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耐冷研究现状与黑龙江省粳稻耐冷生物育种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文雨 雷远宝 +6 位作者 张云江 郭震华 刘乃生 马文东 邱先进 郑天清 徐建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28-1440,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显著上升。作为我国水稻商品粮重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是低温冷害频发地区,黑龙江省粳稻在苗期和生殖生长期(含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都容易遭遇低温胁迫。低温胁迫是黑龙江省粳稻生产的重要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显著上升。作为我国水稻商品粮重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是低温冷害频发地区,黑龙江省粳稻在苗期和生殖生长期(含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都容易遭遇低温胁迫。低温胁迫是黑龙江省粳稻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提高黑龙江省粳稻品种耐冷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回顾水稻耐冷鉴定方法和遗传研究同时,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粳稻近20年(2006-2023年)育成品种的耐冷数据发现,随着近年来审定品种数量“井喷”,品种耐冷性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其次,通过基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作图发现,苗期和生殖生长期耐冷性大多受独立的位点或染色体区段控制,遗传重叠(包括一因多效位点和连锁区段)比例在21%左右,其中负调控位点占比20%。对当前黑龙江省粳稻耐冷育种工作而言,针对上述遗传重叠位点/区段和负调控位点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育种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黑龙江省粳稻耐冷生物育种策略以及苗期与生殖生长期耐冷性同步改良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早熟粳稻 耐冷性 遗传重叠 生物育种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个粳稻品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被引量:64
2
作者 程保山 万志兵 洪德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用68对SSR引物扩增了35个粳稻品种(系)的基因组DNA,结果有46对引物在35个品种间具有稳定多态性。有6个品种可用单一特异的SSR标记加以识别,其余29个品种则需要不同的SSR指纹组合才能识别。用12对核心引物构建的SSR指纹图谱能将35个... 用68对SSR引物扩增了35个粳稻品种(系)的基因组DNA,结果有46对引物在35个品种间具有稳定多态性。有6个品种可用单一特异的SSR标记加以识别,其余29个品种则需要不同的SSR指纹组合才能识别。用12对核心引物构建的SSR指纹图谱能将35个粳稻品种逐一区别开来。35个粳稻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27~0.98。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2处,可将35个粳稻品种分为4类。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依据系谱分析的品种问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微卫星标记 指纹图谱 遗传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味仪测定与感官评价相结合鉴定优质粳稻食味特性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春红 李金州 +3 位作者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8-965,共8页
利用食味仪测定和感官评价2种方法,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的60份优质常规粳稻品种(系)进行了食味特性评价。用不同方法分析食味测定值与食味品尝综合值的相关性,结果均表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粳稻稻米食味测定值与仪器测定中的直... 利用食味仪测定和感官评价2种方法,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的60份优质常规粳稻品种(系)进行了食味特性评价。用不同方法分析食味测定值与食味品尝综合值的相关性,结果均表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粳稻稻米食味测定值与仪器测定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关系最密切;与感官评价指标中的气味、味道、口感、综合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综合评分相关系数最大(r=0.516**)。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则表明食味品尝综合值与蛋白含量负相关程度大于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尝指标中,综合评分与回生度相关性不显著,与味道相关系数最大(r=0.913**)。分析表明,常规粳稻食味特性鉴定应将仪器测定和感官品尝两者结合进行。研究揭示的食味评价指标及获得的一批优良食味粳稻品种资源也为粳稻食味品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食味仪测定 感官评价 食味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US测试的上海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志城 张新明 +6 位作者 唐浩 盛华芳 杨华 顾春军 孙东明 李寿国 陈海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1-459,共9页
利用水稻DUS测试指南(2012版)中的38个水稻标准品种和52个基本测试性状对上海地区的172个粳稻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14个上海地区选育的申请品种保护的粳稻品种作比较。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表型性状共检测到176个等位变异,... 利用水稻DUS测试指南(2012版)中的38个水稻标准品种和52个基本测试性状对上海地区的172个粳稻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14个上海地区选育的申请品种保护的粳稻品种作比较。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表型性状共检测到17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测试性状检测到3.6667个,变幅介于1-8个。Shannon's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6834,变幅介于0-1.9327,77.08%的性状存在3个及以上的等位变异;地方品种的等位变异数、每个性状的等位变异数及其变异幅度、多样性指数平均值等均大于现代育成品种,在外观形态上,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现代育成品种更丰富。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为0.53时,可将186个粳稻品种分为3个类(亚)群,现代育成品种单独组成一个亚群;而主坐标分析将186个粳稻品种明显的分为地方品种和现代育成品种两大区。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与现代育成品种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可为今后粳稻育成品种的改良提供更多的形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测试 粳稻 地方品种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食味粳稻品种稻米蛋白质相关性状与食味的关系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春红 李金州 +1 位作者 田孟祥 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6-1132,共7页
蛋白质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来自南方(江苏)和北方稻区及国外(日本)的44份粳稻品种为材料,在南京生态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粳稻品种稻米蛋白质相关性状与食味的关系。将44个品种分为江苏当地和北方与国外引进两组... 蛋白质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来自南方(江苏)和北方稻区及国外(日本)的44份粳稻品种为材料,在南京生态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粳稻品种稻米蛋白质相关性状与食味的关系。将44个品种分为江苏当地和北方与国外引进两组,每组均以武育粳3号为基准分为较优和较差两类,共形成4种食味类型,并对这4种食味类型粳稻的蛋白质性状与食味进行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北方及日本的优良食味品种的稻米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总含量及其谷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但全生育期则较其他类型短;45个参试品种中籽粒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清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3者为影响食味相对重要的蛋白质相关因子,且对食味的直接作用均为负值。进一步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清蛋白质含量对供试粳稻品种食味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蛋白质 食味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才林 汤述翥 汤玉庚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5-71,共7页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的株高、穗颈长、每稳实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有明显的负效应,而对稳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生物产量则有明显的正效应。不育系细胞质的这种遗传效应随细胞质来源的不同表现明显的差异,D型和BT型细胞质在多数性状上的表现优于WA型和WC型细胞质。此外,不育系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和恢复系细胞核及三者之间的互作在多数性状上也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细胞质效应 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余鹏 王俊梅 +4 位作者 叶胜海 翟荣荣 朱国富 金庆生 张小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4-730,共7页
为揭示不同播期对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选取了16个浙江省常规晚粳稻代表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2013年5月29日、6月28日和7月13日播种。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6月28日播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胶稠度最高,直链淀粉含... 为揭示不同播期对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选取了16个浙江省常规晚粳稻代表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2013年5月29日、6月28日和7月13日播种。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6月28日播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胶稠度最高,直链淀粉含量随播期推迟呈增加趋势,胶稠度和赖氨酸含量随播期推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来看,适当延迟播种有助于提高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播期 晚粳稻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粳稻花药小孢子离体培养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陆瑞菊 孙月芳 +2 位作者 王亦菲 单丽丽 黄剑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4,共4页
以大田种植的粳稻品系为供试材料,比较了基因型、离体穗低温预处理和诱导培养基中0.5mg/L2,4-D、2,4,5-T与50g/L蔗糖、麦芽糖配合使用、渗透压以及添加0.5mg/LNAA对粳稻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培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敏感性... 以大田种植的粳稻品系为供试材料,比较了基因型、离体穗低温预处理和诱导培养基中0.5mg/L2,4-D、2,4,5-T与50g/L蔗糖、麦芽糖配合使用、渗透压以及添加0.5mg/LNAA对粳稻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培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敏感性与迟钝型在愈伤组织产量和绿苗数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对离体穗进行5℃8d低温预处理培养效果比5℃4d的好;诱导培养基中0.5mg/L2,4,5-T和50g/L蔗糖搭配获得了最佳的培养效果.以05P-27和05P-40为供试材料,培养其游离小孢子,获得了大量胚状体和绿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培养 小孢子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品种间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金伟栋 李娜 洪德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115个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65×10^3带的有无,70×10^3、60×10^3、57×10^3、37×10^3-39×10^3、22×10^3-23...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115个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65×10^3带的有无,70×10^3、60×10^3、57×10^3、37×10^3-39×10^3、22×10^3-23×10^3、13×10^3、10×10^3带染色的深浅,35×10^3带迁移的速率,及57×10^3位置带的数量这4种蛋白谱带变异,共鉴别出19种蛋白图谱类型。品种间蛋白谱带相似系数范围在0.75~1.00之间,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94处明显地可以将供试品种分为3组:第1组为8个高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第2组为15个高贮藏蛋白含量的品种;其他92个品种为第3组,占供试品种的80%。除了中熟中粳生态型与高直链淀粉含量组有关联外,依据熟期划分的生态型与依据贮藏蛋白聚类分析划分的组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生态型 贮藏蛋白 多态性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穗型水稻品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鲍根良 王俊敏 +3 位作者 富田桂 左晓旭 张小明 叶胜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8-381,共4页
采用籽粒长宽比较大、穗部着粒密的散穗型材料 (EG2 3)改良粳稻密穗型品种的籽粒垩白性状。结果表明 ,经改良后得到的密穗型品系EA6 ,与原亲本浙粳 2 0比较 ,其穗部长度缩短 ,每穗总粒数增加 ,着粒密度增大 ,而籽粒垩白特性得到明显的改... 采用籽粒长宽比较大、穗部着粒密的散穗型材料 (EG2 3)改良粳稻密穗型品种的籽粒垩白性状。结果表明 ,经改良后得到的密穗型品系EA6 ,与原亲本浙粳 2 0比较 ,其穗部长度缩短 ,每穗总粒数增加 ,着粒密度增大 ,而籽粒垩白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表明在穗部长度和着粒结构未得到改良的情况下 ,调节籽粒长宽比对改善密穗型品种籽粒垩白性状具有可能性。穗部不同粒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的效果不同 ,穗顶部和穗中部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穗基部。设计的 4个不同杂交配组方式中 ,以反回交配组方式 (浙粳 2 0 /EG2 3//浙粳 2 0 )选育效果最好。EA6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 ,既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利用 ,也可直接应用于生产。这一结果从育种实践上较好地协调了密穗型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矛盾 ,对于培育既有密穗型的高产株型又有优良籽粒外观品质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型 籽粒 垩白 穗部 性状改良 水稻品种 种籽 交配 顶部 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地区晚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金伟栋 张旺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78-1484,共7页
用7个BT型晚粳不育系和7个粳稻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49个杂交组合,研究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为明显,竞争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2.6%和8.6%;产... 用7个BT型晚粳不育系和7个粳稻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49个杂交组合,研究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为明显,竞争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2.6%和8.6%;产量性状的超高亲优势最大,平均值为9.5%,变幅为-38.0%~43.9%,竞争优势平均值变幅为-54.8%~10.3%。在产量性状上配合力较优的不育系有852-77A、后36A和9522A,恢复系有161-10、3402、HP121,优良组合有9522A/161-10、9522A/C166、852-77A/3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地区 晚熟粳稻 杂种优势 亲本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交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建国 朱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79-584,共6页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籼粳交组合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交组合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控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直接显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方...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籼粳交组合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交组合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控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直接显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方差分量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基因型×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直接加性×环境、母体加性×环境和母体显性×环境工作.直接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都极显著,以母体遗传率较大,而且主要为互作遗传率.显性方向在配组方式间表现一致,直接显性为正,母体显性为负.环境只影响显性表达的程度,而不改变其方向.遗传效应预测值的结果表明,T1950,苏选和N422s等对籼粳杂种蛋白质含量的改良较有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蛋白质含量 遗传效应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库/源比对叶片光合作用、同化物运输和分配及叶片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34
13
作者 潘晓华 王永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21-827,共7页
两系杂交稻N31S/P40水培稻株不同库/源比植株剑叶光合速率在灌浆结实前期去叶处理明显高于对照,去1/2花则降低光合速率;灌浆中、后期处理间差异较小。改变库/源比后1~7天.去叶处理剑叶的RuBP羧化酶活性、光合磷酸化和Hill反应活性、蔗... 两系杂交稻N31S/P40水培稻株不同库/源比植株剑叶光合速率在灌浆结实前期去叶处理明显高于对照,去1/2花则降低光合速率;灌浆中、后期处理间差异较小。改变库/源比后1~7天.去叶处理剑叶的RuBP羧化酶活性、光合磷酸化和Hill反应活性、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叶片中无机磷含量、被同化碳在醇溶部分分配比例及光合同化物从剑叶输出的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而叶片中蔗糖和淀粉含量低于对照。去1/2花处理则表现为与去叶效应相反的作用。库/源比对蜡熟期^(14)C-同化物从剑叶输出和向稻穗分配均有明显影响。提高库/源比可减轻叶片的脂质过氧化,具一定的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作用 叶片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交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建国 朱军 潘启明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6,10,共4页
用胚乳性状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对籼粳交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都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的优势较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优势较弱。不同性状杂种优质的遗传原因不同,直... 用胚乳性状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对籼粳交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都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的优势较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优势较弱。不同性状杂种优质的遗传原因不同,直接显性和母体显性对杂种优势的贡献大小因性状而异,但总的来说,母体显性对籼粳杂种F2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细胞质效应对部分性状(如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的群体平均优势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品质性状 杂种优势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被引量:17
15
作者 金伟栋 洪德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6-525,共10页
以823份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的19个表型性状为基础数据,形成45个核心种质测试群体,利用均值差异率(MD,%)、极差符合率(CR,%)、方差差异率(VD,%)、变异系数变化率(VR,%)、表型保留率(PR,%)和多样性指数率(H... 以823份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的19个表型性状为基础数据,形成45个核心种质测试群体,利用均值差异率(MD,%)、极差符合率(CR,%)、方差差异率(VD,%)、变异系数变化率(VR,%)、表型保留率(PR,%)和多样性指数率(H’,%)6个评价参数,对2种遗传距离(欧氏遗传距离、马氏遗传距离)、6种聚类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离差平方和)、3种核心种质抽样法(多次聚类随机法、多次聚类优先法和多次聚类偏离度法)和不同抽样比例(10%~50%)的组合策略在核心种质构建中的优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聚类和优先取样法为最佳方案,15%~25%为构建本资源初级核心种质比较适宜的比例范围;以此策略构建的Core2,1,5-15群体为基础,质量性状遗失基因型为补充,构建了以129份资源组成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初级核心种质,数量占初始群体的15.7%;与初始群体相比,核心种质各性状平均数无显著差异(MD为0),极值符合率100%,表型保留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太湖流域 地方品种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粳型亲籼系S-c座位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效华 张泽民 +1 位作者 曾瑞珍 张桂权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共4页
S-c是控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F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座位之一。在该座位,台中65的基因型为Sj/Sj,广陆矮4号的基因型为Si/Si。以台中65和广陆矮4号为遗传测验种,分别与4个粳型亲籼系配组,根据部分F2群体中植株花粉育性表型及与S-c紧密连锁... S-c是控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F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座位之一。在该座位,台中65的基因型为Sj/Sj,广陆矮4号的基因型为Si/Si。以台中65和广陆矮4号为遗传测验种,分别与4个粳型亲籼系配组,根据部分F2群体中植株花粉育性表型及与S-c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偏态分离程度,测定了这4个粳型亲籼系在S-c座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G2416-3的基因型为Si-2/Si-2;G2605和G3004-4的基因型均为Si-1/Si-1;G2417-2-1的基因型为Sn/Sn。本文还对F1花粉不育性基因遗传分化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粳型亲籼系 花粉不育性 复等位基因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花培技术育成粳稻光敏核不育系1647S 被引量:4
17
作者 洪立芳 刘建平 +2 位作者 刘秉全 胡道芬 毛振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1-45,共5页
用杂交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光敏核不育系1647S,在北京平原地区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在15h长光照条件下不育性稳定。该品系株型好,米质优良,配组优势较强,花培效率高,可以在华北平原北部稻区扩大配组试用,也... 用杂交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光敏核不育系1647S,在北京平原地区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在15h长光照条件下不育性稳定。该品系株型好,米质优良,配组优势较强,花培效率高,可以在华北平原北部稻区扩大配组试用,也宜作为优良的中介亲本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光敏核不育系 花药培养 育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花药培养快速选育广亲和水稻材料 被引量:6
18
作者 査中萍 杜雪树 +4 位作者 万丙良 殷得所 李进波 夏明元 戚华雄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7期3213-3215,共3页
以籼粳交品种甬优4949为材料进行花药培养,建立了籼粳交DH群体,并对丰产性较好的DH系进行广亲和基因S5n的PCR检测,获得了含有广亲和基因S5n的DH系材料。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花药培养 籼粳交 广亲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文化的再思考(7)——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 被引量:5
19
作者 庞乾林 魏兴华 +2 位作者 林海 王志刚 王磊 《中国稻米》 2014年第5期36-41,共6页
综述和讨论了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等的考古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成果。笔者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描绘了稻的起源和传播路线,即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华南地区,分化成籼粳稻后一路向北传播至我国的北方,最后到达日本和朝鲜等国家(... 综述和讨论了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等的考古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成果。笔者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描绘了稻的起源和传播路线,即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华南地区,分化成籼粳稻后一路向北传播至我国的北方,最后到达日本和朝鲜等国家(以粳稻为主);另一路向南和西南方向传播至我国西南地区和福建等地,再经我国西南地区传至缅甸、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以籼稻为主),最后经印度传至欧洲美洲,从福建经台湾和琉球群岛传至日本。稻的分化亦有多种研究成果和推论,但从籼粳重要的栽培特征和农艺性状基因看,一次起源的可能性更高。文中还穿插介绍了稻的起源和传播中的一些人文传说和神话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生稻 籼稻 粳稻 起源 分化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粳稻花后光合响应曲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金磊 李霞 +1 位作者 刘小龙 柯希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37,共12页
为明确施氮量对高产粳稻开花后光合能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选取8个不同粳稻材料,分别在开花后14 d和35 d,测定了不同施氮量下(150.0 kg/hm2(LN)、300.0 kg/hm2(MN)、450.0 kg/hm2(HN))剑叶的光强-光合响应曲线、二氧化碳(CO2)-光合... 为明确施氮量对高产粳稻开花后光合能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选取8个不同粳稻材料,分别在开花后14 d和35 d,测定了不同施氮量下(150.0 kg/hm2(LN)、300.0 kg/hm2(MN)、450.0 kg/hm2(HN))剑叶的光强-光合响应曲线、二氧化碳(CO2)-光合响应曲线,并分析其光合参数,最后在收获期考察其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根据HN和LN的单株平均产量,将供试材料分为3种类型:类型1:氮素双高效类型,如南粳44,南粳45,南粳5055和南粳46;类型2:高氮高效型,如74142和02102;类型3:双低效类型,如武运粳7号和武育粳3号;供试材料剑叶光合作用对光强和CO2的光合参数分析,施氮量显著改变了其开花后14th的CO2-光合作用响应能力和35th的光强-光合作用响应能力。结合剑叶单株产量以及光合参数的聚类分析表明:施氮量对氮素双高效类型南粳44和南粳5055的光合作用响应能力影响不大,选择氮双高效水稻类型是今后实现减氮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oryza sativa l ) 氮素利用效率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CO2 ) 光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