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黏土与风沙土复配对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郝斯然 蒙仲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为探究红黏土不同复配比添加改良风沙土的水文效应,为风沙土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将红黏土与风沙土按照质量比0∶1(纯风沙土)、1∶4、2∶3、3∶2、4∶1、1∶0(纯红黏土)混合,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入渗速率,分析红黏土与风沙土复配对水分入渗... 为探究红黏土不同复配比添加改良风沙土的水文效应,为风沙土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将红黏土与风沙土按照质量比0∶1(纯风沙土)、1∶4、2∶3、3∶2、4∶1、1∶0(纯红黏土)混合,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入渗速率,分析红黏土与风沙土复配对水分入渗的影响,并对其入渗过程进行模拟。添加红黏土后,复配土中黏粒含量显著增加,较风沙土提高18.57~123.43倍,改善土壤粒径均质性,土壤质地变细;不同配比下复配土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田间持水率以及毛管孔隙度随着红黏土复配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复配土毛管孔隙度较风沙土提高1.10~1.21倍,保水性能增强;随着红黏土复配量的增加,初始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逐渐减小,土壤达到稳定入渗阶段的时间延长;1∶4复配土水分入渗能力显著衰减,有效抑制水分向深层渗漏,显著改善风沙土漏水现象;不同比例红黏土与风沙土复配,土壤水分入渗可以较好地拟合为Horton模型,在考虑综合效益的前提下,红黏土与风沙土按照质量比1∶4配比改良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风沙土 复配土壤 土壤改良 土壤入渗特征 土壤入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SWCC随机特征的超固结红黏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2
作者 王长虹 闫宇 +2 位作者 杜昊东 胡世韬 蔡德雍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9,共11页
在分析超固结非饱和红黏土边坡的稳定性时,仅考虑边坡土的强度指标,易导致分析结果与边坡实际力学状态不相符合。因此,考虑非饱和红黏土的水力特性,以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的随机统计特征为基础,修正超... 在分析超固结非饱和红黏土边坡的稳定性时,仅考虑边坡土的强度指标,易导致分析结果与边坡实际力学状态不相符合。因此,考虑非饱和红黏土的水力特性,以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的随机统计特征为基础,修正超固结非饱和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UH)模型,开展红黏土边坡的稳定性研究。以江西省九江市长虹大道的红黏土公路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有限的室内试验数据,引入贝叶斯理论,校准Van Genuchten(VG)和Fredlund-Xing(FX)模型的随机统计特征;其次,提出类双曲线函数,表征红黏土的吸力强度规律,改进红黏土的超固结非饱和UH模型;然后,结合SWCC模型参数的随机统计特征,开展红黏土边坡的渗流场分析;最后,通过开发改进的UH模型程序,计算公路边坡的最大水平位移,与采用摩尔-库伦模型计算的位移,开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验证了红黏土的超固结非饱和UH模型的有效性,表明雨季易发生滑坡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贝叶斯理论 红黏土边坡 吸力强度 UH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生物聚合物增强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杰 谢建斌 +3 位作者 杨海涛 杨乐 王朝 李克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为提高红黏土的强度和稳定性,解决传统土体加固方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耐久性不足等问题,采用γ-聚谷氨酸、β-葡聚糖及其交联聚合物γ-PGA-β-G对红黏土进行改良,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γ-PGA-β-G配比,研究交联生物聚合物对红黏土物理力... 为提高红黏土的强度和稳定性,解决传统土体加固方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耐久性不足等问题,采用γ-聚谷氨酸、β-葡聚糖及其交联聚合物γ-PGA-β-G对红黏土进行改良,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γ-PGA-β-G配比,研究交联生物聚合物对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生物聚合物相比,γ-PGA-β-G的加固效果更优。γ-PGA-β-G掺量为2.5%时,对红黏土的加固效果最佳,与素红黏土相比,无侧限抗压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增大了74%、47.06%和41.68%,压缩模量减小了54.81%。γ-PGA-β-G交联基质可有效填充土颗粒之间的空隙,并将土颗粒包裹成整体,显著增强红黏土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为南方红黏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种新型环保的土壤加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生物聚合物 Γ-聚谷氨酸 Β-葡聚糖 红黏土 响应面分析 土壤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高岭土基地聚合物对水泥固化红黏土的改善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志良 陈玉龙 +1 位作者 申林方 施辉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143,共7页
为了研究偏高岭土对水泥固化红黏土的改善效果,开展了三种组合(纯水泥、水泥+偏高岭土以及水泥+偏高岭土+水玻璃)的红黏土固化试验。基于固化剂化学组分和固化土的干密度、pH值以及物相成分等,研究了新型复合碱激发体系作用下偏高岭土... 为了研究偏高岭土对水泥固化红黏土的改善效果,开展了三种组合(纯水泥、水泥+偏高岭土以及水泥+偏高岭土+水玻璃)的红黏土固化试验。基于固化剂化学组分和固化土的干密度、pH值以及物相成分等,研究了新型复合碱激发体系作用下偏高岭土对水泥固化红黏土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当水泥、偏高岭土和水玻璃掺入比分别为12%、5%和3%时,红黏土固化效果最佳,相比于纯水泥固化土其强度提高了2.82倍。在n(SiO_(2))/n(Al_(2)O_(3))从2.53增加至4.05过程中,固化土强度发展较快,随后逐渐趋于稳定。由于水泥水化生成的Ca^(2+)能够平衡固化体系中的部分负电荷,在n(Na_(2)O)/n(Al_(2)O_(3))较小的情况下固化土强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最后通过固化土微观形貌及主要物相组成发现,新型复合碱激发体系的试样中含有无定形地聚物凝胶且主要物相特征峰峰值有所降低,说明产生了更多的地聚合凝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地聚合物 偏高岭土 无侧限抗压强度 土体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红黏土的强度和崩解特性及其微观机理
5
作者 张炳晖 段睿 +2 位作者 谢艳华 韩伟超 刘帅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3-129,共7页
为探究土体强度特性与崩解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土体压实度和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高分子生物聚合物瓜尔胶(Guar Gum)掺量两种方法对红黏土进行改良。开展不同压实度与瓜尔胶掺量改良红黏土的直剪试验、崩解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研究分... 为探究土体强度特性与崩解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土体压实度和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高分子生物聚合物瓜尔胶(Guar Gum)掺量两种方法对红黏土进行改良。开展不同压实度与瓜尔胶掺量改良红黏土的直剪试验、崩解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研究分析了压实度以及瓜尔胶掺量对红黏土崩解特性及其抗剪强度的影响,并揭示了其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增大压实度与掺入瓜尔胶可以有效提高红黏土的力学性质以及抗崩解性。随着压实度增大,试样黏聚力呈线性增长,内摩擦角有小幅度升高;掺入瓜尔胶对土体的内摩擦角与黏聚力均有较大提升。经过瓜尔胶改良后的红黏土最终崩解率明显降低,当掺量为0.25%时,试样不再发生崩解;增大压实度与掺入瓜尔胶两种方法都能提高土体黏聚力,增大内摩擦角,使土体粒间吸引力变强,从而提升土体的强度与抗崩解性能;与提高土体压实度相比,红黏土中掺入瓜尔胶对提升红黏土的水稳性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土体改良 试验研究 红黏土 强度试验 崩解试验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硝化抑制剂对红壤性水稻土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明坤 陆玉芳 +2 位作者 王方嘉 俞海冰 施卫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为揭示不同生物硝化抑制剂(BNIs)对红壤性水稻土N2O排放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机制,通过21 d的土柱淹水培养试验,比较了三种BNIs 1,9-癸二醇(1,9-D)、亚麻酸(LN)和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MHPP)与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土壤N_(2)O... 为揭示不同生物硝化抑制剂(BNIs)对红壤性水稻土N2O排放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机制,通过21 d的土柱淹水培养试验,比较了三种BNIs 1,9-癸二醇(1,9-D)、亚麻酸(LN)和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MHPP)与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土壤N_(2)O排放及相关硝化、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BNIs(1,9-D、LN、MHPP)可以显著平均降低土壤N_(2)O日排放峰值40.1%;1,9-D和MHPP可分别抑制N_(2)O排放总量44.5%和43.9%,而DCD和LN对N2O排放总量没有显著影响。1,9-D和MHPP对AOA(氨氧化古菌)、AOB(氨氧化细菌)硝化菌和nirS、nirK型反硝化菌的调控均有所不同,1,9-D可以同时抑制AOA、AOB和nirS微生物的生长;MHPP仅可以抑制AOA的生长;其中,AOA-amoA和nirS基因丰度与土壤N_(2)O的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1,9-D和MHPP均增加了nosZ基因丰度及其与AOA-amoA+AOB-amoA、nirS+nirK和AOA-amoA+AOB-amoA+nirS+nirK的比值,且nosZ基因丰度及其相关比值与土壤N2O排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之,生物硝化抑制剂1,9-D和MHPP引起的AOA-amoA和nosZ基因丰度变化在红壤性水稻土N_(2)O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硝化抑制剂 红壤性水稻土 N_(2)O AOA-amoA NOS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双孔结构影响的压实红黏土持水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冯学茂 谢治 +4 位作者 陈成华 滕继东 徐光黎 魏海峰 耿成宝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5-2316,共12页
红黏土常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基填料,在压实过程中呈现出双峰孔隙结构特征,其对红黏土土水特性、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影响显著,导致压实性不良、水稳定性差等工程问题凸显。为此,以广西南宁―湛江高速公路红黏土... 红黏土常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基填料,在压实过程中呈现出双峰孔隙结构特征,其对红黏土土水特性、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影响显著,导致压实性不良、水稳定性差等工程问题凸显。为此,以广西南宁―湛江高速公路红黏土为试验对象,采用静压法制备4种不同压实度的试样,并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HYPROP水势仪和冷镜露点仪,分别测得不同压实度下广西红黏土的孔隙分布曲线和土水特征曲线,分析大小孔隙对赋存水状态的影响。基于相关试验结果,提出了界限孔径划分方法及孔隙水的赋存形式演化规律,从微细观角度揭示了压实红黏土持水机制,分别构建基于Dubinin-Astakhov吸附理论的小孔吸附方程和基于Kosugi模型的大孔毛细方程,最终建立全吸力范围内考虑双峰孔隙结构影响的SWCC模型。最后采用该模型对具有双孔结构的6种红黏土和2种其他类型土实测SWCC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压实度的增加,土体双孔结构中大孔分布会有明显变化,大孔隙液态水占比下降,而小孔几乎不受影响,进而导致土水特征曲线形态在低吸力段出现差异。SWCC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且模型参数物理意义明确,能够普遍应用于双孔结构土体持水特性的描述,对路基水分迁移计算和变形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红黏土 双孔结构 孔隙分布曲线 土水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草本植物对红黏土边坡的固土护坡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连锐 严亚 +2 位作者 商崇菊 谭娟 杨永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4,共9页
[目的]探讨两种草本植物对红黏土边坡的固土护坡效应,为该类型边坡、河道、大坝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红黏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选取狗牙根和香根草作为护坡植物,通过种植试验、根系拉伸试验、直剪试验、室内模拟冲刷试验,探讨... [目的]探讨两种草本植物对红黏土边坡的固土护坡效应,为该类型边坡、河道、大坝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红黏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选取狗牙根和香根草作为护坡植物,通过种植试验、根系拉伸试验、直剪试验、室内模拟冲刷试验,探讨两种草本植物的护坡效应。[结果]①种植150 d内,两种草本植物均稳定生长,根系抗拉强度持续增加;生长30~150 d,狗牙根的最大抗拉力从0.84 N增至8.59 N,香根草的最大抗拉力从4.78 N增至89.89 N。②生长120 d时,对比无根土,狗牙根根土复合体的黏聚力提升91.1%,内摩擦角提升12.45%;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黏聚力提升107.47%,内摩擦角提升12.74%。③生长150 d时,对比裸坡,狗牙根坡的径流速率降低45.02%~54.15%,产沙速率降低58.3%~93.85%,60 min累计产沙量降低81.02%;香根草坡的径流速率降低35.46%~46.48%,产沙速率降低46.8%~89.44%,60 min累计产沙量降低74.61%。[结论]两种草本植物对红黏土边坡都具有良好的固土护坡效应,香根草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增益效果更明显,狗牙根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植物护坡 根系抗拉力 抗剪强度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色赤红壤与开沟部件互作的离散元参数标定及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熊厚全 江洁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0-1412,共13页
为解决甘蔗种植机械与种植土壤间互作参数缺失的问题,选取云南南部甘蔗种植主要土种之一的黄色赤红壤进行离散元参数标定。首先以土壤休止角为响应值,使用Design-Expert软件的Box-Behnken优化方法获得土壤休止角的回归模型,以实测休止... 为解决甘蔗种植机械与种植土壤间互作参数缺失的问题,选取云南南部甘蔗种植主要土种之一的黄色赤红壤进行离散元参数标定。首先以土壤休止角为响应值,使用Design-Expert软件的Box-Behnken优化方法获得土壤休止角的回归模型,以实测休止角为优化目标,针对不同层的土壤得到仿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1.76%,2.54%。其次,通过3个物理试验测得接触参数范围,并以静滑动摩擦角为响应值,对不同层的土壤寻优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1%、2.29%。结果表明,仿真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小,可为黄色赤红壤与触土部件(65 Mn钢)间互作的仿真参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赤红壤 离散元仿真 参数标定 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母质发育红壤酸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龙泽东 孙梅 +5 位作者 曾希柏 黄晶 唐海明 石丽红 罗尊长 孙耿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采集了花岗岩风化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耕地土壤,比较强酸性(pH<5.0)和酸性(5.0≤pH<6.5)条件下土壤相关理化指标的差异,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两种红壤酸性特征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H低于5.0的土壤中,两种红壤p... 采集了花岗岩风化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耕地土壤,比较强酸性(pH<5.0)和酸性(5.0≤pH<6.5)条件下土壤相关理化指标的差异,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两种红壤酸性特征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H低于5.0的土壤中,两种红壤pH分别为4.85±0.11和4.60±0.43,二者差异不显著,但第四纪红土红壤交换性酸、阳离子交换量、游离氧化铁显著高于花岗岩风化物红壤,有机质、交换性Mg^(2+)、盐基饱和度则相反;pH 5.0~6.5的土壤中,两种红壤的pH分别为5.37±0.33和5.48±0.48,第四纪红土红壤的游离氧化铁含量显著高于花岗岩风化物红壤。两种红壤的pH与盐基离子总量、交换性Ca^(2+)、交换性Mg^(2+)、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H+、交换性Al^(3+)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风化物 第四纪红土 红壤 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T技术反演红壤剖面水分入渗过程
11
作者 田园 钟雪梅 +2 位作者 彭新华 汪亚及 高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4-726,共13页
水分运动是土壤中物质和能量传输的主要驱动力,但是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轨迹复杂多变,难以直接捕捉。本研究以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借助电阻率成像技术(ERT),反演水分在林地和农地土壤中的入渗过程。研究发现,ERT技术能够... 水分运动是土壤中物质和能量传输的主要驱动力,但是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轨迹复杂多变,难以直接捕捉。本研究以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借助电阻率成像技术(ERT),反演水分在林地和农地土壤中的入渗过程。研究发现,ERT技术能够实现水分在红壤包气带入渗过程的可视化,ERT测定的表观电阻率的变化量与烘干法测定的土壤水分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林地的决定系数为0.72,农地为0.53。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水分入渗的范围和方式,在2 cm水头高度注水100 L的情况下,林地的入渗深度大于80 cm,而农地约为50 cm,在此基础上,继续注水200 min,林地和农地均出现明显的优先流现象。但是,林地的优先流较农地更为发育,林地是通过根系等大孔隙快速向下传输,而农地则以“指流”的方式,间断性向深层运动。在土壤层次复杂、背景含水量高、土壤黏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ERT技术依然能捕捉优先流在红壤中发生和发育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 土地利用类型 红黏土 土壤水分 优先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镉污染红黏土的室内试验研究
12
作者 陈筠 黄洋 +1 位作者 向川 龙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3,共8页
为了探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镉(Cd)污染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和环境污染的修复效应,以活性炭为载体,菌种选取巴氏芽孢杆菌,开展基本物理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毒性浸出试验和重金属形态提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巴氏芽孢杆菌对镉离子... 为了探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镉(Cd)污染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和环境污染的修复效应,以活性炭为载体,菌种选取巴氏芽孢杆菌,开展基本物理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毒性浸出试验和重金属形态提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巴氏芽孢杆菌对镉离子有较强的耐受性;对比单加微生物或活性炭,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修复效果更显著;14%活性炭微生物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229.7 kPa,较镉污染土提升174.7%;修复21 d后,10%活性炭微生物土样的镉离子浸出浓度降低到0.002 mg/L,较镉污染土样降低99.8%;修复后,土中的镉从弱酸态向可还原态和残渣态转化。总的来说,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镉污染红黏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活性炭的掺量以10%为宜。研究成果可为贵州省镉污染红黏土的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巴氏芽孢杆菌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镉污染 土壤修复 电镜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绿肥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29
13
作者 李继明 黄庆海 +2 位作者 袁天佑 曹金华 余喜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3-570,共8页
对26年长期定位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绿肥与化肥长期配合施用有利于水稻稳产增产,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氮、磷、钾养分的农学利用效率达60%以上。26年水稻平均产量以紫云英+猪粪(OM3)处理最高,比CK增产64.47%,比NPK处理增产6.8... 对26年长期定位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绿肥与化肥长期配合施用有利于水稻稳产增产,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氮、磷、钾养分的农学利用效率达60%以上。26年水稻平均产量以紫云英+猪粪(OM3)处理最高,比CK增产64.47%,比NPK处理增产6.86%,其化肥养分农学效率为16.33 kg/kg,比NPK处理高118.9%。绿肥与化肥长期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均有所积累,积累的量与肥料施用量及有机肥种类有关,以紫云英+猪粪处理最优。土壤钾素均表现亏缺,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均低于试验前,亏缺幅度最小的是紫云英+稻草处理,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分别比对照高4.28%和13.94%。通过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其相关系数最高的为土壤全钾(r=0.808**),说明缺钾已成为限制红壤稻田高产的主要肥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长期定位试验 红壤性水稻土 土壤肥力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第四纪红粘土重建森林模式及其土壤恢复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苑秋 杜天真 +2 位作者 郭晓敏 杨国平 罗良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37,共4页
以江西严重退化第四纪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9种模式重建的林龄10年的森林,调查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全P、速效P明显增加,而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有机质;土壤全钾、有效钾都较大程度提高。(2)土壤有机... 以江西严重退化第四纪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9种模式重建的林龄10年的森林,调查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全P、速效P明显增加,而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有机质;土壤全钾、有效钾都较大程度提高。(2)土壤有机质、全氮浓度随土层深度明显下降,有效磷、有效钾、有效氮浓度则随土层深度平缓下降,全磷、全钾浓度随土层变化不明显。(3)各重建森林模式的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也呈较大幅度降低;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呈不同幅度增加;不同重建模式总孔隙度变化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第四纪红粘土 森林模式 土壤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粘土和膨胀土热力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欧孝夺 吴恒 周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68-1072,共5页
基于广西膨胀土和红粘土的成因类型、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研究常温(-4℃~60℃)下膨胀土与红粘土的热力学特性,探讨了红粘土与膨胀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与温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土在10℃,40℃与室温(28℃)时,主应力差σ1-σ... 基于广西膨胀土和红粘土的成因类型、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研究常温(-4℃~60℃)下膨胀土与红粘土的热力学特性,探讨了红粘土与膨胀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与温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土在10℃,40℃与室温(28℃)时,主应力差σ1-σ3峰值变化不大,而60℃时有明显增大;在相同条件下,红粘土的主应力差峰值变化更大;红粘土与膨胀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φ)随热状况不同而发生变化,而且红粘土的粘聚力c和膨胀土的内摩擦角φ在室温,环境有较小值。分析结果认为,两种土的热效应影响趋势相似,但红粘土的热力学特性较为敏感,这与红粘土的成因类型及胶结特征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红粘土与膨胀土地区工程建设及减灾防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膨胀土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作用模式对残积红粘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7
16
作者 王洋 汤连生 +1 位作者 高全臣 廖化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研究了残积红粘土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结构特征,通过试验分析了在含水量变化模式、水化学作用模式、干湿交替作用模式和渗流作用模式下红粘土力学性质的变异性,得出以下结论:①含水量的变化对红粘土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值都有影... 研究了残积红粘土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结构特征,通过试验分析了在含水量变化模式、水化学作用模式、干湿交替作用模式和渗流作用模式下红粘土力学性质的变异性,得出以下结论:①含水量的变化对红粘土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值都有影响,且对c值的影响远大于对φ值的影响;②红粘土的力学性质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异,其c、φ值和pH值呈良好线性关系,酸性水溶液使红粘土强度提高,碱性水溶液使红粘土的强度降低;③在干湿交替作用下,红粘土的结构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受围压及侧向应力的影响;④渗流作用可以影响土体强度,红粘土在干湿交替作用后出现了裂缝,裂缝的发育增强了渗流作用对土体强度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作用模式 残积红粘土 力学性质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第四纪红土伊利石结晶度值与风化强度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莉红 胡雪峰 +3 位作者 叶玮 薛勇 罗凡 闫呈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1-1001,共11页
对安徽宣城市宣州和郎溪两地第四纪红土黏土矿物组合和伊利石结晶度进行研究,探讨其对第四纪红土形成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两地第四纪红土黏土矿物的组合基本相似:剖面上部末次冰期下蜀黄土层(黄棕色土层)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 对安徽宣城市宣州和郎溪两地第四纪红土黏土矿物组合和伊利石结晶度进行研究,探讨其对第四纪红土形成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两地第四纪红土黏土矿物的组合基本相似:剖面上部末次冰期下蜀黄土层(黄棕色土层)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和2∶1型的蛭石;均质红土和网纹红土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无蛭石;网纹层下部出现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根据伊利石的X射线衍射(XRD)峰,获得伊利石结晶度(Illite crystallinity,IC)值,可以反映伊利石结晶程度。两地第四纪红土同类层次的IC值较接近。宣州和郎溪剖面黄棕色土的IC值平均为0.463,均质红土为0.599,网纹红土为0.726。全剖面样品IC值与风化强度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充分说明红土IC值可有效地反映红土的风化强度。第四纪红土剖面从黄棕色土→均质红土→网纹红土,IC值升高,伊利石结晶变差,反映了红土风化强度增加,形成的气候环境更加湿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红土 黏土矿物 伊利石 IC值 风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第四纪沉积型红土与风化壳型红土的磁学特征对比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立辉 叶玮 +2 位作者 郑祥民 周立旻 苏优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75-1481,共7页
对浙江新昌玄武岩、花岗岩风化壳红土和江西南昌第四纪沉积型红土剖面的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气候区内风化壳红土的磁学特征受母质特征影响较大。随着风化强度的增加,强磁性的玄武岩风化壳磁化率先减小后增加,磁性矿物颗粒... 对浙江新昌玄武岩、花岗岩风化壳红土和江西南昌第四纪沉积型红土剖面的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气候区内风化壳红土的磁学特征受母质特征影响较大。随着风化强度的增加,强磁性的玄武岩风化壳磁化率先减小后增加,磁性矿物颗粒先变粗后变细,弱磁性的花岗岩风化壳磁化率逐渐增加,磁性矿物颗粒逐渐变细。第四纪沉积型红土剖面中,均质红土磁化率远大于网纹红土,磁性矿物颗粒亦较网纹红土层细。这些差别说明了第四纪沉积型红土剖面中均质红土与网纹红土不完全相同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型红土 沉积型红土 第四纪 磁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红黏土土水特性及强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龙起 罗书学 +3 位作者 姜红 宋磊 丁冰冰 李楚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3-398,431,共7页
为研究红黏土土体非饱和特性,分别针对典型的原状和重塑红黏土,结合Geo-experts自平衡型压力板仪和ZJ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开展了不同干密度下土样的非饱和土水特征试验和直剪试验,探讨了红黏土的一些典型非饱和物理力学特征.研究结... 为研究红黏土土体非饱和特性,分别针对典型的原状和重塑红黏土,结合Geo-experts自平衡型压力板仪和ZJ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开展了不同干密度下土样的非饱和土水特征试验和直剪试验,探讨了红黏土的一些典型非饱和物理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矿物赋存状态的改变和微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红黏土重塑前后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显著改变的重要因素;原状非饱和红黏土土水曲线呈现典型的三阶段型变化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进气值和残余含水量,而重塑的非饱和红黏土则呈现半抛物线型变化特征;对于原状红黏土来说,非饱和土体黏聚力最大值出现在低含水率状态,对应的含水率比土水曲线的残余含水率高5%~10%.因此,在开展非饱和红黏土抗剪强度试验时,在相应含水率区间处适当增加试验组数可优化试验成果,对于重塑红黏土来说,可根据塑限含水率判断重塑红黏土内摩擦角开始显著减小的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红黏土 土水特性 强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20
作者 魏骥 胡雪峰 +3 位作者 许良峰 姜伟 孙为民 汪洪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6-835,共10页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和湖北两省,选择宜昌、咸宁、常德、长沙、株洲5个第四纪红土剖面,分析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特征,研究红土的成因及南方古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剖面上部(宜昌剖面0...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和湖北两省,选择宜昌、咸宁、常德、长沙、株洲5个第四纪红土剖面,分析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特征,研究红土的成因及南方古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剖面上部(宜昌剖面0~320 cm,咸宁剖面0~220 cm,常德剖面0~270 cm,长沙剖面0~280 cm,株洲剖面0~150 cm)粒度细小而均匀,砂粒含量低,大部分小于1%;粗粉砂(又称风尘"基本粒组")相对富集,平均含量分别为34.38%、32.29%、32.48%、31.69%和31.86%。而且土壤样品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安徽宣城第四纪红土很相似,与镇江下蜀黄土也有明显继承性。这些特性均反映了剖面上层红土的风成特性。但研究剖面下部红土,粒度组成有明显不同:含有砾石,砂粒含量较高,不同粒度组分垂向变化明显,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宣城红土和下蜀黄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冲、洪积相特性。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反映了研究区域第四纪古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早期红土形成后,因受间冰期湿热气候的影响,多受流水作用改造;而晚期红土更多地受风尘堆积的影响,沉积后虽经过了强烈的原位风化,但仍保留了风尘沉积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第四纪红土 粒度组成特征 风积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