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9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Oryza sativa L·)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特性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向太和 王利琳 庞基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27-1232,共6页
根据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家族中的保守序列设计PCR引物,扩增出的约310bpcDNA小片段为分子杂交探针,对构建的水稻cDNA文库进行杂交筛选,并结合PCR分析确定阳性克隆中cDNA片段的大小。通过对插入的cDNA片段最长的阳性克... 根据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家族中的保守序列设计PCR引物,扩增出的约310bpcDNA小片段为分子杂交探针,对构建的水稻cDNA文库进行杂交筛选,并结合PCR分析确定阳性克隆中cDNA片段的大小。通过对插入的cDNA片段最长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验证,克隆了水稻中1个cab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cab-n8(GenBank登记号:AY445626)。cab-n8长为1128bp,从第55bp开始至789bp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和1个终止密码子,编码244个氨基酸(GenBank登记号为AAR19267.1);在3’端含有330bp的非编码区和Poly(A)18;在5’端有45bp的非编码区,在转录起始位点附近有TCA序列。通过序列分析,cab-n8编码的蛋白质在第54—216位包括典型的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功能域(chlorophll a/b binding domain);在第141—158位含有无名指结构功能域(ring finger structure domain),该位点可能与捕光叶绿素结合蛋白与叶绿素a/b的结合有关;在第194—231位含有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C端功能域(C-terminal domain of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like)。cab-n8编码的蛋白质预测的等电点和分子量分别为6.52和26955.80 Da。通过比较分析,cab-n8DNA序列(AY445626)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AAR19267.1)与cab27DNA序列(AF094775.1)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AAC67557.1)相似性最高,均为97%,显示cab家族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相当保守的。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水稻叶和茎中表达没有差异,但光对其表达有明显的诱导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 基因克隆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钾胁迫对水稻(Oryza sativa L.)化感潜力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海斌 何海斌 +5 位作者 熊君 邱龙 方长旬 曾聪明 严琳 林文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219-6227,共9页
研究以国际公认的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供体,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为受体,采用稻/稗共培体系,研究低钾胁迫对水稻化感潜力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受体稗草的形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促使化感水稻PI31277... 研究以国际公认的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供体,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为受体,采用稻/稗共培体系,研究低钾胁迫对水稻化感潜力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受体稗草的形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促使化感水稻PI312777对共培稗草的根长、株高和干重的抑制率均升高,增幅远大于非化感水稻Lemont。受体稗草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化感与非化感水稻对受体稗草保护酶系(SOD、POD、CAT)及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增强,但化感水稻PI312777比非化感水稻Lemont的抑制程度大,且达极显著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化感水稻PI312777根部与叶部中酚类代谢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羟化酶、O-甲基转移酶的基因均上调表达,而非化感水稻根部相应酶均下调表达,叶部除苯丙氨酸解氨酶上调,其余酶也下调表达。而萜类代谢途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角鲨烯合酶、单萜烯环化酶、倍半萜烯环化酶、二萜烯环化酶的基因,在两种水稻根部中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上调或下调),即HMG-CoA还原酶上调表达,角鲨烯合酶、单萜烯环化酶、倍半萜烯环化酶、二萜烯环化酶下调表达;而在水稻叶部,非化感水稻Lmont相应酶基因表达方式仍然不变,化感水稻PI312777除了角鲨烯合酶下调表达,其余4个酶均上调表达。水稻根系分泌物中酚类物质的HPLC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化感水稻PI312777根系分泌物中,所检出的酚酸类物质总量是正常营养条件下的2.30倍,而非化感水稻Lemont则是正常营养条件下的0.91倍。综合分析认为低钾胁迫下,化感水稻PI312777抑草能力增强主要是由于酚类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上调,导致酚类代谢途径旺盛,分泌出更多的酚类物质,进而破坏受体稗草保护酶系统,抑制了稗草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感作用 低钾胁迫 基因表达 酚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气孔臭氧通量和产量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继双 唐昊冶 +1 位作者 刘钢 朱建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57-1866,共10页
基于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_3-FACE(Free-Air Concentration Elevation of O_3)实验平台,利用前期水稻O_3-FACE试验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水稻产量与不同评价指标(累积气孔O_3吸收通量PODY和O_3浓度指标AOTX)的响应关系,比较了水稻产量损失... 基于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_3-FACE(Free-Air Concentration Elevation of O_3)实验平台,利用前期水稻O_3-FACE试验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水稻产量与不同评价指标(累积气孔O_3吸收通量PODY和O_3浓度指标AOTX)的响应关系,比较了水稻产量损失与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差异,通过对暴露剂量、吸收通量相关参数取值与产量损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的比较,找出更为合理的农作物臭氧风险评估阈值。结果表明:随着通量阈值Y[0~11 nmol O_3·m^(-2)PLA·s^(-1)(PLA:projected leaf area,投影叶面积)]和暴露浓度阈值X(0~50 n L·L^(-1))的增加,回归分析R^2值逐渐增加,当Y为11 nmol O_3m^(-2)PLA·s^(-1)和X为50 n L·L^(-1)时,气孔臭氧吸收通量POD11和累积暴露剂量AOT50与水稻相对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当通量阈值Y为8~13 nmol O_3·m^(-2)PLA·s^(-1)和暴露阈值X为46~58 n L·L^(-1)时,可获得较高的R^2值取值范围,分别为0.70~0.75和0.70~0.745。参考文献发现,目前地表臭氧污染可能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范围为5%~8%,对照圈中POD9~10和AOT40~45产量损失的预测值亦在这区间,但前者R^2值(0.73~0.74)明显高于后者R^2值(0.64~0.69),表明基于气孔臭氧通量的评价指标能更好地反映水稻产量的变化。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通量阈值Y为9 nmol O_3·m^(-2)PLA·s^(-1)时,能更准确地评估水稻产量损失,且其R^2值(0.73)高于通量指标POD6(0.5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量指标POD9更适合评估亚热带地区O_3污染对水稻作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导度 水稻(oryza sativa L.) 臭氧 通量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Oryza sativa)新型液泡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特征分析和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祝玲 韩胜芳 肖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7-332,共6页
以拟南芥AtNHX1cDNA片段作为探针,筛查水稻盐胁迫植株叶片cDNA文库,获得与AtNHX1同源的水稻新型液泡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OsANT1)。序列分析表明,OsANT1全长cDNA为2 178 bp,包括一个长度为1608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35个氨基酸... 以拟南芥AtNHX1cDNA片段作为探针,筛查水稻盐胁迫植株叶片cDNA文库,获得与AtNHX1同源的水稻新型液泡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OsANT1)。序列分析表明,OsANT1全长cDNA为2 178 bp,包括一个长度为1608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35个氨基酸残基。在DNA水平上,OsANT1基因含有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长度为4 835 bp。OsANT1含有12个跨膜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与来自拟南芥、水稻、小麦、玉米、大麦、马蔺和芦苇等的Na+/H+逆向转运蛋白高度同源。盐胁迫条件下,OsANT1的表达具有盐分诱导特征,且随着胁迫的增大而增加,表明该基因可能在水稻抵御盐分胁迫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OsANT1 基因特征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Oryza sativa L.)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双列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永胜 周开达 阴国大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391-399,共9页
采用6×6没有反交的完全双列杂交,对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遗传和基因作用以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方差中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二次支梗数、穗粒数为超显性,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 采用6×6没有反交的完全双列杂交,对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遗传和基因作用以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方差中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二次支梗数、穗粒数为超显性,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一次支梗数表现有明显的上位性效应。狭义遗传力的排列顺序为粒宽>长宽比>千粒重>粒长>穗长>穗粒数>二次支梗数。二次支梗数和穗粒数具有相似的遗传基础,其余性状的基因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8EC1936对所有考察性状皆含有较多显性基因,而02428隐性基因偏多。约有1组显示显性的基因控制籽粒长宽比。穗长、千粒重、一次支梗数、二次支梗数和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皆达极显著水平,粒长、粒宽、长宽比仅一般配合力达极显著。Lemont和02428对穗粒数及其相关性状的一般和特殊配合力俱佳;而对增加粒重和获得理想的籽粒形状8EC1936.CA529和矮64、Lemont是可供选择的亲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间杂交 双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va L.)穗颈伸出长度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肖辉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901-3909,共9页
以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OryzasativaL)长选3S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对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穗颈伸出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24℃条件下,在始花前第12天至始花前第4天和始花当天至始花后第3天两个时段,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慢... 以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OryzasativaL)长选3S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对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穗颈伸出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24℃条件下,在始花前第12天至始花前第4天和始花当天至始花后第3天两个时段,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慢,两者节间日均伸长长度基本一致,但从始花前第4天至始花当天,长选3S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最快,其节间日均伸长的长度是培矮64S的2.1倍。在敏感期分别进行22、24、26、28℃4种人工温度处理,28℃条件下穗颈节间伸长受阻,出现包颈现象;26~22℃条件下穗颈伸出长度都为正值,不包颈,但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通过对穗颈节间细胞数目和细胞长度的比较分析表明,长选3S穗颈节间的伸长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后者作用更显著,且随处理温度的升高,穗颈节间最内和最外层薄壁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平均长度变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育水稻 隐性长穗颈 穗伸出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Oryza sativa L.)温敏核不育系在有利于遗传型鉴别环境下的遗传改良(英文)
7
作者 李容柏 M.P.Pandey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1-17,共7页
低不育起点温度(CSP)、高自繁育性和高的异交结实率对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配制纯合的杂交种子和获得经济的自繁种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环境对这些性状选择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自繁... 低不育起点温度(CSP)、高自繁育性和高的异交结实率对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配制纯合的杂交种子和获得经济的自繁种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环境对这些性状选择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自繁雄性可育性、柱头外露率和穗伸出率、生长势和适应性的选择效应受环境影响。在某种环境下遗传材料的这些性状过高的表达并没有导致高的区分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性状在株间表现较整齐一致,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tms)在高温下雄性不育性也表现相似的结果,因此认为有必要在适当有利于区分遗传型的环境下进行选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选择低的CSP和高的自繁雄性可育性有较高的选择效率;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选择柱头外露较有效,而高的温度下选择穗的抽出率效率高,在相对低的土壤肥力环境下改良不育系的生长活力和适应性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雄性不育 不育起点温度 自繁育性 异交结实率 选择效率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8
作者 钱兰华 张正怡 +3 位作者 朱正斌 沈子杰 孙小芹 王月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7,共15页
稻瘟病是影响全球水稻(Oryza sativa Linn.)生产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之一。抗稻瘟病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其在分子育种中的合理利用,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路径。近年来,随着水稻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研... 稻瘟病是影响全球水稻(Oryza sativa Linn.)生产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之一。抗稻瘟病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其在分子育种中的合理利用,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路径。近年来,随着水稻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研究的不断深入,抗稻瘟病基因在病原识别、信号传导、免疫激活以及适合度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不断被揭示。特别是在核苷酸结合位点-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受体类抗病蛋白的研究中,关于其直接识别、间接识别、整合结构域识别以及与效应因子的协同进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结合抗病性功能标记开发、R基因聚合策略与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分子育种手段,也为培育广谱、持久抗病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有效支撑。本文系统综述了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分子育种中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稻瘟病绿色防控与优质抗病水稻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稻瘟病基因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旱对水稻和土壤镉含量及镉抗性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9
作者 张慧 王谊 +3 位作者 杭晓宁 张健 廖敦秀 唐荣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0-16,共7页
在中海拔地区遭受旱灾的典型田块进行取样,采集轻度受旱、中度受旱、严重受旱田块的水稻(Oryza sativa L.)和土壤,测定土壤和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并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分析土壤镉抗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果表明,土壤中镉含... 在中海拔地区遭受旱灾的典型田块进行取样,采集轻度受旱、中度受旱、严重受旱田块的水稻(Oryza sativa L.)和土壤,测定土壤和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并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分析土壤镉抗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果表明,土壤中镉含量表现为严重受旱<中度受旱<轻度受旱,水稻各部分镉含量则呈相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镉抗性相关微生物种类以中度受旱最多,其次为轻度受旱,严重受旱最少;NMDS分析显示,受旱程度显著影响镉抗性相关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3个受旱组中主要的微生物菌门,但各菌门相对丰度不同,其中严重受旱下土壤中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3个受旱组中占比最大的微生物均为出芽菌属(Gemmata),且严重受旱下土壤出芽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轻度受旱和中度受旱,中度受旱下土壤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轻度受旱下土壤Haliang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Alloactinosynnema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综上,严重受旱增加了糙米Cd含量,影响镉抗性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因此通过合适的水分管理有望降低土壤重金属的迁移,实现耕地的安全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旱 水稻(oryza sativa L.) 土壤 镉抗性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优质粳稻品种绥粳309的选育与分析
10
作者 刘晴 高世伟 +4 位作者 刘宇强 常汇琳 马成 王婧泽 聂守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21-125,共5页
为了选育多优集成的突破性香稻新品种,以香稻遗传解析、种质创新、骨干亲本构建、香型粳稻品种选育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并构建由62份资源组成的香型粳稻核心资源库,创制香稻核心种质绥9230。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水稻品质育种研究... 为了选育多优集成的突破性香稻新品种,以香稻遗传解析、种质创新、骨干亲本构建、香型粳稻品种选育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并构建由62份资源组成的香型粳稻核心资源库,创制香稻核心种质绥9230。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水稻品质育种研究所以黑龙江省首个香稻品种绥粳4号(绥9230)为母本、东农424为父本杂交,建立综合育种模块,打破遗传累赘,突破香味、早熟、优质、抗病、高产、广适性等多性状难以快速聚合的技术瓶颈,选育香稻新品种绥粳309。2018-2019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059.6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粳21增产8.8%;2020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568.1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粳21增产8.7%。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具有香味浓郁、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特征特性,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需≥10℃活动积温2500℃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优质香型粳稻 分子标记 绥粳30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对弱光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银 张运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5,共16页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光照对其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气候恶化,阴雨寡照天气频发,随之带来的弱光胁迫已成为影响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水稻安全稳定、可持续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满足...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光照对其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气候恶化,阴雨寡照天气频发,随之带来的弱光胁迫已成为影响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水稻安全稳定、可持续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综述了弱光胁迫对水稻根茎叶和花器官的形态特征、光合特性、花粉受精、同化物转运和淀粉合成酶的生理特征,氮代谢、激素调节、光受体调节、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的生化特征,以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重点关注水稻对弱光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并展望未来水稻耐荫性研究的方向和热点,指出未来要更加深入研究水稻在遗传水平上对弱光胁迫的适应机制以及相关耐荫基因的挖掘。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水稻耐荫分子响应机制,为选育耐荫品种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弱光胁迫 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生理生化特征 耐荫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CSSL-Z454的重要农艺性状QTL遗传分解与单、双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12
作者 李巧龙 向奥妮 +7 位作者 李璐 于兆鹏 张瀚 赵卓文 张秋丽 凌英华 杨正林 赵芳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2,共16页
产量性状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将其QTL定位并遗传分解到单片段代换系(SSSL)中,不仅能对其关键基因进行图位克隆和功能解析,还可将有利等位QTL和不利QTL分开,便于进一步实现设计育种。以粳型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携带来自籼型恢复系西恢18的... 产量性状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将其QTL定位并遗传分解到单片段代换系(SSSL)中,不仅能对其关键基因进行图位克隆和功能解析,还可将有利等位QTL和不利QTL分开,便于进一步实现设计育种。以粳型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携带来自籼型恢复系西恢18的含4个代换片段的CSSL-Z454为研究材料,通过日本晴/Z454的F_(2)代群体鉴定出8个重要性状QTL,包括1个株高QTL(qPH12)、1个一次枝梗数QTL(qNPB6)、2个穗长QTL(qPL6和qPL12)、2个粒长QTL(qGL6和qGL12)、1个长宽比QTL(qRLW12)和1个千粒质量QTL(qGWT12);进一步利用MAS法将这些QTL分解到了4个单片段代换系(S1-S4)和5个双片段代换系(D1-D5)上。此外,通过5个双片段代换系(DSSLs)和对应的SSSLs进行了9个性状的非等位QTL间的互作分析,结果表明:有些QTL独立遗传,有些QTL间产生了不同的负向上位性效应,这些遗传信息对筛选合适的QTL进行设计育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农艺性状QTL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加性效应 上位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技术介导水稻Gn1a突变体创制及其育种应用
13
作者 赵晓玉 金笛 +6 位作者 蒋雨桐 杨朝越 彭柏然 刘晓 王柳静 李云峰 庄慧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81,共12页
每穗粒数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Gn1a作为主效QTL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代谢影响穗粒数。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籼稻品种渝金香(YJX WT)Gn1a基因第1外显子上FAD结合结构域编码区进行双靶点敲除,筛选并鉴定获得无外源基因的纯合突变体Y... 每穗粒数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Gn1a作为主效QTL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代谢影响穗粒数。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籼稻品种渝金香(YJX WT)Gn1a基因第1外显子上FAD结合结构域编码区进行双靶点敲除,筛选并鉴定获得无外源基因的纯合突变体YJX Gn1a-1。结构域预测表明:与野生型YJX WT相比,YJX Gn1a-1突变体FAD结合结构域缺失26个氨基酸。农艺性状调查显示:突变体植株株高显著增加,一次、二次枝梗数显著增加,每穗粒数显著提升,单株产量显著提高。基因表达分析表明:Gn1a在茎和不同长度幼穗中特异表达,提示其在水稻株高和花序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倍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FAD结合结构域的缺失可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和穗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RISPR/Cas9技术 Gn1a基因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品种芽期耐冷性评价及耐冷种质筛选
14
作者 侯天钰 杜孝敬 +6 位作者 赵志强 热依木·艾尼瓦尔 伊达耶图拉·阿不拉 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 袁杰 张燕红 王奉斌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2-822,共11页
为筛选粳稻芽期耐冷性鉴定指标和挖掘粳稻耐冷种质资源,本研究对98份粳稻种质资源在人工气候箱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及评价,并以形态学指标的相对值为耐寒性鉴定指标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芽长的相对值可作... 为筛选粳稻芽期耐冷性鉴定指标和挖掘粳稻耐冷种质资源,本研究对98份粳稻种质资源在人工气候箱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及评价,并以形态学指标的相对值为耐寒性鉴定指标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芽长的相对值可作为芽期耐低温性粳稻品种的鉴定指标;隶属函数分析得出不同粳稻品种综合评价D值范围为0.290~0.798;聚类分析将98份粳稻品种划分为4个耐冷性类群,第Ⅰ类为耐寒型(16个品种),第Ⅱ类为敏感型(35个品种),第Ⅲ类和第Ⅳ类为中间型,共47个品种;各相对指标值与D值间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评价前10名并且为类群Ⅰ的品种共3个,分别为X13(新稻42号)、X47(TY 2)和X50(新策粳1号)。本试验筛选到的耐冷种质可以作为水稻耐冷育种和耐冷机制的研究材料,为探明水稻种质资源耐冷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品种 低温胁迫 芽期耐寒性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小籽粒突变体smg5的表型鉴定和候选基因分析
15
作者 彭瀚平 郑馨媛 +8 位作者 刘鉴瑶 刘墨言 朱洪慧 李映姿 雷良喆 曹晨 张婷 李云峰 庄慧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46,共14页
水稻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质量决定,其中粒质量主要受籽粒形态的影响。鉴定并克隆调控粒型的新基因,对完善粒型调控机制和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意义。从籼稻保持系西大1B(XD1B)的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sulfonate,... 水稻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质量决定,其中粒质量主要受籽粒形态的影响。鉴定并克隆调控粒型的新基因,对完善粒型调控机制和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意义。从籼稻保持系西大1B(XD1B)的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库中鉴定到1个小籽粒突变体(small grain 5,smg5),与野生型相比,smg5突变体籽粒极显著变小,植株矮化、穗型直立。组织细胞学分析显示:smg5突变体的小籽粒表型与颖壳细胞扩展和细胞增殖异常有关,导致细胞数目和面积减小。遗传分析表明:smg5突变体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MutMap将SMG5定位在水稻第7条染色体上27.5~29.2 Mb中,结合重测序和PCR测序结果,发现突变体中LOC_Os07g47950的第5个外显子的第37位发生了C-T单碱基替换,导致氨基酸由苏氨酸(Thr)变为异亮氨酸(Ile)。该位点在F 2代突变表型和野生表型植株的突变率分別为100%和15%,因此可将SMG5的候选基因暂定为LOC_Os07g479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籽粒突变体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55的粒型相关性状QTL定位及次级代换系选育
16
作者 张记超 母建妍 +9 位作者 陈文博 王雨昕 莫芸嫣 郑中意 莫倩 朱小燕 张长伟 何光华 赵芳明 张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共16页
粒型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是由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在高产优质稻的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亲本,籼稻R225为供体亲本,筛选获得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55,共携带18个代换片段,总代换长度为59.9 Mb,平均长度为3.3... 粒型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是由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在高产优质稻的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亲本,籼稻R225为供体亲本,筛选获得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55,共携带18个代换片段,总代换长度为59.9 Mb,平均长度为3.33 Mb。扫描电镜观察和细胞学分析发现:相较于受体亲本日本睛,Z255籽粒增大与颖壳细胞分裂和伸长相关。RT-qPCR结果显示:粒型相关基因在Z255幼穗中的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QTL鉴定结果共检测到11个粒型相关QTL,其中粒长4个、粒宽2个、长宽比3个、千粒质量2个,贡献率为2.34%~32.65%。利用MAS法在F 3代群体中选育出了21个包含以上粒型相关QTL的次级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即2个单片段代换系、9个双片段代换系、8个三片段代换系、1个四片段代换系和1个五片段代换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QTL定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不同Wx与ALK基因组合的水稻品系
17
作者 付澳秋 欧旭华 +5 位作者 杨雪丽 张思琪 周华 郭涛 杨瑰丽 刘永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目的】Wx和ALK是影响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的2个主效基因,其不同的基因型组合对稻米食味品质具有不同的效应。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不同Wx和ALK组合以获得具有不同食味品质的水稻株系,满足人们对稻米口感及用途多元化的需求。【方法】... 【目的】Wx和ALK是影响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的2个主效基因,其不同的基因型组合对稻米食味品质具有不同的效应。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不同Wx和ALK组合以获得具有不同食味品质的水稻株系,满足人们对稻米口感及用途多元化的需求。【方法】以‘航香丝苗3号’为供体亲本,分别以‘华航特占’和‘航聚香丝苗’为回交亲本,构建BC_(1)F_(4)群体,结合分子标记筛选不同Wx和ALK组合的株系,分析候选株系的稻米品质性状。【结果】在‘华航特占’回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出3个候选株系,其中,2个携带Wx^(b)ALK^(c),1个携带Wx^(a)ALK^(c);在‘航聚香丝苗’回交后代中筛选出14个候选株系,其中,5个携带Wx^(b)ALK^(c),9个携带Wx^(b)ALK^(b)。与Wx^(b)ALK^(b)株系相比,Wx^(b)ALK^(c)株系具有相近的直链淀粉含量,但具有更高的胶稠度和崩解值以及较低的消减值,蒸煮食味口感偏软且弹滑。筛选出的Wx^(a)ALK^(c)株系在直链淀粉含量(ω)高达32.2%时,还具有很高的胶稠度,适合米粉加工等特殊用途。【结论】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了17份不同Wx和ALK组合的水稻株系,这些株系具有不同类型的蒸煮食味品质,同时也具有多种用途,为未来满足人们对稻米口感及用途多元化需求的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有价值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质基因 糊化温度基因 水稻 稻米品质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内卷叶突变体acl3的鉴定及调控基因的功能分析
18
作者 雷松翰 范骏扬 +5 位作者 车艳奕 代永东 郑雨萌 田维江 桑贤春 王晓雯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67-1479,共13页
适度卷叶有利于异交结实和提高作物群体光合效率,在杂交水稻制种及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体库中鉴定到1个稳定遗传的内卷叶突变体acl3(adaxially curled leaf 3),该突变体表现出株高和结实率降低、千粒... 适度卷叶有利于异交结实和提高作物群体光合效率,在杂交水稻制种及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体库中鉴定到1个稳定遗传的内卷叶突变体acl3(adaxially curled leaf 3),该突变体表现出株高和结实率降低、千粒重极显著提高。石蜡切片表明,叶片上表皮维管束间的泡状细胞数量减少和面积变小是导致acl3极度内卷的主要原因。遗传分析表明,acl3的突变性状受1对单隐性核基因调控,初步定位在第7染色体Indel标记07g89和07g498之间409 kb的物理范围内。对突变体acl3及其野生型西大1B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IGV软件查找acl3定位区间的序列差异,发现注释基因LOC_Os07g01240/SRL1/CLD1在第6外显子上存在1个G到A的碱基替换,初步确定为候选基因。通过构建互补载体转化突变体acl3,表型鉴定结果显示互补植株的卷叶、株高、籽粒大小等突变性状均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表明ACL3是SRL1的一个新等位基因,并具有“一因多效”的特性。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卷叶相关基因REL2和NAL7极显著上调;进一步分析生长素(IAA)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生长素合成基因YUCCA2、应答基因ARF1和ARF7、原初响应基因IAA10、IAA21、IAA22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这表明ACL3可能通过生长素途径调控水稻株型的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泡状细胞 卷叶 SRL1 生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20的鉴定与候选基因发掘
19
作者 王晓菲 李凤菲 +4 位作者 邸新晏 杨国金 陈梅 张长伟 凌英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7-58,共12页
叶色突变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最终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野生型西农1B(WT),获得一个稳定遗传、全生育期均为黄绿叶的突变体yellow-green leaf20(ygl20)。与野生型WT相比,ygl20株高、二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 叶色突变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最终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野生型西农1B(WT),获得一个稳定遗传、全生育期均为黄绿叶的突变体yellow-green leaf20(ygl20)。与野生型WT相比,ygl20株高、二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质量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叶片中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总叶绿素(ChlT)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也显著降低(p<0.01),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WT(p<0.01),胞间CO_(2)浓度(C_(i))则显著增加(p<0.05)。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ygl20叶绿体中嗜锇小体增多,基粒堆积密度低,基质片层松散。遗传分析表明:ygl20的黄绿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对YGL20基因定位克隆,发现YGL20的G/T单碱基替换导致了ygl20黄绿叶的突变表型,其编码产物为牻牛儿基牻牛儿基还原酶(Geranylgeranyl Reductase,GGR)。qRT-PCR分析表明:YGL20可能参与了叶绿素合成/代谢相关的调控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ygl20 图位克隆 牻牛儿基牻牛儿基还原酶(GG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辐射诱变创制低镉水稻新种质
20
作者 张莉 张泓影 +5 位作者 张逸妍 吕思维 张渊海 彭妙 陈哲红 杨震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76-1383,共8页
辐射诱变技术广泛应用于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品种培育。为提高从诱变群体中筛选与鉴定变异的效率,本研究针对特定育种目标性状变异进行筛选,M2诱变群体在实验室采用水培方式育苗,根据核辐射诱发突变的变异特性,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构建了... 辐射诱变技术广泛应用于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品种培育。为提高从诱变群体中筛选与鉴定变异的效率,本研究针对特定育种目标性状变异进行筛选,M2诱变群体在实验室采用水培方式育苗,根据核辐射诱发突变的变异特性,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构建了核辐射多基因液相探针捕获技术体系。利用该体系从水稻诱变群体中鉴定重金属镉运输跨膜蛋白基因OsNramp5突变体。结果表明,在池栽和中轻度镉污染土壤稻田常规种植模式下,OsNramp5突变新品系糙米镉含量显著低于国家稻谷中镉限量标准(0.2 mg·kg^(-1))。本研究为核辐射诱变特定育种目标性状变异筛选构建了高效的筛选技术体系,并提高了突变鉴定的精准率,为特定育种目标性状变异高通量筛选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诱变 水稻 靶向筛选 高通量测序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