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ddition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Rice Straw Returning 被引量:2
1
作者 Dai Jian-jun Liu Li-zhi +4 位作者 Wang Xiao-chun Fang Qiu-na Cheng Ye-ru Wang Dan-ni Peng Xian-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3期21-30,共10页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was discussed.Completely randomized experiment of the two factors of the three levels was designed,and a total of nine treatments of indoor soil incub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Full amount of rice straw was applied to the soil in this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different amounts of brown sugar and urea were added in the three levels of 0(no carbon source and nitrogen source),1(low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and 2(high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the rice straw could increase the soil carbon content.Compared with T0N0,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of T2N2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170.48%;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1N2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8.14%and the free humic acid carbon contents of T0N2,T1N1 and T2N0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6.16%and 45.55%and 47.80%,respectively;howev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of treatments at later incubation periods.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could promote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all of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of adding sugar and ure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0N0 treatment.Therefore,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rice straw returning could improv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ontent,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raw returning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soil enzyme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ed for the Stud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Slow-Release Carrier Life Sludge
2
作者 LI Junlong XIE Peng +2 位作者 YAN Fangfang QIU Qing FENG Qiming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46-46,共1页
After the sewage treatment, putting the wet sludge in which the heavy metal content is extremely low, corrupt and broken straw, bentonite, urea in proportioning according to the certain ratio, mixing well-distributed,... After the sewage treatment, putting the wet sludge in which the heavy metal content is extremely low, corrupt and broken straw, bentonite, urea in proportioning according to the certain ratio, mixing well-distributed, taking the shape of Nitrogen slow-release fertilizers, doing the dynamic bioleaching test by the method of Artificial rainfall simulation, researching the slow-release characteristic, water retention. When the mass ratio of the wet sludge whose water content is 82.5%: bentonite: corrupt and broken straw: urea is 62.5: 12.5: 12.5: 12.5, drip washing the 10g Nitrogen slow-release fertilizers by the 80ml distilled water after 48h, the residue rate of urea is 29.63%; Under the room temperature of 25 ℃, 77%RH, moisture evaporate 46.32% after 60 h.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low-release fertilizer has a good release-effect of nitroge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ffect. It provides the basic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ewage in the aspect of Nitrogen slow-release fertiliz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 SLUDGE BENTONITE corrupt and broken straw UREA nitrogen slow-release fertiliz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及碳利用效率的影响
3
作者 邹文秀 张乃文 +4 位作者 陈旭 严君 陆欣春 朱园辰 韩晓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6,共13页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秸秆(S)、腐熟剂(D)、氮肥(N)及还田方式4个因素,具体处理包括:对照(CK),无添加;秸秆碎混(S);氮肥(N);秸秆碎混+氮肥(S+N);秸秆碎混+腐熟剂(S+D);秸秆碎混+氮肥+腐熟剂(S+N+D);秸秆尼龙袋填埋+氮肥+腐熟剂(SⅡ+N+D)。培养期为90天,于第30、60、90天进行破坏性取样,用电镜观测秸秆的纤维结构,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MBC、MBN、MBP)和酶活性,计算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结果】相比CK和S处理,培养60、90天时S+N+D处理秸秆表面结构出现大量孔洞。各处理下微生物量及相关胞外酶活性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最高活性时期(培养60天),S+N+D较S+D处理MBC、MBN和MB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4.0%、55.0%和38.4%。SⅡ+N+D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显著低于S+N+D处理。根据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各处理土壤均受碳、磷限制,最低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出现在S+D(向量长度1.35±0.01)处理,最低磷限制出现在S+N+D(向量角度49.08°±1.42°)处理。除培养第30天外,S+N+D处理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均较高,且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微生物资源限制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腐熟剂与氮肥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减缓秸秆带来的土壤微生物资源碳、磷限制,进而加速秸秆的分解,提高碳利用效率,因此,建议在实施秸秆还田措施时,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和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剂 秸秆 氮肥 酶化学计量学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缓释碳源的制备及其反硝化脱氮性能研究
4
作者 徐丽 隋媛 董月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7-52,共6页
为解决玉米芯纤维素碳源COD释放量低,持续性差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碱处理方式对玉米芯释碳规律的影响,优选出释放特性良好的碳源处理方式,并采用包埋技术改变玉米芯的持续释放特性。采用未改性玉米芯、质量分数1%、3%、5%NaOH改性的玉... 为解决玉米芯纤维素碳源COD释放量低,持续性差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碱处理方式对玉米芯释碳规律的影响,优选出释放特性良好的碳源处理方式,并采用包埋技术改变玉米芯的持续释放特性。采用未改性玉米芯、质量分数1%、3%、5%NaOH改性的玉米芯作为碳源,观察各组的释放情况;以不同比例的聚乙烯醇(PVA)与海藻酸钠(SA)作为包埋骨架,选出最优的配比;研究温度、搅拌强度、投加量对复合缓释碳源P-S-C颗粒静态反硝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5%NaOH改性的玉米芯COD释放量最大,可达128.59 mg/(g·L),更适合作为内部碳源;P∶S=8∶1的P-S-C颗粒缓释持续性好,相比于未作包埋处理的碳源最高释碳速率减少了71.20%;温度控制在25~30℃、转速设置在50 r/min至100 r/min、投加量为5 g/250 mL时既可以避免碳源的浪费也可以保证NO3--N有较好的去除率。结果表明选取质量分数为5%NaOH改性的玉米芯作为内部碳源,P∶S=8∶1作为包埋骨架的最优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处理 包埋骨架 复合缓释碳源 反硝化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轮作还田秸秆配施氮肥腐解及碳氮释放特征
5
作者 刘雅璐 舒俊华 +5 位作者 胡诚 刘东海 乔艳 肖卓熙 张智 伍玉鹏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5-203,共9页
南方稻油轮作区还田秸秆量大,在土壤中存在与作物争氮的问题,通过配施氮肥调节还田秸秆碳氮比,是优化秸秆还田条件下养分综合管理的重要支撑。采用田间尼龙网袋法,将秸秆与尿素混合调节目标碳氮比至35、25和15,研究配施氮肥对还田秸秆... 南方稻油轮作区还田秸秆量大,在土壤中存在与作物争氮的问题,通过配施氮肥调节还田秸秆碳氮比,是优化秸秆还田条件下养分综合管理的重要支撑。采用田间尼龙网袋法,将秸秆与尿素混合调节目标碳氮比至35、25和15,研究配施氮肥对还田秸秆腐解及碳、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1年的腐解周期中,油菜和水稻秸秆均表现为先快速腐解,随后分别在第30 d和第45 d进入慢速腐解期,不同处理间秸秆腐解规律一致。油菜秸秆累积腐解率以3个配施氮肥处理(52.81%~56.13%)显著高于对照处理(47.84%),水稻秸秆则以配施氮肥25 kg/hm^(2)时累积腐解率(82.9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碳、氮释放结果显示,油菜和水稻秸秆碳以及水稻秸秆氮均表现为逐渐释放的特征,而油菜秸秆氮则整体表现为释放-吸附的动态特征;油菜秸秆碳和氮均是以配施氮肥40 kg/hm^(2)时累积释放率最高,分别为72.29%和18.26%,而水稻秸秆碳和氮则均是以配施氮肥25 kg/hm^(2)时累积释放率最高,分别为86.35%和71.05%。综上所述,油菜和水稻秸秆配施氮肥最佳用量分别为40和25 kg/hm^(2),即油菜和水稻还田秸秆目标碳氮比分别调至25和35时,有利于秸秆腐解和碳、氮释放,以避免与作物竞争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碳氮比 腐解速率 配施氮肥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褐土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6
作者 肖广敏 刘蕾 +6 位作者 王雪晴 王策 赵欧亚 侯利敏 茹淑华 王凌 孙世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1310,共10页
团聚体的形成受农业管理措施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土类上差异较大。褐土是河北省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明确褐土长期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对于提升土壤质量、实现藏粮于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褐土区... 团聚体的形成受农业管理措施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土类上差异较大。褐土是河北省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明确褐土长期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对于提升土壤质量、实现藏粮于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褐土区秸秆还田与施氮长期定位试验,选择其中不施氮肥秸秆还田(CK)、传统施氮肥秸秆还田(CON)、优化施氮肥秸秆还田(OPT)和传统施氮肥秸秆移除(CON-S)4个处理,研究施氮和秸秆还田对褐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各粒径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的影响。通过湿筛法筛分土壤得到4种不同粒径团聚体,检测不同团聚体中SOC和TN含量,计算不同处理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各级团聚体对SOC和TN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钙是石灰性褐土团聚体形成的主要胶结物质,秸秆还田显著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提高团聚体稳定性,但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团聚体稳定性无显著影响。相同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SOC含量,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SOC含量。施氮显著增加了各级团聚体TN含量,相同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各级团聚体TN含量。团聚体SOC和TN含量均表现出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降低的趋势。与秸秆移除相比,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2mm、0.25~2mm团聚体SOC和TN的贡献率,降低了0.053~0.25mm和<0.053mm团聚体贡献率,但施氮量对团聚体SOC和TN贡献无显著影响。优化施肥与传统施肥相比团聚体组成及SOC和TN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褐土区在秸秆还田措施下通过优化施氮可以提升土壤稳定性和肥力水平,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水稳定性团聚体 秸秆还田 施氮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蓝藻添加量对低温秸秆腐解和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吴帆 樊聪聪 +3 位作者 赵丽霞 梁玉婷 赵远 王晓玥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4,共8页
为探究不同固氮蓝藻添加量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机制,采用微宇宙试验和网袋法,设置秸秆还田(CK)、秸秆+低添加量蓝藻(LBA)、秸秆+中添加量蓝藻(MBA)、秸秆+高添加量蓝藻(HBA)4个处理,在10℃下培养90d,分别测定30、60和90 d后,不同... 为探究不同固氮蓝藻添加量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机制,采用微宇宙试验和网袋法,设置秸秆还田(CK)、秸秆+低添加量蓝藻(LBA)、秸秆+中添加量蓝藻(MBA)、秸秆+高添加量蓝藻(HBA)4个处理,在10℃下培养90d,分别测定30、60和90 d后,不同处理下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并利用Biolog方法分析秸秆腐解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潜势(AWCD)及其α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蓝藻添加量下,秸秆腐解速率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并且随腐解时间增加,微生物碳源代谢的活性潜势,特别是对碳水化合物等易分解碳源的代谢活性潜势显著降低。蓝藻添加量显著影响了秸秆的腐解速率和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功能潜势及其多样性。在腐解30 d内,HBA处理中水稻秸秆腐解速率最高;在腐解30 d后,LBA处理中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最高,而MBA和HBA处理中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最低。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在90d的腐解期内,微生物对多聚物等复杂碳源的分解是促进低蓝藻添加量下秸秆腐解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与低氮条件下,微生物的氮挖掘机制有关。本文为促进寒温带稻田中的水稻秸秆腐解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固氮蓝藻 秸秆腐解 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对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8
作者 骆美 李静 +6 位作者 高庭峰 Nebiyou Legesse 刘莹 张可欣 赖锡军 马友华 胡宏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9,共14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缓释肥和水溶性肥料配施化肥对稻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及机制,于2022—202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推荐施肥(OF)、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SF)、缓释肥与化肥配施(SRF)和水溶性肥料与化肥配施(WSF)5个处理,对... 为探讨秸秆还田、缓释肥和水溶性肥料配施化肥对稻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及机制,于2022—202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推荐施肥(OF)、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SF)、缓释肥与化肥配施(SRF)和水溶性肥料与化肥配施(WSF)5个处理,对稻田径流氮磷流失、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RF和WSF处理较OF处理均降低径流氮磷流失量,年平均总氮流失量分别降低43.73%和45.10%,总磷流失量分别降低57.34%和62.36%,而SF处理2022年总氮和总磷流失量分别提高了11.64%和25.00%;与OF处理相比,SF、SRF和WSF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提高1.78%、2.67%和1.45%,各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肥力指标均有提升效果,总体表现为SRF处理提升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稻田径流总氮流失量和总磷流失量均与径流量、径流氮磷浓度、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呈正相关,而与氮磷浓度比、土壤pH、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磷含量呈负相关。因此,缓释肥配施化肥和水溶性肥料配施化肥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氮和磷径流损失,是促进巢湖地区农业可持续生产和减少稻田面源污染的有效农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缓释肥 水溶性肥料 水稻产量 氮磷流失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氮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俊滔 石艳平 +5 位作者 曹梦娇 任佳佳 王晔青 陈轶平 王艺蓉 陈贵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590-594,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缓控释肥和脲铵分别替代传统复合肥和尿素,同时进行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缓控释肥+脲铵+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对氮累积量和氮肥...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缓控释肥配合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缓控释肥和脲铵分别替代传统复合肥和尿素,同时进行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缓控释肥+脲铵+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对氮累积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有提升作用。在相对较合理的施氮条件下,继续减施氮肥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且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推广使用基施缓控释肥、追施脲铵配合秸秆还田的施肥模式,但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损失,667 m^(2)化肥总氮投入应不低于12 kg,以12~15 kg为宜,实现晚稻丰产与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缓控释肥 秸秆还田 氮肥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初期农田土壤剖面碳氮迁移转化特征
10
作者 张志远 吴涵 +3 位作者 蓝平 付行 任文林 辛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49,I0020,共9页
秸秆还田是一种农业外源碳氮输入的可持续方式,但秸秆中的碳氮迁移转化也可能对深层土壤乃至地下水产生潜在影响。通过土柱淋溶和微生物培养周期实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初期农田土壤剖面碳氮迁移转化特征,并进行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及... 秸秆还田是一种农业外源碳氮输入的可持续方式,但秸秆中的碳氮迁移转化也可能对深层土壤乃至地下水产生潜在影响。通过土柱淋溶和微生物培养周期实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初期农田土壤剖面碳氮迁移转化特征,并进行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及功能预测。研究发现,0~40 cm浅层土壤较难积累溶解有机碳(DOC),而40~100 cm深层土壤的DOC总体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所积累,产生的CO_(2)向外部环境排放较慢,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较深层土壤的碳储量。经过几个周期淋溶稳定后,0~60 cm(特别是20~40 cm)的土壤中可以维持较高的硝氮和氨氮含量,有助于土壤保肥,也能有效阻止过量氨氮渗透至深层土壤乃至地下水。N_(2)O排放至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化能异养菌、有机氮分解菌和反硝化菌是土壤碳氮循环的核心驱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溶解有机碳 关键氮素 淋溶 微生物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及小麦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李梦娟 晏宇航 +3 位作者 李慕嵘 史丽丽 KEM SENOU PAVEL DARYL 王小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33-41,55,共10页
为了探寻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田合理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NSR;秸秆半量还田,HSR;秸秆全量还田,TSR)和4个施氮量处理(N0,0;N1,90 kg/... 为了探寻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田合理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NSR;秸秆半量还田,HSR;秸秆全量还田,TSR)和4个施氮量处理(N0,0;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研究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小麦群体光合指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SR和TSR配施氮肥N2、N3能有效提高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HSR配施氮肥N2、N3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HSR配施N3能提高越冬期土壤硝态氮含量,TSR配施N2、N3能提高开花期至成熟期0~1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HSR+N3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孕穗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使其有较高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秸秆还田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而施氮量增加则提高花前干物质积累比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HSR+N3处理的产量最高。综上,在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秸秆半量还田配施180~270 kg/hm^(2)氮肥能最大程度实现增产,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生长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苯乙醇在烟草秸秆活性炭上的吸附及缓释性能
12
作者 许克静 刘向真 +7 位作者 刘语煊 马一琼 郝辉 张智轩 方志辉 梁淼 陈小龙 张峻松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以烟草废弃秸秆为碳源,选择3种活化时间(60、75、90 min),采用热解活化法制备烟草秸秆活性炭(TSAC60、TSAC75、TSAC90),利用制备的3种活性炭(TSAC)研究其对β–苯乙醇的吸附和释放行为,并采用动力学模型分析孔隙结构对β–苯乙醇吸附和... 以烟草废弃秸秆为碳源,选择3种活化时间(60、75、90 min),采用热解活化法制备烟草秸秆活性炭(TSAC60、TSAC75、TSAC90),利用制备的3种活性炭(TSAC)研究其对β–苯乙醇的吸附和释放行为,并采用动力学模型分析孔隙结构对β–苯乙醇吸附和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活化时间下制备的3种TSAC孔隙结构有差异,当活化时间从60 min增至90 min时,微孔率由66.39%降低至24.81%;TSAC对β–苯乙醇的负载均以物理吸附为主,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TSAC60对β–苯乙醇的平衡吸附率最高,为101.49%,但吸附速率常数最小;TSAC负载的β–苯乙醇热稳定性增加,其中TSAC60对β–苯乙醇的缓释效果最明显,Page模型可较好地描述β–苯乙醇的非等温热释放过程;β–苯乙醇从3种TSAC中释放的过程均符合Korsmeyer–Peppas模型,等温释放过程均以Fick扩散为主,TSAC60中β–苯乙醇在35d时的释放率为27.34%;TSAC中的微孔结构是影响其对β–苯乙醇吸附和缓释性能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秸秆 活性炭 β–苯乙醇 吸附 缓释 热稳定性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冬小麦旗叶碳氮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3
作者 陈如雪 孙丽芳 +6 位作者 张芯源 牟海萌 张永新 袁丽雪 彭仕乐 王壮壮 王永华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01-1913,共13页
探究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干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旨在阐明其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为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于2021—2023年连续2年设置微耕机旋耕掩埋秸秆还田(T1)、... 探究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干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旨在阐明其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为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于2021—2023年连续2年设置微耕机旋耕掩埋秸秆还田(T1)、秸秆配施商品微生物菌剂+微耕机旋耕掩埋还田(T2)、秸秆配施真菌-细菌复合微生物菌剂(侧孢短杆菌WPL-3、黑曲霉BLH-22、哈茨木霉GZX-3)+微耕机旋耕掩埋还田(T3)和秸秆不还田(CK)4个处理池栽对比试验,重点研究其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秸秆还田和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组合均能提高冬小麦产量,优化产量构成因素。T3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较T2、T1和CK分别提高5.47%、10.41%和15.27%,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CK和T1。与CK和T1处理相比,T3处理开花及花后的碳代谢SPS和SS酶活性及氮代谢NR和GS酶活性均显著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籽粒干重亦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协同真菌-细菌复合微生物菌剂(T3)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其多途径调控机制主要是哈茨木霉-侧孢短杆菌协同调控,加速秸秆腐解,提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T2相比,酶活性呈提高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优化冬小麦“源-流-库”动态关系,强化籽粒灌浆物质基础,促使花后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效率提高18.4%(与T2相比,转移效率提升3.1个百分点),最终产量较T2处理显著提高5.47%。因此,相较于商品菌剂处理(T2),秸秆还田协同真菌-细菌复合微生物菌剂(T3)处理可作为黄淮南部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的可靠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干物质生产 碳氮代谢 产量形成 冬小麦 微生物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热带喀斯特4种典型适生树种凋落叶分解及碳、氮释放特征
14
作者 裴广廷 张雪冰 +5 位作者 贺同鑫 巢林 胡宝清 龙继凤 刘晟源 孙建飞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64-7575,共12页
土壤养分提升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探究喀斯特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特征可为筛选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的优良树种提供数据支撑。以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广西棋子豆(Archidendron guangxiensis)、东京桐(Deutzianthus... 土壤养分提升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探究喀斯特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特征可为筛选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的优良树种提供数据支撑。以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广西棋子豆(Archidendron guangxiensis)、东京桐(Deutzianthus tonkinensis)、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和海南椴(Hainania trichosperma)4种岩溶适生树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365d的凋落叶分解实验,分析不同树种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和碳、氮释放特征及调控因素。结果显示:凋落叶分解速率为海南椴(k=0.66)>蚬木(k=0.45)>东京桐(k=0.42)>广西棋子豆(k=0.39),分解95%的时间分别为4.51a、6.72a、7.17a、7.68a。初始碳含量、单宁含量、比叶面积和标准持水力是共同调控质量损失率的主要化学和物理性状。碳释放速率为海南椴>东京桐>蚬木>广西棋子豆,碳释放常数k为0.74-1.17,高于全球平均值0.69。氮释放速率为海南椴>广西棋子豆>东京桐>蚬木。碳、氮释放解耦,碳释放受初始化学性状(纤维素、氮/磷、氮、碳)和物理性状(比叶面积、标准持水力)共同调控,而氮释放主要受初始化学性状(碳/氮、木质素/氮、氮、木质素、氮/磷)调控。综上,海南椴凋落叶分解及碳、氮释放速率最快,固氮树种广西棋子豆凋落叶氮含量最高且具有较高的氮释放速率。海南椴和广西棋子豆是北热带喀斯特的优势适生树种,凋落叶年输入量较大,分解速率和氮释放速率较高,可作为石漠化土壤养分提升的潜在优选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碳氮耦合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调控的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分析与展望
15
作者 杨聃 祖绍颖 薄琳 《农业工程》 2025年第8期48-52,共5页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是培肥土壤、增强地力的有效途径。针对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应用面临的前期腐解慢、易诱发病害及增加有害气体排放等问题,从碳氮调控角度总结概括该技术在还田模式、对土壤碳氮转化及水稻产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是培肥土壤、增强地力的有效途径。针对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应用面临的前期腐解慢、易诱发病害及增加有害气体排放等问题,从碳氮调控角度总结概括该技术在还田模式、对土壤碳氮转化及水稻产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基于碳氮调控的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优化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全量还田 秸秆腐解 碳氮调控 生物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芯与秸秆作为缓释碳源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丽 钱永 崔鹏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2-377,共6页
目的 为解决低C/N污水中碳源不足的问题,探究以玉米芯与秸秆作为固体缓释碳源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使用NaOH溶液、H2O2溶液及NaOH与H2O2的混合液对玉米芯与秸秆进行改性,通过静态试验测定改性后固体碳源的质量变化,分析改性后固体碳源的... 目的 为解决低C/N污水中碳源不足的问题,探究以玉米芯与秸秆作为固体缓释碳源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使用NaOH溶液、H2O2溶液及NaOH与H2O2的混合液对玉米芯与秸秆进行改性,通过静态试验测定改性后固体碳源的质量变化,分析改性后固体碳源的浸出液中COD、NH_(4)^(+)-N、TN、TP的释放规律,对改性后固体碳源的可生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经过预处理后的固体碳源释碳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经过碱处理组的质量减少最为明显,经过碱处理后的玉米芯具有良好、持久的释碳能力,氮磷的释放量几乎可忽略不计,经过碱处理后的玉米芯和秸秆的可生化性均有所提高,玉米芯的可生化性能增强更明显,更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结论 经过碱性溶液处理后的玉米芯更适于作为固体缓释碳源应用于低C/N污水的脱氮除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C/N污水 固体缓释碳源 玉米芯 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氮肥水平对秸秆碳固定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旭超 张紫薇 +6 位作者 王若飞 冯成 曹凑贵 王浩 杨青华 张学林 胡权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6-1565,共10页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养分循环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氮肥对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SOC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向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2)(N0)、120 kg(N)∙hm^(-2)(N120)、240 kg(N)∙hm^(-2)(N240)、3...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养分循环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氮肥对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SOC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向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2)(N0)、120 kg(N)∙hm^(-2)(N120)、240 kg(N)∙hm^(-2)(N240)、360 kg(N)∙hm^(-2)(N360)]的稻田土壤中添加^(13)C标记的小麦秸秆,在水稻成熟后采集土样测定不同碳组分含量以及δ^(13)C值,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结果显示,与N0处理相比,N240和N360处理中SOC显著提高7.8%和7.4%,全氮显著提高37.2%和34.3%,溶解性有机碳显著提高33.7%和48.6%,微生物量碳显著提高97.9%和89.6%;但土壤碳氮比显著降低21.6%和20.0%。相比N0处理,N120处理的SOC、全氮、碳氮比和溶解性有机碳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此外,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氮肥使细菌含量显著提高24.7%~55.4%,真菌含量显著提高18.3%~30.2%,总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18.1%~45.2%。施用氮肥提高>2000μm和250~2000μm团聚体的占比以及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C)和微团聚内颗粒有机碳(iPOC)组分的有机碳储量,同时分别显著增加了fPOC和iPOC组分中δ^(13)C值128.3%~194.8%和105.6%~216.9%。但是在高氮(N360)处理下,除fPOC组分外,其他各有机碳组分储量未持续增加。结构方程表明,施用氮肥可通过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中fPOC组分中有机碳储量,或者促进微生物群落活性增加iPOC组分中有机碳储量来提高SOC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适量氮肥能够促进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固定并且增加SO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土壤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稳定同位素标记 土壤微生物 秸秆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齐智娟 徐敬文 +3 位作者 张忠学 宋芳 李铁成 孙嘉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293,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kg/hm^(2),对照)2种施氮模式,共计6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土壤CO_(2)排放通量以及玉米收获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探究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N、S1N、S0N、S2W、S1W、S0W,其中S2N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较S0W处理显著增加70.31%(P<0.05)。在相同施氮模式下,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SOC、DOC、MBC含量,且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S1N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3534.4kg/hm^(2),作物碳排放速率最低,为0.122kg/kg。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其中S1N处理碳平衡值和土壤固碳潜力最大,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13.12%~94.05%、3.49%~25.32%。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氮(S1N处理)可以实现黑土玉米田土壤固碳减排和作物增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田 黑土 秸秆还田 氮肥 CO_(2)排放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东北地区褐土稳定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磊 张然 +5 位作者 陈雅丽 牛翠云 翁莉萍 马杰 李永涛 张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1-589,共9页
为探究长期施用氮肥和秸秆还田措施下农田土壤总有机碳(TOC)的稳定性,以辽宁省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连续8 a施肥的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质酸碱提取和密度分级实验、金属氧化物形态提取实验、碳14定年和次氯酸钠氧化实验... 为探究长期施用氮肥和秸秆还田措施下农田土壤总有机碳(TOC)的稳定性,以辽宁省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连续8 a施肥的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质酸碱提取和密度分级实验、金属氧化物形态提取实验、碳14定年和次氯酸钠氧化实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长期施用氮肥和秸秆下农田土壤TOC的含量、化学组成及其年龄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不施氮肥),单施氮肥处理组的TOC含量降低了5.5%,而氮肥配施秸秆组则升高了2.8%,但两个处理土壤碳氮比均高于对照。随着氮肥和秸秆的加入,土壤有机质酸碱可提取部分的总占比降低,其中胡敏酸从63.6%降低到49.5%,酸碱不可提取部分(即胡敏素)的占比升高(25.9%~39.0%);各处理间土壤TOC的轻、重组分级没有显著差异,均以重组有机碳为主要成分,占TOC的62.3%±0.4%。同时,重组分中可提取的碳和铁铝的比值非常低,表明重组分里的土壤有机质除了与铁铝氧化物结合之外,很可能大部分以团聚或者包被的形式与黏土结合。碳14定年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中土壤的年龄在距今2000 a左右,试验区农田土壤以长期稳定有机碳为主。研究表明,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向土壤中增加新有机碳,增加了土壤中矿质结合的胡敏素类有机质;而所产生的激发效应导致土壤中部分原有的稳定有机碳降解,减少了腐植酸类有机质。新增有机碳的不稳定性及激发效应导致的原有稳定有机碳的降解,制约了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土壤TOC累积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秸秆 褐土 稳定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冰 孟祥海 +5 位作者 王佰成 王文慧 时新瑞 徐德海 张帅 张星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24-29,共6页
为促进作物稳产增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免耕(NT)、浅耕(ST)、深耕(DT)]及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T)、秸秆离田]下,黑土区土壤剖面(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养分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促进作物稳产增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免耕(NT)、浅耕(ST)、深耕(DT)]及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T)、秸秆离田]下,黑土区土壤剖面(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养分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在各耕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NT-T、DT、ST-T和DT;全氮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ST-T、DT、NT-T和NT-T;速效氮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DT-T、DT-T、DT和NT;土壤各耕层pH均为ST处理最高;土壤含水率在0~10 cm土层中NT-T处理最高,其他土层中均为ST-T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ST-T处理最高。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含水率在秸秆还田方式下表现最高;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无论在秸秆是否还田下,浅耕和深耕的方式均优于免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不同耕层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