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AND GEODYNAMICS OF KEKEXILI BASIN IN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1
作者 Liu Shu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du 61005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09-209,共1页
Kekexili basin, located in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has an area of over 4000km\+2 and is the largest Paleogene land facies basin in the plateau. With NWW\|SEE trend, Kekexili basin extends along the north sid... Kekexili basin, located in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has an area of over 4000km\+2 and is the largest Paleogene land facies basin in the plateau. With NWW\|SEE trend, Kekexili basin extends along the north side of the Jinshajiang suture. Its sediments, Fenghuoshan group, formed in E 1—E 3, show a shape of wedge with big thickness in south and small thickness in north. There are four sedimentary facies; fan\|delta and alluvial facies that occur in south, lake and lake\|delta facies, which do in north, in this basin. The north\|dipping Jinshajiang normal faults on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basin have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basin. The S—N compression at the end of E3 strongly folded the basin strata and transformed Jinshajiang normal faults into thrusts. In N1, widespread denudation occurred in the whole plateau. During N 2—Q, Kekexili area uplifted along with the whole plateau, besides, the thrusts in the basin showed coherent activity. We propose a geodynamical model for explaining the basin development. In early E,India plate, due to its colliding Eurasia plate, stopped its ocean crust subduction northward, then the subducted ocean lithosphere breaking away made the south margin area, most possibly to the south of Jinshajiang suture, of Eurasia plate isostatically uplift, so the north\|dipping Jinshajiang suture acted as normal faults and controled the north basin development. In late E, the isostatic uplift finished, the basin also gradually terminated its development .At the end of E, Jinshajiang normal faults became thrusts and the basin strata were folded under the northward compression of India plate. In the N1, India plate started incontinental subduction, the lower crust and lower mantle lithosphere of Qinghai—Xizang area underwent more intensive compression and deformation than its upper crust, and the induced transversal expansion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uplifted the upper crust and decreased its horizontal stress, which conduced the upper crust undergo denudation. During N 2—Q, convective removal of the lower mantle lithosphere of Qinghai\|Xizang area led to rapid uplift of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r sedimentary FACIES Keexili BASIN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 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ESOZOIC QIANGTANG FORELAND BASIN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CHINA
2
作者 Li Yong,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Zhu Lidong,Shi He,Li Xianghu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58-359,共2页
Mesozoic Qiangtang foreland Basin is located between Jinshajiang suture belt and Bangong—Nujiang suture belt and an important petroliferous basin in the north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is foreland basin is E—W e... Mesozoic Qiangtang foreland Basin is located between Jinshajiang suture belt and Bangong—Nujiang suture belt and an important petroliferous basin in the north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is foreland basin is E—W elongated basin with 800km in length and 200km to 300km in width. Both margins of the basin are large suture belt and linked to thrusting of large suture belt, so Mesozoic Qiangtang foreland basin belongs to composite foreland basins according to Jordan’s classification of the foreland basin(1988). The foreland basin is filled with 5000~8000m thick late Triassic to Cretaceous marine sediments. The spacial changes of the stratigraphy indicates that the basin texture looks like a symmetric body, and it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tectonic geomorphic units from north to south ,such as northern basin, center uplift, and southern basin. The depth in the north varies from 5000 to 8000m,the depth in center uplift varies from zero to 1000m, the depth in the south varies from 5000 to 7000m, Which show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Mesozoic filling stratigraphy are thicker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the basin, but thinner in the center uplift of the basin. There are two center of subsidence of the basin, both of them are located in south and north foredeep belt, lying in the front of suture belt. The basin is one of common foreland basins between suture belt and belongs to typical symmetric foreland basin.This kind of basin geometry allows large thickness of synsedimentary molasse sediments to be preserved and related to basement uplifts and thrusts in the cratonic edge of the mountain belt.From late Triassic to Cretaceous the foreland basin is filled by four tectonic sequences, including late Triassic tectonic sequence(TS\-1),early Jurassic tectonic sequence(TS\-2), middl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tectonic sequence(TS\-3) and middle to late Cretaceous tectonic sequence (TS\-4).A tectonic Sequence is a body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isolated by unconformity ,deposited in a basining stage responding to a thrusting episode. Late Triassic tectonic sequence(TS\-1) is bounded by Ta and Tb and composed of the Xiaochaka formation which is more than 2500m in depth, it is a coarsing\|upward tectonic sequence,the lower is fan delta sediments with debris conglomerate,the middle is carbonate ramp sediments,the upper is delta sediments; early Jurassic tectonic sequence(TS\-2) is bounded by Tb and Tc and composed of the Nadigangri formation which is more than 1000m in depth, it is a thinning\|upward tectonic sequence,the lower is fan delta sediments with debris conglomerate,the upper is subaquatic detrital sediments; middl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tectonic sequence(TS\-3) is bounded by Tc and Td and composed of the Quemocuo formation,Buqu formation, Xiali formation, Suowa formation and Xueshan formation, which is more than 3000m in depth; middle to late Cretaceous tectonic sequence (TS\-4) is bounded by Td and Tf and composed of the Abushan formation, it is a thinning—upward alluvial fan sediments with more than 1000m in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ZOIC QIANGTANG FORELAND BASIN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加速和气候极端化——2024年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速评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会军 孙建奇 +2 位作者 陈活泼 马洁华 段明铿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气候预测与极端事件等七大挑战。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作为中国-国际气候研究交流的桥梁,评选出了2024年十大气候研究进展:东北亚极端增温机制、气溶胶气候效应复杂性、全球降水变率增强、梅雨特征演变、降水系统扁平化、青藏高原水-热-碳耦合、北太平洋海温影响、大西洋-太平洋盐度差异、深时环流与ENSO、AI气候预测系统等。这些成果突显气候研究的前沿领域、跨学科性与社会价值。未来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将聚焦全球变暖加速、气候极端化、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气候系统多圈层耦合、气候系统预测与人工智能、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等方面,以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加速 气候极端化 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 气候预测与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4
作者 马剑飞 李向全 +7 位作者 张春潮 付昌昌 谢小国 王晓刚 李欣泽 张登飞 白占学 王振兴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61,共15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构造岩溶 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 地下水 补给源 补给模式 岩溶水文地质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不稳定关系
5
作者 陈涛 智海 +2 位作者 陈林 卓嘎 德吉央宗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5-845,共11页
青藏高原降水因其在区域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基于96个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6~8月)降水主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关系,解释了两者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 青藏高原降水因其在区域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基于96个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6~8月)降水主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关系,解释了两者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NAO主导着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但两者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前期(1961~1993年)NAO导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呈南北偶极型,后期(2002~2017年)则为区域一致型。NAO能够在青藏高原高层激发具有准垂直正压结构的位势高度异常,在其低层形成相应的环流异常,进而影响该区域水汽异常。前(后)期,NAO引起该环流异常的西边缘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北部),有利于形成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南北偶极型(区域一致型)。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的转变,导致了对于整个研究时段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时间系数与NAO相关关系在1998年出现突变。鉴于NAO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不稳定关系,在研究NAO对区域气候影响时,需要考虑年代际背景信号,以提高预测水平及模式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主模态 突变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观测对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降水过程预报的影响
6
作者 庄照荣 田伟红 +1 位作者 陈雨潇 陈静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天气有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分布相对于我国东部区域虽然密度稀疏,但对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报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CMA-MESO快速更新循环系统对2020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天气有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分布相对于我国东部区域虽然密度稀疏,但对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报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CMA-MESO快速更新循环系统对2020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青藏高原地区观测资料的缺失对下游地区天气系统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资料缺失明显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24~72h的地面2m温度和10m风场预报质量,对前3d的降水预报也有显著负贡献。目标区观测资料影响估计也表明,青藏高原观测资料的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24~72h的预报信号方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因此,改进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报质量也需要考虑青藏高原的观测资料影响。另外,针对我国东部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模式模拟时,往往研究区域范围不包括青藏高原地区,但研究区域外的观测和预报信息时空传播对预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观测 梅雨期降水 三维变分 CMA-MESO 快速更新分析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形变场特征及场地效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赵伟华 许强 +4 位作者 吉锋 解明礼 范宣梅 王运生 赵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等方法,对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形变场、地表破裂特征以及地震场地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InSAR技术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揭示了地震造成的强烈地表位移,断层主要表现为北段上盘的垂直向下位移分量和相对左旋位移分量,因此可以推断登么错断裂的运动机制以北段的上盘正断运动为主,兼少量左旋运动。(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显著,北段破裂显著而南段相对较弱,破裂带与登么错湖边界形态较为一致,整体表现为拉张陷落特征。(3)场地效应方面,地震导致房屋建筑严重破坏,表现为断裂带破坏效应、上盘效应、延伸方向效应和房屋结构效应,特别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受损严重;此外,地震未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量滑坡和崩塌。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县 6.8级地震 InSAR形变场 地表破裂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郝渝 王俊山 +7 位作者 卓玛 索朗曲珍 季士勇 胡亚雄 丁志杰 次旦卓嘎 袁晶 赵玉华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2-478,共7页
目的调查西藏自治区居民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针对性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4—12月对西藏自治区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在西藏自治区居住180 d及以上)开展问卷调查(线上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医务人员在社... 目的调查西藏自治区居民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针对性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4—12月对西藏自治区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在西藏自治区居住180 d及以上)开展问卷调查(线上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医务人员在社区义诊时发放问卷二维码)。收集被调查者人口学信息及关于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的相关资料,并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总体人群/按职业分层后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问卷327份,剔除14份(被调查者未达西藏自治区居住时间13份,自我报告曾被诊断为认知障碍1份),最终纳入313份有效问卷。被调查者平均年龄(42.0±11.9)岁;男性108人(34.5%),女性205人(65.5%);主要来自拉萨市(78.6%,246/313);医务工作者179人(57.2%),非医务工作者134人(42.8%)。在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方面,“不知晓”“部分知晓”“知晓良好”者分别占比7.3%(23/313)、75.7%(237/313)、16.9%(53/313)。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OR=2.82,95%CI:1.18~6.75,P=0.020)、非医务工作者(OR=4.03,95%CI:2.00~8.14,P<0.001)、未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OR=2.95,95%CI:1.64~5.32,P<0.001)与较低的疾病知晓度相关。按职业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OR=3.00,95%CI:1.10~8.15,P=0.031)、未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OR=3.13,95%CI:1.14~8.60,P=0.027)与非医务工作者较低的疾病知晓度相关;未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OR=3.40,95%CI:1.61~7.20,P=0.001)与医务工作者较低的疾病知晓度相关。结论西藏自治区居民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有待提升,文化水平、职业、既往是否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可影响居民的疾病知晓度。提升整体教育水平,通过展示生动案例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是健康教育及科普宣传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知晓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环青藏高原草业带的设想
9
作者 侯扶江 高小叶 +3 位作者 唐川江 武强 唐昊 杨文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草业对全球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相似的自然与社会禀赋,自然环境脆弱、灾害频繁,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熔炉,历经千年自发形成了以草业为支撑的大农业系统,与青藏高原和东部... 草业对全球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相似的自然与社会禀赋,自然环境脆弱、灾害频繁,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熔炉,历经千年自发形成了以草业为支撑的大农业系统,与青藏高原和东部农耕区形成了农牧耦合系统。环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潜力巨大,只有协同合作发展草业,才能释放更大的系统耦合的发展潜能,共同迎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推进青藏高原和我国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青藏高原各省区根据资源禀赋已将草业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建设环青藏高原草业带,空间上把“中部地区崛起”“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三北’工程攻坚战”“乡村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联接为统一的整体,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固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屏障。为此,根据各个省(区)长期发展草地农业的产业基础和经验,分析这一巨型草业基地建设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展潜力和路径,提出建设草业综合种业体系;建设和完善草业系统,通过“左邻右舍”工程推动以农牧场尺度的草-畜系统耦合,实现牧草就地、就近高效转化为优质畜产品,通过“农草济牧”工程发展环青藏高原带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间多产业系统耦合;建立环青藏高原草业带国家和省际联动机制,为草业带的建设提供政研产学民融合平台。建设国内、国际两条环青藏高原草业带,为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边疆发展构筑更加牢固的草业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藏高原带 巨型草业基地 系统耦合 生态安全 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震波速的三维图像看上扬子岩石圈变化
10
作者 刘晓宇 杨文采 瞿辰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5-902,共8页
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印度板块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大陆碰撞和陆—陆俯冲不仅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和加厚,而且导致高原周围广大地域的地貌环境和深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是否有大量物质从高原下方蠕动向华南和华北?是否... 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印度板块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大陆碰撞和陆—陆俯冲不仅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和加厚,而且导致高原周围广大地域的地貌环境和深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是否有大量物质从高原下方蠕动向华南和华北?是否引起云贵高原隆升?笔者等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层析成像,对从高原下方物质蠕动与云贵高原隆起问题进行研究。地震层析成像表明,在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和俯冲期间,有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物质受挤压向上扬子下方挤出,挤出发生在深度73~113 km的岩石圈地幔的中部,路线沿义敦—西昌—东川—安顺。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中部物质受挤压向上扬子下方挤出的后果之一,就是云贵高原的岩石圈体量增加和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作用 中国西南部 地震波速度 三维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富硒土地成因类型与生态潜力
11
作者 张亚峰 施泽明 +4 位作者 苗国文 许光 姬丙艳 马瑛 姚振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6-446,共11页
青藏高原土壤硒(Se)在全国处于中-低水平,对其局部发现的富硒土地开展成因类型研究,可为构建青藏高原硒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改善青藏高原低Se摄入风险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中国主要天然富硒土地特征及成因类型基... 青藏高原土壤硒(Se)在全国处于中-低水平,对其局部发现的富硒土地开展成因类型研究,可为构建青藏高原硒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改善青藏高原低Se摄入风险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中国主要天然富硒土地特征及成因类型基础上,对青藏高原北缘通过土壤、岩石等多介质协同监测,分析Se及相关元素分布特征,总结了该地区主要存在干旱咸水湖沉积型、硫化物矿化型和有机质吸附型三种富硒土地类型。①干旱咸水湖沉积型富硒土地Se含量处于0.30~1.16mg/kg,重金属低于风险管控筛选值,空间上与Sr、Mg、Fe、Ca、Mo等有益元素叠加富集,硒来源于西宁群红色泥岩风化物,具有Se源沉积稳定、总量Se适中、重金属低、多种有益元素复合等优势,是青藏高原北缘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生态潜力较大的硒类型。②硫化物矿化型富硒土地Se含量处于0.30~2.22mg/kg;Ni、Cd、Cr和As存在0.2%~2.4%的点位超筛选值,As存在0.1%的点位超管控值,重金属呈高背景,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及气候高寒冷凉适宜产出作物有限等劣势,可在监测下发展林下经济和野生中草药产业。③有机质吸附型富硒土地Se含量处于0.30~0.59mg/kg;Ni、Cd、Cr和As不超标,Se具有增加草料营养、抵御重金属吸收等双重作用,可通过进一步探寻有机质在吸附-释放硒过程中的平衡条件,来调控Se发挥最大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富硒土地 干旱咸水湖沉积 生态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湖泊及其与铁路最小距离演变研究
12
作者 于涛 张圣杰 +3 位作者 文莉娟 王梦晓 郑景元 牛瑞佳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7,共15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近年来变化剧烈,充分了解湖泊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护沿湖重大工程设施有重要意义。基于青海湖与错那湖的Landsat遥感影像、面积数据和水位观测数据,本文对两湖演变及其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进行...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近年来变化剧烈,充分了解湖泊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护沿湖重大工程设施有重要意义。基于青海湖与错那湖的Landsat遥感影像、面积数据和水位观测数据,本文对两湖演变及其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进行了细致研究,进一步结合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和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揭示了影响两湖水位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1956-2004年青海湖呈退缩态势,2004年水位和面积达到最低值后转为逐渐增加,2004-2020年水位年均增长率为0.20 m·a^(-1),2004-2022年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9.20 km^(2)·a^(-1)。2000-2018年的错那湖水位与从20世纪70年代至2022年的面积均呈轻微波动变化,水位和面积的年际最大变化值分别为0.60 m和9.98 km^(2)。(2)1990-2022年青海湖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先增加后减小,2004年后二者最小距离以19.6 m·a^(-1)的速率缩短,至2022年最小距离为74.3 m;2004-2022年错那湖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趋势不明显,至2022年二者最小距离为32.3 m。(3)青海湖的水位变化受风速、年降水量、向下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和比湿影响,贡献率分别为38%、24%、20%、14%和4%;错那湖水位变化主要受年降水量影响,其余气象因子与水位变化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错那湖 青藏铁路 面积变化 水位变化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古生界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13
作者 解超明 史哲 +4 位作者 段梦龙 陈红灿 徐铭蔚 白希泰 张家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1-522,共22页
羌塘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在大地构造上以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羌塘中央隆起带)为界划分为羌南和羌北两个地块。羌塘中部的蛇绿混杂岩、高压变质岩以及弧岩浆岩等方面的大量前期研究表明,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至少从寒武纪打开、持续或阶... 羌塘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在大地构造上以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羌塘中央隆起带)为界划分为羌南和羌北两个地块。羌塘中部的蛇绿混杂岩、高压变质岩以及弧岩浆岩等方面的大量前期研究表明,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至少从寒武纪打开、持续或阶段性演化到三叠纪,使得羌南和羌北在古生代期间分属于冈瓦纳与劳亚大陆体系。在综述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羌塘中央隆起带古生界的物质组成、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情况。通过梳理研究发现,羌南和羌北的古生界沉积记录相对完整和连续,但研究程度仍明显偏低,南、北羌塘古生代盆地充填与演化研究明显不足,有关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及两侧大陆边缘的演化历史并不清楚,羌塘盆地结构与构造属性与羌塘油气远景评价等基础地质工作亟须开展。开展羌塘古生界研究,不仅能有效揭示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对重塑古特提斯洋-陆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约束意义,同时,对认识羌塘盆地基底性质与结构、进行羌塘油气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古生代 地层划分与对比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驱动鸟类的遗传分化与物种形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刚 屈延华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青藏高原地质、气候变化的背景综述了高原鸟类物种形成模式和遗传多样性特征。首先,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鸟类产生了显著的隔离效...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青藏高原地质、气候变化的背景综述了高原鸟类物种形成模式和遗传多样性特征。首先,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鸟类产生了显著的隔离效应,推动与周边近缘物种的遗传分化;其次,青藏高原的隆升为鸟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促进了物种分化;再次,高原与邻近地区鸟类的区系交流,促进了物种的迁入、形成与扩散;最后,更新世冰期循环引起的环境变导致了鸟类的冰后期扩张和第二次接触,对鸟类的遗传分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期,多组学方法也日益广泛的应用在青藏高原鸟类生态适应演化研究中。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地质、气候等因素在物种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加强多组学方法的应用,关注高原物种适应的生态学机制。青藏高原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鸟类 遗传多样性 物种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志南 王帅 +4 位作者 陈相兆 卢建旗 孙柏涛 马强 李山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台网站点,模拟与测定仪器地震烈度相当;高烈度区主要分布在断层地表投影所在区域;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与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场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综合西藏自治区现场调查数据和普查数据,评估了当地典型建筑(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房屋震害以及人员伤亡,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仪器地震烈度 调查评定地震烈度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2025西藏定日M 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常见人工牧草矿物质营养价值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百慧 刘毅 +7 位作者 张群英 周学丽 钟荣珍 王雷 杜雪燕 杨英魁 拜彬强 郝力壮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5,共8页
文章介绍了青藏高原15种常见人工牧草在不同刈割期矿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试验通过火焰原子吸收法,对牧草中常量元素钾(K)、钠(Na)、钙(Ca)、镁(Mg)及微量元素铁(Fe)、铜(Cu)、锌(Zn)、钴(Co)含量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豆科类牧草... 文章介绍了青藏高原15种常见人工牧草在不同刈割期矿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试验通过火焰原子吸收法,对牧草中常量元素钾(K)、钠(Na)、钙(Ca)、镁(Mg)及微量元素铁(Fe)、铜(Cu)、锌(Zn)、钴(Co)含量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豆科类牧草常量元素的含量比禾本科牧草常量元素的含量各刈割期都高。K、Ca、Mg元素各刈割期都有差异,部分牧草Na元素的含量不随刈割期的改变而改变。Fe元素从第1期到第4期的含量随着时期的变化而增长,Cu、Zn、Co元素随着时期的增长不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牧草矿物质 人工牧草 刈割期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昌都市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思源 赵敏敏 +6 位作者 刁玉杰 马鑫 付雷 王旭清 刘廷 陈冠 郭鹏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77,共14页
【研究目的】昌都市是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生态门户,当前“双评价”指南推荐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无法准确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本文改进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提高了将研究结果纳入生态保护实践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以为生态保... 【研究目的】昌都市是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生态门户,当前“双评价”指南推荐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无法准确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本文改进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提高了将研究结果纳入生态保护实践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以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及后期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基于高原环境特征,将碳储存与冻融侵蚀纳入评价体系,并运用改进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评价了昌都市的生态保护重要性。【研究结果】昌都市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区域总面积的51.35%,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生态环境良好,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功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及怒江两岸的山地;二是由于生态系统质量较差,已出现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丁青县北部、八宿县中南部及边坝县西部。【结论】昌都市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但部分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也较高,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分区制定生态保护措施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工作,降低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敏感性 双评价 昌都市 青藏高原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dEM模式的改进及在青藏高原地区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勇洪 翁富忠 +6 位作者 何文英 唐飞 李锐 徐永明 韩阳 杨俊 王艺丹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9,共19页
基于物理模型的微波发射率(MLSE)模拟一直面临着很大挑战,目前还缺乏利用物理模式模拟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或区域尺度MLSE的应用案例。针对先进辐射传输模拟系统(ARMS)中的陆面微波发射率(LandEM)模式,对土壤介电常数和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 基于物理模型的微波发射率(MLSE)模拟一直面临着很大挑战,目前还缺乏利用物理模式模拟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或区域尺度MLSE的应用案例。针对先进辐射传输模拟系统(ARMS)中的陆面微波发射率(LandEM)模式,对土壤介电常数和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进行了改进及相应MLSE模拟研究,并结合地面观测MLSE资料进行了模拟评估,同时开展了LandEM模式主要输入参数优化研究;在此基础上,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选择3种粗糙地表反射率半经验模型和1种发射率经验模型组合成9种MLSE模拟方案,利用3套卫星观测资料反演的MLSE产品,对9种不同模拟方案进行了评估,并选择出最优模拟方案对青藏高原地区MLSE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LandEM模式中引入Mironov常温土壤介电常数模型后模拟的MLSE得到改善,引入Zhang冻土介电常数模型可弥补原有冻土介电常数估算的缺陷,引入Chen-Weng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后模拟的MLSE也得到有效改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MLSE模拟,Qp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更适合裸土粗糙地表,Chen-Weng模型更适合植被粗糙地表;改进后的LandEM模式及优化模拟方案能较好地模拟0.10°×0.10°空间分辨率青藏高原地区水平极化MLSE值及空间分布,也能较好地模拟垂直极化MLSE值,但还不能对垂直极化MLSE空间差异进行有效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地表发射率 LandEM模式 土壤介电常数 粗糙地表反射率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温泉-河流-盐湖耦合成矿系统锂的地球化学行为与迁移过程
19
作者 薛飞 谭红兵 +4 位作者 张西营 陈国辉 葛璐 李超 苗卫良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8-982,共15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锂(Li)资源基地,广泛分布着特色盐湖卤水锂矿和富锂地热泉,两者存在密切的物源联系,共同构成了温泉-河流-盐湖外生锂耦合成矿系统。然而,对于锂在该系统内部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仍缺乏详细刻画。本研究系统...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锂(Li)资源基地,广泛分布着特色盐湖卤水锂矿和富锂地热泉,两者存在密切的物源联系,共同构成了温泉-河流-盐湖外生锂耦合成矿系统。然而,对于锂在该系统内部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仍缺乏详细刻画。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夏康坚温泉、索美藏布河和拉果错的水样,分析了样品的水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组成及Li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索美藏布上游河水中的溶解态锂主要源自硅酸盐的风化,表现出低锂(7.84μg/L)和高δ^(7)Li值(+8.21‰)的特征。在经过富锂(8071.73μg/L)且低δ^(7)Li值(+0.19‰)的夏康坚温泉排泄补给后,索美藏布河水发生了锂的显著富集和锂同位素的负漂移,锂元素富集了200多倍,达到1777.02μg/L,δ^(7)Li值降低了8.07‰,降至+0.14‰。经过温泉区后,河水中的锂浓度在流动过程中大体保持稳定(1105.49~1452.33μg/L),δ^(7)Li值仅提高0.6‰(+0.12~+0.72‰),这表明硅酸盐风化和次生矿物吸附对富锂河水地球化学成分影响有限,充足的锂能够通过河流稳定地补给到盐湖中,表现出与低锂背景河流不同的演化特征。夏康坚温泉-索美藏布-拉果错盐湖共同组成了一个从地史时期持续到现在的耦合成矿系统。富锂温泉作为主要的内生物源,河流作为矿质表生输送路径,尾闾湖泊作为容矿场所,高寒干旱气候条件导致的蒸发浓缩作为成矿驱动力,持续形成盐湖卤水锂矿。锂元素完成了从源到汇、从深部到浅部的运移富集,实现了从内生成矿到外生成矿的形式转换,成为锂循环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同位素 水化学 成矿系统 温泉-河流-盐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三江源草地绿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谷昌军 张镱锂 +3 位作者 刘林山 魏博 崔伯豪 宫殿清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26,共13页
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三江源生长季最大值合成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量化了三江源草地绿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气温降水与生长季NDVI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 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三江源生长季最大值合成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量化了三江源草地绿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气温降水与生长季NDVI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长季NDVI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加趋势的像元占比为77.53%,其中显著增加趋势像元占比为33.95%(P<0.1);而局部出现了降低的趋势,降低趋势的像元占比为22.47%,其中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像元占比为3.03%(P<0.1)。(2)生长季NDVI呈现显著增加的像元主要分布在海拔[4 500,5 000) m,坡度2°~6°的阴坡,而生长季NDVI呈现显著降低的像元主要分布在海拔[4 500,5 000) m,坡度6°~15°的阳坡。(3)整个三江源区来看,生长季NDVI与生长季的气温降水有着最强的相关性,且与生长季最低温的相关性(R=0.79,P<0.001)大于生长季降水(R=0.66,P<0.001)和生长季平均温度(R=0.55,P<0.001)的相关性;栅格月尺度气候要素与生长季NDVI的关系表明,7月份降水与7月份最低温与生长季NDVI的年际波动具有最强的相关性,空间上表现为东部生长季NDVI受降水主导,而西部则主要受温度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三江源 草地绿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