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菏麦系列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分析
1
作者 任自超 郭凤芝 +4 位作者 林坤 王冲 李思同 田顺顺 郭凌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22-29,共8页
为了探究菏泽市小麦主产区气候变化特征并筛选与之应对的高产稳产小麦品种,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AMMI模型,在2020-2023年小麦全生育期(9月上旬至翌年6月下旬)的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基础上,结合10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 为了探究菏泽市小麦主产区气候变化特征并筛选与之应对的高产稳产小麦品种,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AMMI模型,在2020-2023年小麦全生育期(9月上旬至翌年6月下旬)的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基础上,结合10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数据,分析年际间气候差异对小麦产量影响和菏麦系列品种产量差异性、稳定性。结果表明,2021-2022年播前受秋汛影响小麦播期较晚,但灌浆期适宜气候条件使小麦产量显著提升,出现晚播丰产;2022-2023年由于小麦灌浆中后期降水较多,严重影响籽粒发育,灌浆进程,部分品种出现穗发芽现象,导致产量最低。菏麦29小麦3年平均产量最高,为9795.15 kg·hm^(-2),连续3年较对照济麦22分别增产9.35%、17.92%和17.83%,且增产显著;其次为菏麦23,3年平均产量为9295.55 kg·hm^(-2)。AMMI模型图显示,菏麦20、菏麦21、菏麦22、菏麦23、菏麦25和菏麦29的产量稳定性相对较好。综合以上分析,菏麦29和菏麦23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适宜在当地作为主推品种应用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菏麦系列 产量 稳定性分析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台水稻光温模型研究与产量预报
2
作者 朱雨晴 李华昭 《农学学报》 2025年第4期83-91,共9页
为了探究鱼台水稻在不同积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分析不同生育期日照时数、温度对鱼台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为鱼台地区的水稻的优化种植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依据。本研究以2017—2022年鱼台水稻的生长指标数据与生育期间积温等气象要素... 为了探究鱼台水稻在不同积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分析不同生育期日照时数、温度对鱼台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为鱼台地区的水稻的优化种植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依据。本研究以2017—2022年鱼台水稻的生长指标数据与生育期间积温等气象要素,构建了Logistic生长模型。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出不同生育期光温对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据此建立了产量因素预报模型。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对鱼台水稻生长发育的模拟,整体精确度较高,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标准误差(RMSE)在0.591~5.100之间、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在0.087~0.107之间、与1:1直线间的R2在0.970~0.996之间。水稻返青分蘖、拔节、孕穗和灌浆成熟期的日照时数与产量显著相关,抽穗和灌浆成熟期的积温与产量显著相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水稻产量和水稻穗粒数的预报模型,通过历史回带与直方图等方法验证得到,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台水稻 积温 生长模型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历史回代 模型验证 产量预报模型 产量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蒋鹏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熊洪 郭长春 徐富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0-803,共14页
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可为我国西南稻区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和2个高产常规稻品种(‘金农丝苗’‘黄华占’)为材料,于2018—2020年... 探明不同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可为我国西南稻区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2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和2个高产常规稻品种(‘金农丝苗’‘黄华占’)为材料,于2018—2020年在四川省德阳市(高产点)和泸州市(中产点)两个生态点进行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两种产量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田条件下不同生态点间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利用特性差异显著。高产点超级杂交稻产量、氮肥偏生产力较中产点分别增加8.3%~23.2%、8.3%~23.1%。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播种(SO)—幼穗分化(PI)、PI—齐穗(HD)阶段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吸收速率(除2018年幼穗分化—齐穗外)均高于中产点,HD—成熟(MA)阶段仍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量。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成熟期氮素总吸收量较中产点增加15.6%~33.7%。尽管高产点超级杂交稻氮素收获指数较中产点平均增加4.6%(2018年除外),但成熟期仍有大量氮素滞留在超级杂交稻的秸秆中,造成高产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中产点平均减少11.3%。方差分析表明,盆栽条件下土壤、土壤×地点、土壤×品种互作对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高产点盆栽超级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化趋势与大田试验相似。高产点SO—PI平均温度高于中产点,HD—MA平均温度低于中产点;高产点SO—PI、PI—HD和HD—MA太阳辐射积累量(除2018年PI-HD外)均高于中产点。相关分析表明,高产点籽粒产量与PI—HD氮素吸收量、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SO—PI的氮素吸收量和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中产点籽粒产量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总吸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SO—PI和HD—MA的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差异主要与不同生育期内的平均温度和太阳辐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吸氮量 产量水平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对不同播期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8
4
作者 董明辉 陈培峰 +7 位作者 江贻 曹鹏辉 宋云生 顾俊荣 谢裕林 乔中英 张文地 黄丽芬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2-963,共12页
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明确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对不同播期下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8—2019年在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内以优质早... 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明确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对不同播期下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8—2019年在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内以优质早熟品系苏1785和晚熟品种苏香粳100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对不同播期气候因子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随着播期推迟产量降低,晚熟品种产量在播期间和年度间产量变异较早熟品种大,稳产性较差。2个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总粒数随播期推迟均呈降低趋势,而结实率和千粒重播期间的差异因生育类型不同而异,早播使早熟品种结实率显著下降,迟播则使晚熟品种千粒重显著下降。迟播对早熟品种抽穗前光合势的影响程度高于晚熟品种,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产率的影响则相反,迟播条件下晚熟品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运转率下降迅速,不利于茎鞘物质的转运和灌浆物质的积累。相关分析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首要气候因子,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生育类型不同存在差异,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与早熟品种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日均气温与晚熟品种的产量相关不显著,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日照时数>日均气温,有效积温>降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气候因子 品种类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5
作者 石全红 刘建刚 +3 位作者 王兆华 陶婷婷 陈阜 褚庆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6-903,共8页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年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年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结合水稻大田平均产量,对该区域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大田平均单产之间的产量差及其时空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产量差变化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0年来该区域早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大于实际产量增加的幅度,二者之间的产量差不断扩大;一季中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产量差逐步缩小;晚稻光温生产潜力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产量差不断缩小。对区域气候变化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内辐射总量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早稻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效应超过辐射下降的负效应,光温生产潜力不断增加,而一季中稻及晚稻生育期内辐射下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水稻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不同省份间,水稻生育期内辐射及温度变化不同,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区 水稻 产量差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南省双季稻生产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胜利 薛建福 +4 位作者 张冉 陈中督 陈阜 胡赛晶 张海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6-252,共7页
湖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省份之一,为探索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生产的气候敏感性,该研究以湖南省双季稻种植区域为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历史气候变化动态(1980-2012)及其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多... 湖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省份之一,为探索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生产的气候敏感性,该研究以湖南省双季稻种植区域为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历史气候变化动态(1980-2012)及其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多年该区域气候变化以温度升高为主,早稻和晚稻全生育期内平均温度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7和0.32℃/(10a),早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呈增加趋势,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有所下降。早稻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晚稻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温度相关性显著(P〈0.05)。温度升高是水稻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要素,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产量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范围在-4.38%-2.07%之间。历史气候变化对早稻和晚稻产量的影响分别可能达到2.59%和-6.02%。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增加了该区域双季稻生产的敏感性,对水稻生产有较大的影响。该研究可以为针对区域特点进行农业技术措施调整,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敏感性分析 温度 双季稻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5 位作者 张林 蒋鹏 刘茂 朱永川 郭晓艺 熊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1-613,共13页
为了探明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丰产技术对策。2015年和2016年,以2个杂交中稻品种II优602和旌优127为材料,在5个播种期和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2种栽培方式下,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 为了探明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丰产技术对策。2015年和2016年,以2个杂交中稻品种II优602和旌优127为材料,在5个播种期和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2种栽培方式下,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平均全生育期从148.13 d逐渐缩短到123.25 d,缩短了14.77%;气象因子对水稻全生育期的影响主要在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受其影响较小。年度间、栽培方式间、品种间稻谷产量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播种期推迟,稻谷产量呈下降趋势,从3月5日的8507.76 kg hm^(-2)下降到5月24日的6251.01 kg hm^(-2),降低了26.53%。播种–移栽、移栽–拔节、营养生长的日数和全生育期日数分别与穗粒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间的表现不一致:优质稻旌优1272015年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齐穗–成熟的日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与拔节–齐穗的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2016年的穗粒数、产量分别与播种—移栽日最高气温、移栽—拔节的日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高产品种II优602,2015年的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移栽—拔节的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016年的穗粒数和产量分别与移栽–拔节的日最高气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拔节–齐穗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生产上一季中稻模式的最佳播种期在3月5日至3月25日,而中稻-再生稻模式则在3月5日至3月25日期间尽可能早播,以利于提高再生稻安全齐穗保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部 气象因子 杂交中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物循环下红壤稻田的产量趋势及其原因初探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开峰 王凯荣 +3 位作者 彭娜 吕焕哲 陈安磊 谢小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3-747,共5页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在施N肥和NP肥处理下晚稻产量呈显著下降(P<0.05),NPK处理下产量的下降趋势也近似显著(P=0.097)。产量趋势受到了有机物循环、施肥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机物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养分的供应,从而提高了稻谷的产量。长期不平衡施肥可能是造成N、NP、N+C和NP+C等处理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较低的初始产量和较高的基础肥力可能使得CK和C处理的产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稳定。早、晚稻产量主要与其生育期内的积温和日照时数相关,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可能是导致晚稻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趋势 有机物循环 红壤稻田 气候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南地区优质稻产量与品质对不同播期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义虎 曾孝元 +2 位作者 何贤彪 周奶弟 陈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6-751,共16页
为明确浙东南地区不同类型优质稻的适宜播期,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杂交籼稻泰两优217为材料,开展大田分期播种试验,研究5个不同播期(Ⅰ~Ⅴ期)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期、秧苗素质、分蘖特性、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和稻米品质... 为明确浙东南地区不同类型优质稻的适宜播期,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杂交籼稻泰两优217为材料,开展大田分期播种试验,研究5个不同播期(Ⅰ~Ⅴ期)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期、秧苗素质、分蘖特性、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分析水稻产量、品质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甬优1540和泰两优217产量先增后减,分别以第Ⅱ期和第Ⅲ期最高,其对应的产量潜力分别为11.54和9.47 t·hm^(-2);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与产量变化基本一致。生育时期随播期推迟而相应顺延,播种齐穗期缩短,齐穗成熟期延长,全生育期变化因品种而异。随播期推迟,秧苗素质、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先提高后降低,分蘖数上升而成穗率下降,群体生长率和茎叶输出率因品种、生育阶段不同而存在差异。播期主要影响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其品质总体随播期推迟呈变优的趋势。产量与齐穗成熟期的温光资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品质与齐穗20 d至成熟期的温光资源关系密切。综上,在该地区甬优1540高产与优质同步的播期为5月7日至5月26日;泰两优217高产且相对优质的播期为5月16日至5月22日,而优质且相对高产的播期为5月23日至5月27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南 优质稻 产量 品质 播期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生物型江都杂草稻不同栽播密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兴强 周勇军 +2 位作者 陆永良 陈丽娟 余柳青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8-122,共5页
以两种生物型的江都杂草稻为材料,考查了杂草稻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进行了SSR分析,旨在确定江都杂草稻的生物类型、遗传特性以及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可分为两个生物型,一类是矮秆类型,包括JDWR-A和JDWR-C;一类是高秆类型... 以两种生物型的江都杂草稻为材料,考查了杂草稻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进行了SSR分析,旨在确定江都杂草稻的生物类型、遗传特性以及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可分为两个生物型,一类是矮秆类型,包括JDWR-A和JDWR-C;一类是高秆类型,包括JDWR-B。两种类型的杂草稻均属于籼型杂草稻。JDWR-A与JDWR-C亲缘关系较近,矮秆类型的杂草稻与高秆类型的杂草稻亲缘关系较远,而与杂交稻不育系亲本珍汕97A的亲缘关系较近。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田间竞争实验表明,矮秆类型的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因子的影响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生物型 聚类分析 栽培稻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任鸿远 贾志宽 韩清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86-687,689,共3页
对关中地区13个5年生苜蓿品种的干草产量和≥5℃积温、日照时数、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与3个气候因子间存在着正相关,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气象因子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 对关中地区13个5年生苜蓿品种的干草产量和≥5℃积温、日照时数、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与3个气候因子间存在着正相关,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气象因子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5℃积温>日照时数>降水,日照时数、降水通过≥5℃积温对产量产生正向间接效应;日照时数、≥5℃积温通过降水产生负向间接效应,≥5℃积温对于产量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产量 气候因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鸿凯 曹珠平 +4 位作者 叶昌辉 何觉民 郭荣发 郭建夫 黎华寿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对54个杂交水稻品种(组合)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产量性状中,前4个公因子对变异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这4个公因子能恰当地反映了所控制的10个产量性状及其相互关系。(2)品质性状中,前4个公因子的特征值的累... 对54个杂交水稻品种(组合)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产量性状中,前4个公因子对变异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这4个公因子能恰当地反映了所控制的10个产量性状及其相互关系。(2)品质性状中,前4个公因子的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88.6%,这4个独立的公因子能够代表品质性状绝大部分的遗传信息及其相互关系。(3)杂交组合博ⅡA×2006和博ⅡA×1-10具有较为理想的产量构成性状结构,但其品质性状的得分较低,其品质性状有待于进一步改良;杂交组合特A×R248不仅具有结构较好的产量构成性状,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因子得分,建议在生产上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两优3076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建平 熊佑能 +3 位作者 费震江 杨利 张舒 张明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3期14466-14467,14492,共3页
[目的]为南方稻区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培两优3076产量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各因素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联序为每公顷穴数>每公顷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 [目的]为南方稻区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培两优3076产量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各因素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联序为每公顷穴数>每公顷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穴有效穗数。[结论]在制定适宜的栽培措施时,应在适当加大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因素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鹏 陈阜 +1 位作者 刘斌 卢中民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2期217-222,共6页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省域(河南省)、市域(安阳市)、县域(滑县)三级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用柴油、农药)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市域、省域两级粮...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省域(河南省)、市域(安阳市)、县域(滑县)三级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用柴油、农药)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市域、省域两级粮食产量的影响均居第一位,农用化肥施用量对县域、市域两级粮食产量的影响均居第二位,农药与其它5个因素相比,对省、市、县三级粮食产量的影响相同,都是最小。农用柴油、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药对县、市两级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均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化肥和农药对省、市、县三级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都据第三和第四位。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区域尺度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表5,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影响因素 关联分析 贡献率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硒肥对籼稻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郑甲成 刘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3,共6页
发展富硒水稻经济效益显著。为了进一步理解籼稻组合富硒能力和产量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安康市农科所选育的优势较好的籼稻后代组合(MR、ME、MI、ML)为材料,在苗期、孕穗期和齐穗期连续喷施不同浓度的硒肥。结果表明:随着硒肥浓度增加,4... 发展富硒水稻经济效益显著。为了进一步理解籼稻组合富硒能力和产量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安康市农科所选育的优势较好的籼稻后代组合(MR、ME、MI、ML)为材料,在苗期、孕穗期和齐穗期连续喷施不同浓度的硒肥。结果表明:随着硒肥浓度增加,4个籼稻材料硒含量均出现快速增长,但后期增速减缓,富硒能力依次为:ML>MR>ME>MI;产量随着硒肥浓度增加而增加,但是浓度过高,产量则下降,在最适硒肥浓度下,籼稻产量大小依次为:MR>ML>MI>ME。因此,籼稻后代材料MR和ML富硒能力较好,可以作为后续育种工作的重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含量 产量因素 水稻 经济效益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稻田水位调控对产量因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君 俞双恩 +2 位作者 丁继辉 胡哲 肖梦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4-669,共6页
以稻田水位作为调控指标,对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进行受旱试验,根据试验资料分析水稻不同生育期受旱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稻分蘖期受旱,对有效穗数最为不利,反而复水后会使穗粒数、结实率有所增... 以稻田水位作为调控指标,对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进行受旱试验,根据试验资料分析水稻不同生育期受旱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稻分蘖期受旱,对有效穗数最为不利,反而复水后会使穗粒数、结实率有所增加,对千粒质量影响不大,如分蘖期严重受旱,将导致严重减产;拔节孕穗期对水分很敏感,受旱对穗粒数和结实率均产生不利影响,会严重降低产量,而对千粒质量影响并不显著;抽穗开花期受旱对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产生不利影响;乳熟期受旱主要对千粒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贡献最大的为有效穗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受旱 稻田水位 产量因子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外观品质稳定性分析及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凤芹 贾燕 +3 位作者 李秀芬 刘江 姜秀英 沈枫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29,共6页
基于AMM I模型,研究了25个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对参试品种垩白品质性状的稳定性、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气候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稻米长、宽及长宽比的G×E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垩白率和... 基于AMM I模型,研究了25个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对参试品种垩白品质性状的稳定性、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气候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稻米长、宽及长宽比的G×E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垩白率和垩白度的G×E互作效应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在此基础上将参试品种分为稳定性最好垩白适中、稳定性适中垩白较小及稳定性和垩白性状均较差三类。垩白品质性状的iPCA与水稻生育期内的气温、日照、降雨的相关分析表明气候因子是决定G×E互作的一项重要环境因子。据此得到不同品种对气候因子的最佳品质适应性,如品种V 9和V 24(沈农9819和0142)的垩白率对温度较低的环境,V 23(盐优5858)的垩白度对相对寡照高温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在实际生产中选择与这些品种有负向互作的地点可获得较低的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外观品质 稳定性分析 G×E互作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氧处理方式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立成 姚帮松 +2 位作者 肖卫华 沈维 阮三桂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年第3期213-216,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加氧处理方式下超级稻产量因素的相关因素分析。加氧处理下超级稻单株产量与常规处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不同加氧处理下构成超级稻产量因素的每穗实粒数、稻穗数、千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超...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加氧处理方式下超级稻产量因素的相关因素分析。加氧处理下超级稻单株产量与常规处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不同加氧处理下构成超级稻产量因素的每穗实粒数、稻穗数、千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超级稻单株产量与每株穗数相关系数高。不同加氧处理方式下的白天机械加氧、夜间机械加氧、化学加氧的每株穗数高于不加氧处理分别是17.5%、19.27%、12.8%。不同加氧处理组之间的稻穗数进行多重比较未有显著差异,加氧处理与对照常规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加氧处理促进了水稻有效分蘖使稻穗数增加,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加氧灌溉 产量因素 比较分析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玉米主产区气象因子和玉米新组合的产量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余利 段海明 +2 位作者 刘正 王波 余海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3期12923-12924,12929,共3页
[目的]得出制约2012年安徽省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以及科学评估选育的玉米新组合的推广价值。[方法]对2012年安徽省4个玉米主产区的气象因子变化和5个玉米新组合在4个地区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降雨量是4个地区玉米产量产生差异的主... [目的]得出制约2012年安徽省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以及科学评估选育的玉米新组合的推广价值。[方法]对2012年安徽省4个玉米主产区的气象因子变化和5个玉米新组合在4个地区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降雨量是4个地区玉米产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玉米新组合11082和凤玉13在4个地区的平均产量均超过郑单958,应用价值较大。[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省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主产区 气象因子 产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程芳艳 李春光 +3 位作者 孙翊轩 刘永巍 刘文志 王继亮 《北方水稻》 CAS 2018年第6期1-5,共5页
对近年来84份省审水稻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产量相关性状偏相关分析表明,第一、三积温带品种穗数和结实率在产量中发挥作用较大,第二积温带品种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相对协调,而第四积温带品种穗数和千粒重在产量构成中占比较... 对近年来84份省审水稻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产量相关性状偏相关分析表明,第一、三积温带品种穗数和结实率在产量中发挥作用较大,第二积温带品种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相对协调,而第四积温带品种穗数和千粒重在产量构成中占比较大。依据产量相关性状聚类分析将试材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第Ⅰ大类又划分为4个小类,四个积温带的大部分香稻、糯稻、软米品种聚为(1)、(4)小类;(2)类主要包括龙稻品种、松粳品种;(3)类主要包括部分龙粳、龙庆和东富系列品种。Ⅱ类主要包括4个香稻和部分龙粳系列品种。Ⅲ类主要包括松粳系列、龙稻系列和绥稻系列品种等。总之同一育种单位育成的品种比较容易聚为类。Ⅰ类品种属于穗重型品种,Ⅱ类品种属于中间型品种,Ⅲ类品种属于穗数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因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