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发模式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R&D投资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高鹏 聂佳佳 陆玉梅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62,共12页
运用博弈论研究了原制造商(OEM)和独立再制造商(IR)的R&D研发模式和溢出效应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影响.建立并求解了NC、C、V以及CV等4种R&D研发模式,并用比较分析和数值仿真对结果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OEM和IR的R&D投资额... 运用博弈论研究了原制造商(OEM)和独立再制造商(IR)的R&D研发模式和溢出效应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影响.建立并求解了NC、C、V以及CV等4种R&D研发模式,并用比较分析和数值仿真对结果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OEM和IR的R&D投资额和社会福利均在CV模式下最高,C模式和V模式次之,NC模式下最低;不同R&D模式下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差异受废旧品回收率、溢出率和R&D成本的影响;废旧品回收率的增大不仅会提升IR的R&D投资额,增大供应链成员的利润,也会改变供应链成员以及整个社会的R&D模式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模式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 r&d投资策略 STACKELBErG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D联盟的动因与组建模式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珊珊 王宏起 唐宇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7-42,共6页
R&D联盟是全球化竞争时代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赢得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从经济、技术、市场竞争和政策四个层面对R&D联盟的动因进行系统阐述,分析了R&D联盟的组建模式类型,并提出基于不同动因的R&D... R&D联盟是全球化竞争时代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赢得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从经济、技术、市场竞争和政策四个层面对R&D联盟的动因进行系统阐述,分析了R&D联盟的组建模式类型,并提出基于不同动因的R&D联盟适用类型和组建模式选择策略,旨在为R&D联盟科学选择组建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联盟 动因 模式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企业R&D国际化的现状、特点及模式 被引量:21
3
作者 景劲松 陈劲 吴沧澜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2003年第4期41-47,共7页
5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对我国企业 R& D国际化的现状进行分析 ,从R& D国际化的战略、组织和资源投入等方面归纳了中国企业现阶段 R& D国际化的特点 ,通过趋势分析 ,初步总结了中国企业现阶段 R& D... 5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对我国企业 R& D国际化的现状进行分析 ,从R& D国际化的战略、组织和资源投入等方面归纳了中国企业现阶段 R& D国际化的特点 ,通过趋势分析 ,初步总结了中国企业现阶段 R& D国际化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企业 r&d 技术研发 技术创新 国际化 资金 人员 地区分布 战略决策 资源配置 技术联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R&D模式的企业技术合作方式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方华 陈劲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2003年第3期38-43,共6页
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企业在提高内部R&D能力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与外部企业的技术合作。在此,从企业内部不同的R&D模式及其特点出发,提出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R&D特点,选择切合实际的技术合作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 r&d模式 企业 技术合作 技术创新 合作方式 内部研发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特征、组织模式及其竞争优势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曾德明 朱丹 +1 位作者 周青 方放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106,共4页
先对协作R&D网络进行了理论解释,然后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其组织模式。最后,根据联盟竞争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协作r&d网络 网络特征 组织模式 竞争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控制模式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运生 曾德明 张利飞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2004年第5期1-6,10,共7页
在分析和评价国内外有关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控制模式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存在专家管理控制模式、业务部门管理控制模式、内部市场化管理控制模式等三种主要的R&D管理控制模式,并分析它们各自在技术战... 在分析和评价国内外有关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控制模式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存在专家管理控制模式、业务部门管理控制模式、内部市场化管理控制模式等三种主要的R&D管理控制模式,并分析它们各自在技术战略、R&D组织形式、R&D绩效评价等三个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管理控制模式 专家管理控制模式 业务部门管理控制模式 内部市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R&D投入、技术能力与绩效关系——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程华 邵波 徐阿进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9-112,共4页
基于相关文献研究,提出了企业R&D投入、技术能力与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假设模型。通过调查问卷获得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技术能力在R&D投入与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进一步对技术能力中的4个维度:人员能力、... 基于相关文献研究,提出了企业R&D投入、技术能力与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假设模型。通过调查问卷获得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技术能力在R&D投入与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进一步对技术能力中的4个维度:人员能力、设备能力、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只有设备能力在R&D投入与绩效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投入 技术能力 绩效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吸收能力与R&D投入的创新模式选择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春辉 陈继祥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2012年第1期93-98,104,共7页
为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对创新模式作出合理的选择。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吸收能力、R&D投入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能力与R&D投入对创... 为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对创新模式作出合理的选择。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吸收能力、R&D投入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能力与R&D投入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效应是相反的:吸收能力的增强会导致企业选择颠覆性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增大,选择渐进性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减小;而R&D投入的增大会导致企业选择渐进性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增大,选择颠覆性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模式选择 吸收能力 r&d投入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方放 王道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77-81,共5页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是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的结构影响网络协作和网络绩效。本文从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构成要素、结构维度、联结模式、组织类型四个方面研究了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结构特征,指出... 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是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的结构影响网络协作和网络绩效。本文从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构成要素、结构维度、联结模式、组织类型四个方面研究了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结构特征,指出了恰当选择、构建、调整协作R&D网络对推进我国高技术企业协作R&D的开展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r&d网络 结构要素 联结模式 组织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化多重R&D联盟及其治理模式选择研究
10
作者 郭跃华 尹柳营 《管理学报》 2006年第2期175-178,238,共5页
阐述了国际化多重R&D联盟的概念,并构建了用于分析R&D联盟的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化多重R&D联盟的特点及其所遇到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国际化多重R&D联盟如何选择合适治理模式的问题,提出了一个... 阐述了国际化多重R&D联盟的概念,并构建了用于分析R&D联盟的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化多重R&D联盟的特点及其所遇到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国际化多重R&D联盟如何选择合适治理模式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多重r&d联盟 治理模式 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外R&D主体的创新培育
11
作者 熊小奇 邵娟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0-133,共4页
当前,中国海外R&D活动存在"主体性"缺位、大企业跨国R&D活动与中小民营科技企业之间存在体制性阻隔、海外R&D微观主体的低层次性及其在国际R&D联盟中被"边缘化"等问题。上述问题严重制约海外R&... 当前,中国海外R&D活动存在"主体性"缺位、大企业跨国R&D活动与中小民营科技企业之间存在体制性阻隔、海外R&D微观主体的低层次性及其在国际R&D联盟中被"边缘化"等问题。上述问题严重制约海外R&D投入效益及对外投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此,应加强中国海外R&D主体结构的转型升级,构建大企业与中小科技型企业海外R&D互动机制,大力培育"小巨人"跨国公司,并使其逐步成为中国海外R&D的微观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主体 体制性阻隔 虚拟化模式 本土跨国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R&D控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12
作者 王晓靖 秦吉波 曾德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19-23,共5页
高新技术企业内R&D活动主要有五大类型,每一类研发活动可能由试验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两个阶段组成,并存在3种范式的划分。我们针对这五类研发类型在技术战略管理,R&D组织管理,绩效评价与控制这三个方面的特性设计了一系列相关... 高新技术企业内R&D活动主要有五大类型,每一类研发活动可能由试验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两个阶段组成,并存在3种范式的划分。我们针对这五类研发类型在技术战略管理,R&D组织管理,绩效评价与控制这三个方面的特性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问卷问题选项,试图通过30个样本7个指标值的变化来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开展R&D活动可能存在的组织与管理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 r&d特性 控制模式 管理风格 战略管理 绩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端制造模式转型之路(二):自主研发体系
13
作者 张根保 罗天洪 朱晓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59,共16页
针对高端制造模式转型的自主研发体系,首先,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汽车行业与机床行业的近期发展态势,揭示了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指出了机床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产品研发(R&D)的意义和作用;其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四种创新产品... 针对高端制造模式转型的自主研发体系,首先,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汽车行业与机床行业的近期发展态势,揭示了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指出了机床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产品研发(R&D)的意义和作用;其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四种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即测绘式研发模式、分析式研发模式、逆向研发模式和正向研发模式,重点阐述了逆向研发模式和正向研发模式的运作流程和关键环节;再次,以丰田汽车旗下雷克萨斯品牌的正向研发为例,解析了其高端产品研发的具体实施路径;最后,对高端产品研发模式和传统产品研发模式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比较。为构建高端产品的创新研发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模式 测绘式研发 分析式研发 逆向研发 正向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SAR图像快速经纬度计算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彭代强 林幼权 杜鹏飞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2,79,共6页
从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距离-多普勒原理出发研究目标定位问题,文中采用多项式拟和平台位置,修正了零多普勒条件方程,建立了适合机载SAR的构像模型和坐标系变换关系,提出了一种实时无参考点定位情况下的雷达图像经纬度计算方法,并对影... 从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距离-多普勒原理出发研究目标定位问题,文中采用多项式拟和平台位置,修正了零多普勒条件方程,建立了适合机载SAR的构像模型和坐标系变换关系,提出了一种实时无参考点定位情况下的雷达图像经纬度计算方法,并对影响定位精度的参数包括平台测量误差、多普勒中心估计误差和载机高度误差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校正SAR图像存在的几何变形,定位误差精度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 构像模型 经纬度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ternet的端到端视频传输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新南 邢超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8-220,共3页
在分析网络视频传输结构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编码器端、传输信道以及解码器端的行为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全局率失真最优化模式选择算法。有别于传统率失真优化算法的局部最优化,新的算法在全局范围内达到了编码效率和错误弹性的最佳折中... 在分析网络视频传输结构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编码器端、传输信道以及解码器端的行为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全局率失真最优化模式选择算法。有别于传统率失真优化算法的局部最优化,新的算法在全局范围内达到了编码效率和错误弹性的最佳折中,从而使得系统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佳。实验表明,在与差错控制以及错误掩盖技术相结合后,新的算法大大提高了视频数据对传输错误的鲁棒性,提高了接收端的视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传输 率失真优化模式选择 差错控制 错误掩盖 r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模型的吉林省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效率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杨 吴光华 郝庆升 《农业工程》 2018年第2期131-134,共4页
运用数据包络模型(DEA)分析方法对"十二五"期间的吉林省各市州的科技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科技研发效率高于成果转化效率,且各市州的效率有较明显的差距;经济的发达程度对于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运用数据包络模型(DEA)分析方法对"十二五"期间的吉林省各市州的科技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科技研发效率高于成果转化效率,且各市州的效率有较明显的差距;经济的发达程度对于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没有显著影响,高校的数量及质量则对其具有重要的意义;按R&D创新和转化效率值高低,9个市州R&D活动模式分为高创新高转化、高创新低转化、低创新高转化和低创新低转化4种模式;吉林省R&D创新和转化效率未来挖掘的重点主要在松原和白山地区,各市州应以促进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模型 创新效率 转化效率 研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ECD国家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与教训:某些特征和政策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春学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14,共10页
OECD国家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增长方式的两次转变,虽然各国的各类具体政策有差异,但其基本的机制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政府巧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激励;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功能,有效促进R&D及其成果运用,实现产业结构的... OECD国家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增长方式的两次转变,虽然各国的各类具体政策有差异,但其基本的机制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政府巧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激励;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功能,有效促进R&D及其成果运用,实现产业结构的自然升级。虽然它们的第二次转变付出了较大的成本,但这种成本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德国、日本和美国企业部门控制污染的资本支出最高时也只占工业投资的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方式 r&d体制 产业结构 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发模式协同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岩 苏路通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8-127,共10页
技术研发是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根本途径,众多企业同时开展独立与合作研发活动,两类创新活动及其协同效应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利用中国ICT产业2005—2020年发明专利数据,探究企业多元研发模式协... 技术研发是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根本途径,众多企业同时开展独立与合作研发活动,两类创新活动及其协同效应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利用中国ICT产业2005—2020年发明专利数据,探究企业多元研发模式协同性、内部知识资源与能力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企业独立与合作研发模式互补性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促进作用,而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负相关关系,两类研发模式协同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②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中介两类研发模式互补性和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间的关系;③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和深度负向调节研发模式互补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间的关系,但会缓解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为ICT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动态调整研发策略,从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模式 研发互补性 研发平衡性 研发协同性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绿色研发结果不确定性的供应链渠道模式选择研究
19
作者 陈楠 蔡建峰 +1 位作者 韩文婷 马嫣然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0,共7页
本文研究了绿色技术研发结果不确定时制造商与零售商在传统线上平台以及区块链平台进行销售时的渠道模式选择问题。同时考虑服务水平差异性和营销努力水平,运用斯塔克伯格博弈和卡特尔模型,分析了研发结果不确定时基于传统线上平台和区... 本文研究了绿色技术研发结果不确定时制造商与零售商在传统线上平台以及区块链平台进行销售时的渠道模式选择问题。同时考虑服务水平差异性和营销努力水平,运用斯塔克伯格博弈和卡特尔模型,分析了研发结果不确定时基于传统线上平台和区块链平台四种不同决策模式下的最优绿色技术研发水平、营销水平、服务水平、定价与利润,并对四种情形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论是传统线上平台还是区块链平台,绿色技术研发成功时的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均高于研发失败时的利润。(2)制造商与零售商选择何种渠道模式主要取决于区块链平台带来的间接收益水平。(3)零售商的利润随着区块链平台带来的间接收益的下降而下降,当间接收益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零售商倾向于采取传统线上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研发 不确定性 区块链 卡特尔模型 渠道模式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贸易与中国企业创新
20
作者 莫家伟 徐伯聿 田巍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58,共22页
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率显著低于非加工贸易企业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典型事实。加工贸易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低研发创新的代名词,而大量现实案例表明开展加工贸易在企业创新升级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关注点从企业类型转向贸易行为本身,... 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率显著低于非加工贸易企业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典型事实。加工贸易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低研发创新的代名词,而大量现实案例表明开展加工贸易在企业创新升级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关注点从企业类型转向贸易行为本身,研究企业从不从事加工贸易转向从事加工贸易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基于2000—2006年中国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发现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使用PSM-DID模型和以2004年出口退税率调整作为准实验等多种识别策略控制加工贸易的自选择效应后,这一结论仍然稳健成立。本文进一步依照参照组类型将加工贸易行为分为三类:从不贸易转向纯加工贸易、从不贸易转向混合贸易、从一般贸易转向混合贸易。本文发现后两种类型是加工贸易行为创新增进效应的主要来源。此外,从不贸易转向混合贸易的企业的创新来源于两种贸易模式的协同效应,表现为贸易模式协同机制;从一般贸易转向混合贸易则更多体现为加工贸易对新市场和新产品的拓展效应,表现为质量技术标准机制。本文认为,加工贸易作为制造业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渠道,仍然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总体创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贸易 研发创新 贸易模式协同 质量技术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