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P-ENCS:一个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研究的类型化框架 被引量:7
1
作者 叶圣涛 保继刚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5-300,共6页
从结构主义视野出发,在剖析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构成城市游憩系统的主要结构要素和衡量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主要指标,通过二元对立关系刻画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叠加,进而构建一个ROP-ENCS的类型化框架。该框架对于进一步的... 从结构主义视野出发,在剖析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构成城市游憩系统的主要结构要素和衡量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主要指标,通过二元对立关系刻画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叠加,进而构建一个ROP-ENCS的类型化框架。该框架对于进一步的理论建构以及城市游憩系统规划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p-encs.城市游憩空间 类型化框架 衍生型-主导型 城市型-非城市 形态相似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适儿设施”到“育儿场景”——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城市儿童户外游憩空间体系的构建探索
2
作者 辛泊雨 王凯伦 +1 位作者 邓力文 王忠杰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0,共8页
城市户外游憩空间体系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核心载体,是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城市户外游憩空间体系的科学构建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规划布局不均衡、空间品质与育儿需求不匹配以及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如何有效转... 城市户外游憩空间体系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核心载体,是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城市户外游憩空间体系的科学构建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规划布局不均衡、空间品质与育儿需求不匹配以及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如何有效转变城市儿童户外游憩空间体系的设计理念,从“适儿设施”向“育儿场景”转化,适应儿童多维成长需求的空间设计策略亟须深入研究。以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提出契合城市空间层级及儿童段龄标准的分级分类布局方式,以及综合游戏、自然感知、社交情感、运动发展及创意建构5类“育儿场景”配置策略,并针对我国儿童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提出融入公共参与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保障治理机制培育方式。研究有效回应了我国儿童城市户外游憩空间体系的现状问题与主体诉求,对我国城市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儿童友好 城市户外空间体系 儿童心理 空间体系 育儿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市游憩空间热度-情感分布与匹配性格局——以广州市为例
3
作者 王甫园 张之羽 +2 位作者 谢源菁 杨心仪 孙淼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4-1188,共15页
游憩空间是保障国民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和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以往研究侧重从供给侧刻画城市游憩空间供给结构,对基于社会感知的城市游憩空间“图谱”刻画不足。文章以广州市为例,利用马蜂窝与携程网上采集的社会感知大数据,基于机器... 游憩空间是保障国民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和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以往研究侧重从供给侧刻画城市游憩空间供给结构,对基于社会感知的城市游憩空间“图谱”刻画不足。文章以广州市为例,利用马蜂窝与携程网上采集的社会感知大数据,基于机器学习方法识别游憩情感,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热度-情感匹配性分析,探讨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与体验特征。结果表明:1)广州市城市游憩空间分布呈现“核心集聚、边缘分散”“一核多中心”的特征,与水系、交通要素具有依存关系;2)广州市城市游憩空间热度两极分化特征较突出,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递减特征,“性价比”是广州市城市游憩空间的核心感知因素;3)广州城市游憩空间热度-情感总体匹配性较差,空间上分为中心城区“两极分化”型,花都区、番禺区、白云区、从化区“体验提升”型以及增城区、黄埔区、南沙区“供给不足”型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感知 大数据 机器学习 城市空间 情感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闲置空间转化为体育游憩空间的价值、经验及路径
4
作者 王钰栋 王钰民 于萌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0,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城市闲置空间转化为体育游憩空间的价值、经验,并提出路径。价值:闲置资源活化利用,生态功能复合嵌入,文化符号创新承载。经验:创新融资模式,放大社会效益;多元主体协同,提增转化效能;坚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城市闲置空间转化为体育游憩空间的价值、经验,并提出路径。价值:闲置资源活化利用,生态功能复合嵌入,文化符号创新承载。经验:创新融资模式,放大社会效益;多元主体协同,提增转化效能;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民需空间;立足空间禀赋,融汇文体游憩。路径:构建多元融资体系,建立协同治理制度,实施需求导向设计,深挖空间特色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城市闲置空间 体育空间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发展的理论演进与国际经验启示
5
作者 魏峰群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5,124,共8页
在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时期,全面认识国际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的理论发展与成熟经验是规范技术工具、创新管理制度、完善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逻辑—理念—范式”分析框架,尝试梳理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中的一系... 在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时期,全面认识国际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的理论发展与成熟经验是规范技术工具、创新管理制度、完善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逻辑—理念—范式”分析框架,尝试梳理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导向与核心理念,从中进一步总结提炼其所蕴含的流程管控、技术方法和实施管理3个方面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并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障碍因素,提出应对规划转型升级的方向性策略,以实现规划逻辑与价值目标的升级,规划理念与研究内容的适应性转向,以及规划范式与管理政策的创新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规划 逻辑—理念—范式 流程管控 技术方法 实施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桂林市域游憩空间形态
6
作者 邝卓文 刘小航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6,共11页
以城市游憩理论为依据,基于桂林市兴趣点数据,利用最邻近指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与空间离散度、回转半径以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桂林市域游憩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桂林市游憩空间呈自然旅游资源主导型空间分布模式,游憩点集中... 以城市游憩理论为依据,基于桂林市兴趣点数据,利用最邻近指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与空间离散度、回转半径以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桂林市域游憩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桂林市游憩空间呈自然旅游资源主导型空间分布模式,游憩点集中分布于市中心、阳朔、兴安和临桂。县区间游憩点数量差异显著,其中公共与文化类游憩点更为突出,游憩点在城市中心和阳朔县城形成两个大规模的极核,与其他中小极核之间存在轴带状的分布形态,以桂林市中心、阳朔县城为发展极,在集聚效应影响下扩散至周边县区,并在两极之间形成发展轴,形成“一轴双核”型空间分布格局。2)作为自然资源型旅游城市,桂林市丰富的本地旅游资源奠定了桂林市旅游业基础,依靠自然资源带来的旅游价值进行经济发展,并在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和本地居民游憩需求的共同驱动下,最终以象鼻山、两江四湖等自然资源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城市中心。同时,自然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阳朔、兴安、龙胜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旅游资源开发后,逐渐成为桂林市的多个经济、旅游增长极,与桂林中心城区形成了“11235”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3)桂林市城市游憩空间形态以旅游业中心,通过旅游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如今城市中心区的游憩空间结构。通过POI数据对桂林市这一典型的自然旅游城市游憩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该模式城市游憩空间的形成进行了解读,并为目前国内对该类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的缺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空间形态 POI数据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憩·交互·感知:跨学科视野下的公共空间再思考
7
作者 周颖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共2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与公众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公共空间不仅承载着基本的休闲与通行功能,更日益成为居民社交互动、情感表达与感知体验的重要场域。如何理解并提升公共空间的使用效能与体验质量,成为当代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与公众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公共空间不仅承载着基本的休闲与通行功能,更日益成为居民社交互动、情感表达与感知体验的重要场域。如何理解并提升公共空间的使用效能与体验质量,成为当代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亟需面对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本期专题“公共空间的游憩、交互与感知”聚焦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与感知体验,以多学科交叉与方法创新为特征,深入探讨公共空间的使用逻辑、互动机制与感知特质,旨在为公共空间优化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 公共空间 景观规划 城市设计 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感知体验下的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寒冰 《园林》 2024年第9期78-88,共11页
为研究如何更好地提升大众在城市公园游憩中的感知体验,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有效发挥城市公园价值,从大众感知体验视角出发,建立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感知体验评价体系,通过语义分析法(SD)结合统计学的方法,对浙江桐庐港边公园游憩空间进行... 为研究如何更好地提升大众在城市公园游憩中的感知体验,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有效发挥城市公园价值,从大众感知体验视角出发,建立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感知体验评价体系,通过语义分析法(SD)结合统计学的方法,对浙江桐庐港边公园游憩空间进行大众感知体验评价。从感官层面、行为层面、情感层面探讨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感知体验的不足之处,通过评价数据及结果分析,提出多层次的感官游线组织、多样化的互动场景体验、主题性的文化价值认同三方面的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策略。通过引入SD法分析大众感知体验为研究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以期为提升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感知体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体验 城市公园 空间 空间环境 桐庐港边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3年中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展望
9
作者 熊艺 张瑾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4,共6页
选取2003—2023年CNKI中以城市游憩空间为主题的文献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知识图谱呈现和文献分析,对中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热点、演化与进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近20年来中国城市游憩空间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趋稳... 选取2003—2023年CNKI中以城市游憩空间为主题的文献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知识图谱呈现和文献分析,对中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热点、演化与进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近20年来中国城市游憩空间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趋稳的态势,研究成果集中于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学科领域。(2)中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进程呈现出“发展三阶段+演化两特点”趋势。(3)中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内容主要涵盖概念界定、结构分类、规划设计及行为与体验等方面。未来可从深化创新理念、跨学科多视角研讨,跨地域差异研究、新技术方法应用和市场与政府协同、注重可行性规划研究等维度展开更全面深入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文献分析 CITESPACE 热点主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肖贵蓉 宋文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86-92,共7页
鉴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择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和典型游憩功能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城市游憩需求的空间结构特征、游憩供给的空间结构特征,分... 鉴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择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和典型游憩功能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城市游憩需求的空间结构特征、游憩供给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了城市游憩需求和供给空间结构特征的形成因素,提出理想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通过调研大连市主城区游憩场所的分布情况、使用情况以及大连城市游憩者的游憩需求特征,分析了大连市游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及城市游憩空间的等级结构和整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 供给 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城市游憩地意象空间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尹郑刚 李雪英 白旸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84,88,共7页
城市游憩地意象空间分析对城市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意象草图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郑州市游憩地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居民和游客构图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草图中... 城市游憩地意象空间分析对城市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意象草图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郑州市游憩地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居民和游客构图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草图中有一些城市意象5种要素无法涵盖的成分。通过对草图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对郑州市的游憩地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意象空间 意象草图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设计研究 被引量:43
12
作者 方庆 卜菁华 《规划师》 2003年第9期46-49,共4页
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的关键在于通过游憩空间的合理设置将游憩者和城市滨水区相连接,并满足游憩者的游憩需要。因此,滨水区的游憩开发首先应对滨水区现状进行调查及定位游憩活动,然后在具体的开发中综合考虑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造... 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的关键在于通过游憩空间的合理设置将游憩者和城市滨水区相连接,并满足游憩者的游憩需要。因此,滨水区的游憩开发首先应对滨水区现状进行调查及定位游憩活动,然后在具体的开发中综合考虑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造原有交通系统、开发和利用历史古迹、控制滨水建筑等,创造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滨水游憩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滨水区 空间 开发 城市经济 水体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模式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陶伟 李丽梅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75,共7页
从香港城市发展过程来考察各阶段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变化历程,论述香港游憩商业区(RBD)空间位置、空间形态与功能构成的历史演变历程,试图在这个变动中寻求其空间变化的一般格局和规律,从而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商业区 演变模式 空间结构 香港 空间变化 发展过程 空间位置 演变历程 空间形态 城市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居民地方依恋特征研究--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尹铎 倪虻 +1 位作者 乌铁红 林斐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49-255,共7页
民族地区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居民地方依恋研究是城市地方依恋研究的崭新视角。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采用主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鄂尔多斯市居民对康巴什的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并着重关注蒙古族与汉族居民的生态游憩地方... 民族地区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居民地方依恋研究是城市地方依恋研究的崭新视角。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采用主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鄂尔多斯市居民对康巴什的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并着重关注蒙古族与汉族居民的生态游憩地方依恋差异,以明晰康巴什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成因。康巴什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在中国民族地区城市居民中具有良好的普遍性,本研究可为打造令居民认同的民族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提供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城市生态空间 地方依恋 鄂尔多斯康巴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时代下岭南城市游憩空间设计策略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姜洪庆 刘帅 +1 位作者 熊安昕 刘雨菡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2-37,共6页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行为习惯的变化使得游憩的内涵得到了拓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开始融入游憩功能,城市游憩空间出现出两极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对城市的重要性也愈加突显。本文从岭南城市游憩空间的特征入...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行为习惯的变化使得游憩的内涵得到了拓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开始融入游憩功能,城市游憩空间出现出两极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对城市的重要性也愈加突显。本文从岭南城市游憩空间的特征入手,将岭南城市游憩空间分为公园绿地游憩空间、产业游憩空间和郊野游憩空间;同时,从规划布局、地域建筑、通道设计、开敞环境和承载内容五方面提出岭南城市游憩空间的设计策略,以及探讨如何通过游憩空间激发城市活力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时代 空间 设计策略 岭南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刻画基础:场模型还是要素模型 被引量:9
16
作者 叶圣涛 保继刚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102,共4页
城市游憩空间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不言自明的采用离散观。该文认为市区游憩空间更适于场模型,而郊区游憩空间更适于要素模型,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则兼有场模型和要素模型的特征,属于"灰色"地带。据此提出了城... 城市游憩空间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不言自明的采用离散观。该文认为市区游憩空间更适于场模型,而郊区游憩空间更适于要素模型,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则兼有场模型和要素模型的特征,属于"灰色"地带。据此提出了城市游憩空间体系的结构模式,即:由市区游憩圈、城市边缘地带游憩圈、郊区游憩圈所构成的圈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模型 要素模型 城市空间形态 结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与策略——基于美国经验的启示 被引量:9
17
作者 魏峰群 席岳婷 SHU Tian Cole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第5期51-56,共6页
城市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本文基于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从游憩空间的规模、类型、空间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的核心价值及内涵。进而从"空... 城市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本文基于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从游憩空间的规模、类型、空间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的核心价值及内涵。进而从"空间正义"视角,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及策略:建立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评价RQI体系,坚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出发点;强调"公平共享"理念,实施城市游憩空间均衡网络体系建设,关注城市弱势群体游憩权益保障;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游憩空间活动,进一步提高游憩空间利用率和居民体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空间正义 公平共享 体验评价 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 被引量:6
18
作者 于长明 张天尧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11,共7页
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下,北京需要培育世界一流的游憩空间,在量和质的双重要求下,应从全局的角度整理存量和提升质量。文章结合休闲学中的"畅游"理念和四大世界城市游憩空间发展战略的经验,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游憩空间... 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下,北京需要培育世界一流的游憩空间,在量和质的双重要求下,应从全局的角度整理存量和提升质量。文章结合休闲学中的"畅游"理念和四大世界城市游憩空间发展战略的经验,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游憩空间体系和规划方法提出建议: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视角出发,实行全用地休闲化改造;从基于服务半径的点式分级布置,向更具多样性的畅游带转化,提升游憩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从区域协同发展出发,布局北京游憩副都心,以及相匹配的国家公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城市 空间规划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评价与优化对策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李华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69,共7页
以城市公园和绿地为主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其空间的格局与功能的水平是体现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上海为对象,在综合城市总体数量特征指标的同时,将考虑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空间的游憩需求和空间格局的特... 以城市公园和绿地为主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其空间的格局与功能的水平是体现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上海为对象,在综合城市总体数量特征指标的同时,将考虑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空间的游憩需求和空间格局的特征,以体现可达性、人均占有量、功能完整性、城市空间和游憩满意度等为目标,选择更能反映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水平的综合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目前上海综合评分处于较低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不是其绝对的空间数量值低,而是空间格局不合理而造成的功能受损。据此,从定位、目标的角度提出优化服务功能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空间 服务功能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句法理论在城市游憩系统空间规划中的运用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陶伟 丁传标 古恒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31,共6页
当今社会,休闲已由少数人的消磨时间行为转变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物质积累与空间重构,使得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机械、离散的空间规划使得空间的主体性往往被忽视,空间中的社会逻辑没有... 当今社会,休闲已由少数人的消磨时间行为转变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物质积累与空间重构,使得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机械、离散的空间规划使得空间的主体性往往被忽视,空间中的社会逻辑没有得到清晰的阐释。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从空间中的社会逻辑和游憩空间场模型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句法视角下城市游憩系统空间规划的思路,重点从不同尺度的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地方性游憩空间、游憩空间的改造与优化和游憩行为等方面讨论了空间句法在城市游憩系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以期为休闲时代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时代 城市系统 空间句法 规划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