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依据摇摆桥墩的基本抗震设防目标,设计摇摆桥墩耗能构件的面积和承载力。在考虑地震动随机性基础上,进行自复位摇摆桥墩在高铁桥梁系统中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下自复位摇摆耗能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墩底最大弯矩,减震率达20.26%,进而减少墩身损伤,但碰撞效应使墩底最大轴力放大了74.7%;墩底耗能构件基本进入塑性但未完全被破坏,可实现震后快速修复;摇摆桥墩的最大墩顶位移比传统桥墩增加了66%,但位移组成中可自复位的刚体旋转变形远大于弯曲变形,因此震后残余位移减少了35%;摇摆耗能机制对支座最大变形的减震率达12.3%,使主梁最大变形增大了约49%,但对其残余变形的影响在1 mm内;轨道约束会削弱桥墩摇摆行为,使墩顶最大位移减少了14%,但对墩顶残余位移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自复位摇摆桥墩 随机地震 韧性抗震设计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稳随机地震激励下多层框架-摇摆墙结构的响应分析
11
作者 宋英华 马建 张远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6,共9页
框架-摇摆墙是一种可有效提高建筑抗震性和韧性的组合自复位结构,为充分了解其在地震下的随机响应特性,构建多自由度框架-摇摆墙结构的简化非线性方程,并利用等效线性化,基于响应的伪谐波行为假设,构建含时变参数的等效线性动力方程;基... 框架-摇摆墙是一种可有效提高建筑抗震性和韧性的组合自复位结构,为充分了解其在地震下的随机响应特性,构建多自由度框架-摇摆墙结构的简化非线性方程,并利用等效线性化,基于响应的伪谐波行为假设,构建含时变参数的等效线性动力方程;基于随机平均的原理,得出控制响应幅值概率密度函数(PDF)的时间演变形式的福克-普朗克-科尔莫哥洛夫(FPK)方程,最终得出随机响应时间相关方差的一阶微分方程;并以某教学楼一榀框架为样本构建算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近似解析方法具有优异的精确度,在保证随机响应时间相关方差准确性的前提下,相对于传统的蒙特卡罗模拟(MCS)方法可提高分析的效率;在可分离形式和不可分离形式的非平稳地震动功率谱模型的结果中,随机响应方差曲线趋势与随机地震激励的形式相关,且在分段式调制非平稳谱作用下其分段点表现出很明显的不平滑现象;不同类型的随机地震激励扰动下的结果证明了此方法优异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 随机地震 框架-摇摆墙结构 响应分析 随机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场和近场地震下核电隔震结构的摇摆响应分析
12
作者 何文福 吉敏 +2 位作者 任逸飞 许浩 MIYAMA Takafumi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5-607,共13页
为了探究远场和近场地震动作用对核电隔震结构的不同影响,研究了核电隔震结构在远场和近场地震动作用下的摇摆响应和支座状态,主要讨论了地震特性对结构摇摆响应的影响,包括上部结构的摇摆角、隔震支座的拉压应力、隔震支座的剪切变形等... 为了探究远场和近场地震动作用对核电隔震结构的不同影响,研究了核电隔震结构在远场和近场地震动作用下的摇摆响应和支座状态,主要讨论了地震特性对结构摇摆响应的影响,包括上部结构的摇摆角、隔震支座的拉压应力、隔震支座的剪切变形等.分析发现:上部结构的摇摆角随地震动加速度幅值线性增加,其中近场地震动作用下上部结构的摇摆角明显大于远场地震动作用,且具有更大的离散性;当地震动加速度幅值为1.2 g时,近场地震动作用下上部结构摇摆角均值和标准差可达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的2.88倍和3.90倍;近场地震动作用下,支座更容易进入非安定变形状态,也更容易出现支座受拉现象.该成果可为核电厂结构的隔震设计提供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和近场地震 橡胶支座 摇摆效应 动力响应 核电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覆岩主控致灾层位危险识别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玉镇 朱斯陶 +6 位作者 潘俊锋 高永涛 张修峰 姜福兴 刘金海 王冰 陈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89-2603,共15页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技术施工中工作面覆岩主控致灾层位难以准确辨识的难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地面水力压裂工业试验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现场调研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厚硬覆岩运动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动力灾害机理,分...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技术施工中工作面覆岩主控致灾层位难以准确辨识的难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地面水力压裂工业试验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现场调研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厚硬覆岩运动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动力灾害机理,分析了基于载荷三带理论的厚硬覆岩分区运动特征与诱发动力灾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关键层运动状态的矿震能量预测模型与采场等效附加应力估算模型,提出了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和肘部法则的煤矿覆岩主控致灾层位识别技术方法,确定了现场压裂施工层位并进行工业试验,根据现场微震监测数据及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效果验证,得到结论如下: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致冲关键层及矿震关键层均为距离煤层66 m的安定组关键层R9,其初次破断运动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理论值为7.23 MPa,初次破断运动释放矿震能量理论值为6.08×105 J,致灾危险性较强;震−冲关键层压裂后,矿震能量理论值降幅94%,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理论值降幅76%,工作面上方5×10^(3)J大能量微震事件出现明显上移趋势,上移量约为15 m;10^(3)J及以上能级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下降,由60.39%降至17.89%,最大微震事件能量由6.65×10^(5)J降至9.75×10^(3)J;10^(2)J及以下能级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上升,由39.61%增至8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水力压裂 冲击地压 矿震 覆岩主控致灾层位 识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街矿区厚硬顶板条件邻空巷道冲击地压机理与控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文超 赵毅鑫 郭继鸿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165,共13页
【目的和方法】针对厚硬顶板条件下深部矿井回采巷道冲击地压严重威胁工作面安全生产的问题,以内蒙古新街矿区典型深采矿井3-1103工作面辅运巷为工程研究背景,分析邻空巷道冲击地压频发区域外在主控因素和内在驱动力源;构建基于软化地... 【目的和方法】针对厚硬顶板条件下深部矿井回采巷道冲击地压严重威胁工作面安全生产的问题,以内蒙古新街矿区典型深采矿井3-1103工作面辅运巷为工程研究背景,分析邻空巷道冲击地压频发区域外在主控因素和内在驱动力源;构建基于软化地基与弹性地基假定“岩梁-地基”系统力学特性的顶板断裂前受载力学模型,解析采场覆岩结构演化过程厚硬顶板岩梁能量演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运用FLAC3D模拟并探查邻空巷道冲击失稳高风险区域位置与特征;研究采场覆岩结构优化与围岩应力能量控制方案,制定厚硬顶板破断诱发邻空巷道冲击地压控制方法。【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邻空巷道冲击地压频发区域易发生以高静载或高静载叠加动载为主导灾变力源的失稳破坏,影响因素主要为顶板厚硬岩层、邻近采空区、区段煤柱。(2)顶板储能总量与覆岩载荷、软化地基系数、顶板岩梁弹性模量及惯性矩、采空区顶板极限跨距、工作面支架参数等有关。其中,覆岩载荷、软化地基系数和采空区顶板极限跨距与岩梁应变能密度呈正相关,顶板岩梁弹性模量及惯性矩、工作面支护参数与岩梁应变能密度呈负相关。(3)回采期间3-1103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区及其影响区域内区段煤柱和回采巷道煤体呈现多因素叠加影响,发生应力集中和能量积聚,是冲击失稳高风险区域;该区域较3-1101综采面其围岩应力与能量集中度进一步加剧增大。其中,工作面前方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峰值增幅最大分别为6.61%、12.04%,区段煤柱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峰值增幅最大分别为29.06%、65.14%。(4)提出了“卸压爆破预处理高静载区域+深孔爆破或水力致裂预裂厚硬顶板+强化巷道吸能防冲支护”的解决方案,现场应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冲击地压 矿震 邻空巷道 分源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害调查的土石坝震陷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斌 齐吉琳 +3 位作者 李江 杨玉生 张屹蕃 赵博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19-630,共12页
基于国内外典型地震中155个土石坝地震震害调查样本数据,分析了土石坝震陷规律,并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土石坝地震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陷率上包线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近场范... 基于国内外典型地震中155个土石坝地震震害调查样本数据,分析了土石坝震陷规律,并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土石坝地震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陷率上包线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近场范围内震陷率较大,震中距达到100~150 km时,震陷率已很小;土坝的震陷率上包线值最大,其次是心墙堆石坝,面板堆石坝最小;修建时间越早,震陷率上包线值越大,反映出施工设备和筑坝施工方式的演变所带来的大坝填筑质量的差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震级、坝型、修建年份、震中距5项因素对震陷率的影响依次减小,但不存在绝对主导因素。依据震陷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结合水工抗震规范对土石坝地震残余变形预测和控制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土石坝抗震安全变形控制标准及设计原则,可为土石坝抗震设计、地震残余变形预测和控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震害调查 坝顶震陷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构造变形特征与变形机制:基于地震解析与构造模拟的研究探讨及对复杂构造区岩盐迁移与成矿的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屈会志 尹宏伟 +1 位作者 李晨 汪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16-2930,共15页
钾盐是我国长期紧缺矿种之一,我国钾肥对外依存度约30%~45%。现代盐湖钾盐储量有限。随着多年开采,资源量锐减,亟需开展对古代深层含盐盆地的钾盐成矿研究。深入研究盐构造的变形机制与变形特征,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下盐构造变形及盐体迁... 钾盐是我国长期紧缺矿种之一,我国钾肥对外依存度约30%~45%。现代盐湖钾盐储量有限。随着多年开采,资源量锐减,亟需开展对古代深层含盐盆地的钾盐成矿研究。深入研究盐构造的变形机制与变形特征,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下盐构造变形及盐体迁移、聚集、保存规律,对我国钾盐勘探新区、新层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岩盐物理性质及盐构造驱动力,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和地震解释分析盐构造变形机制,揭示了复杂构造区岩盐迁移规律,最终以库车坳陷和勐野井地区为例,结合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了复杂构造地区的钾盐有利成矿区。结果表明:①克拉通盆地盐构造主要受重力负载作用控制,在进积前缘产生差异负载,有利于发育大型盐刺穿构造;②拉张环境下上覆地层减薄和正断层的存在为盐底辟的上涌提供了空间,岩盐在断层处汇聚;③挤压环境下岩盐在背斜构造核部汇聚,同构造沉积、先存盐底辟、基底隆起会影响盐背斜的形成与演化;④库车坳陷岩盐在南部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北部克拉苏构造带背斜核部汇聚增厚,北部克拉苏构造带受挤压变形强烈,南秋里塔格构造带已发现含钾显示,为钾盐有利勘探区;⑤勐野井钾盐为深部源盐、浅部聚集的“二层楼”模式,深部侏罗海相层系源盐成矿潜力巨大,地表浅层出露小范围岩盐的断裂带附近可能存在隐伏钾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 岩盐迁移规律 地震解析 构造模拟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震岩体损伤特征的定量分析——以2022年泸定M_(S)6.8地震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亦凡 伍纯昊 +1 位作者 李渝生 易树健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0-1034,共15页
强烈地震动会对地壳浅表层岩体产生震裂损伤,导致岩体完整性与稳定性降低,继而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由于地震不可预知性与岩体复杂性等诸多限制存在,致使同震岩体损伤研究的定量化程度不足,尤其缺乏地震发生前后野外现场岩体损伤特征的直... 强烈地震动会对地壳浅表层岩体产生震裂损伤,导致岩体完整性与稳定性降低,继而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由于地震不可预知性与岩体复杂性等诸多限制存在,致使同震岩体损伤研究的定量化程度不足,尤其缺乏地震发生前后野外现场岩体损伤特征的直观对比。本文以2022年泸定MS6.8地震为例,对发震前后相同位置岩体损伤变化开展定性与定量分析,取得如下认识:(1)地表岩体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会出现物理和力学性质改变,根据损伤类型与规模等差异可将泸定地震岩体损伤区划分为高、低损伤区,低损伤区内损伤形式包括先期裂隙轻度张裂、裂隙端部扩展、临空块裂岩体塌落,高损伤区表现为损伤裂隙强烈张开与新生、宏观破裂。(2)岩体震裂损伤程度在发震断裂附近达到极值,较震前结构面长度密度平均增加3.44%,结构面数量密度平均增大6.46%,且存在断层距离效应。并采用误差因素削减的方法对调查损伤程度进行了修正。(3)选取岩性、震中距、地质强度指数(GSI)、地震峰值加速度(PGA)等8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同震岩体损伤评价模型,评价损伤程度与修正后调查损伤程度间平均误差为12.5%。本研究可望为深入理解地壳岩体动力响应和地震次生灾害形成规律提供新的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岩体 同震损伤 结构面密度 损伤特征 泸定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采煤深孔爆破技术防控强矿震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全 邹俊鹏 +4 位作者 吴坤波 焦玉勇 蒋宇静 王超 闫宪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9-2449,共11页
中国华东、东北、华北大部分煤矿已进入600 m以下深度开采,矿震等动力灾害屡有发生,严重制约了煤矿安全、绿色、高效生产。针对中国深部煤矿厚硬顶板下开采矿震频发问题,以东滩煤矿为例,采用现场监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详细阐... 中国华东、东北、华北大部分煤矿已进入600 m以下深度开采,矿震等动力灾害屡有发生,严重制约了煤矿安全、绿色、高效生产。针对中国深部煤矿厚硬顶板下开采矿震频发问题,以东滩煤矿为例,采用现场监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详细阐述了深孔爆破顶板卸压前后强矿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深孔爆破技术预裂顶板机制、对采动中覆岩活动影响及防控矿震的效果。研究发现深孔爆破技术可有效弱化或断裂上覆厚硬岩层,释放上覆岩层积聚的应变能,减少大能量矿震的风险。基于爆炸荷载作用下岩石破坏区理论分析计算出了深孔爆破岩石破碎区、裂隙区和有效破坏范围,并结合工作面支架阻力监测,发现深孔爆破技术可主动调控矿山压力,避免了强矿压显现。建立了含四次深孔爆破的煤层开采全过程数值模型,分析了深孔爆破前后覆岩应力及位移演化特征,揭示了深孔爆破对采动中覆岩活动影响机制。深孔爆破断顶卸压技术能够有效弱化煤层顶板、降低顶板来压强度、增大覆岩的碎胀系数,能够用于防控深部采煤强矿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深孔爆破 厚硬顶板 岩石破坏区 支架阻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地震动响应差异性研究
19
作者 谢周州 赵炼恒 +3 位作者 李亮 黄栋梁 张子健 周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24-2337,共14页
针对土-石混合体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尚不明确的问题,基于相似原理设计开展了3组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大型振动台试验,系统地对比分析了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动力响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土-石混合体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 针对土-石混合体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尚不明确的问题,基于相似原理设计开展了3组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大型振动台试验,系统地对比分析了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动力响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土-石混合体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符合自由面效应,即边坡在近坡顶端处的加速度放大效应要明显强于坡体内,而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在不同频率正弦波激振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差异明显,这是因为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结构的动力特性存在差异;地震作用下,模型边坡动土压力由边坡浅表层至坡体内部呈不断增大趋势,但由于坡体变形与损伤程度不同,不同含石率边坡整体的动土压力响应程度不同;且在地震波分级加载过程中,边坡不同部位处动土压力的突变可作为边坡产生动力破坏的依据;随着含石率的上升,地震作用下边坡整体的变形程度逐渐降低:20%含石率边坡表现为由浅层至深层的连续滑动,而40%与60%含石率的边坡变形则相对较小,40%含石率边坡仅表层岩土体发生滑移,60%含石率边坡仅浅表层土体发生剥落,含石率的提升对土-石混合体边坡起到了加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振动台试验 边坡工程 土-石混合体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工作面连续开采地表沉陷与强矿震联动响应规律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广超 张广有 +5 位作者 周广磊 张照允 吕凯 尹茂胜 闫宪洋 李振国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深部矿井多工作面大空间开采导致大能量强矿震事件频发,同时地表伴随剧烈的下沉变形,掌握具体地层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强矿震时空分布响应规律对于深部矿井动力灾害防控意义重大。以兖州矿区东滩煤矿63_(上)04,63_(上)05,63_(上)06工作面... 深部矿井多工作面大空间开采导致大能量强矿震事件频发,同时地表伴随剧烈的下沉变形,掌握具体地层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强矿震时空分布响应规律对于深部矿井动力灾害防控意义重大。以兖州矿区东滩煤矿63_(上)04,63_(上)05,63_(上)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关键层理论与复合破断原理,对东滩煤矿复杂地层进行了科学划分,现场实测了深井厚硬岩层下多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降规律及强矿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多工作面连续开采下关键层组运移演化规律,揭示了关键层组破断演化、地表沉陷规律与大能量强矿震分布的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东滩煤矿六采区地层可以划分出4个关键层组,每个关键层组包含一层关键层和若干坚硬岩层,相比单一关键层,关键层组发生复合破断时的矿震能量更高、破断步距更大,对上覆岩层的运移及地表下沉影响也更为突出。(2)地表沉陷观测结果显示,63_(上)04,63_(上)05工作面开采结束,地表下沉系数分别为0.189,0.458;63上06工作面当前已开采808.29 m,地表下沉系数为0.492,受多关键层组地质赋存特征影响,东滩煤矿六采区地表下沉系数远小于兖州矿区其他矿井平均地表下沉系数(0.75~0.85),地表未达到充分采动,下沉趋势为:无明显下沉–下沉空间显著–下沉空间逐渐增大。(3)矿震监测结果显示,63上04工作面开采时,大能量强矿震事件主要集中在低位关键层组Ⅰ,Ⅱ层位,随着多工作面连续开采,大能量强矿震逐渐向高位转移,逐渐集中至关键层组Ⅱ,Ⅲ层位。(4)由地表沉陷及大能量强矿震实测数据可知,东滩煤矿六采区多工作面连续开采下关键层组复合破断覆岩结构呈“断悬”结构–“铰接”结构交替上升,逐层演化过程验证了覆岩运动、地表沉陷及大能量强矿震3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研究成果可对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多关键层组复合破断研究及大能量强矿震预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层组 复合破断 强矿震 地表沉陷 覆岩运移 联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