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6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mproved multidirectional velocity model for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in rock engineering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健 吴顺川 +2 位作者 高永涛 李莉洁 周喻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348-2358,共11页
An improved multidirectional velocity model was proposed for more accurately locating micro-seismic events in rock engineering. It was assumed that the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ies from a micro-seismic source to... An improved multidirectional velocity model was proposed for more accurately locating micro-seismic events in rock engineering. It was assumed that the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ies from a micro-seismic source to three nearest monitoring sensors in a sensor's array arrangement were the same. Since the defined objective function does not require pre-measurement of the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y in the field, errors from the velocity measurement can be avoided in comparison to three traditional velocity models. By analyzing 24 different cases, the proposed multidirectional velocity model iterated by the Simplex method is found to be the best option no matter the source is within the region of the sensor's array or not. The proposed model and the adopted iterative algorithm are verified by field data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i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error of the estimated source 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directional velocity model micro-seismic event Simplex method rock engineering field measurement error esti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asting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based on sonic wave measurement 被引量:5
2
作者 闫长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2期230-235,共6页
The principle of sonic wave measurement was introduced, and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under blasting load were studied by in situ test, using RSM-SY5 intelligent sonic wave apparat... The principle of sonic wave measurement was introduced, and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under blasting load were studied by in situ test, using RSM-SY5 intelligent sonic wave apparatus. The blast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for ten times at some tunnels of Changba Lead-Zinc Mine. The damage depth of surrounding rock caused by old blasting excavation (0.8-1.2 m) was confirm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umulative damage degree and blast times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nic velocity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increasing blast times, hut the damage degree (D) increases. The damage cumulative law is non-linear. The damage degree caused by blas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and damage effects become indistinct. The blasting damage of rock mass is anisotropic. The damage degree of rock mass within charging range is maximal. And the more the charge is, the more severe the damage degree of rock mass is. The test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s of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ck mass and dyna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cha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ic wave measurement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damage degree blasting load surrounding rock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SM-SY5 intelligent sonic wave apparat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 Using a Reverse Engineering System
3
作者 A Ajmal T S Tat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84-185,共2页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and revers e engineering (RE) have changed drastically the concept of product re-design, pla nning and manufacture of components. However, the main problems currently facing the...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and revers e engineering (RE) have changed drastically the concept of product re-design, pla nning and manufacture of components. However, the main problems currently facing the developers of reverse engineering system, is the time consuming digitis ation of 3D data and the conversion of large amounts of data into a concise and manageable format and linking it to a CAD/CAM system. Automated 3-D profile gen eration, measurements and inspection of manufactured component represents 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in reverse engineering and in the improvements in produ ct quality in rapid product developments. The paper presents a novel method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verse enginee ring technique for use in the rapid product development in a CIM environment . The system developed provides integration, data capture and manipulation, dat a transfer between a CAD, CAM, Computer-aided inspection (CAI) and a 3-D profi le scanning system. An efficient scanning strategy has been developed for scann ing and surfaces data acquisition. The products were scanned using a laser scann ing system with a dedicated scan control card and the associated software packag es. A versatile rig was developed for the ease of data gathering of the profile scanning process. The surface data collected was then used to build a mathematic al surface model, which was then used to develop a virtual 3-D model of the pro duct. The resulting surface model provides the geometrical input to the subseque nt machining operation using either a CNC system or other manufacturing operatio n e.g. dies casting/mould casting etc. The prototypes developed were inspected u sing a state-of-the art CNC-CMM that was integrated to the CAD/CAM system. Si nce the scanning/digitised data captured by laser scanning probes requires no ma nual editing, significant time saving over most non-contact probe systems was a chieved. Since the creation of an accurate CAD model of a redesigned component o r a prototype constitute a major element of the total turnaround time; maximum r eturn can be achieved by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designing process. T he paper also outlines with a case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veloped system . The system developed offers the flexibility of using the concept of reverse en gineering of a variety of components with the complimentary facility of integrat ion between CAD/CAM Computer-aided Inspection (CAI) systems and a scanning syst em. The developed revers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n a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can increase the consistency, improve cost-efficiency, reduce produ ct turn around and skill levels required to redesign, reengineer and prototyping components and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id product development reverse engineering C 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RE-engineering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s (C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钒矿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丁建华 张勇 +3 位作者 李立兴 叶会寿 李厚民 付雪瑞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共21页
【研究目的】钒金属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用途广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钒资源大国,无论是总资源量还是产量、消费量均排列全球第一,对中国钒矿资源进行成矿规律总结和潜力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 【研究目的】钒金属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用途广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钒资源大国,无论是总资源量还是产量、消费量均排列全球第一,对中国钒矿资源进行成矿规律总结和潜力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全国钒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钒矿资源潜力评价。【研究结果】与黑色岩系有关的沉积型钒矿是中国查明资源量占比最多的钒矿类型,主要集中分布于扬子地块南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及塔里木地块北缘,海侵、生物有机质、热水流体共同作用下沉积的黑色岩系地层是寻找该类型矿床最重要的找矿要素。其次为与基性—超基性杂岩有关的钒钛磁铁矿型钒矿,主要分布于攀西裂谷、华北地台北缘及天山一带,成矿主要与深大断裂有关,带状分布的构造-岩浆岩带是寻找该类型矿床最重要的要素。潜在资源预测共圈定了213个预测区,包括A类预测区32个,B类预测区85个,C类预测区96个。【结论】综合考虑中国钒矿资源在全球供需链中的位置,以及中国钒矿品位较低、共伴生矿多、矿物组成复杂的特点,结合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资源浪费较大的现状,建议为巩固和培养中国钒资源优势,对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应加大找矿投入,保证已有钒产业基地产能需求;对沉积型钒矿,应加强选冶技术研发,提高综合回收率;同时应加强高档钒产品的开发,提高对钒矿资源的高效、高端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矿 沉积黑色岩系型 岩浆钒钛磁铁矿型 成矿规律 资源潜力 矿产勘查工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灰岩和石英岩力学特性及损伤本构模型试验研究
5
作者 刘先峰 王通 +3 位作者 李建国 袁胜洋 侯召旭 张俊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针对季冻区岩体工程中岩石的冻融劣化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灰岩和石英岩为试验对象,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单轴压缩试验以及SEM扫描电镜试验对岩石的孔隙率、宏-细观破坏特征、力学特性以及能量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典型岩石的应力-应... 针对季冻区岩体工程中岩石的冻融劣化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灰岩和石英岩为试验对象,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单轴压缩试验以及SEM扫描电镜试验对岩石的孔隙率、宏-细观破坏特征、力学特性以及能量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典型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基于Lemaitre平面应变理论和统计理论,将冻融循环作用产生的损伤效应耦合到损伤本构模型中,考虑压密段的影响,根据岩石的损伤本构方程和试验曲线特点分2段拟合本构方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更易加剧高孔隙率灰岩的风化;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灰岩和石英岩的抗压强度均服从指数衰减;模型曲线的峰值点与试验曲线的峰值点较为接近,分段损伤本构模型与试验得到的曲线吻合较好,该损伤本构模型以及参数选取是正确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工程 冻融循环 力学特性 能量演化 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6
作者 罗彦斌 陈浩 +1 位作者 陈建勋 王传武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0-1218,共9页
为了提出一种适用于黄土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分析了黄土隧道围岩压力形成机理,依托大量围岩压力现场测试数据,提取了隧道围岩压力影响因子,探究了不同影响因子对黄土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敏感性及其变化规律,基于多因子耦合回归分析... 为了提出一种适用于黄土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分析了黄土隧道围岩压力形成机理,依托大量围岩压力现场测试数据,提取了隧道围岩压力影响因子,探究了不同影响因子对黄土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敏感性及其变化规律,基于多因子耦合回归分析方法构造了围岩压力计算公式,采用样本包络度法结合试算法提出了考虑多影响因素的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黄土隧道围岩压力主要为形变压力,目前常用的基于松动理论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不能真实反映黄土隧道的荷载情况;黄土隧道围岩压力受围岩级别影响明显,与隧道埋深、跨度和开挖高跨比具有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与现有常用的太沙基公式、隧规公式以及卡柯公式对比,本文提出的计算公式对于黄土隧道围岩压力具有较好的包络度,且计算结果更接近于现场实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黄土隧道 围岩压力 影响因子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梭罗沟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黄铁矿Re-Os同位素的限定
7
作者 胡古月 冯希尧 +4 位作者 王兆成 魏永锋 张文林 李超 宫江华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1-1583,共13页
梭罗沟金矿床产于松潘-甘孜造山带木里弧形逆冲-滑脱叠置岩片区,为赋存于扬子板块西缘基底上部火山-沉积建造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本次研究对梭罗沟金矿床的矿石黄铁矿开展了Re-O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测试,获得等时线年龄263.5±2.... 梭罗沟金矿床产于松潘-甘孜造山带木里弧形逆冲-滑脱叠置岩片区,为赋存于扬子板块西缘基底上部火山-沉积建造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本次研究对梭罗沟金矿床的矿石黄铁矿开展了Re-O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测试,获得等时线年龄263.5±2.7Ma(MSWD=55)。结合赋矿玄武岩结晶岩浆锆石(252.8±2.3Ma)和石英脉中最年轻的捕获锆石年龄(119±1.7Ma)数据,本文认为梭罗沟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与区域上的晚二叠世火山岩地层相关,且黄铁矿未经历高温岩浆流体改造和长距离的搬运作用。甘孜-理塘洋盆闭合后,弧-陆碰撞造山作用使得区域上发生不连续岩片逆冲叠置事件,喷发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二叠-三叠纪海相火山岩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向东南方向推覆,并在岩块内部形成了大量的韧-脆性剪切带。119Ma之后(尤其是新生代时期),在区域高热流条件下,沿剪切带迁移的中-低温变质流体萃取了晚二叠世火山-沉积地层中的金元素,并近原地就位于"薄皮构造"的剪切带内,形成梭罗沟金矿床。考虑到区域上的诸多金矿床产于扬子板块西缘,本文推测其成矿物质的初始来源可能来自甘孜-理塘洋内的火山岩,但也不能排除晚二叠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相关火成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逆冲-滑脱叠置岩片 蚀变岩型金矿 黄铁矿Re-Os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扰动作用下岩体结构面强度劣化特性
8
作者 高丙丽 王常赢 +1 位作者 杨志法 张世宽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4-544,559,共12页
工程扰动作用使岩体结构面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逐渐降低,导致结构面强度特性劣化,进而引起岩体沿着主控结构面滑移、坠落或倾倒,最终使岩体失稳破坏,研究结构面强度劣化特性是分析岩体稳定性的首要前提。基于现场回弹试验,采用巴顿JRC(... 工程扰动作用使岩体结构面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逐渐降低,导致结构面强度特性劣化,进而引起岩体沿着主控结构面滑移、坠落或倾倒,最终使岩体失稳破坏,研究结构面强度劣化特性是分析岩体稳定性的首要前提。基于现场回弹试验,采用巴顿JRC(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CS(结构面岩壁强度)模型,研究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特性,并结合工程扰动应力分析与库仑-纳维叶准则,揭示工程扰动下岩体结构面的劣化性质。结果表明: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及其参数随着距临空面距离的减小均呈降低趋势,且抗剪强度及其参数的劣化幅度随之增大,距临空面越近,结构面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越大;黏聚力折减系数k_(c)和内摩擦角折减系数k_(φ)越小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劣化越强烈,其抗剪强度及其参数越低;k c和k_(φ)随结构面距临空面距离的减小而降低,即靠近临空面时,岩体结构面强度折减效应更显著,揭示了扰动作用对浅表岩体结构面劣化作用更剧烈。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岩体结构面劣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扰动 岩体 结构面抗剪强度 劣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住偏好视角的城市居民通勤与居住再选择研究
9
作者 何保红 谢维凯 杨夕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90,共8页
客观建成环境与主观居住偏好是影响城市居民通勤与居住地选择的核心要素,但这二者间的联系尚未被充分阐明。引入居住偏好概念并作为城市通勤居民的细分指标,构建不同居住偏好情景下,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和居住再选择行为影响机制模型。... 客观建成环境与主观居住偏好是影响城市居民通勤与居住地选择的核心要素,但这二者间的联系尚未被充分阐明。引入居住偏好概念并作为城市通勤居民的细分指标,构建不同居住偏好情景下,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和居住再选择行为影响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若不考虑居住偏好,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考虑居住偏好后其影响效应才会凸显,这种影响在不同居住偏好情景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不同居住偏好类型的居民,其居住再选择的影响因素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居住偏好 建成环境 居住再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型干热岩储层裂缝刻画的三维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
10
作者 连晟 程正璞 +2 位作者 吴俊军 董金伟 田蒲源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2-461,共10页
【研究目的】花岗岩型干热岩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对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工程中钻孔部署和开采方案确定至关重要。【研究方法】本文旨在通过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和属性特征分析方法,对花岗岩储层中天然裂缝的特征、空间分布进行预测,为... 【研究目的】花岗岩型干热岩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对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工程中钻孔部署和开采方案确定至关重要。【研究方法】本文旨在通过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和属性特征分析方法,对花岗岩储层中天然裂缝的特征、空间分布进行预测,为EGS工程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宽频带、宽角度、高密度采样的三维地震数据,采用构造导向滤波和多窗口倾角扫描等处理方法,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进一步优化了花岗岩内幕探测效果。同时,本文还结合多方位角约束的地震属性体、最大似然体、相干体、曲率体、方差体和蚂蚁体等三维地震属性,对裂缝簇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通过综合属性分析认为研究区花岗岩型干热岩储层主要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的规律,该规律与钻孔成像测井结果高度吻合。【结论】通过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和属性特征分析方法,成功预测了花岗岩型干热岩储层中天然裂缝的特征和空间分布,为EGS工程施工中的裂隙探测、钻孔部署和开采方案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地震属性 花岗岩裂隙 增强型地热系统 干热岩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相变岩石力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场景
11
作者 金衍 林伯韬 +3 位作者 高彦芳 庞惠文 郭旭洋 申屠俊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针对部分油气藏钻采过程中的固态烷烃相关混合物受热相变、超压砂体瞬间泄压触发砂体液化流动和孔隙充填物降压气化引发骨架垮塌3个典型的相变岩石力学现象,系统分析了目前在理论认识、实验方法、数学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3个... 针对部分油气藏钻采过程中的固态烷烃相关混合物受热相变、超压砂体瞬间泄压触发砂体液化流动和孔隙充填物降压气化引发骨架垮塌3个典型的相变岩石力学现象,系统分析了目前在理论认识、实验方法、数学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3个相变岩石力学现象对应的工程应用场景,揭示了其力学规律及工程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油气藏相变岩石力学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潜在的发展趋势与亟待探索的方法。研究表明:不同的油气藏相变岩石力学现象需要采用相应的、特殊的实验及数学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其独特的多场耦合力学响应机制,以有效指导资源开采控制、致灾程度评价、地层稳定分析等。为满足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未来需挖掘更多油气资源开采中的相变岩石力学问题,开发特定的新型实验设备,借助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岩石相态变化力学过程的实时仿真与动态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相变岩石力学 相态变化 工程应用 多场耦合 实验设备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特深油气藏储层改造和油气测试工程技术进展
12
作者 曹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2-271,共10页
超深特深油气藏蕴含巨大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勘探开发重大战略接替领域,近年来我国钻完井深度已经突破9000 m大关,部分已达到万米以上。本文系统分析了超深特深油气藏面临的地质和工程技术难... 超深特深油气藏蕴含巨大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勘探开发重大战略接替领域,近年来我国钻完井深度已经突破9000 m大关,部分已达到万米以上。本文系统分析了超深特深油气藏面临的地质和工程技术难题,梳理了近年来超深特深油气藏储层改造和油气测试工程技术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下一步开展“万米”超深特深油气藏储层改造和油气测试的攻关方向。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超深特深油气藏因岩性复杂,具有超高压、超高温、高含硫、高产等特点,原有的储层改造和测试技术已经难以完全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通过对超深特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和测试投产的工程设计、工艺技术、管柱装备和工具材料进行攻关研究和集成配套,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形成了多套适应性技术,实现了对超深特深油气藏“管柱下得去、储层压得开、井筒封得严、产量测得准和油气产得出”等目标,在顺北、富满、彭州、元坝等油气田先后发现多口日产千吨高产油气井。为进一步开发超深特深油气藏,本文提出对8000 m以上,尤其是“万米”特深储层改造和油气测试的基础理论、工艺技术、工具液体和地面装备配套等开展集中攻关研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并逐步实现国产化,助力我国超深特深油气藏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特深层油气藏 碳酸盐岩 储层改造 完井投产 油气测试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cks高性能计算集群的建立和管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予倩 周健 +1 位作者 翁红明 韩静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6年第4期450-453,共4页
论述了用Rocks集群操作系统来搭建和管理具有高性能计算能力的PC集群的方法和过程,并以目前流行的几种支持并行计算的第一性原理软件包ABINIT及VASP为例,详细说明了Sun Grid Engine(SGE)对用户计算任务管理的方法和因此而显示出的优越性... 论述了用Rocks集群操作系统来搭建和管理具有高性能计算能力的PC集群的方法和过程,并以目前流行的几种支持并行计算的第一性原理软件包ABINIT及VASP为例,详细说明了Sun Grid Engine(SGE)对用户计算任务管理的方法和因此而显示出的优越性,同时还探讨了各种软件在集群上的加速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计算集群 MPI并行程序 rockS SUN GRID 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S理论的潜在滑坡识别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筠 郭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6-463,共8页
潜在滑坡的识别涉及到多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耦合,常规方法难以准确描述影响因素间相互耦合作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引入岩石工程系统(RES)理论的交互作用矩阵构造和编码原理,提出了基于BP网络潜在滑坡识别模... 潜在滑坡的识别涉及到多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耦合,常规方法难以准确描述影响因素间相互耦合作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引入岩石工程系统(RES)理论的交互作用矩阵构造和编码原理,提出了基于BP网络潜在滑坡识别模型,推导了在该识别模型下实现交互作用矩阵的编码及考虑多因素相互作用权重确定的流程,并将其运用于潜在土质滑坡判别中。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此识别模型,不仅能够实现对潜在滑坡识别,同时能够实现基于多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的各识别指标权重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工程系统 潜在滑坡 识别模型 BP神经网络 rock engineering system(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S理论的岩爆倾向性预测方法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立 吴爱祥 马东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4-309,共6页
从工程地质因素、复杂环境因素和人为开挖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岩爆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ES理论的岩爆智能预测模型,并论证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参数分析原理。此外,采用改进的前馈神经网络BP算法对交互作用矩阵进行... 从工程地质因素、复杂环境因素和人为开挖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岩爆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ES理论的岩爆智能预测模型,并论证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参数分析原理。此外,采用改进的前馈神经网络BP算法对交互作用矩阵进行编码以及对参数的相对交互作用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岩爆智能预测模型,不仅使岩爆倾向性的预测具有动态特性,同时又可以方便地对岩爆启动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理论 岩爆倾向性 预测方法 岩石工程 BP算法 智能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三维点云岩体结构面半自动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涛 史文兵 +2 位作者 刘永志 王勇 梁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结构面在评价岩体力学性质和边坡稳定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测量,一种准确、高效的结构面参数识别方法尤为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三维点云岩体结构面提取的新方法,首先获取点云坐标、RGB、法向量、曲率... 结构面在评价岩体力学性质和边坡稳定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测量,一种准确、高效的结构面参数识别方法尤为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三维点云岩体结构面提取的新方法,首先获取点云坐标、RGB、法向量、曲率和密度等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特征向量作为输入,结合人工和自动挑选学习样本,随后把学习样本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用于训练SVM模型并测试模型,将被接受的模型用于点云的预测分类,进而识别结构面和提取信息。将该方法应用于公开边坡数据集和发耳镇某采区边坡结构面调查,结果表明:使用LOF与PCA结合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法向量估计的准确性,而DetRD-PCA方法用于估计单个结构面的法向量并计算产状时得到结果更加准确;对公开点云数据集的结构面进行识别,SVM识别881552个点时间仅需9 s,成功提取了四组结构面,与前人结果对比,倾向平均偏差最大3.12°,倾角平均偏差最大1.54°;将方法应用于发耳镇某采区边坡的结构面调查中,SVM识别1450148个点仅需18 s,成功提取了两组结构面,与经典的三点法估算比较,倾向和倾角的偏差为0.7°~3.3°和0.1°~3.3°;该方法对于小样本的训练数据依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点云 支持向量机 岩体结构面 半自动识别 产状计算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岩石工程系统RES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英杰 张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5-72,共8页
从岩石工程实例数据出发,采用作者提出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对作用强度RSE和GRSE,研究了各种相关参数对岩石工程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从实际数据中自行学习能够更好地反映岩石工程现场的实际,所建... 从岩石工程实例数据出发,采用作者提出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对作用强度RSE和GRSE,研究了各种相关参数对岩石工程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从实际数据中自行学习能够更好地反映岩石工程现场的实际,所建立的相互作用矩阵能够体现现场实际参数间相互动态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工程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对阶梯式顺层岩质路堑边坡震裂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信春雷 李文惠 +2 位作者 冯文凯 杨飞 廖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4,共13页
中国西南部特殊的地形条件导致公路交通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大量路堑边坡,地震作用下公路路堑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俨然成为公路工程稳定性研究中的重点科学问题。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分析阶梯式顺层岩质路堑边坡的加速度响应,研究边坡各平... 中国西南部特殊的地形条件导致公路交通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大量路堑边坡,地震作用下公路路堑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俨然成为公路工程稳定性研究中的重点科学问题。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分析阶梯式顺层岩质路堑边坡的加速度响应,研究边坡各平台的地震动响应规律。提出加速度放大系数比表征不同坡表形式的动力响应差异,结合Snell定律分析地震波在边坡中的传播规律。结果表明: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随激振幅值增加而表现出高程放大效应,当激振幅值超过0.6g时,因震裂损伤累积,坡体滤波效应增强,加速度放大系数随高程增长趋于平缓。均匀阶梯宽度的边坡抗震性能较好,阶梯阴角处易产生应力集中,应作为重点防护区域。试验中监测的加速度数据分析结果与高速摄像机记录的模型损伤结果相吻合。根据边坡的震裂累积破坏过程,可将破坏现象分为浅层蠕滑(0.1g~0.4g)、局部拉裂(0.4g~0.6g)、加速变形(0.6g~0.8g)和整体失稳(0.8g~1.0g)四个发展阶段,变形破坏模式总体表现为滑移-拉裂式。研究结果为复杂坡面与地质结构的震裂破坏机制及抗震设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山区阶梯式岩质路堑边坡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阶梯式岩质边坡 振动台试验 Snell定律 震裂损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S方法的煤层自燃危险性预测模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琪嵩 陈丁 +1 位作者 王海彦 郝敬博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0-624,共5页
为对开采煤层的自燃危险性进行有效预测,引入岩石工程系统理论,综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交互作用矩阵,并进行编码。通过因果分析图对各影响因素的参数优势和交互作用强度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建立基于岩石工程系统理论的开... 为对开采煤层的自燃危险性进行有效预测,引入岩石工程系统理论,综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交互作用矩阵,并进行编码。通过因果分析图对各影响因素的参数优势和交互作用强度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建立基于岩石工程系统理论的开采煤层自燃危险性预测模型,并选用已知样本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为开采煤层自燃危险性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可靠性较好,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自燃 岩石工程系统 交互作用矩阵 危险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S的地下巷道工程稳定性全耦合分析方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余伟健 高谦 +1 位作者 韩阳 宋建国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89-1493,1499,共6页
针对地下巷道工程稳定性问题,基于岩石工程系统(RES)理论,提出了全耦合分析法及优化设计思想。首先简要地叙述了全耦合分析过程的思想及流程,并在收集的27个样本的基础上,应用神经网络编码法建立了地下巷道工程的综合交互作用矩阵(GIM)... 针对地下巷道工程稳定性问题,基于岩石工程系统(RES)理论,提出了全耦合分析法及优化设计思想。首先简要地叙述了全耦合分析过程的思想及流程,并在收集的27个样本的基础上,应用神经网络编码法建立了地下巷道工程的综合交互作用矩阵(GIM),分析了主要因素影响和作用机制。根据本巷道工程系统的稳定性能分析结果,提出了稳定性评价参数,给出了稳定状态范围。针对沙曲煤矿顺槽进行了优化支护设计举例,并用Q系统岩体质量评价法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及验证。现场监测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全耦合分析法对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方法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巷道工程 全耦合 支护设计 岩石工程系统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