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3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MOTE SESING INVESTIGATION AND APPRAISAL OF LAND USE AND CAPACITY IN TH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GORGES’PROJECT
1
作者 Zhou Wancun (Chengdu Institue of Mountain Dissaster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遥感信息》 CSCD 1990年第A02期43-44,共2页
The region around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 has an area of 62552 square kilometres and population of 20.14 million. It limits a range hetween the sorth-north watersheds and from Yichang of Hubei Pr... The region around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 has an area of 62552 square kilometres and population of 20.14 million. It limits a range hetween the sorth-north watersheds and from Yichang of Hubei Province to Jiangjin of Sichuan, including 24 cities and counties-Chongjing, Yichang and Wanxian etc. In this region, relief are mainly hills and middle-low mountains. Remote censing investigation and appraisal of land use and capacity which are two of the major restrict factors fo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have provided related scientific bases for macro-dicision-making of the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JECT REMOTE SESING INVESTIGATION AND APPRAISAL of LAND USE AND CAPACITY IN TH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GORG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阮素梅 邵恬恬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长三角“一市三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3年的面板数据,对长三角区域省(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区域差异等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第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长三角“一市三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3年的面板数据,对长三角区域省(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区域差异等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第一,长三角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第二,新质劳动资料对长三角区域新质生产力的贡献最为突出,其次是新质劳动者和新质劳动对象;上海市新质劳动对象的贡献最高,江苏省新质劳动者的贡献占比较大,浙江省新质劳动资料的贡献则更加突出,而安徽省虽没有突出优势,但其新质生产力增长率最高。第三,长三角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极化现象,且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内部存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省内发展不均衡;从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看,长三角区域新质生产力不存在“跨越式”发展,但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该研究能够为实现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尤其为培育和实现安徽省新质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长三角区域 时空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与时空演进——基于粗糙集与未确知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韶华 张学娇 张伟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2,共12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基于“要素—结构—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引入时间加权的粗糙集理论与未确知模型进行多指标综合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基于“要素—结构—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引入时间加权的粗糙集理论与未确知模型进行多指标综合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考察地区差异及时空演进规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地区间差异始终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中、下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消失;除云南外的1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等级不断提升,且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态势。研究结论可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发展 长江经济带 高质量发展 地区差异 时空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服务供给如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郁 李竞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77,共21页
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各类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与质量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有着显... 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各类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与质量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有着显著的差异,民生型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经济型公共服务供给规模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还分别通过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提高城市间居民收入差异的中介机制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城市中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机制也有显著区别,人口规模和非户籍人口比例在公共服务供给作用机制中的影响最为突出和普遍,民生型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为突出和普遍,而经济型公共服务的影响仅限于经济高增速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机制未形成。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公共服务供给政策。针对中小城市,应全面加大各种类型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提升供给质量;而流动人口较多的大中型城市则应更大力度地推动户籍政策改革,使得流动人口获得更多的公共福利,以更有效地发挥民生型公共服务供给对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 作用机制 城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时空动态格局及减排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娜 倪远之 +3 位作者 张敏 陈小华 王振旗 沈根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517,共13页
精准掌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现状并因地制宜制定减排策略,对于长三角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细化了研究尺度并完善了测算体系,在市级尺度下对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围绕减... 精准掌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现状并因地制宜制定减排策略,对于长三角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细化了研究尺度并完善了测算体系,在市级尺度下对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围绕减排措施及减排潜力展开探讨。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种植业碳排放量呈现持续下降-波动上升-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2014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7.17×10^(7)t;2014年后农业GDP增长率上升,碳排放量下降,呈现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量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高排放地区集中在皖中、苏中以及苏北地区,且排放量的空间重心从江苏省南京市逐年向北部的安徽省滁州市移动。通过实施水分管理、优化施肥方式、推广低碳水稻品种、整合耕地资源等措施,预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84×10^(7) t。本研究揭示了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的动态特征、现状规律及空间差异性,丰富了该区域碳排放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制定有效的种植业碳减排策略和实现种植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碳排放 排放系数法 长三角地区 标准差椭圆 脱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2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和地域差异性分析
6
作者 邵雅芳 朱大伟 +3 位作者 郑欣 牟仁祥 章林平 陈铭学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6,共13页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国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及其在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了2002−2022年种植于江苏省、安徽省和浙江省的粳稻样品共计11,310份,检测并分析了稻米的粒长、长宽比、糙米率、精米...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国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及其在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了2002−2022年种植于江苏省、安徽省和浙江省的粳稻样品共计11,310份,检测并分析了稻米的粒长、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挖掘了不同地区粳稻的品质特点。【结果】江苏省粳稻粒型和整精米率在2002−2022年间的变化比较稳定;垩白度在2002−2019年在3.06%~4.93%范围内波动,其平均值和波动范围均在2020−2022年大幅减少;年平均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在2012和2013年较上年下降了约2%,最后稳定在13.2%~14.8%。浙江省粳稻的粒型从2012年开始逐渐向长粒粳稻的方向发展;整精米率呈锯齿形变化,年平均值在2011−2014年较高,2018−2022年较低;垩白度在2002−2006年呈锯齿状波动,2007−2015年达到高位后,于2016−2018年和2019−2022年逐步下降;除2013−2017年外,年平均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在15.3%~16.8%范围内波动,并于2016年开始出现一批低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粳稻品种。安徽省粳稻的粒型从2020年开始向长粒型方向发展;整精米率的下降可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9年、2010−2014年、2018−2022年);垩白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进一步降低的趋势,2008−2014年较高;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12年的大幅波动阶段,第二阶段为2013−2022年的小幅波动并趋于稳定的阶段。三个省份透明度的达标率在大多数年份均达到80%。蛋白质含量、糙米率、精米率、碱消值和胶稠度等指标在长三角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间差异较小。【结论】长三角地区的粳稻品质逐渐朝着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优良的方向发展。江苏省的粳稻粒长较短,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好,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较长;浙江省的粳稻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欠佳,粒型逐渐变长,胶稠度和碱消值偏小;安徽省的粳稻粒型及其他各项品质指标介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粳稻 粒型 整精米率 垩白度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7
作者 任化准 吴光东 束龙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83,共8页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水文过程,结合统计及地统计方法,定量识别了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63~2020年长江源区年降水量、实际蒸散发量、径流量和产水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35,1.00,0.12 mm/a和0.36 mm/a;年水源涵养能力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4 mm/a,但年内、年际变化却极为明显,水源涵养能力主要集中在秋季和暖季。(2)水源涵养能力空间上呈现从上游到下游增加的趋势;通天河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当曲河其次,楚玛尔河和沱沱河水源涵养能力较小。(3)水源涵养能力主要受降水量、产水量、地下径流量、干旱指数、蒸散发能力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能力 降水量 蒸散发量 径流量 产水量 时空特征 SWAT模型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视角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8
作者 宁朝山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22,共8页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实证考察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珠江流域处于居中水平,黄河流域处于最低水平;2)在区域差异上,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内部差异最小,珠江流域内部差异最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间差异最大,流域间差异是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在动态演进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域内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尤其是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均衡化发展趋势更为明显,珠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较为突出,黄河流域非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呈现减弱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更为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与长江两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9
作者 程文亮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27,共9页
为给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构建了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相关分析法及QAP分析方法等对2013—2022年黄河... 为给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构建了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相关分析法及QAP分析方法等对2013—2022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高于黄河流域,两大流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块状分割”特征,发展水平均呈现上中下游依次提高格局,黄河流域多极化现象较长江流域明显。2)长江流域的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显著减小,2019年区域间差异出现拐点,影响首次小于区域内差异,流域差异开始以区域内差异为主。黄河流域东西部地区间及西部区域内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2013—2022年两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度逐年提高,呈现空间聚集特征。黄河流域在省域维度上的相关度低于长江流域。4)未来产业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导致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最强驱动力。影响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最强驱动力来自于创新产业发展水平与生产资料区域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差异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精准施策,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发展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创新力社会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长三角的经验证据
10
作者 师博 魏倩倩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12,共16页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共建“数字长三角”是其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政策文本量化方法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标,遵循创新力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探索区域一体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共建“数字长三角”是其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政策文本量化方法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标,遵循创新力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探索区域一体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一体化能够显著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长三角一体化具有省内异地化效应和省外异地化效应,省内异地化效应更为显著。机制分析显示,长三角一体化通过与创新要素流动、基础设施优化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相调节,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的不同导致长三角一体化的数字化转型赋能效果呈现显著差异。因此,应完善区域创新机制,建立分工完善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注重省份间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联动性,构建完善的创新力社会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创新力社会 数字经济 数字化转型 长三角 市场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效率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
11
作者 王兆峰 彭雯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共21页
科学研判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作用机理及内在影响,是释放数字经济价值、提升旅游生产力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Topsis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DEA模... 科学研判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作用机理及内在影响,是释放数字经济价值、提升旅游生产力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Topsis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DEA模型测定旅游产业效率,继而刻画两者的时空演进特征,揭示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健增长态势,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集聚特征。(2)旅游产业效率呈平稳上升趋向,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3)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能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产业效率,且存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单一门槛效应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门槛效应。未来,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红利,须深化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城市数字经济差异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旅游产业效率 门槛效应 区域异质性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政府建设从制约走向融合的逻辑理路——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2
作者 李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1,共11页
新时代,在数字政府建设的热潮中,如何真正实现数字赋能治理,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不仅关乎数字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作为经济强区和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区,长三角地区数字政府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不过也... 新时代,在数字政府建设的热潮中,如何真正实现数字赋能治理,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不仅关乎数字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作为经济强区和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区,长三角地区数字政府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不过也面临多元力量博弈和冲突的张力较大问题,以致数字政府建设仍处于发展制约阶段。将张力控制在积极范围内,实现数字政府建设融合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因此,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打造整体性数字政府、调整数字技术开发重点和培育优质数字企业以缓解张力,从而实现政府建设、技术进步、资本增值与社会需求之间协同发展,最终达成数字强国、数字富民的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数字政府 数字治理 技术赋能 数据监管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一体化与科技创新: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经验证据
13
作者 刘乃全 李一杰 张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7,共14页
基于2003-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地级市数据,实证分析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影响科技创新。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显著促进了科技创新,并且经过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市场一体化对于发明专利,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 基于2003-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地级市数据,实证分析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影响科技创新。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显著促进了科技创新,并且经过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市场一体化对于发明专利,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积极作用更强,对于浙江省城市以及外围城市,影响最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市场一体化通过产业分工、城市联系、知识交流、劳动力流动和交通设施五个途径,释放要素流动效应、资源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实现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一体化 科技创新 相对价格法 长三角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网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应研究
14
作者 何雄浪 李月书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共10页
基于2006—2022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和空间面板回归等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网络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已形成完整、稳定且“核心—边缘... 基于2006—2022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和空间面板回归等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网络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已形成完整、稳定且“核心—边缘”结构明显的创新关联网络,但其网络扩张性较弱,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提高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度数中心性和网络稳定性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显著为正,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成渝城市群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空间溢出分析表明,城市度数中心性和网络稳定性存在空间“虹吸效应”,核心城市集聚创新资源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新质生产力 长江经济带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档案工作一体化“十四五”进程回顾与“十五五”前景展望
15
作者 任越 宋梓莹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29,共8页
长三角区域档案工作一体化是推动区域档案治理体系重塑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十五五”时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蓄力点。论文回顾“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区域档案工作一体化取得的发展成效,研判面对中国... 长三角区域档案工作一体化是推动区域档案治理体系重塑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十五五”时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蓄力点。论文回顾“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区域档案工作一体化取得的发展成效,研判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加速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局势,长三角区域档案工作一体化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十五五”期间长三角区域档案工作一体化“拉长板、补短板、锻新板”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档案工作一体 化“十五五”规划区域档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周建国 陆安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6,共15页
推动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既是破解“行政区经济”与“生态共同体”矛盾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长三角全域及周边地区105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运用双重差分法从减污和增... 推动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既是破解“行政区经济”与“生态共同体”矛盾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长三角全域及周边地区105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运用双重差分法从减污和增效两个维度考察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策实施之后,区域污染物显著减少,绿色发展效率明显提升,表明政策能显著提升长三角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区域核心、高政府支持水平的城市中表现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长三角环境协同治理主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增加环境规制强度来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并且三条路径之间存在显著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协同治理 长三角区域 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减污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扩容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17
作者 王智勇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5,159,160,共17页
城市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城市群正经历着从“要素驱动”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变,因此其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同时,城市群的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深而不断变化,扩容已经成为城市群发展的一种... 城市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城市群正经历着从“要素驱动”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变,因此其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同时,城市群的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深而不断变化,扩容已经成为城市群发展的一种趋势。那么,城市群扩容对区域创新能力有何种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创新能力?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合成控制法,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2010年长三角扩容对整体城市、原位城市、新进城市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扩容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新进城市的促进作用大于原位城市的促进作用。然而,城市群扩容之后“虹吸效应”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原位城市和中心城市集聚,从而保持了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新进城市需要充分利用技术外溢和市场规模来努力提升创新水平。此外,进一步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政府扶持、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探究了长三角城市群扩容政策的实施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在政府扶持和创新环境方面还需大力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群扩容 区域创新能力 合成控制法 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全过程驱动效应——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
18
作者 仇怡 高聪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79,共8页
数字经济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也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突破点。基于2011—2022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共享投入关联两阶段DEA模型测度城市绿色创新整体效率、绿色科技研发效率以及绿色成果转化效率,考... 数字经济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也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突破点。基于2011—2022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共享投入关联两阶段DEA模型测度城市绿色创新整体效率、绿色科技研发效率以及绿色成果转化效率,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提升绿色创新整体效率、绿色科技研发效率和绿色成果转化效率;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字经济发展效果较好、科教资源丰裕、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以及高科技研发-高成果转化型城市;人力资本水平、金融支持力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能正向调节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但在绿色创新不同阶段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价值链 数字经济 绿色创新效率 长江经济带 区域创新 绿色转型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19
作者 甘黎黎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长江中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粮食主要产区,该区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2-2022年长江中游地区的面源数据,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评价了农业生态安全和粮... 长江中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粮食主要产区,该区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2-2022年长江中游地区的面源数据,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评价了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发展程度,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深入分析了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变化趋势趋同,整体均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度、耦合协调性总体向好,二者存在显著的强关联作用;大多数年份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农业生态安全子系统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均略高于粮食安全子系统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二者交互影响中,粮食安全子系统的二级指标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高于农业生态安全子系统的二级指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统筹考虑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关系、加强区域协作与部门协作、积极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农业生态安全 粮食安全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鑫宇 张庭婷 +2 位作者 谢晓敏 彭寅章 赵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7-776,共10页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对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的脱钩关系及相关驱动因素开展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推进该地区的低碳转型,同时也可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持。本文使用Tapio脱钩模...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对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的脱钩关系及相关驱动因素开展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推进该地区的低碳转型,同时也可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持。本文使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2000−2021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方法,在传统分解的基础上引入政策因素,区分政府和市场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探讨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在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脱钩现象,其中,上海市表现出较强的脱钩状态,其他三省份则在不同时段内呈现出增长连接或弱脱钩状态。②经济发展效应是推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为255.13%;财政减排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其贡献率为−201.58%。产业结构效应、人口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碳强度效应也发挥了重要的减排作用。③各驱动因素对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在时空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逐渐走向脱钩,经济发展效应和财政减排效应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脱钩分析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