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岭国家公园(拟建)多层级生态廊道体系构建
1
作者 邓毅 黄泽宇 +1 位作者 毛子一 黄金玲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3,共11页
【目的】探索适应未来环境变化、耦合生态系统层级结构、实行差异化建设管控的国家公园生态廊道体系,有助于缓解生境破碎化、强化国家公园功能。【方法】以拟建南岭国家公园为例,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区域层级生态源地;结合... 【目的】探索适应未来环境变化、耦合生态系统层级结构、实行差异化建设管控的国家公园生态廊道体系,有助于缓解生境破碎化、强化国家公园功能。【方法】以拟建南岭国家公园为例,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区域层级生态源地;结合气候与相关规划模拟未来情景,采用MaxEnt模型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识别园区层级生态源地。在各层级阻力面的基础上采用电路理论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再基于地理探测器识别源地的生态本底特征,从而确定廊道宽度与生态踏脚石,并通过踏脚石进行层级嵌套。最终依据生态本底特征进行景观异质性分析,制定差异化建设管控内容。【结果】在南岭国家公园生态廊道体系中,分别构建区域与园区2个层级的生态廊道990条、154条,将13个生态踏脚石与52条区域层级生态廊道进行层级嵌套连接。将园区层级生态廊道划分为三大类建设管控分区,以林业小班为空间单元制定了12小类差异化建设管控内容。【结论】多层级生态廊道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廊道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了国家公园园区内部生境的连通性及园区与更大尺度区域的连通性,可有效支撑生态廊道的建设与实施,增强了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廊道 建设管控分区 未来情景模拟 生境适宜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多层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优化与标准测算
2
作者 陈帅 姚顺波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44,共14页
本文聚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优化与标准测算。基于静态禀赋调整与动态激励原则,本文尝试构建覆盖价值基准核算、区域贡献度评估及激励因子调节的三维补偿计算体系,符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核心目标原则,在一... 本文聚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优化与标准测算。基于静态禀赋调整与动态激励原则,本文尝试构建覆盖价值基准核算、区域贡献度评估及激励因子调节的三维补偿计算体系,符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核心目标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现有生态补偿机制。静态禀赋调整维度下,高值区域主要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青海省南部及四川省西部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低值区域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动态激励调整维度下,青海省南部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转移支付规模的低值区。重分配生态补偿额度研究为优化区域间资金格局、破解公平失衡与激励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补偿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空间体系
3
作者 张观石 杜傲 欧阳志云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5期301-312,共12页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之称,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仅承担着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更是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摇篮。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对维持亚洲生态平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关乎人类...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之称,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仅承担着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更是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摇篮。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对维持亚洲生态平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关乎人类的未来。国家从区域发展战略、土地管理与规划和自然资源保护三个方面规划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成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空间体系。然而,三个层次的生态空间管理目标与措施协同性不强,导致生态保护效率不高,未能形成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青藏高原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和自然保护地面积分别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1%、48%和35%。需要进一步加强三个层次的生态空间协同,完善生态空间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青藏高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空间体系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测度与产业-生态的协调发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旖琳 吴相利 王丽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985-6002,共18页
以9个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作为实证研究区域,构建产业化和生态化两个子系统及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耦合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MGWR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测度生态功能区建... 以9个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作为实证研究区域,构建产业化和生态化两个子系统及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耦合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MGWR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测度生态功能区建设12年来产业化水平、生态化水平及产业生态化水平发展变化,分析产业化、生态化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差异及动态演化趋势,剖析影响产业生态化发展因素为产业生态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12年间产业生态化呈低水平的小幅上升态势,9个功能区间的最大差距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发展态势。不同功能区间产业生态化水平及产业化水平、生态化水平差异均较大,不同功能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发展变化的主要内部动因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化水平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均呈小幅上升态势,产业化总体水平低于生态化水平,9个功能区间的最大差距均呈先下降收敛后上升发散的态势;产业生态化、产业化、生态化水平均表现为前一阶段增长快于后一阶段,且后一阶段增速下滑幅度大。(2)12年间产业化与生态化系统二者协调度实现由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的提升,9个功能区间协调水平最大差距呈持续上升发展态势。186个县域样本总体协调水平分布呈以初级、中级协调为主,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良好协调县份少的“纺锤”形态;产业化增长速率快于生态化增长速率,产业化与生态化发展速率的剪刀差呈小幅下降态势,产业化与生态化发展间差异逐渐缩小,趋向于共同发展阶段。(3)城镇化率、人口密度、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财政自给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对产业生态化水平呈正向影响,且城镇化率为影响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正向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化水平 协调发展 影响因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森林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邓伟凤 刘耀彬 +1 位作者 李硕硕 魏国恩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67,共11页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评估模型,探究生态转移支付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为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以200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作为一项准自然...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评估模型,探究生态转移支付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为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以200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评估该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生态转移支付的实施使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提升了0.021,并显示出持续性影响。(2)通过促进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转移支付产生了环境效应和收入效应,从而提升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3)在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果显著,而在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实现效果不甚明显。此外,生态转移支付在财政能力较强、环境质量较低的生态功能区产生了更显著的效果。研究结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特征的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完善转移支付核算标准,以体现长效激励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转化效率 生态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准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的路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丁冠森 李一花 李佳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13,共19页
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方面。文章选取2002—2019年有发债记录的511个县区,其中包括被划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53个县区、接受生态补偿的113个县区,选择全部未接受生态补偿的样本设立... 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方面。文章选取2002—2019年有发债记录的511个县区,其中包括被划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53个县区、接受生态补偿的113个县区,选择全部未接受生态补偿的样本设立生态功能区研究组、选择全部未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样本设立生态补偿研究组,分别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减负)和生态补偿制度(补偿)作为两种不同的政策冲击,通过PSM方法进行一对一近邻匹配和多期DID回归,实证研究减负与补偿这两种不同路径对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显著降低了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而生态补偿制度的效果则恰恰相反。经过平行趋势检验、重新构造研究组、更换被解释变量的度量方式、改变样本范围、安慰剂检验等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保持不变。机制分析表明,两种路径的效果差异与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激励效应有关。异质性分析发现,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对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影响在工业发达的县和县级市更为明显;而生态补偿制度对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影响在普通县更为明显,与工业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关系。文章的研究对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具有较强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纵向财政失衡 转移支付 生态补偿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新军 李同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4-68,共5页
将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森林、山地和水体三类,并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带—区—亚区三级方法,对秦岭进行了旅游功能区划。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给出建议,提出了秦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 将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森林、山地和水体三类,并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带—区—亚区三级方法,对秦岭进行了旅游功能区划。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给出建议,提出了秦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生物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是土壤侵蚀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退耕还林、建立生态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分区管理等措施,可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 生态旅游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和2019年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状态及变化评估 被引量:7
8
作者 栗忠飞 刘海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909-5918,共10页
适时掌握国家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及措施实施的重要科学依据。针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考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人类活动的生态胁迫、人类社... 适时掌握国家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及措施实施的重要科学依据。针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考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人类活动的生态胁迫、人类社会响应3方面影响因素,构建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了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1和2019年的状况及变化。结果表明:(1)从2011到2019年,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人口以迁出为主,但路网密度显著上升,人类干扰指数和生态空间破碎度仍然呈增加趋势;(2)2011和2019年,各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综合评估指数BDI总体上均维持在0.4以上,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中、良等级范围内;(3)从2011年到2019年,各生态功能区BDI值平均从0.582上升到了0.606,中、良等级的功能区占比从61.5%提升到了76.9%;(4)从2011年到2019年,有2个生态功能区的BDI值出现下降,占比15.4%。近十多年内,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上呈现持续向好的变化趋势,但人口密度、路网建设、生态空间破碎度等因素,仍然是今后一定时期内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关键压力,而加大保护区面积并严格控制,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物多样性 综合评估 状态和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周升强 孙鹏飞 +2 位作者 赵凯 王峰 左向东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01-212,共12页
本研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区域,基于4乡镇16村221户养殖户的调研数据,从工程的自身特性、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工程的可持续性5个方面共选取18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R型聚类分析及变异系数法,评价了... 本研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区域,基于4乡镇16村221户养殖户的调研数据,从工程的自身特性、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工程的可持续性5个方面共选取18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R型聚类分析及变异系数法,评价了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1)工程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得分为0.627,表明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的效果较好;2)工程实施效果的分项评价结果呈现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性>自身特性的特征,表明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但工程的可持续性仍处于较低水平,养殖户对工程的自身特性评价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退牧还草工程 实施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保护政策的县域经济效应——来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证据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本 孙艺丹 秦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928-5940,共13页
为保障生态产品供给,中国设立了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立了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本文首次在县域层面构建2002~2017年县级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造政策组的“反事实”情形,基于双重差分法评估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的县... 为保障生态产品供给,中国设立了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立了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本文首次在县域层面构建2002~2017年县级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造政策组的“反事实”情形,基于双重差分法评估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的县域经济效应.结果表明,该政策提高了县域财力、长期来看一定程度改善了产业结构;以标准财政缺口为主的资金分配机制弱化了县域经济发展激励,资金补助不能完全抵消限制开发对县域经济带来的负向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和内资企业受影响较大.随着投入资金累积、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该负向效应随时间而减弱、经济促增效应逐渐显现.政策效应在不同生态功能和经济区位间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建议持续增加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将生态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作为资金分配依据,考虑按生态功能类型设计差异化政策,更好激励县域生态产品高水平供给与经济价值实现的双赢,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经济效应评估 县级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差异化契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国平 张文彬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98,125,共7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签订生态补偿契约的形式实施的。中央政府应避免"一刀切"政策,构建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生态转移支付差异化契约。文章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委托代理行为选择的分析...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签订生态补偿契约的形式实施的。中央政府应避免"一刀切"政策,构建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生态转移支付差异化契约。文章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委托代理行为选择的分析,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央政府除支付保留效用和努力成本外,还需要支付风险成本和信息租金。随后,文章对理论分析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收益共享系数和信息租金都随产出方差、风险规避度和成本效率参数递增;风险成本随产出方差和风险规避度递增,随成本效率参数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 差异化契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环境效应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俐 王梦瑶 +1 位作者 雷岁江 董战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27-2638,共12页
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完善是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生态转移支付政策尚未充分改善环境质量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决策机理提出相应假设,选取山西省96个县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 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完善是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生态转移支付政策尚未充分改善环境质量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决策机理提出相应假设,选取山西省96个县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评估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总体上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改善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域的环境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环境效应逐渐变差.生态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每增加1000元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环境质量就得到2.285个百分点的改善,且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环境效应呈现出功能区类型、民族聚集程度的差异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贫困程度是导致不同地区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环境效应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议坚持实施生态转移支付政策,逐步扩大生态转移支付规模,强化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导向性和差异性,完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完善补偿资金考核机制等,从多角度完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环境效应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 生态转移支付政策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评估与受益区识别 被引量:48
13
作者 徐洁 肖玉 +3 位作者 谢高地 王洋洋 江源 陈文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857-5873,共17页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要的防沙屏障带,对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RWEQ模型评估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格局,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流...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要的防沙屏障带,对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RWEQ模型评估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格局,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流动路径,从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的角度建立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防风固沙服务受益区之间的时空联系。研究表明,2010年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总量为5.55×1012 kg,受益区总面积为32.16×106 km2,涉及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755条。受益区主要位于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的广大区域,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北太平洋的广大海域,其中中国境内的受益区占比24.12%,受益草地面积最大,受益建设用地占中国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受益效益更为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效益以各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中心呈现明显的圈层式递减特征。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对下风向受益区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研究能够为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区域间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提升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屏障作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服务 受益区 区域间生态补偿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4
作者 刘璐璐 曹巍 +1 位作者 吴丹 黄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08-1515,共8页
基于遥感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生态模型,定量分析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实施转移支付前(2000-2010年)、后(2010-2015年)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及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与转移... 基于遥感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生态模型,定量分析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实施转移支付前(2000-2010年)、后(2010-2015年)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及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与转移支付政策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总体好转,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水体与湿地得到有效恢复,但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农田与聚落生态系统面积进一步扩大;水土流失及土壤风蚀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及土壤保持服务得到大幅提升,但防风固沙服务整体有所下降,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威胁程度基本持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评估 被引量:61
15
作者 刘慧明 高吉喜 +2 位作者 刘晓 张海燕 徐新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5-1876,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保护价值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采用模型运算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定量分析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实施转移支付后...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保护价值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采用模型运算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定量分析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实施转移支付后(201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明显的“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格局。从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来看,中高值区的面积占比31.60%,个数占比60%。4类自然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为水土保持型功能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功能区>水源涵养型功能区>防风固沙型功能区。(2)2010—2015年,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幅为16.46%。从空间分布来看,80.14%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本持衡;从分级变化特征来看,高值区、较高值区的面积增加,中值区面积减少,较低值区面积增加,低值区面积减少。(3)近5年来,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的有21个,占比84%,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现减少区域的变化幅度均小于1%;4类自然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其变化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1.44%)>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0.22%)>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0.21%)>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0.08%)。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反映出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分类分区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改善及其效果的定量综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和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监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被引量:12
16
作者 樊应凭 周寅康 韩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7-296,共10页
农用地既是重要的生产空间,也是乡村生态空间重要的生态要素,面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治理修复的要求,科学划分农用地生态修复区域对新时期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立足于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农业空间生态修复目标... 农用地既是重要的生产空间,也是乡村生态空间重要的生态要素,面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治理修复的要求,科学划分农用地生态修复区域对新时期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立足于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农业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与要求,构建涵盖“生态功能、投入、耗散”3个维度的农用地生态修复评估框架,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区,以500 m×500 m空间格网为评价单元,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数据空间化、地理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在2010年和2018年两个时间断面下进行农用地生态修复潜力测算,并提出生态修复分区方案,探讨相应的修复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时间断面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指数及生态功能、投入、耗散的空间分异显著。2)2010-2018年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指数明显提升,两者相差0.018,生态功能变化呈现出区域差异性,投入与耗散表现为降低态势。3)遵照潜力测算结果将苏南地区划分迫切修复区、优化提升区、重点管控区、协调发展区4个大区,每个大区包含综合因素型、功能约束型、耗散约束型、投入约束型4个小区,形成15个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并提出针对性修复对策。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用地生态修复评估创新思路,并希冀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与差异化管理提供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 分区 生态功能 农用地 国土空间治理 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郭婷 王奕淇 李国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4-160,共7页
将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构建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理论模型,并以陕南三市为例,对2011-2017年陕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1-2017年,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区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 将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构建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理论模型,并以陕南三市为例,对2011-2017年陕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1-2017年,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区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递增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7.72%、8.32%和8.19%,说明陕南三市为保护与建设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做出努力,使当地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逐年递增;根据测得的能值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发现陕南三市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说明这三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所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扣除自身消费后,还能向社会提供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陕南三市应获得生态补偿;汉中、安康、商洛应获得的补偿标准分别由2011年的11.22亿元、5.67亿元、2.9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6.04亿元、11.24亿元、5.94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生态足迹 能值生态承载力 生态补偿标准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效应 被引量:9
18
作者 袁宏伟 蔡俊 章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4-948,共15页
基于1995—2020年多源空间数据,通过InVEST模型与人类足迹指数法,探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采用双变量局部自相关与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两者空间依赖性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5 a间研究区生境质量... 基于1995—2020年多源空间数据,通过InVEST模型与人类足迹指数法,探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采用双变量局部自相关与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两者空间依赖性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5 a间研究区生境质量逐年下降,总体上呈“西部由南向北递减、东部交错分布”的格局。(2)25 a间人类活动强度与广度均不断加深,高低值分布以“胡焕庸线”为界。(3)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LISA聚类图表明高-高、高-低、低-高集聚类型下生态区数量分别为15、5、5,无低-低集聚区。(4)不同自然-社会背景下,典型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影响的空间效应方向不同,但都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高-高集聚区内人口与GDP分布总效应为正,贡献度以人口分布为主;高-低集聚区内人口与GDP分布仍以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但GDP贡献最高;低-高集聚区人口分布影响效应为负,GDP仍是以高贡献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主;无论何种集聚区,交通道路都是以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较科学地评估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发展现状,丰富了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数理分析基础上的相关性探讨,为研究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人类活动 生境质量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广东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及其变化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朱婷 郭庆荣 +1 位作者 刘花 徐丹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5期119-126,共8页
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监测与评价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意义重大。以广东省第一批被纳入生态补偿区域的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采用2011年至2015年的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 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监测与评价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意义重大。以广东省第一批被纳入生态补偿区域的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采用2011年至2015年的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并结合野外核查及统计资料,分析了该11个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现状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2015年全部11个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均为优或良级别,但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生态功能状况指数(FEI)最高的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为71.11,最低的是南雄市,为61.20。(2)2015年与2011年相比,广东省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状况指数变化幅度(ΔFEI)为–0.50—2.50。仁化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南雄市、平远县、蕉岭县、龙川县和连平县等7个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无明显变化(|ΔFEI|<1);始兴县、兴宁县及和平县等3个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略微变化(1≤|ΔFEI|<2),其中,始兴县和兴宁县2015年的生态功能状况略微优于2011年(1≤ΔFEI<2),而和平县2015年的生态功能状况略微变差(–1≥ΔFEI>–2);另外,乐昌市2015年的生态功能状况明显变好(2≤ΔFEI<4)。(3)2011年至2015年期间,全部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保持稳定,其变化趋势均不显著(|Rs|≤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状况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生态功能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价值估算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晓清 张振文 +1 位作者 沈炳岗 王亚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7-180,共4页
从水源涵养功能的角度,利用影子工程法和市场价值法等,估算了2010年秦岭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的经济价值。结果得出,2010年秦岭生态功能区现有水源涵养功能总价值为3.17×1010元,相当于安康市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商洛市2010年... 从水源涵养功能的角度,利用影子工程法和市场价值法等,估算了2010年秦岭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的经济价值。结果得出,2010年秦岭生态功能区现有水源涵养功能总价值为3.17×1010元,相当于安康市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商洛市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高出5.70×109元。纵向比较,2010年秦岭水源涵养价值比2002年高出8.80×109元,平均每年增长近1.00×109元,在水源涵养方面功能改善是显著的。目前生态功能经济价值仅为一种潜在价值,为此提出通过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水源涵养功能经济价值向现实经济价值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生态功能区 水源涵养 经济价值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