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下连作对黄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李杨 宋立群 +4 位作者 敖静 刘晓辉 高晓梅 孙玉禄 朱巍巍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5,共11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下设施黄瓜连作不同年限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秸秆还田下连作土壤修复的微生物学机理,以玉米秸秆还田下设施黄瓜连作1、3、5、10和15年的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定量PCR技术解析土壤... 为研究秸秆还田下设施黄瓜连作不同年限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秸秆还田下连作土壤修复的微生物学机理,以玉米秸秆还田下设施黄瓜连作1、3、5、10和15年的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定量PCR技术解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和潜在功能的变化特征,分析其变化规律。秸秆还田下连作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铵态氮含量降低,土壤pH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电导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升高。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的基因拷贝数为2.98×10^(9)~7.81×10^(9)个/g,秸秆还田下连作提高了土壤细菌的丰度。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4个菌门相对丰度稳定在75%以上,随着连作年限延长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有所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有所减少。多样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下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无显著变化(P>0.05)。主坐标分析显示,连作可以影响细菌群落结构,不同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均差异极显著(P<0.01)。FAPROTAX功能预测显示,化能异养型和好氧化能异养型为主要类型。共现网络分析中,秸秆还田下连作提升了属水平网络的复杂度和稳定性。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全磷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F=3.5,P=0.002),解释了21.3%的群落变化,贡献率依次为全磷>铵态氮>有效磷>pH>速效钾>电导率>全氮>有机质;细菌群落对脲酶的影响最显著(F=4.6,P=0.002),解释了26.3%的群落变化,对各酶活的影响顺序为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因此,秸秆还田对稳定连作土壤细菌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及在缓解设施作物连作障碍中的有益效果,土壤全磷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效环境因子,细菌群落的改变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连作 细菌群落多样性 功能预测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盘和双线圈复合型电磁斥力机构运动特性分析
2
作者 赵智忠 李天 +1 位作者 陈海 刘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574-4582,共9页
为了满足高压直流断路器对其操动机构快速性驱动的要求,针对40.5 kV真空断路器设计了一种具有较高分合闸速度并适用于快速开断的新型电磁斥力机构,其由线盘式和双线圈式机构串联而成。首先,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电磁场仿真模拟,通过对机... 为了满足高压直流断路器对其操动机构快速性驱动的要求,针对40.5 kV真空断路器设计了一种具有较高分合闸速度并适用于快速开断的新型电磁斥力机构,其由线盘式和双线圈式机构串联而成。首先,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电磁场仿真模拟,通过对机构的电磁斥力、位移/时间特性和速度/时间特性分析,初步验证了其可行性;然后,采用单一变量法对其运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各参数对运动特性影响的规律,确定了优化参数;最后,为了减小快速电磁斥力机构的分闸弹跳,设计了电磁缓冲器,分析了缓冲电流投入时间和缓冲驱动电路参数对缓冲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型电磁斥力机构结合了线盘式机构的快速响应和双线圈式机构的较高驱动效率的优点,其响应时间短、运动速度大、全行程时间短,满足快速开断的需求,在驱动电路电容3 500μF、电压1 200 V,缓冲电路电容3 500μF、电压1 300 V的参数条件下,设计的电磁斥力机构全行程时间仅有2.18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断路器 电磁斥力机构 快速开断 运动特性 参数优化 电磁缓冲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回风与进风重力热管系统关键参数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3
作者 翟宇 赵旭 董志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6,共8页
矿井回风取热与进风加热重力热管热交换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热管结构参数的设计基本相同,导致矿井回风余热利用效率低且无法满足进风温度的设计要求。为解决该系统及热管组件关键参数设计缺乏针对性的理论支持的技术难题,基于重力式热管系... 矿井回风取热与进风加热重力热管热交换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热管结构参数的设计基本相同,导致矿井回风余热利用效率低且无法满足进风温度的设计要求。为解决该系统及热管组件关键参数设计缺乏针对性的理论支持的技术难题,基于重力式热管系统热交换模型,提出了一种矿井回风与进风重力热管系统关键参数设计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于银川某矿,并与其他三个典型重力热管煤矿的热交换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矿重力热管热交换系统将进风温度从-31.5℃提升至4.1℃,满足了煤矿安全规程中进风温度≥2℃的要求,相较其他项目改善效果更为明显,这些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回风取热 矿井进风加热 重力热管 设计计算方法 热交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其节肥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熙明 袁静超 +5 位作者 梁尧 刘剑钊 任军 高强 冯国忠 蔡红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11,共8页
本研究通过在黑土区设置还田方式和还田量双因素秸秆腐解模拟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影响下秸秆腐解特征与养分释放动态,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地点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典型黑土区,设置尼龙网袋法模拟覆盖(Straw mulch... 本研究通过在黑土区设置还田方式和还田量双因素秸秆腐解模拟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影响下秸秆腐解特征与养分释放动态,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地点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典型黑土区,设置尼龙网袋法模拟覆盖(Straw mulching)和深翻(Straw burying)2种还田方式和半量还田(50%,R1)、减量还田(75%,R2)、全量还田(100%,R3)3种还田量互作处理,于2021—2022年动态采集网袋秸秆样品分析其腐解特征与养分释放动态,估算不同还田模式下秸秆节肥潜力。结果表明,在黑土区,深翻还田和减量还田结合下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程度最高,腐解率达到87.7%,碳、氮、磷、钾释放率达到67.5%、78.3%、82.4%和97.2%。与覆盖还田相比,深翻还田秸秆腐解率平均增加15.0个百分点,秸秆碳、氮、磷、钾释放率平均增加16.7、18.0、15.4个和1.5个百分点。不同还田量处理中减量还田对秸秆腐解和碳、氮、磷的释放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秸秆钾的释放影响不显著。深翻还田和全量还田秸秆养分累积释放量最高,秸秆碳、氮、磷、钾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500.1、54.9、5.7 kg·hm^(-2)和121.2 kg·hm^(-2)。还田秸秆对氮肥和钾肥的替代潜力较高,对磷肥的替代潜力较低。研究表明,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科学配置秸秆资源、结合作物养分需求合理施肥,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实现绿色生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田方式 还田量 腐解特征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素质返乡农民培育的多维特征考量
5
作者 叶玲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279-282,共4页
总结了高素质返乡农民的常见类型,深入剖析了高素质返乡农民的三重资本。为了更好地开展针对高素质返乡农民的培育,提出从素质特征、情怀特征、进程特征、时代特征、最终目的等方面进行多维特征考量,以期对高素质返乡农民的培育工作有... 总结了高素质返乡农民的常见类型,深入剖析了高素质返乡农民的三重资本。为了更好地开展针对高素质返乡农民的培育,提出从素质特征、情怀特征、进程特征、时代特征、最终目的等方面进行多维特征考量,以期对高素质返乡农民的培育工作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素质返乡农民 培育 多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及生态位分析
6
作者 南正正 艾宁 +4 位作者 闫慧玲 赖善梅 王思艺 苑彩霞 刘长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9-251,共13页
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典型植被群落(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刺槐林、小叶杨林及农田)为研究样地,于2022年8—11月在每... 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典型植被群落(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刺槐林、小叶杨林及农田)为研究样地,于2022年8—11月在每个样地采用陷阱法进行地表蜘蛛采集,并对采集的蜘蛛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1)共采集到地表蜘蛛标本2463头,隶属18科36属49种,其中13个为主要物种。退耕还林对地表蜘蛛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而对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地表蜘蛛群落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杏林和农田,均匀度指数为0.82;均匀度指数最低的是小叶杨林,均匀度指数为0.49。地表蜘蛛群落优势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杏林,优势度指数为7.38;优势度指数最低的是小叶杨林,优势度指数为2.13。研究区绝大多数植被间Jaccard相似性指数介于0.4—0.5之间,地表蜘蛛群落组成整体呈现中等不相似。(2)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鞍形花蟹蛛,生态位宽度为5.30;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申氏豹蛛,生态位宽度为1.54。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重叠值分布范围为[0.06,1],生态位高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3.08%,中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8.21%,低度重叠占总对数的48.72%。研究区13个主要地表蜘蛛生态响应速率之和为负值,表明主要地表蜘蛛处于衰退阶段。(3)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草本盖度、枯落物厚度、速效钾、电导率、有机质是影响主要地表蜘蛛分布与生态位特征的关键驱动因子。因此,本研究表明,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当地地表蜘蛛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退耕还林区主要地表蜘蛛之间以及主要物种与环境之间尚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区 地表蜘蛛 群落结构 生态位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地膜在大棚黄瓜栽培中的应用潜力
7
作者 胡志杰 樊金斗 +6 位作者 王燕慧 王星龍 宋梦圆 田永强 李欣 陈之群 高丽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17,共7页
果菜类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逐渐被生产者接受,但还田前的地膜清除仍然费工费时。为明确生物降解地膜在大棚黄瓜栽培中的应用潜力及与秸秆同步还田的可行性,设置普通地膜(PE膜,厚度0.01 mm,CK)和生物降解地膜(PBAT+专用防老化助剂1,厚度... 果菜类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逐渐被生产者接受,但还田前的地膜清除仍然费工费时。为明确生物降解地膜在大棚黄瓜栽培中的应用潜力及与秸秆同步还田的可行性,设置普通地膜(PE膜,厚度0.01 mm,CK)和生物降解地膜(PBAT+专用防老化助剂1,厚度0.01 mm,TR1;PBAT+专用防老化助剂2,厚度0.01 mm,TR2;PBAT-PLA,厚度0.01 mm,TR3;PBAT-PLA,厚度0.006 mm,TR4)5个处理,并在生产结束后通过填埋试验研究了地膜单独还田及与秸秆同步还田的降解效果,探究生物降解地膜在前期的增温保墒、后期降解特性及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生物降解地膜在黄瓜栽培前期的增温保墒效果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均对黄瓜产量无显著影响,而PBAT+专用防老化助剂1生物降解地膜显著提高了黄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栽培时间延长,4种生物降解地膜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并且进入土壤后仍能继续降解,与黄瓜秸秆同步还田进一步加速了地膜的降解速度。因此,在大棚黄瓜栽培中,覆盖厚度0.01 mm的生物降解地膜可以获得与普通PE地膜相当的效果,随黄瓜秸秆进入土壤后降解效果良好,与黄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结合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秸秆原位还田 降解特性 黄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山东强降水重现期分析
8
作者 刘思宇 车军辉 +1 位作者 董旭光 吕游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6-1017,共12页
利用1966—2023年山东12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山东强降水频率变化特征,通过不同边缘分布函数拟合降水持续时长和降水量,并基于Copula函数分析不同持续时长强降水重现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强降水事件的降水持续时长... 利用1966—2023年山东12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山东强降水频率变化特征,通过不同边缘分布函数拟合降水持续时长和降水量,并基于Copula函数分析不同持续时长强降水重现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强降水事件的降水持续时长和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采用广义极值和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可以较好地拟合降水持续时长和降水量,Gumbel Copula和Clayton Copula函数较适合刻画山东短时强降水二元变量的依存结构,但针对降水持续时长在8h以上的情景,更适合采用Clayton Copula函数;由日降水量估算的重现期可能会严重低估短时强降水的致灾危险性,短时强降水事件在相同的承灾条件下,降水持续时长越短,联合重现期越长;通过Copula函数估算的联合重现期,随着时长的增大,联合重现期的高值由鲁东和鲁南等区域逐渐缩小至鲁东区域,特别是60年一遇强降水在鲁东和鲁南等地区致灾危险性较高。该方法可以更科学地描述不同情景强降水致灾危险性,特别是描述短时强降水情景下的致灾特征,可以为山东防灾减灾规划及其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ula联合分布 强降水 频率特征 重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博文 高放 +2 位作者 颜鹏 陈硕桐 宓文海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4-180,共7页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宝贵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将其还田是资源化利用的一种主要途径。本研究围绕秸秆还田这一主题,从秸秆腐解特征、土壤团聚体及碳库、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机碳矿化4个方面,重点阐述了不同秸秆还田技术对农田土壤固碳及生...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宝贵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将其还田是资源化利用的一种主要途径。本研究围绕秸秆还田这一主题,从秸秆腐解特征、土壤团聚体及碳库、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机碳矿化4个方面,重点阐述了不同秸秆还田技术对农田土壤固碳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秸秆还田未来研究方向及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办法:应根据不同作物种植制度、气候和土壤条件,采取针对性的还田措施,以进一步实现秸秆还田培肥增效和农田土壤固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腐解特征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群落 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稻田退耕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王琦璇 杨继松 +4 位作者 卢国伟 孙丹丹 王志康 周迪 邵秋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6-1055,共10页
为探究稻田退耕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退耕2 a(TG2a)和退耕15 a(TG15a)土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前稻田(DT)、未开垦自然湿地(ZR)为对照组,对稻田退耕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 为探究稻田退耕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退耕2 a(TG2a)和退耕15 a(TG15a)土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前稻田(DT)、未开垦自然湿地(ZR)为对照组,对稻田退耕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揭示关键作用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均值变化在1.30~3.86、0.30~1.03 g·kg^(-1)和0.39~0.72 g·kg^(-1)之间;TG2a土壤碳、氮、磷含量较DT明显下降,而TG15a土壤较TG2a明显上升。相应土壤C∶N、C∶P和N∶P均值变化在4.31~5.81、8.23~17.56和1.56~4.10之间,稻田退耕后C∶N变化趋势因土壤层次而异,而C∶P和N∶P则整体升高。研究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和黏粒含量是影响退耕土壤TOC、TN、T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退耕还湿 稻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中部地区年最大日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极值重现期估算
11
作者 张俊红 郭俊瑞 +2 位作者 邵清军 杨博成 郭凯忠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2-602,共11页
基于1961—2023年甘肃22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及年最大日降水量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方法将异常空间划分为Ⅰ区、Ⅱ区和Ⅲ区,分... 基于1961—2023年甘肃22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及年最大日降水量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方法将异常空间划分为Ⅰ区、Ⅱ区和Ⅲ区,分析年最大日降水量时空特征;再采用Gumbel函数估算年最大日降水量极值不同重现期。结果表明:1)甘肃中部地区年最大日降水量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分布形势,实测极值最大中心出现在Ⅲ区,最小中心出现在Ⅰ区;2)年际变化不明显,但21世纪以来呈南北反位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季节变化极值最大出现在夏季,秋季次之、春季最小,Ⅰ区和Ⅱ区月际变化极值最大出现在7月,Ⅲ区极值最大出现在8月;3)Ⅰ区和Ⅱ区年最大日降水量变化存在25~30 a长周期、Ⅲ区存在15~20 a长周期。另外,Ⅰ区和Ⅱ区年最大日降水量存在8 a左右短周期、Ⅲ区存在5 a左右的短周期。Gumbel函数分布较好地拟合了100 a一遇、50 a一遇、30 a一遇的年最大日降水量极值,与年降水量、年最大日降水量及实测极值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并且极值最大中心和最小中心估值基本吻合,估值通过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日降水量 时空变化特征 极值重现期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期服役港口工程结构的极值波高研究
12
作者 王兴超 古李田 贡金鑫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4,共9页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波浪极值高度非平稳性是超长期服役沿海港口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收集了中国南方某海域的波浪数据,将极值波高视作非平稳随机过程,分析得到年最大有效波高的概率分布和设计使用年限内有效波高的概率分...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波浪极值高度非平稳性是超长期服役沿海港口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收集了中国南方某海域的波浪数据,将极值波高视作非平稳随机过程,分析得到年最大有效波高的概率分布和设计使用年限内有效波高的概率分布;确定了不同重现期的波浪高度特征值;得到了设计使用年限内最大波高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有效波高年最大值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其截口分布为极值I型分布;现行港工设计规范采用的按平稳过程考虑的重现期50年的有效波高特征值为基准,按非平稳随机过程考虑时重现期为50、100、150和200年的有效波高特征值调整系数分别为1.03、1.14、1.22和1.28;不同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最大波高近似服从极值I型分布。该结果可为更新设计规范、优化风险评估及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工程 波高 非平稳过程 概率分布 特征值 重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接地回流动态特性分析及接地电阻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
13
作者 肖嵩 张予慧 +3 位作者 王梓靖 郭裕钧 申仪想 吴广宁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6-64,共9页
随着高速列车运营速度的不断提升,愈加频繁的过分相操作使得车载设备遭受高频次的过电压、过电流冲击。列车通过轮-轨接地系统将牵引电流泄放至钢轨,牵引电流通过钢轨、回流线等返回牵引变电所。车、轨接地电阻不良匹配会导致接地电流... 随着高速列车运营速度的不断提升,愈加频繁的过分相操作使得车载设备遭受高频次的过电压、过电流冲击。列车通过轮-轨接地系统将牵引电流泄放至钢轨,牵引电流通过钢轨、回流线等返回牵引变电所。车、轨接地电阻不良匹配会导致接地电流和过电压泄放受阻,影响牵引供电系统稳定运行。考虑列车移动时接地系统阻抗瞬变导致的回流路径、幅值变化,构建“所-网-车-轨”动态耦合回流模型,解析接地电流动态变化规律及车体过电压分布特性;为实现车体接地电流、过电压综合抑制,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接地电阻集合进行寻优;根据不同抑制需求场景,提出列车接地系统3种优化方案,为提升高速列车接地系统的综合性能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电流 车体过电压抑制 “所-网-车-轨”动态耦合回流模型 回流动态变化特性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剂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张一迪 叶君 +8 位作者 段思彤 张向前 赵子豪 肖洒 王伟妮 李娟 邢俊 王宏伟 张德健 《北方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目的】明确沿黄灌区南岸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生物菌剂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品种利禾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用芽孢杆菌+醋酸菌(A)、芽孢杆菌+酵素菌+放线菌(B)、枯草芽孢杆菌+地衣(C)3类生物菌剂和不施用生... 【目的】明确沿黄灌区南岸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生物菌剂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品种利禾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用芽孢杆菌+醋酸菌(A)、芽孢杆菌+酵素菌+放线菌(B)、枯草芽孢杆菌+地衣(C)3类生物菌剂和不施用生物菌剂(CK)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响应曲线、光合特性日变化动态及产量。【结果】各处理的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曲线,且达到峰值的时间相同(10:00和14:00),植株蒸腾速率达到峰值的时间为10:00和13:00,峰值大小有一定的差异,各处理玉米穗位叶的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呈“V”字形趋势。不同处理的光响应曲线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B处理模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为32.90μmol/(m^(2)·s),较CK、A处理、C处理分别高出12.29%、6.44%、18.01%。施用B处理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4 299.59 kg/hm^(2),较其他处理高2.00%~9.01%。【结论】芽孢杆菌+酵素菌+放线菌结合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提高玉米产量,更适宜在沿黄灌区南岸农田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菌剂 玉米 光合特性 日变化 光响应曲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特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水肥互作调控
15
作者 王超瑞 周宇琨 +4 位作者 温雅 张瑛 法晓彤 肖治林 张耗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5,共11页
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保证粮食生产力和促进土壤良性循环有积极影响,同时,秸秆还田会改变稻田土壤特性进而改变... 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保证粮食生产力和促进土壤良性循环有积极影响,同时,秸秆还田会改变稻田土壤特性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组成和活性,最终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本文综述了秸秆翻耕还田、免耕覆盖还田和炭化还田等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特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总结了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配套水肥栽培调控措施,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讨论了未来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特性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及小麦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李梦娟 晏宇航 +3 位作者 李慕嵘 史丽丽 KEM SENOU PAVEL DARYL 王小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33-41,55,共10页
为了探寻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田合理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NSR;秸秆半量还田,HSR;秸秆全量还田,TSR)和4个施氮量处理(N0,0;N1,90 kg/... 为了探寻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田合理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NSR;秸秆半量还田,HSR;秸秆全量还田,TSR)和4个施氮量处理(N0,0;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研究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小麦群体光合指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SR和TSR配施氮肥N2、N3能有效提高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HSR配施氮肥N2、N3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HSR配施N3能提高越冬期土壤硝态氮含量,TSR配施N2、N3能提高开花期至成熟期0~1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HSR+N3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孕穗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使其有较高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秸秆还田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而施氮量增加则提高花前干物质积累比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HSR+N3处理的产量最高。综上,在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秸秆半量还田配施180~270 kg/hm^(2)氮肥能最大程度实现增产,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生长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秦永梅 张鲲 +3 位作者 刘敏 韩凤英 刘瑞杰 郝树芹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63,共9页
为探究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旋耕秸秆不还田(CK)、旋耕秸秆粉碎还田(RTS)、旋耕秸秆生物炭还田(RTB)、深翻秸秆粉碎还田(DPS)、深翻秸秆生物炭还田(DPB)5种耕作与秸... 为探究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旋耕秸秆不还田(CK)、旋耕秸秆粉碎还田(RTS)、旋耕秸秆生物炭还田(RTB)、深翻秸秆粉碎还田(DPS)、深翻秸秆生物炭还田(DPB)5种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含量、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处理均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玉米产量。其中,RTB、DPB处理0.25~1 mm粒径团聚体比例较CK分别显著提高5.44%、6.16%,DPB、DPS处理1~2 mm粒径团聚体比例分别显著提高9.59%、7.74%,DPB处理>2 mm粒径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5.48%;DPS、DPB处理土壤团聚体R>0.25值较CK分别显著增加5.25%、5.35%,RTB、DPB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分别显著增加6.67%、11.11%;RTB、DPB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8.34%、7.75%、9.48%和10.06%、5.33%、6.32%;DPB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较CK显著提高;不同处理玉米产量表现为DPB>RTB>DPS>RTS>CK(2023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玉米产量与土壤孔隙度、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玉米产量受土壤结构及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综上可知,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处理均能够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深翻秸秆生物炭还田(DPB)处理表现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秸秆还田 生物炭 土壤理化特性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油孔开度对掘进机动臂节能系统动态性能影响
18
作者 吴琰杰 李晓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5-158,162,共5页
设计了一种易于实现的掘进机动臂节能系统,并给出了工作原理。利用AMESim构建了再生系统的仿真模型,测试了流量再生单向阀引起的动臂油缸压力流量变化,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单向阀开启与回油压力,并对动臂油缸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设计了一种易于实现的掘进机动臂节能系统,并给出了工作原理。利用AMESim构建了再生系统的仿真模型,测试了流量再生单向阀引起的动臂油缸压力流量变化,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单向阀开启与回油压力,并对动臂油缸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没有设置节能系统的动臂油缸活塞达到了0.17m/s的再生速度。设置节能系统的动臂油缸活塞进行伸出时能够达到的最快速度为0.33m/s。小腔压力可以发挥油液补充的效果,大腔形成背压作用,避免下降阶段出现冲击振动的情况。逐渐增加回油孔截面积后,动臂油缸活塞速度下降,再生阀流量也降低并最终变为0。回油孔截面积提高到某一临界值后,关闭流量再生阀也不再发挥作用。该节能系统能够满足掘进机的常规控制器调控要求,易于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系统 动臂 AMESIM 动态特性 回油孔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变压器超高速灵敏差速断保护原理
19
作者 杨国生 杜丁香 +5 位作者 戴飞扬 柳焕章 曹虹 程琪 张坤俊 张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08-3319,I0003,共13页
电力变压器发生严重内部故障时可能出现爆炸、燃烧等严重后果,而现有变压器保护速动性较难适应抑制燃爆事故的需要。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超高速灵敏的变压器差速断原理,利用故障后采样值时域特征,设计采样值变化量一点启动法及变化... 电力变压器发生严重内部故障时可能出现爆炸、燃烧等严重后果,而现有变压器保护速动性较难适应抑制燃爆事故的需要。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超高速灵敏的变压器差速断原理,利用故障后采样值时域特征,设计采样值变化量一点启动法及变化量绝对值积分方法:前者基于铁磁饱和时差特性,利用电压、电流采样值变化时刻存在时差特性,可在启动瞬间实现涌流识别及闭锁;后者实现了超高灵敏度启动及故障动作,动作时间提升至3 ms内,且在轻微故障条件下仍有较高灵敏度。基于硬件在环的物理动模平台搭建换流变压器仿真测试系统,对该保护新原理在不同故障场景下的动作情况进行仿真,验证其可行性与优越性。可知,该保护原理可显著提高变压器差速断保护动作速度,有效降低燃爆事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差速断保护 励磁涌流 相差平方和法 采样值特征 浮动门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回风余热直热式换热器传热特性及应用研究
20
作者 季现亮 王玉强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132,共7页
在矿井进回风直热式换热器热交换系统设计过程中,由于不同工况下直热式换热器结构参数设计基本一致,导致矿井回风余热利用效率低下,且无法满足进风温度的设计要求。为解决该系统及关键参数设计缺乏针对性理论支持的问题,建立了矿井进回... 在矿井进回风直热式换热器热交换系统设计过程中,由于不同工况下直热式换热器结构参数设计基本一致,导致矿井回风余热利用效率低下,且无法满足进风温度的设计要求。为解决该系统及关键参数设计缺乏针对性理论支持的问题,建立了矿井进回风直热式换热器热交换系统传热模型,并对典型应用案例进行了测试研究。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了适用于回风直热式换热器努塞尔系数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直热式换热器结构参数,并分析了系统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该传热模型的计算误差均在8%以内。通过探究不同参数对直热式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在一定工况下管外直径的合理取值范围,可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回风 表面传热系数 直热式换热器 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