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slipBERI与D-InSAR技术的青海省玛多县地震形变场提取与模拟 被引量:3
1
作者 付玉蒂 薛东剑 张小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370-9377,共8页
针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县Ms7.4地震震区形变信息、形变特征以及滑动断裂特性的提取与模拟等问题,获取了玛多县地震区的Sentinel-1A影像,采用双轨差分干涉法,并优化各项参数,提取出同震形变场,利用slipBERI(slip from bayesian regul... 针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县Ms7.4地震震区形变信息、形变特征以及滑动断裂特性的提取与模拟等问题,获取了玛多县地震区的Sentinel-1A影像,采用双轨差分干涉法,并优化各项参数,提取出同震形变场,利用slipBERI(slip from bayesian regularized inversion)方法对断层的几何参数及形变场进行反演和模拟。结果表明:玛多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圆,断层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其上部为沉降区,下部为隆升区,最大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形变分别为0.65 m和0.81 m。地震形变场的运动主要以东西方向的水平运动为主,并伴有明显的左旋走滑,断层上下方相对视线向运动可达1.50 m,表明此次地震的地表破裂有明显的错位移动。通过分析形变信息和地表破裂特征,可以判断该破裂带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为昆仑山口-江口断裂,反演结果与观测结果相符,这表明观测结果较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D-insar 同震形变 slipBERI 断层滑动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分析2023年积石山地震同震形变及断层滑动分布 被引量:2
2
作者 匡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6-260,321,共6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自该区域地震观测以来的首次大地震,研究本次地震的地表形变和地震机制,可以为了解该区域的断层活动特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A降轨影像...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自该区域地震观测以来的首次大地震,研究本次地震的地表形变和地震机制,可以为了解该区域的断层活动特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A降轨影像,在SAR影像几何畸变评估和干涉图大气延迟校正的基础上,提取了地震LOS向同震形变场,并利用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了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及其滑动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所用Sentinel-1A降轨影像在研究区域受几何畸变影响面积占3.6%,适用于该区域形变场提取;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近似呈椭圆形隆升,最大雷达视线LOS方向形变量为8.5 cm;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在走向、倾角等几何参数上与拉脊山南缘断裂带较吻合,因此倾向于认为发震断层与拉脊山南缘断裂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地震 insar SAR几何畸变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滑动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字城岱 滕兴发 +3 位作者 关舒丹 闫高翔 刘森平 白运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降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6 cm。断层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最优发震断层走向为131.1°、倾角为85.7°,同震主滑移区分布在深度10~30 km范围内,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滑移位置位于地下约20 km深度处,滑移量为3.49 m,未破裂至地表,矩震级为M_(W)7.16。库仑应力结果显示,该区域库仑应力符合帕米尔高原已有的应力场及地质学研究结果,随着深度增加,其影响范围以发震断层为中心向外扩张,且自5 km深度往下,应力加载区逐渐侵蚀应力卸载区,并开始以加载区为主,在约10 km深度处开始发生余震活动,与本次发震断层相邻的2条断层未来短时间内地震风险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模型反演 同震静态库仑应力 地震风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背斜上新世—第四纪右旋压扭变形解析及地质意义
4
作者 张关龙 王大华 +7 位作者 陈乾威 肖永军 杨帅 刘俊民 陈云锋 张俊锋 王勇 毛黎光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3-959,共7页
柴达木盆地具有克拉通结晶基底,其内部变形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析。南八仙背斜位于马海隆起西北角,呈东西走向。地震剖面揭示其不同部位断裂系... 柴达木盆地具有克拉通结晶基底,其内部变形研究对理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析。南八仙背斜位于马海隆起西北角,呈东西走向。地震剖面揭示其不同部位断裂系统特征各异,相干水平切片显示断裂系统有4组样式,分别为轴向伸展相关正断层、斜列式正断层、滑脱逆冲断层和基底右旋压扭断层。研究认为南八仙背斜形成于基底断裂的右旋压扭作用,西部地区滑脱面阻隔基底走滑应变的向上传导,使之转换为滑脱褶皱及褶皱长轴方向伸展,东部地区则为负花状右旋走滑断裂控制的垮塌背斜。本研究印证了柴达木盆地中新世晚期以来盆内变形受控于右旋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马海隆起 南八仙背斜 右旋走滑变形 滑脱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汶川Mw7.9地震断层滑动分布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国宏 屈春燕 +3 位作者 宋小刚 汪驰升 单新建 胡植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通过综合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的地表破裂带空间分布及分段资料,结合InSAR干涉形变场资料,构建了五段断层几何结构模型,该模型与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在多数分段上基本一致;基于此五段断层模型,运用敏感性迭代拟... 通过综合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的地表破裂带空间分布及分段资料,结合InSAR干涉形变场资料,构建了五段断层几何结构模型,该模型与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在多数分段上基本一致;基于此五段断层模型,运用敏感性迭代拟合算法反演了汶川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获得了断层滑动分布及部分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基于余震精定位获得的地震断层倾角模型模拟的同震形变场与InSAR形变场吻合较好,且残差较小;反演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于地下0~20 km,最大滑动量分别位于北川及青川等地区,最大可达到10 m;沿SW-NE走向,断层面的滑动方向主要以右旋兼逆冲形式为主,在汶川及都江堰地区以强烈的逆冲为主兼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在北川及映秀地区以逆冲兼右旋运动为主,在平武及青川等地区则逐渐过渡为以右旋运动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其中汶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97°,北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11 9°,青川地区平均滑动角为138°.反演矩张量为7.7×10^(20)N·m,矩震级达M_w 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敏感性迭代拟合算法 滑动分布反演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和远场地震波联合反演2008年M_W6.3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4
6
作者 温少妍 单新建 +4 位作者 张国宏 张迎峰 屈春燕 赵德政 李彦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01-2309,共9页
利用InSAR同震形变升、降轨数据和远场地震波数据,基于均方根最小与标量地震矩最小双重约束下的模拟退火方法,联合反演2008年11月10日大柴旦M_W6.3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2008年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整体表现为沿倾向方向从深部... 利用InSAR同震形变升、降轨数据和远场地震波数据,基于均方根最小与标量地震矩最小双重约束下的模拟退火方法,联合反演2008年11月10日大柴旦M_W6.3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2008年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整体表现为沿倾向方向从深部破裂起始点处向上往地表传播,且破裂未到达地表;在前7s内,滑动沿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传播,7s后主要沿东南方向传播,破裂过程时间持续约为11s,同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地下10~20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达-0.71m;反演结果揭示本次地震为西南倾高角度兼具微量走滑分量的逆冲破裂事件,反演矩张量为3.96×1018 N·m,矩震级约M_W6.37.通过大柴旦地震发震断层和破裂机制综合分析,初步判断发震断层为西南倾向的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旦地震 insar形变场 远场地震波 震源破裂过程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3地震InSAR的同震形变场、断层滑动分布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应力扰动 被引量:39
7
作者 华俊 赵德政 +10 位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张迎峰 龚文瑜 王振杰 李成龙 李彦川 赵磊 陈晗 范晓冉 王绍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691,共15页
文中基于D-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C波段升降轨哨兵SAR数据,获取了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W)7.3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对同震形变的空间特征、量级和断层破裂的分段性进行了分析。哨兵卫星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清晰地描绘了玛多地震的地... 文中基于D-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C波段升降轨哨兵SAR数据,获取了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W)7.3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对同震形变的空间特征、量级和断层破裂的分段性进行了分析。哨兵卫星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清晰地描绘了玛多地震的地表破裂迹线,地表破裂长度约210km。为了进一步认识玛多地震断层深部的同震滑动分布特征和发震断层几何性质,基于升、降轨InSAR形变场及精定位余震数据确定的断层几何反演了同震滑动分布,并基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分析了本次地震对周边区域的应力扰动。结果表明,玛多M_(W)7.3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次级断层上,且与东昆仑断裂带的主断裂近平行,结合野外考察、地质资料和InSAR地表破裂迹线确定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玛多地震产生的同震形变场空间影响范围广,形变场的长轴呈NWW向,升、降轨观测的形变量符号相反,结合哨兵数据的观测几何确定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基于升、降轨InSAR数据得到的最大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形变量约为0.9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整体上断层的走向为276°,倾角为80°,倾向NE,最大滑移量约为6m,平均滑动角为4°,矩震级为M_(W)7.45,地震主体破裂发生在0~10km深度范围内,同震破裂至地表,与野外考察所观测到的广泛分布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致。以玛多-甘德断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模型显示,玛多地震在玛多-甘德断裂西段附近产生了明显的应力降,表明玛多地震释放了玛多-甘德断裂的库仑应力,导致后者的地震危险性可能大大降低;而在玛多-甘德断裂和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交叉的区域存在应力加载效应,但考虑到玛多地震的余震会释放多余的能量,该区发生较大地震的危险性可能降低。以东昆仑断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模型显示,玛多地震在东昆仑断裂东段附近产生了明显的应力加载效应,结合该段震间较高的应变率特征,其地震危险性需要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库仑应力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09年柴达木盆地地震群InSAR分析及同震形变场反演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小波 单新建 +5 位作者 屈春燕 张国宏 马超 宋小刚 张桂芳 温少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496,共12页
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的4个中等震级地震分别做了研究,其中1个地震发生在2008年,另外3个发生在2009年。利用D-InSAR技术采用Envisat ASAR降轨数据获得了这4个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2008年地震形变场只有1个... 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的4个中等震级地震分别做了研究,其中1个地震发生在2008年,另外3个发生在2009年。利用D-InSAR技术采用Envisat ASAR降轨数据获得了这4个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2008年地震形变场只有1个形变中心,而2009年地震有3个形变中心。2008、2009年地震引起的卫星视线向最大形变分别为0.097m和0.41m。基于弹性半空间模型和InSAR获得的地表形变场,反演了断层面滑动分布。对于2008年地震,采用了一分段断层模型,反演结果得出最大滑动为0.47m,发生在地下19km处。对于2009年发生的3个地震,结合分析InSAR同震形变场后分别采用了一分段断层、两分段断层和三分段断层模型反演,结果得出三分段断层模型模拟的形变场最符合观测到的InSAR地表形变场且残差最小,认为三分段断层模型最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insar形变 滑动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M_S7.0地震的InSAR观测及断层破裂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熊威 罗三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2-457,共6页
为提高九寨沟2017-08-08 M_S7.0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精度,厘清发震断层的构造形态及形成机制,对形变区相干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并确定相干性阈值,利用GACOS对形变场进行大气校正,再根据余震分布和地质背景确定发震断层的基本形状,最后基... 为提高九寨沟2017-08-08 M_S7.0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精度,厘清发震断层的构造形态及形成机制,对形变区相干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并确定相干性阈值,利用GACOS对形变场进行大气校正,再根据余震分布和地质背景确定发震断层的基本形状,最后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发震断层的滑动分布。改正后的InSAR同震形变场显示,视线向最大下沉为25 cm,最大抬升为10 cm,分别位于震中西北和东南,形变长轴为北西向,主要形变区位于发震断层西部。改正后的InSAR形变场残差均方根较改正前小,最大滑动量为0.9 m,平均滑动角为-0.5°,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1~20 km范围内,矩震级为6.5,与USGS和GCMT等机构的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利用GACOS改正九寨沟InSAR同震形变场对提高形变场精度具有一定的作用,反演断层滑动分布的结果较改正前差别不明显,发震断层的属性与虎牙断裂北段的性质基本一致。结合余震重定位结果可以推断,发震断层为虎牙断裂的北向延伸部分,此次地震事件为巴颜喀拉地块南东向扭转与华南地块碰撞的结果,中下地壳粘性流体的差异分布是导致虎牙断裂倾角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现今构造形变模式的InSAR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邱江涛 朱良玉 王随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3-786,817,共5页
利用2007~2010年间14景ALOS PALSAR数据及SBAS InSAR技术,获取阿尔金断裂带中段91°E附近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场,并反演该地区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中段地区的形变速率自北向南呈3个线性梯度变化区,分别为阿... 利用2007~2010年间14景ALOS PALSAR数据及SBAS InSAR技术,获取阿尔金断裂带中段91°E附近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场,并反演该地区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中段地区的形变速率自北向南呈3个线性梯度变化区,分别为阿尔金山东段8~12mm/a、索尔库里盆地6~7mm/a、阿尔金断裂带以南约0mm/a。3个速率梯度变化区主要集中在喀腊达坂断裂和阿尔金主断裂上;拟合的断层就位于金雁山南缘、喀腊达坂断裂南邻,走滑速率从西(7.1mm/a)向东(14.0mm/a)逐渐增大,闭锁深度自西(4.5km)向东(10.6km)逐渐趋深。结合前人研究推测,金雁山(阿尔金山链东部)与索尔库里拉分盆地组成的复合破裂构造模式,是转换断层运动时应力和应变调整的主要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阿尔金断裂带 滑动速率 大地测量反演 构造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和SBAS-InSAR的阳原盆地北缘断裂现今地表形变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晨 曹筠 +2 位作者 刘书峰 马栋 刘思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88-1293,共6页
基于2009~2017年阳原盆地及周边区域GPS观测数据和2017~2019年升、降轨Sentinel-1卫星SAR图像,使用SBAS-InSAR技术精确反演阳原盆地北缘断裂现今地表形变速率场。统计跨断层剖面线上指定间隔点的垂直滑动速率得出,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东段... 基于2009~2017年阳原盆地及周边区域GPS观测数据和2017~2019年升、降轨Sentinel-1卫星SAR图像,使用SBAS-InSAR技术精确反演阳原盆地北缘断裂现今地表形变速率场。统计跨断层剖面线上指定间隔点的垂直滑动速率得出,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东段、中段和西段两侧垂直滑动速率差值分别约为1.04 mm/a、1.43 mm/a和0.72 mm/a。右所堡-松枝口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特征和该断裂与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中段空间分布上呈交切关系是导致阳原盆地北缘断裂中段断层活动水平高于东段的主要原因,阳原盆地北缘断裂西段活动性不明显。GPS资料显示,阳原盆地北缘断裂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右旋走滑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原盆地北缘断裂 GPS SBAS-insar 地表形变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监测2021年青海玛多M_(w) 7.4级地震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守文 季灵运 +1 位作者 朱良玉 刘传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6-1026,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 7.4级地震。为研究玛多M_(w) 7.4级地震的同震形变、滑动分布及同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影响,选取Sentinel-1 A/B升、降轨SAR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玛多M_(w) 7.4级地震同震形变场...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 7.4级地震。为研究玛多M_(w) 7.4级地震的同震形变、滑动分布及同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影响,选取Sentinel-1 A/B升、降轨SAR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玛多M_(w) 7.4级地震同震形变场;基于梯度下降法(SDM),联合GPS和InSAR同震形变数据,共同约束反演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玛多M_(w) 7.4级地震影响范围广,产生了长约170 km的地表破裂;地震造成地表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量约为1.2 m,隆升和沉降最大相对位移量约为2.2 m;发震断层整体走向约283°,滑动角约21°,倾角约77°;断层错动以左旋走滑为主,主要集中在地下12 km深度以内,联合GPS和InSAR数据反演的同震最大滑动量约为3.76 m,同震错动破裂到地表,反演的矩震级为M_(w) 7.42。结合同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结果和地震周围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大部分余震发生在断层附近,并在东、西侧库仑应力增加区有少量余震发生;断层东侧和西侧存在一定的库仑应力积累,可能存在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w)7.4级地震 大地测量 insar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 震源参数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玉喜 庞雄奇 +3 位作者 汤良杰 姜振学 周瑞年 蒋武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5-68,共4页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界残余厚度变化规律、新生代沉积相分布规律及平面形态特征等 ,认为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形成于前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在近南北向挤压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成为统一构造系统。第...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界残余厚度变化规律、新生代沉积相分布规律及平面形态特征等 ,认为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形成于前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在近南北向挤压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成为统一构造系统。第三纪近南北向断裂活动以汇聚型右行走滑方式为主 ,形成近南北向走滑构造和近南北向构造变换带 ,作为深部边界约束条件而影响着第三系变形。近南北向构造对柴西地区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 ,已发现油田与其关系密切。近南北向走滑带发育地区是寻找第三系优质裂缝性油气藏的主要地区。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近南北向构造系统 汇聚型右行走滑 构造变换带 第三系 变形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走滑运动对柴达木盆地的侧向效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重庆 周建勋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91-297,共7页
阿尔金断裂因其巨大的规模及走滑量而被许多学者认为具有显著的侧向效应,并将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反S型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归结于此,然而这种推测的观点缺乏有力依据。构造物理模拟是研究构造变形机制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3组三维模型研... 阿尔金断裂因其巨大的规模及走滑量而被许多学者认为具有显著的侧向效应,并将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反S型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归结于此,然而这种推测的观点缺乏有力依据。构造物理模拟是研究构造变形机制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3组三维模型研究阿尔金断裂走滑运动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影响的范围和方式,其结果表明:①不论阿尔金断裂平移走滑还是挤压型走滑,都对柴达木盆地产生挤压作用,但挤压应力作用范围及地体运动速率有差异:平移走滑影响范围的前缘边界为弧形,地体运动速率递减较慢,而挤压型走滑的前缘边界为直线形,地体运动速率快速减小;②柴达木盆地近南北向挤压收缩强度远大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引起的变形,使得紧邻断裂的地体因走滑牵引而发生的运动方向被盆地近南北向的收缩变形所改变;③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的影响集中于盆地西南部,与反S型褶皱-冲断带发育位置不符,不支持反S型褶皱-冲断带的形成受阿尔金断裂控制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走滑运动 柴达木盆地 反S型褶皱-冲断带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分析
15
作者 许建红 惠旭辉 +2 位作者 程宏宾 张晓亮 尚思歧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4,共9页
狮子沟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对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该区长期的构造演化和地震地质灾害的评价。通过对该断裂带构造地貌调查、断层剖面和探槽研究,得到以下认识:狮子沟断裂是一条向SW方... 狮子沟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对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该区长期的构造演化和地震地质灾害的评价。通过对该断裂带构造地貌调查、断层剖面和探槽研究,得到以下认识:狮子沟断裂是一条向SW方向逆冲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的逆冲活动一部分沿着山前分支断层,该分支错断了全新世早中期的冲洪相地层,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最小垂直活动速率为0.12~0.15 mm/a;另一部分沿着盆地内隐伏分支断层活动,形成次级褶皱隆起,最近主要的一期构造活动发生在(97.93±7.98)^(59.43±3.42)ka间。这些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单元分布在基岩山前以南约750 m的范围内,因此,在该区进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时应考虑此类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 狮子沟断裂 晚第四纪构造变形 全新世活动断裂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英雄岭构造带构造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6
16
作者 邵绪鹏 管树巍 +4 位作者 靳久强 沈亚 孟庆洋 王丽宁 王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2,共6页
利用最新采集的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英雄岭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西英雄岭构造带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深浅分层的构造特征;下干柴沟组上段沉... 利用最新采集的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英雄岭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西英雄岭构造带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深浅分层的构造特征;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是英雄岭构造带构造变形的关键时期,受先存的古构造正断层的影响,在该时期沉积的暗色泥岩、膏岩盐等软弱岩层的不均衡分布是控制英雄岭构造带构造特征差异的因素。古近纪,阿尔金断裂开始活动,英雄岭构造带在弱伸展构造环境下发育正断层,控制暗色泥岩、膏岩盐等软弱岩层的发育;新近纪,东昆仑断裂开始活动,柴西英雄岭构造带在强挤压构造环境下形成现今的正反转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构造变形 构造物理 模拟实验 正反转构造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西藏定日M_(W)5.7地震震源参数估计和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方金玲 赵斌 +1 位作者 余建胜 陈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64-970,共7页
采用InSAR形变监测资料计算2015年西藏定日M_(W)5.7地震同震形变场,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尼泊尔M_(W)7.8主震对定日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影响。综合分析地震滑动机制和构造特征,认为定日断层为西倾隐伏断... 采用InSAR形变监测资料计算2015年西藏定日M_(W)5.7地震同震形变场,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尼泊尔M_(W)7.8主震对定日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影响。综合分析地震滑动机制和构造特征,认为定日断层为西倾隐伏断层。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相对集中,主要深度在6~9 km,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发震断层走向约178°,倾角约48°,破裂区长约5 km,宽约5 km,最大滑动量约0.2 m,释放的地震矩约3.7×10^(17) N·m,对应矩震级M_(W)5.6。尼泊尔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在定日地震震源处约为0.2 bar,造成藏南申扎-定结拉张地堑应变加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反演 尼泊尔地震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特征及成因演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文萍 胡望水 +4 位作者 李涛 王淑君 葛勋 姜天阳 李拉毛才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7-504,共8页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最大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为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所围绕,形成“三山一盆”的构造格局,具有复杂的盆山关系。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首次发现跃进二号东构造下部干柴沟组构造为正花...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最大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为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所围绕,形成“三山一盆”的构造格局,具有复杂的盆山关系。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首次发现跃进二号东构造下部干柴沟组构造为正花状构造,而其上部干柴沟组、油砂山组、狮子沟组、七个泉组构造为负花状构造。构造演化剖面分析表明,走滑构造发育经历了七个泉组沉积末期强烈的压扭构造作用,发育了正花状构造样式,而至柴达木组沉积的前期构造由经历了强烈的张扭构造作用,发育了负花状构造,且叠加在早期正花状构造之上,使得浅层层序主要发育正断层,两期走滑断裂作用叠加产生了现今复杂的负反转走滑断裂带。而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也有相同的构造特征,由此可推断柴达木盆地是受阿尔金走滑断裂影响的斜向压扭构造,非走滑断裂主干位移带内的拉分盆地。因此,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地区构造发育演化对于深入认识复杂的盆山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负花状构造 负反转 走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tinel-1 SAR数据约束的2018年谢通门M_(W)5.8地震同震破裂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倪乙鹏 聂兆生 +2 位作者 熊维 陈威 余鹏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9-594,共6页
通过Sentinel-1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谢通门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反演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模型。InSAR同震形变场表明,升降轨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0.049 m和0.051 m,形变场长轴大致呈南北方向,位于甲岗-定结断... 通过Sentinel-1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谢通门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反演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模型。InSAR同震形变场表明,升降轨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0.049 m和0.051 m,形变场长轴大致呈南北方向,位于甲岗-定结断裂西侧。通过对倾角和倾向进行格网搜索发现,西倾节面更可能为该地震的发震节面。反演结果表明,滑动分布主要位于2~10 km深度范围内,平均滑动量为0.02 m,最大滑动量为0.10 m,发震断层倾角为47°,平均滑动角为-81.60°,显示该地震以正倾滑动为主。大地测量数据约束的该地震震中为30.27°N、87.75°E,震源深度为6.58 km,释放地震矩为5.056×10^(17) Nm,对应矩震级为MW5.7,与GCMT、USGS公布的震级基本一致。综合分析震中位置和滑动机制认为,甲岗-定结断裂的分支断层为本次谢通门地震的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谢通门地震 甲岗-定结断层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反演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宣化盆地现今地壳变形特征与断层滑动速率反演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晨 马栋 +2 位作者 曹筠 屈曼 徐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3-1149,共7页
基于PS-InSAR结合先验条件的最小二乘迭代逼近法,利用3轨道Sentinel-1数据获取张家口-宣化盆地及周边区域地表三维形变速率场,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剖面投影法和由刃型位错提出的倾滑断层震间形变数学表达式,反演得到张家口断裂和宣化盆地... 基于PS-InSAR结合先验条件的最小二乘迭代逼近法,利用3轨道Sentinel-1数据获取张家口-宣化盆地及周边区域地表三维形变速率场,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剖面投影法和由刃型位错提出的倾滑断层震间形变数学表达式,反演得到张家口断裂和宣化盆地南缘断裂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断层参数结果显示,张家口断裂中段和宣化盆地南缘断裂闭锁程度较高,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应变能积累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宣化盆地 倾滑速率 闭锁深度 三维形变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