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1
作者 刘云中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6,共9页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明晰区域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统一市场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举措缩小差距。具体而言,要优化“3+N”主体功能分区体系,推动功能区动态调整与复合功...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明晰区域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统一市场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举措缩小差距。具体而言,要优化“3+N”主体功能分区体系,推动功能区动态调整与复合功能协同,并强化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科创产业融合。此外,通过培育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打造省际交界地区新增长极、重构地方竞争机制、增强次区域韧性等路径,构建更均衡、安全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布局 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安全 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安全结构性权力的日本“印太”港口攻势及其效能评估
2
作者 刘洪宇 《太平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5,共14页
日本是较早在印太地区开展大规模港口开发的域内国家,作为推进自身“印太构想”的重要抓手,海外港口对扩大日本在印太地区的安全影响力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理解和分析日本这一基建攻势,本文借助苏姗·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提出... 日本是较早在印太地区开展大规模港口开发的域内国家,作为推进自身“印太构想”的重要抓手,海外港口对扩大日本在印太地区的安全影响力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理解和分析日本这一基建攻势,本文借助苏姗·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提出海外港口因具备海陆统筹和内外联动的功能而蕴含安全结构性权力,这一权力主要来自对港口本身和与其联通的铁路、公路、桥梁、电力等陆海互联设施的控制。对于作为海洋国家的日本而言,若能牢牢掌控这些基础设施,也就获取了其衍生的安全结构性权力。因此,打造支点港口和建设陆海互联设施成为安全结构性权力下日本“印太”港口攻势的主要策略,这也助推日本不断提升双边关系层级、建设“2+2”对话机制、签订各类防务协定和拓展安全能力支援,使其获取了不同程度的“印太”安全影响力,但受援国担忧国家安全以及维护战略自主性,未来日本“印太”港口攻势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结构性权力 日本 印太地区 港口开发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71
3
作者 姚树洁 张小倩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8,共17页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把握新工业革命浪潮,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把握新工业革命浪潮,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揭示其理论逻辑、战略价值和实现路径。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与相关论述,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必须具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低耗和环境可持续”“高品质生活和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特征。解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所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保障,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现状,以客观把握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与不足。分析在内部面临产业升级滞后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与环境约束、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治理效率还需提升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外部遭受贸易争端、技术封锁、人权和意识形态威胁、国家领土争端等“修昔底德陷阱”的压力下,新质生产力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战略指导意义。进一步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有助于构建坚固的国家安全体系。在此基础上,国家安全稳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两者相得益彰。最后,提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从内部加强自我建设,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破除“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打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破除“修昔底德陷阱”魔咒,支撑构建强劲有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均衡发展 国家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和传导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陆敏 任潇洒 周雪含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41,共10页
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实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 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实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问题处理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呈现“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的差异分布格局,并且人才越丰富的省(区、市),数实融合越能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在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数实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新质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人才保障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实现“稳”与“进”的策略选择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辉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1,共9页
处理好我国经济发展“稳”与“进”的关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方法。高水平安全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是实现“稳”与“进”的基础;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是实现“稳”... 处理好我国经济发展“稳”与“进”的关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方法。高水平安全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是实现“稳”与“进”的基础;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是实现“稳”与“进”的新生动力;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实现“稳”与“进”的内在驱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实现“稳”与“进”的外部条件。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与“进” 高水平安全体系 新能源 区域协调发展 高水平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测度与区域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凌云 胡蕊 刘海英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6,共12页
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是老年人共享改革成果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文章从“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三个维度对西南地区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与预测。研究发现:时间演变上,2012—2022年西南地区水平整体稳步上... 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是老年人共享改革成果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文章从“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三个维度对西南地区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与预测。研究发现:时间演变上,2012—2022年西南地区水平整体稳步上升,各子维度波折上升;区域差异上,西南总体呈现两阶段变化趋势,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子维度区域差异为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物质帮助;未来趋势上,2023—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上升且区域差异不断缩小。据此,提出了保障物质、持续照护、重视关爱的养老服务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人口老龄化 区域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 被引量:444
7
作者 马克明 傅伯杰 +1 位作者 黎晓亚 关文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61-768,共8页
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 ,适应了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需求。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干扰排除以及空间格局规划和管理 ,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 ,实现对区域生态环... 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 ,适应了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需求。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干扰排除以及空间格局规划和管理 ,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 ,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对象具有针对性、研究尺度具有区域性、研究问题具有系统性、研究手段具有主动性。它强调区域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其空间合理配置、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它更加强调格局与过程安全及其整体集成 ,将生态系统管理对策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地域上 ,实现管理效果的直观可视。相关理论 ,景观生态学、干扰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等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不存在一个固定标准 ,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求的不断变化是生态系统管理的根本原因。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不但要以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法律、和法规为手段 ,更要以其不断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需求为目标逐步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对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理论基础 生态恢复 生物保护 社会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大鹏 吴文良 +2 位作者 顾松东 牛新胜 毛文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50-255,共6页
有机农业是低投入农业的一种,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简要地分析了中国集约化农业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了有机农业的特点和优势,并概述了中国有机农业的现状。主要针对有机农业与粮食安全、有机农业与循环农业、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低投入农业的一种,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简要地分析了中国集约化农业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了有机农业的特点和优势,并概述了中国有机农业的现状。主要针对有机农业与粮食安全、有机农业与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与区域发展以及有机农业与产业化4个方面的问题,对目前中国有机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同样重要,部分地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农业 有机农业 粮食安全 区域发展 循环农业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扩张模式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预测 被引量:28
9
作者 刘菁华 李伟峰 +2 位作者 周伟奇 韩立建 钱雨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50-1660,共11页
当前,城市群是推动我国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但其快速的扩张模式对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的胁迫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地预测城市群未来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当前,城市群是推动我国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但其快速的扩张模式对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的胁迫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地预测城市群未来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实施具有指导意义。以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京津冀城市群为例,结合空间模型模拟方法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预测了基于当前京津冀城市群的扩张模式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功能、土壤保持功能与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胁迫影响。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发展速度较快,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呈两极化的发展特征;(2)京津冀城市群具有重要级以上的生态服务功能占区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同时包含两种及以上服务功能的地区将近一半,且其空间分布也很不均衡;(3)应用CLUE-S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京津冀城市群未来的扩张格局,模型的Kappa指数为0.84。至2020年,预测京津冀城市群将增加3630.24km^2建设用地面积,而其中约六分之一的新增人工表面侵占具有重要及以上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为主要被侵占功能,这些区域集中分布在北京、天津与唐山等核心发展城市;(4)京津冀城市群不均衡的区域扩展模式不仅会进一步加剧不同地区间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对区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潜在胁迫影响也将会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障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均衡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 扩张模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与贫困地区粮食安全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23
10
作者 东梅 钟甫宁 王广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 ,以宁夏地区为例 ,通过研究该地区 2 0 0 3年 2 0 0户退耕户和 10 0户非退耕户之间 ,以及二者与 1999年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前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和人均食品支出水平的变化 ,认为退耕户的粮食安全程度比非退耕户和退耕...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 ,以宁夏地区为例 ,通过研究该地区 2 0 0 3年 2 0 0户退耕户和 10 0户非退耕户之间 ,以及二者与 1999年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前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和人均食品支出水平的变化 ,认为退耕户的粮食安全程度比非退耕户和退耕前的农户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种提高与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呈正相关 ,而与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呈负相关 ,因而可以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分困地区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顾经济协调发展和电网安全的区域共同市场 被引量:26
11
作者 夏清 彭涛 江健健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5,共5页
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应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打破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间壁垒和促进电力资源在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的同时,应慎重考虑3个重要问题:一是上网电价的上扬会带动销售电价上涨,还可能使经济欠发达省在电... 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应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打破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间壁垒和促进电力资源在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的同时,应慎重考虑3个重要问题:一是上网电价的上扬会带动销售电价上涨,还可能使经济欠发达省在电力紧缺时期买不到电;二是若完全摒弃省级交易,可能导致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使得安全校核和调度过于复杂化;三是应如何处理电网调度与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为此,提出了基于差价合约和不同省市场开放程度有差异的上网电价风险规避方法,避免经济欠发达省在区域市场上买不到电的尴尬局面;提出资源优化配置应抓大放小和“统一市场、两级交易”的区域共同市场新思路;分析了电网调度和市场交易内在联系,提出了处理电网调度与市场交易之间关系的协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共同市场 协调发展 风险规避 电网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2
12
作者 胡宝清 廖赤眉 +1 位作者 严志强 蒋松芳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9,23,共5页
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建立都安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都安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安全评价 ,进而作出生态安全区划 ,并提出了不同生态安全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关键词 生态安全 评价 区划 可持续发展 都安瑶族自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安全:21世纪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 被引量:30
13
作者 叶文虎 孔青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2-44,共3页
本文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 ,深层次地分析了环境安全问题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得出 :第一 ,我国应将环境安全的保证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 ,应将环境安全观作为指导... 本文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 ,深层次地分析了环境安全问题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得出 :第一 ,我国应将环境安全的保证能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 ,应将环境安全观作为指导我国 2 1世纪两大战略———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入世 WTO 西部大开发 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核心设计:构筑三条国家基础安全保障线 被引量:10
14
作者 牛文元 孙殿义 +1 位作者 付允 汪云林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共5页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要实现的五大目标,系统设计了以"国家发展安全保障线"、"国家生存安全保障线"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线"三条保证线为标志的国家主...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要实现的五大目标,系统设计了以"国家发展安全保障线"、"国家生存安全保障线"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线"三条保证线为标志的国家主体功能区核心内容,科学论证了三个120万平方公里面积分别保障中国的发展安全、生存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可能性,三条保障线将为中国未来发展和国家的基础安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主体功能区 国家发展安全保障线 国家生存安全保障线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初探——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许联芳 王克林 +2 位作者 李晓青 刘新平 刘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2-107,共6页
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从生态安全的概念、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生态安全研究进行了评述。以湖南省为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生态—环境整治及... 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从生态安全的概念、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生态安全研究进行了评述。以湖南省为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生态—环境整治及建设能力3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其空间格局大致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但局部地区有差异。说明生态环境质量是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空间分异的基础,但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及整治、建设能力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空间格局。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地域差异 指标体系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地区间非均衡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萌萌 吕学静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81,96,共6页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根据各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划分为三大类。从各地区的分类情况以及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各项指标的进一步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地区间...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根据各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划分为三大类。从各地区的分类情况以及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各项指标的进一步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地区间的非均衡发展,而这种非均衡性是与各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相对应的。应通过相关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加强落后地区的制度建设,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社会保障 地区 非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鄱阳湖湿地管理模式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静伟 郑博福 +2 位作者 钱万友 刘成林 戴年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0880-20882,共3页
在对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安全问题特征和现有管理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湿地的管理框架、组织体系、规章制度、监控体系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完善,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鄱阳湖湿地管理模式,为鄱阳湖湿地建设、开发与保护提供理... 在对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安全问题特征和现有管理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湿地的管理框架、组织体系、规章制度、监控体系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完善,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鄱阳湖湿地管理模式,为鄱阳湖湿地建设、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管理 环境管理 生态安全 区域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保障、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域数据的耦合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亮 丁金宏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4年第1期5-10,共6页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析,发现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保持着良性互动,两者的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析,发现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保持着良性互动,两者的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不匹配性,尽管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从协调等级看,优质、良好协调和严重失调的省份较少,多数省份属于协调发展的中间类型,并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VSR:一种实用的静态电压安全性评估工具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炜 贾宏杰 王成山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0,共6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安全域”理论的静态电压安全性评估软件包——PSVSR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PSVSR具有友好的可视化交互界面,能够向电力运行人员提供正常及故障运行方式下有关电压稳定及支路热稳定极限的更为全面和系统的信息。PSVSR基... 介绍了一种基于“安全域”理论的静态电压安全性评估软件包——PSVSR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PSVSR具有友好的可视化交互界面,能够向电力运行人员提供正常及故障运行方式下有关电压稳定及支路热稳定极限的更为全面和系统的信息。PSVSR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由Visual C++开发实现。PSVSR采用三层结构:用户界面层、核心计算层和后台支持层。这种三层结构使得PSVSR更加可靠、稳定、并易于扩展。最后基于EPRI 2000母线系统对PSVSR的特点及运行特性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稳定域 电压安全性评估 电力系统 软件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河东地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宗杰 田青 宋玲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88,共5页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指标模型(PSR模型),建立了甘肃省河东地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归一化法、均方差赋值法和加权指数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出研究区的生态安全度。结果表明:甘肃省河东...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指标模型(PSR模型),建立了甘肃省河东地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归一化法、均方差赋值法和加权指数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出研究区的生态安全度。结果表明:甘肃省河东地区的综合安全指数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安全状态由较不安全态上升到临界态和较安全态,随后又由较安全态下降到临界态,最后再由临界态上升到较安全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综合安全指数由1983年的0.25上升到2012年的0.69,提高了176%。全流域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变化表现为总体趋势逐渐好转,但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未来甘肃省河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然异常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 河东地区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