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SO暖冷事件下东亚冬季风的区域气候模拟 被引量:19
1
作者 何溪澄 李巧萍 +1 位作者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8,共11页
选取强E1 Nino年(1997/1998年)和强La Nina年(1998/1999年)作为个例,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水平分辨率为60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对东亚冬季风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不仅从500hPa东亚大槽、副热带高压、地面蒙... 选取强E1 Nino年(1997/1998年)和强La Nina年(1998/1999年)作为个例,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水平分辨率为60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对东亚冬季风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不仅从500hPa东亚大槽、副热带高压、地面蒙古冷高压和850hPa东亚风场等方面,模拟出两年冬季风系统的不同特征,而且也模拟出与ENSO事件密切联系的大气低层环流的明显差别,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对ENSO暖、冷事件下东亚冬季风的差异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数值模拟也能够再现中国南海、菲律宾群岛以东的西太平洋和盂加拉湾3个主要的冷涌区,以及在两年不同海温和环流背景下冷涌发生的频数变化。分析还表明,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两年冬季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出的冷空气过程、最冷时段出现时间与实际基本相符,模拟的主要降水带位置也与实况接近,特别是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南方地区1997/1998(1998/1999)年冬季异常多(少)的降水量。虽然数值模式的总体性能是较为满意的,但也发现在形势场的模拟中存在1998/1999年冬季东亚大槽模拟偏深和东亚沿海海平面气压梯度偏大等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对模式物理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ENSO事件 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静辉 文军 +3 位作者 张堂堂 罗亚勇 史小康 田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9-995,共7页
利用1997-2006年8km空间分辨率的AVHRR/NDVI,得到了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具有相同分辨率的植被覆盖度时间序列,并用其替代RegCM3模式中默认的植被覆盖度,对黄河源区主要气候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使用卫星遥感估算的植被覆盖度... 利用1997-2006年8km空间分辨率的AVHRR/NDVI,得到了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具有相同分辨率的植被覆盖度时间序列,并用其替代RegCM3模式中默认的植被覆盖度,对黄河源区主要气候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使用卫星遥感估算的植被覆盖度,模拟的黄河源区气象台站月平均气温更接近实测值,局地降水量也有一定的改善,近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精度也有一定的提高,且潜热通量的模拟效果比感热通量的相对要好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植被覆盖度 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嵌套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3
作者 范广洲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41-648,共8页
利用引进的NCARRegCM2 模式在较高分辨率情况下,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7月) 气候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真实地再现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基本状况。模拟的海平面气压场、500 hPa 高度场、地表... 利用引进的NCARRegCM2 模式在较高分辨率情况下,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7月) 气候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真实地再现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基本状况。模拟的海平面气压场、500 hPa 高度场、地表温度场以及对流层高、低层风场等的分布形式,都与实测场比较一致。并且较好地模拟出了7 月中旬副热带高压的北跳。模式模拟的夏季降水场分布形式也与观测结果一致,高、低值中心都对应较好,不足之处是模拟中心值偏强,尤其是黄河上游的高值中心偏高近5 倍,江南地区的低值中心偏低1 倍左右,这可能是由侧边界条件引起的。位于模式区域中部的华北地区降水模拟较好,区域平均7 月份降水为173 .5 mm ,与观测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东部地区 夏季气候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夏季中国地区降水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邹旭东 谢正辉 +1 位作者 史学丽 王澄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7-783,共7页
利用NCEP/NCAR大尺度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2003年夏季(6~8月)中国地区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结果表明,RegCM-NCC较好地模拟出江淮地区的洪涝,但是对江南和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的模拟不明显;模式模拟的土壤含水... 利用NCEP/NCAR大尺度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2003年夏季(6~8月)中国地区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结果表明,RegCM-NCC较好地模拟出江淮地区的洪涝,但是对江南和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的模拟不明显;模式模拟的土壤含水量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区的降水和洪涝状况,包括江淮地区的洪涝和江南、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江淮地区前期高土壤含水量及后期强降水是该地区洪涝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降水及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模拟研究──3个区域气候模式的对比 被引量:27
5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3 位作者 R.Leung S.Ghan W.C.Wang H.Wei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116-123,共8页
全球环流模式在东亚地区模拟可靠性评估研究表明存在不确定性,尤以降水更明显.该模式更难于模拟小范围(如一个省)和小时间尺度(如日)的气候变化.本研究用3个区域气候模式作1991年东亚夏季(5~8月)季风洪涝气候的模拟.... 全球环流模式在东亚地区模拟可靠性评估研究表明存在不确定性,尤以降水更明显.该模式更难于模拟小范围(如一个省)和小时间尺度(如日)的气候变化.本研究用3个区域气候模式作1991年东亚夏季(5~8月)季风洪涝气候的模拟.其模拟结果与观测场作了严格的对比并进行了3个模式的相互对比.研究表明,3个区域气候模式成功地模拟了1991年夏季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及日本南部的洪涝和几次特大暴雨过程以及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势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模拟研究 气候模式 洪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中、东部夏季气候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6
作者 廉丽姝 束炯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70,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ICTP,2004年)对1994、1997、1998年我国夏季(6~8月)气候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积云对流方案对降水场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真实地描述出我国夏季温度场的主要高、低... 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ICTP,2004年)对1994、1997、1998年我国夏季(6~8月)气候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积云对流方案对降水场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真实地描述出我国夏季温度场的主要高、低温中心及月际变化,但模拟的气温场偏低;选择不同的积云对流方案对降水的模拟结果影响很大,采用Grell积云对流方案模拟出的我国夏季降水场最接近观测场,较好地模拟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主要雨带的大致位置及变化,但雨带的位置偏南、中心降水量值偏大;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模拟结果和实际观测场较为一致,但西风带的位置偏南,相应地副热带高压588位势什米线位置较观测场向东南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 夏季气候 数值模拟 位势高度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有限区域模式对1979年7月气候平均场的模拟 被引量:7
7
作者 陈玉春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使用一个有限区域数值模式,以1979年7月1日00:00为初值,用7月份每天的实况资料进行侧边界嵌套,对模式连续积分31d。模拟的7月气候平均状态与实况比较表明:模拟结果与实况场较为一致,该模式可用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 使用一个有限区域数值模式,以1979年7月1日00:00为初值,用7月份每天的实况资料进行侧边界嵌套,对模式连续积分31d。模拟的7月气候平均状态与实况比较表明:模拟结果与实况场较为一致,该模式可用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问题。逐日积分的高度场和温度场的S1评分表明:随积分时间的延长模式的预报结果仍可信,300和500hPa高度场的S1评分最高值分别为0.27和0.31,各层温度场的均方根误差最小值分别为0.8和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有限区域模式 数值模拟 气候平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不同季节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董思言 延晓冬 +2 位作者 熊喆 石英 王娟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871-4879,共9页
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较大,在区域气候模拟中尤其需要使用更加准确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于模式原有的USGS和新开发的LUC90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连续10a模拟,分析LUC... 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较大,在区域气候模拟中尤其需要使用更加准确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于模式原有的USGS和新开发的LUC90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连续10a模拟,分析LUCC对中国不同季节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LUC90资料后,中国及东北、华北、华南夏季平均气温增加,但只有东北模拟与观测值的偏差减小,且通过显著性检验(P<0.01)。中国及东北、华南冬季平均气温增加,并且模拟与观测值的偏差减少。中国及华北和华南对冬季气温年际变率的模拟改善好于夏季。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影响潜热通量的变化和净吸收辐射通量的变化来影响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冬季净辐射通量变化对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夏季大,而夏季潜热通量变化对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冬季大。雨养农田转变森林、草地、灌溉农田过程造成通量变化,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存在不同分区季节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数值模拟 气温 地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农田扩张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9
作者 董思言 延晓冬 熊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1-361,共11页
基于1990、2005年两期不同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2次连续15年数值模拟,探讨东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分析集中于气温和降水等要素变化上,并对结果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 基于1990、2005年两期不同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2次连续15年数值模拟,探讨东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分析集中于气温和降水等要素变化上,并对结果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东北农田扩张后,东北夏季和冬季平均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并且农田面积扩张的范围越大,气温变化幅度也越大。在夏季,黑河西部、呼伦贝尔南部部分地区降温超过0.5°C,并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大兴安岭南部、黑河西部等地区夏季降水减少20%左右,其中产生减少的大部分区域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2)东北农田扩张通过影响潜热通量的变化和净吸收辐射通量的变化来影响气温的变化,其中东北南部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短草类型转变为农田类型,这使得夏季蒸散发增加,潜热通量增加,气温降低。(3)东北农田扩张也影响大气环流场的变化,并与降水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辽宁西部和东北北部部分地区夏季蒸散发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加,但是由于大气环流场变化,降水在这两个地区并未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东北区域 气候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冬季风多年平均特征的模拟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巧萍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30-40,共11页
利用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NCC)对东亚区域进行了连续 5年 ( 1 998~ 2 0 0 2年 )的气候模拟 ,并对模拟的东亚冬季风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 :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冬季平均环流特征 ,较真实反映出冬季低层大陆... 利用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NCC)对东亚区域进行了连续 5年 ( 1 998~ 2 0 0 2年 )的气候模拟 ,并对模拟的东亚冬季风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 :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冬季平均环流特征 ,较真实反映出冬季低层大陆冷高压的平均位置与强度 ,也能够揭示出冬季风场变化的主要特征 ,如低层的冬季风气流及高层的西风急流 ;对冬季风强度及年际变化也有较好的反映 ,对冬季季风涌出现的频率、主要区域以及温度的演变等气候特征的模拟与实况一致。通过比较分析 ,对该模式在东亚冬季风等方面模拟性能有较全面的认识 ,便于模式的应用及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地区 冬季风 多年平均特征 环流特征 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对华北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3
11
作者 闫冠华 李巧萍 李瑞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51-358,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华北地区1996年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照中国台站的实测资料,对模拟的夏季降水量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太行山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太行山脉地形高度变化对1996年夏季发生在华...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华北地区1996年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照中国台站的实测资料,对模拟的夏季降水量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太行山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太行山脉地形高度变化对1996年夏季发生在华北地区的3次典型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Reg CM3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1996年夏季华北地区雨带位置及主要降水过程,对3次典型暴雨过程中暴雨中心的落区及位置移动均有较好的表现,不足的是模拟的降水量偏大.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太行山地形对华北暴雨天气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对于不同型态的暴雨过程,地形的影响有不同表现.对于太行山区型暴雨,太行山地形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增加,而去掉地形后太行山两侧降水明显减少;对于回流型暴雨,降水系统从东北地区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低层气流主要为偏东型气流,地形的存在对于降水系统的西移速度及降水落区均有重要影响,去掉地形后太行山东侧降水明显减少;对于东移型暴雨,降水从太行山南麓向东北方向移动,太行山脉对于环流形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而仅影响降水强度,对降水位置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太行山地形 数值模拟 区域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对冬夏季月平均场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华强 钱永甫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37-345,共9页
在钱永甫等(1985)研制的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有限区域的嵌套细网格数值模式,并首先用于区域气候的模拟试验.利用GFDL10年的月平均资料做嵌套,分别对1月和7月的气候平均场做了模拟,模拟... 在钱永甫等(1985)研制的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有限区域的嵌套细网格数值模式,并首先用于区域气候的模拟试验.利用GFDL10年的月平均资料做嵌套,分别对1月和7月的气候平均场做了模拟,模拟的雨带及气压系统的位置和强度与实际场基本一致,模式较准确地再现了冬,夏季的区域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月平均场 数值模拟 P-σ坐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气候模式对1991年江淮流域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 被引量:12
13
作者 龚威 李维亮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文章引进了美国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改造和改进,建立了能适合中国区域性气候特征,模拟中国区域性气候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模式对1991年夏季长江流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模... 文章引进了美国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改造和改进,建立了能适合中国区域性气候特征,模拟中国区域性气候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模式对1991年夏季长江流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模拟长江流域强降水过程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暴雨 数值模拟 江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与环流关系分析及模拟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艺敏 钱永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3,共8页
用点相关和SVD方法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的异常与前期(5月)和同期(6~7月)80~140°E,0~50°N区域附近的环流场的异常有关。当梅雨出现正(负)异常时,SVD分解的风场出现有利于(不利于)降水的主要分布模态。在用p-... 用点相关和SVD方法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的异常与前期(5月)和同期(6~7月)80~140°E,0~50°N区域附近的环流场的异常有关。当梅雨出现正(负)异常时,SVD分解的风场出现有利于(不利于)降水的主要分布模态。在用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初边条件的异常对梅雨降水的影响时,证实环流场异常对梅雨降水的影响比较显著。RegCM3模拟结果表明,1998年和1988年初边条件的异常对降水有明显的影响,长江流域的降水对此异常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梅雨 SVD分解 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σRCM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季节变化的模拟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华强 钱永甫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70,共6页
通过对区域气候季节变化的模拟 ,对 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了检验。模式较准确地再现了中国区域气候系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中国东部降水带的季节性进退 ,模拟的各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趋势也与实况基本相符 ,但模式低... 通过对区域气候季节变化的模拟 ,对 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了检验。模式较准确地再现了中国区域气候系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中国东部降水带的季节性进退 ,模拟的各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趋势也与实况基本相符 ,但模式低估了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春季降水 ,而高估了华东、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秋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形势场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4
16
作者 陈艺敏 钱永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23,共11页
简要地介绍了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CM3,由该模式模拟得到降水、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分析它的模拟性能.根据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与西太平洋暖池敏感海区(西区)海温的负相关关系,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讨论西区海温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 简要地介绍了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CM3,由该模式模拟得到降水、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分析它的模拟性能.根据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与西太平洋暖池敏感海区(西区)海温的负相关关系,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讨论西区海温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确定性和可能的物理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当西区为冷水年(暖水年)时,华南降水偏多(少),长江中下游相对偏少(多),相关最好的地区是广东省,与诊断分析结果相符.海温对降水的影响是通过大气环流场来实现的,因此,再用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西区海温异常年大气环流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与CCM3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M3数值模拟 华南前汛期降水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 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U-RAMS模式在区域气侯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万齐林 施永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52-159,共8页
将CSU-RAMS(中尺度)数值模式改造成“区域气候数值模式”以及进行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的试验研究。说明将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与GCM模式嵌套应用到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上能够取得有意义的结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GC... 将CSU-RAMS(中尺度)数值模式改造成“区域气候数值模式”以及进行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的试验研究。说明将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与GCM模式嵌套应用到区域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上能够取得有意义的结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GCM模式的不足。可以更为细致地描述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是了解区域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数值模式 边界嵌套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模式系统的建立及其效能检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云 钱永甫 张耀存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426-435,共10页
建立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模式系统.该模式系统对模式中陡峭地形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且在云量参数化方案中考虑了大气的动力学结构.其中大气模式与海洋模式和土壤模式简单耦合,和GCM单向嵌套以反映大气环流背... 建立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模式系统.该模式系统对模式中陡峭地形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且在云量参数化方案中考虑了大气的动力学结构.其中大气模式与海洋模式和土壤模式简单耦合,和GCM单向嵌套以反映大气环流背景对区域气候的影响.通过对模拟结果的比较和检验,发现区域模式对侧边界条件的依赖性很强,客观真实的侧边界条件是模式能够正确模拟区域气候要素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中尺度强迫如地形高度和下垫面类型的细致刻划,都有利于气候要素场特别是边界层和地表气候状况模拟效果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模式系统 数值模拟 气候变化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σ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艳艳 张耀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为评估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对流层上层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能力,比较模式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南北温度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式模拟东亚副热带西... 为评估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对流层上层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能力,比较模式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南北温度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式模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能力在洋面上空强于大陆上空,模拟低纬度急流的能力好于高纬度。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季节变化等的主要特征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本一致,但模拟的急流强度全年偏弱。分析急流与对流层中上层经向温度梯度的季节变化发现,急流出现的位置总是对应着经向温度梯度较大区域,急流中心有随气温南北差异大值中心移动的趋势,急流中心与最大温差中心相对应,表明急流中心的位置变化是对气温南北差异季节变化的响应。与再分析资料相比,模拟的经向温度梯度比再分析资料偏小约2K/10纬距,与此相对应的模拟的急流中心风速偏小约10 m.s-1。由于大气温度变化与非绝热加热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式模拟的夏季副热带急流偏差与东亚地区的地面感热及潜热等非绝热加热的模拟偏差具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季节变化 热力影响机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候变化预估数据在河北地区的检验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郝立生 向亮 张婧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2-370,共9页
应用观测资料对中国地区预估数据集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7月降水量,区域模式在张家口南部桑洋河盆地和北部坝上地区的模拟值偏大,而在北京东边兴隆高山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模拟值明显偏小。2)7月最高气温,在北京东边兴隆高山区和东... 应用观测资料对中国地区预估数据集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7月降水量,区域模式在张家口南部桑洋河盆地和北部坝上地区的模拟值偏大,而在北京东边兴隆高山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模拟值明显偏小。2)7月最高气温,在北京东边兴隆高山区和东部平原的模拟值明显偏高,而在张家口南部桑洋河盆地和太行山东侧的模拟值偏低。3)1月最低气温,在北京东边兴隆高山区、太行山北段高山区和东部平原地区的模拟值偏高,而在张家口南部桑洋河盆地和太行山东侧的模拟值偏低。4)无论是对降水还是气温,由于全球模式的空间分辨率偏低、很难描述河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所以模拟结果很差。由于区域气候模式的分辨率提高、对河北地区地形特征的描述有了改进,所以模拟效果有明显改善;但受分辨率所限,它对局部地形如兴隆高山、桑洋河盆地、太行山北部高山等地形特征的描述不是很好,造成模拟结果在这些地区出现系统性偏差,因此应用这些数据时需加以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预估资料 河北地区 检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