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地内外介质阻抗比对盆地地表地震动及次生Rayleigh面波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于彦彦 丁海平 刘启方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7-677,共11页
采用综合f-k滤波和基于S变换的极化分析方法,从盆地观测点的模拟时程中提取Rayleigh面波,研究盆地内外介质的阻抗比(IC)对盆地地表地震动及次生面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此方法能较好地识别和提取Rayleigh面波震相。②盆地放大效应受IR... 采用综合f-k滤波和基于S变换的极化分析方法,从盆地观测点的模拟时程中提取Rayleigh面波,研究盆地内外介质的阻抗比(IC)对盆地地表地震动及次生面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此方法能较好地识别和提取Rayleigh面波震相。②盆地放大效应受IR影响显著。水平分量最大放大系数(AFmax)随IC的增加而增大,最大约1.15;垂直分量AFmax随之降低,最大值0.85左右。同时,盆地斜边区域水平分量地震动的削减作用随IC减小而增强。③IC对盆地显著放大区域的分布特征影响明显。IC较小时,盆地内存在多个显著放大区域;IC较大时,此区域仅出现在盆地边缘。④随IC增加,两分量的面波幅值降低,面波持时变长,传播速度增大。⑤IC较小时,面波幅值在盆地内振荡明显,随IC增大,该值在盆地边缘处最大,向内部基本不变。⑥面波幅值与地震动峰值之比在水平分量上随IC增大而降低,最大比值出现在盆地边缘;在垂直分量上受IC影响不明显,主要随与盆地边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rayleigh面波识别 阻抗比 地震动 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内陆大孔径地震台阵的Rayleigh面波噪声源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巧霞 邱勇 +4 位作者 曾祥方 王夫运 段永红 贾宇鹏 周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34-2547,共14页
Rayleigh面波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已被成功运用到全球范围不同尺度的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中,并以背景噪声场是时空均匀分布为前提假设.然而真实的噪声源分布的时空非均匀性将导致经验格林函数提取存在偏差,最终影响噪声成像结果的精准性... Rayleigh面波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已被成功运用到全球范围不同尺度的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中,并以背景噪声场是时空均匀分布为前提假设.然而真实的噪声源分布的时空非均匀性将导致经验格林函数提取存在偏差,最终影响噪声成像结果的精准性.近年来,噪声源分布特征研究逐步成为提高噪声成像精准度、深化地震背景噪声成像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频率-波束域分析法对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孔径台阵(WuTan Array,简称WTA)在2014全年的垂直分量连续记录做了聚束分析,研究了Rayleigh波噪声源分布特征.结果显示:WTA台阵成功探测到了10~20s周期范围的来自于全球不同方位的Rayleigh波噪声信号,其源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集中分布在北大西洋方位,而夏季则转为印度洋方位噪声信号最强.此外,Rayleigh波噪声源区空间分布还表现出一定的频率依赖性,即在较低频段(0.0488~0.0635Hz)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四个方位均有分布;而在频率较高频段(0.0928~0.1025Hz)则集中分布于西太平洋方位.Rayleigh波噪声源时空分布特征和频率依赖性与海洋活动本身的季节性变化和频谱特征有关.并初步推测本文所观测到的Rayleigh波是由加剧的海浪运动直接作用于海岸、大陆架或海底而激发产生的第一类地脉动噪声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 噪声源分布 地脉动 地震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基于背景噪声的Rayleigh面波方位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王琼 高原 石玉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68-4078,共11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是现今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也是研究青藏高原现今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规律的重要区域.本研究使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的5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双台站互相关方法获得Rayleigh(瑞...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是现今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也是研究青藏高原现今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规律的重要区域.本研究使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的5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双台站互相关方法获得Rayleigh(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云南地区周期5~34s范围内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反演结果揭示:短周期(5~12s)Rayleigh面波快波优势方向与区域断裂走向有很好的一致性,快波方向随着断裂走向的变化而变化.周期16~26s快波优势方向与反映上地壳特性的5~12s图像总体图像相似,但细节略有不同.其中,滇中块体内易门断裂和滇中块体内东侧的普渡河断裂附近,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从NS向NW方向旋转;易门断裂以西呈NW向.这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和川滇块体受到青藏块体的南东向挤压作用.周期30~34s范围的各向异性,滇缅泰块体和印支块体,快波优势方向为NS和NNW向;而在滇中块体内部,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顺时针旋转变化,可能与青藏高原物质向东逃逸有关.本文还开展了与体波各向异性的对比分析,通过与近震S波分裂、Pms转换波分裂和远震SKS、PKS和SKKS(以后简称为XKS)分裂的对比研究,发现随着周期的增大,得到的快波优势方向与XKS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趋向一致,与地壳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呈一定夹角.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壳幔各向异性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背景噪声 rayleigh 方位各向异性 各向异性 SKS、PKS和SKKS震相 剪切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Rayleigh面波相速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47
4
作者 易桂喜 姚华建 +1 位作者 朱介寿 Robert D.van der Hilst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2-411,共10页
本文根据102个数字化台站记录的长周期垂直向面波资料,利用双台互相关方法测量了538条独立路径的基阶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获得了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70°E^140°E,18°N^55°N)20~120s(周期间隔为5s)共21... 本文根据102个数字化台站记录的长周期垂直向面波资料,利用双台互相关方法测量了538条独立路径的基阶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获得了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70°E^140°E,18°N^55°N)20~120s(周期间隔为5s)共21个周期的Rayleigh波相速度空间分布图像.检测板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横向分辨率可达3°,而西部及边邻地区大约5°.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的Rayleigh波相速度分布横向差异显著,大致以104°E为界,可分成具有不同速度结构特征的东、西两部分.一般较短周期(20~35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形和地壳厚度的影响较大,总体表现为东部速度高,西部速度低;塔里木盆地、青藏地块及其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形成整个研究区内最为突出的低速异常体,蒙古西部低速特征也较清晰;东部的四川盆地、扬子地块、华南地块、松辽盆地、日本海及蒙古东部高速特征明显.随着周期的增大,青藏地块中部的低速异常体横向尺度逐渐缩小,而喜马拉雅冲断带、塔里木盆地相速度不断升高,意味着青藏低速区受到南、西北、东三个方向的高速区夹击,可能导致高原中部软弱的低速物质向东南方向迁移;同时,东部地区由高速逐渐转变为大面积的低速分布,反映东部地区岩石圈较薄而软流圈发育.随着青藏地块低速特征的减弱,印支地块北部及相邻海域、东海、东北吉林深震区、日本海、中-朝地块至蒙古东部成为120s周期上突出的低速异常体,而上扬子地块包括四川盆地高速特征依然明显,显示出稳定的古板块特征.南北地震带始终呈现出相对较低的速度特征,并成为划分中国大陆具有不同岩石圈相速度特征的东部与西部的天然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 相速度分布 双台法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与弹性介质中Rayleigh面波特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高静怀 何洋洋 马逸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7-218,共12页
Rayleigh面波的频散特性可以用来研究地表浅层结构.本文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法来模拟复杂黏弹性介质中的Rayleigh面波,研究了Q值对面波频散特性的影响.文中采用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以非分裂卷积形式的完全匹配层为吸收边界,推出了求解二... Rayleigh面波的频散特性可以用来研究地表浅层结构.本文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法来模拟复杂黏弹性介质中的Rayleigh面波,研究了Q值对面波频散特性的影响.文中采用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以非分裂卷积形式的完全匹配层为吸收边界,推出了求解二阶位移-应力各向同性黏弹性波动方程的数值方法.为了检验数值解的精度,首先将简单模型的正演结果与解析解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模拟了横向缓变层状介质和含有洞穴的介质中的面波,对弹性和黏弹性介质中的面波的频散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浅层Q值对面波的频散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强吸收情况下,高阶面波的能量相对低阶面波能量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介质 rayleigh 频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Rayleigh面波方位各向异性研究中国大陆岩石圈形变特征 被引量:44
6
作者 易桂喜 姚华建 +1 位作者 朱介寿 Robert D.van der Hilst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6-268,共13页
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历史非常复杂,岩石圈长期积累的形变较大,而利用地震面波传播的各向异性是研究岩石圈形变特征的强有力手段.本文利用双台窄带通滤波-互相关方法与基于图像分析的相速度频散曲线提取技术,提取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 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历史非常复杂,岩石圈长期积累的形变较大,而利用地震面波传播的各向异性是研究岩石圈形变特征的强有力手段.本文利用双台窄带通滤波-互相关方法与基于图像分析的相速度频散曲线提取技术,提取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进而反演中国大陆及邻区20~120 s周期Rayleigh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图像.检测板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大部分区域的方位各向异性横向分辨率在5°左右.各向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反映出形变特征的空间差异;104°E以东地区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弱于西部地区,表明其构造变形总体弱于西部地区.青藏地块及其东缘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变形最为强烈.但东部的局部地区如华南地块与珠江口地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以及秦岭-大别造山带,较强的各向异性显示这些区域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强变形.青藏地块内中短周期快波方向自西向东顺时针旋转变化可能指示板块碰撞与挤压过程中软弱物质的流变方向.青藏地块西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形变模式相似,可能处于壳幔耦合状态;而中东部及东缘地区地壳上地幔形变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壳幔似乎不具备垂直连贯的形变特征.位于青藏地块北部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祁连褶皱带同样经历了强变形.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上扬子地块快波方向的变化显示中地壳与下地壳上地幔形变模式不同,而形变特征一致的下地壳与上地幔应为强耦合.大约以103°E为界,龙门山断裂带可分为南西段和北东段,南西段处于低速区,而北东段位于高速区,且方位各向异性强度明显大于南西段;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级地震沿断裂带的单侧破裂模式除与北东段的高应力积累有关外,还可能与北东段地下介质物性存在密切关系,高速坚硬岩体的发育有利于应变能的积累与集中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 相速度 方位各向异性 中国大陆 岩石圈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陷地形对Rayleigh面波传播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周红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82-1189,共8页
利用局域离散波数法,研究了地形对近地表爆炸源产生的Rayleigh面波的影响,展示了Rayleigh面波穿越地形过程中波的传播进程,研究了穿越地形前后Rayleigh面波能量、频率的变化,并讨论了该变化与地形起伏程度的关系,从中可见,Rayleigh面波... 利用局域离散波数法,研究了地形对近地表爆炸源产生的Rayleigh面波的影响,展示了Rayleigh面波穿越地形过程中波的传播进程,研究了穿越地形前后Rayleigh面波能量、频率的变化,并讨论了该变化与地形起伏程度的关系,从中可见,Rayleigh面波穿越地形时,激发出新的体波和面波,并且越陡的地形对面波传播的阻碍性越强,且面波高频部分能量损失的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离散数法 rayleigh 地形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Rayleigh面波衰减特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程先琼 朱介寿 蔡学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1-262,共12页
搜集中国大陆58个数字地震台站6312个长周期波形记录,从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442对经过中国大陆的双台路径记录,采用相匹配滤波和频率域维纳滤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双台之间的混合路径衰减系数。对中国大陆进行网格划分,通过网格化反演... 搜集中国大陆58个数字地震台站6312个长周期波形记录,从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442对经过中国大陆的双台路径记录,采用相匹配滤波和频率域维纳滤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双台之间的混合路径衰减系数。对中国大陆进行网格划分,通过网格化反演得到中国大陆每个网格单元的纯路径衰减系数。结果显示:短周期Rayleigh面波总体表现为东部(中国东北、华北、华南)Rayleigh面波衰减小,西北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Rayleigh面波衰减大,反映了该深度东部地区已进入上地幔,西部仍处于下地壳;Rayleigh面波在中周期衰减特征是呈SN向展布,将中国大陆分成以鄂尔多斯—四川盆地为中部的三分图像,衰减小的中西部岩石圈稳定区、衰减大的青藏高原岩石圈汇聚增厚区和东部岩石圈拉张减薄区;在长周期Rayleigh面波衰减特征是中国大陆中西部衰减较小,为印度大陆俯冲到该深度所致,而在东部衰减较大,为西太平洋边缘弧后盆地的地幔浅部上升热流,构成上地幔中的热室而使东部面波衰减较大。Rayleigh面波衰减与地壳上地幔温度关系显示:中国大陆Rayleigh波衰减与大地热流分布有一定相关性——研究区域内热流值较高的青藏地块及邻区表现为Rayleigh波衰减大,热流值较低的中国东部表现为Rayleigh波整体衰减小;中国大陆地震波衰减特性与强震分布关系密切,在大约以107°E为界的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明显强于中国东部,与此关系密切的是,在约107°E为界大陆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地震波衰减大,以东的大陆地区衰减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 衰减系数 中国大陆 双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yleigh面波作用下盆地场地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学良 高孟潭 李铁飞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29-33,共5页
以均匀弹性半空间解析Rayleigh面波作为波动有限元模型的入射场,计算分析了软、硬盆地介质参数、盆地尺寸等对Rayleigh面波地震动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盆地场地模型的Rayleigh面波地震图及其传播过程。主要认识有:1)沉积盆地介质由软变硬,... 以均匀弹性半空间解析Rayleigh面波作为波动有限元模型的入射场,计算分析了软、硬盆地介质参数、盆地尺寸等对Rayleigh面波地震动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盆地场地模型的Rayleigh面波地震图及其传播过程。主要认识有:1)沉积盆地介质由软变硬,对Rayleigh面波地表地震动的放大作用由大变小。2)盆地尺寸对Rayleigh面波地震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平或竖向地震动走时的提前或滞后上。这与体波情形相类似。3)Rayleigh面波地震动作用下,软、硬方形盆地的"边缘效应"体现为地震动反应与周围介质有可观的差异;"盆地效应"体现为盆地介质不仅对地震动幅值有显著影响,而且会发现盆地边缘产生的在盆地区域内传播的多次反射波的存在,导致地震动持时的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 盆地尺寸 介质参数 盆地效应 地震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介质半空间Rayleigh面波传播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睫 王子昆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对剪切弹性模量沿深度以指数函数变化的非均质半空间 ,本文用摄动法得到了Rayleigh面波的波函数解答及相速度方程。以不同金属与陶瓷复合而成的几种梯度材料为例 ,用数值方法求解了相速度方程 ,给出了相应的波的弥散曲线 ,结果表明 ,梯... 对剪切弹性模量沿深度以指数函数变化的非均质半空间 ,本文用摄动法得到了Rayleigh面波的波函数解答及相速度方程。以不同金属与陶瓷复合而成的几种梯度材料为例 ,用数值方法求解了相速度方程 ,给出了相应的波的弥散曲线 ,结果表明 ,梯度介质半空间自由表面附近的Rayleigh波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弥散形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材料 rayleigh 摄动法 弥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动态参数识别与三维面波特征研究
11
作者 王宏伟 陈啸 刘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8年第4期606-609,共4页
目的对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现场动力测试和试验模态分析试验,探讨振害成因,提出加固处理措施.方法通过现场考察和对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对体系进行了动态参数识别和三维面波时频联合分析.结果获得了机组振动特性... 目的对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现场动力测试和试验模态分析试验,探讨振害成因,提出加固处理措施.方法通过现场考察和对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对体系进行了动态参数识别和三维面波时频联合分析.结果获得了机组振动特性、振害成因以及三维面波传播与衰减规律.机组振害主要是由于机器三阶扰频和主机一阶固有频率接近引起,长期的不良振动又使机器磨损严重;面波各分量在基础半径2~3倍距离衰减快,以外衰减不明显,且高频分量衰减快.结论对相互作用体系提出了压力灌浆地基加固处理和隔振沟设置的推荐距离.该方法可为动力机器-基础-地基体系的动态参数识别以及机组故障诊断和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识别 动力测试 试验模态分析 三维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谱元法的Rayleigh波频散特征计算与模态叠加耦合机理研究
12
作者 杨博 张萌 +2 位作者 夏江海 龙友明 吴忧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3,共9页
为了提升Rayleigh波勘探成层结构力学参数的精细化水平,基于谱元法,构建了弹性层状半无限结构的Rayleigh波频散方程。针对半无限土基和“上软下硬”这2种规则成层结构,运用谱元法与快速矢量传递法对比计算了Rayleigh波多阶模态的频散曲... 为了提升Rayleigh波勘探成层结构力学参数的精细化水平,基于谱元法,构建了弹性层状半无限结构的Rayleigh波频散方程。针对半无限土基和“上软下硬”这2种规则成层结构,运用谱元法与快速矢量传递法对比计算了Rayleigh波多阶模态的频散曲线。结果表明:谱元法与解析法计算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在0.05%以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上硬下软”的典型路面结构、含“软夹层”和含“硬夹层”的复杂成层结构,结合谱元法,推导了表面位移的计算方法,通过分解Rayleigh波各模态相速度对表面位移能量的贡献,建立了一种基于谱元法确定复杂成层结构中Rayleigh波多模态叠加耦合机理的半解析方法,此方法确定的Rayleigh各阶模态叠加耦合频散特征与速度-应力有限差分方法仿真结果之间具有很好的吻合度,表明基于谱元法计算Rayleigh波频散曲线并以此揭示成层结构中Rayleigh波模态叠加耦合机理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元法 rayleigh频散曲线 模态叠加耦合 成层结构 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C++平台下基于小波变换的面像识别系统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诗臻 陆玉娟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69-71,共3页
设计了在VC++平台下,基于小波变换的面像识别系统.该系统涉及图像解码和Daubechies小波变换的程序部分用MATLAB编写,再用MATCOM将程序编译成VC++动态库源代码,根据需要修改后编译成动态库.系统运行时,在VC++平台下调用动态库即可.这种... 设计了在VC++平台下,基于小波变换的面像识别系统.该系统涉及图像解码和Daubechies小波变换的程序部分用MATLAB编写,再用MATCOM将程序编译成VC++动态库源代码,根据需要修改后编译成动态库.系统运行时,在VC++平台下调用动态库即可.这种方法具有开发周期短、识别率高、可移植性强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 识别系统 MATLAB 图像处理 VC++动态库 源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矩特征信息的沿面放电阶段识别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文星 林春耀 +3 位作者 马志钦 杨贤 欧阳旭东 梁文进 《广东电力》 2017年第8期94-99,共6页
沿面放电是电力变压器绝缘局部放电的主要形式之一,开展沿面放电发展特征的研究,对甄别变压器潜伏性故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典型的沿面放电模型,利用恒压法试验对其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针对沿面放电不同时间的信号样本,提取不同... 沿面放电是电力变压器绝缘局部放电的主要形式之一,开展沿面放电发展特征的研究,对甄别变压器潜伏性故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典型的沿面放电模型,利用恒压法试验对其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针对沿面放电不同时间的信号样本,提取不同时间阶段局部放电灰度图像的小波矩特征参量。通过对特征参量的无监督系统聚类分析,建立一种基于聚类-多级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不同放电阶段识别机制,将整个放电过程划分为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预击穿阶段,为局部放电发展特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纸绝缘 沿放电 矩特征 多级支持向量机 阶段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32
15
作者 余大新 李永华 +3 位作者 吴庆举 潘佳铁 张风雪 何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0-811,共12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网2007年8月到2012年1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波形,运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216和653条周期从15到140s的台站间基阶Rayleigh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上述频散进行反演,重构了青藏高...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网2007年8月到2012年1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波形,运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216和653条周期从15到140s的台站间基阶Rayleigh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上述频散进行反演,重构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分辨率高达0.5°×0.5°的2-D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然后通过对所提取到的每个格网点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进行联合反演,得到了研究区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最后通过线性插值,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下方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结构.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已经达到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在柴达木盆地北部祁连山下面我们发现了亚洲板块,且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向南俯冲的迹象;在两大板块中间,我们观测到延伸到250km深度的低速异常,该低速异常可能是地幔物质底辟上涌现象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阶rayleigh 成像 S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2
16
作者 潘佳铁 李永华 +2 位作者 吴庆举 丁志峰 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91-2303,共13页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台阵674个流动地震台一年的远震垂直向观测资料,获取了18491条独立路径上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周期10~80 s的Rayleigh波的相速度分布图.通过对比,本文与已有成像结果具有较一致的高低速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台阵674个流动地震台一年的远震垂直向观测资料,获取了18491条独立路径上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周期10~80 s的Rayleigh波的相速度分布图.通过对比,本文与已有成像结果具有较一致的高低速分布特征,表明了本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相速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短周期(如10~15 s)的相速度分布与地表地形密切相关,中等周期(如20~40 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壳厚度的影响较大.在长周期(如60~80 s),鄂尔多斯块体的高速比阿拉善块体更显著、完整,表明同属于华北板块的阿拉善地块,其上地幔结构并没有鄂尔多斯稳定.从短周期至长周期,与周缘地块相比,青藏高原始终表现出较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暗示其具有较活跃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松潘一甘孜和北祁连块体的中上地壳均存在低速层.全球参考模型Crust1.0和Lithos1.0均不能很好地解释我们的观测频散,基于本文获得的相速度结果可在很大程度上对Crust1.0和Lithos1.0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rayleigh 相速度 远震层析成像 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中南部地区面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8
17
作者 余大新 吴庆举 +6 位作者 李永华 潘佳铁 张风雪 何静 高孟潭 M.Ulziibat S.Demberel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4-142,共9页
本文采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技术提取了1893条蒙古中南部地区双台间基阶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提取到的相速度频散进行二维反演,首次重构了蒙古高原中南部10-80s周期内分辨率为0.5°×0.5°的相速度分布图.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技术提取了1893条蒙古中南部地区双台间基阶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提取到的相速度频散进行二维反演,首次重构了蒙古高原中南部10-80s周期内分辨率为0.5°×0.5°的相速度分布图.结果表明,短周期相速度频散(10-20s)明显受地表地形控制,表现为杭爱—肯特山盆地为相对高速异常,而南部的戈壁带表现为相对低速异常;在30s到60s周期内,南部的戈壁带和北部的杭爱—肯特山盆地都显示出稳定的高速异常,而中部戈壁带则表现为低速异常.该低速异常区与新生代火山岩出露位置的一致性,暗示该低速异常可能与新生代火山活动有关.穿过蒙古高原中部的两条主要断裂带与研究区内的地震波速度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能暗示两条断裂带一直延伸到整个岩石圈.此外,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壳幔速度低于全球平均大陆值,且其相速度频散曲线与遭受破坏的克拉通,尤其大陆裂谷很相似,可能暗示着研究区具有薄的、活跃的岩石圈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相速度 层析成像 rayleig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巷小构造Rayleigh型槽波超前探测数值模拟 被引量:46
18
作者 杨思通 程久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55-662,共8页
对煤巷小构造地震波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层状煤层中地震波的传播特征.研究表明:(1)在煤巷迎头前方煤层内以纵波震源激发的Rayleigh型槽波相对于体波能量较强,波列较长,波速较低.(2)沿煤层传播的Rayleigh型槽波在小构造面上产生R... 对煤巷小构造地震波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层状煤层中地震波的传播特征.研究表明:(1)在煤巷迎头前方煤层内以纵波震源激发的Rayleigh型槽波相对于体波能量较强,波列较长,波速较低.(2)沿煤层传播的Rayleigh型槽波在小构造面上产生Rayleigh型槽波反射波,反射Rayleigh型槽波垂直分量相对于水平分量能量较强.沿煤层反向传播的反射Rayleigh型槽波在煤巷迎头面上转换为沿煤巷底板传播的Rayleigh面波.沿煤巷底板可以接收到能量较强的反射Rayleigh型槽波产生的Rayleigh面波,其可以作为超前探测小构造面的特征波.在地震记录上反射Rayleigh型槽波产生的Rayleigh面波波至最迟,在时间域与其他波列时间间隔较大,其垂直分量能量相对于水平分量较强,在地震记录上容易识别.(3)在相同的地质条件下应用反射地震超前探测方法,标志煤巷迎头前方存在小构造面的反射地震波能量较弱,受煤巷顶、底板界面和采煤迎头面的强反射波干扰,在地震记录中难以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巷 rayleigh型槽 rayleigh 数值模拟 超前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 被引量:31
19
作者 朱良保 许庆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5-482,共8页
利用Rayleigh波群速度资料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其临近海域的 (70°E— 1 4 5°E ,1 0°N— 55°N) 1 5— 1 2 0s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像 .塔里木盆地在 1 5s处清楚地显示为低速 ,在1 6— 33s左右没有显示 ,但在 36— 85s... 利用Rayleigh波群速度资料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其临近海域的 (70°E— 1 4 5°E ,1 0°N— 55°N) 1 5— 1 2 0s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像 .塔里木盆地在 1 5s处清楚地显示为低速 ,在1 6— 33s左右没有显示 ,但在 36— 85s显示为高速 ,说明塔里木盆地有较深的根 .青藏高原块体是 44s至 1 2 0s图像中最为突出的低速块体 ,南面与印度板块的分界线以及与北面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分界清晰 ,其块体中西部的速度低于东部 .泰国清迈附近存在一尺度为1 0 0 0km左右的低速带 ,可能是青藏高原块体的物质向东南方向迁移造成上地幔物质上涌的结果 .南北地震带表现为强烈的速度梯度带 ,西面为低速 ,东面为高速 .中国南海的中央、日本海中央、菲律宾海表现为海洋性地壳 .菲律宾海的图像与地形及地震带完全吻合 .环绕菲律宾海及日本海存在 40 0km左右宽的低速带 ,可能是岩浆活动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邻近海域 rayleigh群速度分布 反演 青藏高原块体 低速块体 地形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顾勤平 康清清 +7 位作者 张鹏 孟科 吴珊珊 李正楷 王俊菲 黄群 蒋新 李大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9-1152,共24页
与方位各向异性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结合带,是研究陆内碰撞、大陆聚合及生长、地球动力学和岩石圈形变等问题的天然实验场。为获取研究区内更为精细的壳幔S波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的分布,文中利用郯庐断... 与方位各向异性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结合带,是研究陆内碰撞、大陆聚合及生长、地球动力学和岩石圈形变等问题的天然实验场。为获取研究区内更为精细的壳幔S波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的分布,文中利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范围内共261个固定宽频带地震台站2a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利用时频分析法提取了5~50s周期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之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25°×0.25°等间隔的网格点,并采用Tarantola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目标区内的二维Rayleigh波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的分布图像。此外,还分析研究了6个具有代表性周期的相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这些图像揭示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壳幔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及方位各向异性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速度的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单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地壳浅部(6~10s),拥有较厚松散沉积层覆盖的盆地和基岩出露的造山带分别呈现为低速异常和高速异常。随着周期递增(15~20s),地壳介质受浅部沉积层的影响有所减弱,河淮盆地、苏北盆地等平原地区局部出现了高速异常。下地壳至上地幔(25~30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壳厚度的影响,总体上与莫霍面埋深呈负相关,如莫霍面厚40km的大别造山带由短周期高速转为低速分布。由于研究区内各个地质构造单元所处的构造环境存在差异,Rayleigh波相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各向异性的强度随着周期(深度)的递增而有所增强,快波方向更具规律性。综合苏北盆地自地壳浅部至岩石圈地幔的连贯低速分布及方位各向异性的一致性,我们认为其下方可能存在着壳-幔强耦合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噪声成像 rayleigh 相速度 方位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