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现代“会通”观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以钱钟书“打通”说为中心的考察 |
李清良
谭立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
2
|
杨绛的散文艺术 |
牛运清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1
|
|
|
3
|
诗可以乐?——读钱锺书先生《诗可以怨》 |
张柠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
4
|
让诗意进入翻译理论研究——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看钱钟书的“不隔”说 |
蔡新乐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7
|
|
|
5
|
“人性”:钱钟书史论中的“历史美学”要素 |
路新生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
6
|
历史不仅仅是历史——钱钟书历史修辞思想札论 |
胡范铸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
7
|
钱谦益“弇州晚年定论”发覆 |
魏宏远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
8
|
人性透视与文化批判:鲁迅、钱钟书小说主题之比较 |
赵庆超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
9
|
从《人境庐诗草》到《静庵诗稿》——对钱钟书《谈艺录》的“照着说”与“接着说” |
夏中义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
10
|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和发展 |
李宗刚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
11
|
明用典故:激起读者的新鲜感和求知欲——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二 |
田建民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
12
|
论《管锥编·毛诗正义·君子于役》的方法论意义 |
王人恩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6 |
1
|
|
|
13
|
《管锥编》经解中的历史美学 |
路新生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
14
|
钱锺书“意象”说献疑 |
许龙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
15
|
杨万里的当下意义和宋代文学研究 |
王水照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
16
|
“化境”说理论基点初探 |
何加红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0 |
4
|
|
|
17
|
论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 |
陈颖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
18
|
释“才、学、识”:钱锺书的诗人修养论——对《沧浪诗话》“照着说”与“接着说” |
夏中义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5
|
|
|
19
|
论钱钟书《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中的文学史观 |
许龙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