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γ-Fe2O3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Rhodococcus sp.PB-1高效去除水中苯胺和C(rⅥ)
1
作者 何凡 陈超琪 +3 位作者 王盼盼 张超 李心悦 陈兰洲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17,360,共8页
苯胺和Cr(Ⅵ)是印染废水中的典型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利用γ-Fe_(2)O_(3)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Rhodococcus sp.PB-1,制备磁性壳聚糖载菌微球(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Rhodococcus sp.PB-1,MCMR)... 苯胺和Cr(Ⅵ)是印染废水中的典型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利用γ-Fe_(2)O_(3)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Rhodococcus sp.PB-1,制备磁性壳聚糖载菌微球(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Rhodococcus sp.PB-1,MCMR),用于去除水中的苯胺和Cr(Ⅵ);采用SEM、XRD、FT-IR等方法表征MCMR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影响其去除复合污染的因素,并进行5次再利用实验考察其可重复利用性。结果发现:①Rhodococcus sp.PB-1被固定于MCMR内部;②MCMR固定的细菌生物量和MCMR的添加量显著影响其去除复合污染的效果;③提高初始Cr(Ⅵ)浓度会抑制MCMR对苯胺的去除效果,而提高初始苯胺浓度对其去除Cr(Ⅵ)没有显著影响;④首次使用时,0.19 g/mL MCMR能去除66.5%的苯胺(初始浓度为500 mg/L)和72.9%的Cr(Ⅵ)(初始浓度为20 mg/L);⑤再利用时,MCMR对复合污染的去除率比首次使用时更高。MCMR能高效去除水中的苯胺和Cr(Ⅵ),为印染废水的处置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壳聚糖微球 固定化 苯胺 Cr(Ⅵ) rhodococcus sp.P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Rhodococcus sp.Y9-1的脱氮性能及生物强化修复氨氮污染地下水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梦雯 邢绍文 李云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90,共8页
为实现氨氮超标地下水的快速高效修复,从华东某地下水氨氮超标的非正规工业固废填埋场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Rhodococcus sp.Y9-1(CCTCC No:M20231297),该菌株在pH 8.0~9.0、温度20~37℃、碳氮比5~10、氨氮质量浓度25~1... 为实现氨氮超标地下水的快速高效修复,从华东某地下水氨氮超标的非正规工业固废填埋场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Rhodococcus sp.Y9-1(CCTCC No:M20231297),该菌株在pH 8.0~9.0、温度20~37℃、碳氮比5~10、氨氮质量浓度25~100 mg/L、盐度1.9%的条件下,8 h内对氨氮的去除率为64%~98%。结合脱氮特性和功能基因鉴定结果,推测该菌株异养硝化途径为NH_(4)^(+)—N→NH_(2)OH→NO,好氧反硝化途径为NO_(3)^(-)—N(→NO)→N_(2)。该菌株应用于氨氮超标模拟地下水时,158 h内地下水氨氮降低69.5%;补充柠檬酸钠作为碳源后,进一步将氨氮质量浓度降至0.67 mg/L,低于地下水Ⅳ类质量标准中的1.5 mg/L限值。与传统脱氮微生物相比,该菌株作为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具备将氨氮快速转化为氮气的潜力,可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在地下水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 rhodococcus sp. 脱氮性能 生物强化 氨氮污染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组学对苯胺降解菌Rhodococcus sp.AN-P1苯胺胁迫响应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冰霜 王臣 +2 位作者 杨冲 刘庆华 谭周亮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85-91,共7页
【目的】研究微生物在苯胺胁迫环境下的响应机制,揭示Rhodococcus sp.AN-P1适应、降解苯胺内在分子机理,弥补苯胺降解菌在苯胺胁迫下耐受机制的空白,为进一步调控提高微生物降解苯胺能力提供良好的靶点,为其生物修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目的】研究微生物在苯胺胁迫环境下的响应机制,揭示Rhodococcus sp.AN-P1适应、降解苯胺内在分子机理,弥补苯胺降解菌在苯胺胁迫下耐受机制的空白,为进一步调控提高微生物降解苯胺能力提供良好的靶点,为其生物修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纯化Rhodococcus sp.AN-P1在苯胺、柠檬酸条件下表达的蛋白质组,并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对比NCBInr蛋白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点的详细信息。【结果】在以苯胺、柠檬酸为唯一碳源的条件下,Rhodococcus sp.AN-P1分别表达了681、579个蛋白质点;选取21个显著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成功获得17个蛋白质点的相关信息,其分布于信号转导调节、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细胞防御、苯胺降解酶多个代谢系统,并发现大部分蛋白质分子质量在31000~58000之间,等电点位于4~7之间。【结论】Rhodococcus sp.AN-P1在苯胺胁迫环境中会通过响应信号传导系统感知外界胁迫、调节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系统抵抗苯胺的毒害影响、利用细胞防御系统进一步提高其存活能力、表达苯胺降解酶系统降解苯胺获得碳源、氮源及能量来源,从而达到适应并降解高浓度苯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组学 苯胺 胁迫响应 rhodococcus sp.AN-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dococcus sp.T3-1菌株降解乙草胺的特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侯颖 王飞 +1 位作者 董维亮 崔中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85-1790,共6页
以乙草胺为唯一碳源,通过摇瓶培养研究了Rhodococcus sp.T3—1对乙草胺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T3—1降解乙草胺的最适温度为37℃,且其在pH值6~10的范围内对100mg/L乙草胺的降解率均在96%曲7%之间.该菌株在接种量为5%条件下... 以乙草胺为唯一碳源,通过摇瓶培养研究了Rhodococcus sp.T3—1对乙草胺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T3—1降解乙草胺的最适温度为37℃,且其在pH值6~10的范围内对100mg/L乙草胺的降解率均在96%曲7%之间.该菌株在接种量为5%条件下,14h内可将200mg/L的乙草胺降解95.5%:乙草胺的降解速率与乙草胺初始浓度呈负相关,与菌株T3—1的初始接种量呈正相关.菌株T3-1还可以降解丁草胺,但不能降解丙草胺、异丙草胺和毗草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草胺 红球菌属 降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啉降解菌Rhodococcus sp.的降解特性与生物强化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玉秀 豆梦楠 +3 位作者 朱康兴 柴团耀 张怡鸣 徐伟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40-2346,共7页
以喹啉为唯一碳氮源从某焦化废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喹啉降解菌菌株红球菌(Rhodococcus sp.)KDQ2,其在24h内能将400mg/L喹啉降解96%,降解的最适条件为37℃和pH6~9,降解动力学符合Haldane方程.KDQ2能利用吡啶,但不能利用苯酚;在... 以喹啉为唯一碳氮源从某焦化废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喹啉降解菌菌株红球菌(Rhodococcus sp.)KDQ2,其在24h内能将400mg/L喹啉降解96%,降解的最适条件为37℃和pH6~9,降解动力学符合Haldane方程.KDQ2能利用吡啶,但不能利用苯酚;在喹啉、吡啶和苯酚共存条件下,150mg/L吡啶和400mg/L苯酚不影响150mg/L喹啉在1d时的降解效率.KDQ2能适应含有高浓度苯酚、吡啶和喹啉等污染物的焦化废水环境条件,可以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共存,提高实际焦化废水中喹啉和TOC的去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红球菌 喹啉 生物强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dococcus sp.T1菌株胞内精恶唑禾草灵酯酶酶学性质及分离纯化 被引量:1
6
作者 董维亮 侯颖 +3 位作者 王飞 李周坤 黄彦 崔中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Rhodococcus sp.T1是一株高效的精恶唑禾草灵(FE)降解菌株,T1菌株可以断裂FE的酯键将其转化为精恶唑禾草灵酸(FA)。对T1菌株胞内精恶唑禾草灵酯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以期为生物修复精恶唑禾草灵污染提供... [目的]Rhodococcus sp.T1是一株高效的精恶唑禾草灵(FE)降解菌株,T1菌株可以断裂FE的酯键将其转化为精恶唑禾草灵酸(FA)。对T1菌株胞内精恶唑禾草灵酯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以期为生物修复精恶唑禾草灵污染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酯酶的通用底物乙酸-1-萘酯作为定量测定胞内酯酶活力的底物,分析温度和p H值对酯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探讨金属离子对酯酶活力的影响;通过硫酸铵沉淀、疏水层析、DEAE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200凝胶层析柱组合技术对精恶唑禾草灵酯酶进行分离纯化,计算了纯化过程中酯酶的比活力、纯化倍数和回收率。[结果]胞内酯酶最适反应p H值为8.0,在p H 4.0-10.0内处理24 h活性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42℃,在温度50℃以下处理30 min活性稳定;1.0 mmol·L^-1Ag^+对酯酶活力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纯化后的酯酶比活力从0.058 U·mg^-1提高到21.5 U·mg^-1,纯化倍数为369.5倍,回收率为3%。纯化后的粗酶经SDS-PAGE电泳后至少有4条明显的蛋白条带,通过酶谱确定精恶唑禾草灵酯酶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2.3×10^3。[结论]精恶唑禾草灵酯酶具有较好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精恶唑禾草灵污染土壤修复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ococcus sp.T1 精恶唑禾草灵 分离纯化 酶学性质 酯酶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高效聚磷菌Rhodococcus sp.H的分离鉴定及除磷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文 杨波 +2 位作者 代立春 曾清如 刘爱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6-224,共9页
采用混合稀释平板法,从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滇池中分离出1株高效聚磷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推测其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将其命名为Rhodococcus sp.H,并对菌株H在不同理化因素条件下的生长及除磷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 采用混合稀释平板法,从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滇池中分离出1株高效聚磷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推测其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将其命名为Rhodococcus sp.H,并对菌株H在不同理化因素条件下的生长及除磷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接种培养24 h后即能完成对数增长期,在pH值为6~7、温度为30℃时能获得较高生物量和除磷率,最佳碳源为乙酸钠和乙醇,最佳氮源为牛肉膏和蛋白胨。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15℃、p H值高于9或低于5时,菌株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除磷率较低。同时研究表明,该菌株的生长会影响其生长环境基质的p H值,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p H值调节能力。该菌株能够有效利用乙酸钠和乙醇等小分子碳源获得较大生物量和较高的除磷效率,但是不能将铵盐作为唯一的氮源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聚磷菌 红球菌属 分离鉴定 除磷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草胺降解菌株Rhodococcus sp.AC-1的分离及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庆新 王军华 +5 位作者 陈蕾蕾 刘孝永 张翔 裘纪莹 王易芬 陈相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2-669,共8页
为解决乙草胺残留问题,采用连续传代富集培养的方法,从长期生产乙草胺的农药厂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乙草胺降解菌株AC-1。经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菌株AC-1被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菌株... 为解决乙草胺残留问题,采用连续传代富集培养的方法,从长期生产乙草胺的农药厂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乙草胺降解菌株AC-1。经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菌株AC-1被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菌株AC-1在48h内能将0.2 m M的乙草胺完全降解,但不能矿化乙草胺。借助LC-MS,确定乙草胺降解终产物为2-氯-N-(2-乙基-6-甲基苯基)乙酰胺(CMEPA)。菌株AC-1降解乙草胺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 H值为7.5。0.1 m M的Cu2+和Hg2+对菌株AC-1降解乙草胺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0.1 m M的Fe2+则对菌株AC-1降解乙草胺具有微弱的促进作用。菌株AC-1对乙草胺的降解效果与起始接种量呈正相关。菌株AC-1对甲草胺和丁草胺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效果,但对异丙甲草胺的降解能力非常微弱。土壤降解试验表明,投加菌株AC-1可以明显促进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本研究为乙草胺的有效降解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草胺 生物降解 降解特性 红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dococcus sp.发酵条件及其胆固醇酯酶的部分性质
9
作者 武翠玲 谭晓晶 +4 位作者 孟尧 张锐 姚明明 卢戌 孟延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7-71,共5页
Rhodococcussp.经发酵培养可合成分泌胆固醇酯酶。对该菌种进行诱导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其培养基为(%):蛋白胨1.3,KCl 0.5,牛肉膏0.1,Na2HPO40.632,MgSO40.06,油酸0.4,卵磷脂0.25,Triton X-100 0.16;最适培养条件为:pH7.4,250 mL三角... Rhodococcussp.经发酵培养可合成分泌胆固醇酯酶。对该菌种进行诱导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其培养基为(%):蛋白胨1.3,KCl 0.5,牛肉膏0.1,Na2HPO40.632,MgSO40.06,油酸0.4,卵磷脂0.25,Triton X-100 0.16;最适培养条件为:pH7.4,250 mL三角瓶中装量40 mL,接种量6.0%,摇床转速180r/min,30℃培养24h。在最适培养基及最适培养条件下,胆固醇酯酶比活力可达到5.47 U/mg。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酯酶 rhodococcus sp. 发酵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dococcus sp.R04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及CYP125A18与唑类药物的互作分析
10
作者 杨秀清 徐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5-304,共10页
红球菌(Rhodococcus sp.)R04基因组有15种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其中CYP125A18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和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的CYP125有较高同源性。利用NCBI蛋白质数据库搜索同源序列,对Rhodococcus sp.R04... 红球菌(Rhodococcus sp.)R04基因组有15种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其中CYP125A18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和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的CYP125有较高同源性。利用NCBI蛋白质数据库搜索同源序列,对Rhodococcus sp.R04的15种CYP450一级结构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CYP125A18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蛋白质的光谱学特性以及与唑类药物互作情况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Rhodococcus sp.R04 15种CYP450均含有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和铁血红素催化中心。SDS-PAGE分析表明,CYP125A18分子量约为50 k D,CYP125A18还原态和CO结合后与CYP125A18氧化态的差示光谱表现为典型的CYP450光谱特性。CYP125A18与底物4-胆甾烯-3-酮结合后,血红素铁全部转变为高自旋状态;与唑类药物滴定后发生了II型光谱转变。解离常数表明,7种唑类药物与CYP125A18的亲和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酮康唑、益康唑、4-苯基咪唑、氟康唑、4-甲基-2-苯基咪唑、克霉唑、甲硝唑。上述发现对研究CYP125代谢胆固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疾病耐药性研究及药物选择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球菌(rhodococcus sp.)R04 CYP125A18 唑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dococcus sp.SHZ-1腈水合酶的高酶活发酵工艺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超 张根林 +1 位作者 李春 吴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32,共4页
通过研究发酵过程中溶氧、生物量、腈水合酶活力以及残糖的变化规律和搅拌速度、通气量、接种量及诱导剂对产腈水合酶的影响,确立了5L发酵罐中Rhodococcus sp.SHZ-1腈水合酶的高酶活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溶氧控制在30%以... 通过研究发酵过程中溶氧、生物量、腈水合酶活力以及残糖的变化规律和搅拌速度、通气量、接种量及诱导剂对产腈水合酶的影响,确立了5L发酵罐中Rhodococcus sp.SHZ-1腈水合酶的高酶活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溶氧控制在30%以上有利于菌体快速生长和腈水合酶的合成。在pH7.2,温度30℃的发酵条件下,适宜的腈水合酶合成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0%,通气量1.0vvm,搅拌速度采用由初始的200r/min调至500r/min的变速调控方式,同时于48h补加产酶诱导剂,发酵液腈水合酶的最高酶活力达到了9500U/mL,是摇瓶培养时最高酶活力8208U/mL的1.2倍,且比未进行工艺优化时最大产酶期缩短了20~24h,其最佳产酶期为52~6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水合酶 诱导剂 发酵 rhodococcus sp.SHZ-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胺降解菌Rhodococcus sp.E2的分离与苯胺氧化酶基因簇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云翔 陈雪婷 +5 位作者 周潮洋 裴涛 刘永闯 洪青 闫新 李顺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2-889,共8页
从江苏省南通市某农药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苯胺降解菌株E2,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的细菌。菌株E2降解苯胺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0,降解苯胺的最高浓度为800 mg... 从江苏省南通市某农药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苯胺降解菌株E2,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的细菌。菌株E2降解苯胺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0,降解苯胺的最高浓度为800 mg·L-1。该菌能降解苯胺、邻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和2,5-二氯苯胺,与已报道的苯胺降解菌的底物谱显著不同。通过扩增高度保守的片段和染色体步移,获得了菌株E2中负责苯胺降解的基因簇,该基因簇在基因组成、排布及同源性方面和已报道的基因簇有较大差异,是研究苯胺降解分子机理的较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 rhodococcus sp E2 基因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降解菌红球菌(Rhodococcus sp.)DS201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于清淼 王平 +4 位作者 刘东波 赵洪岩 邵缓缓 马喆 霍洪亮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0-147,共8页
从北京一药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得到一株能以17β-雌二醇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高效降解菌DS201.经过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分析了温度、pH值、接种量、底物浓度等因素对DS... 从北京一药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得到一株能以17β-雌二醇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高效降解菌DS201.经过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分析了温度、pH值、接种量、底物浓度等因素对DS201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S201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7,最佳接种量为2%,最适底物浓度为5mg/L.通过正交实验分析,DS201降解17β-雌二醇的最优条件是:温度30℃,pH=7,接种量为1%;培养3d能使1mg/L 17β-雌二醇完全降解.通过质谱分析,17β-雌二醇的初级降解产物是雌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Β-雌二醇 红球菌属 生物降解 雌激素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分离自北极海水红球菌(Rhodococcus sp.)B7740的生长条件及其粗类胡萝卜素提取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加蓉 杨季芳 陈福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红球菌(Rhodococcus sp.)B7740分离自北冰洋海水样品,前期实验表明其能产生大量黄色素,但是该菌生物量很低。本实验通过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发酵液起始pH值、菌种接种量等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该菌株的培养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 红球菌(Rhodococcus sp.)B7740分离自北冰洋海水样品,前期实验表明其能产生大量黄色素,但是该菌生物量很低。本实验通过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发酵液起始pH值、菌种接种量等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该菌株的培养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提取剂种类及pH、提取时间、料液比等的研究,优化了色素的提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 L陈海水中,添加5 g酵母粉,5 g葡萄糖,3 g乳糖,7 g牛肉膏;起始pH为7,培养温度为25℃,菌种接种量1.0%,160 r/min摇床培养7 d时,生物量从6.1 mg/mL上升到23.08 mg/mL,提高了278.4%。以上述培养条件下得到的干菌体为材料,采用pH为7的无水乙醇,当料液比为1∶30,浸提温度为75℃,浸提1 h重复提取2次时,色素含量为1 160.625μg/g干菌体。对色素的分析表明,该色素为类胡萝卜素,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极地微生物红球菌(Rhodococcus sp.)B7740产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球菌 类胡萝卜素 提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洋红球菌B7740(Rhodococcus sp.)产类胡萝卜素和类异戊二烯醌的抗氧化、抗增殖活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穆青 陈亚淑 +3 位作者 谢笔钧 杨季芳 陈吉刚 孙智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9-164,共6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来自北极海洋红球菌B7740类胡萝卜素和类异戊二烯醌提取物(B7CIQE)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β-胡萝卜素漂白测定、脂质和蛋白质氧化抑制实验、DNA氧化断裂抑制实验)、抗增殖活性(通过抗人肝癌细胞Hep G2和人口腔癌细胞KB增... 本实验旨在研究来自北极海洋红球菌B7740类胡萝卜素和类异戊二烯醌提取物(B7CIQE)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β-胡萝卜素漂白测定、脂质和蛋白质氧化抑制实验、DNA氧化断裂抑制实验)、抗增殖活性(通过抗人肝癌细胞Hep G2和人口腔癌细胞KB增殖实验)和细胞内抗氧化效果。实验中使用日常饮食常见高等植物来源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番茄红素)作为对照组,评价B7CIQE的生物活性:β-胡萝卜素氧化抑制率为B7CIQE(70.20%)>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66.7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7.80%)>番茄红素(1.90%);油脂开始氧化的温度顺序为B7CIQE(175℃)>β-胡萝卜素(165℃)>叶黄素(162℃)>番茄红素(160℃);蛋白质氧化抑制率为B7CIQE(25.75%)>β-胡萝卜素(24.97%)>叶黄素(17.94%)>番茄红素(10.40%);Hep G2细胞抗增殖实验半最大效应浓度为叶黄素(20.86μg/m L)<β-胡萝卜素(124.88μg/m L)<B7CIQE(126.34μg/m L)<番茄红素(139.24μg/m L);KB细胞抗增殖实验半最大效应浓度为B7CIQE(25.14μg/m L)<叶黄素(64.29μg/m L)<番茄红素(69.87μg/m L)<β-胡萝卜素(149.16μg/m L)。结果表明,与植物源类胡萝卜素相比,B7CIQE具有相对更优异的抗氧化和抗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产类胡萝卜素 微生物产类异戊二烯醌 红球菌B7740 抗氧化活性 抗增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洋红球菌(Rhodococcus sp.)B7740产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条件优化及甲基萘醌类类胡萝卜素鉴定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亚淑 汪荣 +3 位作者 谢笔钧 杨季芳 陈吉刚 孙智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30,共6页
利用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破裂细菌细胞壁,实现对类胡萝卜素的温和提取并鉴定。以加酶量、酶解时间和料液比作为单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提取条件为:菌粉与溶菌酶配比1∶10(mg/m L)、酶解时间80 min、料液比1∶80(mg/m L),此条... 利用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破裂细菌细胞壁,实现对类胡萝卜素的温和提取并鉴定。以加酶量、酶解时间和料液比作为单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提取条件为:菌粉与溶菌酶配比1∶10(mg/m L)、酶解时间80 min、料液比1∶80(mg/m L),此条件下类胡萝卜素提取量为675 μg/g。采用液相色谱-质谱串联进行类胡萝卜素的结构鉴定,液相色谱-质谱条件为:色谱柱YMCC_(30)(4.6 mm×150 mm,5μm)、检测波长450 nm、大气压力化学电离源、正离子模式、离子源温度230℃、充电电压2 000 V、质荷比扫描范围200~1 200,鉴定出分子式分别为C_(51)H_(76)O_2和C_(51)H_(74)O_2的2种甲基萘醌类胡萝卜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胡萝卜素 酶法提取 高效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质谱 红球菌B77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HDAC1通过诱导SP1去乙酰化改善类固醇诱导的小鼠骨细胞凋亡
17
作者 张申尧 卢敏 +3 位作者 邝高艳 许晓彤 付俊 曾楚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探究组蛋白脱乙酰基酶1(HDAC1)通过特异性蛋白1(SP1)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骨样细胞MLY-O4分为对照组、曲古抑菌素(TSA)组、类固醇组、类固醇+oe-NC组、类固醇+oe-HDAC1组、oe-NC组、oe-HDAC1组。对照... 目的探究组蛋白脱乙酰基酶1(HDAC1)通过特异性蛋白1(SP1)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骨样细胞MLY-O4分为对照组、曲古抑菌素(TSA)组、类固醇组、类固醇+oe-NC组、类固醇+oe-HDAC1组、oe-NC组、oe-HDAC1组。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不接受试剂诱导及细胞转染;TSA组细胞接受400 nmol/L TSA处理24 h;类固醇组接受1μmol/L地塞米松诱导24 h;类固醇+oe-NC组或类固醇+oe-HDAC1组接受oe-NC或oe-HDAC1转染,通过LipoHigh脂质体高效转染试剂行细胞转染,转染48 h后进行类固醇诱导。oe-NC组或oe-HDAC1组接受oe-NC或oe-HDAC1转染。观察各组细胞在HDAC、HDAC1蛋白、SP1蛋白、凋亡相关蛋白(裂解capase-3及Bax)、乙酰化水平、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方面的差异,采用通过免疫共沉淀验证HDAC1与SP1的相互作用。结果类固醇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升高,HDAC1下调,裂解caspase-3及Bax上调,细胞增殖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SA组、类固醇组与对照组相比,乙酰化水平显著升高,SP1蛋白显著上调,类固醇+oc-HDAC1组与类固醇+oe-NC组相比,乙酰化水平降低,HDAC1上调,SP1、裂解caspase-3、Bax下调,细胞增殖增强,细胞凋亡降低(P<0.05)。oe-NC组及oe-HDAC1组Input样本存在HDAC1蛋白条带,表明两组样本均可表达HDAC1,两组IgG抗体上并未检测出HDAC1蛋白,而两组SP1抗体上均存在HDAC1,表明HDAC1可与SP1相互作用。结论HDAC1通过介导去乙酰化修饰抑制SP1表达,从而抑制类固醇诱导的骨细胞凋亡,并促进骨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sp1 HDAC1 去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EP协定下我国应对农产品SPS贸易壁垒对策研究
18
作者 江虹 危语晗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5期39-42,共4页
RCEP协定生效使成员间关税进一步降低,开放水平和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然而,在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国际经贸新形势下,SPS贸易壁垒始终存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不断遭受变相阻碍。究其原因在于协定SPS规则存在一定模糊性、成员间SPS监... RCEP协定生效使成员间关税进一步降低,开放水平和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然而,在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国际经贸新形势下,SPS贸易壁垒始终存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不断遭受变相阻碍。究其原因在于协定SPS规则存在一定模糊性、成员间SPS监管合作不充分以及我国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我国应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探寻化解SPS贸易壁垒的应对之策,一方面积极推动RCEP协定SPS规则优化升级、促进SPS区域合作协调以及提升中国SPS规则制定话语权;另一方面完善国内动植物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对接国际农产品安全标准、完善环境标志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EP协定 农产品 spS贸易壁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附生真菌Penicillium sp.G5A-11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9
作者 梁学诚 畅文军 +2 位作者 戴好富 周丽华 曾艳波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3,共11页
文章对南海海绵共附生真菌Penicillium sp.G5A-11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进行了研究。综合运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对海绵共附生真菌Penicillium sp.G5A-11的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 文章对南海海绵共附生真菌Penicillium sp.G5A-11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进行了研究。综合运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对海绵共附生真菌Penicillium sp.G5A-11的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析并结合相关的文献数据比对,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并用四唑盐比色(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对所鉴定的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从海绵共附生真菌Penicilliumsp.G5A-11中共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N-乙酰酪胺(1)、 methyl2-(6-hydroxybenzothiazol-4-yl) acetate (2)、R-甲羟内酯(3)、烟酸(4)、altechromone A (5)、2,5-dimethy-7-hydroxychromone (6)、methyl7-hydroxy-2-methylchromone-5-carboxylate(7)、 stagonoculiepine[(2S,5R)-1-formyl-1,2,3,4-tetrahydro-5H-2,5-epiminobenzo[b]azepin-5-ylacetates](8)、(4R,5S)-5-(hydroxymethyl)-5-methyl-4-(3-oxobutyl)dihydrofuran-2(3H)-one(9)、9α-hydroxy-1,2,3,4,5,10,19-heptanorergosta-7,22-diene-6,9-lact (10)、3β,5α,9α-tr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11)、过氧化麦角甾醇(12)、(22E,24R)-24-methylcholesta-2,22-diene-3β,5α,6β-triol(13)、麦角甾醇(14)、豆甾醇/β-谷甾醇(15)、3β,5α-d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16)和3β,5α-dihydroxy-6β-methoxyergosta-7,22-diene(17)。其中,化合物7和9为新天然产物。肿瘤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0对肿瘤细胞K562 (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和SGC-7901 (人胃癌细胞)显示出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最大抑制浓度值分别为(12.07±0.12)μmol·L^(-1)和(13.17±0.02)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Penicillium sp. 化学成分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内生真菌Nigrospora sp.中一个新的聚酮化合物
20
作者 陈浩阳 张继宇 +3 位作者 徐孟飞 付硕硕 徐会有 倪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1-1054,共4页
研究三七内生真菌Nigrospora sp.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应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该菌株土豆液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聚酮类化合物,根据NMR、HR-ESI-MS、ECD等方法确定其结构,分别鉴定为... 研究三七内生真菌Nigrospora sp.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应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该菌株土豆液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聚酮类化合物,根据NMR、HR-ESI-MS、ECD等方法确定其结构,分别鉴定为(R)-2-methyl-4-(2-oxobutyl)cyclopent-2-en-1-one(1)、multiplolide A(2)、8-O-acetylmultiplolide(3)。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环戊烯酮类衍生物,化合物2和3是十元大环内酯类衍生物,均为首次从Nigrospora sp.分离得到。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具有微弱的抗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64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Nigrospora sp. 聚酮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