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甘宁地区退耕还林/草的生态成效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相莹莹 黄麟 +1 位作者 曹巍 岳彩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7期5524-5528,共5页
基于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坡耕地分布等数据,分析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状况、不同坡耕地退耕情况及退耕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等,从而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 基于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坡耕地分布等数据,分析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状况、不同坡耕地退耕情况及退耕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等,从而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面积减少了9501.12km2,减少比例占工程区总面积的1.41%,其中2168.80km2和6753.48km2分别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减少耕地面积的22.83%和71.08%,以退耕还草为主说明工程实施过程中考虑了干旱/半干旱区水热条件限制。②2000~2010年,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了8.37个百分点,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耕地转林地区域增加了14.63个百分点,耕地转草地区域增加了18.06个百分点,达到甚至超过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的规划目标。③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内大于15。坡耕地面积减少了1800.02km2,其中15°~25°坡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面积为408.68km3和1048.04km3,大于25°坡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49.83km2和152.36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地区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覆盖度 生态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及其经验和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正芒 《云梦学刊》 2004年第5期36-39,共4页
抗战时期,由于毛泽东、中共中央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有力领导,陕甘宁边区的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其思想重视、措施得力、目的明确和艰辛奋斗等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科技事业仍有重要的... 抗战时期,由于毛泽东、中共中央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有力领导,陕甘宁边区的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其思想重视、措施得力、目的明确和艰辛奋斗等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科技事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科技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陕甘宁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后立胜 许学工 杜巧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181-184,共4页
晋陕甘宁地区处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带 ,又同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省区 ,分析研究和掌握该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利用比较优势理论 ,通过比较所选择的各项指标在全国的相对排序 ,... 晋陕甘宁地区处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带 ,又同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省区 ,分析研究和掌握该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利用比较优势理论 ,通过比较所选择的各项指标在全国的相对排序 ,并计算各“相对资产与负债”值 ;然后分析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认为 ,晋陕甘宁地区为农业发展的较强不可持续发展地区 ;其中 ,山西和陕西省为不可持续发展省 ,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则为农业发展的强不可持续地区。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晋陕甘宁地区 “相对资产/负债”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述评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晋林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88-91,共4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教育建设中进行的成功尝试,实际上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成人教育,对于提高边区广大民众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促进边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冬学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社会组织发力的原因、条件和方式
5
作者 冯飞 张丽 《榆林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16-123,共8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各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模范。党中央在此地适时地提出了减租减息。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边区党委和政府为深入发动人民群众,建立了减租会、减租保地会、农会、租户会等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发力主要由党中央号召和人民群众...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各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模范。党中央在此地适时地提出了减租减息。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边区党委和政府为深入发动人民群众,建立了减租会、减租保地会、农会、租户会等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发力主要由党中央号召和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共同促成。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佃户的积极响应以及社会组织自身的性质功能不断成熟,构成了社会组织发力的条件。在方式上有:政府政策法规与社会组织公约相配合;政府领导下的减租;积极分子牵头带动减租;社会组织与租户互动合作促进减租。由此得出结论:坚持群众路线,组织团结群众,必须有恰当的方式方法;建立社会组织必须遵守组织性、规范性和民主性原则;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一体化的培育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减租减息 社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与共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兽疫防治
6
作者 温金童 《古今农业》 2011年第4期89-95,共7页
抗日战争时期,频发的牛瘟、羊瘟等兽疫对陕甘宁边区畜牧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农民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兽疫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保证畜牧业的发展,积蓄抗战力量,吸收了边区群众防治兽疫... 抗日战争时期,频发的牛瘟、羊瘟等兽疫对陕甘宁边区畜牧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农民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兽疫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保证畜牧业的发展,积蓄抗战力量,吸收了边区群众防治兽疫的经验,采取了多种举措防治兽疫,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边区的兽疫防治工作的展开,实现了政府与农民的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兽疫防治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地区历史农业灾害调控机制研究
7
作者 王佳楠 孙暑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22-2323,共2页
在描述陕甘宁地区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民族阶级矛盾激化的基础上,研究了灾害调控机制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陕甘宁地区 农业灾害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煤入渝铁路运输通道扩能方案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邓艳梅 《铁道货运》 2022年第9期1-11,共11页
以重庆煤炭产运销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虑全国煤炭调运格局变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三峡过闸货运能力等影响因素,研判未来重庆铁路、公路、水运煤炭调入量;通过比较重庆潜在煤源地铁路煤炭运到价,合理预测未来北煤入渝铁路运... 以重庆煤炭产运销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虑全国煤炭调运格局变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三峡过闸货运能力等影响因素,研判未来重庆铁路、公路、水运煤炭调入量;通过比较重庆潜在煤源地铁路煤炭运到价,合理预测未来北煤入渝铁路运量及流向;系统梳理北煤入渝铁路运输通道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现状通道“卡点”、瓶颈路段,结合通道路网规划及相关线路推进情况、北煤入渝铁路煤炭流量流向,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提出通道相关线路点、线扩能改造方案及合理实施建议,有效提升通道货运能力供给,为重庆市拓展煤炭供应渠道、保障全市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晋蒙地区 新甘宁地区 煤炭运输 重庆 铁路通道 扩能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植树造林工作及其当代价值
9
作者 李照峰 马慧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6期82-87,共6页
森林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起到保育土壤、调节气候的作用,还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提高森林覆盖率,是真正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工作,是在党中央... 森林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起到保育土壤、调节气候的作用,还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提高森林覆盖率,是真正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工作,是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下,全边区人民共同参与的一项伟大事业。在具体实施中,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研究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工作正反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实现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陕甘宁边区 植树造林 生态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