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2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仿生杠杆理论对脊柱稳定性及内固定系统的新认识
1
作者 王昱傑 张晓萌 张殿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1-567,共7页
脊柱作为人体关键躯干骨结构,是支撑身体核心、执行多重生理功能的重要支柱。其不仅限于承重,还涉及减震保护内脏器官、协助身体运动等复杂功能[1]。在人类进化至双足直立行走的进程中,这一适应性变化虽然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脊柱作为人体关键躯干骨结构,是支撑身体核心、执行多重生理功能的重要支柱。其不仅限于承重,还涉及减震保护内脏器官、协助身体运动等复杂功能[1]。在人类进化至双足直立行走的进程中,这一适应性变化虽然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探索能力,但也对脊柱施加了前所未有的负载压力,加剧了其结构上的不稳定因素[2]。在直立姿态下,脊柱必须高效地分散并承受来自躯干及上肢的重力负荷。此外,它还需与头部、上下肢以及与之相连的肌肉系统紧密协作,这些肌肉不仅负责在重力环境中维持身体的静态与动态平衡,还作为动力来源,驱动身体进行复杂多样的活动[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系统 仿生杠杆理论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改进D-S证据理论的边坡稳定性预测
2
作者 聂闻 伍玉龙 +2 位作者 谢伟 谢明 江松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6-73,共8页
针对目前单一机器学习算法边坡稳定性预测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与改进D-S证据理论的边坡稳定性预测评估模型。首先选用BP、SVM和RF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对边坡稳定性状态进行初步评估,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 针对目前单一机器学习算法边坡稳定性预测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与改进D-S证据理论的边坡稳定性预测评估模型。首先选用BP、SVM和RF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对边坡稳定性状态进行初步评估,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三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优化以寻找最佳超参数;然后,引入改进D-S证据理论,以优化后的三种机器学习算法作为基分类器,对初步预测评估的结果进行融合;最后,通过该融合模型对边坡稳定性状态进行评估,并与传统D-S证据理论以及Murphy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进D-S证据理论对三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结果进行融合后,测试集准确率达92.42%,较单一机器学习算法提升了7.57%,并且相较于传统D-S证据理论,该方法在证据冲突较大时融合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机器学习 改进D-S证据理论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对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基于协同效应理论
3
作者 李彦丽 苏日乐格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6-29,共4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零售企业开始组建技术共享、风险共担且优势互补的动态战略联盟,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地位。本文以协同效应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对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旨在引导零售企业积极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零售企业开始组建技术共享、风险共担且优势互补的动态战略联盟,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地位。本文以协同效应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对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旨在引导零售企业积极开展战略联盟合作,提高可持续发展绩效。研究表明: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正向影响零售企业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绩效;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有助于提升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且在战略联盟动态稳定性与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联盟 动态稳定性 双元创新 可持续发展绩效 协同效应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和欧氏距离判别法的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4
作者 喻鲲鹏 张海行 +3 位作者 黄攀衡 余游 贺彬 陈顺满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2,共6页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选取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边坡高度、边坡坡度、基坑深度、排水设施、临近荷载、临近荷载坑边距、日最大降雨量、支护方式和施工方式共10个影响因素,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某基坑边坡未确知测度理论模型,结...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选取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边坡高度、边坡坡度、基坑深度、排水设施、临近荷载、临近荷载坑边距、日最大降雨量、支护方式和施工方式共10个影响因素,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某基坑边坡未确知测度理论模型,结合欧氏距离判别法确定边坡的稳定性程度。结果表明,在强降雨且排水设施和支护方式均差时,基坑边坡稳定性差;无降雨且排水设施和支护方式均好时,基坑边坡较稳定;排水设施和支护方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显著。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证明未确知测度理论和欧氏距离判别法评价基坑边坡稳定性的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未确知测度理论 欧氏距离 评价模型 边坡稳定性 测度函数 排水设施 支护方式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埋深的黏性回填挡墙抗震转动稳定性上限分析
5
作者 李东阳 马志宏 +2 位作者 刘杰 尹吉丽 孙勃岩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1189,共9页
在挡土墙抗震稳定性的研究中,往往假定墙体的埋深为零,导致墙前回填土的作用被忽略。基于极限上限分析理论,考虑了埋深因素对黏性回填挡土墙抗震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斜条分法,将墙前与墙后的回填土微分成平行于破裂面的刚性土条。建立了... 在挡土墙抗震稳定性的研究中,往往假定墙体的埋深为零,导致墙前回填土的作用被忽略。基于极限上限分析理论,考虑了埋深因素对黏性回填挡土墙抗震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斜条分法,将墙前与墙后的回填土微分成平行于破裂面的刚性土条。建立了挡土墙绕墙趾转动,墙前与墙后填土分块滑动的墙-土系统。根据功-能平衡方程,推导了挡墙抗震加速度系数的表达式,讨论了地震作用下的填土高度、内摩擦角、填土黏聚力、墙-土摩擦角对挡土墙抗震转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墙前回填土高度与墙后回填土高度比值(H_(2)/H_(1))大于0.15时,地震屈服加速度系数将急剧增大,此时若忽略墙前回填土的作用则会低估挡土墙的抗震稳定性。最后,通过与极限平衡理论的方法进行对比,证实了该方法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土墙 极限上限理论 埋置深度 地震屈服加速度 转动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网融合背景下都市圈轨道交通复合网络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李谈 王学贵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6,共8页
为揭示四网融合背景下都市圈轨道交通复合网络(Metropolitan Rail Transit Composite Network, MRTCN)运营稳定性,分析比较平原型和组团型MRTCN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运用复杂网络及Space-L理论,构建四网融合加权MRTCN模型;通过引入前景理论... 为揭示四网融合背景下都市圈轨道交通复合网络(Metropolitan Rail Transit Composite Network, MRTCN)运营稳定性,分析比较平原型和组团型MRTCN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运用复杂网络及Space-L理论,构建四网融合加权MRTCN模型;通过引入前景理论,提出考虑乘客出行忍耐系数的MRTCN稳定性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以两个都市圈市域-地铁网络的实际数据为例,从网络全局效率、网络最大连通度、考虑乘客出行忍耐系数的网络连通性等方面,对比分析平原型和组团型都市圈市域-地铁网络的稳定性,以及乘客出行忍耐系数对不同类型MRTCN稳定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加权MRTCN比无权MRTCN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且客流对组团型MRTCN稳定性影响更小;(2)忍耐系数对车站连通性的影响较大,且随着忍耐系数的增大,各车站的连通性随之增强;(3)平原型比组团型MRTCN稳定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都市圈 四网融合 复合网络 忍耐系数 前景理论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限工况下分布式驱动电动方程式赛车稳定性控制研究
7
作者 李刚 刘泊居 王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为提高分布式驱动电动方程式赛车的行驶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横摆稳定性控制策略。控制策略采用分层控制结构,基于积分滑模理论设计上层力矩分配器,通过引入积分项来消除滑模自动抖振现象,分别建立七自由度整车模型和二自由度参考模型,来... 为提高分布式驱动电动方程式赛车的行驶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横摆稳定性控制策略。控制策略采用分层控制结构,基于积分滑模理论设计上层力矩分配器,通过引入积分项来消除滑模自动抖振现象,分别建立七自由度整车模型和二自由度参考模型,来计算赛车的期望横摆角速度、期望质心侧偏角以及附加横摆力矩;下层为转矩分配器,根据轮胎滑移率对4个车轮的驱动转矩进行最优分配,提高赛车在行驶时的稳定性。选取典型工况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分布式驱动电动方程式赛车在加入所设计的横摆稳定性控制器后,行驶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驱动 行驶稳定性 积分滑模理论 最优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火箭发动机热-声不稳定性机理及预示方法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佩进 刘远哲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97,共20页
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由于声波、湍流以及非稳态热释放三者之间形成的正向反馈回路,热-声不稳定性会引发具有强破坏性的大振幅声学振荡,对发动机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针对日益增长的低成本、高可靠性... 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由于声波、湍流以及非稳态热释放三者之间形成的正向反馈回路,热-声不稳定性会引发具有强破坏性的大振幅声学振荡,对发动机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针对日益增长的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的研制需求,未来的先进发动机可能会面临新的热-声不稳定性问题。对液体火箭发动机背景下的热-声不稳定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系统梳理了与典型发动机结构与工况类型相关的热-声不稳定性机理;介绍了热-声不稳定性理论预示方法,包括热-声解耦后的线性方法与非线性方法;探讨了以高保真大涡模拟为代表的热-声不稳定性耦合求解方法;介绍了热-声不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包括数据驱动的动力系统理论与同步性理论以及AI赋能的热-声不稳定性预示方法等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未来研究重点包括:开展发动机极端工作条件下低温推进剂的燃烧与火焰动力学行为研究;发展液体火箭发动机热-声不稳定性的非线性预示方法,进而对极限环以及触发等典型的非线性现象进行理论建模;发展高效、准确的跨/超临界流体物性计算方法,高压强湍流条件下的湍流燃烧模型,耦合大涡模拟算法的跨/超临界流体热-声不稳定性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动力系统理论和同步理论分析方法,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热-声系统中典型的非周期性动力学状态进行判别,揭示非周期性热-声不稳定性的形成机制;发展AI赋能的热-声不稳定性预测方法,结合迁移学习和微调策略,解决真实发动机的小数据量难题,形成液体火箭发动机快速、有效的热-声不稳定预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燃烧不稳定性 数值模拟 理论建模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法的空间钢结构稳定性分析
9
作者 王健 李红民 闫凯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878,共10页
能量法因可以避免研究空间钢结构失稳破坏的中间复杂受力分析,所以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青睐。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是工程中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由于自由度众多,结构失稳破坏过程的应力、应变较复杂,因此从能量的角度分别对空间钢结构屋盖的局... 能量法因可以避免研究空间钢结构失稳破坏的中间复杂受力分析,所以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青睐。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是工程中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由于自由度众多,结构失稳破坏过程的应力、应变较复杂,因此从能量的角度分别对空间钢结构屋盖的局部稳定性和整体稳定性进行评判和研究。通过对空间钢结构局部桁架受力性能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建立结构简化力学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得出考虑外荷载做功和应变能条件下的总能量方程,利用突变理论推导出了结构局部失稳的临界荷载及临界应力。通过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建立结构整体应变能熵动力学模型,应用突变理论构建了应变能熵值极限状态方程,根据势函数的稳定性判据分析结构整体稳定性。最后将所提方法对实际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既有空间结构屋盖稳定性较好,能够满足结构安全运维的需要。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局部稳定性除与结构材料参数有关外,还与局部长度与管径比有关;空间结构在失稳过程中,应力集中会造成应变能熵值的下降;分析结果与结构现场运维说明结构局部和整体均较稳定。因此,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可为空间钢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法 空间结构 应变能 突变理论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权理论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GRA-TOPSIS评价模型研究
10
作者 耿亚杰 李嘉衡 +2 位作者 孟宪金 贺子光 方前程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3-560,569,共9页
为使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估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提高评估结果可靠性,迫切需对现有评价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基于变权理论、灰色关联理论(GRA)和逼近理想解法(TOPSIS),提出了露天矿边坡稳定性改进GRA-TOPSIS评价模型。从地质、环境、工程... 为使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估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提高评估结果可靠性,迫切需对现有评价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基于变权理论、灰色关联理论(GRA)和逼近理想解法(TOPSIS),提出了露天矿边坡稳定性改进GRA-TOPSIS评价模型。从地质、环境、工程等3个方面,选取了12个典型影响因素,构建了露天矿岩质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权理论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计算灰色关联贴近度,实现露天矿岩质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以3座矿山(K1-K3)为例,验证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结果显示:3座露天矿边坡稳定性排序为K3>K2>K1,稳定性等级分别为Ⅲ级、Ⅱ级和Ⅱ级,与边坡实际相符;通过对比改进GRA-TOPSIS模型与单独使用GRA、TOPSIS模型以及其他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了改进GRA-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在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估方面的准确性和优越性,体现了研究价值,可为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边坡 稳定性评价 变权理论 灰色关联贴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网电压暂降下配电网SOP系统的大信号稳定性分析及虚拟电容器控制策略
11
作者 阚鹏 郑华俊 +3 位作者 袁旭峰 熊炜 张超 蔡永翔 《南方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7,共12页
智能软开关(soft open point,SOP)能够提供实时潮流控制、故障快速自愈和馈线负载平衡,在配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电网电压暂降(grid voltage dips,GVD)是典型的大扰动工况,无法通过小信号方法分析配电网SOP在该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智能软开关(soft open point,SOP)能够提供实时潮流控制、故障快速自愈和馈线负载平衡,在配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电网电压暂降(grid voltage dips,GVD)是典型的大扰动工况,无法通过小信号方法分析配电网SOP在该工况下的稳定运行机理。为此,采用混合势理论(mixed potential theory,MPT)研究了GVD工况下SOP的稳定性,并提出了增强SOP稳定性的参数优化策略和虚拟电容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SOP的非线性平均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MPT推导出SOP在GVD条件下的大信号稳定性判据(large signal stability criterion,LSSC)。此外,为了增强SOP系统的稳定性,基于LSSC提出了参数优化策略和构建虚拟电容的控制策略。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时域仿真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即:1)基于LSSC可以有效地分析SOP在GVD下的稳定性;2)基于LSSC的系统参数优化策略和构建虚拟电容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在大扰动条件下的稳定运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电压暂降 智能软开关 混合势理论 大信号稳定性 虚拟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转露天开采下伏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12
作者 姜安民 张道兵 +6 位作者 王飞飞 李延超 董彦辰 郑海力 尹华东 曾林海 张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80-3093,共14页
为降低地下转露天开采风险,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研究。首先,从地质环境因素、采空区赋存状态及外部环境因素三方面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指标进行识别,建立风险预测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博弈论对区间层... 为降低地下转露天开采风险,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研究。首先,从地质环境因素、采空区赋存状态及外部环境因素三方面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指标进行识别,建立风险预测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博弈论对区间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权重进行线性优化组合;再次,通过构造隶属度函数确定风险预测指标对风险等级的隶属度,形成隶属度矩阵,并对预测指标权重向量、隶属度矩阵及风险等级向量进行耦合,确定各一级指标及采空区综合风险等级量化值,结合量化值判定所处风险等级;最后,基于该模型对某地转露磷矿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露天矿下伏采空区综合风险处于C_(Ⅱ)~C_(Ⅲ)级之间,风险趋于C_(Ⅱ)级(较高),采空区处于欠稳定状态,预测结果与岩石力学试验结合数值模拟综合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地转露 采空区 稳定性 博弈论 模糊理论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剖面法的“瓢形”沟谷渣堆稳定性分析
13
作者 于妍妍 赵毅 +4 位作者 方熠 陆敏凤 祝洁雯 唐朝晖 柴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201,共10页
由于三面环山的基础优势,废弃矿渣大多选择堆积在周围高、中间低的“瓢形”场地。通过对“瓢形”沟谷区域地形及渣堆形态的分析认为,渣堆前缘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采用常规方法计算得到的渣堆稳定性可能存在稳定性系数偏高的问题,因此有必... 由于三面环山的基础优势,废弃矿渣大多选择堆积在周围高、中间低的“瓢形”场地。通过对“瓢形”沟谷区域地形及渣堆形态的分析认为,渣堆前缘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采用常规方法计算得到的渣堆稳定性可能存在稳定性系数偏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瓢形”堆渣场地提出一种改进的稳定性计算方法。考虑到“瓢形”场地“大肚子,小收口”的地形特点,基于剩余推力法提出改进的多剖面剩余推力法,并利用煤矸石材料进行不同长宽比和不同谷坡坡度的物理模型堆渣试验,以验证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沟谷长宽比在1~2之间且谷坡坡度大于材料的内摩擦角时,渣堆前缘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并且渣堆前缘的应力大小随谷坡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采用传统剩余推力法(单剖面法)和多剖面法计算模型渣堆的稳定性系数,多剖面法的计算结果要小于单剖面法的计算结果,且多剖面法计算所得主剖面上剩余下滑力与监测数据基本一致,误差在5%以内。因此,多剖面剩余推力法在计算“瓢形”场地渣堆边坡稳定性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为“瓢形”弃渣场的风险防控和防灾减灾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体介质颗粒 沟谷区渣堆稳定性 应力集中 多剖面计算理论 剩余推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低频海上风电系统大信号稳定性分析及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系统稳定控制策略研究
14
作者 段子越 孟永庆 +3 位作者 闫书豪 张小亮 王秀丽 王锡凡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56-2368,I0039,共14页
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深远海”地区风电资源的高效汇集送出方式成为重要论题。柔性低频海上风电系统,通过降低输电频率提升输送能力,在大规模远距离海上风电输送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是柔性低频海上风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尤其... 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深远海”地区风电资源的高效汇集送出方式成为重要论题。柔性低频海上风电系统,通过降低输电频率提升输送能力,在大规模远距离海上风电输送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是柔性低频海上风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尤其是大信号稳定性问题仍是工程实践的难题。该文基于T-S模糊理论,结合系统的异频耦合特性,构建了柔性低频海上风电系统的Lyapunov方程,并通过大信号稳定吸引域分析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大信号扰动工况下的稳定性。针对系统可能出现的不稳定运行工况,采用法线边界交叉法和模糊隶属函数理论,求解了计及运行效率和稳定裕度的多目标系统稳定运行方式优化问题,设计了大信号扰动下系统稳定控制策略,实现了实时在线有效规避系统可能出现的大信号不稳定风险。最后,通过时域仿真和硬件在环实验对系统大信号稳定性分析结论和稳定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低频海上风电系统 T-S模糊理论 大信号稳定性 稳定吸引域 多目标优化 法线边界交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作动器的复合控制设计及其稳定性研究
15
作者 祁天军 李富荣 +2 位作者 黄绪山 王飞 赵钰峰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5-123,共9页
针对液压作动器(HA)位置跟踪,设计一种基于奇异扰动理论的复合控制方法。从时间尺度分离的角度,将HA分解为慢速机械子系统和快速液压子系统,并采用奇异扰动理论进行复合控制。设计了一种基于障碍李雅普诺夫函数的带观测器反推控制器,提... 针对液压作动器(HA)位置跟踪,设计一种基于奇异扰动理论的复合控制方法。从时间尺度分离的角度,将HA分解为慢速机械子系统和快速液压子系统,并采用奇异扰动理论进行复合控制。设计了一种基于障碍李雅普诺夫函数的带观测器反推控制器,提出一种类似滑模面的误差变量,将二阶机械子系统转化为一阶误差子系统,由此将HA的位置跟踪误差约束分解为一阶误差子系统的输出约束和一阶液压子系统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奇异扰动理论的稳定性分析,证明通过合理选择控制参数,所提方法能够实现位置跟踪误差约束和所需的稳定性能。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复合控制器能够有效抑制液压作动器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影响,确保位置跟踪误差在规定范围内;与传统的降阶模型非线性控制器(RNC)和反步设计控制器(BDC)相比,所提方法在位置跟踪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作动器 复合控制设计 奇异扰动理论 稳定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柔直与常规直流混合馈入系统谐振稳定性分析及优化
16
作者 叶柏贤 王学梅 +2 位作者 刘航 廖芳群 汪娟娟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68-80,共13页
当海上风电-柔直并网工程与常规直流工程受端落点距离相近时,将形成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而该类系统的谐振特性尚不清楚。为此,文中基于广义平均理论开发了电网换相换流器和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传递函数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 当海上风电-柔直并网工程与常规直流工程受端落点距离相近时,将形成混合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而该类系统的谐振特性尚不清楚。为此,文中基于广义平均理论开发了电网换相换流器和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传递函数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考虑频变分布特性的长距离直流输电线路谐波阻抗模型,依托实际工程的典型控制结构和实例参数,建立了海上风电-柔直与常规直流混合馈入系统的线性化频域模型。然后,推导出刻画系统稳定性的单输入-单输出等效交流导纳,并分析了系统的潜在谐振问题,探究了海上风电-柔直与常规直流送端系统、柔直换流站和常规直流换流站间的控制器交互影响,以及直流功率、联络线长度、换流站无功出力等对系统稳定性特征的影响。最后,提出一种基于交流电流反馈的阻抗重塑策略,并在PSCAD/EMTDC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中验证了所提控制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 混合多馈入系统 谐振 阻抗重塑 稳定性 广义平均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权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桩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雪雯 李云安 范志高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159,共11页
常权层次分析法在评价桩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中存在准确性较低的问题。基于变权理论对评价指标的结构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一种有效的判定稳定性的数学评价方法。以岩溶发育区深圳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停车场为研究区,利用故障树分析理论得到影... 常权层次分析法在评价桩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中存在准确性较低的问题。基于变权理论对评价指标的结构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一种有效的判定稳定性的数学评价方法。以岩溶发育区深圳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停车场为研究区,利用故障树分析理论得到影响桩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通过解析结构模型理论确定稳定性评价指标的结构模型,依据模糊数学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变权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等手段对稳定性进行评价,并与常权下的稳定性评价结果对比。结果表明:(1)基于故障树分析理论得到的稳定性评价因素,可以系统评估稳定性,确定可能发生的事件路径,识别高风险区域,克服评价因素不全面的问题;(2)引入的变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惩罚”变权的机制确定了需要变权的评价因素,通过放大评价因素的影响达到准确评价现场实际情况的目的;(3)变权模型下研究区稳定性等级为“不稳定”,相较于与常权模型下“较不稳定”的评价,变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结果更符合现场勘查结果。研究表明基于变权理论的桩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方法能反映研究区整体稳定性水平,对类似岩溶工程的前期稳定性判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顶板 稳定性 故障分析理论 变权理论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高阶无条件稳定显式算法的实时混合模拟稳定性
18
作者 傅博 张付泰 陈瑾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3,共8页
为了提高实时混合模拟(RTHS)计算效率、计算精度和稳定性,基于具有二阶精度的无条件稳定显式Chen-Ricles(CR)和Chang积分算法,提出具有高阶精度的无条件稳定新型双显式(NDE)和新型半显式(NSE)积分算法。基于离散控制理论,推导出使用两... 为了提高实时混合模拟(RTHS)计算效率、计算精度和稳定性,基于具有二阶精度的无条件稳定显式Chen-Ricles(CR)和Chang积分算法,提出具有高阶精度的无条件稳定新型双显式(NDE)和新型半显式(NSE)积分算法。基于离散控制理论,推导出使用两种高阶算法的RTHS系统的闭环离散传递函数,分析了时滞、阻尼比、刚度比例系数、积分算法等对RTHS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以时滞微分方程推导出的近似解和精确解作为参照。分析结果表明,时滞会降低RTHS系统的稳定性;增大刚度比例系数会降低不同分析结果间的差异;增大阻尼比会提升RTHS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会增大考虑积分算法与不考虑积分算法的稳定性差异,也会增大使用不同积分算法的稳定性差异;使用两种高阶算法的RTHS系统稳定性优于使用两种二阶算法的RTHS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混合模拟 积分算法 稳定性 离散控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中立型BAM神经网络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19
作者 张紫悦 李子阳 龙志文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本文研究时滞中立型BAM神经网络的稳定性问题,该模型扩展了传统的BAM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构造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借助不等式技巧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等现代数学方法,建立了所研究模型与时滞参数无关的全局渐近稳定性的新判据,所获... 本文研究时滞中立型BAM神经网络的稳定性问题,该模型扩展了传统的BAM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构造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借助不等式技巧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等现代数学方法,建立了所研究模型与时滞参数无关的全局渐近稳定性的新判据,所获理论结果推广并改进了已有文献中的相应结果.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立型BAM神经网络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全局渐近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Al(100)/Al_(3)(Zr,M)-L12(100)界面稳定性研究
20
作者 孙玉崇 田双永 +3 位作者 徐振 刘志敏 田爽 陈泽夫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1-776,共6页
铝合金中Zr易与Al元素结合生成Al_(3)Zr相,而Al_(3)Zr相存在L1_(2)和D0_(23)两种结构,其中亚稳相Al_(3)Zr-L1_(2)相与Al基体结合性较佳,是制备高质量含Zr铝合金的首选相,保证Al_(3)Zr-L1_(2)相稳定是生产高性能含Zr铝合金的技术关键和... 铝合金中Zr易与Al元素结合生成Al_(3)Zr相,而Al_(3)Zr相存在L1_(2)和D0_(23)两种结构,其中亚稳相Al_(3)Zr-L1_(2)相与Al基体结合性较佳,是制备高质量含Zr铝合金的首选相,保证Al_(3)Zr-L1_(2)相稳定是生产高性能含Zr铝合金的技术关键和难点。为探究元素取代对Al(100)/Al_(3)Zr(100)-L1_(2)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别建立了原始界面和Sc、Ti、Y原子取代的四种Al(100)/Al_(3)Zr(100)-L1_(2)模型,计算了元素取代前后界面的总能量、界面分离功、态密度分布以及电荷差分密度分布,首次研究分析了Y、Sc、Ti对Al(100)/Al_(3)Zr-L1_(2)(100)界面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100)/Al_(3)Zr-L1_(2)(100)界面共同存在着金属键和共价键。当Sc、Ti原子取代界面层Zr原子后,界面分离功较大,电荷迁移得到缓解,界面稳定性增强。Sc原子取代时,Sc原子的取代作用可以改善Al(100)界面的Al原子的电荷分布,增强Sc原子位对电荷的俘获能力,优化原始界面的稳定性。当Ti原子取代时,Ti原子的s、p轨道能态低于Zr、Sc原子轨道能态,通过提供更高的电荷密度,可以增强Al3(Zr,Ti)(100)与Al(100)界面的结合性能,界面稳定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界面 Al_(3)Zr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