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灌浆期叶鞘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兆伟 熊君 +6 位作者 李振方 齐晓辉 陈鸿飞 邵彩虹 王经源 梁义元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9-626,共8页
为研究叶鞘在籽粒灌浆期间代谢的分子机理,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大穗型水稻"金恢809"在籽粒灌浆不同时期,叶鞘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共检测到2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1个得到鉴定,并按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分为6类。第1类,... 为研究叶鞘在籽粒灌浆期间代谢的分子机理,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大穗型水稻"金恢809"在籽粒灌浆不同时期,叶鞘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共检测到2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1个得到鉴定,并按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分为6类。第1类,随着灌浆进程表达量逐渐降低,如α-亚基草酰乙酸脱羧酶;第2类,表达量先升后降,如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链和ADP-核糖基化因子1;第3类,表达量先降后升再降低,如生长素响应因子、锌指-C3HC4型家族蛋白、液泡H+-ATP酶和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第4类,表达量先升后降再升又降,如核酮糖α亚基结合蛋白;第5类,表达量先降后升,如金属硫蛋白Ⅱ相似蛋白-1A和牻牛儿基牻牛儿基二磷酸合酶;第6类,表达量逐渐升高,如蛋白激酶家族蛋白。这6类蛋白分别参与叶鞘光合作用、激素调节、物质转运、植株衰老的抗性反应以及细胞信号转导,共同调控叶鞘的源、库、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鞘 蛋白质组 籽粒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灌浆期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兆伟 熊君 +6 位作者 齐晓辉 王经源 陈鸿飞 张志兴 黄锦文 梁义元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39,共8页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经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12个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叶片的物质合成与降解,碳水化合物运输,植株抗氧化反应,激素代谢,以及细胞骨架的构建和组织成熟等生理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核糖/半乳糖/甲基半乳糖苷运输ATP结合蛋白1在灌浆前中期参与物质向籽粒的运输;生长素响应蛋白IAA27通过调节ATPase活性影响叶片物质运输;N-乙酰谷氨酸半醛脱氢酶在灌浆末期参与叶片的多胺代谢,延缓叶片衰老;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籽粒灌浆后期的植物解毒和防御活性氧伤害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浆 叶片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主栽高产籼稻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被引量:38
3
作者 陈达刚 周新桥 +3 位作者 李丽君 刘传光 张旭 陈友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99-1908,共10页
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察... 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察分蘖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单株、单茎及单条不定根形态性状,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抽穗期的根系分枝特征,并计算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杂交籼稻组合各生育时期的单株根数、单株根长、单茎根长及单条根长均显著大于常规籼稻品种;单株和单茎的根体积与干重差异不明显;常规稻单条根质量则普遍高于杂交稻。(2)抽穗期不同级别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均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不同级别根的总长度为粗分枝根>不定根>细分枝根,常规稻则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的分枝根总长度及粗分枝根和细分枝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都显著大于常规稻;常规稻的平均根直径则显著大于杂交稻。(3)杂交稻与常规稻根系特征的主要差异是单株根数和长度的差异,分蘖数和单条根长度的差异是两者根系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4)单株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根干重等12个根系性状分别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不定根数和分枝根总表面积分别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为水稻根系遗传改良和超高产育种及栽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籼稻 根系性状 产量 WinRhiz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籼型杂交水稻粒形遗传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卢瑶 凌英华 +5 位作者 杨正林 赵芳明 钟秉强 查仁明 谢戎 何光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5-50,共6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粒形性状主要受遗传...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粒形性状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其中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起决定作用,其次是母体基因效应;谷粒厚和糙米厚两性状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以母体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所有粒形性状以普通遗传率为主,谷粒厚和糙米厚以互作遗传率为主;整精米粒形性状受环境的影响相对于谷粒和糙米要小.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缙香1A、缙香2A、缙2A、N45和缙恢34等对改良粒性状有较好的效果,其中以缙香1A对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粒形性状改良效果较好,且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粒粒形 糙米粒形 整精米粒形 遗传效应 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籼稻的诱变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德志 刘永柱 +3 位作者 郭涛 张建国 陈志强 王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9-213,共5页
利用卫星搭载4个籼稻品种(系)的干种子,对SP1代种子活力和农艺性状、SP2代农艺性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诱变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对籼稻种子损伤较小,SP1代的发芽率、芽长、株高以及结实率的生理损伤变幅为0~26... 利用卫星搭载4个籼稻品种(系)的干种子,对SP1代种子活力和农艺性状、SP2代农艺性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诱变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对籼稻种子损伤较小,SP1代的发芽率、芽长、株高以及结实率的生理损伤变幅为0~26.9%;对空间环境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桂99、航恢7号、R998、金航138。SP1代表型不发生分离;SP2代在株高、分蘖、谷粒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白叶枯病抗性等性状出现分离,突变性状在SP3代能够遗传。空间诱变不仅能使水稻农艺性状发生变异,而且能使稻米品质和抗病性产生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 籼稻 诱变效应 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精米重量性状的发育遗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石春海 吴建国 +2 位作者 朱军 樊龙江 吴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3-488,共6页
采用包括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数量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籼稻 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性状 .结果表明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株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及细胞质效应可以明显影响各个稻米... 采用包括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数量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籼稻 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性状 .结果表明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株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及细胞质效应可以明显影响各个稻米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 ,但主要为二倍体母株的核基因效应 ,其次为三倍体胚乳核基因效应 .基因加性效应在稻米 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表现中起着主要作用 ,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 .条件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 ,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中控制精米重量性状表现的基因在多数稻米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 ,且以稻米发育前期为主 ,其中开花后第 8~14日是控制精米重量性状表现的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 .各遗传体系在接近稻米成熟时 (开花后第2 2~ 2 8日 )的新基因表达量尤其是基因的加性效应会明显下降 ,一些基因效应尤其是净细胞质效应存在着个别发育时期间断表达的现象 .稻米不同发育时期的条件和非条件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 ,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发育遗传 精米重量 遗传方差 条件遗传方差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水稻主要恢复系、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变化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查仁明 杨正林 +4 位作者 赵芳明 钟秉强 彭涛 谢戎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2-577,共6页
用AFLP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年代广泛应用的野败型杂交水稻19个恢复系和13个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同时基于其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1)基于标记和性状两种聚类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区分上一致,而在恢复系内和不育系内的遗传差异检测上... 用AFLP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年代广泛应用的野败型杂交水稻19个恢复系和13个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同时基于其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1)基于标记和性状两种聚类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区分上一致,而在恢复系内和不育系内的遗传差异检测上有较大差异;(2)我国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且在不育系与恢复系间>恢复系内>不育系内;(3)恢复系内的遗传差异以早期小于中期、近期,其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也存在同样的关系,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杂交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后一直徘徊不前的变化趋势一致;(4)不育系内的遗传差异后期大于前期,但它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前、后期不显著;(5)不同年代恢复系的分子标记遗传差异变化趋势与杂交水稻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差异可为杂交育种中恢复系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遗传差异 AFLP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下杂交籼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6
8
作者 凌英华 赵芳明 +2 位作者 杨正林 桑贤春 何光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3-559,共7页
为明确水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下籼稻的10个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 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与叶面积、剑... 为明确水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下籼稻的10个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 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与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等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叶夹角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遗传背景对夹角性状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则存在明显差异,在第1套组合中,其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相关均不显著;而第2套组合则相反。8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与平均穗长、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穗长与穗着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遗传背景对产量组成上有较大影响,在第1套组合中单株产量主要由结实率、单株穗数以及穗实粒数等性状决定,而在第2套中则主要由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决定。在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中,叶长、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与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等3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2个水稻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产量构成因素均主要受叶面积和叶夹角影响,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9.8%和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功能叶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套籼型杂交水稻材料粒形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卢瑶 赵芳明 +5 位作者 钟秉强 查仁明 谢戎 余国东 李经勇 何光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两套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性状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和母体效... 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两套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性状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的影响,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主,谷粒厚和糙米厚两性状主要受母体效应影响。大多数粒形性状的普通直接遗传率和普通母体遗传率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除糙米厚和整精米厚外都以普通直接遗传率为主,糙米厚和整精米厚以普通母体遗传率为主,但因材料和性状的不同有所差异。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缙香1A、缙香2A、缙2A、N45、缙恢34、蜀恢527和泸恢17等对改良粒性状有较好的效果,其中以缙香1A对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粒形性状改良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粒粒形 糙米粒形 整精米粒形 遗传效应 遗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糯稻籼粳分化与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慧 王云月 +4 位作者 陆春明 贾亦飞 韩光煜 李利国 段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65-1572,共8页
利用28对籼粳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和24对SSR引物对云南60份糯稻品种的籼粳分化和遗传变异进行分析.InDel籼粳鉴定结果表明,24份糯稻品种为典型籼型,6份为籼型,2份为粳型,28份为典型粳型.SSR遗传结构分析表明,... 利用28对籼粳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和24对SSR引物对云南60份糯稻品种的籼粳分化和遗传变异进行分析.InDel籼粳鉴定结果表明,24份糯稻品种为典型籼型,6份为籼型,2份为粳型,28份为典型粳型.SSR遗传结构分析表明,籼糯和粳糯属于两个独立的类群;遗传变异分析显示,籼糯和粳糯的遗传变异均较丰富,但籼糯与粳糯遗传变异差异不显著;分子变异分析显示,糯稻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亚种内(占总变异76%),亚种间遗传变异占24%,但分化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稻 籼粳分化 遗传变异 插入缺失 简单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糯质基因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徐云碧 申宗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37-242,共6页
利用3对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研究了糯质基因(wx)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3对糯与非糯品系均仅具有千粒谷重这一产量构成性状有极显著的差异,糯稻比非糯稻降低7.3—9.7%,降低的原因并非由于谷粒体积的减小而是由于糙米粒重和谷粒比重的降... 利用3对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研究了糯质基因(wx)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3对糯与非糯品系均仅具有千粒谷重这一产量构成性状有极显著的差异,糯稻比非糯稻降低7.3—9.7%,降低的原因并非由于谷粒体积的减小而是由于糙米粒重和谷粒比重的降低。糯稻与非糯稻具有相同的同化产物库容,但由于灌浆不充实,米粒较小,导致糯稻谷壳内余留较大的空隙。糯稻千粒壳重增加所造成的糙米率降低与谷粒比重下降两者综合作用可能使糯稻的糙米产量降低幅度大于稻谷产量。培育高产糯稻品种应从开源畅流的角度以提高谷粒比重为目标,达到提高千粒谷重和糙米率,增加产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糯质 基因效应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米脂肪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建国 朱军 臧荣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47-351,共5页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研究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米脂肪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在籼粳杂种中,脂肪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控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以前者为主.基因型X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研究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米脂肪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在籼粳杂种中,脂肪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控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以前者为主.基因型X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显性(包括直接显性和母体显性)X环境以及细胞质X环境工作.直接近传率和母体遗传率都极显著.此外,根据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供试条本的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脂肪含量 遗传分析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籼稻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增殖率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丽丽 陈远玲 简玉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8-30,共3页
以秋桂矮11、华籼占、万籼占45等3个籼稻品种的种子为外植体,消毒后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25±1)℃下暗培养20~30天后比较不同品种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再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20天后调查其增殖率.结果表明,在NMB培养基中添加2.5~3.0 mg... 以秋桂矮11、华籼占、万籼占45等3个籼稻品种的种子为外植体,消毒后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25±1)℃下暗培养20~30天后比较不同品种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再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20天后调查其增殖率.结果表明,在NMB培养基中添加2.5~3.0 mg/L 2,4-D有利于提高籼稻愈伤组织诱导率,添加脯氨酸、水解酪蛋白等营养物有利于提高万籼占45的愈伤诱导率,但对提高秋桂矮11、华籼占的愈伤诱导率影响不大;在NPCS培养基(NMB+0.5g/L 脯氨酸+0.3 g/L水解酪蛋白+3~5 g/L 山梨醇)继代培养1~2次,以30 g/L麦芽糖为碳源、2,4-D浓度为2.5 mg/L时,籼稻愈伤组织活性明显提高,其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愈伤组织 诱导率 增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若干米质性状的配合力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才林 汤玉庚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1-17,共7页
杂交粳稻F_2种子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除整精米率同时受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的作用外,糙米率、精米率、糙米长和长/宽比以及垩白米率主要受亲本GCA的作用。亲本GCA可决定上述性状变异的74.77—91.59%,其中恢复系GCA所决... 杂交粳稻F_2种子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除整精米率同时受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的作用外,糙米率、精米率、糙米长和长/宽比以及垩白米率主要受亲本GCA的作用。亲本GCA可决定上述性状变异的74.77—91.59%,其中恢复系GCA所决定的变异为49.57—83.58%。除垩白米率外,其余性状的GCA与亲本本身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水稻 米质性状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交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建国 朱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79-584,共6页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籼粳交组合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交组合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控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直接显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方...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籼粳交组合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交组合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控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直接显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方差分量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基因型×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直接加性×环境、母体加性×环境和母体显性×环境工作.直接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都极显著,以母体遗传率较大,而且主要为互作遗传率.显性方向在配组方式间表现一致,直接显性为正,母体显性为负.环境只影响显性表达的程度,而不改变其方向.遗传效应预测值的结果表明,T1950,苏选和N422s等对籼粳杂种蛋白质含量的改良较有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蛋白质含量 遗传效应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与年份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才林 汤玉庚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6,共6页
母本株高、结实率和收获指数的GCA;父本抽穗期、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GCA以及千粒重的SCA与年份之间都存在显著互作。多数性状的GCA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同年份的GCA效应相似性较大;而SCA的稳定性除了抽穗期、株高和每穗... 母本株高、结实率和收获指数的GCA;父本抽穗期、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GCA以及千粒重的SCA与年份之间都存在显著互作。多数性状的GCA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同年份的GCA效应相似性较大;而SCA的稳定性除了抽穗期、株高和每穗实粒数较高以外,其余性状均较低,不同年份SCA效应的相似性亦较差。认为根据一年试验得到的GCA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SCA效应需经多年或多点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配合力 互作效应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个籼稻品种的成熟胚愈伤组织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英文)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三基 陈如凯 +3 位作者 许莉萍 马宏敏 张木清 陈平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73-79,共7页
组织培养技术在作物改良上的成功应用需要合适的植株再生体系.本试验以7个籼稻成熟胚为材料,通过优化激素配比,建立适合于水稻遗传转化的高频植株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NB+2 mg/L2,4-D适合于供试品种的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诱导率达90... 组织培养技术在作物改良上的成功应用需要合适的植株再生体系.本试验以7个籼稻成熟胚为材料,通过优化激素配比,建立适合于水稻遗传转化的高频植株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NB+2 mg/L2,4-D适合于供试品种的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诱导率达90%以上;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3.0~3.5 mg/L KT,0.5~1.0 mg/L NAA和5.0 mg/L ABA的激素配比,明恢81、N175、航1号的最高分化率分别达72.7%、80.0%和78.0%;移栽成活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品种 成熟胚 愈伤组织 植株再生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康迳 林文雄 +5 位作者 王雪仁 章清杞 陈志雄 梁义元 郭玉春 陈芳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4-279,共6页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 NC 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在前期以显性效应为主 ,中期以加性效应为主 ,后期加性和显性效应并...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 NC 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在前期以显性效应为主 ,中期以加性效应为主 ,后期加性和显性效应并重。控制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不同 ,前者趋于活跃状态 ,后者则趋于停止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单茎茎鞘干物质重杂种优势趋于减弱 ,值得一提的是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在发育后期具有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杂种优势 ,这与栽培生理研究提到的茎鞘积累的干物质充分向穗部运转相吻合。不同发育阶段单茎茎鞘干物质重与最终生物产量之间的显性相关趋于减弱 ,到生育后期表现为负向相关 ,且程度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 三系杂交水稻 单茎 茎鞘 干物质重 发育 遗传研究 产量形成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爪交水稻F_2群体的蒸煮食味品质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康翠芳 向珣朝 +2 位作者 龙小林 苏文丽 许顺菊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1-568,共8页
分析了籼型高直链淀粉恢复系CG133R与糯性爪哇稻22号杂交衍生的F2群体的蒸煮品质变异及其与淀粉粘滞性特征间的相关性,以及F2群体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Wxa基因)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Ⅱ-3基因)主效基因的遗传。结果表明:蒸煮品质指标和RV... 分析了籼型高直链淀粉恢复系CG133R与糯性爪哇稻22号杂交衍生的F2群体的蒸煮品质变异及其与淀粉粘滞性特征间的相关性,以及F2群体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Wxa基因)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Ⅱ-3基因)主效基因的遗传。结果表明:蒸煮品质指标和RVA谱特征值在F2群体中广泛分离,其中变异最大的是消减值,其次为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高直链淀粉材料各理化指标与RVA谱特征值的相关性不显著;RVA谱特征值在中、低直链淀粉含量和糯稻群体中与各理化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中、低直链淀粉材料中,RVA谱特征值与糊化温度(GT)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用Wxa基因和SSⅡ-3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到这两个基因在F2群体中存在偏分离,分别指向两个亲本类型。除高直链淀粉材料外,可以通过RVA谱特征值来辅助筛选优质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蒸煮食味品质 籼爪交 变异 相关分析 偏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交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建国 朱军 潘启明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6,10,共4页
用胚乳性状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对籼粳交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都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的优势较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优势较弱。不同性状杂种优质的遗传原因不同,直... 用胚乳性状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对籼粳交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都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的优势较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优势较弱。不同性状杂种优质的遗传原因不同,直接显性和母体显性对杂种优势的贡献大小因性状而异,但总的来说,母体显性对籼粳杂种F2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细胞质效应对部分性状(如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的群体平均优势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品质性状 杂种优势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