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good-quality clastic reservoirs in deep formations in rifted basins:A case study of Raoyang sag in 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1
作者 JIN Fengming ZHANG Kaixun +4 位作者 WANG Quan NIU Xinjie YU Zuogang BAI Guoping ZHAO X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264-272,共9页
In order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high-quality clastic rock reservoir,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3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Raoyang sag, Bohai Bay Basin, are analyzed based on core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high-quality clastic rock reservoir,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3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Raoyang sag, Bohai Bay Basin, are analyzed based on cores observation, thin-sections and SEM images, and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measurements as well. It is found that high-mature composition and texture, early oil charging, and dissolu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pores in deep reservoirs. Compaction is the major factor destructing pores, whereas formation overpressure is conduciv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original pores, high compositional and medium textural maturity can enhance the resistance capacity to compaction and protect primary pores. Early oil charging could lead to temporary cessation of diagenesis and thus inhibit the cementation. When organic acids entered reservoir formations,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secondary pores were formed, leading to the local improvement of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When predicting good quality belt in exploration of deep basi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superimposing effects of the multiple factors(overpressure, early oil charging, compositional and textural maturity, diagenesis)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raoyang sag rifted BASIN Shahejie Formation DIAGENESIS high porosity zone DIS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地层水判断方法
2
作者 蒋婉雪 刘朝武 +3 位作者 吴立强 宫航 冯汉斌 华斌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6期17-21,共5页
为了准确判断试油期间地层是否出水,对饶阳凹陷武强区块以往试油地层出水样品进行筛选,对地层水化学参数进行统计研究,利用专用软件绘制储层地层水各项化学参数分布图版,在图版上可以根据试油井的坐标得出各项离子含量的数据范围,不仅... 为了准确判断试油期间地层是否出水,对饶阳凹陷武强区块以往试油地层出水样品进行筛选,对地层水化学参数进行统计研究,利用专用软件绘制储层地层水各项化学参数分布图版,在图版上可以根据试油井的坐标得出各项离子含量的数据范围,不仅可以准确判断试油井排液过程中地层是否出水,还可以直观研究区域地层水各项离子的分布规律。经Q50-10X井现场应用,预测值与水分析拟合良好,误差小于10%。图版法需要试油井到排液后期,液性稳定才能得出准确结论,为储层的流体性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实验证明效果好,适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地层水 大数据 等值线图版 离子当量百分比 水分析 试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任丘潜山内幕变质岩凝析油气藏的勘探潜力
3
作者 张成武 樊晟阳 +3 位作者 张平生 窦航 贾元钊 孙江虹 《录井工程》 2024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饶阳凹陷是冀中坳陷潜山油藏规模最大的富油凹陷,于奥陶系、寒武系、蓟县系、长城系均见较高储量油气藏,但太古宇潜山内幕变质岩油气藏一直没有突破。针对该问题,以NG 1井高于庄组高产凝析油气为研究目标,论证该井油气来自串岭沟组暗色... 饶阳凹陷是冀中坳陷潜山油藏规模最大的富油凹陷,于奥陶系、寒武系、蓟县系、长城系均见较高储量油气藏,但太古宇潜山内幕变质岩油气藏一直没有突破。针对该问题,以NG 1井高于庄组高产凝析油气为研究目标,论证该井油气来自串岭沟组暗色泥岩、页岩。以河间潜山、留路潜山钻至太古宇地层的井为研究对象,剖析已知潜山内幕地震剖面地震特征,加强区域潜山内幕地层厚度分布及层位对比研究,分析潜山断裂结构,精细梳理断层;准确追踪解释任丘潜山内幕变质岩,完成了变质岩顶面构造图,同时从生储盖及成藏模式方面分析研究了潜山内幕变质岩勘探潜力及方向。结果表明:潜山内幕变质岩油气主要来自长城系串岭沟组的暗色泥岩、页岩,其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并发育任西断层裂缝带、潜山顶面风化壳裂缝带等优质储层;内幕变质岩地震相可分为不连续杂乱反射型、错断反射型、断面波反射型、近平直近连续反射型;建立饶阳凹陷任丘潜山内幕变质岩凝析油气藏成藏模式,识别出断裂破碎带、顶部风化壳破碎带及内幕断裂破碎带3种类型油气藏。精细对比优选了任丘潜山R 7山头有利目标,为凝析油气藏的勘探指明方向,如果任丘潜山内幕变质岩凝析油气藏钻探成功,可为华北油田太古宇领域的勘探打开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内幕 变质岩 凝析油气藏 成藏条件 油藏模式 勘探潜力 饶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马西断裂带分段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孙冬胜 刘池阳 +3 位作者 杨明慧 杜金虎 张以明 张锐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8-244,共7页
马西断裂是饶阳凹陷马西洼槽的边界断层 ,也是一条重要的控油断层。在大量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等 ,将马西断裂划分为 3段 :即北部显著走滑段、中部主升降段及南部帚状撒开段。马西断裂发育于... 马西断裂是饶阳凹陷马西洼槽的边界断层 ,也是一条重要的控油断层。在大量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等 ,将马西断裂划分为 3段 :即北部显著走滑段、中部主升降段及南部帚状撒开段。马西断裂发育于前古近纪阜平变质核杂岩侧向伸展的大型拆离滑覆构造前缘的逆冲断裂带 ,在古近纪区域右旋剪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强烈的伸展裂陷 ,并于古近纪末及新近纪末分别发生了左行及右行走滑活动 ,北部显著走滑段是在古近纪末走滑活动中贯通并发生统一的运动。断层的多期走滑活动不仅有利于油气运移 ,同时也形成一系列圈闭构造。但同一断层的不同部位在同期的构造活动中形成不同类型的圈闭构造 ,并且后期的构造对前期构造具有明显的改造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分段性 伴生构造 油气 古新近纪 马西断裂 饶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蠡县斜坡中北部沙二段—沙一段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国景星 袭著纲 +2 位作者 赵晓颖 张健 许丽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40,共8页
通过对研究区岩芯、地震、测井和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沙二段—沙一段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归为2个三级层序,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3种类型的6个体系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沉积演化研究。工区以辫状... 通过对研究区岩芯、地震、测井和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沙二段—沙一段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归为2个三级层序,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3种类型的6个体系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沉积演化研究。工区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滩坝沉积为主,沙二段平原亚相广布于斜坡外带,前缘亚相呈北东向沿斜坡中带展布;沙一段为广盆浅水环境,三角洲沉积范围较沙二段明显缩小,中期发育了一套全区最重要的烃源岩,受博野水系强物源的影响,仅在大百尺一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斜坡中带毗邻生油洼槽的前缘砂体及雁翎、西柳地区的滩坝体系是成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蠡县斜坡 古近系 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由断裂向砂体侧向分流能力定量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留楚构造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伟 孙同文 +5 位作者 曹兰柱 吕延防 付广 鲁秀芹 邓玮 张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9-989,共11页
在油田勘探中,判断油气由断裂垂向运移后侧向分流的优势层位十分重要,但目前缺少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留楚地区为例,在综合分析盖层厚度和断-砂接触面积等影响油气侧向分流能力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储层地震反演等地球物... 在油田勘探中,判断油气由断裂垂向运移后侧向分流的优势层位十分重要,但目前缺少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留楚地区为例,在综合分析盖层厚度和断-砂接触面积等影响油气侧向分流能力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储层地震反演等地球物理技术建立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求取方法,并系统分析圈闭充满度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优选出有效影响因素,然后综合有效因素建立断-砂侧向分流能力定量评价公式。结果表明:当断-砂侧向分流系数R大于0.3时开始发生油气侧向分流,并且R越大圈闭充满度越高,当R大于0.9时油藏为纯油层。利用断-砂侧向分流系数对f038和f008两条断层的侧向分流情况进行验证,结果与实际钻井情况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砂侧向分流 定量评价 油气运移 留楚构造 饶阳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古近系源岩特征与新近系油气来源 被引量:21
7
作者 易士威 蒋有录 +2 位作者 范炳达 徐浩清 郑荣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5-479,共5页
饶阳凹陷古近系主要发育Es1(下)和Es32套烃源层,沉积中心具有自东南向西北迁移的特征。以原油和烃源岩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分析为基础,对饶阳凹陷新近系已发现原油与源岩的成因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饶阳凹陷目前已发现的新近系... 饶阳凹陷古近系主要发育Es1(下)和Es32套烃源层,沉积中心具有自东南向西北迁移的特征。以原油和烃源岩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分析为基础,对饶阳凹陷新近系已发现原油与源岩的成因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饶阳凹陷目前已发现的新近系原油主要来自Es1(下)烃源岩,具有就近运移的特点。受烃源岩分布、成熟度及构造等影响,新近系原油主要来自临近生油洼槽Es1(下)烃源岩;武强—杨武寨地区Es1(下)烃源岩未进入生油阶段,新近系原油来自Es3(上)特殊岩性段;此外,马西地区存在混源油现象,新近系原油主要来自马西洼槽的Es1(下)烃源岩,混有部分Es3(上)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烃源岩特征 油源对比 新近系 饶阳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沙一下亚段页岩油可动量评价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方文 赵红琴 +3 位作者 王淑萍 卢双舫 王民 丁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3-601,共9页
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沙一下亚段页岩油储层为例,对不同埋深层状和块状泥页岩储层岩心样品开展有机碳、热解和孔隙度等实验分析,结合研究层段测井曲线,弄清储层岩石压缩系数、原油压缩系数、地层水压缩系数和原始含油饱和度随... 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沙一下亚段页岩油储层为例,对不同埋深层状和块状泥页岩储层岩心样品开展有机碳、热解和孔隙度等实验分析,结合研究层段测井曲线,弄清储层岩石压缩系数、原油压缩系数、地层水压缩系数和原始含油饱和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确定块状和层状泥页岩储层最大天然可动油量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除了在2 500 m未熟油阶段有一段高值区之外,沙一下亚段块状和层状泥页岩储层中弹性驱可动油量和溶解气驱可动油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块状储层弹性驱可动油率明显大于层状样品,其溶解气驱可动油率略小于层状储层。但单位体积块状泥页岩储层弹性驱可动油量、溶解气驱可动油量分别略小于和明显小于层状样品。块状和层状泥页岩储层弹性驱可动油量平均值分别为0. 13×10-3t/m3和0. 14×10-3t/m3,溶解气驱可动油量平均值分别为0. 56×10-3t/m3和1. 27×10-3t/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驱 溶解气驱 可动油量 泥页岩储层 页岩油 沙一下亚段 饶阳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蠡县斜坡沙河街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周路 左虎 +2 位作者 张峰 霍丽丽 陆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2,共5页
蠡县斜坡位于饶阳凹陷的西部,整体为SE倾向、NE走向的单斜构造。斜坡断裂十分发育,断裂走向多为NE或NEE向,与斜坡倾向大致垂直。断裂样式主要为雁列式阶梯状断裂和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构成的Y字型、反Y字型、树枝状组合断裂,反映所受拉... 蠡县斜坡位于饶阳凹陷的西部,整体为SE倾向、NE走向的单斜构造。斜坡断裂十分发育,断裂走向多为NE或NEE向,与斜坡倾向大致垂直。断裂样式主要为雁列式阶梯状断裂和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构成的Y字型、反Y字型、树枝状组合断裂,反映所受拉张和张扭应力作用较强烈。斜坡由高阳、雁翎和西柳三个构造带组成,雁翎构造带多发育断块和小型断层鼻状构造,高阳构造带发育较大规模的断层鼻状构造,西柳构造带发育小型的地堑式断槽构造,断块和小型断层鼻状构造发育。斜坡发育期主要位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对斜坡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沙河街组中、下部沉积期属于深层古隆起构造背景上的继承性披覆发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蠡县斜坡 沙河街组 断裂 构造特征 演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深层优质碎屑岩储集层发育机理——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为例 被引量:39
10
作者 金凤鸣 张凯逊 +4 位作者 王权 牛新杰 于作刚 白国平 赵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基于岩心观察、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岩石物性测试结果,对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砂岩储集层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深层优质碎屑岩储集层发育机理。地层超压、碎屑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早期油气充注和溶蚀作用是控制... 基于岩心观察、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岩石物性测试结果,对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砂岩储集层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深层优质碎屑岩储集层发育机理。地层超压、碎屑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早期油气充注和溶蚀作用是控制深层储集层孔隙保存及形成的重要因素。压实作用是孔隙破坏的主要因素,地层超压作用可以有效地保存原生孔隙,同时较高的成分成熟度与中等的结构成熟度有助于提高岩石抗压实强度,也有利于保护原生孔隙。早期油气充注可使成岩作用暂时中止,从而抑制胶结作用对储集层孔隙的破坏。有机酸充注后,形成了相当数量的次生孔隙,局部改善储集空间物性。在进行深层勘探有利储集层区评价和预测时,应综合考虑地层超压、油气充注、沉积物原始组分与结构及成岩作用等多因素的叠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饶阳凹陷 断陷盆地 沙河街组 成岩作用 高孔隙带 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早渐新世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建立及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杜威 纪友亮 +5 位作者 季梦瑶 金治光 赫兰双 冉爱华 谢伟 尹天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断裂发育"和"多隆多洼"的特点限制了传统测年方法的应用,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代未曾考究。基于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选取标准井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建立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层序边界绝...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断裂发育"和"多隆多洼"的特点限制了传统测年方法的应用,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代未曾考究。基于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选取标准井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建立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龄。以标准井为中心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讨论沉积相分布与沉积速率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沙一段地层沉积时间为2.78 Ma,6个四级气候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历时320、430、1 000、410、400和220 ka,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50 m/Ma,湖盆内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速率差异显著。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有机结合是陆相湖盆全息地层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渐新世 饶阳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主断层活动期与新近系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卢浩 蒋有录 徐昊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4-597,共4页
处于活动期的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重要通道,油气运移受到断层活动时期及活动部位的控制。在油气成藏时期内活动的断层会成为油气纵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文中利用地震资料对饶阳凹陷新近系主干油源断层生长指数及断层落差进行计算,定量确定... 处于活动期的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重要通道,油气运移受到断层活动时期及活动部位的控制。在油气成藏时期内活动的断层会成为油气纵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文中利用地震资料对饶阳凹陷新近系主干油源断层生长指数及断层落差进行计算,定量确定了油源断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活动强度及活动部位。对与烃类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测温,准确界定新近系油气藏的成藏时间。在油气成藏期持续活动的断层部位,就是油气由古近系向新近系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新近系油藏的有利聚集区。研究发现,饶阳凹陷新近系油藏的成藏期为明化镇末期,凹陷内主要油源断层的局部位置在新近纪活动性较强,饶阳凹陷已探明新近系油藏多分布在新近纪活动较为强烈的主干断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性 油气成藏期 断裂控藏 新近系地层 饶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志宏 柳广弟 +2 位作者 李建明 王余泉 赵太良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26-29,5-6,共6页
通过对饶阳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成藏地质条件及油藏特征的分析,结合油源特征、生储盖组合以及输导系统特征,总结了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研究了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发现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多元控藏、主元富集的... 通过对饶阳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成藏地质条件及油藏特征的分析,结合油源特征、生储盖组合以及输导系统特征,总结了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研究了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发现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多元控藏、主元富集的特点,即不同区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受多种不同因素的控制,某一具体地层岩性圈闭中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其中一两个主要因素;在此分析基础上,查明了饶阳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控制因素 油气富集 隐蔽油气藏 饶阳凹陷 下第三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三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剑萍 张跃 +1 位作者 杨君 乔培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5-39,共5页
大王庄地区沙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特征特殊。综合大量地质资料对区内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粒度、岩性、测井响应及沉积序列等)进行了描述。由于水动力条件和古地形条件的变化,大王庄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垂向进积层序... 大王庄地区沙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特征特殊。综合大量地质资料对区内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粒度、岩性、测井响应及沉积序列等)进行了描述。由于水动力条件和古地形条件的变化,大王庄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垂向进积层序保存不完整,只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互层沉积。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体为辫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常见多个河道砂体在纵向上相互叠置,沉积砂体的储集性能良好,油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段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储集性能 饶阳凹陷 大王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王庄地区沙三上亚段层序地层与非构造油藏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大智 纪友亮 +1 位作者 韩春元 初丽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0,共4页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三上亚段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该段是一个三级层序,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由2个准层序组组成,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各为1个准层序组。通过研究低位体系域两个准层序组的沉积体系展...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三上亚段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该段是一个三级层序,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由2个准层序组组成,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各为1个准层序组。通过研究低位体系域两个准层序组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认为该时期发育3个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是有利储集体,并对该区的构造特征和砂体配置关系加以分析,指出了非构造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大王庄地区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隐蔽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油气能力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刚 曹成 +3 位作者 张文婧 曹阳 王树恒 包丽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76,共8页
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为厘清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油气分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刻画断裂优势输导通道和连通砂体分布,通过东二段、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与下伏沙一段烃源岩... 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为厘清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油气分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刻画断裂优势输导通道和连通砂体分布,通过东二段、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与下伏沙一段烃源岩之间关系,结合东二段、东三段油气分布,研究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断—砂配置输导油气能力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输导断裂两侧发育大量砂体,只有输导断裂与连通砂体配置合适,才可形成沙一段烃源岩向东二段、东三段储层运移的断—砂配置输导体系。留楚地区东二段、东三段强输导油气能力断—砂配置输导体系发育,主要分布在其北部地区;其次为弱输导油气能力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其东南部地区;中等输导油气能力断—砂配置输导体系最不发育,仅分布在其中部及东、西边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留楚地区 断—砂配置 输导油气能力 油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地区沙三上亚段层序地层与隐蔽油藏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永强 刘晓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7-753,共7页
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利用地震、测井、岩相等资料,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全区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沙三上亚段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在此... 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利用地震、测井、岩相等资料,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全区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沙三上亚段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沙三上亚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其中前缘亚相分布面积最广。区内低位体系域砂体与湖侵体系域烃源岩形成了十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优越的隐蔽圈闭发育条件。结合区域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中南部沙三上亚段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下一步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层序地层 隐蔽油藏 留西地区 饶阳凹陷 冀中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沉积演化特征与储盖组合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石兰亭 杨勤林 +2 位作者 易定红 田光荣 邸俊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冀中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属断陷湖盆演化阶段,分为断陷分割期、断陷扩张期和断陷萎缩期3个时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和曲流河3类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该地区沉积演化特征和储盖组合的分布及时空展布规律,指出该... 冀中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属断陷湖盆演化阶段,分为断陷分割期、断陷扩张期和断陷萎缩期3个时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和曲流河3类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该地区沉积演化特征和储盖组合的分布及时空展布规律,指出该区古近系主要发育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和东营组4套储盖组合,其中沙一段储盖组合为最有利的含油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古近系 沉积演化 沙一段 储盖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馆陶组物源方向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鹏 宋国奇 +1 位作者 张扬 周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8,112,共4页
物源分析对确定沉积盆地物源区位置、沉积物搬运路径和沉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通过物源分析准确预测远景区油气生、储及盖层分布。通过砂岩碎屑组分、重矿物组合、ZTR指数进行分析,利用沉积法对地层沉积厚度以及砂岩含量分布特征... 物源分析对确定沉积盆地物源区位置、沉积物搬运路径和沉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通过物源分析准确预测远景区油气生、储及盖层分布。通过砂岩碎屑组分、重矿物组合、ZTR指数进行分析,利用沉积法对地层沉积厚度以及砂岩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确定了饶阳凹陷馆陶组的物源方向。结果表明:饶阳凹陷馆陶组存在2个物源区,分别为东北部和西南部物源区,2个物源区的母岩类型都以变质岩为主,并在凹陷中部留路地区汇聚;东北部物源区为长石质岩屑砂岩区,成分成熟度较低,西南部物源区成分成熟度比东北部物源区略有提高,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区,双向物源汇聚的留路地区为长石砂岩区。在物源体系的控制下,近源发育辫状河沉积,远源发育曲流河沉积,心滩和边滩砂为有利砂体,物源汇聚的留路地区为有利勘探区。物源方向的确定对研究沉积相展布、有利砂体分布及有利勘探区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方向 重矿物 碎屑组分 馆陶组 饶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志宏 李建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6期15-19,共5页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而异常高压与油气关系密切。采用平衡深度法计算了该区沙河街组的异常压力。结果表明:饶阳凹陷异常高压主要发育在凹陷中部洼槽区,向凹陷边缘压力逐渐降低。快速沉积导致的欠压实作用和烃类生成是该...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而异常高压与油气关系密切。采用平衡深度法计算了该区沙河街组的异常压力。结果表明:饶阳凹陷异常高压主要发育在凹陷中部洼槽区,向凹陷边缘压力逐渐降低。快速沉积导致的欠压实作用和烃类生成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异常高压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异常高压为油气提供了重要的运移动力;另一方面,异常高压在一定的地质背景下控制了油气分布,油气藏多分布在异常高压层内或邻近异常高压带,同时异常高压形成的流体势能驱动流体从凹陷中心向边缘流动,最终形成了油气藏围绕生油洼槽呈"环状"分布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油气成藏 成藏机制 饶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