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域与区域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群落构建的饱和与开放
1
作者 韩博平 王璐 +2 位作者 刘振元 周婷婷 黄琦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0,共12页
自MacArthur和Wilson建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模型以来,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群落生态学进入了范式转变的阶段,从更为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群落构建这一决定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机制。与经典群落生态学不同,新范式的群落生态学将局域群落视... 自MacArthur和Wilson建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模型以来,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群落生态学进入了范式转变的阶段,从更为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群落构建这一决定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机制。与经典群落生态学不同,新范式的群落生态学将局域群落视为一个开放的单元,认为区域群落和集合群落内部的物种扩散与迁移是平衡局域群落中物种灭绝的关键力量。局域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是局域过程与区域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局域过程包括生物过滤和非生物过滤,而区域过程包含了影响物种形成的地理、历史和进化过程。局域过程与区域过程在局域群落构建中的相对重要性具有时空依赖性。文章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群落生态学研究范式的变化,从群落构建、物种库与群落饱和性等概念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基于局域-区域物种丰富度关系分析区域与局域过程相对重要性的方法及其局限性,并介绍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的辅助分析方法。物种库是生物地理学的基础概念,物种库的物种数量与组成记录了地理与区域尺度上历史上发生的生态与进化过程,物种库为表述区域过程的作用提供了可定量化的变量。局域群落是区域物种库所有物种的子集,局域群落构建是这一子集形成的过程与机制。局域-区域物种丰富度关系是用于比较群落构建中区域与局域过程的相对重要性的直观方法,这种关系的非线性反映了群落的饱和性。由于这种关系受到空间尺度、环境条件和群落中物种特性的影响,在判读群落是否饱和时需要结合其他理论与经验方法。对于物种均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群落而言,当局域尺度足够小时,容易检测到群落的饱和性。而对于包括多个营养级的群落,局域-区域物种丰富度关系的解读需要考虑跨营养级的相互作用。环境选择与种间相互作用都是通过性状实现的,实际观测的局域群落与随机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比较可以辅助判断局域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准确定义物种库是理解局域群落构建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前提,同时应考虑物种库的大小与功能属性,这将促进我们对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格局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库 区域群落 扩散限制 环境过滤 物种库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主要植烟区土壤碳氮比及速效养分分析
2
作者 冯召 宋战锋 +4 位作者 许明忠 黄瑾 罗刚 岑章斌 农世英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在广西主要植烟区隆林县、靖西市、德保县、钟山县、罗城县、南丹县等地取147份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旨在为广西主要植烟区碳库保育和合理施肥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植烟土壤为水稻土时,土壤碳库水平相对较高,全碳含量、碳氮比分别为3.01... 在广西主要植烟区隆林县、靖西市、德保县、钟山县、罗城县、南丹县等地取147份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旨在为广西主要植烟区碳库保育和合理施肥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植烟土壤为水稻土时,土壤碳库水平相对较高,全碳含量、碳氮比分别为3.01%、10.95,全氮含量和全硫含量分别为2.57、0.58 g/kg,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9.43、175.23 mg/kg;靖西市与钟山县的土壤碳库水平较高,全碳含量、碳氮比分别达到了3.75%、13.52和2.84%、10.86,土壤全氮和全硫含量分别为2.87、0.61 g/kg和2.48、0.61 g/kg;靖西市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04、155.75 mg/kg。各个植烟县的碱解氮含量在41.96~52.24 mg/kg;速效磷含量在13.09~37.69 mg/kg,其中靖西市、德保县、南丹县分别为14.04、13.09、14.01 mg/kg;速效钾含量在66.46~356.16 mg/kg,其中靖西市、德保县、钟山县分别为155.75、163.68、206.48 mg/kg;pH值在6.12~7.56,其中隆林县、钟山县、南丹县分别为6.54、6.66、6.12;全碳含量在1.61%~3.75%,靖西市和钟山县的全碳含量分别为3.75%、2.84%;碳氮比在7.71~13.52,普遍处于偏低水平,全氮在2.01~2.87g/kg,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全硫含量在0.47~1.00 g/kg,其中靖西市为0.47 g/kg。土壤碳库与速效养分及pH值、全氮、全硫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全碳与碱解氮、pH值、全氮、碳氮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526、0.452、0.678、0.907;碳氮比与碱解氮含量、pH值、全氮、全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1、0.380、0.340、0.907。指出了广西主要植烟土壤pH值适宜,土壤全碳氮比在7.71~13.52,碱解氮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速效磷和速效钾较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土壤碳库 碳氮比 速效养分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Faster R-CNN的热轧带钢表面缺陷检测 被引量:4
3
作者 邓慧 曾磊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2-759,共8页
热轧带钢是钢铁行业的重要产品,其表面缺陷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缺陷检测算法存在的过程繁琐、精度不足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更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Fas... 热轧带钢是钢铁行业的重要产品,其表面缺陷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缺陷检测算法存在的过程繁琐、精度不足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更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Faster R-CNN)的检测算法,实现对热轧带钢表面缺陷的高效、高精度检测。首先,采用特征相加的方法对底层细节特征和高层语义特征进行融合;然后,采用精准的感兴趣区域池化(precise region of interest pooling,Precise ROI Pooling)获取固定大小的特征向量,避免特征出现位置偏差;最后,利用均值偏移聚类算法对带钢数据集进行聚类,获得适用于热轧带钢表面缺陷检测的先验框尺寸。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热轧带钢表面缺陷检测数据集上的平均精度均值达到了85.34%,检测速度为23.5帧/s,且鲁棒性良好,满足实际的工业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缺陷检测 Faster R-CNN 特征融合 Precise roi pooling 均值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碳汇作用及其对固碳减排贡献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畅 杨忠芳 +6 位作者 余涛 牛荣琛 郭茹璨 余保成 夏学齐 于朝阳 曹圆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0-1242,共33页
【研究目的】干旱区土壤无机碳作为全球碳循环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碳汇效应不容忽视。【研究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的相关文献,重点对土壤无机碳汇确认、碳库组成、来源识别,以及碳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归纳... 【研究目的】干旱区土壤无机碳作为全球碳循环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碳汇效应不容忽视。【研究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的相关文献,重点对土壤无机碳汇确认、碳库组成、来源识别,以及碳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研究结果】干旱区无机碳汇效应伴随着干旱区负通量研究得到确认,但其碳库组成十分复杂,包括了液相碳库与固相碳库。其中液相储库主要以可溶性碳酸盐形式赋存于干旱区地下水体;固相储库则为以固相碳酸盐矿物的形式赋存在土壤中,依据不同成因来源分为成岩碳酸盐与成土碳酸盐,后者又细分为碳质成土碳酸盐与硅质成土碳酸盐。成土碳酸盐中的硅质成土碳酸盐具备真正长期稳定的碳汇效应。无机碳汇的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了自然的气候、土壤性质与深度、生物作用、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等因素,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农业管理措施等人为因素。【结论】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对全球碳循环研究极其重要,当前研究主要聚焦在土壤无机碳来源分辨,碳汇效应强度确认与固碳潜力量化,以及影响因素明确与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评估等方面。在实现“双碳目标”驱动下,查清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无机碳源汇过程与影响因素必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也是解决“碳失汇”科学难题的突破点,极大地推动全球碳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干旱—半干旱地区 碳汇 碳库组成 来源识别 影响因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林丹丹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管凝 韩金丹 郭艳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变化规律,计算碳库活度指数(CPAI)、碳库指数(CPI)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解析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碳库变化,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平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6.80 g·kg^(-1)(1 800 plant·hm^(-2))>5.01 g·kg^(-1)(1 500 plant·hm^(-2))>4.73 g·kg^(-1) (2 400 plant·hm^(-2))>4.17 g·kg^(-1) (3 000 plant·hm^(-2))>2.78 g·kg^(-1) (700 plant·hm^(-2))>2.68 g·kg^(-1) (3 500plant·hm^(-2))>0.52 g·kg^(-1) (CK)。随着刺槐人工林密度的增大,土壤有机碳组分及CPMI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密度刺槐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CPMI最大。与对照相比,0-40 cm土层,6种林分密度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分别提高了77.3%-94.9%、55.8%-91.3%、86.0%-94.2%、81.4%-93.5%和79.8%-91.2%。6种林分密度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0%。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有机碳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0);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解释率最大。因此,从森林土壤固碳功能而言,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林分密度为1 800 plant·hm^(-2),该林分密度能较好提高土壤碳养分供给水平与碳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林分密度 刺槐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草地建植对三江源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才艳 杨航 +2 位作者 宋建超 陈彦珠 鱼小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9-1369,共11页
为揭示中国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建植人工草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三江源区黑土滩为对照,选择利用黑土滩建植10年的燕麦(Avena sativa)、12年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13年的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为揭示中国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建植人工草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三江源区黑土滩为对照,选择利用黑土滩建植10年的燕麦(Avena sativa)、12年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13年的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Qinghai’)三种草地为对象,系统分析各人工草地对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组分含量、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建植人工草地均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3类草地中,燕麦草地中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最高,且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垂穗披碱草草地中最高;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重要驱动因素。综上,为降低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负面影响,种植燕麦(10年)或可成为提高土壤固碳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人工草地 土壤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边形特征池化与融合的复杂文本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相南 高新波 田春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3,共11页
文本检测在图像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检测是当前的主流算法,包括单阶段方法和双阶段方法两类,而且后者的检测精度往往高于前者。双阶段的检测方法通常包含感兴趣区域特征池化操作,为进一步的检测和识别任务提供... 文本检测在图像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检测是当前的主流算法,包括单阶段方法和双阶段方法两类,而且后者的检测精度往往高于前者。双阶段的检测方法通常包含感兴趣区域特征池化操作,为进一步的检测和识别任务提供特定维度的局部区域特征。然而对于弯曲文本等复杂文本区域来说,现有的基于矩形感兴趣区域的池化方法不再适用,而基于点特征替代区域特征的方法又损失了空间信息。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边形特征池化和Transformer的复杂文本区域检测方法。首先,将复杂文本区域检测中感兴趣区域进行多边形特征池化,将池化操作的区域形状从矩形拓展到多边形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形状进行拟合,即可将多边形区域对应的特征池化为固定维度的特征序列,避免了拟合过程中出现误差。进而,将池化后的特征视为具有空间关系的序列,然后利用Transformer融合视觉特征之间的上下文关系,降低训练难度,提升检测精确度。在包含弯曲文本等复杂文本情况的ICDAR2015、MLT、Total Text和CTW1500数据集上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双阶段检测算法能更好地提取感兴趣区域特征,并取得了比现有方法更好的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检测 双阶段方法 多边形 特征池化 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Faster RCNN的芯片表面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昊 贾华宇 +1 位作者 罗飚 汤宝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4,共7页
由于传统的机器视觉算法中存在对集成电路芯片表面的小特征缺陷目标检测不明显,检测速度较慢,误检率较多。基于上述问题从精度和效率两方面考虑,提出了一种改进Faster RCNN即以VanillaNet-11极简网络模型作为骨干架构,避免了传统算法Res... 由于传统的机器视觉算法中存在对集成电路芯片表面的小特征缺陷目标检测不明显,检测速度较慢,误检率较多。基于上述问题从精度和效率两方面考虑,提出了一种改进Faster RCNN即以VanillaNet-11极简网络模型作为骨干架构,避免了传统算法ResNet-50带来深且复杂的链接和注意力机制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精度。用ROI Align代替原来的ROI Pooling层量化不匹配的问题。最后通过PSRR(Pyramid Shifted with Relationship Recovery)-Maxpool NMS方法来对原来的NMS做出改进,达到了在保证精确率的情况下更快地抑制多余重叠候选框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收集到的芯片缺陷数据集中,改进后的网络平均精度值达到95%以上,比原始的Faster RCNN网络提高了25%左右,有效提高了小缺陷目标的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特征缺陷目标 特征金字塔 VanillaNet-11 roi pooling PSRR-MaxpoolN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修复对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娜 吕玉香 +1 位作者 曾玉 张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8-3957,共10页
岩溶区矿山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区内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促进土壤、岩溶固碳增汇,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主城北碚矿山生态修复、渝东北巫山石漠化治理区等为例,通过野外标准溶蚀试片实... 岩溶区矿山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区内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促进土壤、岩溶固碳增汇,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主城北碚矿山生态修复、渝东北巫山石漠化治理区等为例,通过野外标准溶蚀试片实验法和土壤取样测试分析法,研究不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下土壤碳库、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等变化特征,探讨不同生态修复方式对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灰岩矿山修复区、石漠化治理区,土壤无机碳(SIC)含量较高,约为土壤有机碳(SOC)的4.5倍,且对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修复时间越长,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越高,但SOC含量与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的相关性不显著;从夏季(监测期7、8月遭受极端高温干旱)至秋、冬、春季,土下及地表试片溶蚀速率明显增大;不同生态保护修复方式或植被恢复类型,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明显不同,北碚矿山修复区月桂林>草灌从(橘树)>草灌从(桃树)>花椒树>李子树,巫山生态修复区石漠化治理林地>封山育林林地>石漠化治理果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生态修复 土壤碳库 溶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边缘梯度插值的感兴趣区域池化算法
10
作者 周跃进 丁家益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3-654,共12页
针对现有主流的目标检测算法存在检测精确率低、图像边缘区域分割不全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ask RCNN模型的感兴趣区域池化算法.首先,通过Otsu阈值分割法将感兴趣区域特征图划分为边缘区域和非边缘区域;其次,对边缘区域使用边缘梯度插值... 针对现有主流的目标检测算法存在检测精确率低、图像边缘区域分割不全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ask RCNN模型的感兴趣区域池化算法.首先,通过Otsu阈值分割法将感兴趣区域特征图划分为边缘区域和非边缘区域;其次,对边缘区域使用边缘梯度插值算法进行插值,对非边缘区域使用双线性插值算法进行插值,从而将离散的特征图映射到一个连续空间中;再次,将插值后的特征图均匀分割成k×k个单元;最后,对每个单元利用二重积分求均值以完成池化操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基于Mask RCNN模型在数据集COCO(2014)上比现有算法的检测精确率有一定提升,对图像边缘区域的细节分割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k RCNN模型 感兴趣区域池化 Otsu阈值分割 边缘梯度插值 双线性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水源保护区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初探
11
作者 宋焕芝 张国宇 +5 位作者 李文明 郝鸿晨 孙然 汪奇 史晓宇 韩军宏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51-56,共6页
鉴于绿化废弃物外运成本高,增加城市垃圾量和碳排放,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本文结合团城湖调节池实践项目,分析水源保护区不同区域空间、不同月份及不同类型绿化废弃物的产量,对其绿化废弃物收集利用的方法及处理工艺进行探索,... 鉴于绿化废弃物外运成本高,增加城市垃圾量和碳排放,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本文结合团城湖调节池实践项目,分析水源保护区不同区域空间、不同月份及不同类型绿化废弃物的产量,对其绿化废弃物收集利用的方法及处理工艺进行探索,实现取之于园、用之于园,生态消纳,保护环境。以期为其他水源保护区探究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工艺、流程及方法,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城湖调节池工程 水源保护区 区域空间 绿化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方法与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塔巴庙地区上古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 被引量:14
12
作者 周文 张哨楠 +1 位作者 李良 苏付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6-610,共5页
根据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砂体分布特征,区域性裂缝的纵向分布特征,烃源岩、储层、盖层组合特征,纵向上各层的地层压力分布、天然气成分特征等,对盒2~3段、山1~2段、太2段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油气成藏中区域性裂缝起... 根据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砂体分布特征,区域性裂缝的纵向分布特征,烃源岩、储层、盖层组合特征,纵向上各层的地层压力分布、天然气成分特征等,对盒2~3段、山1~2段、太2段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油气成藏中区域性裂缝起了关键的通道作用。下伏太原组、山西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造成了盒2~3段气藏的压力系数高和天然气轻烃(CH4)含量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然气成藏概念模式。指出山1~2段、太2段气藏属于经过再次运移"破坏"后的"残余气藏",盒2~3段气藏属于裂缝形成后下伏天然气再次运移聚集形成的"次生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巴庙地区 上古生界 气藏 区域性裂缝 成藏概念模式 残余气藏 次生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楚-麦盖提的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76
13
作者 刘高波 施泽进 佘晓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1,共5页
巴楚—麦盖提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跨越巴楚断隆和麦盖提斜坡两个二级构造单元。通过研究区域构造演化,以主力烃源岩(C--O1)的主生油期为出发点,追踪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调整破坏的动态成藏过程,从而探索油气分布的有... 巴楚—麦盖提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跨越巴楚断隆和麦盖提斜坡两个二级构造单元。通过研究区域构造演化,以主力烃源岩(C--O1)的主生油期为出发点,追踪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调整破坏的动态成藏过程,从而探索油气分布的有利区带。分别建立了西部隆起,东部斜坡和麦盖提斜坡的成藏模式,讨论分析了构造对三者油气分布的控制,提出了油气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动态成藏 成藏模式 油气分布 巴楚—麦盖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房新娜 苏永进 +1 位作者 蒋有录 陈炳申 《断块油气田》 CAS 2002年第2期21-23,共3页
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藏具有不同于其它相邻地区的成藏特征。在分析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本区沙二段主要油气藏类型为反向屋脊断块遮挡油气藏和断层—岩性复合油藏 ,且沙二上、沙二下油气成藏特征不相同的观点 ,总... 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藏具有不同于其它相邻地区的成藏特征。在分析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本区沙二段主要油气藏类型为反向屋脊断块遮挡油气藏和断层—岩性复合油藏 ,且沙二上、沙二下油气成藏特征不相同的观点 ,总结了该地区沙二段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梁北地区 沙二段 油气成藏 特征 成藏条件 油气藏类型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Faster R-CNN的小尺度行人检测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泽 叶学义 +1 位作者 钱丁炜 魏阳洋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26-232,241,共8页
为提高小尺度行人检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改进Faster R-CNN的目标检测方法。通过引入基于双线性插值的对齐池化层,避免感兴趣区域池化过程中两次量化操作导致的位置偏差,同时设计基于级联的多层特征融合策略,将具有丰富细节信息的浅... 为提高小尺度行人检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改进Faster R-CNN的目标检测方法。通过引入基于双线性插值的对齐池化层,避免感兴趣区域池化过程中两次量化操作导致的位置偏差,同时设计基于级联的多层特征融合策略,将具有丰富细节信息的浅层特征图和具有抽象语义信息的深层特征图进行通道叠加,从而解决小尺度行人在深层特征图中特征信息缺乏的问题。在INRIA和PASCAL VOC2012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小尺度行人检测效率相同的情况下,该方法相比基于Faster R-CNN的检测方法平均精确率均值分别提高了17.58%和23.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尺度行人检测 区域建议网络 感兴趣区域池化 Faster R-CNN网络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垫塘冲击射流附壁区的水力特性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乃稳 李龙国 +1 位作者 庄文化 刘超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20,共7页
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IV)获得了水垫塘冲击射流全域瞬时精细流场,并在此基础上,对附壁射流区的流速分布规律和水流紊动特征等水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附壁射流区,射流横向断面的流速、紊动强度分布呈自相似分布规律,具有... 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IV)获得了水垫塘冲击射流全域瞬时精细流场,并在此基础上,对附壁射流区的流速分布规律和水流紊动特征等水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附壁射流区,射流横向断面的流速、紊动强度分布呈自相似分布规律,具有自由射流的特征;在射流纵向,流速随着流程增加而线性减小,射流半扩展厚度和紊动强度随流程增加而线性增大;并提出了描述附壁射流区射流横向断面流速、紊动强度分布规律的方程,同时得到了附壁射流区射流纵向上流速、半扩展厚度和紊动强度沿流程变化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没射流 水垫塘 射流附壁区 水力特性 P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渝东区石炭系油气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32
17
作者 严金泉 孙卫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5-417,共3页
从圈闭形成与演化的角度探讨油气运移和圈闭形成的配置关系 ,从而进一步研究油气的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认为 :鄂西 -渝东区石炭系由于基底结构的差异性和构造运动的多期性 ,形成了 4种基本的圈闭类型 ;后期构造的改造和油气的多期运聚 ... 从圈闭形成与演化的角度探讨油气运移和圈闭形成的配置关系 ,从而进一步研究油气的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认为 :鄂西 -渝东区石炭系由于基底结构的差异性和构造运动的多期性 ,形成了 4种基本的圈闭类型 ;后期构造的改造和油气的多期运聚 ,形成了 3种不同类型的成藏模式。提出有利的储层发育区和继承性的大型古隆起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区域构造 圈闭 油气藏 成藏模式 鄂西-渝东区 富集规律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喀斯特坡地养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差异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亚杰 钱慧慧 +1 位作者 李伏生 苏以荣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5,共9页
文章选择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坡地,设计封育、种植玉米、种植牧草、火烧、刈割和刈割除根6种处理方式,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坡地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易氧化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和碳... 文章选择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坡地,设计封育、种植玉米、种植牧草、火烧、刈割和刈割除根6种处理方式,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坡地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易氧化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随土壤人为干扰的增大而减小,种植玉米、种植牧草和刈割除根处理由于人为干扰较大,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封育和火烧处理。土壤全钾和速效磷含量均以种植玉米处理最高,而刈割处理最低。土壤缓效钾含量以封育最高,种植玉米和种植牧草处理次之,而刈割处理最低。与封育相比,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显著降低,其中种植玉米和火烧处理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此外,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随坡位的升高而降低。在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自然封育有利于土壤养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保持和提高。随着土壤人为干扰的增大,土壤养分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 养分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成因 被引量:6
19
作者 顾兆峰 刘怀山 +1 位作者 李刚 张志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29,共4页
通过研究近年来获取的浅地层剖面发现,南黄海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南黄海东经123°以西的地区,为此进行了该区浅层气成因分析,以探索其来源。将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逾6000km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得到的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分布概况,与... 通过研究近年来获取的浅地层剖面发现,南黄海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南黄海东经123°以西的地区,为此进行了该区浅层气成因分析,以探索其来源。将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逾6000km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得到的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分布概况,与该地区的有机质分布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末期的泥炭分布与浅层气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晚更新世末期的泥炭是该地区浅层气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3个声学空白区的浅层气可能来自中深部地层。苏北浅滩西北部的大型塌陷坑可能由浅部断层活动引起的浅层气在该处多点喷发形成的塌陷坑复合而成,表明该处中深部地层中可能存在天然气。南黄海中部声学扰动区内浅层气不断自海底逸出,该处断层较多,中深部地层具备生气能力,推测该地区浅层气可能是深部油气泄露的气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西部地区 浅层气 气藏形成 机理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典型区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构成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忠启 于东升 +3 位作者 潘剑君 张海东 史学正 王宁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8-323,共6页
以江西省东乡县为研究区,基于土壤有机碳三库(活性、缓性和惰性碳库)一级动力学理论,通过22个土壤样品的实验室呼吸培养实验,计算了各土壤亚类的碳组分含量及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并借助全县229个采样点获得了东乡县的活性、缓性和惰性有... 以江西省东乡县为研究区,基于土壤有机碳三库(活性、缓性和惰性碳库)一级动力学理论,通过22个土壤样品的实验室呼吸培养实验,计算了各土壤亚类的碳组分含量及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并借助全县229个采样点获得了东乡县的活性、缓性和惰性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淹育、潴育、潜育型水稻土和红壤的活性碳含量分别为0.54、0.72、0.72和0.33 g/kg,分别占其总有机碳含量的2.78%、2.83%、2.91%和2.57%;缓性碳含量分别为7.57、9.79、12.34和4.72 g/kg,分别占总有机碳含量的41.09%、45.25%、46.24%和37.12%;惰性碳含量分别为10.36、11.22、13.49和7.67 g/kg,分别占总有机碳含量的60.31%、56.13%、51.92%和50.67%。在空间分布上,活性、缓性和惰性碳含量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趋势。分析表明水稻土各亚类活性和缓性碳含量高于红壤,说明水稻土不仅是该地区固碳的主要类型,也是较大的潜在碳排放源。红壤的惰性碳尽管比例最高,但总有机碳含量较低,其土壤固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类型 土壤有机碳组分 南方红壤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