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可靠性分析及其揭示的中国近海风速分布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经纬 张秀芝 +1 位作者 罗勇 徐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6,共11页
利用2000—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中国近海海域(0°~45°N,105°~135°E)的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与近海测风塔(位于上海近海)、海上石油平台(位于东海和渤海)、岛屿站(南海珊瑚岛和西沙海边观测塔)的... 利用2000—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中国近海海域(0°~45°N,105°~135°E)的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与近海测风塔(位于上海近海)、海上石油平台(位于东海和渤海)、岛屿站(南海珊瑚岛和西沙海边观测塔)的实测风场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检验了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在中国近海海域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如下:各站点实测风速与站点位置以及站点附近的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与海上石油平台的风速均方根误差较小(约1.5m/s);其年均值均大于实测值,差值范围是0.1~1.3m/s;其Weibull形状参数K与海上石油平台以及近海测风塔的K值较为接近,表明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各风速段的频次分布形态与观测站的实测值基本吻合,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能基本合理地反映出中国近海风速的分布状况。利用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分析了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水域风速的空间分布特征:(1)台湾海峡是中国近海风速最大的区域,从台湾海峡向东北至日本海,往西南至南海北部115°E附近和巴林塘海峡为风速的次大值区;(2)28°N到长江入海口的东海海域年均风速为7.0~7.5m/s,在黄海和渤海为5.5~7.0m/s,在南海北部自东向西由8.5m/s递减为6.0m/s,北部湾最大风速区位于东方附近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 实测 对比分析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冬季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的检验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剑桥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8-164,共7页
采用布放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2个浮标对2008年冬季(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QuikSCAT卫星遥感观测的风场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两者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93,平均偏差为-0.03 m/s,均方根误差为1.10 m/s,平均绝对误差为1.54 m/s... 采用布放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2个浮标对2008年冬季(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QuikSCAT卫星遥感观测的风场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两者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93,平均偏差为-0.03 m/s,均方根误差为1.10 m/s,平均绝对误差为1.54 m/s;风向平均偏差为-9.53°,均方根误差为22.83°,平均绝对误差为33.84.°这表明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冬季风观测中具有很高的适用性.本文利用2008年冬季QuikSCAT卫星遥感的平均风速场,分析了在"狭管效应"影响下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风速特征.结果显示其平均风速具有3个基本特征:(1)台湾海峡中部存在着明显高于附近其他海域的高风速区,平均风速高出1~4m/s,风速高值区更贴近海峡东岸.(2)台湾海峡南部平均风速大于北部.(3)台湾岛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风速低值区.结合对2009年2月15~18日一次冷空气大风过程的分析发现,风速越大台湾海峡"狭管效应"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海面 quikscat卫星遥感 浮标 检验 狭管效应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ikSCAT卫星遥感与MM5模拟海表面风场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徐经纬 张秀芝 +1 位作者 罗勇 徐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100,共8页
利用2000—2009年中国近海海域(105~135°E,0°~45°N)Quik 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和2007年MM5模拟风速结果,运用对比验证、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OF)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 利用2000—2009年中国近海海域(105~135°E,0°~45°N)Quik 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和2007年MM5模拟风速结果,运用对比验证、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OF)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方法,分析了Quik 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和MM5数值模拟风速结果的特征。结果表明:两者风速的空间分布形态相似,且风速变化密切相关;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的空间分布形态更加接近实测结果,而模拟风速结果的量值更加接近实测结果。采用PS(Pattern-Scaling)方法分别提取了Quik SCAT卫星遥感风场的空间分布形态和模拟结果的量值,得到的风速空间分布形态与Quik SCAT卫星遥感风场一致,且风速量值与模拟风速结果相同。通过初步检验发现,PS方法改善了卫星遥感风速在中国近海海域风速偏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 数值模拟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卫星遥感技术的太湖蓝藻水华形成风场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亚春 谢小萍 +3 位作者 杭鑫 朱小莉 黄珊 景元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5-533,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太湖蓝藻水华形成和分布与近地面风场的关系,利用太湖湖面及周边地区2003-2013年气象与卫星观测数据分析、并应用WRF3.5.1数值模型模拟,发现太湖蓝藻水华主要出现在卫星观测时刻前6h平均风速为0.5-3.4m/s的区间,占比达94.7%... 为进一步了解太湖蓝藻水华形成和分布与近地面风场的关系,利用太湖湖面及周边地区2003-2013年气象与卫星观测数据分析、并应用WRF3.5.1数值模型模拟,发现太湖蓝藻水华主要出现在卫星观测时刻前6h平均风速为0.5-3.4m/s的区间,占比达94.7%;蓝藻水华面积总体上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大范围蓝藻水华主要出现在前6h平均风速≤2m/s的情形下,占比达89%;风向则主要影响蓝藻水华在太湖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局地风场对于太湖蓝藻水华的形成、输移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近地面 卫星遥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全球表层流场反演重构 被引量:5
5
作者 安玉柱 张韧 +2 位作者 王辉赞 陈建 张伟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2000—2008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和QuikSCAT风场资料,反演了全球的海表的地转流和Ekman流,将两者合成后生成了0.5°×0.5°的逐周全球表层流产品。在计算Ekman流的时候,引入了权重函数,改进了Lagerloef方法中Ekman流在25&... 利用2000—2008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和QuikSCAT风场资料,反演了全球的海表的地转流和Ekman流,将两者合成后生成了0.5°×0.5°的逐周全球表层流产品。在计算Ekman流的时候,引入了权重函数,改进了Lagerloef方法中Ekman流在25°S和25°N上的不连续问题。分析表明:卫星资料反演的流产品能够反映出海表流场的特征,将其分别与TAO观测和SCUD流产品进行定量化的比较显示,所得流产品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和可信度,说明改进的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高度计资料 quikscat 表层地转流 Ekman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面风、浪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裘沙怡 梁楚进 +1 位作者 董昌明 刘正礼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共9页
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观测数据,对南海海域的风、浪场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面风距平场VEOF分解后得到的第一模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季风特征,说明季风是影响整个南海风速的主要因素;第二模态具有较强的区域... 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观测数据,对南海海域的风、浪场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面风距平场VEOF分解后得到的第一模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季风特征,说明季风是影响整个南海风速的主要因素;第二模态具有较强的区域变化特征,是季风转换时期的距平场特征;第三模态反映的是海面风距平场受陆地地形影响所表现的分布特征。有效波高距平场EOF分解后得到的第一模态、第二模态与风距平场的前2个模态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并且,风、浪距平场第一模态间的相关系数达0.76,均说明南海作为边缘海其波浪场与风场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有效波高第三模态的分布与风场的第三模态相关性较弱,反映的是受海底地形影响所表现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有效波高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09号台风灿鸿期间“朱家尖-嵊山”高频地波雷达数据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程 李欢 +5 位作者 王慧 高佳 王国松 董军兴 潘嵩 刘克修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6,共6页
2007年在朱家尖和嵊山布设了小型阵变频高频地波雷达,对共同覆盖范围内的舟山海域进行风、浪、流的业务化探测。2015年7月11日,1509号台风灿鸿在朱家尖沿海登陆,之后继续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台风中心经过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海域。本文将台... 2007年在朱家尖和嵊山布设了小型阵变频高频地波雷达,对共同覆盖范围内的舟山海域进行风、浪、流的业务化探测。2015年7月11日,1509号台风灿鸿在朱家尖沿海登陆,之后继续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台风中心经过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海域。本文将台风期间高频地波雷达的探测数据分别与定点浮标观测数据和ASCAT卫星遥感大面积风场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频地波雷达在台风期间较好地反映了舟山海域流场特征和风场分布情况,高频地波雷达的探测数据精度满足指标要求,验证了高频地波雷达在复杂海况条件下具有合格的探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地波雷达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及邻近海域上升流长周期的遥感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胡明娜 赵朝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35-240,共6页
利用1987~2005年5~10月的SST资料;2002~2006年5~10月的叶绿素a资料及1992~2006年5~10月的海面风场资料,研究舟山及其邻近海域上升流的长周期变化与海面风矢量对其作用力。SST资料显示,研究海域内的上升流以海表温度下降的形式出现... 利用1987~2005年5~10月的SST资料;2002~2006年5~10月的叶绿素a资料及1992~2006年5~10月的海面风场资料,研究舟山及其邻近海域上升流的长周期变化与海面风矢量对其作用力。SST资料显示,研究海域内的上升流以海表温度下降的形式出现,其季节、年际变化明显;上升流现象年年存在,其与非上升流区的平均温差1.4℃。Chla资料显示,研究海域内上升流区分布着高叶绿素浓度,其范围与SST低温区在位置、时间及形状上大体一致。这些海域的高叶绿素浓度可能与上升流在涌生过程中从底层带到海表面的营养物质有关。风场对上升流作用明显,5~6月、8~9月是风向的南北转变期,风向由北向南转变时,上升流开始出现,反之,上升流逐渐减弱;6月底~8月初,研究海域被西南季风控制着,上升流在这期间最强盛,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是上升流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舟山 AVHRR/SST 叶绿素A quikscat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资料的夏季广东沿岸上升流分布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妍 胡运 任慧军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315-321,共7页
【目的】研究广东沿岸夏季上升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沿岸区域气候的影响。【方法】采用Sobel梯度算法,综合MODIS海表温度和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对2003年夏季广东沿海上升流的范围、强度、持续时间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 【目的】研究广东沿岸夏季上升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沿岸区域气候的影响。【方法】采用Sobel梯度算法,综合MODIS海表温度和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对2003年夏季广东沿海上升流的范围、强度、持续时间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广东沿岸海域存在明显的上升流现象,整体呈现强弱强的特征,在7月初出现具有明显上升流特征的低温表层水,至7月底低温水活动减弱至最低,于8月初又存在一个增强的过程;同时,上升流并非始终稳定存在。【结论】对比海表温度数据和风场资料可以发现,上升流的强度、持续时间等与风场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风场是上升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此外,沿岸水团的分布也是影响广东沿岸上升流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上升流 卫星遥感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海海冰周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关联因素 被引量:30
10
作者 赵进平 朱大勇 史久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利用1999年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各种卫星遥感综合分析数据对楚科奇海海冰周年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将全年的海冰变化过程分成密集冰封期、东岸融化期、单湾结构期、双湾结构期、三湾结构期、全线北撤期、南进封闭期、全面冻结期8个阶段... 利用1999年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各种卫星遥感综合分析数据对楚科奇海海冰周年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将全年的海冰变化过程分成密集冰封期、东岸融化期、单湾结构期、双湾结构期、三湾结构期、全线北撤期、南进封闭期、全面冻结期8个阶段。海冰冻结期仅2个月,海冰融化期持续4~5个月,说明融冰过程的吸热是个漫长的过程。太平洋与北冰洋海面高度差形成的正压压强梯度力是白令海水进入北冰洋的主要动力,白令海水进入冰下形成的暖水海冰边缘区是海冰融化的重要机制。白令海水在楚科奇海扩散过程受到海底地形产生的Taylor柱效应的显著影响,使其产生绕过浅滩,沿海谷流动,在海谷的方向上输送更多的水体和热量的现象,形成海冰融化的湾状结构。楚科奇海的局地风场也是海冰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局地风场在冬季阻碍白令海水的入流,而在夏季促进白令海水的入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海冰 周年变化 卫星遥感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
11
《海洋与渔业》 2020年第3期8-9,共2页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组织研发的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随时随地获取全球任何海域每天的海面风场信息,足不出户就能查询海域台风或气旋分布情况及近5天的变化过程。据...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组织研发的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随时随地获取全球任何海域每天的海面风场信息,足不出户就能查询海域台风或气旋分布情况及近5天的变化过程。据悉,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可快速获取与展示中法海洋卫星、海洋二号卫星及Metop-A/B卫星单颗卫星海面风场产品以及多颗卫星融合的海面风场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卫星 海洋二号卫星 海面 微信小程序 卫星遥感 自然资源部 海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