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rbcS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在转基因烟草中的功能缺失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崔喜艳 陈众峰 +4 位作者 范贝 韩琳 刘晓庆 董雅致 张治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121 128,共9页
【目的】进一步验证栽培大豆rbcS基因启动子功能,为植物基因工程相关研究提供启动子资源。【方法】从栽培大豆中克隆了rbcS基因5′端上游1 538bp的DNA序列,根据光诱导表达调控元件及顺式作用功能元件所在的位置,设计含1 089,712和190bp ... 【目的】进一步验证栽培大豆rbcS基因启动子功能,为植物基因工程相关研究提供启动子资源。【方法】从栽培大豆中克隆了rbcS基因5′端上游1 538bp的DNA序列,根据光诱导表达调控元件及顺式作用功能元件所在的位置,设计含1 089,712和190bp 3个5′端缺失体,并将rbcS基因启动子(1 538bp)及3个5′端系列缺失体序列分别与gus基因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命名为pGmrbcS、pA、pB和pC,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通过gus基因活性变化检测不同缺失体的表达特性。【结果】克隆了1 538bp的大豆rbcS基因启动子序列及1 089,712和190bp的5′端缺失体启动子片段。GUS活性检测表明,在pGmrbcS转基因烟草的叶中GUS活性最高,且与pCAMBIA1301转基因烟草叶片中CaMV35S启动子驱使gus基因的表达量相当,而茎、根中GUS活性较低。GUS定量分析表明,T1代转基因烟草光下培养时,3种缺失体启动子叶片中的GUS表达活性均与CaMV35S启动子相当,其中pB活性最高,是CaMV35S启动子活性的1.4倍,pA、pC活性低于pB,分别为pB活性的84%和71%;含pA的转基因烟草于黑暗中萌发的幼苗叶片gus基因不表达,光下萌发幼苗叶片有gus基因表达,而含有pB、pC的转基因烟草,在黑暗和光下萌发的幼苗叶片中均有gus基因表达,且表达量以pB最高。【结论】含有长度为1 089bp(pA)光诱导元件的rbcS基因缺失体启动子具有光诱导和组织特异表达特性,长度为712bp(pB)的缺失体启动子的启动活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rbcs基因启动子 基因烟草 功能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和沉默NbRbcS基因对烟草主要病毒侵染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健达 刘笑玮 +7 位作者 宋丽云 李莹 申莉莉 卢燕回 李永亮 李斌 王凤龙 杨金广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2,39,共7页
为明确Rubisco酶小亚基(Rubisco small subunit,RbcS)在烟草抵抗主要病毒侵染胁迫中的作用,以本氏烟为研究材料,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和瞬时表达体系对烟草RbcS基因在TMV、CMV和PVY侵染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3种病... 为明确Rubisco酶小亚基(Rubisco small subunit,RbcS)在烟草抵抗主要病毒侵染胁迫中的作用,以本氏烟为研究材料,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和瞬时表达体系对烟草RbcS基因在TMV、CMV和PVY侵染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3种病毒侵染本氏烟均引起NbRbcS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下调,瞬时过表达NbRbcS,病毒拷贝数均显著降低。而沉默NbRbcS,TMV、CMV和PVY拷贝数分别达到阴性对照的11.12、9.57和17.76倍。对PVY引起的斑驳叶片中深绿色和浅绿色区域分别进行qRT-PCR分析发现,在浅叶区NbRbcS mRNA的表达量只有深叶区的49.10%,但PVY的拷贝数却达到了深叶区的5.18倍。以上研究表明,RbcS大量表达可增强烟草对病毒的防御能力,烟草RbcS基因可作为潜在的抗病毒基因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rbcs基因 胁迫响应 TMV CMV PV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地蕨属药用植物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核质协同进化研究
3
作者 曾宇灵 朱明玉 +4 位作者 李伟 刘义飞 张景景 雷笛 森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7,共14页
目的为深入探究药用阴地蕨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子鉴定方法和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进化规律,采集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和蕨萁(Botrychium virginianum(L.)Sw.)开展序列测定和数据挖掘。方法本研究结合二代短... 目的为深入探究药用阴地蕨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子鉴定方法和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进化规律,采集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和蕨萁(Botrychium virginianum(L.)Sw.)开展序列测定和数据挖掘。方法本研究结合二代短读长和三代长读长数据完整测定并混合组装了阴地蕨和蕨萁的叶绿体基因组。利用组装结果、GenBank库和SRA库中的公开数据,提取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区和核基因rbcS编码区分别重建了18种蕨类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随后开展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大小亚基编码序列rbcL和rbcS的适应性进化及共进化分析。结果两种叶绿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39063 bp(NC_060644)和139372 bp(OR609363),物种之间有很高的共线性关系,物种内的反向重复区的共线性显著;分别蕴含着92个和78个cpSSR位点,具备作为分子标记的潜力。叶绿体基因组组装结果中的rbcL基因与转录组测序结果重建所得rbcS基因共进化分析表明:(1)蕨类植物中rbcL与rbcS基因存在显著的共进化网络;(2)RBCL、RBCS亚基中存在受到正选择的位点;(3)其中来自RBCL的位点11与RBCS的位点106既存在正选择又显示共进化,揭示蕨类植物的RuBisCO酶存在来自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的协同进化。结论本研究为药用阴地蕨属植物及近缘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子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还为探索阴地蕨属植物RuBisCO酶的适应性进化与共进化提供了新视角,诠释了蕨类植物在长期适应地球环境变化中的细胞器与细胞核相互协同的进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isCO酶 阴地蕨属 叶绿体基因 rbcs基因 共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Rubisco活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邓意龙 孙雪 +1 位作者 徐年军 杨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6,共6页
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单细胞绿藻蛋白核小球藻820Rubisco活化酶基因(rca)序列,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rca和Rubisco小亚基基因(rbcS)的表达规律。结果获得了1703bp的rcacDNA序列,包括66bp的5’非翻译区、1242bp的开放阅读框和395bp的3... 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单细胞绿藻蛋白核小球藻820Rubisco活化酶基因(rca)序列,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rca和Rubisco小亚基基因(rbcS)的表达规律。结果获得了1703bp的rcacDNA序列,包括66bp的5’非翻译区、1242bp的开放阅读框和395bp的3’非翻译区。序列比较和分析表明该蛋白核小球藻rca序列与其它绿藻的同源性高达78%—85%;偏好使用以G/C/T结尾的密码子;推测的RCA蛋白等电点和分子量分别为8.44和45.71kDa。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随光照时间增加rca与rbcS转录表达逐渐降低;不同盐度处理下rbcS的mRNA量变化不大,而rca在37.5盐度下表达量为25盐度的2.69倍;1.0—3.0mmol/L水杨酸处理rca与rbcS表达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Rubisco活化酶基因 rbcs基因 转录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静电场激励裙带菜配子体的生物效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晓丽 芦莹 +2 位作者 胡玉才 孙丕海 邢冬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3-422,共10页
为获得高产的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品种,以优选的裙带菜DL18品系配子体为材料,采用高压静电场处理的方法,在不同电场强度(0、3.3、4.0、4.7、5.3、6.0 kV/cm)下处理一定时间(2~10min)后进行配子体的培养、采苗、育苗、海区暂养、... 为获得高产的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品种,以优选的裙带菜DL18品系配子体为材料,采用高压静电场处理的方法,在不同电场强度(0、3.3、4.0、4.7、5.3、6.0 kV/cm)下处理一定时间(2~10min)后进行配子体的培养、采苗、育苗、海区暂养、栽培和F1代配子体的rbcL、rbcL-rbcS间隔区及部分rbcS基因(rbcL-sp-S)序列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3~6.0 kV/cm电场强度、2~10 min处理时间范围内,随着电场强度、处理时间的增加,配子体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但均在95%以上;处理组与对照组雌、雄配子体的成熟率、成熟卵的受精率和受精卵的萌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配子体的特定生长率及幼孢子体的长度在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5.3 kV/cm电场强度下,配子体生长最快,幼孢子体长度最大;随着孢子体的生长,处理组藻体的生长优势越来越明显,在4月份其长度和质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2.8)m、(1.6~2.0)kg,其中在5.3 kV/cm电场强度处理下藻体的平均长度和质量最大,分别为(2.8±0.5)m、(2.0±0.3)kg,对照组藻体的平均长度、质量分别为(2.2±0.3)m、(1.2±0.2)kg;rbcL-sp-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长度超过2100 bp,处理组与对照组的A+T平均含量为64.22%,均高于G+C含量;处理组碱基置换明显增多,同时也出现碱基缺失、插入情况;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处理组F1代配子体与对照组F1代配子体的遗传距离逐渐增大,从0.002 4增至0.005 7,对照组F1代配子体与F2代配子体的遗传距离为0.003 3。本研究结果可为高压静电场技术应用于裙带菜种质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裙带菜 高压静电场 生物效应 rbcL基因 部分rbcs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海洋绿藻新记录种未氏仙掌藻(Halimeda velasquezii)的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孟天 陈佐 +3 位作者 朱军 邹潇潇 符青艳 鲍时翔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4-121,共8页
2019年4月在海南岛冯家湾潮间带的野外调查过程中采集到一种仙掌藻,利用传统形态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分类学结合的方法,将该种鉴定为未氏仙掌藻Halimeda velasquezii W.R.Taylor。该种的形态特征为藻体呈绿色钙化,直立生长,固着器单一较小... 2019年4月在海南岛冯家湾潮间带的野外调查过程中采集到一种仙掌藻,利用传统形态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分类学结合的方法,将该种鉴定为未氏仙掌藻Halimeda velasquezii W.R.Taylor。该种的形态特征为藻体呈绿色钙化,直立生长,固着器单一较小,由横卵形或肾形节片连接形成,节片表面观形态为近圆形,内部为管状髓丝,节点处髓丝多发生侧面成对融合,皮层下髓丝末端无囊状膨大。1,5-二磷酸核酮羧化酶/氧化酶大亚基基因(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largesubunit,rbc L)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系统发育树上,本研究样本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产的未氏仙掌藻处于同一分支,且自展支持值为100,碱基基因差异为9bp(0.69%)。该种在海南岛海域首次被发现,为新记录种。本研究同时首次提取并分析了中国种群的rbc L基因序列,丰富了该种的中国种群的生态学知识,扩展了其地理分布范围,对了解海南岛海域海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氏仙掌藻 海南岛 分类 形态 rbc L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