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7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Oryza sativa L·)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特性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向太和 王利琳 庞基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27-1232,共6页
根据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家族中的保守序列设计PCR引物,扩增出的约310bpcDNA小片段为分子杂交探针,对构建的水稻cDNA文库进行杂交筛选,并结合PCR分析确定阳性克隆中cDNA片段的大小。通过对插入的cDNA片段最长的阳性克... 根据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家族中的保守序列设计PCR引物,扩增出的约310bpcDNA小片段为分子杂交探针,对构建的水稻cDNA文库进行杂交筛选,并结合PCR分析确定阳性克隆中cDNA片段的大小。通过对插入的cDNA片段最长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验证,克隆了水稻中1个cab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cab-n8(GenBank登记号:AY445626)。cab-n8长为1128bp,从第55bp开始至789bp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和1个终止密码子,编码244个氨基酸(GenBank登记号为AAR19267.1);在3’端含有330bp的非编码区和Poly(A)18;在5’端有45bp的非编码区,在转录起始位点附近有TCA序列。通过序列分析,cab-n8编码的蛋白质在第54—216位包括典型的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功能域(chlorophll a/b binding domain);在第141—158位含有无名指结构功能域(ring finger structure domain),该位点可能与捕光叶绿素结合蛋白与叶绿素a/b的结合有关;在第194—231位含有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C端功能域(C-terminal domain of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like)。cab-n8编码的蛋白质预测的等电点和分子量分别为6.52和26955.80 Da。通过比较分析,cab-n8DNA序列(AY445626)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AAR19267.1)与cab27DNA序列(AF094775.1)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AAC67557.1)相似性最高,均为97%,显示cab家族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相当保守的。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水稻叶和茎中表达没有差异,但光对其表达有明显的诱导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 基因克隆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钾胁迫对水稻(Oryza sativa L.)化感潜力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海斌 何海斌 +5 位作者 熊君 邱龙 方长旬 曾聪明 严琳 林文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219-6227,共9页
研究以国际公认的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供体,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为受体,采用稻/稗共培体系,研究低钾胁迫对水稻化感潜力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受体稗草的形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促使化感水稻PI31277... 研究以国际公认的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供体,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为受体,采用稻/稗共培体系,研究低钾胁迫对水稻化感潜力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受体稗草的形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促使化感水稻PI312777对共培稗草的根长、株高和干重的抑制率均升高,增幅远大于非化感水稻Lemont。受体稗草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化感与非化感水稻对受体稗草保护酶系(SOD、POD、CAT)及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增强,但化感水稻PI312777比非化感水稻Lemont的抑制程度大,且达极显著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化感水稻PI312777根部与叶部中酚类代谢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羟化酶、O-甲基转移酶的基因均上调表达,而非化感水稻根部相应酶均下调表达,叶部除苯丙氨酸解氨酶上调,其余酶也下调表达。而萜类代谢途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角鲨烯合酶、单萜烯环化酶、倍半萜烯环化酶、二萜烯环化酶的基因,在两种水稻根部中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上调或下调),即HMG-CoA还原酶上调表达,角鲨烯合酶、单萜烯环化酶、倍半萜烯环化酶、二萜烯环化酶下调表达;而在水稻叶部,非化感水稻Lmont相应酶基因表达方式仍然不变,化感水稻PI312777除了角鲨烯合酶下调表达,其余4个酶均上调表达。水稻根系分泌物中酚类物质的HPLC分析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化感水稻PI312777根系分泌物中,所检出的酚酸类物质总量是正常营养条件下的2.30倍,而非化感水稻Lemont则是正常营养条件下的0.91倍。综合分析认为低钾胁迫下,化感水稻PI312777抑草能力增强主要是由于酚类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上调,导致酚类代谢途径旺盛,分泌出更多的酚类物质,进而破坏受体稗草保护酶系统,抑制了稗草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感作用 低钾胁迫 基因表达 酚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气孔臭氧通量和产量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继双 唐昊冶 +1 位作者 刘钢 朱建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57-1866,共10页
基于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_3-FACE(Free-Air Concentration Elevation of O_3)实验平台,利用前期水稻O_3-FACE试验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水稻产量与不同评价指标(累积气孔O_3吸收通量PODY和O_3浓度指标AOTX)的响应关系,比较了水稻产量损失... 基于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_3-FACE(Free-Air Concentration Elevation of O_3)实验平台,利用前期水稻O_3-FACE试验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水稻产量与不同评价指标(累积气孔O_3吸收通量PODY和O_3浓度指标AOTX)的响应关系,比较了水稻产量损失与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差异,通过对暴露剂量、吸收通量相关参数取值与产量损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的比较,找出更为合理的农作物臭氧风险评估阈值。结果表明:随着通量阈值Y[0~11 nmol O_3·m^(-2)PLA·s^(-1)(PLA:projected leaf area,投影叶面积)]和暴露浓度阈值X(0~50 n L·L^(-1))的增加,回归分析R^2值逐渐增加,当Y为11 nmol O_3m^(-2)PLA·s^(-1)和X为50 n L·L^(-1)时,气孔臭氧吸收通量POD11和累积暴露剂量AOT50与水稻相对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当通量阈值Y为8~13 nmol O_3·m^(-2)PLA·s^(-1)和暴露阈值X为46~58 n L·L^(-1)时,可获得较高的R^2值取值范围,分别为0.70~0.75和0.70~0.745。参考文献发现,目前地表臭氧污染可能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范围为5%~8%,对照圈中POD9~10和AOT40~45产量损失的预测值亦在这区间,但前者R^2值(0.73~0.74)明显高于后者R^2值(0.64~0.69),表明基于气孔臭氧通量的评价指标能更好地反映水稻产量的变化。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通量阈值Y为9 nmol O_3·m^(-2)PLA·s^(-1)时,能更准确地评估水稻产量损失,且其R^2值(0.73)高于通量指标POD6(0.5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量指标POD9更适合评估亚热带地区O_3污染对水稻作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导度 水稻(oryza sativa l.) 臭氧 通量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Oryza sativa L.)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双列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永胜 周开达 阴国大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391-399,共9页
采用6×6没有反交的完全双列杂交,对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遗传和基因作用以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方差中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二次支梗数、穗粒数为超显性,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 采用6×6没有反交的完全双列杂交,对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遗传和基因作用以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方差中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二次支梗数、穗粒数为超显性,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一次支梗数表现有明显的上位性效应。狭义遗传力的排列顺序为粒宽>长宽比>千粒重>粒长>穗长>穗粒数>二次支梗数。二次支梗数和穗粒数具有相似的遗传基础,其余性状的基因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8EC1936对所有考察性状皆含有较多显性基因,而02428隐性基因偏多。约有1组显示显性的基因控制籽粒长宽比。穗长、千粒重、一次支梗数、二次支梗数和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皆达极显著水平,粒长、粒宽、长宽比仅一般配合力达极显著。Lemont和02428对穗粒数及其相关性状的一般和特殊配合力俱佳;而对增加粒重和获得理想的籽粒形状8EC1936.CA529和矮64、Lemont是可供选择的亲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间杂交 双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va L.)穗颈伸出长度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肖辉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901-3909,共9页
以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OryzasativaL)长选3S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对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穗颈伸出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24℃条件下,在始花前第12天至始花前第4天和始花当天至始花后第3天两个时段,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慢... 以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OryzasativaL)长选3S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对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穗颈伸出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24℃条件下,在始花前第12天至始花前第4天和始花当天至始花后第3天两个时段,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慢,两者节间日均伸长长度基本一致,但从始花前第4天至始花当天,长选3S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最快,其节间日均伸长的长度是培矮64S的2.1倍。在敏感期分别进行22、24、26、28℃4种人工温度处理,28℃条件下穗颈节间伸长受阻,出现包颈现象;26~22℃条件下穗颈伸出长度都为正值,不包颈,但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通过对穗颈节间细胞数目和细胞长度的比较分析表明,长选3S穗颈节间的伸长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后者作用更显著,且随处理温度的升高,穗颈节间最内和最外层薄壁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平均长度变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育水稻 隐性长穗颈 穗伸出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Oryza sativa L.)温敏核不育系在有利于遗传型鉴别环境下的遗传改良(英文)
6
作者 李容柏 M.P.Pandey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1-17,共7页
低不育起点温度(CSP)、高自繁育性和高的异交结实率对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配制纯合的杂交种子和获得经济的自繁种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环境对这些性状选择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自繁... 低不育起点温度(CSP)、高自繁育性和高的异交结实率对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配制纯合的杂交种子和获得经济的自繁种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环境对这些性状选择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自繁雄性可育性、柱头外露率和穗伸出率、生长势和适应性的选择效应受环境影响。在某种环境下遗传材料的这些性状过高的表达并没有导致高的区分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性状在株间表现较整齐一致,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tms)在高温下雄性不育性也表现相似的结果,因此认为有必要在适当有利于区分遗传型的环境下进行选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选择低的CSP和高的自繁雄性可育性有较高的选择效率;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选择柱头外露较有效,而高的温度下选择穗的抽出率效率高,在相对低的土壤肥力环境下改良不育系的生长活力和适应性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雄性不育 不育起点温度 自繁育性 异交结实率 选择效率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CSSL-Z454的重要农艺性状QTL遗传分解与单、双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7
作者 李巧龙 向奥妮 +7 位作者 李璐 于兆鹏 张瀚 赵卓文 张秋丽 凌英华 杨正林 赵芳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2,共16页
产量性状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将其QTL定位并遗传分解到单片段代换系(SSSL)中,不仅能对其关键基因进行图位克隆和功能解析,还可将有利等位QTL和不利QTL分开,便于进一步实现设计育种。以粳型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携带来自籼型恢复系西恢18的... 产量性状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将其QTL定位并遗传分解到单片段代换系(SSSL)中,不仅能对其关键基因进行图位克隆和功能解析,还可将有利等位QTL和不利QTL分开,便于进一步实现设计育种。以粳型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携带来自籼型恢复系西恢18的含4个代换片段的CSSL-Z454为研究材料,通过日本晴/Z454的F_(2)代群体鉴定出8个重要性状QTL,包括1个株高QTL(qPH12)、1个一次枝梗数QTL(qNPB6)、2个穗长QTL(qPL6和qPL12)、2个粒长QTL(qGL6和qGL12)、1个长宽比QTL(qRLW12)和1个千粒质量QTL(qGWT12);进一步利用MAS法将这些QTL分解到了4个单片段代换系(S1-S4)和5个双片段代换系(D1-D5)上。此外,通过5个双片段代换系(DSSLs)和对应的SSSLs进行了9个性状的非等位QTL间的互作分析,结果表明:有些QTL独立遗传,有些QTL间产生了不同的负向上位性效应,这些遗传信息对筛选合适的QTL进行设计育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农艺性状QTl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加性效应 上位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55的粒型相关性状QTL定位及次级代换系选育
8
作者 张记超 母建妍 +9 位作者 陈文博 王雨昕 莫芸嫣 郑中意 莫倩 朱小燕 张长伟 何光华 赵芳明 张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共16页
粒型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是由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在高产优质稻的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亲本,籼稻R225为供体亲本,筛选获得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55,共携带18个代换片段,总代换长度为59.9 Mb,平均长度为3.3... 粒型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是由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在高产优质稻的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亲本,籼稻R225为供体亲本,筛选获得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55,共携带18个代换片段,总代换长度为59.9 Mb,平均长度为3.33 Mb。扫描电镜观察和细胞学分析发现:相较于受体亲本日本睛,Z255籽粒增大与颖壳细胞分裂和伸长相关。RT-qPCR结果显示:粒型相关基因在Z255幼穗中的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QTL鉴定结果共检测到11个粒型相关QTL,其中粒长4个、粒宽2个、长宽比3个、千粒质量2个,贡献率为2.34%~32.65%。利用MAS法在F 3代群体中选育出了21个包含以上粒型相关QTL的次级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即2个单片段代换系、9个双片段代换系、8个三片段代换系、1个四片段代换系和1个五片段代换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QTl定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不同Wx与ALK基因组合的水稻品系
9
作者 付澳秋 欧旭华 +5 位作者 杨雪丽 张思琪 周华 郭涛 杨瑰丽 刘永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目的】Wx和ALK是影响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的2个主效基因,其不同的基因型组合对稻米食味品质具有不同的效应。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不同Wx和ALK组合以获得具有不同食味品质的水稻株系,满足人们对稻米口感及用途多元化的需求。【方法】... 【目的】Wx和ALK是影响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的2个主效基因,其不同的基因型组合对稻米食味品质具有不同的效应。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不同Wx和ALK组合以获得具有不同食味品质的水稻株系,满足人们对稻米口感及用途多元化的需求。【方法】以‘航香丝苗3号’为供体亲本,分别以‘华航特占’和‘航聚香丝苗’为回交亲本,构建BC_(1)F_(4)群体,结合分子标记筛选不同Wx和ALK组合的株系,分析候选株系的稻米品质性状。【结果】在‘华航特占’回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出3个候选株系,其中,2个携带Wx^(b)ALK^(c),1个携带Wx^(a)ALK^(c);在‘航聚香丝苗’回交后代中筛选出14个候选株系,其中,5个携带Wx^(b)ALK^(c),9个携带Wx^(b)ALK^(b)。与Wx^(b)ALK^(b)株系相比,Wx^(b)ALK^(c)株系具有相近的直链淀粉含量,但具有更高的胶稠度和崩解值以及较低的消减值,蒸煮食味口感偏软且弹滑。筛选出的Wx^(a)ALK^(c)株系在直链淀粉含量(ω)高达32.2%时,还具有很高的胶稠度,适合米粉加工等特殊用途。【结论】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了17份不同Wx和ALK组合的水稻株系,这些株系具有不同类型的蒸煮食味品质,同时也具有多种用途,为未来满足人们对稻米口感及用途多元化需求的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有价值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质基因 糊化温度基因 水稻 稻米品质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内卷叶突变体acl3的鉴定及调控基因的功能分析
10
作者 雷松翰 范骏扬 +5 位作者 车艳奕 代永东 郑雨萌 田维江 桑贤春 王晓雯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67-1479,共13页
适度卷叶有利于异交结实和提高作物群体光合效率,在杂交水稻制种及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体库中鉴定到1个稳定遗传的内卷叶突变体acl3(adaxially curled leaf 3),该突变体表现出株高和结实率降低、千粒... 适度卷叶有利于异交结实和提高作物群体光合效率,在杂交水稻制种及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体库中鉴定到1个稳定遗传的内卷叶突变体acl3(adaxially curled leaf 3),该突变体表现出株高和结实率降低、千粒重极显著提高。石蜡切片表明,叶片上表皮维管束间的泡状细胞数量减少和面积变小是导致acl3极度内卷的主要原因。遗传分析表明,acl3的突变性状受1对单隐性核基因调控,初步定位在第7染色体Indel标记07g89和07g498之间409 kb的物理范围内。对突变体acl3及其野生型西大1B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IGV软件查找acl3定位区间的序列差异,发现注释基因LOC_Os07g01240/SRL1/CLD1在第6外显子上存在1个G到A的碱基替换,初步确定为候选基因。通过构建互补载体转化突变体acl3,表型鉴定结果显示互补植株的卷叶、株高、籽粒大小等突变性状均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表明ACL3是SRL1的一个新等位基因,并具有“一因多效”的特性。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卷叶相关基因REL2和NAL7极显著上调;进一步分析生长素(IAA)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生长素合成基因YUCCA2、应答基因ARF1和ARF7、原初响应基因IAA10、IAA21、IAA22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这表明ACL3可能通过生长素途径调控水稻株型的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泡状细胞 卷叶 SRl1 生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20的鉴定与候选基因发掘
11
作者 王晓菲 李凤菲 +4 位作者 邸新晏 杨国金 陈梅 张长伟 凌英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7-58,共12页
叶色突变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最终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野生型西农1B(WT),获得一个稳定遗传、全生育期均为黄绿叶的突变体yellow-green leaf20(ygl20)。与野生型WT相比,ygl20株高、二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 叶色突变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最终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野生型西农1B(WT),获得一个稳定遗传、全生育期均为黄绿叶的突变体yellow-green leaf20(ygl20)。与野生型WT相比,ygl20株高、二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质量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叶片中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总叶绿素(ChlT)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也显著降低(p<0.01),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WT(p<0.01),胞间CO_(2)浓度(C_(i))则显著增加(p<0.05)。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ygl20叶绿体中嗜锇小体增多,基粒堆积密度低,基质片层松散。遗传分析表明:ygl20的黄绿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对YGL20基因定位克隆,发现YGL20的G/T单碱基替换导致了ygl20黄绿叶的突变表型,其编码产物为牻牛儿基牻牛儿基还原酶(Geranylgeranyl Reductase,GGR)。qRT-PCR分析表明:YGL20可能参与了叶绿素合成/代谢相关的调控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ygl20 图位克隆 牻牛儿基牻牛儿基还原酶(GG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Cdc48与Pik1-H4的互作机制及对稻瘟病抗性的调控
12
作者 黄其伟 张丽娜 +1 位作者 王加峰 陈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目的】探究Pik1-H4与细胞周期蛋白OsCdc48的互作机制,明确其在稻瘟病抗性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分别利用酵母双杂交试验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验证Pik1-H4与OsCdc48的相互作用;然后,通过RT-qPCR分析OsCdc48在稻瘟病菌侵染后的表达情况... 【目的】探究Pik1-H4与细胞周期蛋白OsCdc48的互作机制,明确其在稻瘟病抗性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分别利用酵母双杂交试验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验证Pik1-H4与OsCdc48的相互作用;然后,通过RT-qPCR分析OsCdc48在稻瘟病菌侵染后的表达情况及组织表达特异性;其次,分析OsCdc48的序列保守性、蛋白结构域、系统进化关系、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及其亚细胞定位;最后,利用CRISPR/Cas9创制OsCdc48突变体,并对其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和病程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证实了Pik1-H4与OsCdc48的互作,且OsCdc48受稻瘟病菌侵染诱导表达。OsCdc48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与细胞质。OsCdc48在不同物种中序列保守,与玉米和高粱的亲缘关系最近,预测会形成同源六聚体。OsCdc48功能缺失突变体kooscdc48病程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对稻瘟病抗性增强。【结论】本研究为深入揭示OsCdc48与NLR蛋白Pik1-H4调控稻瘟病抗性的机制及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稻瘟病菌 Pik1-H4 osCdc4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光氧化基因LPO1(t)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5
13
作者 赖东 夏士健 +7 位作者 吕川根 魏晓东 刘少奎 张斌 廖慧敏 颜文飞 宗寿余 张启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2-1217,共6页
在选育的籼型两用不育系812S中分化出1个农艺性状基本一致的光氧化变异株系812HS,秧苗期叶色正常,但分蘖盛期~拔节期,在低温强光照射下,叶尖发生光氧化而变黄。生理分析结果表明,812HS叶片的PSⅡ反应中心活力和PSⅡ电子传递活力低于野... 在选育的籼型两用不育系812S中分化出1个农艺性状基本一致的光氧化变异株系812HS,秧苗期叶色正常,但分蘖盛期~拔节期,在低温强光照射下,叶尖发生光氧化而变黄。生理分析结果表明,812HS叶片的PSⅡ反应中心活力和PSⅡ电子传递活力低于野生型,而剩余光能高于野生型,光能利用效率低于野生型,说明812HS的性状是由已合成的叶绿素受光氧化伤害造成的。以812HS/090028 F1和F2群体为材料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光氧化性状受1对新的显性主基因LPO1(t)控制。采用BSA法,用微卫星SSR标记将LPO1(t)基因初步定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RM307与RM401之间,LPO1(t)与2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3 cM和4.5 cM。LPO1(t)是水稻中一个与其他叶片光氧化相关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氧化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基因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LOC_Os05g02754基因的分子表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启钊 赵海军 +2 位作者 李文旭 刘国振 舒庆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1-306,共6页
已有研究表明,LOC_Os05g02754基因很可能是控制水稻光叶性状的候选基因,光叶性状可能是该基因在第2外显子的5'端非翻译区的一个A→T的单核苷酸变异造成。本研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证实LOC_Os05g02754能够翻译成蛋白,但发现光叶和... 已有研究表明,LOC_Os05g02754基因很可能是控制水稻光叶性状的候选基因,光叶性状可能是该基因在第2外显子的5'端非翻译区的一个A→T的单核苷酸变异造成。本研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证实LOC_Os05g02754能够翻译成蛋白,但发现光叶和毛叶水稻品种间蛋白表达量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构建该基因与黄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融合基因载体,并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的瞬时表达,将该蛋白定位在叶绿体中;同时,根据预测的二级结构、跨膜特性和信号肽等信息,推测该蛋白为一叶绿体跨膜蛋白。本研究首次试验验证了LOC_Os05g02754基因可以翻译成蛋白,并定位于叶绿体中,但研究结果不支持该基因控制水稻光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_os05g02754基因 光叶性状 亚细胞定位 叶绿体蛋白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胚脂肪氧化酶Lox1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定位 被引量:2
15
作者 蒋家月 吴跃进 +2 位作者 张从合 蒋家平 刘斌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9-633,共5页
为研究水稻种胚脂肪氧化酶Lox1的遗传规律及分子机制,以Lox1缺失突变体1297分别与Lox1活性正常的9311、日本晴杂交,构建2个F2群体,对2个F2群体种子的种胚Lox1进行定量测定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低Lox1是受1对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以1... 为研究水稻种胚脂肪氧化酶Lox1的遗传规律及分子机制,以Lox1缺失突变体1297分别与Lox1活性正常的9311、日本晴杂交,构建2个F2群体,对2个F2群体种子的种胚Lox1进行定量测定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低Lox1是受1对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以1297与日本晴组配的F2分离群体300个单株为定位群体,将水稻种胚低Lox1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的RM4512和RM282之间,距两侧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0cM和9.1cM,为进一步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图位克隆打下了基础。通过人工加速老化对种子进行了耐储性评价,表明水稻种胚Lox1与种子储藏特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脂肪氧化酶loxl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OsLecRK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闸雯俊 杨芳 +1 位作者 张艳茗 游艾青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7期111-113,129,共4页
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Lectin-like receptor kinase,Lec RK)是一类植物特有并分布广泛的蛋白激酶,但水稻(Oryza sativa L.)中OsLecRK家族的亚细胞定位及其生物学功能尚未清楚。依据NCBI公布的水稻OsLecRK的ORF序列设计引物,从水稻粳稻... 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Lectin-like receptor kinase,Lec RK)是一类植物特有并分布广泛的蛋白激酶,但水稻(Oryza sativa L.)中OsLecRK家族的亚细胞定位及其生物学功能尚未清楚。依据NCBI公布的水稻OsLecRK的ORF序列设计引物,从水稻粳稻品种叶片cDNA中扩增得到目的片段,构建OsLecRK-GFP融合瞬时表达载体,转化水稻原生质体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激光共聚焦观察结果表明,水稻OsLecRK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oslecRK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HSF基因OsHsf-like的生物信息学和转录表达分析
17
作者 万丙良 查中萍 +1 位作者 杜雪树 戚华雄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99-1103,共5页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主要调控植物热激蛋白基因的转录表达,对植物的耐热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出1个新的水稻HSF基因OsHsf-like,该基因编码1条719个氨基酸的预测肽链,肽链中包含1个HSF DNA结合域和1个由2个疏水的...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主要调控植物热激蛋白基因的转录表达,对植物的耐热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出1个新的水稻HSF基因OsHsf-like,该基因编码1条719个氨基酸的预测肽链,肽链中包含1个HSF DNA结合域和1个由2个疏水的七肽重复序列(HR-A/B)构成的寡聚域。OsHsf-like的DNA结合域具有典型的HSF DNA结合域的次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对寡聚域的结构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将OsHsf-like归于B类HSFs。OsHsf-like在水稻穗部低水平转录表达,表达水平不受热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热激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 转录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sol1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6
18
作者 谢园华 李凤菲 +5 位作者 马晓慧 谭佳 夏赛赛 桑贤春 杨正林 凌英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适度卷曲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增加植株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量。我们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型水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该突变体从十叶期开始各叶片逐渐向外卷曲直至半卷状,并伴随茎秆半... 适度卷曲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增加植株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量。我们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型水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该突变体从十叶期开始各叶片逐渐向外卷曲直至半卷状,并伴随茎秆半矮化和叶片披垂,暂被命名为semi-outcurved leaf 1(sol1)。与野生型(WT)相比,sol1的叶片卷曲指数均达到30%以上(P<0.01);倒一、倒二、倒三、倒四节节间长度和穗长极显著缩短,倒一、倒二、倒三叶的叶夹角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一次枝梗数则增加11.3%(P<0.05)。sol1的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野生型。石蜡切片显示,sol1倒一叶的泡状细胞体积变小,数量显著增多,表皮细胞体积略微增大。遗传分析表明,sol1的半外卷叶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定位于6号染色体标记JY6-3和JY6-10之间165 kb的物理范围内,共含15个注释基因。qRT-PCR结果表明,与泡状细胞相关的内卷基因和外卷叶基因RL14、Roc5、REL1在突变体sol1中呈不同程度的上调,NRL、BRD1、OsHox32、ADL1、LC2则呈不同程度的下调。研究结果为SOL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半外卷突变体sol1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泡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RNAi技术下调OsLOX提高水稻种子耐储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平 伍洪铭 +5 位作者 张福鳞 曹鹏辉 蔡梦颖 宋炜涵 刘世家 江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6-1005,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RNAi技术下调OsLOX提高水稻种子耐储性,增强其在老化处理后的种子活力。[方法]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下调水稻品种‘宁粳1号’脂氧合酶基因(LOX)的表达,对转基因后代进行多年分子鉴定及生理生化特征和农艺性状考察。...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RNAi技术下调OsLOX提高水稻种子耐储性,增强其在老化处理后的种子活力。[方法]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下调水稻品种‘宁粳1号’脂氧合酶基因(LOX)的表达,对转基因后代进行多年分子鉴定及生理生化特征和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获得了稳定含有目的片段且不含潮霉素基因的2个改良家系XO3和XO6,与‘宁粳1号’相比,改良系中OsLOX2和OsLOX3表达量显著降低;经10个月自然放置和7 d人工老化处理,改良系脂氧合酶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受体亲本‘宁粳1号’,其脂氧合酶含量为0.094~0.111 ng·mL-1、丙二醛含量低于4 nmol·mg^-1,而‘宁粳1号’分别为0.115 ng·mL-1和6 nmol·mg^-1;老化后‘宁粳1号’发芽率只有31%,而改良系发芽率在70%以上;TTC染色后还原得到的2,3,5-三苯基四唑氯化物(TTCH)含量和发芽速率也表明改良系的种子活力显著提高;老化后,改良系的种子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变化幅度小于‘宁粳1号’。此外,改良系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明显增加但结实率降低。[结论]通过RNA干扰技术降低‘宁粳1号’中OsLOX2和OsLOX3基因的表达,提高了‘宁粳1号’的耐储性,为耐储藏水稻分子育种提供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储性 转基因 RNA干扰技术 脂氧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稻大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29的鉴定及QTL定位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金艳 张朔语 +10 位作者 宗涵颖 陈文博 韦秘 吴如会 母建妍 张记超 凌英华 张长伟 何光华 赵芳明 张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3,共11页
千粒质量作为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千粒质量主要受水稻粒型的影响,因此挖掘新的粒型基因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选育到1个以日本晴为受体亲本、自育优良籼稻恢复系R225为供体亲本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 千粒质量作为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千粒质量主要受水稻粒型的影响,因此挖掘新的粒型基因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选育到1个以日本晴为受体亲本、自育优良籼稻恢复系R225为供体亲本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Z29. Z29含有来自R225的10个代换片段,平均代换长度2.90 Mb. Z29粒长和粒宽均极显著增加,表现为大粒表型,且其籽粒变大是由颖壳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多、增大引起.利用日本晴与Z29杂交构建的次级F2群体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8个粒型相关QTL.进一步利用MAS法在F3群体中选育出14个次级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包括4个单片段代换系、 5个双片段代换系、 2个三片段代换系和3个四片段代换系.结果可为目的粒型相关QTL克隆和分子机制解析奠定基础,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粒型 QTl定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