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藏羊冷冻胚胎保存技术的优化及其移植效果研究
1
作者 李景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1期63-65,共3页
该研究旨在优化青海藏羊胚胎的冷冻保存技术,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冷冻保护剂、冷冻方法和解冻温度对胚胎存活率和后代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囊胚阶段胚胎在冷冻保存后的存活率和损伤率最佳。乙二醇作为冷冻保护剂效果最佳,其胚胎存活... 该研究旨在优化青海藏羊胚胎的冷冻保存技术,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冷冻保护剂、冷冻方法和解冻温度对胚胎存活率和后代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囊胚阶段胚胎在冷冻保存后的存活率和损伤率最佳。乙二醇作为冷冻保护剂效果最佳,其胚胎存活率和形态完整性显著优于其他保护剂。玻璃化冷冻法在桑椹胚和囊胚阶段的胚胎存活率和形态完整性方面优于慢速冷冻法。解冻温度方面,37℃水浴解冻的胚胎在形态完整性和囊胚存活率上稍优于25℃。最终,结合乙二醇和玻璃化冷冻法的优化方案,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和羔羊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冷冻保护剂和冷冻方法对提高胚胎冷冻保存和移植成功率至关重要,为青海藏羊胚胎移植技术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藏羊 胚胎冷冻 优化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犊牦牛腹泻病原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丁中 滕焯 +3 位作者 程玉婷 任云鑫 岳华 汤承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为调查青藏高原地区引起犊牦牛腹泻的主要病原,2021年6月—2022年8月采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共21个场的239份腹泻犊牦牛粪便,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A群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A,BRVA)、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ovine viral ... 为调查青藏高原地区引起犊牦牛腹泻的主要病原,2021年6月—2022年8月采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共21个场的239份腹泻犊牦牛粪便,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A群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A,BRVA)、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of genotype 1,BVDV-1)、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牛传染性鼻气管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沙门氏菌6种腹泻病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39份腹泻样品的个体阳性率为64.44%,场阳性率为42.86%~90.48%;BRVA、BVDV-1、BCoV、IBRV、ETEC、沙门氏菌的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8.87%、26.78%、5.44%、28.45%、17.57%、16.32%,青海省样品中BRVA(35.29%)与BVDV-1(30.88%)个体阳性率较高,西藏自治区样品中IBRV(93.75%)与ETEC(75.00%)个体阳性率较高,四川省样品中BRVA(24.46%)、IBRV(22.30%)与BVDV-1(27.34%)个体阳性率较高;混合感染率为62.99%,二重、三重、四重感染率分别为42.86%、15.58%、4.55%,未见五重及以上混合感染,以BRVA、BVDV-1、IBRV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为主。结果表明:上述6种病原在青藏高原地区腹泻犊牦牛中广泛流行,不同地区的病原流行情况存在差异,混合感染现象较为普遍,建议加强青藏高原地区BRVA的检测与控制,推进BVDV-1和IBRV灭活疫苗在牦牛中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牦牛 腹泻病原 青藏高原地区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不同品种藏羊羔肉的风味特征成分
3
作者 马娜娜 旦正杰 +4 位作者 韩丽娟 桂林生 侯生珍 王志有 杨葆春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151,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青海省黑藏羊羔肉与白藏羊羔肉的特征风味进行测定分析,对比两者挥发性有机物的差异,建立其挥发性有机物指纹图谱,同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青海省黑藏羊羔肉与白藏羊羔肉的特征风味进行测定分析,对比两者挥发性有机物的差异,建立其挥发性有机物指纹图谱,同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确定关键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两种藏羊羔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具有一定差异,共检测出51种已知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9种醛类、10种醇类、8种酮类、5种酯类、3种萜烯类以及6种咯啉、吡嗪、胺类等其他化合物,确定了1,4-二氧六环(3.00%~6.99%)、丙醇(4.21%~5.41%)、柠檬烯(0.47%~1.95%)、γ-萜品烯(0.32%~0.71%)、2,3-二甲基-5-乙基吡嗪(0.18%~0.51%)、4-甲基-3-戊烯-2-酮(0.2%~0.36%)、3-甲硫基丙醛(0.31%~0.34%)、冰片(0.17%~0.31%)、乙酸乙酯(0.12%~0.17%)、(E)-2-庚烯醛(0.06%~0.10%)是黑藏羊羔肉的特征化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品种藏羊羔肉特征风味化合物得到了很好的区分,表明GC-IMS可以有效应用于不同藏羊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且对肉制品风味品质提升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藏羊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特征风味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80
4
作者 周华坤 赵新全 +3 位作者 周立 刘伟 李英年 唐艳鸿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31-40,共10页
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在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大,植被盖度、草地质量指数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比例逐渐下降,草地间的相似性指数减小,而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 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在不同退化程度下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大,植被盖度、草地质量指数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比例逐渐下降,草地间的相似性指数减小,而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中度退化阶段最高,随着退化程度加大,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地上总生物量在轻度退化阶段最高,在极度退化阶段最低,随着退化加剧,杂草生物量显著增加,而莎草和禾草生物量显著减少。地下总生物量(0~40cm)、莎草和禾草地下生物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而递减,杂类草地下生物量的变化则是逐渐上升,至极度退化阶段有所降低。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分布在各层的植物根系量越来越少,地下根系具有浅层化特点。各类群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均为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大,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交换性锰的含量以及土壤坚实度、湿度都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在极度退化阶段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随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大,有机质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流失严重。在各个退化阶段,有效锌和交换性锰的含量均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而有效铜含量偏低,对牧草生长不利。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土壤退化越来越严重,土壤越来越贫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草地退化 植物群落 生物量 土壤有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0
5
作者 王建林 钟志明 +5 位作者 王忠红 余成群 沈振西 张宪洲 胡兴祥 大次卓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9,共11页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4.45,变化幅度为1.05~177.69。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磷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4.45,变化幅度为1.05~177.69。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磷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磷含量差异显著;2)19个草地型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30cm,30~40cm)碳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6.15,33.59,30.33和22.76,表土层(10~20cm)与底土层(30~40cm)碳磷比差异显著。土壤剖面自上而下,碳磷比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高-低-高-低型、高-低- 高型和由高到低型等5个类型;3)土壤碳磷比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20~30cm土壤容重、10~20cm土壤含水量、30~40cm土壤含水量、HCO3-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10℃年积温、年均相对湿度、10~20cm地下生物量、0~10cm土壤容重、0~10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解性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 土壤 碳磷比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李东 黄耀 +2 位作者 吴琴 明珠 靳代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利用高寒草甸区植被、土壤和气候等资料,借助Century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动态。以2003年7月-2005年7月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为输入变量,模拟了自然条件下高寒矮嵩草草甸0-20cm土壤微生物呼吸CO2-C通量季节变化... 利用高寒草甸区植被、土壤和气候等资料,借助Century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动态。以2003年7月-2005年7月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为输入变量,模拟了自然条件下高寒矮嵩草草甸0-20cm土壤微生物呼吸CO2-C通量季节变化。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的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0.89,P〈0.05)。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表明:1)自然条件下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在经历了一个快速积累过程后,积累速率逐渐趋于缓和,最终达到并接近稳定状态。稳定状态下0-20 cm土壤总有机碳库约7 597.50-7 694.10g C/m2。其中活性、缓性和惰性土壤有机碳组分占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2.80%,58.50%和38.70%。2)过去45年(1960-2005)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呈振幅较为稳定的波动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是土壤有机碳各组分波动变化的结果。气候波动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主要与温度变化引起的惰性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有关,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548,P〈0.01)。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各组分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土壤有机碳 Century模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植物和土壤对秃斑面积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7
7
作者 韩立辉 尚占环 +4 位作者 任国华 王彦龙 马玉寿 李希来 龙瑞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在青藏高原典型"黑土滩"区对93个秃斑块及周边的土壤和植被特征以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地草毡层消失后形成的"黑土滩"秃斑在草地中形成一个"负肥力岛",秃斑块内土壤养分低于秃斑周... 在青藏高原典型"黑土滩"区对93个秃斑块及周边的土壤和植被特征以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地草毡层消失后形成的"黑土滩"秃斑在草地中形成一个"负肥力岛",秃斑块内土壤养分低于秃斑周边有草皮层覆盖的草地,其中全氮、铵态氮、有机碳差异显著;同时秃斑内pH显著高于秃斑块外水平,秃斑块是草地养分流失的通道。当秃斑面积大于5m2时,秃斑块与周边景观异质性降低。秃斑内植物物种饱和度为20~25种,显著低于有草毡层覆盖的草地。秃斑内主要毒杂草铁棒锤和细裂叶莲蒿与秃斑块面积呈线性正相关,鼠洞个数与秃斑块面积亦呈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黑土滩 秃斑块 植物群落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粉土-玻璃钢接触面力学特性直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温智 俞祁浩 +4 位作者 马巍 董盛时 牛富俊 王大雁 杨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5-50,共6页
青藏直流±400 kV输变电工程中采用表面光滑的玻璃钢覆盖基础表面,以减少切向冻胀力对基础的冻拔作用。过去的研究鲜有涉及土体特别是冻土与玻璃钢基础接触面的力学特性,为指导冻土区基础设计和安全评价,采用应变直剪仪开展了多种... 青藏直流±400 kV输变电工程中采用表面光滑的玻璃钢覆盖基础表面,以减少切向冻胀力对基础的冻拔作用。过去的研究鲜有涉及土体特别是冻土与玻璃钢基础接触面的力学特性,为指导冻土区基础设计和安全评价,采用应变直剪仪开展了多种含水率和温度条件下青藏粉土-玻璃钢接触面直剪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粉土-玻璃钢接触面屈服时相应剪切位移很小,应变硬化阶段短暂或不显著;冻结状态下接触面应力-位移性状呈脆性破坏型,存在明显峰值;融化状态时接触面的剪应力-位移性状呈塑性破坏型,其应力-位移关系曲线为弱软化型和屈服型,没有明显峰值;融化状态时接触面抗剪强度值随含水率的增加而缓慢减小,冻结状态时其强度随负温绝对值和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且随着土体含水率的增大,温度降低导致接触面抗剪强度增强效果更加显著,土体含水率大于19%后抗剪强度趋于稳定;温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主要体现于黏聚力的改变,且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温度影响增强。接触面内摩擦角随负温绝对值增加而减小,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面 直剪试验 抗剪强度 玻璃钢 青藏粉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直流输变电工程基础冻结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温智 俞祁浩 +5 位作者 张建明 董盛时 马巍 牛富俊 赵淑萍 杨振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62-2267,共6页
土与基础接触面间的冻结强度是评价冻土区基础工程抗拔性能,分析构筑物与冻土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关键。通过不同含水率和不同温度青藏粉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直剪试验,研究了冻结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含水率和法向应力均对冻结强... 土与基础接触面间的冻结强度是评价冻土区基础工程抗拔性能,分析构筑物与冻土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关键。通过不同含水率和不同温度青藏粉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直剪试验,研究了冻结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含水率和法向应力均对冻结强度和冻结强度恢复有显著的影响。冻土沿接触面的剪切滑移会导致冻结强度损失,冰胶结能力的破坏导致接触面黏聚力减小,表面粗糙程度的增加导致内摩擦角增大,内摩擦角增加对冻结强度增加的贡献远远小于黏聚力减小导致的冻结强度降低。由于含水率、温度和法向应力对冻结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冻结强度对于评估基础所受的切向冻胀力以及评价基础的冻拔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行规范中冻土区基础切向冻胀力设计值主要依据土体冻胀敏感性确定,并未考虑含水率、温度和法向应力的影响,可能导致切向冻胀力设计值与基础实际受到的冻胀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引起基础冻胀失稳或经济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粉土 接触面 直剪试验 冻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放牧草地土壤矿物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10
作者 辛国省 龙瑞军 +2 位作者 尚占环 丁路明 郭旭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7,共10页
为科学评价放牧草地土壤矿物元素含量、分布特征以及对土-草-畜矿物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4个县(天祝、大通、玛曲、若尔盖)的土壤特征和矿物元素进行分析调查。共计采集256个来自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高山草甸土、亚高... 为科学评价放牧草地土壤矿物元素含量、分布特征以及对土-草-畜矿物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4个县(天祝、大通、玛曲、若尔盖)的土壤特征和矿物元素进行分析调查。共计采集256个来自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沼泽土)的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11种矿物元素的有效含量(Ca、P、S、K、Mg、Na、Fe、Mn、Zn、Cu和Co)和2种矿物元素(Mo和Se)全部含量。分析发现,土壤中多数矿物元素含量随着地区和土壤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土壤中多数矿物元素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呈显著正相关,相反与土壤pH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土壤中矿物元素磷和镁的有效含量均低于动物可能出现缺乏的临界值,土壤中全量硒的含量严重低于动物硒缺乏的临界值。土壤中磷、镁、硒的缺乏可能会引起该地区放牧家畜该矿物元素缺乏。另外,土壤中元素铁的有效含量远高于推荐值,土壤铁的含量过高可以引起牧草中铁的含量上升,进而影响家畜对其他元素的吸收。然而,要确认家畜是否存在该类矿物元素缺乏和不平衡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该地区牧草和家畜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家畜的生产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矿物元素缺乏 土壤类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基于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鄢家俊 白史且 +4 位作者 张新全 游明鸿 张昌兵 李达旭 曾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青藏高原的52份老芒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用16对随机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18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75条,占86.48%,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青藏高原的52份老芒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用16对随机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18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75条,占86.48%,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为0.5064~0.9586,平均值为0.7921,物种水平上的Nei氏遗传多样性为0.2270,这些结果说明供试老芒麦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对所有材料的聚类分析发现,在犌犛=0.80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为5类,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其生态地理环境间有一定的相关性;3)对5个老芒麦地理类群基于Shannon-Weaver指数的遗传分化估算发现,类群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5.29%;而类群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4.71%;4)对各生态地理类群基于Nei氏无偏估计的遗传一致度聚类分析表明,各生态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青藏高原 SRAP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热棒路基温度场三维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31
12
作者 盛煜 温智 +1 位作者 马巍 吴基春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5-130,共6页
高温高含冰量的多年冻土地段,极易受外部条件的扰动而发生变化。针对此类冻土的特征,提出了热棒路基。根据带相变热传导有限元方法,对普通路基、热棒路基在未来50年青藏铁路沿线气温上升1.0℃情况下的温度场进行了预报分析和比较。计算... 高温高含冰量的多年冻土地段,极易受外部条件的扰动而发生变化。针对此类冻土的特征,提出了热棒路基。根据带相变热传导有限元方法,对普通路基、热棒路基在未来50年青藏铁路沿线气温上升1.0℃情况下的温度场进行了预报分析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气温为-3.5℃或年平均地温为-1℃的地区,在青藏铁路50年的使用期内,普通路基在气温升高条件下路基下伏冻土都将发生融化,路基将会产生较大融沉变形,不能保证青藏铁路路基的稳定性。热棒路基具有主动冷却的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冻土。路基计算结构表明,在未来50年气温上升1.0℃的条件下,在年平均气温为-3.5℃或地表温度为-1.0℃的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区,热棒路基可以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可以保证路基下伏冻土不发生融化,从而可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青藏铁路 热棒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李长斌 彭云峰 +2 位作者 赵殿智 宁祎 周国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5-191,共7页
全球变化对草地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而高寒草原研究较少。以青藏高原紫花针茅高寒草原为对象,通过三年的野外小区完全随机试验,模拟分析了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对物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降雨水平设置减少50%降雨、... 全球变化对草地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而高寒草原研究较少。以青藏高原紫花针茅高寒草原为对象,通过三年的野外小区完全随机试验,模拟分析了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对物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降雨水平设置减少50%降雨、对照和增加50%降雨3个水分处理,氮添加设置对照和加氮2个水平。结果显示:(1)氮添加后随降雨梯度递增分别导致物种数由24,25,21减少到21,21,20。(2)年际变化、水分和氮素处理对群落盖度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和水分处理交互效应显著。群落盖度2015年>2014年>2013年;随着降雨梯度递增,群落盖度呈增加趋势;添加氮素处理的群落盖度显著高于对照。(3)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在年际间有显著差异,另外,氮素处理显著影响丰富度指数,Pielou指数在不同降水处理间差异显著。氮素添加显著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物种组成、群落盖度以及丰富度指数,而降水作用只影响群落盖度;降水变化除了对Pielou指数有影响外,降水变化和氮素添加均不影响多样性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降水变化 氮素添加 高寒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4
作者 秦彧 宜树华 +3 位作者 李乃杰 任世龙 王晓云 陈建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5-285,共11页
青藏高原属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十分敏感,在未来全球碳循环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增进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理解,综述了近10年来气候变化、氮沉降和人类活动干扰下青藏高原温... 青藏高原属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十分敏感,在未来全球碳循环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增进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理解,综述了近10年来气候变化、氮沉降和人类活动干扰下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库变化以及模型模拟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概括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草地类型主要包括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寒湿地等。阐述了温室气体产生的机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循环的源汇关系,指出温度升高、放牧、氮沉降是影响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库变化最重要的外界扰动,但是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库对这3个因子之间协同作用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现有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主要以植被类型为基础,大多只考虑了水热因子,很少包含土壤因子和生物因子及其协同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拟加强的研究重点:1)冻融交替过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研究;2)非生长季土壤呼吸作用研究;3)碳循环和植物物候耦合研究;4)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植被盖度对模拟气候变化的短期响应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法伟 李跃清 +5 位作者 李英年 李以康 林丽 曹广民 杜明远 王勤学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78,共7页
为研究高寒生态系统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于2007年5月沿青藏高原东北祁连山南坡对海拔3 200m的嵩草草甸、3 400 m的灌丛草甸、3 600 m的杂草草甸和3 800 m的稀疏植被进行双向移栽试验。功能群(莎草类、禾本类、豆科类和杂类草)植... 为研究高寒生态系统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于2007年5月沿青藏高原东北祁连山南坡对海拔3 200m的嵩草草甸、3 400 m的灌丛草甸、3 600 m的杂草草甸和3 800 m的稀疏植被进行双向移栽试验。功能群(莎草类、禾本类、豆科类和杂类草)植被绝对盖度的方差分析表明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莎草类盖度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线性相关,禾本类和豆科类分别与土壤含水量和气温呈正线性相关。海拔与杂类草盖度的二次方程可解释其61%的变异。非度量多维排序(non-metric multi-di mensional scaling,NMDS)暗示功能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特殊性。豆科类和杂类草、莎草类和禾本类存在较弱的盖度补偿效应。对比早期和模拟降温下的嵩草草甸群落组成,印证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移栽试验 植被绝对盖度 功能群 NMDS 高寒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养分添加对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孙亚男 李茜 +3 位作者 李以康 林丽 杜岩功 曹广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6,共9页
本试验以典型的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Kobrsia humilis meadow)为研究平台,以表征土壤碳、氮、磷、硫养分循环的6种土壤酶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酶以及土壤速效养分在4年氮、磷养分添加的累积效应下的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氮、磷养分... 本试验以典型的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Kobrsia humilis meadow)为研究平台,以表征土壤碳、氮、磷、硫养分循环的6种土壤酶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酶以及土壤速效养分在4年氮、磷养分添加的累积效应下的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氮、磷养分添加对土壤养分循环方面的影响.试验结果为:氮、磷养分添加改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氮添加与0~10cm 土层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正效应,磷添加抑制了0~10cm 土层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氮、磷养分添加均抑制了0~10cm 土层中的脲酶活性;氮添加抑制了2个土层中的纤维素酶活性;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性;10~20cm 土层中的几丁质酶活性在氮、磷养分添加处理下均增强,其中磷添加对几丁质酶活性的增幅最显著.结果表明:外源添加的氮在调控磷的矿化方面有促进作用,磷的添加对氮素的释放也有一定的作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受磷限制的程度可能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 土壤酶活性 速效磷 碱解氮 养分循环 磷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李勇 黄润秋 +2 位作者 DENSMORE Alexander L. 周荣军 曹叔尤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5,共19页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构造、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历史强地震复发周期、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龙门山地区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方面的内容。并建议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教训,整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探讨汶川地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有效地减轻和逐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历史地震 活动构造 地质灾害 地震复发周期 预测预报 龙门山地震带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不同下垫面土壤热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韧 赵林 +6 位作者 丁永建 吴通华 肖瑶 杜二计 刘广岳 孙琳婵 刘杨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6-1084,共9页
利用2003年10月~2004年9月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QT01)、北簏河(QT02)、开心岭(QT05)、通天河(QT06)等地区一个完整的冻融循环周期活动层土壤热通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观测资料,通过数值方法汁钎:高原北部活动层土壤导... 利用2003年10月~2004年9月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QT01)、北簏河(QT02)、开心岭(QT05)、通天河(QT06)等地区一个完整的冻融循环周期活动层土壤热通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观测资料,通过数值方法汁钎:高原北部活动层土壤导热率,分析高原北部活动层表层土壤热通量及导热率的变化特征。结果靠示,研究区域活动层土壤导热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表现为冷季小、暖季大;导热率随土壤容重的增火而增人,随下垫面植被盖度的增大而减小,高寒草甸土的上壤导热率小于高寒草原土的导热率;细粒土壤、较小未冻水含艟7支较低的饱和度是造成冷季士壤导热率较小的原冈;月平均导热率叮表永为地气温差及水气压等常规气象资料的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下垫面 活动层 导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箭筈豌豆新品种“兰箭3号”选育与特性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南志标 王彦荣 +3 位作者 聂斌 李春杰 张卫国 夏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针对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缺少优良豆科牧草的现状,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引进了育种材料,开展了春箭筈豌豆新品种选育。采用单株选择与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历时12年,育成"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新品种。新品... 针对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缺少优良豆科牧草的现状,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引进了育种材料,开展了春箭筈豌豆新品种选育。采用单株选择与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历时12年,育成"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新品种。新品种显著的特性是早熟和种子产量高。在海拔3000 m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连续多年的测定表明,平均生育期为100 d,生育期范围为92~106 d,平均种子产量为2023 kg·hm^(-2)。比对照品种333/A生育期短13 d,种子产量高174.9%。新品种牧草产量也较高,平均2769 kg·hm^(-2),与对照品种相近。在陇东黄土高原夏播,作为短期轮作作物,牧草产量达3214 kg·hm^(-2),比对照品种高14.3%。新品种可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优良豆科牧草品种,也可用作传统农耕区的短期轮作或绿肥作物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 青藏高原 箭筈豌豆 兰箭3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13
20
作者 高红山 潘保田 +1 位作者 李吉均 隋玉柱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4年第4期40-47,共8页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 ,陆陆碰撞的初期发生在为 60~ 65Ma ,但此时青藏高原并未发生大幅度的隆升。而在此后的 3 7~ 3 .6Ma期间 ,青藏地区经过两次隆升与两次夷平 ,形成了目前高原及其周缘山地广泛分布的两级夷平面 (山顶面与主夷平面 )...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 ,陆陆碰撞的初期发生在为 60~ 65Ma ,但此时青藏高原并未发生大幅度的隆升。而在此后的 3 7~ 3 .6Ma期间 ,青藏地区经过两次隆升与两次夷平 ,形成了目前高原及其周缘山地广泛分布的两级夷平面 (山顶面与主夷平面 )。其中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 ;主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 ,结束于 3 .6Ma ,当时海拔不超过 1 0 0 0m。所以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多期脉动性隆升的结果。综合新生代以来全球性重大的构造气候事件 ,可以发现它们与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良好的时间耦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升过程 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