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ingle-chain Antibody for One-pot Fabrication of Luminescent Gold Nanoclusters and Rabies Virus Imaging in Cells
1
作者 ZHANG Chunxia XI Hualong +4 位作者 SUN Bo WU Yongge JIANG Chunlai YU Xianghui WU Yuqing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2-1740,共9页
The fragile antibody leads to a great challenge as a scaffold to fabricate the luminescent metal nanoclusters using one-pot method.This study presents a stable single-chain anti-body(scFv57R-ATS)for the fabrication of... The fragile antibody leads to a great challenge as a scaffold to fabricate the luminescent metal nanoclusters using one-pot method.This study presents a stable single-chain anti-body(scFv57R-ATS)for the fabrication of luminescent gold nanoclusters(AuNCs@scFv57R-ATS)and a quick,sensitive rabies virus detection in living cells.In this paper,AuNCs@scFv57R-ATS was designed to specifically recognize antigen RV in modified HeLa cells,which promoted the demonstration of metal nanocluster fluorescent probes for antigen targeting and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nanoclusters scFv57R-ATS rabies vir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ppression of Replication of Rabies Virus by Short Hairpin RNAs Expressed by Plasmid
2
作者 YANG Rui-mei YANG Song-tao XIA Xian-zhu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12期24-29,共6页
Targeting the N gene of rabies virus (RV), four shRNA expression plasmids were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vector pRNATU6.3-Hygro that expresses fusion protein with GFP as a reporter gene. Four cell strains ... Targeting the N gene of rabies virus (RV), four shRNA expression plasmids were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vector pRNATU6.3-Hygro that expresses fusion protein with GFP as a reporter gene. Four cell strains (N1, N2, N3, N4) expressing the short hairpin RNAs (shRNA) were obtained after the plasmids were transfected into BHK-21 cells and screen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Hygromycin B (300 μg/mL). These cell strains were infected with 100× the TCID 50 of rabies virus CVS-11 strain, and the viral replication was quantified at 24, 48, 72 and 96 hours by directed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DFA), real-time PCR, and the 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 50 ). The results showed variable inhibition of viral replication, with BHK-N2 being the most effective strain (99% inhibition). There was clos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esults using the three methods of evaluation. The shRNA-mediated inhibition persisted to at least 96 hours after infection. Effective inhibition of replication of RV in BHK-21 cells was achieved by siRNA targeting the N gene, with N 2 , aimed at the region starting at position 701 of the gene, being the most po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NA 病毒复制 狂犬病毒 发夹结构 质粒表达 BHK-21细胞 短发夹RNA 实时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的起源、传播及遗传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郑艳虹 吴梓琦 +3 位作者 刘谕儒 罗均 郭霄峰 罗永文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13-2625,共13页
狂犬病(rabies)是由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也称丽沙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病。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第10次报告的最新分类,狂犬病病毒属目前被分为17个种。其中,血清I型狂犬病病毒(r... 狂犬病(rabies)是由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也称丽沙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病。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第10次报告的最新分类,狂犬病病毒属目前被分为17个种。其中,血清I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是狂犬病病毒属的成员之一,是最常见的狂犬病病原体。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狂犬病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被测定,这有助于人们在分子水平更深入地理解该病毒的流行情况和自然演化过程。本文对狂犬病病毒的分布、传播规律、起源及系统进化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追溯狂犬病病毒的起源,掌握其传播及遗传演化规律,制定科学的狂犬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属 狂犬病病毒 进化 起源 遗传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SRV_9株N、P、G和L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8
4
作者 魏玉荣 易忠 +6 位作者 符子华 马素贞 王晓萍 简子健 魏婕 王海烽 朱晶晶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4-358,共5页
以狂犬病病毒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取N、P、G及L蛋白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应用定向克隆技术,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pcDNA3.1-P、pcDNA3.1-G及pcDNA3.1-L。经测序鉴定证实获取的N、P、G及L蛋白区全长核苷酸序列与文献报... 以狂犬病病毒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取N、P、G及L蛋白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应用定向克隆技术,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pcDNA3.1-P、pcDNA3.1-G及pcDNA3.1-L。经测序鉴定证实获取的N、P、G及L蛋白区全长核苷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的一致,并成功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Srv9 RT—PCR 基因序列分析 表达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毒力及感染途径对小鼠致病性的影响
5
作者 杨文豪 朱敏 +3 位作者 罗茜 李霜 李晓宁 罗廷荣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3-982,共10页
[目的]探究脑内感染和肌肉感染2种途径下狂犬病病毒(RABV)感染小鼠的临床症状差异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明确其嗜神经性的作用机制,为狂犬病的科学防控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RABV的弱毒株rRC-HL、标准强毒株CVS-24及街毒株GX0... [目的]探究脑内感染和肌肉感染2种途径下狂犬病病毒(RABV)感染小鼠的临床症状差异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明确其嗜神经性的作用机制,为狂犬病的科学防控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RABV的弱毒株rRC-HL、标准强毒株CVS-24及街毒株GX074,分别通过肌肉注射和脑内注射2种途径感染昆明小鼠,同时设DMEM组(注射等体积的DMEM)和Blank组(不进行任何处理)。观察脑内感染和肌肉感染RABV后小鼠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采集濒死期小鼠脑组织样品,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病毒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病毒基因及相关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rRC-HL株经脑内感染可使小鼠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但在感染7 d后小鼠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体重逐渐恢复,未出现死亡现象;经肌肉感染并未引起小鼠出现神经性临床症状。CVS-24株和GX074株无论是脑内感染还是肌肉感染,均可引起小鼠发病,致死率为100%,但2种感染途径引起的临床症状和死亡时间不同。肌肉感染途径下的小鼠发病时间、死亡时间均晚于脑内感染途径,症状初期表现为单侧后肢运动不协调,后期发展为双侧后肢瘫痪;脑内感染途径下,CVS-24株感染小鼠呈麻痹型,而GX074株感染小鼠为狂躁型。rRC-HL株经脑内感染可引起小鼠脑组织中IL-1β、IL-12、TNF-α、IFN-γ、MCP-1、STAT1及RIG-1等细胞因子基因上调表达,但经肌肉感染时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变化不明显;CVS-24株和GX074株的2种感染途径均可引起IL-1β、IL-6、IL-12、TNF-α、IFN-γ、MCP-1、STAT1及RIG-1等细胞因子基因上调表达。[结论]病毒毒力和感染途径同步影响RABV对小鼠的致病性,且宿主脑组织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是RABV感染宿主后出现临床症状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RABV) 毒力 感染途径 致病性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神经病毒衍生肽RVG29介导的靶向纳米载药胶束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韩海玲 金顺子 +3 位作者 苗壮 陈平 王占峰 谢志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1-668,共8页
将羧基化的水溶性葡聚糖(Dex)与紫杉醇(PTX)化学偶联,制得载药纳米胶束M(PTX),再将M(PTX)与嗜神经性病毒衍生肽(RVG29)化学偶联,得到RVG29靶向的载药纳米胶束M(RVG,PTX).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定了Dex-PTX及RVG-Dex-... 将羧基化的水溶性葡聚糖(Dex)与紫杉醇(PTX)化学偶联,制得载药纳米胶束M(PTX),再将M(PTX)与嗜神经性病毒衍生肽(RVG29)化学偶联,得到RVG29靶向的载药纳米胶束M(RVG,PTX).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定了Dex-PTX及RVG-Dex-PTX键合物的分子量,并对2种胶束进行了表征,考察了2种胶束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及细胞凋亡情况,观察了C6细胞对荧光标记M(RVG,PTX)和M(PTX)的摄取情况.结果表明,羧基化葡聚糖-紫杉醇键合物的分子量约为16500,紫杉醇的质量约为葡聚糖的20%,RVG29的质量约为葡聚糖的10%.2种胶束的粒径在45~60 nm之间;M(RVG,PTX)胶束对C6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细胞抑制率随着作用时间和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且M(RVG,PTX)胶束对C6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M(PTX)胶束.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与M(PTX)相比,C6细胞摄取了更多的M(RVG,PTX)胶束.如果先用游离的RVG29处理C6细胞,再进行细胞实验,则M(RVG,PTX)胶束对C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被C6细胞摄取的比率显著降低,与M(PTX)相当.表明靶向载药胶束M(RVG,PTX)中的RVG29保留了游离RVG29的活性,对C6细胞依然具有靶向效应,从而介导了M(RVG,PTX)被C6细胞的摄取,增强了对C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由于M(RVG,PTX)胶束只使用水溶性葡聚糖作载体,不涉及疏水高分子链段,不需要分别制备载药高分子和靶向高分子然后再共组装,因而制备过程比较简单,同时具有载药和靶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神经性病毒衍生肽 脑胶质瘤 肿瘤靶向 紫杉醇 纳米载药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F敲除NA与BHK-21细胞系的构建及对狂犬病病毒增殖效率的影响
7
作者 黄伟涛 李家琪 +3 位作者 彭瑶 殷相平 郭霄峰 罗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636,共10页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IR-domain-containing adaptorinducing interferon β,TRIF)基因敲除小鼠NA细胞系与仓鼠BHK-21细胞系,评估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在敲除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探究T...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IR-domain-containing adaptorinducing interferon β,TRIF)基因敲除小鼠NA细胞系与仓鼠BHK-21细胞系,评估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在敲除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探究TRIF在RAB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方法】首先,设计单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构建用于TRIF基因敲除的重组质粒pSpCas9-NA-TRIF-KO和pSpCas9-BHK-21-TRIF-KO,将重组质粒转染野生型NA与BHK-21细胞,通过嘌呤霉素初步筛选阳性细胞,并使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细胞亚克隆。随后,对筛选的细胞扩大培养,并通过PCR扩增、测序以及Western blot鉴定,最终筛选TRIF敲除NA与BHK-21细胞系。最后,将RABV标准攻击毒株CVS-11与疫苗毒株BNSP-SAD分别接种TRIF敲除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病毒N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利用TCID50检测病毒滴度,以评估RABV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用于TRIF基因敲除的重组质粒pSpCas9-NA-TRIF-KO与pSpCas9-BHK-21-TRIF-KO,并筛选鉴定出TRIF基因敲除NA细胞系与BHK-21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系相比,2种TRIF敲除细胞系接种RABV CVS-11与BNSP-SAD后,N蛋白的表达量均在感染24 h后明显升高,病毒滴度同样均在感染24 h后显著上升。【结论】相较于野生型细胞系,RABV在TRIF基因敲除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更优,TRIF可能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TRIF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RABV的培养与研究提供了新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基因 基因敲除 狂犬病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口服疫苗株SRV9全长基因质粒的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魏玉荣 易忠 +5 位作者 符子华 马素贞 王晓萍 简子健 王海烽 魏婕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3-207,共5页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是一种致死性的人畜共患病。为了深入研究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特性及构建新型病毒载体,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公布的狂犬病病毒口服疫苗株SRV9(登录号:AF499686)基因组序列设计数对引物,以SRV9病毒为材料,通过RT-...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是一种致死性的人畜共患病。为了深入研究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特性及构建新型病毒载体,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公布的狂犬病病毒口服疫苗株SRV9(登录号:AF499686)基因组序列设计数对引物,以SRV9病毒为材料,通过RT-PCR技术将总RNA中SRV9全长基因组11,928 bp分5段扩增,分别克隆到pMD18-T或pGEM-T载体测序鉴定。测序正确后,再克隆至pBluescript skⅡ(+)载体,利用扩增片段自身内切酶切位点顺次进行全长连接,获得含SRV9全长基因组的质粒pBLSRV9。通过基因组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SRV9株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为进一步探索狂犬病病毒的复制、感染、致病及免疫分子机制和研制新型狂犬病病毒疫苗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Srv9 RT-PCR 基因序列分析 全长基因质粒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ibson Assembly方法构建狂犬病病毒SRV9株重组感染性cDNA克隆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伟 魏玉圆 +3 位作者 翟少华 毛丽萍 皮文辉 简子健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7,共7页
应用Gibson Assembly连接法精确快速构建狂犬病病毒SRV9株重组感染性cDNA克隆,为狂犬病病毒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提供新的方法。应用Gibson Assembly连接法在同一反应体系内,将多个片段和经限制性内切酶线性化的载体,按设计的顺序进行连... 应用Gibson Assembly连接法精确快速构建狂犬病病毒SRV9株重组感染性cDNA克隆,为狂犬病病毒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提供新的方法。应用Gibson Assembly连接法在同一反应体系内,将多个片段和经限制性内切酶线性化的载体,按设计的顺序进行连接,实现多个片段的一步组装。设计带有20bp^30bp重叠序列的PCR引物,扩增得到带有重叠序列的狂犬病病毒5个结构蛋白基因和增强型荧光蛋白基因。扩增的片段和线性化的载体经胶回收纯化后,与Gibson连接液混合后,50℃反应60min,连接产物转化Stbl3感受态细胞,提取重组质粒,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缺失了病毒伪基因Ψ区和糖蛋白基因的跨膜区并且将增强型荧光蛋白基因插入糖蛋白基因终止密码子前,构建了全长17 600bp的重组质粒,完成了重组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GIBSON Assembly连接法 构建 感染性cDNA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电穿孔法对狂犬病病毒SRV9 Ψ区缺失株病毒的拯救及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毛丽萍 魏玉圆 +4 位作者 王伟 翟少华 程瑶 文兆海 简子健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27,共6页
探讨电穿孔转染法对SRV9Ψ区缺失株重组病毒的拯救及鉴定。利用电穿孔细胞转染法,将纯化的Ψ区缺失株pcDNA-NPMG-L全长质粒和pcDNA-N、pcDNA-P、pcDNA-M、pcDNA-G和pcDNA-L辅助表达质粒共转染至BHK-21细胞中,并进行盲传,借助RT-PCR、间... 探讨电穿孔转染法对SRV9Ψ区缺失株重组病毒的拯救及鉴定。利用电穿孔细胞转染法,将纯化的Ψ区缺失株pcDNA-NPMG-L全长质粒和pcDNA-N、pcDNA-P、pcDNA-M、pcDNA-G和pcDNA-L辅助表达质粒共转染至BHK-21细胞中,并进行盲传,借助RT-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Western-blot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重组病毒能够产生绿色荧光,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典型的弹状病毒,对重组毒株与亲本毒株G蛋白进行Western-blot验证,可获得相应目的条带。结果表明,通过电穿孔细胞转染法,能成功拯救出重组病毒SRV9Ψ区缺失株,为病毒的拯救提供新的转染方法,并能有效提高转染效率,为研发新型狂犬病疫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电穿孔转染法 Srv9Ψ区缺失株 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SRV9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构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翟少华 阿尔祖古丽·阿卜力孜 +3 位作者 王楠 胡美荷 赵魁 贺文琦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095-3102,共8页
试验旨在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SRV9疫苗株,为中国农牧区的狂犬病和包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手段。本试验参照狂犬病病毒SRV9株全基因组序列,利用基因合成技术分别合成狂犬病病毒的结构蛋白N、P、L基因,以及N... 试验旨在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SRV9疫苗株,为中国农牧区的狂犬病和包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手段。本试验参照狂犬病病毒SRV9株全基因组序列,利用基因合成技术分别合成狂犬病病毒的结构蛋白N、P、L基因,以及N-P-M基因融合片段和狂犬病病毒G基因、细粒棘球绦虫EgM123基因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片段基因,通过载体酶切插入连接方法,依次将狂犬病病毒L基因、N-P-M基因融合片段和G+EgM123+eGFP基因融合片段重组于pcDNA3.1(-)表达载体上,构建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SRV9全长cDNA。将合成的基因分别构建于pcDNA3.1(-)表达载体,经转化、质粒酶切、基因测序鉴定结果表明,狂犬病病毒N、P、L、N+P+M和G+EgM123+eGFP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365、1107、6471、3160和3256 bp;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全长cDNA片段长度为12465 bp,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为100%。本试验成功构建了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全长cDNA片段和狂犬病病毒N、P、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为通过反向遗传学拯救EgM123基因重组狂犬病病毒及狂犬病和包虫病二联基因重组口服活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Srv9株 细粒棘球绦虫 EgM123基因 基因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SRV_9株磷酸化蛋白P基因和基质蛋白M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12
作者 苏晓慧 夏婷婷 +1 位作者 翟少华 简子健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96-2300,共5页
【目的】重组狂犬病病毒SRV9株磷酸化蛋白的P基因和基质蛋白的M基因,为构建狂犬病毒(SRV9)全长c DNA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设计重组PCR引物,分别扩增SRV9的P基因和M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MD18-PM,并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测序鉴定。【结果... 【目的】重组狂犬病病毒SRV9株磷酸化蛋白的P基因和基质蛋白的M基因,为构建狂犬病毒(SRV9)全长c DNA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设计重组PCR引物,分别扩增SRV9的P基因和M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MD18-PM,并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测序鉴定。【结果】PCR扩增的SRV9的P基因和M基因大小分别为893 bp和608 bp,与Gen Bank已发表的狂犬病病毒SRV9(登录号:AF499686)序列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9.66%和99.67%。融合基因PM片段大小为1 501 bp,与预期大小相同,且融合完全。【结论】应用重组PCR成功融合狂犬病病毒SRV9磷酸化蛋白P基因和基质蛋白M基因,为后续构建病毒全长c DNA及感染性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Srv9 磷酸化蛋白 基质蛋白 重组PCR 基因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口服疫苗SRV_9毒株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古丽麦拉.卡日 简子健 +6 位作者 夏婷婷 苏晓慧 魏玉圆 王伟 吴辉 毛丽萍 翟少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55-1361,共7页
为了解狂犬病口服疫苗SRV9毒株的基因序列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并就其主要抗原位点与国内外现用狂犬病疫苗生产毒株进行比较,明确其作为口服疫苗株的分子基础,本试验通过RT-PCR方法对狂犬病口服疫苗SRV9毒株的N、P、M、G、L基因分别进行... 为了解狂犬病口服疫苗SRV9毒株的基因序列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并就其主要抗原位点与国内外现用狂犬病疫苗生产毒株进行比较,明确其作为口服疫苗株的分子基础,本试验通过RT-PCR方法对狂犬病口服疫苗SRV9毒株的N、P、M、G、L基因分别进行克隆,并分别连接于pMD19-T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后,用DNAStar软件对全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与11株目前生产用狂犬病疫苗株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和主要抗原位点的比较。狂犬病口服疫苗SRV9毒株N、P、M、G、L基因序列与其他毒株的序列同源性为81.8%~100.0%,由全基因组进化树可知,SRV9毒株与所有疫苗株在同一个大的分支内,均属于基因Ⅰ型,其中狂犬病口服疫苗SRV9毒株与ERA、SAD B19、SAG-2等口服疫苗株的进化距离最近,而与疫苗生产毒株aG、RC-HL之间的进化距离则较远。狂犬病口服疫苗SRV9毒株与各疫苗株的糖蛋白不同结构区的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狂犬病口服疫苗SRV9毒株与SAD B19、SAG-2、ERA口服疫苗株的膜外区、跨膜区和膜内区的同源性最高。狂犬病口服疫苗SRV9毒株的基因组结构和抗原基因位点特征均与目前生产用口服疫苗株相似,这为今后狂犬病口服疫苗的研制和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基因重组弱毒疫苗株的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Srv9毒株 全基因组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梦 张浩 +3 位作者 刘雪芹 涂长春 刘艳 葛良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6,共7页
简要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G蛋白中和抗原位点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机制。重点介绍目前全球已上市或处于研发阶段的多种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筛选发现技术、识别位点、作用方式以及体内外病毒中和效果,分析... 简要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G蛋白中和抗原位点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机制。重点介绍目前全球已上市或处于研发阶段的多种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筛选发现技术、识别位点、作用方式以及体内外病毒中和效果,分析上述单克隆抗体在目前狂犬病暴露后治疗的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存在的血源供应、中和效价、质量控制及潜在病毒感染等问题,指出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研发的重要性,尤其是抗体的中和效价和中和广度,进而提出针对狂犬病病毒遗传谱系Ⅱ/Ⅲ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开发,以及针对G蛋白多个抗原位点的单克隆抗体鸡尾酒(mAb cocktail)疗法是当前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单克隆抗体 中和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强、弱毒株糖蛋白调节Ⅰ型干扰素作用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宇 吴凡 +5 位作者 张宝石 徐孟磊 龙家慧 罗均 郭霄峰 罗永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8,共9页
【目的】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高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Ⅰ型干扰素(IFN-I)通路在抵抗RAB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RABV可通过磷蛋白及核蛋白的功能逃逸IFN-I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对RABV的致... 【目的】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高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Ⅰ型干扰素(IFN-I)通路在抵抗RAB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RABV可通过磷蛋白及核蛋白的功能逃逸IFN-I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对RABV的致病性有重要影响的糖蛋白(Glycoprotein,G)在调节IFN-I通路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方法】将RABV弱毒株Hep-Flury的G基因替换成致病株CVS-11的G基因,拯救得到重组病毒HepG,分析Hep-Flury、CVS-11和HepG这3种毒株在体内和体外感染对IFN-I通路激活和调控的差别,比较它们在神经细胞中对抗IFN-I抗病毒作用的差异性。【结果】替换了CVS-11的G基因后,重组病毒HepG致病力增强,能够100%致死小鼠,在鼠脑中的增殖水平显著高于亲本株Hep-Flury。在感染鼠脑早期及体外神经细胞时,弱毒株Hep-Flury能够较快地激活IFN-I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重组病毒HepG的激活能力介于HepFlury和CVS-11之间。利用Poly(I:C)激活神经细胞的IFN-I通路后,Hep-Flury的增殖被显著抑制,CVS-11和HepG的复制几乎不受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抵抗能力。【结论】RABV的G蛋白在调节和抵抗IFN-I通路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为进一步探究RABV致病毒株的G蛋白如何协助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逃逸IFN-I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Ⅰ型干扰素 糖蛋白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GX074株P-M^(S20F)突变体构建及其生长特性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璟 李文芳 +3 位作者 陆丽莹 韦显凯 李晓宁 罗廷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62,共10页
【目的】明确狂犬病病毒(RABV)强毒株GX074的P蛋白和M蛋白第20位苯丙氨酸(Phe)替换至弱毒株r RC-HL的重组突变体在宿主细胞内的生长特性,为P蛋白和M蛋白转录复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反向遗传技术以强毒株GX074的M蛋白第2... 【目的】明确狂犬病病毒(RABV)强毒株GX074的P蛋白和M蛋白第20位苯丙氨酸(Phe)替换至弱毒株r RC-HL的重组突变体在宿主细胞内的生长特性,为P蛋白和M蛋白转录复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反向遗传技术以强毒株GX074的M蛋白第20位Phe替换弱毒株r RC-HL(GX074P)的M蛋白第20位丝氨酸(Ser),构建r RC-HL(GX074P-M^(S20F))突变体感染性c DNA克隆并拯救病毒。以重组突变体感染BSR/T7-9细胞,进行多步生长曲线测定,比较重组突变体与亲本毒株的生长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N蛋白、P蛋白和M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基因、P基因和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经RT-PCR和测序鉴定,拯救的突变体r RC-HL(GX074P-M^(S20F))M蛋白第20位Ser成功替换为Phe。多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突变体在感染24、48、72和96 h后,病毒滴度均高于亲本弱毒株r RC-HL和对照弱毒株r RC-HL(GX074PM1),平均约为亲本弱毒株r RC-HL的10倍。在蛋白表达水平上,r RC-HL(GX074P-M^(S20F))毒株在感染48 h后,N蛋白和M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高于亲本弱毒株r RC-HL(P<0.01),说明强毒株GX074的P蛋白联合M蛋白第20位Phe替换至弱毒株r RC-HL后,增加了突变体N蛋白和M蛋白表达。感染24和48 h后,r RC-HL(GX074P-M^(S20F))毒株N基因、P基因和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亲本弱毒株r RC-HL和对照弱毒株r RC-HL(GX074PM1)。【结论】强毒株GX074的M蛋白第20位Phe替换可提高病毒的增殖能力,同时增强病毒的复制与转录能力,M蛋白第20位Phe可能是影响病毒复制和转录的关键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RABV) P蛋白 M蛋白 生长特性 反向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突变株rRC-HL(GX074P1M1)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文芳 彭璟 +4 位作者 罗茜 杨文豪 韦显凯 李晓宁 罗廷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06-3116,共11页
【目的】构建狂犬病病毒(RABV)突变株r RC-HL(GX074P1M1)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磷蛋白(P)与基质蛋白(M)部分区域联合突变对RABV转录和复制水平的影响,以了解RABV的致病机制,为靶点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 【目的】构建狂犬病病毒(RABV)突变株r RC-HL(GX074P1M1)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磷蛋白(P)与基质蛋白(M)部分区域联合突变对RABV转录和复制水平的影响,以了解RABV的致病机制,为靶点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将RABV街毒株GX074的P蛋白P1区域(第48~78位氨基酸)与M蛋白M1区域(第1~22位氨基酸)联合嵌入弱毒株RC-HL相应位置,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测定突变毒株和对照毒株[RC-HL、GX074、r RC-HL(GX074PM)和CVS-11]感染细胞BSR/T7-9后的病毒滴度与核蛋白(N)基因、P基因和M基因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通过病毒拯救成功获得突变毒株rRC-HL(GX074P1M1)。病毒多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感染BSR/T7-9细胞24~96 h内,突变毒株rRC-HL(GX074P1M1)的病毒滴度均高于亲本毒株RC-HL和GX07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突变毒株rRC-HL(GX074P1M1)在感染24和48 h时,N基因、P基因和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高于亲本毒株RC-HL和GX074。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24 h时,与亲本毒株RC-HL相比,突变毒株rRC-HL(GX074P1M1)的N蛋白、P蛋白和M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小幅上升;在感染48 h时,突变毒株rRC-HL(GX074P1M1)的N蛋白、P蛋白和M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亲本毒株RC-HL与GX074。【结论】RABV街毒株GX074的P1和M1区域联合嵌入弱毒株RC-HL获得的突变毒株r RC-HL(GX074P1M1)复制及转录水平比亲本毒株高,在细胞内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表明街毒株GX074的P蛋白P1区域和M蛋白M1区域在促进病毒转录及复制中发挥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RABV) GX074 RC-HL P1 M1 生长特性 反向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丘脑背内侧核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传入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18
作者 冯慧洁 彭霏 +2 位作者 薛美琪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灌注取材,进行全脑扫描,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结果:将RV病毒注入VGLUT2-ires-Cre小鼠MD后,在皮质和脑干内可观察到密集的突触前神经元。皮质内逆标神经元多分布于运动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皮质和岛叶;丘脑内多见于丘脑网状核和下丘脑外侧区等;而脑干逆标神经元则主要分布在臂旁外侧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核等部位。结论:MD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一方面可接受来自脑干的上行纤维的投射,或丘脑网状核的信息调控;另一方面作为高阶丘脑也可接受皮质的下行投射,参与脑内的多种功能。以上结果为研究MD的功能及相关神经环路的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背内侧核 狂犬病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PO2蛋白在狂犬病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功能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姝捷 谢鑫 +4 位作者 张曦 陈明 雷桃红 邓俊杰 许运斌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探明SYNPO2蛋白对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印迹分析病毒感染后SYNPO2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构建SYNPO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和shRNA干扰载体,转染SK-N-SH细胞后进行病毒感染,免疫印迹分析过表达或干扰SYNPO2对病毒蛋白表达的影... 目的探明SYNPO2蛋白对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印迹分析病毒感染后SYNPO2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构建SYNPO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和shRNA干扰载体,转染SK-N-SH细胞后进行病毒感染,免疫印迹分析过表达或干扰SYNPO2对病毒蛋白表达的影响,荧光定量PCR分析过表达或干扰SYNPO2对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转录水平的影响,病毒滴度测定分析过表达或干扰SYNPO2对感染性病毒粒子释放能力的影响;SYNPO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SK-N-SH细胞后进行病毒感染,或与构建成功的病毒M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SK-N-SH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合激光共聚焦拍照技术分析SYNPO2与M蛋白在病毒感染或真核表达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狂犬病病毒感染可诱导SYNPO2蛋白的下调表达;SYNPO2过表达可促进病毒M蛋白表达,但未影响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及感染性病毒粒子释放的能力;干扰SYNPO2则在未影响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转录的情况下显著抑制了病毒M蛋白的表达和感染性病毒粒子的释放;进一步经共定位分析发现SYNPO2与病毒M蛋白存在明显共定位现象。结论确定了SYNPO2蛋白对狂犬病病毒复制起着正向调控作用,为挖掘狂犬病治疗潜在的药物靶标奠定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病毒复制 SYNPO2蛋白 病毒M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STAT1基因表达对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影响
20
作者 栗朵朵 蔡宗伶 +2 位作者 张宏燕 李晓宁 罗廷荣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18-3727,共10页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在狂犬病病毒(RAB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后续STAT1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RABV感染小鼠小脑星形胶质细胞(C8-D1A),于接毒后12、24和48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在狂犬病病毒(RAB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后续STAT1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RABV感染小鼠小脑星形胶质细胞(C8-D1A),于接毒后12、24和48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病毒基因及宿主细胞STAT1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针对STAT1基因靶序列设计合成不同的siRNA序列,通过脂质体法瞬时转染C8-D1A细胞,筛选出干扰效率较高的STAT1-siRNA序列;然后以筛选出的STAT1-siRNA序列转染C8-D1A细胞,转染24 h后接种0.1 MOI的RABV,分别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干扰STAT1基因表达对RABV复制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RABV感染C8-D1A细胞后能引起STAT1蛋白的表达大幅度上升;无论是弱毒株rRC-HL还是标准强毒株CVS-11感染,都能引起C8-D1A细胞内IFN-α、IFN-β、TNF-α和IL-6等细胞因子基因上调表达。经STAT1-siRNA干扰效果验证,发现在最高浓度200 nmol/L下作用24 h后,STAT1-1616的干扰效率为81%、STAT1-2271的干扰效率为82%,干扰效果达极显著水平(P<0.01);作用48 h后,STAT1-1616的干扰效率为83%,STAT1-2271的干扰效率为75%,干扰效果达显著水平(P<0.05),故选择这2对STAT1-siRNA进行后续试验。干扰STAT1基因表达后,无论是接种弱毒株rRC-HL还是接种标准强毒株CVS-11,其N和P基因的表达均呈上调趋势,病毒N、P蛋白在接毒后24和36 h均呈上调表达趋势,说明干扰STAT1基因表达有利于上调病毒蛋白合成,而促进RABV复制;但干扰STAT1基因表达对RABV感染引起宿主细胞产生IFN-α、IFN-β、TNF-α和IL-6等细胞因子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合成的2对STAT1-siRNA序列(STAT1-1616和STAT1-2271)对C8-D1A细胞的STAT1基因有显著干扰效果。干扰STAT1基因表达有利于上调病毒蛋白合成,而促进RABV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RABV)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基因(STAT1) RNA干扰 干扰效率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