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9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驱动传统村落老洞系统重构的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家其 宗晗姝 +1 位作者 邓运员 朱烜伯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3-1104,共12页
开展旅游驱动传统村落系统重构的逻辑路径探究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推动该类村落保护性开发,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积极探索。通过构建旅游驱动传统村落系统重构的理论框架,明确重构目标定位,剖析重构驱动力、维度,继而解析系统重... 开展旅游驱动传统村落系统重构的逻辑路径探究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推动该类村落保护性开发,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积极探索。通过构建旅游驱动传统村落系统重构的理论框架,明确重构目标定位,剖析重构驱动力、维度,继而解析系统重构逻辑,并以典型村落为例开展重构路径探究。结果表明:①传统村落重构驱动力主要来自资源、区位的自然本底条件支撑,民族文化体验的旅游市场需求,追逐利益的企业资本投入,改善民生的地方居民诉求及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推动,与一般乡村重构驱动力相比,需重点关注共性驱动要素在这类特殊地域产生的溢出效应及强化效果;②重构对象包括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社会关系、自然人文环境等多个维度,各维度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传统村落系统重构;③基于系统性重构思维,具体从空间范围、景观特点、生产类型、旅游开发形式、开发主体、利益分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老洞村重构路径探究,结合物质空间景观特点和保护开发形式将其划分为原真性景观核心保护区、过渡性景观缓冲区、建构性景观协调区,针对各区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差异,通过重塑生产逻辑与价值导向、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优化市场发展模式、重视生态服务价值赋能生产方式转型,驱动生产关系由单一主体向多主体共治转变,形成复合社会关系网络,继而引导各区文化生态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驱动 重构逻辑 传统村落 老洞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嵌入、空间重构与技术赋能:边境村建设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4
2
作者 罗强强 宗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9,共9页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嵌入性”为分析视角,从“政策—空间—技术”三个不同维度探赜云南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云南省遵循着“整体性”政策嵌入、“生产—生活—...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嵌入性”为分析视角,从“政策—空间—技术”三个不同维度探赜云南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云南省遵循着“整体性”政策嵌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数字建设—数字人才—数字应用”多元技术赋能的内在逻辑,有效推进了边境现代化幸福村建设,形塑了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乡村模范样板,为我国乡村建设贡献了具有启发性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村 嵌入性 政策嵌入 空间重构 技术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经济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更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文静 陈跃峰 林伟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0,共7页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本文从内涵辨析与发展历程视角,系统阐释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更新的理论关联,结合深圳、杭州等城市实践案例,论证低空经济对城市规划、交通系统...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本文从内涵辨析与发展历程视角,系统阐释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更新的理论关联,结合深圳、杭州等城市实践案例,论证低空经济对城市规划、交通系统与管理模式的深层影响。研究表明:低空经济通过空中交通网络重构城市三维空间,倒逼城市管理向多模态协同转型;eVTOL技术的应用需匹配智慧城市的数据驱动与系统集成能力。基于此,提出基础设施分级规划、空域管理动态分区、政策法规协同创新等对策,为城市更新提供立体化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智慧城市更新 eVTOL 空间重构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艳冰 毛晓虎 阴晨静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2,共9页
综合考虑村委会、本地村民、外来经营者、游客等多元主体利益诉求,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4个维度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焦作市为案例地,对其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进行评价,并植入乡村治... 综合考虑村委会、本地村民、外来经营者、游客等多元主体利益诉求,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4个维度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焦作市为案例地,对其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进行评价,并植入乡村治理共同体理念构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机制。研究发现:(1)焦作市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整体处于中级保护水平,结构性差异显著;(2)当地旅游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缺乏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目标的长期统筹考虑,尤其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重视不够;(3)传统村落各利益主体间的协作机制尚未理顺,形成了村委会和村民位于利益表达核心、外来经营者和游客位于利益表达边缘的“核心-边缘”结构,而当前核心与边缘之间主要表现为控制依赖关系,难以形成保护合力。据此,从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和成果共享5个方面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协同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治理共同体 保护绩效 焦作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中村空间生产及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以厦门市高浦村为例
5
作者 肖铭 尹晨玉 +1 位作者 李雪萍 杨思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8-1249,共12页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尽管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多数城中村仍面临治理挑战与发展迟滞困境。厦门高浦村则通过自我调整与优化机制,实现了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转型,成为成功范例。文章以厦门高浦村为例,通过构建城中村的转型...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尽管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多数城中村仍面临治理挑战与发展迟滞困境。厦门高浦村则通过自我调整与优化机制,实现了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转型,成为成功范例。文章以厦门高浦村为例,通过构建城中村的转型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深入剖析高浦村的发展动力与外部政策、市场及在地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高浦村的发展与转变在受政策推动、市场引导的同时,“城/村同体”所具有的特殊文化起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当外部市场发挥强大推动力时,在地文化起隐形稳定作用,减少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内耗,促进形成共识;当外部市场动力减退时,在地文化成为支撑高浦村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引导城中村继续前行。进一步分析提出,实现城中村良性自主发展的路径必须依赖其自有的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治理 空间生产 新内生发展 动力机制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线改建市域铁路客流量低迷原因及对策
6
作者 徐行方 王皓月 +1 位作者 黄洁 洪世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8-232,共5页
[目的]针对目前由既有线改建而成的市域铁路普遍存在的客流量低迷问题,有必要系统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升运营效益,便利市郊旅客出行。[方法]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3条既有线改建的市域铁路进行调研,特别是对上海金山铁路全年... [目的]针对目前由既有线改建而成的市域铁路普遍存在的客流量低迷问题,有必要系统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升运营效益,便利市郊旅客出行。[方法]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3条既有线改建的市域铁路进行调研,特别是对上海金山铁路全年客流量进行多维度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总结客流分布特点。基于定量分析,归纳市域铁路客流构成及时空波动特征;结合线路工作人员长期观察,定性分析客流需求及市域铁路对沿线居民的影响。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针对3条市域铁路的具体客流现状,重点分析影响市域铁路客流量的因素,并提出提高市域铁路客流量的措施。[结果及结论]我国市域铁路客流量低迷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域客流自身特征因素,线路条件的局限性,列车开行方案的局限性,出行便捷性不足,以及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提高市域铁路客流量的措施包括:完善线网规划与建设,提升线路通过能力,优化列车开行方案,完善线路间的衔接换乘,坚持公益性票价政策,推进公交引导发展综合改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改建线路 客流量低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高品质未来乡村建设路径与模式探索——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
7
作者 汤珏 黄奕婷 +3 位作者 张远景 李瑛 章银柯 王贵卫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156-163,178,共9页
场景理论作为社会形态变更下的新理论,与未来乡村建设具有高度适应性。通过构建“两类两套”指标体系和3种场景类型,以湖州市吴兴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场景理论,探索一套可复制的乡村运营机制和未来乡村建设路径。该路径结合吴兴区的六大... 场景理论作为社会形态变更下的新理论,与未来乡村建设具有高度适应性。通过构建“两类两套”指标体系和3种场景类型,以湖州市吴兴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场景理论,探索一套可复制的乡村运营机制和未来乡村建设路径。该路径结合吴兴区的六大禀赋和指标体系,与场景理论相契合,实现浙江省“千万工程”再深化,打造了彰显吴兴区独特魅力、符合吴兴区总体发展的“吴兴范本”。不仅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在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方面获得了可借鉴的路径和理论依据,为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科学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乡村 场景理论 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 湖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海岛乡村空间演化路径——以福建平潭国际旅游岛北港村为例
8
作者 王建英 孙琦 邹利林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9-1049,共11页
以福建平潭国际旅游岛北港村为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海岛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与演化路径,为探索海岛乡村空间可持续演化提供新视角。研究发现:①北港村空间演化是一个多阶段、多主体参与及其相互竞争与协商推进的过程,并逐渐形成了一... 以福建平潭国际旅游岛北港村为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海岛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与演化路径,为探索海岛乡村空间可持续演化提供新视角。研究发现:①北港村空间演化是一个多阶段、多主体参与及其相互竞争与协商推进的过程,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异质行动者共同缔结的行动者网络;②北港村行动者网络转换过程中异质行动者的加入使得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出现再转译和角色转变,关键行动者与强制通行点(OPP)也发生了转换和更替;③由于内源力与外源力的交错,北港村空间演化路径实现了从“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推动”向“上下互动的多元主体参与”的转变,反映了异质行动者在乡村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被动应对与主动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乡村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旅游地 行动者网络 平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企协作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实践机制与内在机理——基于四川省Y村的个案分析
9
作者 青觉 王敏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0,共14页
乡村社区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促进乡村社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并实现振兴是社区治理的基本目标。作为特殊社区类型的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其治理不能简单地因循以经济理性为出发点的技术理路,而应该尝试其他有效的治理路径,避免... 乡村社区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促进乡村社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并实现振兴是社区治理的基本目标。作为特殊社区类型的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其治理不能简单地因循以经济理性为出发点的技术理路,而应该尝试其他有效的治理路径,避免“二律背反”现象的发生。村企协作是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治理的一种新模式。村企协作助力灾后社区重建及其治理效能的提升重在依据既定的历史与现实情境,结合治理目标来调试治理的组织结构并促进组织结构与主体行为的双向互动。以四川省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为例,利用结构化理论对社区治理的情境要素、结构要素与行为要素及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情境—结构—行为”的分析框架,以此对村企协作共同治理社区的过程展开考察。研究发现,援助企业借用专业工作理念、专业工作方法、专业服务能力与村“两委”共同推动建立的“四联共建”模式,有效促进了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村企协作之所以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在于利用组织性协作机制提升社区治理的组织效能,通过程序性协作机制规范社区治理的程序规则,构建目标性协作机制强化社区治理的目标共识,建立情感性协作治理机制夯实社区治理的情感基础。灾后重建型社区的“四联共建”模式,为村企协作推动社区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企协作 灾后社区重建 社区治理效能 社区公共性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业振兴角度的梅州市大黄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亦航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53-256,F0003,共5页
如何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活化利用乡村,是传统村落正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传统村落大黄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础资源优势及过去村落发展进程中的现实困境,结合村落活化路径,从产业振兴角度梳理了相应的... 如何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活化利用乡村,是传统村落正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传统村落大黄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础资源优势及过去村落发展进程中的现实困境,结合村落活化路径,从产业振兴角度梳理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旅游业方面,提升村落整体风貌,合理规划空间用地,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打造全域乡村旅游;金柚产业方面,利用区位优势,加强村企合作,抱团发展,延长产业链,打造金柚集散地;光电产业方面,巧用建筑物第五面发展光伏产业,实现农业与新能源产业的有机融合。总结了大黄村通过构建以旅游产业为特色、金柚产业为核心、光伏发电产业为辅助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与村落共同发展,实现了传统村落产业全面振兴与活化利用的成功模式,以期为梅县区其他传统村落实施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 发展 产业振兴 梅州市大黄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成都双元村战国异穴合葬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天佑(摄影/执笔) 张光磊(摄影) +5 位作者 寇小石(绘图) 兰玉龙(绘图) 汪美蓉(绘图) 杨颖东 陈云洪 白铁勇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3,55,F0003,共14页
2016至2018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市双元村东周墓葬进行发掘,其中M33与M34、M107与M108属于异穴合葬墓,出土陶器、铜器、玻璃器共157件。M34、M107、M108年代约为战国中期,M33约为战国晚期早段。这两组异穴合葬墓的发掘,对探讨战... 2016至2018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市双元村东周墓葬进行发掘,其中M33与M34、M107与M108属于异穴合葬墓,出土陶器、铜器、玻璃器共157件。M34、M107、M108年代约为战国中期,M33约为战国晚期早段。这两组异穴合葬墓的发掘,对探讨战国时期古蜀社会人口关系、组织结构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成都 双元村 墓葬 战国 异穴合葬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场所依恋和景观偏好评价的大城市近郊村镇公共空间景观地方性优化研究
12
作者 曹蕾 张舒盈 张云路 《园林》 2025年第3期32-40,共9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近郊村镇公共空间正面临着地方性丧失和景观同质化的问题,居民对家乡的归属感逐渐下降,人地矛盾加剧。场所依恋和景观偏好作为依托于公共空间人地互动的一种情感表征与主观评价,在引导村镇治理与地方性景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近郊村镇公共空间正面临着地方性丧失和景观同质化的问题,居民对家乡的归属感逐渐下降,人地矛盾加剧。场所依恋和景观偏好作为依托于公共空间人地互动的一种情感表征与主观评价,在引导村镇治理与地方性景观保护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以北京市安固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场所依恋感知量表的主观度量方式,搭配利用眼动仪追踪记录使用者视觉注意的客观测量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旨在根据场所依恋与公共空间景观要素的关联性,探究居民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依恋感知差异,并深入解析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识别可以触发居民较强场所依恋且具有优化潜力的村镇公共空间地方性景观元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增强场所依恋为目标的村镇公共空间景观地方性优化建议和策略。以期为探索依恋情感导向下的村镇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贡献创新路径,为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依恋 景观偏好 大城市近郊 村镇公共空间 景观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邯郸市广府古城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13
作者 王崤婷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1期48-50,共3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智慧乡村旅游模式作为新兴的发展趋势,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新途径。基于广府古城智慧乡村旅游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广府古城智慧乡村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智慧乡村旅游监管力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智慧乡村旅游模式作为新兴的发展趋势,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新途径。基于广府古城智慧乡村旅游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广府古城智慧乡村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智慧乡村旅游监管力度、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大智慧化旅游资金投入、扩大广府古城智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等角度,探讨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推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乡村 旅游 数字乡村 广府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大城市周边乡村转型过程与动力机制——以浙江省仙潭村为例
14
作者 周小平 姬林 +2 位作者 谷晓坤 申端帅 刘博研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7,共7页
大城市周边乡村作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地区,剖析其转型过程与动力机制将有助于深化对乡村发展规律的认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浙江省仙潭村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系统剖析大城市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及动力机制。结果表... 大城市周边乡村作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地区,剖析其转型过程与动力机制将有助于深化对乡村发展规律的认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浙江省仙潭村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系统剖析大城市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仙潭村历经“生产性乡村—消费性乡村—多功能乡村”的转型过程。县镇两级政府、村委、民宿业主、村民等人类行动者和房屋、景观等非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的仙潭村转型行动者网络经历了构建与转换两个阶段。(2)乡村转型的核心行动者从以外来价值发现者、乡贤精英和本地农家乐老板组成的民宿业主向地方政府与民宿业主合作更替;强制通行点(OPP)从“发展民宿经济,建立面向城市居民的消费性乡村”转向“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乡村”。(3)在行动者网络的基础上,行动者协同参与、行动者主导力量与行动策略组合构成乡村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框架。未来,大城市周边乡村需要结合自身禀赋和历史基础,注重多元主体的吸纳,统筹推动乡村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周边乡村 乡村转型发展 动力机制 行动者网络理论 浙江省仙潭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心村”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四川省泸州市的实践探索
15
作者 张超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6期86-89,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便捷的交通让大都市对三、四线城市的吸虹效应更加明显,相当一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便捷的交通让大都市对三、四线城市的吸虹效应更加明显,相当一批三、四线城市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较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符合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调研组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通过数据统计、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调研等方式,对“空心村”基本现状、形成原因、产生影响等深入分析研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村 乡村振兴 基层治理 深化改革 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LP-CC模型在长垣市村庄布局优化中的应用
16
作者 吴晓丽 任春太 +1 位作者 张德州 林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49-55,共7页
为了优化河南省长垣市村庄空间布局,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和均等化水平,通过引入面积补偿的最大覆盖优化(MCLP-CC)模型,综合考虑多种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及需求,并结合长垣市的道路网络数据集,构建了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数学... 为了优化河南省长垣市村庄空间布局,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和均等化水平,通过引入面积补偿的最大覆盖优化(MCLP-CC)模型,综合考虑多种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及需求,并结合长垣市的道路网络数据集,构建了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数学模型。对MCLP-CC模型进行了详细设计,以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结果发现,长垣市村庄空间布局存在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不均等问题,应用MCLP-CC模型优化后,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显著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LP-CC模型 村庄空间布局优化 公共服务设施 可达性 长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A的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研究——以白鹿原地区车村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魏萍 蔺宝钢 +1 位作者 张斌 刘涛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6,共6页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的现状,提出“两模型三层级”的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方法。以西安周边乡村-车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构建车村公共空间双层网络模型,即:物质网络模型与村民行为网络模...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的现状,提出“两模型三层级”的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方法。以西安周边乡村-车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构建车村公共空间双层网络模型,即:物质网络模型与村民行为网络模型(两模型)。从“聚落-片区-单点”3个层级(三层级)设计衡量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相关指标,并通过双层网络模型指标的对比分析,精准定位车村公共空间需要优化提升的要素。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匹配为导向,从聚落布局优化、片区派系完善、单点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精准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周边乡村 公共空间 社会网络分析(SNA) 精准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导向的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技术路径——以广州市长湴村改造方案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奇峰 顾嘉欣 +1 位作者 贾姗 李赫祺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4,共10页
在“去房地产化”的现实背景下,以往房地产导向的拆除重整式城中村改造模式不可持续,需探索融合产业发展和拆整结合的改造模式。基于对房地产导向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反思,提出当前城中村改造需转向“以地兴产”的产业导向逻辑。不同于... 在“去房地产化”的现实背景下,以往房地产导向的拆除重整式城中村改造模式不可持续,需探索融合产业发展和拆整结合的改造模式。基于对房地产导向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反思,提出当前城中村改造需转向“以地兴产”的产业导向逻辑。不同于房地产逻辑下的“大拆大建”,产业导向的城中村改造需探索“保留+改造+拆除”结合的改造模式,以“控制改造成本、聚焦产业发展、倡导混合用地、提升空间质量”为理念。以广州市长湴村改造方案为例,探索产业导向的利益统筹格局、面向产业需求的空间规划策略、以“村集体+国企”为核心的合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产业导向 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浅山区村落街巷微气候影响机制分析
19
作者 冯艳 刘雪莹 +3 位作者 李菁雯 张玲玲 孔德政 徐兰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1-825,共15页
【目的】探究村落街巷空间微气候的影响因素与调节机制,创造更加舒适的夏季微气候环境,减少能源消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方法】以郑州市浅山区典型村落的90个街巷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无人机测绘等方式采集数据,利用ENVI... 【目的】探究村落街巷空间微气候的影响因素与调节机制,创造更加舒适的夏季微气候环境,减少能源消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方法】以郑州市浅山区典型村落的90个街巷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无人机测绘等方式采集数据,利用ENVI-met软件建立样地实况模型对微气候参数进行模拟,借助统计学分析方法探究街巷高宽比、街巷走向、植被覆盖度3项要素与街巷微气候的影响机制。【结果】1)高宽比(height-width ratio,H/W)主要通过降低平均太阳辐射温度(mean radiant temperature,MRT)来调节夏季街巷空间的微气候;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AC)主要通过增加相对湿度进而调节夏季街巷空间的微气候;而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TA)、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平均太阳辐射温度均会受到街巷走向的影响;2)通过极差分析可得,当高宽比达到1.1后,即可有效缩短街巷处于“极端”热应激等级的时间;3)在村内单位面积植被覆盖度≥10%时,通过和街巷高宽比结合设计的方式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植被增湿降温作用;4)南北走向(North-South direction,N-S)的街巷内夏季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平均太阳辐射温度均优于东西走向(East-West direction,E-W)。【结论】街巷高宽比、街巷走向、植被覆盖度对郑州浅山区村落街巷微气候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存在最佳阈值。可从微气候的角度对村落街巷空间进行改造和设计,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的规划设计策略,为相同地理环境下的村落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浅山区 村落街巷 微气候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双层级”村庄分类研究以山南市乃东区为例
20
作者 单卓然 潘浩澜 +2 位作者 袁满 安月辉 黄亚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69,共8页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定型”,是实施分类指导的必要前提。在各地灵活丰富的村庄分类里,介入自然聚落尺度是近期兴起的创新来源。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为例,将传统单纯围绕行政村展开的村庄分类流程,扩展为由自然聚落...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定型”,是实施分类指导的必要前提。在各地灵活丰富的村庄分类里,介入自然聚落尺度是近期兴起的创新来源。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为例,将传统单纯围绕行政村展开的村庄分类流程,扩展为由自然聚落与行政村尺度共同构成的“双层级”村庄分类技术框架。研究认为,行政村内自然聚落间的强烈异质性及聚落发展的实心化,是应用“双层级”村庄分类理论模型的重要条件。研究提出,“双层级”村庄分类方法由“政策判定+潜力评估+镇村酝酿”的自然聚落分类方法、“占比测算+矩阵构建+系统聚类”的自然聚落→行政村类型转换方法、二次镇村酝酿基础上的行政村分类方案生成方法等共同组成,具体的分类流程需落实聚落定性、聚落测评、聚落分类、类型转换、行政村分类等5项主要环节。理论模型在山南市乃东区国土空间规划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识别出5类自然聚落,制定了主导式与并重式的两种行政村类型认定规则,提出了“融保聚改”的四类型行政村分类方案。分类过程及工作成果得到地方积极正面反馈,验证了“双层级”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旨在丰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村庄分类布局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分类 双层级 自然聚落 行政村 山南市乃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