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sorption removal of endosulfan through Saccharum officinarum derived activated carbon from selected soils 被引量:2
1
作者 Khuram Shahzad AHMA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46-157,共12页
Pesticide contamination causes precarious implications on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Thus the investigation of its sorption phenomenon is highly imperative.Endosulfan insecticide was examined for its adsorption beha... Pesticide contamination causes precarious implications on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Thus the investigation of its sorption phenomenon is highly imperative.Endosulfan insecticide was examined for its adsorption behavior on ten assorted soils through batch equilibrium method.Adsorption coefficient values(Kd)ranged from 1.4μg/mL to 18μg/mL.The highest Kd value was obtained for Peshawar soil owing to the presence of highest amount of organic matter(1.4%).Negative values of Gibbs free energy displayed a low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and pesticide,exhibiting that the reaction was physiosorption and exothermic in nature.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soil pH and Kd(R^2=–0.77 and p=0.03)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rganic matter(R^2=0.96).Activated carbon prepared from Saccharum officinarum bagasse removed significant amount pesticide.The maximum removal observed was 93%and 97%in 5×10^–6 and 7.5×10^–6,respectively.Activated carbon prepared from biomass for removal purposes was proved to be highly efficient and cost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ENDOSULFAN ADSORPTION activated carbon sugarcane hus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ddition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Rice Straw Returning 被引量:2
2
作者 Dai Jian-jun Liu Li-zhi +4 位作者 Wang Xiao-chun Fang Qiu-na Cheng Ye-ru Wang Dan-ni Peng Xian-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3期21-30,共10页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was discussed.Completely randomized experiment of the two factors of the three levels was designed,and a total of nine treatments of indoor soil incub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Full amount of rice straw was applied to the soil in this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different amounts of brown sugar and urea were added in the three levels of 0(no carbon source and nitrogen source),1(low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and 2(high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the rice straw could increase the soil carbon content.Compared with T0N0,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of T2N2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170.48%;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1N2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8.14%and the free humic acid carbon contents of T0N2,T1N1 and T2N0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6.16%and 45.55%and 47.80%,respectively;howev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of treatments at later incubation periods.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could promote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all of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of adding sugar and ure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0N0 treatment.Therefore,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rice straw returning could improv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ontent,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raw returning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soil enzyme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灰与SAP协同内养护对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吕阳 吴远帅 +6 位作者 葛云露 陈扬 许金生 蹇守卫 但建明 温小栋 李相国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4-641,共8页
早期自收缩大和开裂风险高是限制碱激发矿渣(AAS)胶凝材料推广应用的重要难题,利用高吸水树脂(SAP)进行内养护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这种方法会降低AAS的力学性能。本研究将多孔活性稻壳灰(RHA)与SAP复配形成复合内养护组分(S... 早期自收缩大和开裂风险高是限制碱激发矿渣(AAS)胶凝材料推广应用的重要难题,利用高吸水树脂(SAP)进行内养护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这种方法会降低AAS的力学性能。本研究将多孔活性稻壳灰(RHA)与SAP复配形成复合内养护组分(SAP-RHA,SR),对比分析了SR与SAP内养护对AAS工作性能、收缩特性、水化产物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使用SAP内养护,SR内养护不仅进一步降低了AAS的自收缩,还有效提高了AAS的抗压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SAP内养护所导致的力学性能降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激发矿渣 高吸水树脂 稻壳灰 自收缩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稻壳/聚吡咯Janus结构光热蒸发器的制备及抗污染性能
4
作者 王镇玉 方伟 +5 位作者 赵雷 陈辉 王大珩 何漩 杜星 李薇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124,共10页
利用太阳能驱动的光热蒸发器进行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也存在盐分和污染物在蒸发器中大量沉积的问题,影响器件的循环蒸发性能.本文采用聚氨酯复合碳化稻壳粉末制备了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泡沫基体,进一步... 利用太阳能驱动的光热蒸发器进行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也存在盐分和污染物在蒸发器中大量沉积的问题,影响器件的循环蒸发性能.本文采用聚氨酯复合碳化稻壳粉末制备了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泡沫基体,进一步在泡沫基体上层修饰疏水性聚吡咯,构建了上层疏水/下层亲水的不对称润湿性Janus结构光热蒸发器.研究发现,该蒸发器在1 kW/m^(2)的太阳光照射下具有1.33 kg·m^(−2)·h^(−1)的最优盐水蒸发效率和1.29 kg·m^(−2)·h^(−1)的污水蒸发效率,且展现出良好的可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稻壳 聚吡咯 Janus结构 光热蒸发器 抗污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复种不同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舒业勤 彭复细 +5 位作者 雷文硕 姜彤彤 陈玉梅 刘伟民 张振华 夏银行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503,共9页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冬闲(稻稻闲)为对照,探究水稻-水稻-油菜(稻稻油)、水稻-油菜翻耕(稻油翻)和水稻-油菜免耕(稻油免)三种稻油复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相对稻稻闲,稻油复种各处理使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增加5.28%~25.13%,尤其稻稻油处理,在20~40cm土层增幅为18.48%~43.97%,其中稻油翻和稻油免处理达到显著水平;稻油复种均显著提高了不同层次土壤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含量。同时,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稻油复种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有机碳中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比例,提高了其MAOC的占比,且在两个土层中提高比例分别为2.31%~7.49%和1.56%~2.66%。其原因可能是稻油复种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土层中有机碳转化相关酶(β-葡萄糖苷酶、β-1,4-葡聚糖酶和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进而促进土壤颗粒有机碳向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转化。综上,秸秆全量还田下冬季复种油菜促进了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提高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占比,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灰在高含泥量CSG材料中的增强作用机理
6
作者 冯广亮 黄虎 +2 位作者 王玉强 李睿航 郭利霞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5-191,共7页
以碱激发不同稻壳灰掺量下的CSG材料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微观结构、孔隙尺寸、矿物成分的变化,结合孔隙特征参数对其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揭示碱激发稻壳灰改善CSG材料力学性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碱激发稻壳灰能有效增强CSG材料的力... 以碱激发不同稻壳灰掺量下的CSG材料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微观结构、孔隙尺寸、矿物成分的变化,结合孔隙特征参数对其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揭示碱激发稻壳灰改善CSG材料力学性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碱激发稻壳灰能有效增强CSG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稻壳灰掺量增加,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先增后减,破坏应变先减后增;破坏模式由劈裂破坏向剪切破坏转变。在5%稻壳灰掺量时,力学性能表现效果最优。微观试验分析发现,掺入适量稻壳灰促进胶凝物质的生成,改善内部孔隙结构,但过量稻壳灰会吸附水分,抑制部分水化反应进行,在碱激发剂作用下的稻壳灰活性增强,促进生成更多的胶凝物质,材料内部孔隙填充效果改善明显,尤其对毛细孔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凝砂砾石 稻壳灰 碱激发剂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蓝藻添加量对低温秸秆腐解和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吴帆 樊聪聪 +3 位作者 赵丽霞 梁玉婷 赵远 王晓玥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4,共8页
为探究不同固氮蓝藻添加量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机制,采用微宇宙试验和网袋法,设置秸秆还田(CK)、秸秆+低添加量蓝藻(LBA)、秸秆+中添加量蓝藻(MBA)、秸秆+高添加量蓝藻(HBA)4个处理,在10℃下培养90d,分别测定30、60和90 d后,不同... 为探究不同固氮蓝藻添加量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机制,采用微宇宙试验和网袋法,设置秸秆还田(CK)、秸秆+低添加量蓝藻(LBA)、秸秆+中添加量蓝藻(MBA)、秸秆+高添加量蓝藻(HBA)4个处理,在10℃下培养90d,分别测定30、60和90 d后,不同处理下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并利用Biolog方法分析秸秆腐解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潜势(AWCD)及其α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蓝藻添加量下,秸秆腐解速率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并且随腐解时间增加,微生物碳源代谢的活性潜势,特别是对碳水化合物等易分解碳源的代谢活性潜势显著降低。蓝藻添加量显著影响了秸秆的腐解速率和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功能潜势及其多样性。在腐解30 d内,HBA处理中水稻秸秆腐解速率最高;在腐解30 d后,LBA处理中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最高,而MBA和HBA处理中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最低。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在90d的腐解期内,微生物对多聚物等复杂碳源的分解是促进低蓝藻添加量下秸秆腐解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与低氮条件下,微生物的氮挖掘机制有关。本文为促进寒温带稻田中的水稻秸秆腐解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固氮蓝藻 秸秆腐解 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还原熔炼红土镍矿试验——以神木半焦为对照
8
作者 秦国涛 王小芳 郑思奇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82,共9页
生物质作为一种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的可再生碳源,在替代煤炭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冶金行业,生物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研究与关注,但目前来说被关注得更多的是生物质的燃料属性且集中在钢铁行业。选用稻壳炭作为还原剂,冶炼含镍1.45%、铁24... 生物质作为一种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的可再生碳源,在替代煤炭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冶金行业,生物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研究与关注,但目前来说被关注得更多的是生物质的燃料属性且集中在钢铁行业。选用稻壳炭作为还原剂,冶炼含镍1.45%、铁24.5%的红土镍矿,与神木半焦对比,讨论了还原剂用量、熔炼温度、保温时间对熔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后的镍铁合金出现明显的偏析现象,熔渣的主要成分为镁橄榄石、顽火辉石和辉石。综合考虑镍铁的品位和回收率,红土镍矿火法冶炼工艺中,稻壳炭作为还原剂可行且效果良好。熔炼过程的最佳参数为:还原剂固定碳质量和红土镍矿中NiO和Fe_(2)O_(3)的氧质量之和比取0.339 kg/kg(神木半焦用量5%,稻壳炭用量6.38%),高温熔分参数取1550℃保温60 min,采用稻壳炭和神木半焦还原获得镍铁合金含铁分别为85.98%、87.31%,含镍分别为12.47%、11.26%。对应镍回收率分别为95.18%、97.00%;铁的回收率分别为77.76%、64.67%。合金中几乎不含锰和铬,钴的回收率则分别为40.8%、3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稻壳 红土镍矿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稻壳灰地聚物固化粉土试验
9
作者 徐宏 王旭 +2 位作者 陈伟 张跃林 李博汉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199,共8页
为研究碱激发RHA(稻壳灰)地聚物固化粉土的加固效果,拓宽非传统胶结材料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领域,本研究采用NaOH作为激发剂,与RHA协同固化粉土,通过击实试验、无侧限压缩试验、崩解试验、X射线衍射、SEM试验等,系统评价了碱激发RHA对粉... 为研究碱激发RHA(稻壳灰)地聚物固化粉土的加固效果,拓宽非传统胶结材料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领域,本研究采用NaOH作为激发剂,与RHA协同固化粉土,通过击实试验、无侧限压缩试验、崩解试验、X射线衍射、SEM试验等,系统评价了碱激发RHA对粉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得出最佳激发剂浓度和RHA掺量及工程特性。结果表明,掺入稻壳灰与氢氧化钠后,稻壳灰可以填充粉土中较大颗粒间的空隙,而氢氧化钠可以激发稻壳灰活性,进而形成更多胶结产物硅酸盐胶,形成更紧密的空间网络结构,展现出更好的致密性和力学性能,碱激发RHA能显著提升粉土的抗压强度与抗崩解性,其中以10%NaOH激发剂浓度和7.5%RHA掺量下效果最佳,无侧限抗压强度增大至1.501倍。碱激发RHA地聚物可以显著提高粉土的力学性能与水稳定性,成果可为粉土地区基础建设及固废综合利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 稻壳灰 碱激发 土体固化 强度 崩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O_(2)@稻壳炭在胶体铅炭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刘一杰 霍心广 +1 位作者 王佳兴 熊源泉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7-1226,共10页
目前,传统胶体铅酸电池较低的能量密度和负极表面的不可逆硫酸盐化严重限制其发展。MnO_(2)@稻壳炭(RHAC)能够加快电化学反应中的离子传输速度,并为Pb与PbSO4之间的转化提供额外的反应场所。MnO_(2)@RHAC具有空间位阻作用更强的独特三... 目前,传统胶体铅酸电池较低的能量密度和负极表面的不可逆硫酸盐化严重限制其发展。MnO_(2)@稻壳炭(RHAC)能够加快电化学反应中的离子传输速度,并为Pb与PbSO4之间的转化提供额外的反应场所。MnO_(2)@RHAC具有空间位阻作用更强的独特三维结构,可作为异质材料有效抑制硫酸盐化。将MnO_(2)@RHAC加入到负极活性物质中,实现了胶体铅炭电池良好的电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nO_(2)@RHAC的加入可使电池的容量得到有效提升;在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下,循环寿命相较于对照组提升了6.43倍,达到了20520次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铅炭电池 二氧化锰 稻壳炭 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对苯酚吸附的研究
11
作者 李博伦 杜文竹 +2 位作者 刘忠强 李刚 王莹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4期194-197,202,共5页
以氯化锌为改性剂,以稻壳为基质材料合成生物炭,系统地研究了合成的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特性,利用BET、SEM、FTIR表征了合成生物炭的物化性能,并考察了吸附条件对苯酚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合成的生物炭孔径分布在3~10 nm内,3 n... 以氯化锌为改性剂,以稻壳为基质材料合成生物炭,系统地研究了合成的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特性,利用BET、SEM、FTIR表征了合成生物炭的物化性能,并考察了吸附条件对苯酚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合成的生物炭孔径分布在3~10 nm内,3 nm处孔结构最发达;SEM显示改性后生物质炭表面更加粗糙且孔数增多;红外光谱显示在生物炭上含有羧基、羟基、醚、内酯基等官能团;当吸附条件为:pH=6,苯酚初始浓度为300 mg/L,投加量为5 g/L时,最大吸附量为39.6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生物炭 炭吸附 改性炭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
12
作者 郭建良 韩松 +1 位作者 杨宏训 马娇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19,123,共7页
硅因其高容量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的低电导率及差的循环性能而限制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以富含硅的稻壳为原材料,沥青为导电剂,通过简单的铝热还原反应,制得多孔硅氧碳... 硅因其高容量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的低电导率及差的循环性能而限制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以富含硅的稻壳为原材料,沥青为导电剂,通过简单的铝热还原反应,制得多孔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果表明:该复合负极材料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2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高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1016.2mAh/g/1349.5mAh/g和75.3%的首次库仑效率,在200个循环后仍能保持812.8mAh/g/819.3mAh/g的比容量。优异的性能,主要得益于,氢/氩混合气氛对二氧化硅的还原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此外,沥青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增强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另一方面熔融态的沥青可以填补材料中的孔隙,缓冲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稻壳 沥青 负极材料 硅氧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碳、氮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彦 王豪毅 +3 位作者 司振江 王柏 王占浩 曹程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4,119,共9页
为探究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采用大田试验,以“龙粳31”为种植品种,设置了控制灌溉(KG)、常规灌溉(CG)和浅晒浅灌溉(QG)3种灌溉模... 为探究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采用大田试验,以“龙粳31”为种植品种,设置了控制灌溉(KG)、常规灌溉(CG)和浅晒浅灌溉(QG)3种灌溉模式,研究了水稻全生育期内不同灌溉模式下0~60 cm土层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G模式下水稻产量相对QG模式和CG模式分别提升3.2%和7.7%。KG模式和QG模式耗水情况相较于CG模式分别降低14.2%和10.3%。SOC、DOC和LOC共3种碳素含量变化情况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40~60 cm土层变化幅度较小。不同灌溉模式下,KG模式稻田土壤中SOC相对QG模式和CG模式分别降低4.9%和9.1%,DOC相对降低3.8%和4.1%,LOC含量相对降低12.3%和13.6%。3种灌溉模式下NH_(4)^(+)-N含量两次变化拐点均出现在分蘖期以及抽穗开花期,KG模式和QG模式下NH_(4)^(+)-N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小于CG模式;NO_(3)^(-)-N含量变化拐点与NH_(4)^(+)-N变化情况相似,NH_(4)^(+)-N含量在浅层变化较为明显,KG模式NH_(4)^(+)-N含量增多了3.3%和9.8%。节水灌溉模式下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固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水稻 灌溉模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组分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灰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综述
14
作者 余阳 邹桢 张春巍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7-388,共12页
【目的】稻壳灰(RHA)作为稻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农业废弃物,其年产量随全球稻米消费量增长持续攀升。将RHA作为混凝土的补充胶凝材料,其可通过替代部分水泥显著降低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同时有效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力学性能... 【目的】稻壳灰(RHA)作为稻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农业废弃物,其年产量随全球稻米消费量增长持续攀升。将RHA作为混凝土的补充胶凝材料,其可通过替代部分水泥显著降低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同时有效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力学性能,契合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然而,RHA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受其粒径分布、混凝土配合比及养护条件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现有研究呈现碎片化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的性能评价框架与优化设计策略。研究旨在综述RHA混凝土的耐久性,解析其抗劣化机制与影响因素,为制定应用标准、突破推广瓶颈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其在绿色建材中的应用。【方法】研究聚焦RHA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系统梳理其在收缩、抗碳化能力、氯离子渗透抗性、酸耐性、抗冻融循环能力和防火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包括对稻壳灰的物理化学特性(如二氧化硅含量、颗粒大小和火山灰活性)的分析及不同稻壳灰含量和处理方式(如化学激活、热处理和湿养护)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此外,探讨了稻壳灰与其他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和偏高岭土)的协同作用及其对耐久性的优化效果。【结果】在对耐久性各方面性能进行梳理和归纳后,对相应的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发现RHA混凝土在收缩抑制、抗碳化能力、氯离子渗透阻隔、酸蚀耐受性、冻融循环耐久性以及防火性能等方面具有显著提升或者改善效果。此外,系统研究归纳发现,稻壳灰可以实现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多维度提升,契合建材可持续发展需求。然而,RHA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原料来源差异导致RHA质量不同,需建立严格的活性指数与粒径分布控制标准;碱-硅反应敏感性要求精准调控RHA掺量与碱含量;较长的湿养护周期显著增加施工与时间成本等。【结论】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稻壳灰质量的标准化、与其他矿物掺合料的协同作用、创新处理方法以及长期性能监测,以推动RHA混凝土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减轻传统水泥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稻谷 混凝土 收缩 碳化性能 抗氯化物渗透 耐酸性 抗冻融循环 耐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多孔炭负载非贵金属(Fe/Co/N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电催化氧化肼中的应用
15
作者 隋光辉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34,共8页
本文以稻壳基多孔炭为载体,采用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非贵金属负载复合材料,即Fe-AC、Co-AC和Ni-AC。采用XRD、SEM、BET和XPS分别表征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复合材料分别制成的复合电极,在1 M KOH的三电极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 本文以稻壳基多孔炭为载体,采用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非贵金属负载复合材料,即Fe-AC、Co-AC和Ni-AC。采用XRD、SEM、BET和XPS分别表征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复合材料分别制成的复合电极,在1 M KOH的三电极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塔菲尔斜率等方法研究复合电极电催化氧化肼(HzOR)的性能与机理。结果表明,成功地获得了非贵金属包膜多孔炭复合材料,并成功地应用于碱体系的电催化氧化肼中。综合性能推断,其中Co-AC比表面积可达到804.4 m^(2)/g,Co-AC表现出最高的ECSA为49.3 cm^(2),扫速为10 mV/s时反应速率最快,并且能在大于1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保持持续稳定工作,说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基多孔炭 非贵金属(铁/钴/镍) 复合材料 电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稻壳通过增强氮代谢途径影响烟草幼苗的生长发育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斌 袁志辉 +3 位作者 彭陆军 周向平 周德英 王锡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为探究发酵稻壳替代炭化稻壳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漂浮育苗中的可行性,以商用基质为对照,用不同比例发酵稻壳(fermented rice husk, FRH)替换湘烟7号栽培基质中的炭化稻壳(carbonized rice husk, CRH),并在温室中漂浮育苗60 d,... 为探究发酵稻壳替代炭化稻壳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漂浮育苗中的可行性,以商用基质为对照,用不同比例发酵稻壳(fermented rice husk, FRH)替换湘烟7号栽培基质中的炭化稻壳(carbonized rice husk, CRH),并在温室中漂浮育苗60 d,测定幼苗形态指标;选取长势最好处理组FRH1,测定根系和生理指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相关代谢通路和关键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个处理间整齐度差异不大,但FRH处理生长势优于CRH处理;综合比较,FRH1处理在株高、根冠比和壮苗指数方面优于其他处理。FRH1处理的一级侧根数量、长度和表面积分别为292条、39.7 mm、4.9 cm^(2),根系脯氨酸含量、CAT和SOD活性分别为7.0μg·g^(-1)、232 U·g^(-1)·min^(-1)和45.7 U·g^(-1)·min^(-1),均显著高于CRH处理;FRH1和CRH处理共有294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氮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等20个KEGG代谢通路,并得到了显著富集;共挖掘出12个参与氮代谢的关键基因,并通过qRT-PCR进行了验证,同时发现硝酸盐/亚硝酸盐转运体基因newGene_31743在2个处理(FRH1和CRH处理)中相对表达量都较高。与CRH处理相比,FRH1处理中烟苗根系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8%和7%,氮含量上升1.7%(无显著差异)。发酵稻壳替代炭化稻壳进行漂浮育苗可以增强烟草幼苗氮代谢途径,从而改善烟草根系酶活性,提高根系活力,改良根系形态,进而促进烟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稻壳 炭化稻壳 漂浮育苗 烟草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PP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宜轩 张天宇 +3 位作者 任群 沈韵达 王娇 任亮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32,共5页
采用化学接枝法,在聚碳酸亚丙酯(PPC)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制备接枝聚合物(PPC⁃g⁃GMA),同时对稻壳(RH)进行表面修饰,并且,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进行熔融共混,制备PPC⁃g⁃GMA/PBAT/RH复合材料,分析了RH表面处... 采用化学接枝法,在聚碳酸亚丙酯(PPC)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制备接枝聚合物(PPC⁃g⁃GMA),同时对稻壳(RH)进行表面修饰,并且,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进行熔融共混,制备PPC⁃g⁃GMA/PBAT/RH复合材料,分析了RH表面处理方式及含量对PP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由红外光谱结果可知,改性稻壳(MRH)在910 cm^(-1)处出现了环氧基团吸收峰,并且,在1109 cm^(-1)处出现Si—O—Si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峰,稻壳成功改性;随着MRH含量的增加,PPC复合材料的韧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模量逐渐增大,这表明,MRH的引入不仅能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还能降低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SEM结果表明,MRH可以在基体中均匀分散,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聚碳酸亚丙酯 复合材料 性能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稻壳基无定形碳的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穆泊源 杨宗松 +1 位作者 董伟 王宗花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19-4028,4050,共11页
碳基材料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最常用的电极材料,然而低温使基于碳基电极的锂离子电池(LIB)容量损失巨大。本文将农业废弃物——稻壳通过高温碳化制得多孔碳,多孔为锂离子(Li^(+))提供更多传输路径及活性位点,并促进Li^(+)在低温下的传输与... 碳基材料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最常用的电极材料,然而低温使基于碳基电极的锂离子电池(LIB)容量损失巨大。本文将农业废弃物——稻壳通过高温碳化制得多孔碳,多孔为锂离子(Li^(+))提供更多传输路径及活性位点,并促进Li^(+)在低温下的传输与扩散。研究发现,不同碳化温度对稻壳衍生活性炭(RHC)的微观结构有影响,基于不同RHC电极构建的电池性能也不同。其中,碳化温度为1 000℃获得的RHC-10负极具有最高的剩余可逆比容量,在0.2 C和2 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可达230和147 mAh/g;在不同倍率下循环10圈后再次在0.2C倍率下循环时,仍能保持最高的可逆比容量;在-20和-40℃可逆比容量分别可达175和98 mAh/g,表现出优异的低温充放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碳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低温性能 稻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增汇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芦燕 魏倩倩 +5 位作者 徐青山 张耿苗 赵钰杰 伍少福 张均华 朱春权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121,共8页
为了探究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增汇能力的影响,分别设置无氮肥对照(CK)、常规施肥(T1)、减氮10%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减氮20%配施生物有机肥(T3)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T3... 为了探究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结构和土壤固碳增汇能力的影响,分别设置无氮肥对照(CK)、常规施肥(T1)、减氮10%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减氮20%配施生物有机肥(T3)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T2和T3)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稻氮利用效率。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nm土壤团聚体(大团聚体)的比例,降低了<0.25 nm土壤团聚体(小团聚体)的比例,并显著增加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和比例,增加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但是降低了其在土壤中的比例。T2和T3处理同时增加了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细菌和固碳菌的丰度。因此,水稻生产中可通过施加生物有机肥来减少氮肥施加、维持水稻产量和保持土壤地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减氮 生物有机肥 固碳增汇 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稻壳热解炭制备镧负载多孔炭复合电极材料 被引量:2
20
作者 隋光辉 程岩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利用稻壳热解炭为原料制备镧负载多孔炭复合电极材料(La/PCs),先将稻壳热解炭分离出炭前驱体,再采用原位活化/负载的方法制备一系列镧负载多孔炭复合电极材料,分别考察了煅烧温度和浸渍比对其吸附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 利用稻壳热解炭为原料制备镧负载多孔炭复合电极材料(La/PCs),先将稻壳热解炭分离出炭前驱体,再采用原位活化/负载的方法制备一系列镧负载多孔炭复合电极材料,分别考察了煅烧温度和浸渍比对其吸附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和Brunauer-Emmett-Teller比表面积(BET)法研究了该系列镧负载多孔炭复合电极材料的金属结构与价态、元素组成及表面形貌,并分析了孔结构与电容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 mol/L KOH电解液中,La/PC_900/10材料的电容值为269.45 F/g.在电流密度为0.5 A/g时,由其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具有23.45 W·h/kg的能量密度,此时的功率密度为0.70 kW/kg,并且循环5000次后的电容保持率为86.41%.La/PC_900/10良好的电容性能显示了其作为碳基电极应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潜力.研究结果为稻壳热解炭的利用和镧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热解炭 镧负载多孔炭 复合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