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ES理论的岩爆倾向性预测方法 被引量:7
1
作者 郭立 吴爱祥 马东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4-309,共6页
从工程地质因素、复杂环境因素和人为开挖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岩爆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ES理论的岩爆智能预测模型,并论证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参数分析原理。此外,采用改进的前馈神经网络BP算法对交互作用矩阵进行... 从工程地质因素、复杂环境因素和人为开挖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岩爆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ES理论的岩爆智能预测模型,并论证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参数分析原理。此外,采用改进的前馈神经网络BP算法对交互作用矩阵进行编码以及对参数的相对交互作用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岩爆智能预测模型,不仅使岩爆倾向性的预测具有动态特性,同时又可以方便地对岩爆启动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理论 岩爆倾向性 预测方法 岩石工程 BP算法 智能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S理论的潜在滑坡识别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筠 郭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6-463,共8页
潜在滑坡的识别涉及到多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耦合,常规方法难以准确描述影响因素间相互耦合作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引入岩石工程系统(RES)理论的交互作用矩阵构造和编码原理,提出了基于BP网络潜在滑坡识别模... 潜在滑坡的识别涉及到多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耦合,常规方法难以准确描述影响因素间相互耦合作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引入岩石工程系统(RES)理论的交互作用矩阵构造和编码原理,提出了基于BP网络潜在滑坡识别模型,推导了在该识别模型下实现交互作用矩阵的编码及考虑多因素相互作用权重确定的流程,并将其运用于潜在土质滑坡判别中。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此识别模型,不仅能够实现对潜在滑坡识别,同时能够实现基于多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的各识别指标权重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工程系统 潜在滑坡 识别模型 BP神经网络 rock engineering system(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岩石工程系统RES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英杰 张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5-72,共8页
从岩石工程实例数据出发,采用作者提出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对作用强度RSE和GRSE,研究了各种相关参数对岩石工程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从实际数据中自行学习能够更好地反映岩石工程现场的实际,所建... 从岩石工程实例数据出发,采用作者提出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对作用强度RSE和GRSE,研究了各种相关参数对岩石工程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从实际数据中自行学习能够更好地反映岩石工程现场的实际,所建立的相互作用矩阵能够体现现场实际参数间相互动态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工程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S方法的煤层自燃危险性预测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黄琪嵩 陈丁 +1 位作者 王海彦 郝敬博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0-624,共5页
为对开采煤层的自燃危险性进行有效预测,引入岩石工程系统理论,综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交互作用矩阵,并进行编码。通过因果分析图对各影响因素的参数优势和交互作用强度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建立基于岩石工程系统理论的开... 为对开采煤层的自燃危险性进行有效预测,引入岩石工程系统理论,综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交互作用矩阵,并进行编码。通过因果分析图对各影响因素的参数优势和交互作用强度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建立基于岩石工程系统理论的开采煤层自燃危险性预测模型,并选用已知样本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为开采煤层自燃危险性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可靠性较好,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自燃 岩石工程系统 交互作用矩阵 危险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岩石破裂时空观(一):科学定义及应用前景
5
作者 王运敏 刘祥鑫 游勋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当前大数据、大模型、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矿业、岩土、信息、安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新兴技术引入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后,岩石破裂在时空尺度的表征及评估取得了长足进步。纵观岩石破... 当前大数据、大模型、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矿业、岩土、信息、安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新兴技术引入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后,岩石破裂在时空尺度的表征及评估取得了长足进步。纵观岩石破裂问题的研究历程,所存在的不足在于人为将时序和空间特征割裂研究。究其本质,是对岩石破裂的时空一致性缺乏深度认知。在此背景下,分别从唯物主义哲学和物理学发展的视角总结了事物的时空变化性和物质运动的时空延展性规律,以能量时空性为主线,提出了岩石破裂时空观学术思想,从“岩石→能量→破裂”完全统一角度定义了岩石破裂时空观。结合新时代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岩石破裂时空观理论体系的提出将为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全新的第四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岩石破裂时空观 时空一致性 多学科交叉融合 第四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械比能聚类分析的深层煤岩水平段岩性判识方法
6
作者 熊冬 王翔 +6 位作者 马新仿 张士诚 王雷 张遂安 郭天魁 刘美娟 贺甲元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中国2000 m以深的深层煤岩气地质条件复杂,钻井易垮塌,导致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工具难以使用,而基于岩屑分析钻遇岩性基本依赖经验且存在滞后性,水平井钻探过程中钻头易偏离优质煤岩储层。为此,考虑摩阻与水力能量影响对井口钻井参数进... 中国2000 m以深的深层煤岩气地质条件复杂,钻井易垮塌,导致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工具难以使用,而基于岩屑分析钻遇岩性基本依赖经验且存在滞后性,水平井钻探过程中钻头易偏离优质煤岩储层。为此,考虑摩阻与水力能量影响对井口钻井参数进行了修正,得到井底钻头破岩参数与机械比能,然后结合导眼井测井岩性解释成果确定不同岩性地层中井底钻头破岩参数与机械比能范围,最后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理论,形成了基于机械比能聚类分析的深层煤岩水平段岩性判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岩性的钻井参数与机械比能具有明显的区分度,煤岩中钻进时具有高钻速、低钻时、低转速、低机械比能的特征;②选取扭矩、钻时与机械比能作为钻头在顶板石灰岩、煤岩与底板泥岩中钻进的岩性判识聚类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聚类指标权重,误判的深度位置数量仅占整个导眼井数据的5.63%;③X井钻遇石灰岩段总长度约125 m,判识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5 m,误差为4%,Y井水平段全部钻遇煤岩,2口井的判识结果与实际岩屑分析结果相符合。结论认为,基于机械比能聚类分析的深层煤岩水平段岩性判识方法具有需求数据量小、计算过程简单、速度快的特点,可以满足深层煤岩钻井实时、快速钻遇地层岩性判识的需求,有助于煤岩气水平井段钻遇率的提高,对煤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岩)气 机械比能 钻井工程 水平井 灰色理论 聚类分析 岩性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RES-可拓学理论的岩体质量评价与预测——以普朗铜矿区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朝义 柯超 +3 位作者 羊劲松 周鹏超 沙有财 吴益平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131,共10页
科学准确地开展矿区岩体质量评价研究,对于矿区的可崩性评价、地下空间工程结构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普朗铜矿区为研究区,通过收集普朗铜矿勘探区的地质资料、钻孔信息和岩心信息,建立了普朗铜矿区地质模型,并采用钻孔超声波成像... 科学准确地开展矿区岩体质量评价研究,对于矿区的可崩性评价、地下空间工程结构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普朗铜矿区为研究区,通过收集普朗铜矿勘探区的地质资料、钻孔信息和岩心信息,建立了普朗铜矿区地质模型,并采用钻孔超声波成像和光学成像测井测试方法,结合岩心实物资料和室内岩石试验所获取的岩体质量评价指标参数,基于提出的模糊岩石工程系统(RES)理论-可拓学理论评价模型对矿区单个钻孔及区域岩体质量进行了评价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普朗铜矿区17个钻孔中15个钻孔整体岩体质量为Ⅱ级,仅2个钻孔的岩体质量分别为Ⅱ~Ⅲ级和Ⅲ级;矿区3种岩性岩体质量均为Ⅱ级,其中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岩体质量良好(Ⅰ、Ⅱ级)段岩体占比更高,角岩岩体质量劣质(Ⅲ、Ⅳ、Ⅴ级)段岩体占比更高;工作区整体岩体质量为Ⅱ级;与RES-云模型和简单关联函数-可拓学模型相比,模糊RES-可拓学理论评价模型对某工程岩体质量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岩体质量等级能够较好吻合,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模糊RES-可拓学理论评价模型在岩体质量评价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质量评价 概率模糊集理论 岩石工程系统(res)理论 可拓学理论 普朗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穿越岩堆体围岩剪切特性及分级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志敏 张赓旺 李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640-8647,共8页
为解决隧道穿越岩堆体围岩分级不准确的问题,通过相似材料直剪试验分析岩堆体的直剪特性,将含水率和填充土含量两个因素带入熵权可拓物元法,并结合地质指标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岩堆体的抗剪强度随着含水率、填充土含量的增大,先增大... 为解决隧道穿越岩堆体围岩分级不准确的问题,通过相似材料直剪试验分析岩堆体的直剪特性,将含水率和填充土含量两个因素带入熵权可拓物元法,并结合地质指标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岩堆体的抗剪强度随着含水率、填充土含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平稳,过高或过低的含水率和填充土都会“弱化”岩堆体的抗剪强度。根据岩堆体的特点,选取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节理裂隙密度、岩体完整性系数、含水率和填充土含量作为分级指标,结合熵权可拓物元法,将所选指标和熵权可拓物元法结合并在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分级结果比原方法准确性更好,证明研究提出的围岩分级方法是合理可行的。研究结果能够为岩堆体隧道的围岩分级提供指导,为施工设计和支护方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围岩分级 熵权可拓物元 直剪试验 围岩稳定性 岩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喷层与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余朝 朱斌忠 +3 位作者 劳志伟 廖保林 仇文革 章慧健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0-192,共13页
探明喷层-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机理,对弥补以强度设计为主的支护设计理论不足、发展基于能量原理的隧道设计方法至关重要。基于应力释放的数值方法系统研究隧道喷层-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机理,定义喷层整体失效时的弹性应变能为其极限应变... 探明喷层-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机理,对弥补以强度设计为主的支护设计理论不足、发展基于能量原理的隧道设计方法至关重要。基于应力释放的数值方法系统研究隧道喷层-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机理,定义喷层整体失效时的弹性应变能为其极限应变能,其可用于评价喷层承载能力;开展模型试验,通过分析逐级加载作用下喷层支护力学行为与能量演化,验证隧道喷层-围岩相互作用的能量机理与喷层极限应变能的存在;基于数值试验,开展喷层极限应变能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喷层极限应变能随地层侧压力系数、围岩等级和喷层厚度增加而增加,并建立多因素极限应变能标准化拟合函数公式。进一步给出基于能量原理的喷层极限状态验算公式,应用该公式验算模型试验原型隧道喷层设计厚度范围,与隧道喷层厚度设计值接近,该验算公式考虑喷层与围岩基于能量的力与位移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为高储能围岩中隧道喷层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能量理论 模型试验 喷层-围岩相互作用 极限应变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忻煤矿8105工作面上覆坚硬岩层失稳破断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兴 冀明露 +3 位作者 张拓 李云鹏 刘天昊 陈世威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32-2640,共9页
为研究坚硬岩层破断对回采工作面的影响,以同忻煤矿8105工作面坚硬顶板为工程背景,利用破裂线理论,得到了极限荷载破坏公式;为探究坚硬岩层失稳破断对工作面的影响,借助薄板理论,建立坚硬岩层结构模型,结合坚硬岩层失稳模式,给出了坚硬... 为研究坚硬岩层破断对回采工作面的影响,以同忻煤矿8105工作面坚硬顶板为工程背景,利用破裂线理论,得到了极限荷载破坏公式;为探究坚硬岩层失稳破断对工作面的影响,借助薄板理论,建立坚硬岩层结构模型,结合坚硬岩层失稳模式,给出了坚硬岩层失稳判据,分别为坚硬岩层初次失稳尺度及周期失稳计算公式;根据8105工作面综合柱状及物理力学参数,通过坚硬岩层协同变形载荷计算公式、坚硬岩层初次失稳计算公式等,确定低、中、高坚硬岩层层位及坚硬岩层破断尺度。结果显示:低、中、高位坚硬岩层初次失稳尺度分别为35.4 m、74.9 m、122.1 m,周期失稳尺度分别为13.5 m、63 m、109.9 m。通过理论计算坚硬岩层破断尺度发现:高位坚硬岩层失稳尺度最大,而低位和中位坚硬岩层失稳尺度接近一致。因此,高位坚硬岩层破断对工作面开采影响最大;8105工作面上覆岩层失稳破断对微震事件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微震数据统计可知:坚硬岩层随着工作面的开采逐步发生失稳破断,不同坚硬岩层之间易发生耦合作用,形成复合矿压。坚硬岩层失稳判据的理论计算与实际硬岩破断尺度对比发现,高位坚硬岩层的预测准确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矿压显现 坚硬岩层失稳破断 破裂线理论 坚硬岩层失稳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围岩最大可移动块体求解及其应用
11
作者 张敏思 杨勇 +1 位作者 王述红 查文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14-2322,共9页
由于结构面的隐蔽性,目前的勘察技术无法精确获取每条结构面的定位及力学参数,仅能根据出露情况获取产状信息。而结构面的定位是求解块体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考虑不同定位情况下结构面与开挖面的所有组合,并找到最不利情况,为工程开... 由于结构面的隐蔽性,目前的勘察技术无法精确获取每条结构面的定位及力学参数,仅能根据出露情况获取产状信息。而结构面的定位是求解块体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考虑不同定位情况下结构面与开挖面的所有组合,并找到最不利情况,为工程开挖提供预测及评价。在构建节理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投影平移法,实现了任意柱状开挖面上最大可移动区域的求解。在此基础上,采用离散-切割-组合方法重构了曲面块体。首先,设置一组放射状虚拟结构面对锥形块体进行切割,完成块体的单元离散;其次,在面单元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曲面切割单元的详细算法。最后对切割后的单元进行分类组合,实现了曲面块体的重构。基于VC++和OpenGL开发了三维可视化程序,通过算例和工程实例验证了算法的精度、适用性及鲁棒性。最大可移动块体程序可用于隧道走向的选择,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理论 最大关键块体 隧道工程 节理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ID&E感性认知协同的机床外观造型设计研究
12
作者 陈天辰 黄艳群 张大卫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6,共11页
目的为了解决机床防护外观设计过程中工业设计与工程的感性认知协同问题,更好地寻求和增强双方对机床外观的认知共识,提高设计的效率和明确性,进而提高我国机床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方法将扎根理论的定性研究与感性工学的定量研究相结合,... 目的为了解决机床防护外观设计过程中工业设计与工程的感性认知协同问题,更好地寻求和增强双方对机床外观的认知共识,提高设计的效率和明确性,进而提高我国机床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方法将扎根理论的定性研究与感性工学的定量研究相结合,首先通过扎根理论聚类并提炼工业设计与工程领域存在共识的感性意向词汇;然后,使用语义差异法对代表性样本进行影响因子和造型特征元素分析,明确双方可协同的机床设计元素与感性认知的映射关系;最后,基于相应具体案例需求进行设计实践。结论明确了机床外观设计过程中关于工业设计和工程双方存在协同认知的若干影响因子及其对应的典型感性词汇,构建了面向机床防护外观设计流程的ID&E感性认知协同系统,为机床外观设计领域提供有效的方法参考和优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协同 扎根理论 感性工学 机床外观设计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产量的影响——以北美Haynesville页岩气藏为例 被引量:79
13
作者 李庆辉 陈勉 +2 位作者 Fred P.Wang 金衍 李志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59,123,共6页
我国页岩气开发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分析国外成功的开发案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在对北美Haynesville页岩气藏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工程因素对该页岩气藏开发的影响规律。结论认为:页岩气井水平段长度、压... 我国页岩气开发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分析国外成功的开发案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在对北美Haynesville页岩气藏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工程因素对该页岩气藏开发的影响规律。结论认为:页岩气井水平段长度、压裂级数、加砂量、油嘴尺寸、井底压力和是否采取重复压裂施工对累积产量有显著影响;水平段长度在1 500~1 650m之间、压裂级数12~17级、加砂量1 500~3 000t、油嘴尺寸8~9mm为该地区常用且效果较好的设计方案;井底压力高的区域页岩气产量相应较高,这与井底超压改善页岩脆性、优化压裂效果有关;重复压裂能够显著提高页岩气总产量,作业时机的选择与增产效果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工程因素 生产能力 水平井 压裂(岩石) 规模 重复压裂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工程地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46
14
作者 何满潮 景海河 孙晓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46-62,共17页
在中国煤矿软岩工程地质力学的研究中 ,作者指出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关于软岩定义的缺陷 ,提出了新的软岩定义和分类 ,并论述了软岩的变形力学机制、软化状态方程、软岩巷道支护理论、支护荷载的确定以及软岩工程地质力学设计方法。可以... 在中国煤矿软岩工程地质力学的研究中 ,作者指出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关于软岩定义的缺陷 ,提出了新的软岩定义和分类 ,并论述了软岩的变形力学机制、软化状态方程、软岩巷道支护理论、支护荷载的确定以及软岩工程地质力学设计方法。可以认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巷道支护理论 软岩工程 地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突变理论的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研究 被引量:47
15
作者 夏开宗 刘秀敏 +3 位作者 陈从新 宋娅芬 欧哲 龙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7-486,共10页
应用突变理论,以顺层岩质边坡为例,考虑地下水对滑面带介质的应变和水致弱化性质,以及地下水对边坡后缘张裂缝的水力效应,构建了边坡的尖点突变模型,分析了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的力学机制:边坡失稳过程主要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 应用突变理论,以顺层岩质边坡为例,考虑地下水对滑面带介质的应变和水致弱化性质,以及地下水对边坡后缘张裂缝的水力效应,构建了边坡的尖点突变模型,分析了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的力学机制:边坡失稳过程主要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主要是地下水通过物理化学作用软化了滑面带岩体,使滑面带岩体刚度比降低,在边坡失稳的过程中起主导的定性作用;外部因素主要是指边坡后缘张裂隙的静水压力,不仅使得边坡的滑动势能增加,还对边坡造成一种扰动的作用,加速滑坡的启动。在突变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了边坡后缘张裂缝临界充水高度和临界降水强度的关系式,建立了边坡滑移破坏的水力判据;给出了边坡岩体在渐进软化过程中的位移变化规律,剪切位移并非均匀增长,而是呈现出阶梯状跳跃式上升。同时,进行了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当刚度比λ→0),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考虑突变理论来分析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的力学机制和边坡岩体在渐进软化过程中位移变化规律的合理性。并提出了此种类型边坡的处治技术与优化方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顺层岩质边坡 突变理论 静水压力 刚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岩质围岩亚级分级可靠度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李术才 贺鹏 +4 位作者 李利平 张乾青 石少帅 徐飞 刘洪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7-976,共10页
在隧道工程岩体分级中,由于岩土体参数本身的不确定性,加之各定性、定量评定指标在获取过程中由仪器误差、人为操作等产生的离散性及随机性,往往是应用同一评价体系及分级标准,却得出不同的评判等级,尤其是在围岩亚级分级中,评定结果鲁... 在隧道工程岩体分级中,由于岩土体参数本身的不确定性,加之各定性、定量评定指标在获取过程中由仪器误差、人为操作等产生的离散性及随机性,往往是应用同一评价体系及分级标准,却得出不同的评判等级,尤其是在围岩亚级分级中,评定结果鲁棒性差,甚至出现跳级,这就决定了围岩类别的可靠性的存在。据此,基于《工程岩体分级标准》,通过分析岩石强度及岩体完整程度等评价指标的概率分布规律,引入体系可靠度分析理论,构建不同围岩等级的功能函数,经Monte Carlo法计算围岩隶属于各评定等级的可靠概率,进而提出了基于国标BQ法的围岩亚级分级可靠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分类系统本身蕴含的信息,考虑了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及离散性,所计算可靠性指标可更为直观地对围岩等级作出稳健评估,且可靠概率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考虑了包括局部破碎带、软弱夹层等掌子面围岩信息的离散程度。研究成果应用于济南绕城高速老虎山超大断面隧道的围岩亚级分级中,所评价结果与实际围岩等级完全吻合,且各等级可靠指标的延续性可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属性的变化情况进行定量表征,有助于工程地质人员据此对围岩质量的渐变过程进行动态评估,为合理确定工法转换区间,优化支护参数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成果对类似超大断面隧道的围岩亚级分级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亚级分级 可靠度分析理论 不确定性分析 BQ法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TOPSIS法的地下工程岩体质量评价 被引量:44
17
作者 胡建华 尚俊龙 雷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412-4419,共8页
将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TOPSIS)运用于地下工程岩体质量评价问题中,选用岩石质量指标、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结构面强度系数和地下水渗水量5个影响因素作为地下工程岩体质量评价指标。基于粗糙集理论(RS),通过计算评... 将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TOPSIS)运用于地下工程岩体质量评价问题中,选用岩石质量指标、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结构面强度系数和地下水渗水量5个影响因素作为地下工程岩体质量评价指标。基于粗糙集理论(RS),通过计算评价指标与评判结果的粗糙依赖度确定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以广州抽水蓄能电站1期地下工程岩体17组实测数据和13组插值数据作为学习样本,依据单指标分类区间下限构造5个不同等级的典型样本,通过计算典型样本与正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来确定分类区间,建立RS-TOPSIS地下工程岩体质量评价模型,并逐一对30组学习样本进行回检,正判率为96.7%。将建立好的评价模型运用于该电站2期地下工程岩体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地下工程岩体质量RS-TOPSIS评价方法获得的结果与突变基数法、BP神经网络法以及支持向量机法评价结果相吻合,该方法具有工程实用价值,可以运用于地下工程岩体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岩体 岩体质量评价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 粗糙集理论 典型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下顶拱大型不稳定块体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8
18
作者 任爱武 伍法权 +2 位作者 范永波 熊峥 胡秀宏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788-792,共5页
锦屏一级水电站2^#尾水调压室所处位置地质条件复杂,在桩号0+320°~0+360°和0+0°-0+120°之间开挖时局部掉块严重。本文综合分析后,提出了2^#尾调室顶拱未开挖域产生大型不稳定块体的必要条件是:(1)由节理... 锦屏一级水电站2^#尾水调压室所处位置地质条件复杂,在桩号0+320°~0+360°和0+0°-0+120°之间开挖时局部掉块严重。本文综合分析后,提出了2^#尾调室顶拱未开挖域产生大型不稳定块体的必要条件是:(1)由节理①④F18 3组结构面和开挖临空面切割产生;(2)块体大小主要取决于节理组①和④的延伸长度;(3)较大不稳定块体的产生区域,必然位于F18断层带下盘。对2^#尾调室顶拱进行搜索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潜在块体位于未开挖区域桩号0+180°-0+260°之间,规模约为50m^3,重达133.5t。根据块体理论分析,其稳定性系数为1.052,处于临界状态,应采取相应的应急支护补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锦屏一级水电站 大型不稳定块体 块体产生条件 块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拓学理论在东戈壁露天矿工程岩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爱华 程力 董陇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841-2847,共7页
基于可拓学工程方法,在物元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岩体质量评价的物元模型,应用可拓集合的关联函数,建立基于物元和关联函数的工程岩体可拓评价方法,对新疆东戈壁露天矿主要工程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并与传统的"RMR、Q"法评... 基于可拓学工程方法,在物元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岩体质量评价的物元模型,应用可拓集合的关联函数,建立基于物元和关联函数的工程岩体可拓评价方法,对新疆东戈壁露天矿主要工程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并与传统的"RMR、Q"法评价结果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得出的评价结果与现场实际相符合。工程岩体质量的可拓学评价不仅可以反映岩体属于何种质量等级,而且可以反映工程岩体与其他质量等级的"距离",能较好的反应工程岩体的质量等级,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拓学 物元 工程岩体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领域当前值得关注的两个科学问题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志法 尚彦军 +2 位作者 李天斌 李丽慧 张中俭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1-486,共6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岩石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地下工程埋深也越来越大,工程地质研究者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对一些建在前所未有深度的岩石地下工程(如深达2500m的锦屏Ⅱ级电站输水隧洞)进行工程地质条...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岩石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地下工程埋深也越来越大,工程地质研究者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对一些建在前所未有深度的岩石地下工程(如深达2500m的锦屏Ⅱ级电站输水隧洞)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时,岩体结构是否仍起制约作用?对一些重大岩石工程的长期(如长达200a以上)稳定性问题,应如何预测?本文将就上述两个科学问题进行讨论,为相关岩石地下工程的设计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控制论 岩石地下工程 深埋 古地下工程 长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