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odococcus sp.T1菌株胞内精恶唑禾草灵酯酶酶学性质及分离纯化 被引量:1
1
作者 董维亮 侯颖 +3 位作者 王飞 李周坤 黄彦 崔中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Rhodococcus sp.T1是一株高效的精恶唑禾草灵(FE)降解菌株,T1菌株可以断裂FE的酯键将其转化为精恶唑禾草灵酸(FA)。对T1菌株胞内精恶唑禾草灵酯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以期为生物修复精恶唑禾草灵污染提供... [目的]Rhodococcus sp.T1是一株高效的精恶唑禾草灵(FE)降解菌株,T1菌株可以断裂FE的酯键将其转化为精恶唑禾草灵酸(FA)。对T1菌株胞内精恶唑禾草灵酯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以期为生物修复精恶唑禾草灵污染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酯酶的通用底物乙酸-1-萘酯作为定量测定胞内酯酶活力的底物,分析温度和p H值对酯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探讨金属离子对酯酶活力的影响;通过硫酸铵沉淀、疏水层析、DEAE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200凝胶层析柱组合技术对精恶唑禾草灵酯酶进行分离纯化,计算了纯化过程中酯酶的比活力、纯化倍数和回收率。[结果]胞内酯酶最适反应p H值为8.0,在p H 4.0-10.0内处理24 h活性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42℃,在温度50℃以下处理30 min活性稳定;1.0 mmol·L^-1Ag^+对酯酶活力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纯化后的酯酶比活力从0.058 U·mg^-1提高到21.5 U·mg^-1,纯化倍数为369.5倍,回收率为3%。纯化后的粗酶经SDS-PAGE电泳后至少有4条明显的蛋白条带,通过酶谱确定精恶唑禾草灵酯酶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2.3×10^3。[结论]精恶唑禾草灵酯酶具有较好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精恶唑禾草灵污染土壤修复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ococcus sp.t1 精恶唑禾草灵 分离纯化 酶学性质 酯酶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Fe2O3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Rhodococcus sp.PB-1高效去除水中苯胺和C(rⅥ)
2
作者 何凡 陈超琪 +3 位作者 王盼盼 张超 李心悦 陈兰洲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17,360,共8页
苯胺和Cr(Ⅵ)是印染废水中的典型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利用γ-Fe_(2)O_(3)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Rhodococcus sp.PB-1,制备磁性壳聚糖载菌微球(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Rhodococcus sp.PB-1,MCMR)... 苯胺和Cr(Ⅵ)是印染废水中的典型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利用γ-Fe_(2)O_(3)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Rhodococcus sp.PB-1,制备磁性壳聚糖载菌微球(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Rhodococcus sp.PB-1,MCMR),用于去除水中的苯胺和Cr(Ⅵ);采用SEM、XRD、FT-IR等方法表征MCMR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影响其去除复合污染的因素,并进行5次再利用实验考察其可重复利用性。结果发现:①Rhodococcus sp.PB-1被固定于MCMR内部;②MCMR固定的细菌生物量和MCMR的添加量显著影响其去除复合污染的效果;③提高初始Cr(Ⅵ)浓度会抑制MCMR对苯胺的去除效果,而提高初始苯胺浓度对其去除Cr(Ⅵ)没有显著影响;④首次使用时,0.19 g/mL MCMR能去除66.5%的苯胺(初始浓度为500 mg/L)和72.9%的Cr(Ⅵ)(初始浓度为20 mg/L);⑤再利用时,MCMR对复合污染的去除率比首次使用时更高。MCMR能高效去除水中的苯胺和Cr(Ⅵ),为印染废水的处置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壳聚糖微球 固定化 苯胺 Cr(Ⅵ) rhodococcus sp.P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dococcus sp.SHZ-1腈水合酶的高酶活发酵工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超 张根林 +1 位作者 李春 吴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32,共4页
通过研究发酵过程中溶氧、生物量、腈水合酶活力以及残糖的变化规律和搅拌速度、通气量、接种量及诱导剂对产腈水合酶的影响,确立了5L发酵罐中Rhodococcus sp.SHZ-1腈水合酶的高酶活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溶氧控制在30%以... 通过研究发酵过程中溶氧、生物量、腈水合酶活力以及残糖的变化规律和搅拌速度、通气量、接种量及诱导剂对产腈水合酶的影响,确立了5L发酵罐中Rhodococcus sp.SHZ-1腈水合酶的高酶活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溶氧控制在30%以上有利于菌体快速生长和腈水合酶的合成。在pH7.2,温度30℃的发酵条件下,适宜的腈水合酶合成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0%,通气量1.0vvm,搅拌速度采用由初始的200r/min调至500r/min的变速调控方式,同时于48h补加产酶诱导剂,发酵液腈水合酶的最高酶活力达到了9500U/mL,是摇瓶培养时最高酶活力8208U/mL的1.2倍,且比未进行工艺优化时最大产酶期缩短了20~24h,其最佳产酶期为52~6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水合酶 诱导剂 发酵 rhodococcus sp.SHZ-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组学对苯胺降解菌Rhodococcus sp.AN-P1苯胺胁迫响应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冰霜 王臣 +2 位作者 杨冲 刘庆华 谭周亮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85-91,共7页
【目的】研究微生物在苯胺胁迫环境下的响应机制,揭示Rhodococcus sp.AN-P1适应、降解苯胺内在分子机理,弥补苯胺降解菌在苯胺胁迫下耐受机制的空白,为进一步调控提高微生物降解苯胺能力提供良好的靶点,为其生物修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目的】研究微生物在苯胺胁迫环境下的响应机制,揭示Rhodococcus sp.AN-P1适应、降解苯胺内在分子机理,弥补苯胺降解菌在苯胺胁迫下耐受机制的空白,为进一步调控提高微生物降解苯胺能力提供良好的靶点,为其生物修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纯化Rhodococcus sp.AN-P1在苯胺、柠檬酸条件下表达的蛋白质组,并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对比NCBInr蛋白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点的详细信息。【结果】在以苯胺、柠檬酸为唯一碳源的条件下,Rhodococcus sp.AN-P1分别表达了681、579个蛋白质点;选取21个显著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成功获得17个蛋白质点的相关信息,其分布于信号转导调节、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细胞防御、苯胺降解酶多个代谢系统,并发现大部分蛋白质分子质量在31000~58000之间,等电点位于4~7之间。【结论】Rhodococcus sp.AN-P1在苯胺胁迫环境中会通过响应信号传导系统感知外界胁迫、调节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系统抵抗苯胺的毒害影响、利用细胞防御系统进一步提高其存活能力、表达苯胺降解酶系统降解苯胺获得碳源、氮源及能量来源,从而达到适应并降解高浓度苯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组学 苯胺 胁迫响应 rhodococcus sp.AN-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苄嘧磺隆和丁草胺降解菌原生质体融合条件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春艳 吴志洋 +2 位作者 冯丽萍 熊明华 成小松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84,共6页
研究以苄嘧磺隆降解菌Rhodococcus sp.BX2与丁草胺降解菌Acinetobacter sp.LYC-1为亲本,优化用于构建可同时降解苄嘧磺隆与丁草胺的融合子的原生质体融合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原生质体融合的最佳条件:PEG4000 40%、35℃... 研究以苄嘧磺隆降解菌Rhodococcus sp.BX2与丁草胺降解菌Acinetobacter sp.LYC-1为亲本,优化用于构建可同时降解苄嘧磺隆与丁草胺的融合子的原生质体融合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原生质体融合的最佳条件:PEG4000 40%、35℃、10 min,500μL新生磷酸钙溶液,pH 7.5,此条件下融合频率达到2.67×10-7。以青霉素和磷霉素作为筛选的遗传标记,最终获得在含有上述两种除草剂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可稳定继代培养8代以上的融合子F1。该融合子在含有100 mg·mL-1苄嘧磺隆和100 mg·mL-1丁草胺的无机盐培养基中,F1的降解率分别为65.35%和62.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苄嘧磺隆 丁草胺 rhodococcus SP BX2 ACINETOBACTER SP LYC-1 原生质体融合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SP1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唐诗 王皓飙 +2 位作者 郭维 邹琳 刘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1对支架蛋白ARRB1的转录调节及其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 GL3-ARRB1-luc、p CDNA3.1-SP1及其他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质粒,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ARRB1启动子区与转录因子结合;利...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1对支架蛋白ARRB1的转录调节及其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 GL3-ARRB1-luc、p CDNA3.1-SP1及其他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质粒,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ARRB1启动子区与转录因子结合;利用慢病毒感染构建SP1过表达的稳定细胞株JK-SP1,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SP1与ARRB1表达的关系;进一步流式细胞术检测SP1对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细胞活性氧含量的作用。构建NCG小鼠异种移植模型,探讨SP1对白血病小鼠成模能力的影响。结果:p GL3-ARRB1-luc、p CDNA3.1-SP1质粒共转入HEK293T细胞后,虫荧光素高表达(P<0.001);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稳定细胞株JK-SP1中ARRB1 m RNA水平、蛋白水平均增加(均P<0.01)。进一步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JK-SP1细胞凋亡比例更高(x=22.78%),细胞周期多阻滞于G1期(63.00%),活性氧含量增加。体内实验证明,尾静脉输注JK-SP1细胞的NCG小鼠生存时间更长(平均33.8 d),肝脾肿瘤细胞浸润相对较少。结论:转录因子SP1通过直接结合于ARRB1启动子区,促进ARRB1转录与表达,进而延缓体内、体外T-ALL疾病进程。本研究完善了ARRB1调控T-ALL进程的机制并为新的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SP1 ARR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542-5p对1-磷酸鞘氨醇诱导的IEC-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蒋萍 穆攀伟 +4 位作者 李静 蒙克嘎勒 聂永梅 谷晓艳 吴桂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84-1190,共7页
目的:观察miR-542-5p对1-磷酸鞘氨醇(S1P)诱导的大鼠小肠隐窝上皮IEC-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稳定表达鞘氨醇激酶1(SphK1)的IEC-6细胞系(SphK1-IEC-C1和SphK1-IEC-C2),Western blot检测SphK1蛋白表达,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测定SphK1... 目的:观察miR-542-5p对1-磷酸鞘氨醇(S1P)诱导的大鼠小肠隐窝上皮IEC-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稳定表达鞘氨醇激酶1(SphK1)的IEC-6细胞系(SphK1-IEC-C1和SphK1-IEC-C2),Western blot检测SphK1蛋白表达,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测定SphK1酶活性和S1P分泌,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542-5p表达。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细胞系SphK1-IECC1和SphK1-IEC-C2中SphK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SphK1酶活性升高,细胞内外S1P浓度升高,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所占比例升高,miR-542-5p的表达量降低;在IEC-6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S1P(0.5~10μmol/L),能显著抑制miR-542-5p表达;采用siRNA干扰降低IEC-6细胞的SphK1,可明显升高miR-542-5p表达。升高SphK1-IEC-C1和SphK1-IEC-C2细胞中miR-542-5p水平,则可降低S期细胞比例,抑制细胞增殖。结论:S1P通过降低IEC-6细胞中miR-542-5p水平,引起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转换,促进IEC-6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542-5p 1-磷酸鞘氨醇 鞘氨醇激酶1 IEC-6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ptomyces sp.Tü 4128中新型抗生素bagremycins抗性基因bagJ的研究
8
作者 张玉琛 吴海珍 +3 位作者 鞠诚 祁双双 叶江 张惠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92,共9页
通过框内敲除鉴定了链霉菌Streptomyces sp.Tü4128中基因bagJ的功能。HPLC结果表明,敲除基因bagJ导致抗生素生产水平大幅降低;回补菌株恢复了抗生素的生产;过表达菌株大幅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证明基因bagJ在新型抗生素bagremycins... 通过框内敲除鉴定了链霉菌Streptomyces sp.Tü4128中基因bagJ的功能。HPLC结果表明,敲除基因bagJ导致抗生素生产水平大幅降低;回补菌株恢复了抗生素的生产;过表达菌株大幅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证明基因bagJ在新型抗生素bagremycins的生物合成中必不可少。抑菌圈实验表明基因bagJ敲除菌株较野生菌株对bagremycins更加敏感;BagJ在Streptomyces lividans TK64中异源表达后使该菌株对bagremycins的耐受性增强,证明bagJ是新型抗生素bagremycins的抗性基因。扫描电镜的结果证明了BagJ异源表达后导致Streptomyces TK64的菌丝形态发生了改变。其他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表明,BagJ可能是一个逆向转运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gremycins STREPTOMYCES sp.Tü 4128 bagJ MFS家族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