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AP1信号通路探讨右归丸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软骨退变 被引量:3
1
作者 范元赫 杨永菊 +2 位作者 马贤德 张宇 关雪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2,I0035,I0036,共8页
目的通过右归丸治疗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观察大鼠关节软骨形态及检测右归丸对RAP1信号通路表达和大鼠血清中的炎性因子表达,探讨右归丸对RAP1信号通路的表达及防治KOA的作用机制,为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72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 目的通过右归丸治疗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观察大鼠关节软骨形态及检测右归丸对RAP1信号通路表达和大鼠血清中的炎性因子表达,探讨右归丸对RAP1信号通路的表达及防治KOA的作用机制,为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72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2只和造模组60只。造模组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膝关节OA模型,假手术组接受假手术。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n=11)、右归丸低剂量组(n=12)、右归丸中剂量组(n=12)、右归丸高剂量组(n=12)及塞来昔布组(n=12)。给药阶段模型组、假手术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右归丸低剂量组为等效浓度的1/2为0.5 g/d、右归丸中剂量组等效浓度为1 g/d、右归丸高剂量组为等效浓度2倍为2 g/d,塞来昔布组配置成悬浮(等效浓度为0.0072 g/d)。驱赶7周后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软骨病理,血清TNF-α、IL-1β和IL-18含量,以及大鼠软骨组织中RAP1、RAF、MEK1/2、ERK1/2、CREB、MMP3、MMP13、ADAMTS、C-fos、C-myc和C-Jun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软骨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软骨组织未见异常,模型组大鼠关节软骨部分区域出现明显缺损,右归丸低剂量组大鼠关节软骨表面磨损较模型组有所减轻,而中、高剂量组及塞来昔布组大鼠软骨表面可见侵蚀现象明显改善。右归丸对KOA大鼠血清中的IL-1β、TNF-α、IL-18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右归丸高、中、低剂量组和塞来昔布组在大鼠血清中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软骨组织中RAP1-RAF-MEKl/2-ERKl/2-CREB信号通路活化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软骨组织中RAP1、RAF、MEK1/2、ERK1/2、CREB、MMP3、MMP13、ADAMTS、C-fos、C-myc和C-Jun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提示,在KOA发生时,RAP1-RAF-MEKl/2-ERKl/2-CREB信号转导通路激活,介导软骨组织中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发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右归丸干预后,软骨组织中RAP1、RAF、MEK1/2、ERK1/2、CREB、MMP3、MMP13、ADAMTS、C-fos、C-myc和C-Ju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归丸能够抑制KOA大鼠软骨组织中RAP1-RAF-MEKl/2-ERKl/2-CREB信号通路的活化,降低炎性因子表达,从而延缓软骨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归丸 骨关节炎 rap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腺苷酸激活交换蛋白1/RAS相关蛋白1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吕雪 孙毅红 +1 位作者 华志鹏 贾建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2-558,共7页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恢复患侧脑组织血流时引发的严重并发症。CIRI患者常伴有神经功能减退、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目前CIRI易被早期诊断,但相关特异性治疗方法相对较少。作者对环腺苷酸...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恢复患侧脑组织血流时引发的严重并发症。CIRI患者常伴有神经功能减退、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目前CIRI易被早期诊断,但相关特异性治疗方法相对较少。作者对环腺苷酸激活交换蛋白1/RAS相关蛋白1(Epac1/Rap1)信号通路与CIRI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CIRI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Epac1/rap1信号通路 发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重力效应激活VEGFR2/RAP1B/ERK通路促进hCMEC/D3细胞血管生成
3
作者 李玉娟 吴爱佳 +3 位作者 汪家苹 闫然然 崔姚远 杨静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25年第7期764-770,共7页
探究模拟微重力(simulated microgravity,SMG)效应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D3的增殖、迁移以及血管生成能力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hCMEC/D3细胞分为对照组(CON)和24h-SMG组,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Ang-2和VEGFA因子表达;通过细胞划痕愈合... 探究模拟微重力(simulated microgravity,SMG)效应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D3的增殖、迁移以及血管生成能力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hCMEC/D3细胞分为对照组(CON)和24h-SMG组,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Ang-2和VEGFA因子表达;通过细胞划痕愈合法和管样形成法观察SMG效应对细胞迁移能力影响,利用Western-Blot检测VEGFR2/RAP1B/ERK蛋白表达水平变化.24h-SMG效应显著提升血管生成相关因子Ang-2和VEGFA表达水平,划痕实验及管样形成实验显示SMG效应能够增强hCMEC/D3细胞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Western-Blot结果显示24h-SMG效应上调VEGFR2、Rap1B和Braf相对表达量,提高MEK1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SMG效应可以通过激活VEGFR2/RAP1B/ERK通路来发挥促脑血管细胞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微重力 脑微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VEGFR2/rap1B/ER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RNA测序和数据库比对探究PRMT1调控的sncRNAs在哮喘中的作用
4
作者 翟炜琪 张孝珍 孙青竹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9-1110,共12页
小非编码RNA(small non-coding RNA,sncRNA)包括microRNA(miRNA)和PIWI蛋白互作RNA(PIWI-interacting RNA,piRNAs),其异常表达参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上皮炎症过程。目前的研究多基于哮喘相关sncRNA的异常表达功能研究,少有对snc... 小非编码RNA(small non-coding RNA,sncRNA)包括microRNA(miRNA)和PIWI蛋白互作RNA(PIWI-interacting RNA,piRNAs),其异常表达参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上皮炎症过程。目前的研究多基于哮喘相关sncRNA的异常表达功能研究,少有对sncRNA表达变化原因的探究。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1,PRMT1)作为哮喘标志性分子,参与上皮细胞炎症的发生和气道下重塑。本文利用过表达人肺上皮细胞BEAS-2B中哮喘标志性基因PRMT1,进行sncRNA深度测序并与哮喘数据库联合分析,将差异表达的sncRNA与5个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测序数据集进行比较,发现23种PRMT1调控的哮喘相关的snc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验证,筛选出12种miRNA和2种piRNA。将这些sncRNA靶基因与哮喘病人生成的上皮细胞样本mRNA测序结果(GSE18965和GSE43696)进行交叉比对,初步确定哮喘相关基因,并进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预测。分析表明,哮喘相关sncRNA主要靶标是Ras/Rap1-MAPK信号通路,包含53种靶基因。本研究通过小RNA测序(small RNA Seq)技术探寻PRMT1调控的下游sncRNA,比对现有的数据库,识别出PRMT1调节的sncRNA及其目标信号通路Ras/Rap1-MAPK,为哮喘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sncRNA分子和信号通路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蛋白质精氨酸转甲基酶1 微RNA PIWI互作RNA Ras/rap1-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三烯B4在“肺保护性”通气致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袁凌跃 李江 +5 位作者 杨泳 郭欣 刘星玲 李丽莎 朱晓燕 刘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65-1471,共7页
目的探讨白三烯B4(LTB4)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LPMV)致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为:溶剂预处理+假手术组(S组)、乌苯美司(白三烯A4水解酶抑制剂)预处理+假手术组(BS组)、溶剂预处理+LPMV组(PM组)和乌... 目的探讨白三烯B4(LTB4)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LPMV)致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为:溶剂预处理+假手术组(S组)、乌苯美司(白三烯A4水解酶抑制剂)预处理+假手术组(BS组)、溶剂预处理+LPMV组(PM组)和乌苯美司预处理+LPMV组(BPM组)。BS组和BPM组先实施连续5 d的乌苯美司8 mg/(kg·d)灌胃预处理,S组和PM组则在相同时间点灌胃给予同等容积的溶剂。乌苯美司或溶剂预处理结束后,对PM组和BPM组实验动物实施时长为5 h的LPMV:潮气量(VT)=8 mL/kg,呼气末正压(PEEP)=5 cm H2O,吸气时间:呼气时间(I∶E)=1∶2,吸入氧浓度(FiO2)=0.5,调整呼吸频率(RR)维持呼末CO2在35~45 mmHg范围内;S组和BS组则保留自主呼吸。酶联免疫法用于检测实验动物肺组织LTB4和环一磷酸腺苷(cAMP)含量;肺组织cAMP含量、蛋白激酶A(PKA)蛋白表达水平和活化Rap1蛋白(Rap1-GTP)/总Rap1蛋白比值分别用于反映cAMP/PKA和Rap1信号通路活性变化情况;用肺通透性[肺通透性指数和肺湿/干(W/D)重比值]、肺炎症反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多形核白细胞(PMN)计数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肺组织形态学评分对肺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结果S组与BS组实验动物各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除肺组织学评分无显著差异外,PM组和BPM组实验动物其余各指标均显著增高于S组(P<0.05);与PM组相比,BPM组实验动物肺内LTB4生成明显减少(P<0.05),cAMP/PKA和Rap1信号通路活性进一步上调(P<0.05),肺炎症反应与肺通透性增加明显减轻(P<0.05)。结论LPMV会造成实验动物肺内LTB4大量生成继而诱发肺炎症反应和肺通透性增加,LTB4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与下调cAMP/PKA和Rap1信号通路活性有关;乌苯美司可通过抑制肺内LTB4的生成发挥抗LPMV诱导的肺炎症反应和肺通透性增加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肺损伤 白三烯B4 环一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信号通路 环一磷酸腺苷/rap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