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元素掺杂对Sn/rGO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李天天 程玉贤 +1 位作者 夏龙 梁莹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6,共7页
本文以纳米级SnO2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热处理的方式制备具有不同含量In元素掺杂的In-Sn/rGO复合材料。研究了In元素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物相组成、缺陷程度、介电常数、导电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I... 本文以纳米级SnO2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热处理的方式制备具有不同含量In元素掺杂的In-Sn/rGO复合材料。研究了In元素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物相组成、缺陷程度、介电常数、导电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In元素未对Sn/rGO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形貌和物相组成产生较大影响,仅稍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缺陷程度;随着In元素掺杂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导电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In-Sn/rGO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在In掺杂质量分数为1.0%时达到最佳,反射损耗值为–51.16 dB,相应的吸收频率为8.72 GHz,且有效吸收带宽为3.60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In-Sn/rgo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结构 缺陷程度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u_2 O/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NO_x气敏性能
2
作者 宫丽红 张健 +2 位作者 高军 王殿荣 史克英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43-1648,共6页
采用改进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GO)。以还原态氧化石墨与铜和氧化亚铜复合(Cu-Cu2O/RGO)。对GO和Cu-Cu2O/RGO复合材料进行了TEM、FT-IR、XRD、SEM等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石墨为片状结构,其边缘处存在较为明显的褶皱和折叠,氧化石... 采用改进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GO)。以还原态氧化石墨与铜和氧化亚铜复合(Cu-Cu2O/RGO)。对GO和Cu-Cu2O/RGO复合材料进行了TEM、FT-IR、XRD、SEM等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石墨为片状结构,其边缘处存在较为明显的褶皱和折叠,氧化石墨中含有大量的含氧的亲水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羰基等)。而在Cu-Cu2O/RGO复合材料中,Cu和Cu2O粒子能够比较均匀地分布于还原态氧化石墨的层间。另外,在室温下对Cu-Cu2O/RGO复合材料的NOx气体敏感性测试结果发现,当注入NOx后,其电阻下降,反之当脱离NOx时电阻又会上升到平缓位置;而且随着NOx的浓度递减,灵敏度也随之下降,表现出较好的响应-恢复气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Cu-Cu2O rgo复合材料 NOx气敏性能 化学气相沉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明治”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NH3的室温气敏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云枫 王浩然 +3 位作者 李心宏 王子威 杨爽 刘曰利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27-1232,共6页
采用一步溶液法制备"三明治"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制作旁热式气敏元器件,测试其气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中,PbS纳米晶... 采用一步溶液法制备"三明治"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制作旁热式气敏元器件,测试其气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中,PbS纳米晶均匀负载在rGO片层上,且复合材料存在类似"三明治"的三维结构。该复合材料在室温下对NH_3具有良好检测能力,对1000 ppm NH_3的灵敏度达到3.45,与纯PbS纳米晶及rGO相比,气敏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其最低检测极限为1 ppm,且具有良好的氨气选择性。对"三明治"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气敏机理进行分析认为,rGO加入起到载流子传输层的作用,三维结构增加气体扩散速度及吸附面积。三明治状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因其特殊结构及优异的气敏性能,有望在气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纳米晶/rgo复合材料 三维结构 NH3 室温检测 气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白中义 郭晓琴 +1 位作者 赵彪 张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146,共5页
利用水热还原法在石墨烯(RGO)表面负载磁性金属Ni粒子,通过XRD、FT-IR、拉曼、SEM对其物相、形貌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水热原位还原法,直径约100nm的Ni粒子被均匀负载到RGO表面,成功制备了镍负载石墨烯(Ni/RGO)复合材料。利用... 利用水热还原法在石墨烯(RGO)表面负载磁性金属Ni粒子,通过XRD、FT-IR、拉曼、SEM对其物相、形貌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水热原位还原法,直径约100nm的Ni粒子被均匀负载到RGO表面,成功制备了镍负载石墨烯(Ni/RGO)复合材料。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其吸波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样品1(0.25mmolNi负载RGO)表现出了优异的吸波性能,在吸波涂层厚度为4.5mm,吸波频率为7.2GHz时,最佳反射损耗为-55.9dB,其有效吸波宽度为5.8~9.2GHz。Ni/RGO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具有低密度、强吸收、宽频带、厚度薄的微波吸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原位还原法 Ni/rgo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状核壳Ni@Cu/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梁鹿阳 郭晓琴 +3 位作者 白中义 刘子轩 董陈江 胥伟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6-79,共4页
采用简单的溶液原位还原法,成功制得链状核壳镍包覆铜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Ni@Cu/RGO)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仪(Raman)和透射电镜(TEM)等对其形貌、结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还对Ni@Cu/RGO复合材料... 采用简单的溶液原位还原法,成功制得链状核壳镍包覆铜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Ni@Cu/RGO)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仪(Raman)和透射电镜(TEM)等对其形貌、结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还对Ni@Cu/RGO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核壳镍包覆铜(Ni@Cu)为链状核壳结构,且均匀地负载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上。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对其吸波性能进行测试,Ni@Cu/RGO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在Ni@Cu/RGO厚度为2.5mm,吸波频率为9.3GHz条件下,最小反射损耗可达-38.36dB。这种优良的吸波性能主要得益于更多的界面极化、自然共振、多重反射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吸波 Ni@Cu/rgo复合材料 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祝玉婷 闫共芹 林羽芊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8-709,共12页
利用MoS_(2)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和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能,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卷曲片层状的MoS_(2)/R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Raman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形貌、和成分的表征,并... 利用MoS_(2)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和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能,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卷曲片层状的MoS_(2)/R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Raman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形貌、和成分的表征,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了MoS_(2)和MoS_(2)/RGO模型的最稳定锂离子吸附位置、电荷密度、差分电荷密度、态密度和扩散能垒。实验结果表明,MoS_(2)/RGO复合材料在前70次充放电循环中,保持着800 mAh/g以上的高放电比容量,经过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515.3 mAh/g,明显高于单一MoS_(2)(170.8 mAh/g),同时,该复合材料具有优于单一MoS_(2)的倍率性能,经过1000 mA/g的大电流密度循环后重新回到100 mA/g时,MoS_(2)/RGO复合材料仍保持在高的放电比容量(941.2 mAh/g)。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在石墨烯的作用下,MoS_(2)层的Mo原子附近的电荷呈减少趋势,MoS_(2)/RGO整体态密度增强,使价带中的电子更容易跃迁到导带,同时,MoS_(2)/RGO较单一MoS_(2)低的扩散能垒(0.25 eV)使锂离子更容易扩散,这解释了在石墨烯的作用下,MoS_(2)/RGO复合材料拥有优于单一MoS_(2)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制备 MoS_(2)/rgo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uNPs/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Cu^(2+)痕量检测的研究
7
作者 梁崇佳 郭川磐 +2 位作者 冯孝中 王明花 张治红 《轻工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96-104,共9页
采用液相化学共还原法制备AuNPs/rGO复合材料,再利用XRD和SEM对其晶型和表面形貌进行考察,通过XPS对其固定DNA前后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其用于Cu2+痕量检测过程中电化学性能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uNPs/... 采用液相化学共还原法制备AuNPs/rGO复合材料,再利用XRD和SEM对其晶型和表面形貌进行考察,通过XPS对其固定DNA前后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其用于Cu2+痕量检测过程中电化学性能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uNPs/rGO复合材料结晶性良好,与氧化石墨烯(GO)的表面形貌相比,AuNPs/rGO复合材料表面呈现出褶皱现象,并且表面包裹了许多金纳米颗粒.XPS分析表明DNA可成功地固定在AuNPs/rGO复合材料表面.基于AuNPs/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Cu2+的最低检测限为0.02 nmol/L,比其他检测手段更加灵敏,且具有优良的选择性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NPs/rgo复合材料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Cu^2+痕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制备的ZnMn2O4/RG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对比分析
8
作者 李莹 苏钰 +1 位作者 李军 陈成 《轻工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44-51,共8页
以乙酸锰、乙酸锌和自制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分别采用溶剂热法和水热法制备了ZnMn2O4/RGO复合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GO的加入,增大了ZnMn2O4/RGO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改善了ZnMn2O4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2 ... 以乙酸锰、乙酸锌和自制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分别采用溶剂热法和水热法制备了ZnMn2O4/RGO复合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GO的加入,增大了ZnMn2O4/RGO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改善了ZnMn2O4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2 A/g的条件下,采用溶剂热法和水热法所制ZnMn2O4/RGO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分别为763.4 F/g和127.8 F/g,经500次循环实验后,这两种方法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电容保持率分别为84.9%和83.0%,综合考虑,溶剂热法所制ZnMn2O4/RGO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Mn2O4/rgo复合材料 溶剂热法 水热法 石墨烯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衍生NiCo_(2)O_(4)/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
9
作者 石中婷 缪天宇 赵斌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8-46,共9页
采用溶剂热法,按照镍和钴金属盐与氧化石墨稀(GO)质量比分别为1:0.05,1:0.07,1:0.09的配比制备镍钴金属有机骨架(Ni-Co-MOF)/GO前驱体,并将其超声喷涂在加热的泡沫镍基底上制备NiCo_(2)O_(4)/rGO(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研究了该... 采用溶剂热法,按照镍和钴金属盐与氧化石墨稀(GO)质量比分别为1:0.05,1:0.07,1:0.09的配比制备镍钴金属有机骨架(Ni-Co-MOF)/GO前驱体,并将其超声喷涂在加热的泡沫镍基底上制备NiCo_(2)O_(4)/rGO(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NiCo_(2)O_(4)/rGO复合材料由褶皱石墨烯及其表面均匀分布的NiCo_(2)O_(4)纳米颗粒构成;在2 A·g^(-1)电流密度下,盐与GO质量比为1:0.07时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高达991 F·g^(-1),在20 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30000次后,初始电容保持率仍高达126%。组装而成的NiCo_(2)O_(4)/rGO//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可达到41 W·h·kg^(-1),对应的功率密度为1604 W·kg^(-1),在20 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25000次充电/放电循环后仍可实现100%以上的电容保持率,表现出超长的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_(2)O_(4)/rgo复合材料 复合电极材料 超声喷涂 超级电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β-CD-MOFs/rGO/Ti3C2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生物传感器检测吲哚乙酸的研究
10
作者 李辉 朱咸鑫 +3 位作者 申鹏辉 苏招红 罗洲飞 肖浪涛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5-642,共8页
为精准定量植物组织复杂基质中的吲哚乙酸(IAA),本研究采用自组装方法合成了β-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碳化钛(β-CD-MOFs/r GO/Ti_(3)C_(2))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物电子传递阻力低,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将该纳米复... 为精准定量植物组织复杂基质中的吲哚乙酸(IAA),本研究采用自组装方法合成了β-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碳化钛(β-CD-MOFs/r GO/Ti_(3)C_(2))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物电子传递阻力低,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将该纳米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Fe(CN)_(6)^(3-/4-)作为探针,通过吲哚乙酸抗体特异性结合吲哚乙酸,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luse Voltammery,DPV)测定Fe(CN)_(6)^(3-/4-)峰电流变化,从而实现对IAA的高灵敏检测。结果显示,Fe(CN)_(6)^(3-/4-)峰电流与吲哚乙酸浓度在0.01ng/m L~10ng/m L之间线性良好,检出限(S/N=3)为2.88pg/m L,回收率为88.52%~102.51%。该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可用于水稻和拟南芥叶片等复杂基质中IAA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吲哚乙酸 β-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Ti_(3)C_(2)/rgo复合材料 吲哚乙酸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InV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11
作者 罗冬明 刘金龙 +2 位作者 王群峰 袁惠敏 钱东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8,共6页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GO),再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还原氧化石墨(RGO)-InVO4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别考察了RGO-InVO4和InVO4作为锂...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GO),再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还原氧化石墨(RGO)-InVO4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别考察了RGO-InVO4和InVO4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和循环稳定性能.结果表明:RGO-InVO4电极的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 047.5和599 mAh·g-1,而InVO4电极的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994.2和482 mAh·g-1;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经过50次循环后,RGO-InVO4的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472.4和456.7 mAh·g-1,而InVO4的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则分别为138.4和132.9 mAh·g-1.可见,RGO的引入能极大地改善InVO4的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InVO4纳米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放电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还原温度制备RGO/MnO_2复合材料对电容增效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令云 王勇 +1 位作者 章海霞 王晓敏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3,共6页
将氧化石墨烯GO(Graphene oxide)进行热还原得到RGO(Reduced graphene oxide),通过液相法原位合成出RGO/M n O2电极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四探针法和循环伏安测试表征分析复合材料的表面形... 将氧化石墨烯GO(Graphene oxide)进行热还原得到RGO(Reduced graphene oxide),通过液相法原位合成出RGO/M n O2电极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四探针法和循环伏安测试表征分析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电导率和比电容。结果表明,相较于纯Mn O2和GO/Mn O2电极材料,RGO/Mn O2复合材料比电容得到提高。热还原温度为600℃时比电容最高,为321 F·g-1。这可能是GO的加入显著降低了Mn O2的团聚程度,增大了Mn O2参与赝电容反应的活性面积。热还原得到的RGO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其残留的含氧官能团提供了一定的赝电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MnO2复合材料 比电容 热还原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TiO_2及其三元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英启炜 何小芳 曹新鑫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27-2431,共5页
r GO/Ti O_2复合材料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为其在有机染料降解,雨水消毒和催化析氢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可能,通过与金属、金属化合物或高聚物复合可提升光催化效率和化学稳定性。分析反应机理,阐述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和不足,同时对未来发展和应... r GO/Ti O_2复合材料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为其在有机染料降解,雨水消毒和催化析氢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可能,通过与金属、金属化合物或高聚物复合可提升光催化效率和化学稳定性。分析反应机理,阐述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和不足,同时对未来发展和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TiO2复合材料 光催化性 雨水消毒 催化析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添加量对RGO/Cu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洪起虎 燕绍九 +3 位作者 陈翔 李秀辉 舒小勇 吴廷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62-66,共5页
利用湿法球磨与复压复烧方法制备RGO/Cu复合材料,研究了GO添加量(0%、0.3%、0.5%、1.0%,质量分数,下同)对RGO/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O较均匀分布于铜基体中,且能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GO的润滑作用促进晶粒滑移与转动... 利用湿法球磨与复压复烧方法制备RGO/Cu复合材料,研究了GO添加量(0%、0.3%、0.5%、1.0%,质量分数,下同)对RGO/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O较均匀分布于铜基体中,且能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GO的润滑作用促进晶粒滑移与转动,填补了晶粒间隙,提升了复合材料密度,其中0.5%RGO/Cu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最大,为99.4%。添加GO后,细化晶粒引起的晶界面积扩大以及基体密度降低都增加了电子的散射,从而导致复合材料导电率下降。细晶强化和复压作用提升了复合材料强度和硬度。与纯铜相比,1.0%RGO/Cu显微硬度(80.6HV)提升了40%;0.3%RGO/Cu的抗拉强度(241.3MPa)提高了32%。若GO的添加量过大,其团聚使得复合材料的致密度降低,从而导致断后伸长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o/Cu复合材料 复压复烧 显微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BaTiO_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祖云 林义 +1 位作者 张笛 洪若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45,共5页
采用改进的Hummer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将GO还原得到RGO(Reduced graphene oxide),并通过物理共混法制备RGO/BaTiO3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介电性能测试仪等对其表面形貌、微观结构、介电性... 采用改进的Hummer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将GO还原得到RGO(Reduced graphene oxide),并通过物理共混法制备RGO/BaTiO3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介电性能测试仪等对其表面形貌、微观结构、介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乙二醇为还原剂成功实现了GO的还原,且还原后的RGO有效提高了RGO/BaTiO3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当RGO质量分数为0. 5%~0. 8%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高达140以上,比纯BaTiO3材料提高约1. 75倍,且介电损耗控制在0. 2~0. 4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还原剂 rgo/BaTiO3复合材料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氧化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铅酸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绮勤 马国正 +1 位作者 吴宝珠 陈红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52,共7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球形氧化锌/石墨烯(S-ZnO/rGO)复合材料,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S-Zn O,再将氧化石墨(GO)和S-Zn O的混合水溶液在180℃下水热反应12 h,最终得到S-ZnO/rGO复合材料.以S-ZnO/rGO复合材料为铅酸蓄电池负极添加剂,探究了0.5%、1...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球形氧化锌/石墨烯(S-ZnO/rGO)复合材料,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S-Zn O,再将氧化石墨(GO)和S-Zn O的混合水溶液在180℃下水热反应12 h,最终得到S-ZnO/rGO复合材料.以S-ZnO/rGO复合材料为铅酸蓄电池负极添加剂,探究了0.5%、1.0%、1.5%、2.0%这4种添加质量分数对铅酸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电池在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HRPSoC)下的循环寿命随着复合材料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其中掺入1.0%S-ZnO/rGO复合材料的电池在HRPSoC下循环性能最好,寿命可达19158次,比普通铅酸蓄电池的寿命(7210次)延长了165.7%.由此表明添加S-ZnO/rGO复合材料能够改善负极板的硫酸盐化现象,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ZnO/rgo复合材料 水热法 铅酸电池 HRPSoC循环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高效催化对硝基苯酚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蔚妮 郭新立 +3 位作者 张灵敏 郝威 于金 孙立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6090-16094,16105,共6页
NaBH4还原的石墨烯(RGO)膜上原位生长金纳米粒子(Au NPs),用获得的Au NPs/RGO复合材料催化有机污染物对硝基苯酚(4-NP)的还原。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未添加其它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利用RGO对Au3+进行还原,Au NPs在RGO表面分布均匀密集,可... NaBH4还原的石墨烯(RGO)膜上原位生长金纳米粒子(Au NPs),用获得的Au NPs/RGO复合材料催化有机污染物对硝基苯酚(4-NP)的还原。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未添加其它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利用RGO对Au3+进行还原,Au NPs在RGO表面分布均匀密集,可以有效改善RGO材料的亲水性和催化剂在水相反应体系中的分散性。另外,Au NPs表面无包覆剂,有利于Au表面活性位点与反应物的充分接触,大幅提高催化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nAu/n4-NP=3%,4.5%和6%的复合材料进行催化,动力学常数分别高达0.717,1.21和2.511min-1,催化性能远优于同等摩尔(nAu/n4-NP=4.5%)的单一Au NPs。在约4℃静置40d后,该催化剂(nAu/n4-NP=4.5%)仍能在240s内完成对4-NP的催化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Au NPs)/石墨烯(rgo)复合材料 催化反应 对硝基苯酚(4-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简易制备及对罗丹明B的吸附 被引量:11
18
作者 曾会会 仪桂云 +5 位作者 邢宝林 谌伦建 张传祥 张文鸽 李晓洁 范海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4-1091,共8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在不添加任何还原剂的情况下,通过水热法简易制备Si O_2/还原氧化石墨烯(Si O_2/RGO)复合材料。采用TEM、FTIR、XRD、TG-DSC、N_2-吸附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表明:负载量为7...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在不添加任何还原剂的情况下,通过水热法简易制备Si O_2/还原氧化石墨烯(Si O_2/RGO)复合材料。采用TEM、FTIR、XRD、TG-DSC、N_2-吸附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表明:负载量为76.60%(质量分数)的Si O_2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RGO表面上,且部分以Si—O—C键进行配位;具有多级孔结构的Si O_2/RGO复合材料孔径主要分布在1~7nm,比表面积高达676m^2/g。以罗丹明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p H、投入量、温度和接触时间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为2、35℃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吸附效果,吸附量为127.8mg/g。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参数揭示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rgo复合材料 罗丹明B 吸附 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硫复合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胜利 宋延华 司丹亚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9-132,共4页
以湿法制备的硫溶胶和氧化石墨烯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还原不同酸碱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制备石墨烯-硫复合材料。通过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对产物进行分析。石墨烯以薄膜状包覆在硫颗粒表面。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和循环... 以湿法制备的硫溶胶和氧化石墨烯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还原不同酸碱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制备石墨烯-硫复合材料。通过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对产物进行分析。石墨烯以薄膜状包覆在硫颗粒表面。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180℃、酸性条件下水热12 h制备的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较好,以0.2 m A/cm2的电流密度在1.5-3.0 V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为803.72 m Ah/g,循环20次衰减至592.40 m Ah/g,容量保持率为73.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水热法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硫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面体氧化铁/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CL-20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党佳 高蓉 +1 位作者 张婷 马海霞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1-768,共8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十四面体氧化铁,然后自组装制备出十四面体氧化铁/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tFe_(2)O_(3)/rGO);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tFe_(2)O_(3)/rGO纳米...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十四面体氧化铁,然后自组装制备出十四面体氧化铁/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tFe_(2)O_(3)/rGO);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tFe_(2)O_(3)/rGO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tFe_(2)O_(3)和tFe_(2)O_(3)/rGO对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分析了tFe_(2)O_(3)/rGO复合材料对CL-20的热分解催化效果及其对CL-20的热分解动力学和热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石墨烯可有效降低tFe_(2)O_(3)颗粒大面积的团聚程度,并且tFe_(2)O_(3)/rGO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石墨烯的引入降低了tFe_(2)O_(3)/CL-20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及热分解温度,但未改变其热分解机理;tFe_(2)O_(3)/rGO和tFe_(2)O_(3)使得CL-20的放热分解峰温分别提前了5.35℃和4.79℃,热稳定性降低,表明所制备的tFe_(2)O_(3)/rGO复合材料能有效催化CL-20的热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tFe_(2)O_(3)/rgo纳米复合材料 石墨烯 CL-20 热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