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建军 全志伟 +3 位作者 杨勇 翁子毅 陈权海 杜隽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2-424,共3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本院手术的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结果:病理类型共13种,良性18例(37.5%),恶性30例(62.5%)。临床表现包...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本院手术的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结果:病理类型共13种,良性18例(37.5%),恶性30例(62.5%)。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痛、腰背酸痛、低热、消瘦、尿频尿急、月经不调和贫血。主要辅助检查为CT、B超、X线胃肠造影、泌尿系统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等。18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30例恶性肿瘤中12例(40%)实行广泛切除术,18例(60%)实行部分切除或仅作活检。实行广泛切除术者平均生存时间40±4.88个月,3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25.0%;而实行部分切除或仅作活检者平均生存时间20.83±2.84个月,术后3年与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16.7%和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2)。恶性肿瘤因复发施行多次手术7例(58.3%)。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不易发现,应重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手术是治疗本症的主要方法,良性肿瘤应完整切除,恶性肿瘤应争取作广泛切除术。本病复发率高,术后应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早期诊断 复发 广泛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协和医院食管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郭惠琴 李泽坚 +5 位作者 张志庸 孙成孚 徐乐天 李卫东 王秀琴 吴旻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48-550,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延长食管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期。方法回顾性分析 1961~ 1992年我院 1 098例食管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 PCR及 RT- PCR方法检测 1996年 30例食管癌新鲜标本的抑癌基因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FHIT)的缺失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如何延长食管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期。方法回顾性分析 1961~ 1992年我院 1 098例食管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 PCR及 RT- PCR方法检测 1996年 30例食管癌新鲜标本的抑癌基因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FHIT)的缺失情况。结果食管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率不断提高,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不断降低,但术后 5年生存率无明显改变,延误诊断及非根治性切除影响了术后长期生存。 FHIT基因的 cDNA缺失在食管癌组织为 64 2%,在癌旁组织为 20%。结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和 FHIT基因在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的缺失分别是早期食管癌诊断的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指标,后者也可作为食管癌切除范围的指标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根治性切除及术后营养支持对延长术后生存期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恶性肿瘤 早期诊断 根治性切除 FHIT基因 术后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佳玲 李鹏涛 +6 位作者 于晓东 李玉倩 王春生 亚力·亚森 李孟 房志远 叶建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1-915,共5页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59例,男43例,女16例,年龄65~85岁,BMI 18~35 kg/m^(2),ASA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远端缺血预处理...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59例,男43例,女16例,年龄65~85岁,BMI 18~35 kg/m^(2),ASA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27)和对照组(C组,n=32)。RIPC组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进行3个循环的RIPC,每个循环行单侧下肢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C组不做处理。两组麻醉方案和手术操作均相同。记录术后24、48 h的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浓度,以及术后48 h 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浓度。记录心肌损伤(cTnI≥0.2μg/L)以及术后30 d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RIPC组术后24、48 h cTnI明显降低,术后24 h CRP、IL-6明显降低,术后24、48 h MDA明显降低,术后48 h eNOS、iNOS明显升高,D-二聚体、FD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心肌损伤、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端缺血预处理能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的释放,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高凝状态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不能降低心肌损伤以及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 心肌损伤 远端缺血预处理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