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口海上光伏场区潮位高精度预报 被引量:1
1
作者 叶灿胜 翟鸣皋 朱建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69,共12页
在超浅海建造海上光伏场区,需要开展潮位预报以保障施工船只的安全和工程顺利进行.在黄河口HG14海上光伏场区开展了连续3个多月的潮位观测,基于实测潮位数据,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开展测站潮汐调和分析预报,以及建立渤海水动力模型,并在模... 在超浅海建造海上光伏场区,需要开展潮位预报以保障施工船只的安全和工程顺利进行.在黄河口HG14海上光伏场区开展了连续3个多月的潮位观测,基于实测潮位数据,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开展测站潮汐调和分析预报,以及建立渤海水动力模型,并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开展潮位数值预报.实测潮位资料表明,光伏场区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混合潮,潮汐日不等明显,最大潮差约为2.0 m.经11个主要分潮的调和分析,振幅从大到小的次序为M2、K1、O1、S2、K2、P1、N2、M4、Q1、MS4、M6,振幅分别为62.28、26.27、22.06、20.87、7.49、6.64、6.36、5.11、4.28、1.47、0.65 cm.其中,M2分潮振幅最大,为62.28 cm,是第二大K1振幅(26.27 cm)的约2.4倍,半日分潮S2振幅20.87 cm比全日潮K1、O1小.在3个浅水分潮中,M4最大,MS4和M6小得多.在得到主要分潮调和常数后,给出了测站的调和分析潮汐预报.结果表明,调和分析预报潮位与实测潮位吻合良好,调和分析预报潮位和数值模拟潮位与实测潮位的对比技术分数分别为0.96、0.97,两者均能高精度预报潮位.应用验证的数值模型模拟和预报了光伏场区模型输出点潮位,给出了各月潮位随时间变化图和潮汐表.光伏场区潮汐日不等小潮期间十分明显,低潮位比大潮期间明显偏高.潮汐表给出了输出点公历、农历、星期共3种日期每天每小时的潮位,以及每日两次的高潮位、低潮位及其对应的时间.研究得出了HG14海上光伏场区潮汐特征,预报潮位可为施工船只避免搁浅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光伏场区 潮汐调和分析 潮位预报 潮汐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天然云南松一元材积表的编制
2
作者 徐婷婷 施凯泽 +2 位作者 冷鸿天 郎晓雪 罗胤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4期1-5,13,共6页
利用金沙江流域的185株天然云南松数据,采用直接建模和加权建模两种方法建立新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并对新建和现行一元材积表的估计误差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现行模型的总相对误差为-8.6885,F检验差异显著,现行的一元材积表已不符合... 利用金沙江流域的185株天然云南松数据,采用直接建模和加权建模两种方法建立新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并对新建和现行一元材积表的估计误差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现行模型的总相对误差为-8.6885,F检验差异显著,现行的一元材积表已不符合《一元立木材积表编制技术规程》。从所选的10个基础模型构建结果来看,直接建模的评价指标优于加权模型,根据5项评价指标,最终选出最优模型为:V=0.00000645932×D^((3.618737+(-0.00703737×D))),新模型通过了适用性检验。以新建的一元材积模型估计值为基础,通过按径阶计算的旧材积模型的总体相对误差(TRE)来看,90%以上径阶偏差在10%以上,表明现行模型已不再适用,需构建新的材积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云南松 一元材积表 胸径—材积模型 适用性检验 金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逆冲背斜区奥陶系古暗河系统发育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长建 蒋林 +2 位作者 文欢 吕晶 昌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1,共9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古暗河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从暗河的深浅分布、结构样式等特征开展暗河洞穴的划分,较少从构造、断裂、古地貌、地下水位等地质方面综合分析复杂暗河系统的空间发育规律,致使暗河的主次从属关系、空间叠置样...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古暗河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从暗河的深浅分布、结构样式等特征开展暗河洞穴的划分,较少从构造、断裂、古地貌、地下水位等地质方面综合分析复杂暗河系统的空间发育规律,致使暗河的主次从属关系、空间叠置样式、原始连通关系难以厘清,从而制约了塔河油田开发后期的综合治理研究。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主体区逆冲背斜区奥陶系古暗河系统发育特征,利用构造断裂解析、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刻画、纵断剖面解读等方法进行了S67井区古暗河的类型识别、系统划分和地质成因研究,尤其首次识别并剖析了潜流回流暗河。结果表明,S67井区处于塔河主体区岩溶台原南缘的低地势区,发育幅差较小的峰丛洼地、溶丘洼地,地表水系下切深度较浅;逆冲背斜为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样式,逆冲背斜之上的网格状断裂为多层状暗河系统提供有利溶蚀通道。研究区奥陶系发育相对独立的、树枝状结构的地下水位暗河系统和潜流带暗河系统,地下水位型暗河可分为主干型、支流型和废弃型,潜流回流暗河可分为上升型、对称型。控制逆冲背斜区古暗河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古地貌、地下水位、逆冲背斜构造和次级断裂网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逆冲断裂 古地貌 暗河 潜流回路 地下水位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年来新疆阿克苏河流域地下水流场演化及成因模式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斌 张俊 +4 位作者 龙睿 余堃 姜军 杨炳超 卢玉东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2-261,共10页
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经历了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区域地下水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但地下水长期演化机制认识尚不够清晰。本研究以新疆阿克苏河流域为典型区,通过最新地下水位数据和历史数据对比,分析流域地下水流场和埋深时空变化... 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经历了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区域地下水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但地下水长期演化机制认识尚不够清晰。本研究以新疆阿克苏河流域为典型区,通过最新地下水位数据和历史数据对比,分析流域地下水流场和埋深时空变化历史过程、特征及成因模式,探讨该区地下水长期演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随着耕地面积增加,区域地下水流场经历了近天然状态到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历史过程,潜水位和承压水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局部地区承压水流向以及与潜水的补排关系发生改变。承压水主要依靠侧向径流补给,但人工开采强度远远大于侧向补给量,导致承压水头明显下降。以研究区中部英艾日克乡-喀拉塔勒镇一线为界,北部地区潜水水位和承压水水头降幅均大于南部地区,原因在于土地利用变化造成地下水补排条件发生改变,北部地区潜水水质较好,被大量开采用于农业灌溉,而南部因地下水质较差,以引用地表水灌溉为主,地下水开采强度较低,因此南部地下水下降不如北部地区明显。研究成果可为新疆阿克苏河流域及类似地区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苏河流域 地下水流场演化 土地利用变化 地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地下水位及其合理深度确定 被引量:151
5
作者 樊自立 马英杰 +3 位作者 张宏 王让会 赵元杰 周宏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3,共6页
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的地下水、土壤水和植被状况相互关系的研究 ,把地下水埋深与生态环境状况相联系 ,划分为沼泽化水位、盐渍化水位、适宜生态水位、植物胁迫水位及荒漠化水位五种类型 ,并确定其相应埋藏深度。根据潜水蒸发与土壤盐渍... 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的地下水、土壤水和植被状况相互关系的研究 ,把地下水埋深与生态环境状况相联系 ,划分为沼泽化水位、盐渍化水位、适宜生态水位、植物胁迫水位及荒漠化水位五种类型 ,并确定其相应埋藏深度。根据潜水蒸发与土壤盐渍化与荒漠化的关系 ,把适宜生态水位确定在 2~ 4m ,即潜水强烈蒸发深度以下与蒸发极限深度之上的区间。地下水位的划分 ,适宜地下水位的确定为估算生态用水、防治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生态环境 地下水位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下游分水后的植被变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55
6
作者 司建华 冯起 +2 位作者 张小由1 苏永红 张艳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1-640,共10页
黑河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河水注入量的持续减少,使得依赖河水补给的地下水相应减少,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面积湿地消失,天然植被全面衰败,土地盐化加剧,胡杨和沙枣林面积减少,并以老林为主.红柳灌... 黑河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河水注入量的持续减少,使得依赖河水补给的地下水相应减少,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面积湿地消失,天然植被全面衰败,土地盐化加剧,胡杨和沙枣林面积减少,并以老林为主.红柳灌丛也减少,并且多已成为稀疏矮化的群落.各种禾草草甸严重退化,多以演替成苦豆子群落.为了恢复和重建受损的下游生态系统,2 0 0 0年7月开始,实施了黑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工程,水流于2 0 0 2年7月17日流进黑河尾闾端的东、西居延海,使干涸10年的居延海重新受到水的滋润.作者根据近三年黑河下游分水前后地下水位和植被等项内容的监测资料,探讨了地下水位与天然植被生长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分水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地下水位普遍抬升;胡杨林得到恢复;灌木荒漠植被得到部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下游 分水 天然植被 地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白元 徐海量 +2 位作者 张鹏 赵新风 傅荩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6-492,共7页
以29块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由高到低指数对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植物10科14属,出现频率居于前3位的植物依次为柽柳、黑果枸杞和胡杨;... 以29块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由高到低指数对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植物10科14属,出现频率居于前3位的植物依次为柽柳、黑果枸杞和胡杨;重要值以胡杨为最大(0.384),其次为柽柳(0.230),盐生草为最小(0.002);优势建群植物胡杨主要分布在与河道垂直距离500 m范围内。沿河道从英苏至阿拉干断面,地下水位逐渐下降,物种多样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群落结构由乔木-灌木-草本转为以乔木-灌木为主;随与河道垂直距离增加,群落密度和盖度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植物群落结构由乔木-灌木、乔木-灌木-草本逐渐演变为灌木-草本或单一的灌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地下水 塔里木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上、中游胡杨种群结构与统计分析 被引量:62
8
作者 韩路 王海珍 +1 位作者 周正立 李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5-1322,共8页
在新疆塔里木河的上游-阿瓦提县和中游-轮台县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内设置1.2hm^2的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取野外资料,编绘了不同生境胡杨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存活曲线和大小、年龄结构图。结果表明:不同生境胡杨的种群... 在新疆塔里木河的上游-阿瓦提县和中游-轮台县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内设置1.2hm^2的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取野外资料,编绘了不同生境胡杨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存活曲线和大小、年龄结构图。结果表明:不同生境胡杨的种群结构差异明显。阿瓦提县胡杨种群大小、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幼苗储备丰富,缺乏老树,林分较年轻,为增长种群。种群从Ⅰ~Ⅱ级发育过程中死亡率较高,中龄个体生命期望寿命较高,存活曲线符合DeeveyⅢ(凹)型。轮台县胡杨种群大小、年龄结构呈中部大、两端小的正态分布,幼苗相对较少,林相成熟,为稳定种群。种群从Ⅵ~Ⅶ级发育过程中死亡率较高,生命期望寿命随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存活曲线经模型检验符合DeeveyⅡ(直线)型。不同生境种群的消失率与死亡率曲线变化一致,均出现两个高峰,峰值大小明显不同。种群数量动态是胡杨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胡杨 种群结构 特定时间生命表 存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45
9
作者 韩双宝 李甫成 +10 位作者 王赛 李海学 袁磊 刘景涛 申豪勇 张学庆 李长青 吴玺 马涛 魏世博 赵敏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1-1019,共19页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上中下游面临着不同生态环境问题,水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黄河流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饮水...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上中下游面临着不同生态环境问题,水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黄河流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饮水安全状况。黄河流域年度地下水资源量393.55亿m3,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7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81.91亿m3,占比超过20%;黄河流域地下水质量以Ⅰ~Ⅳ类为主,劣质地下水主要受总硬度、硫酸盐、铁、溶解性总固体等天然原生组分影响,砷、氟、硒、碘等原生组分超标是流域部分地区地下水饮水安全的主要威胁;2020年与2019年同期相比,黄河流域地下水位呈上游稳定、中游局部上升、下游下降的态势,主要地下水降落漏斗形态基本稳定。针对黄河源区、宁蒙河套平原等重点区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全面开展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评价,深入开展黄河流域及重点地区水平衡分析等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位 生态环境问题 水平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iging插值的黑河分水后中游地下水资源变化 被引量:19
10
作者 魏智 金会军 +3 位作者 蓝永超 吴锦奎 胡兴林 杨思忠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6-203,共8页
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面临的共同难题。20世纪黑河下游地区河水注入量的持续减少,使得依赖河水补给的地下水相应减少,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恢复黑河下游生态环境,从2000年开始了黑河生态应急输水工程,实施水... 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面临的共同难题。20世纪黑河下游地区河水注入量的持续减少,使得依赖河水补给的地下水相应减少,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恢复黑河下游生态环境,从2000年开始了黑河生态应急输水工程,实施水量的统一调度。中游地表水利用量的减少无疑会对地下水资源产生影响。根据黑河中游地下水观测数据,运用普通Kriging插值法,对分水前的20世纪90年代和分水后的2004-2005年间的地下水位和储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游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地下水位不同程度上都在下降,其范围在1.3~2.68 m,地下水可开采储量也随之减少,估算减少总量约为8.23×10~8 m^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分水使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数量减少,占总减少量的60.8%;另一方面,河水供给的减少促使中游地区转而大量开采地下水。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中游地区地下水资源量日益短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分水 地下水埋深 储量 Kriging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的河图五行模式及几个相关问题的解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孙广仁 高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1期2259-2261,共3页
讨论了《内经》的河图五行模式,指出河图五行模式是《内经》成书时就已采用的五行模式,以此五行模式可清晰地解释五脏的太少阴阳属性,脾为至阴,脾为孤脏,脾主四时等难题,并能阐释脏气的升降运动及脾胃为枢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河图 五行模式 太少阴阳 孤脏 至阴 脾主四时 脏气升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安乐生 赵全升 许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1-56,共6页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其成因,在野外调查、观测及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利用地学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位时空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一般在0.5...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其成因,在野外调查、观测及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利用地学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位时空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一般在0.50~2.50 m,其中滨海地带普遍小于1.00 m。(2)区内黄河现行流路两侧的河成高地及滨海近岸的局部地区年内地下水位动态属基本稳定型,其地下水位动态成因类型属"渗入-径流"或"水文"型,而其它地区年内地下水位动态属震荡起伏型,且以"降-升-降"型为主,其地下水位动态成因类型属"渗入-蒸发"型。(3)总体上该地区年内地下水位以相对稳定的季节性变化为主,而年际地下水位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黄河下游生态调度及"蓝黄"战略在区内叠加实施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区域地下水位动态及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位 地下水动态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水位与可持续开发调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才志 刘玉兰 杨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9-254,共6页
下辽河平原是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区,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地下水资源在整个供水系统中一直占有65%左右的比例,但由于地下水开采所导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也很严重,因此开展研究区内的地... 下辽河平原是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区,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地下水资源在整个供水系统中一直占有65%左右的比例,但由于地下水开采所导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也很严重,因此开展研究区内的地下水生态水位及其调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研究区内降水入渗与蒸发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试验资料,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设置了两种情景下地下水生态水位标准,并在第二种情景里又分为考虑地下水调蓄功能与不考虑地下水调蓄功能两种方案;然后通过对地下水实际埋深与生态水位埋深的比较,结合相应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出各种方案下满足地下水生态水位要求的地下水调控量;最后论述了研究区内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研究成果对于区内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开采与有效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 地下水生态水位 水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水位约束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需水量估算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孙才志 高颖 朱正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3-1523,共11页
以我国北方典型的大型地下水盆地——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地下水蒸发特点基础上,统筹考虑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高的天然草地、天然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对于地下水位的要求,综合水文和生态两方面因素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利用Golden ... 以我国北方典型的大型地下水盆地——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地下水蒸发特点基础上,统筹考虑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高的天然草地、天然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对于地下水位的要求,综合水文和生态两方面因素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利用Golden surfer软件的体积计算功能,计算出研究区内全年各月的地下水生态需水量;采用正态信息扩散模型,运用月保证率法得到不同保证率、不同恢复等级下的年地下水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不同月份的地下水缺水量41.83×108—60.07×108m3、缺水区面积2.05×104—2.34×104km2、盈余水量2.73×108—6.68×108m3、盈余区面积0.30×104—0.59×104km2、地下水生态需水量35.15×108—57.33×108m3;经月保证率法整合后的年地下水生态需水量变化规律为,随着保证率的降低,地下水生态需水量不断增加,而需水量等级越高,需水量增加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 地下水生态水位 地下水生态需水 信息扩散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黑河中下游影响绿洲植被发育的某些因素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训 吴胜军 +2 位作者 周海燕 方斌 冯卫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6-260,共5页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区和中下游沿黑河干流河床附近的潜水位埋深较浅,是维系地表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中游高台附近潜水位存在每年双峰值的变化,较之下游额济纳绿洲潜水位每年单峰值的变化更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在包气带剖面中,同一时刻...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区和中下游沿黑河干流河床附近的潜水位埋深较浅,是维系地表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中游高台附近潜水位存在每年双峰值的变化,较之下游额济纳绿洲潜水位每年单峰值的变化更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在包气带剖面中,同一时刻水土势、含水量、含盐量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采样点包气带土壤中易溶离子含量相对较低,全盐量小于5%,中游采样点土壤中以HCO3-为主,下游以SO42-为主,由SO42-、Cl-和Na+、Ca2+组成的盐类构成了包气带土壤中的主要盐分。土壤中易溶离子含量自地表至潜水面之间随深度总体上呈减小趋势。植被的根系分布对包气带土壤含水量、水土势和易溶离子含量随深度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植物根系发育带的土壤中含水量、水土势和易溶离子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西北部 黑河流域 地下水位 含水量 水土势 易溶盐 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位波动法在干旱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那陵郭勒河冲洪积扇重点开采区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太媛媛 黄勇 +2 位作者 杜新强 王子佳 侯嘉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23-130,共8页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是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最重要部分,但许多地区因为缺乏地下水的源汇项监测数据、或者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导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的可靠性较低。以柴达木盆地那陵郭勒河冲洪积扇区为例,采用地下水位波动方...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是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最重要部分,但许多地区因为缺乏地下水的源汇项监测数据、或者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导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的可靠性较低。以柴达木盆地那陵郭勒河冲洪积扇区为例,采用地下水位波动方法(water-table fluctuation,WTF)对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进行计算,该方法仅需要一段时间内含水层参数及地下水位变化值,应用简单,适用性强。通过计算表明,那陵郭勒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资源2011年补给量约为5.21×108m3/年,2012年补给量约为6.16×108m3/年。该方法避免了直接计算地下水补给量的难题,对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干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波动法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评价 那陵郭勒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系划分与河流分级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董耀华 汪秀丽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共5页
将推荐的水系划分与河流分级Horton法相结合,通过合理选取最小河流(流域)单元、科学制作河流树状图表,初步研究了长江流域(不含太湖水系)的河流分级。研究结果显示:①推荐将长江水系划分为干流水系与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洞庭... 将推荐的水系划分与河流分级Horton法相结合,通过合理选取最小河流(流域)单元、科学制作河流树状图表,初步研究了长江流域(不含太湖水系)的河流分级。研究结果显示:①推荐将长江水系划分为干流水系与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洞庭湖、汉江、鄱阳湖、太湖8个支流水系;②581条河流基本特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表明长江流域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约为0.5次方关系,选取流域面积不小于2 000 km2或河长不小于100 km的河流为最小河流(流域)单元,确定长江流域(不含太湖水系)河流总数为374条;③以岷江水系为例,精心制作了长江流域各水系的河流树状图表,树状图显示了河流隶属关系、分级数、河长、流域面积等特性;④长江流域(不含太湖水系)最高河流分级数为6级。按河流统计:6级1条(0.3%),5级3条(0.8%),4级6条(1.6%),3级14条(3.7%),2级71条(19.0%),1级279条(74.6%);按水系统计:岷江、嘉陵江、鄱阳湖为5级,干流、雅砻江、洞庭湖、汉江为4级,乌江为3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水系划分 河流分级 Horton法 最小河流(流域)单元 河流树状图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河岸带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响应过程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迁迁 古力米热.哈那提 +1 位作者 苏里坦 张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9-986,共8页
为了解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多年响应变化过程,得出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为研究区,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不同输水差异(包括零输水年即2008年、输水极少年即2009年、输... 为了解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多年响应变化过程,得出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为研究区,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不同输水差异(包括零输水年即2008年、输水极少年即2009年、输水较多年2011年等),对2000-2015年英苏断面1 050 m范围内地下水埋深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断面内地下水埋深在各年份总体呈现比较平稳的递减趋势,年内个别月具有较大的增幅,另外由于冻土消融等因素影响,地下水埋深在2~3月有一定的增幅;离河较近区域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具有时间同步性,而离河道较远地区的地下水埋深在响应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本研究断面1 050 m范围内地下水埋深响应时间维持在1 a内;经过多年生态输水过程,英苏监测断面距离河道约750 m范围内地下水平均埋深维持在2~6 m范围内,基本达到植物生长所需地下水埋深水平;另外,综合分析研究断面多年输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响应过程,为获得生态输水过程所带来的最大生态效益,生态输水不仅要保持一定的输水量,还要保持输水年周期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下游 地下水埋深 生态输水 英苏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0
19
作者 邱汉学 王秉忱 AdamsB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97-108,共12页
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课题,地球面积的1/3为干旱、半干旱区。在中国,这一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47.5%,其中仅降水量小于200mm的干旱区就占国土面积的26.6%。干旱区水资源系统的最大特点... 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课题,地球面积的1/3为干旱、半干旱区。在中国,这一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47.5%,其中仅降水量小于200mm的干旱区就占国土面积的26.6%。干旱区水资源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总水量少,补给来源单一,时空分布不均,蒸发在水循环中起主导作用,河流与含水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浅层地下水可有一定现代水补给,深层地下水则循环极为缓慢,多为无氚水。由于干旱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如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溃化、地下水咸化等。要实现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需施行按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调度;正确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控制绿洲规模;保持合理的生态水位和合理比例的生态用水量;在干旱区建成节水型社会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水资源 开发利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江波 杨改河 +4 位作者 贺桂芹 张笑培 刘志超 淮宗安 李会萍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9-31,共3页
采用野外调查、定点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A组为刺槐林1和荒坡,B组为封育和未封育,C组为刺槐林2和农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 采用野外调查、定点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A组为刺槐林1和荒坡,B组为封育和未封育,C组为刺槐林2和农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似于抛物线形,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10月份以前,A、B两组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均小于对照,此后较对照明显提高,说明在降水较少的月份,尤其是旱季,保水效果好;C组中,刺槐林2土壤含水量表现出和农田基本相似的变化趋势,且土壤含水量始终较农田高。3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平均值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年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偿作用均较好;其变异系数总体上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逐渐减小;3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的变化幅度差异较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加大,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模式 土壤水分 渭北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