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变形机制的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周建勋 徐凤银 +3 位作者 曹爱锋 王铁成 尹成明 李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207,i0001-i0002,共8页
阿尔金断裂走滑变形的侧向传递十分有限,难以解释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本文设计的一组具有不同性质基底条件的弧形边界砂箱实验表明:刚性块体边界形态控制了褶皱冲断带走向和构造格局,同时基底力学性质也有部分影响作... 阿尔金断裂走滑变形的侧向传递十分有限,难以解释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本文设计的一组具有不同性质基底条件的弧形边界砂箱实验表明:刚性块体边界形态控制了褶皱冲断带走向和构造格局,同时基底力学性质也有部分影响作用,因而可用“刚性块体弧形边界联合作用”来解释其形成,即:1)冷湖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是赛什腾山前弧形边界与昆特依凹陷弧形边界联合作用的结果;2)鄂博梁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是昆特依凹陷与一里坪凹陷弧形边界联合作用的结果;3)位于一里坪凹陷南侧、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变形呈反牵引关系的褶皱冲断带则与该凹陷西南侧向南西突出的弧形边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构造 褶皱冲断带 基底性质 物理模拟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建勋 徐凤银 朱战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9-304,共6页
文中设计了3种类型的基底收缩挤压砂箱实验模型和一种基底无收缩挤压砂箱实验模型,用于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的变形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基底收缩挤压模型以反冲断层发育为特色。在双侧对称对冲挤压模型中,正冲和反冲断层的发育... 文中设计了3种类型的基底收缩挤压砂箱实验模型和一种基底无收缩挤压砂箱实验模型,用于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的变形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基底收缩挤压模型以反冲断层发育为特色。在双侧对称对冲挤压模型中,正冲和反冲断层的发育程度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在双侧不对称对冲挤压模型中,反冲断层更加发育,尤其在挤压速度较快一侧更加显著;单侧挤压模型中,以反冲断层发育、正冲断层很少为特征。由此表明,基底收缩作用和挤压作用的不对称性促使反冲断层的发育。根据实验结果与实际剖面的对比,笔者认为,基底收缩和不对称挤压是导致该区特殊剖面结构的可能原因,该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是在基底收缩作用参与下、以祁连山为主的侧向不对称挤压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新生代构造 变形 物理模拟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向挤压构造的物理模拟及其对焉耆盆地构造解释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建勋 朱战军 梁慧社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共3页
针对焉耆盆地的实际构造问题 ,设计了刚性边界基底均匀收缩斜向挤压砂箱实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 ,斜向挤压情况下 ,挤压带边界方向和挤压方向对构造线走向起控制作用 ,其中边界方向的控制作用更加显著。斜向挤压作用与压扭作用不完全等... 针对焉耆盆地的实际构造问题 ,设计了刚性边界基底均匀收缩斜向挤压砂箱实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 ,斜向挤压情况下 ,挤压带边界方向和挤压方向对构造线走向起控制作用 ,其中边界方向的控制作用更加显著。斜向挤压作用与压扭作用不完全等同 ,斜向挤压虽然也有走滑分量 ,但被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变形区域 ,故不一定形成具明显走滑特征的断层。笔者认为 ,对于焉耆盆地这类构造的形成 ,用斜向挤压作用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挤压构造 砂箱实验 物理模拟 焉耆盆地 压扭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反转构造的砂箱模型看柴达木早-中侏罗世盆地的构造性质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建勋 徐凤银 朱战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0-435,T001,T002,共8页
设计了基底均匀伸展半地堑正反转、基底均匀伸展书斜式正反转和对称地堑正反转等 3个砂箱实验模型 ,着重研究后期构造反转对前期正断层构造的叠加与改造作用。单侧挤压实验结果表明 ,正反转过程中 ,挤压变形主要通过形成新的低角度逆冲... 设计了基底均匀伸展半地堑正反转、基底均匀伸展书斜式正反转和对称地堑正反转等 3个砂箱实验模型 ,着重研究后期构造反转对前期正断层构造的叠加与改造作用。单侧挤压实验结果表明 ,正反转过程中 ,挤压变形主要通过形成新的低角度逆冲断层实现 ,前期正断层多数可被保存下来 ,仅倾角不同程度地变陡。前期正断层全部反转为逆断层的可能性极小 ,仅在强烈逆冲变形带 ,逆冲断层才有可能完全取代前期的正断层。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柴达木盆地的实际资料 ,认为柴达木盆地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模型 反转构造 柴达木盆地 伸展构造 侏罗世 正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东段中、新生代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孙波 王金铎 +4 位作者 肖永军 林武 柴先平 张俊锋 田连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37-44,共8页
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应力场和断裂发育特征设计地质模型,对其东段两条典型地质剖面形成时的受力方式、主要断裂的形成和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柴北缘东段凸起具有两种成因机制:挤压过程中,由于基性岩层刚性强度不同,... 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应力场和断裂发育特征设计地质模型,对其东段两条典型地质剖面形成时的受力方式、主要断裂的形成和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柴北缘东段凸起具有两种成因机制:挤压过程中,由于基性岩层刚性强度不同,在上覆地层形成断冲、凸起构造(如大红沟凸起);基底软流物质上涌引起上覆地层凸起变形,凸起具有背斜构造的形态特征(如锡铁山凸起)。柴北缘东段断裂系统由两期构造运动形成,早期受燕山运动作用,形成的断裂以北倾南冲为主;晚期,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断裂以南倾北冲为特征,断层主要分布在南侧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断裂 构造演化 挤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形成序列的砂箱实验研究──以黄骅盆地中区新生代构造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周建勋 陆克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3-71,共9页
按照黄骅盆地中区典型构造剖面设计砂箱实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砂箱实验可以有效重现构造形成的过程和序列,黄骅盆地中区新生代构造形成序列是:歧东构造带、歧中构造带、自东构造带、新港断层带,在同一构造带中断层形成的总体... 按照黄骅盆地中区典型构造剖面设计砂箱实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砂箱实验可以有效重现构造形成的过程和序列,黄骅盆地中区新生代构造形成序列是:歧东构造带、歧中构造带、自东构造带、新港断层带,在同一构造带中断层形成的总体顺序是北倾断层略早于南倾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物理模拟 砂箱实验 黄骅盆地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成因机制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林会喜 宁飞 +1 位作者 苏皓 张奎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81-2696,共16页
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是准噶尔盆地腹部的正向构造单元,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于挤压环境下“凹中隆”格局的变形史有较大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明确了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 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是准噶尔盆地腹部的正向构造单元,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于挤压环境下“凹中隆”格局的变形史有较大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明确了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通过砂箱实验模拟揭示了古隆起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古隆起以古潜山形式存在于盆地腹部,在白垩系沉积前为轴向NE-SW的宽缓背斜,脊线高点位于征1井附近,南北两端弯曲,整体成“S”形。古隆起的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中侏罗世前的基底调整稳定期;中侏罗世在西北缘边界挤压下盆地腹部缓慢隆升雏形期;晚侏罗世古隆起快速隆升形成期;白垩纪-新生代受盆地南缘控制整体南倾改造期。受中、晚侏罗世达尔布特断裂左行走滑作用影响,扎伊尔山系派生SE向挤压应力导致的远程传递作用使盆地腹部发育平缓的背斜,隆起轴线与西北缘断阶带走向近平行;乌伦古地块南界的右行剪切作用使得古隆起轴线向北东弯曲,盆地边界形态及南缘挤压剪切造成古隆起上升并转向。古隆起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聚油作用,尽管后期形态改造造成了原有油气藏部分被破坏,但也导致油气向北西运移并聚集。本文研究认为,该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方向应以岩性及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 构造解析 运动学演化 成因机制 砂箱实验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物理风化层形成机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8
作者 袁浩 王海峰 +3 位作者 向海洋 廖齐明 崔力公 陈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57,共4页
对柴西地区古近纪以来古气候演变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区物理风化层的形成时间和形成机制。在新近纪以来干、冷的极端高原气候和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强烈构造运动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物理风化层。该区物理风化层段、水层段... 对柴西地区古近纪以来古气候演变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区物理风化层的形成时间和形成机制。在新近纪以来干、冷的极端高原气候和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强烈构造运动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物理风化层。该区物理风化层段、水层段和油层段在纵向上构成明显的"三段式";物理风化层之下的潜水面存在穿时现象,不能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物理风化层降低了地震信噪比,在钻井工程方面易发生井漏和井壁垮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新生代 物理风化层 古气候 构造演化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