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尺度对流系统:从年际年代际变率到气候响应
1
作者 聂绩 林中曦 +7 位作者 李普曦 杨邱 丁天 宋丰飞 孟智勇 孙建华 李建 赵传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85,共16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水资源、暴雨及洪涝灾害产生重大影响。MCS的研究对于提升天气预报精确度等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极端天气等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系统回顾了中国学者在MCS的变率和气候响应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MCS进行观测试验以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对MCS的统计分析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从单一案例和短期统计分析,发展到对多区域、长时间尺度的精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气象工作者对MCS的时、空变率进行了大量分析,并将MCS的发生、发展与背景条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关于MCS长期变异性统计分析和机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不同区域MCS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变率的贡献,以及气候长期变率对MCS的调控机制两方面回顾了MCS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相关研究。对于全球变暖背景下MCS的响应这一热点和前沿问题,回顾了气候变化对MCS频率和强度的影响的观测和机理研究,并探讨了气溶胶排放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MCS的影响。最后,对MC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年际变率 年代际变率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2
作者 肖红茹 周春花 +2 位作者 龙柯吉 谌芸 但玻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84,共16页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文章利用高空、地面观测、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8.10-13”“8.14-18”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最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是盆地典型的“东高西低”型暴雨,都出现了极端降水。“8.10-13”暴雨小时雨强超历史极值,“8.14-18”暴雨小时雨强与历史统计值相当。“8.10-13”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暖区强降水,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成熟—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回波质心低,强度超过55 dBz;“8.14-18”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混合性降水,由两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α-MCS)发生—发展—合并—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低质心回波强度达50 dBz。“8.10-13”暴雨喇叭口地形绕流和迎风坡抬升作用及陡峭地形过渡区温度高梯度带触发对流,配合低层较强暖平流,高层弱冷平流,对流维持;“8.14-18”暴雨对流层低层冷暖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和暖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触发了对流,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切变使得降水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MCC MCS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期不同生命史对流系统及其环流背景特征分析
3
作者 刘瑞 朱佩君 张红蕾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0-418,共9页
基于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路径追踪数据集,根据生命史长短进行分类,对浙江省及周边区域1998—2007年梅雨期对流系统(convective system,CS)进行特征统计和环境要素场合成分析。研究发现,在起源于研究区域的CS中70%以上依然影响该... 基于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路径追踪数据集,根据生命史长短进行分类,对浙江省及周边区域1998—2007年梅雨期对流系统(convective system,CS)进行特征统计和环境要素场合成分析。研究发现,在起源于研究区域的CS中70%以上依然影响该区域。短生命史CS初始时刻日变化明显,而长生命史CS相对偏强。CS形态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受盛行环境风影响。根据合成的水汽条件、热力和动力特征,发现长、短生命史CS的水汽输送路径较一致,主要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其中长生命史CS的水汽条件相对有利;短生命史CS的环境热力不稳定条件相对突出,且局地特征明显;长生命史CS的动力特征更显著,对流层低层气旋式切变配合高空急流带来的强辐散中心,以及明显的垂直风切变共同促使CS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期 对流系统 长-短生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对流灾害下计及移动储能预布局的电力系统弹性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哲 王建 +2 位作者 刘善峰 王德琳 王津宇 《电工电能新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共11页
针对极端灾害下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与弹性提升的需求,论文提出了计及移动储能预布局的电力系统弹性评估方法。首先,以强对流气象预报信息为输入,构建了电网设备故障概率预测模型和气象条件相依的分布式电源出力模型,用于评估系统时变... 针对极端灾害下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与弹性提升的需求,论文提出了计及移动储能预布局的电力系统弹性评估方法。首先,以强对流气象预报信息为输入,构建了电网设备故障概率预测模型和气象条件相依的分布式电源出力模型,用于评估系统时变风险水平。其次,以移动储能的数量、运输成本和负荷削减成本最小为目标,考虑移动储能资源、时空调度、路径规划及网络潮流约束,提出了移动储能灾前预布局方案。然后,以系统功能曲线缺失面积、持续供电的负荷水平和失负荷速率为弹性指标,评估电力系统的弹性水平。最后,针对某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在改进的IEEE 30节点系统中,对所提方法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不采用移动储能预布局方案的情况,可将总成本降低78.05%,提升了电力系统的弹性,可为强对流灾害下电力系统制定应急预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电力系统 运行风险 弹性 移动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地形触发的东移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下游降水的典型个例
5
作者 杨如意 张元春 +2 位作者 孙建华 慕建利 于廷照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7-784,共18页
本文针对发生在2016年6月29日至7月1日的一次典型二级地形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东移与高原东移对流合并影响下游对流系统个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本次过程导致长江中游至江淮流域地区出现了一次范围较大的强... 本文针对发生在2016年6月29日至7月1日的一次典型二级地形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东移与高原东移对流合并影响下游对流系统个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本次过程导致长江中游至江淮流域地区出现了一次范围较大的强降水过程。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清楚地再现了二级地形对流东移与高原东移对流合并发展影响下游对流系统的发展过程,较好地刻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此次对流发展过程主要经历形成、移出、合并和减弱阶段。在形成阶段,由于西南低涡东北的气旋式扰动,二级地形MCS于夜间在西部山地地区形成,至次日凌晨东移到二级地形东部边界并且增强发展。发展加强后的二级地形MCS逐渐移出地形之后下游已有零散对流(高原东部对流东移至二级地形东部所致)在午后逐渐组织起来,受到夜间增强的低空急流影响,与二级地形东移对流合并发展。合并后的MCS东移并发展,推动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低层辐合增强,对流层低层诱发中尺度涡旋,涡旋和对流共同发展,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地形 东移中尺度对流系统 影响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摩羯(2018)影响山东的外围螺旋雨带成因研究
6
作者 盛春岩 范苏丹 +2 位作者 曲巧娜 刘诗军 朱文刚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2-693,共22页
2018年第14号台风“摩羯”8月14日北上影响山东期间,在台风东南侧鲁中以东地区出现了台风外围螺旋雨带,导致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基于雷达、逐小时降水量、地面、探空、飞机报资料,并利用美国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 2018年第14号台风“摩羯”8月14日北上影响山东期间,在台风东南侧鲁中以东地区出现了台风外围螺旋雨带,导致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基于雷达、逐小时降水量、地面、探空、飞机报资料,并利用美国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数值试验,对螺旋雨带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围螺旋雨带是由多条线状对流系统合并发展而成。台风外围螺旋雨带表现出较明显的前导层状(LS)降水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特征,即线状MCS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对流为后向发展,且存在多次较强线状MCS由侧面并入线状MCS的过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线状对流系统成熟阶段。强降水水汽主要来自850 hPa以下台风周边的近地层大气。对流发生前,山东上空中低层受高温高湿热力不稳定大气控制,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有利于对流系统发展。随着台风缓慢北上,500 hPa高空有冷空气向下侵入,在台风东南侧鲁中地区900 hPa以下出现西南风和偏南风、以及偏南风和东南风气流的局地辐合,辐合动力抬升触发不稳定大气能量释放,激发出多条局地线状对流系统。对流系统沿引导气流向北发展,西侧对流系统向北发展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并与前部线状对流系统多次合并加强,逐渐形成细长的外围螺旋雨带。对流发生过程中上升气流明显强于下沉气流,在成熟阶段对流系统的前方低层出现干冷下沉气流,600 hPa以上高度的对流区随高空引导气流快速东移,对流系统迅速减弱。同化AMDAR飞机报资料可以改进WRF模式台风路径和风场预报,准确预报出对流系统的动力触发机制,从而准确预报出台风外围螺旋中尺度雨带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摩羯” 外围螺旋雨带 短时强降水 WRF数值试验 线状M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MS电热驱动器多场耦合模型及温度特性
7
作者 谢海鹏 曹云 +3 位作者 孔啸宇 朱恒伯 陈旺生 席占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50,共9页
为研究微小尺度下MEMS电热驱动器的温度特性,考虑空气对驱动器动态热平衡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气对流传热的电-热-流-固多场耦合模型。根据能量守恒方程以及气体对流换热和热传导等理论,建立MEMS电热驱动器的电-热-流-固多场耦合模型... 为研究微小尺度下MEMS电热驱动器的温度特性,考虑空气对驱动器动态热平衡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气对流传热的电-热-流-固多场耦合模型。根据能量守恒方程以及气体对流换热和热传导等理论,建立MEMS电热驱动器的电-热-流-固多场耦合模型,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搭建MEMS电热驱动器温度特性试验平台,将恒定电压激励下的驱动器温度响应试验结果与电-热-流-固多场耦合模型以及传统传热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恒定对流换热系数及经验公式的模型,采用电-热-流-固多场耦合模型得到的结果准确性更高,稳态温度分布误差在0.8%~7.6%之间;驱动器各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布不均匀;对流换热系数在上表面、下表面及竖直壁面分别呈现先下降后上升、上升以及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3个特征面上对流换热系数几乎同时达到稳态,此时驱动器温度也达到稳态。基于空气对流换热不均匀特性,所获得的电热驱动器温度特性为MEMS电热驱动器在微机电系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驱动器 温度特性 对流换热 电-热-流-固 微机电系统(M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汕尾市前汛期极端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类型分析
8
作者 刘嘉劲 伍志方 +3 位作者 曾智琳 蔡景就 张如清 潘诗娴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8,共14页
利用2013—2022年天气雷达、站点观测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提炼出造成广东汕尾前汛期极端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组织形态的类型,并分析其与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汕尾前汛期极端强降水的MCS可分为4类:尾随层状降水(TS... 利用2013—2022年天气雷达、站点观测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提炼出造成广东汕尾前汛期极端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组织形态的类型,并分析其与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汕尾前汛期极端强降水的MCS可分为4类:尾随层状降水(TS)、准静止后向建立(BB)、断裂线状(BL)和非线状(NL),且存在不同类型MCS先后演变的情况。(2)BB和BL均移动缓慢,其中BB具有后向传播特征,BL为断裂的线状回波;TS则具有一定的移速,强对流回波带位于系统移动方向前方。(3)MCS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触发于广东惠州至海丰沿海,影响时间多始于夜间至清晨,下午至上半夜发展最旺盛,其中BB影响时间和成熟期最长。(4)整体而言,各类型MCS影响期间导致的平均小时雨量大值区集中在海丰中部,其中BL导致的小时雨强大值区范围最广。另外BB有4次出现中尺度涡旋特征,且通常能导致最大的短时雨强。(5)各类型MCS个例均为南支槽或弱波动东移影响,其中TS伴有切变线和锋面南压,BB和BL均出现在暖区暴雨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组织类型 分析归类 MCS 汕尾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磁场调控的黏弹性流体在双层系统中的热不稳定性
9
作者 刘威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5-905,共11页
在垂直磁场下,研究由下方加热的流体-多孔介质双层系统中Oldroyd-B流体的热对流流动问题,并分析Oldroyd-B流体的黏弹性性质对振荡不稳定性及其主导分支的影响.假设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由修正的Darcy定律控制,边界采用等热流条件.对控制方... 在垂直磁场下,研究由下方加热的流体-多孔介质双层系统中Oldroyd-B流体的热对流流动问题,并分析Oldroyd-B流体的黏弹性性质对振荡不稳定性及其主导分支的影响.假设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由修正的Darcy定律控制,边界采用等热流条件.对控制方程组进行线性稳定性分析,并采用Chebyshev配点法得到数值结果和不同参数下的中性曲线.结果表明,厚度比和Chandrasekhar数对对流稳定性的影响相反,并且厚度比增大可使中性曲线的双峰属性逐渐消失.此外,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大,振荡对流的起始时间将延迟,并且对流主导分支将从短波分支向长波分支转换,磁场强度对转换完成后的热对流稳定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对流 磁场 双层系统 黏弹性流体 Chebyshev配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的北京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微物理特征
10
作者 李双旭 陈羿辰 +3 位作者 高婕 任阳泽 王震 薛惠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8,共10页
利用北京房山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探空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地区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水成物种类识别和微物理特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0℃层以上的冰相水成物种类在这次MCS的不同阶段和不... 利用北京房山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探空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地区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水成物种类识别和微物理特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0℃层以上的冰相水成物种类在这次MCS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从发展到成熟再到消散阶段,组合反射率大于40dBZ的区域主要水成物是霰和雪,冰晶的比例较低,组合反射率在20~40dBZ之间的区域主要水成物是霰、雪和冰晶,这两个区域内霰的比例均随时间逐渐减少,雪和冰晶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增加。组合反射率小于20dBZ的区域霰的比例非常低,主要水成物是雪和冰晶,雪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减少,冰晶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增加。2)本次MCS中,20~40dBZ回波区域的面积对降水面积起主导作用。3)在对流刚发生时,卫星亮温观测对降水有较好的监测作用。应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MCS微物理特征有利于理解系统发生的微物理过程,可为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修正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雷达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冰相水成物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2年暖季四川及其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
11
作者 陈孟佳 李国平 李山山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7,共17页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对2010~2022年暖季(5~9月)四川及其周边地区(25°N~35°N,96°E~110°E)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MCSs)进行识别、追踪和分类。...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对2010~2022年暖季(5~9月)四川及其周边地区(25°N~35°N,96°E~110°E)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MCSs)进行识别、追踪和分类。重点关注了4类MCS(即MCC、PECS、MβCCS和MβECS)的时空分布、活动特征及其对局部降水(夜间/白天)的贡献,并探讨了有利于MCS生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主要结论如下:β中尺度圆形的对流系统在该地区暖季最为常见。MCS分布较为分散,川西高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南部是对流活动的活跃区,其中南部对流的夜发性显著。MCS的生成在7月最多,5月最少,而6月的对流发展最为旺盛。α中尺度圆形和β中尺度带状的MCS在成熟时具有更大的平均面积、更低的最低云顶温度和更长的生命史。4类MCS表现出发展慢、消亡快的特征,生成的峰值时段集中在午后17:00(北京时间,下同)至18:00。与MCS有关的降水占总降水量的25%以上,对夜间降水的贡献明显高于日间;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和反气旋性环流、对流层中低空浅槽、正相对涡度带和气旋性切变以及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为MCS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及其周边地区 中尺度对流系统 时空分布 降水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7月一次华北极端暴雨的多尺度特征
12
作者 柳龙生 刘璐 李英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5-663,共19页
利用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和日本气象厅GSMaP(Global Satellite Mapping of Precipitation)0.1°×0.1°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2023年7月华北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本次华北极端暴... 利用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和日本气象厅GSMaP(Global Satellite Mapping of Precipitation)0.1°×0.1°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2023年7月华北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本次华北极端暴雨是在孟加拉湾季风涡旋、台风“杜苏芮”残涡、台风“卡努”、高低空急流、阻塞高压和地形等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这种多尺度天气系统的配置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其中孟加拉湾季风和台风“卡努”为降水的持续发生提供了水汽输送通道,位于华北北侧的阻塞高压使得来自低纬度的水汽持续在太行山以东聚集,使“杜苏芮”残涡获得水汽并维持在太行山南麓,而“杜苏芮”残涡与其北侧的阻塞高压和东侧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水平位势梯度增大促进了低空急流的发展。在850 hPa低空急流与200 hPa高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下不断地有中尺度对流云团在太行山迎风坡生成,当华北地区地面风向与太行山地形近乎垂直时地形造成的强迫抬升运动更加显著,这也促进中尺度对流云团的进一步组织和发展,最终形成短时强降水。强降水发生的第一阶段大气层结在垂直方向上是对流稳定,但是加强的边界层低空急流促进了迎风坡气流发生倾斜上升运动,激发了条件性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烈降水;第二阶段的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暖区,大气层结表现为垂直对流不稳定,此阶段由地形动力强迫触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极端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形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高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W级飞轮电机转子中空轴内通流散热实验研究
13
作者 李博文 文贤馗 +3 位作者 范强 古庭赟 史正军 张晓寅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25-2931,共7页
针对真空环境下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电机转子的散热难题,本工作基于1.25 MW飞轮储能机组,提出了飞轮电机转子中空轴内通流散热方案,以降低转子温升。首先,基于热传导方程和对流传热方程建立了转子轴系温度场数学模型。理论计算表明,在无... 针对真空环境下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电机转子的散热难题,本工作基于1.25 MW飞轮储能机组,提出了飞轮电机转子中空轴内通流散热方案,以降低转子温升。首先,基于热传导方程和对流传热方程建立了转子轴系温度场数学模型。理论计算表明,在无冷却工况下,转子表面温度随运行时间呈线性增长;而采用轴内通流散热方案后,转子温度最终可稳定在一定值。为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了真空飞轮电机转子轴内通流散热实验台。实验结果表明,轴内通流散热方案能够有效抑制转子温升。进一步研究表明,增加导热油流量可增强散热效果,提升转速能有效控制转子温升,且加热功率与温升速率呈线性正相关。本工作可为高功率密度转子热管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工程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轮储能 电机转子 中空轴冷却 对流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流扩散系统的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的多分布正则化格子Boltzmann方法
14
作者 赵勇 葛懿萱 +2 位作者 陈鑫梦 陈震宇 汪垒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97-1610,共14页
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在环境科学、生物医学和流体力学等众多科学领域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展求解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的稳定高效数值模拟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为此,提出了一种求解不可压Navier-Stokes方... 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在环境科学、生物医学和流体力学等众多科学领域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展求解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的稳定高效数值模拟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为此,提出了一种求解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的多分布正则化格子Boltzmann(MDF-RLB)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将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转换为一个耦合的对流扩散系统,并针对该系统进行正则化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建模,即为系统中的每一个对流扩散方程(CDE)构造一个分布函数的演化方程.接着,通过Chapman-Enskog分析证明了该模型能够准确恢复基于对流扩散系统的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此外,本文推导了利用分布函数的零阶矩和一阶矩直接计算速度和压力,以及利用非平衡态分布函数的一阶矩来局部计算速度梯度、速度散度、应变率张量、切应力和涡度的公式.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基准解算例:二维泊肃叶流、简化二维四辊轧机问题以及二维顶盖驱动方腔流验证了本模型和这些物理量的局部计算格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数值测试发现本模型和我们所提出的一些物理量的局部格式在空间上具有二阶收敛速率.同时,与多分布多松弛的格子Boltzmann(MDF-MRTLB)模型相比,MDF-RLB模型在某些情况下模拟结果更精确,且MDF-RLB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计算时间减少了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 对流扩散系统 多重分布函数 正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姝 易笑园 +2 位作者 熊明明 孙密娜 林晓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94,共14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多普勒雷达、风廓线、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5—6日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控制下华北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发展机制进行...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多普勒雷达、风廓线、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5—6日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控制下华北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副高控制下,处于高温、高湿气团中,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暴雨由多个相继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分别是太行山迎风坡上西南—东北向、华北平原地区保定一带南北向、保定至霸州附近西南—东北向和以雄安新区为中心东西向原地生消的准静止MCS-Ⅰ、MCS-Ⅱ、MCS-Ⅲ和MCS-Ⅳ,均属于β中尺度。在相似的环境中,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机制有较大差异,太行山迎风坡上的MCS-Ⅰ是由近地层偏东暖湿气流在迎风坡与山风形成的辐合抬升触发;由辐射差异和前期强降水形成的局地冷池受MCS-Ⅰ影响再次加强后,其出流与环境风形成的两条地面辐合线分别触发了MCS-Ⅱ和MCS-Ⅲ,并组织对流沿辐合线呈带状发展;而超低空偏东风增强叠加冷池出流在地形抬升作用下促使沿山暖湿气团进一步抬升,使得原本消亡的MCS-Ⅰ再次重建。MCS-Ⅳ发展最旺盛、持续时间最长,是大暴雨中心的直接制造者,一方面MCS-Ⅱ与MCS-Ⅲ、MCS-Ⅰ与MCS-Ⅳ的两次合并过程,是MCS-Ⅳ增强、持久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边界层偏东风急流为MCS-Ⅳ的发展提供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等有利条件,同时推动其左前方中尺度涡旋的发展,导致MCS-Ⅳ所在地的气旋性涡度大大增加,加强了以急流轴为中心的垂直次级环流发展,造成MCS-Ⅳ的发展维持,形成华北平原地区以雄安新区为中心的东西向大暴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单体合并 冷池 地面辐合线 中尺度边界层急流 中尺度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黏性对盐指型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铂 徐孝勤 +2 位作者 黄筱云 彭君可 黄剑文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研究盐指型双扩散对流过程中流体黏性对通量的影响,使用中间有移动挡板的试验水箱形成初始为静止状态的糖-盐双层系统,并通过调整糖、盐组分质量分数设计了一系列密度稳定比相同而流体黏性不同的试验工况,进行了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变... 为研究盐指型双扩散对流过程中流体黏性对通量的影响,使用中间有移动挡板的试验水箱形成初始为静止状态的糖-盐双层系统,并通过调整糖、盐组分质量分数设计了一系列密度稳定比相同而流体黏性不同的试验工况,进行了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流体黏性对盐指型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双扩散对流强度相同的条件下,试验流体黏性越大,盐指型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越小;当试验流体的运动黏滞系数均小于1.15 mm2/s时,糖和盐这两种组分跨界面的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随流体黏性增大而减小的趋势相近,当两种组分的质量分数持续增大时,盐溶液的黏性仍缓慢增大,而糖溶液的黏性迅速变大,此时糖组分的跨界面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仍会随糖溶液黏性的增大而减小,但盐组分的跨界面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不再变化;Stern数与流体黏性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盐双层系统 双扩散对流 流体黏性 扩散通量 密度稳定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23·7”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李超 王贺 +1 位作者 付真真 赵凯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56,共1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4G卫星的云顶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数据对河北地区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动、热力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副高与大陆高压打通...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4G卫星的云顶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数据对河北地区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动、热力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副高与大陆高压打通,在河北北部形成了准东西向的“高压坝”,台风“杜苏芮”登陆后减弱为低空气旋,该气旋在副高西侧气流的引导下北上,受“高压坝”阻挡停滞于山西一带,在暴雨区上空形成东高西低的有利环流形势;中尺度对流系统在暴雨期间呈阶段性特征反复出现,先后以大范围的螺旋雨带、集中的旺盛对流、零散的对流云团对暴雨的维持产生了重要影响,降水的落区与TBB低值区对应较好;暴雨期间水汽条件充足,低空存在大范围的水汽辐合中心,低涡倒槽、暖式切变线和偏东南急流影响为暴雨提供了强盛的上升气流,太行山对水汽及气流的阻挡作用使得降水强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环流形势 中尺度对流系统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冶金渣气系统中Marangoni-热毛细对流的数值模拟
18
作者 王计敏 陈喜 +1 位作者 汪彬彬 吴玉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01-2812,共12页
高品质钢材制造与钢铁在高温熔池冶炼过程中渣/金/气界面流动传热等物理机制息息相关。考虑熔池向外界散热和渣气相界面变形,耦合熔渣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建立高温矩形浅熔池内渣气流动传热模型,运用CLSVOF方法考察冶金渣气系统的界面Ma... 高品质钢材制造与钢铁在高温熔池冶炼过程中渣/金/气界面流动传热等物理机制息息相关。考虑熔池向外界散热和渣气相界面变形,耦合熔渣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建立高温矩形浅熔池内渣气流动传热模型,运用CLSVOF方法考察冶金渣气系统的界面Marangoni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熔池内热毛细对流远强于Marangoni对流,热毛细对流显著影响冶金渣气系统的温度场分布和流场结构,贡献率约占96%。随着水平壁面温差增加,Marangoni-热毛细对流增强,相界面变形加剧,熔渣温度均匀性提高约0.018%/K,但是相界面附近壁面耐火材料腐蚀情况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渣气系统 Marangoni-热毛细对流 水平壁面温差 CLSVOF 数值模拟 界面变形 表面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物理理解与模糊逻辑的分类强对流客观短期预报系统:(1)系统构成 被引量:7
19
作者 田付友 郑永光 +4 位作者 孙建华 夏坤 杨波 坚参扎西 赤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提供准确的雷暴、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客观短期预报产品,对提高预报预警的预见期,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四类强对流天气现象物理成因理解,给出了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研发,融合模糊逻辑人工智能方法的分类... 提供准确的雷暴、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客观短期预报产品,对提高预报预警的预见期,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四类强对流天气现象物理成因理解,给出了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研发,融合模糊逻辑人工智能方法的分类强对流客观短期概率预报系统的流程框架和实现方法,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特征,以及系统中用于雷暴、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四类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构建的关键预报因子、隶属度函数获取方法和权重因子配置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理理解与模糊逻辑人工智能相融合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本质,可以表征产生特定强对流天气现象的环境配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理解 模糊逻辑人工智能 分类强对流 短期预报系统 系统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6·14”极端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晓萌 杨莲梅 +1 位作者 李建刚 刘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0-1712,共13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观测资料、GPS/Met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风云卫星资料(FY-2H)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14—17日昆仑山北坡一次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暴雨站数多、累积降水量大、局地性强并且极端性强,在和田地区出现3个极端暴雨中心,分别发生了短时强降水和连续性降水。其中短时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最大小时雨强达29.4 mm;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达3 d,小时雨强小于5 mm。本次极端暴雨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是双体型南亚高压在对流层高层维持,中亚低涡形成发展。在高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下,高层强辐散、低层辐合促进大气垂直运动发展,500 hPa偏南气流、700 hPa切变线以及850 hPa偏东气流相互配合为暴雨提供有利动力配置。(2)对流层中层以西南路径和西南+南方路径水汽输送为主,低层主要以低空偏东急流携带水汽输送为主,中低层水汽输送路径形成耦合,促进本次极端暴雨的发展加强。极端暴雨发生前持续的水汽输送和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使得暴雨区大气可降水量(PWV)在降水前出现显著增湿聚集过程,PWV达30 mm。(3)列车效应型+合并加强型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在暴雨站点上空生成发展并移过,是触发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站点位于对流云团黑体亮温(TBB)梯度最大处。中-β和中-α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维持以及涡旋状中尺度对流云带的持续覆盖,是导致暴雨站点发生连续性降水的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中亚低涡 水汽输送 中尺度对流系统 昆仑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