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逐步回归鉴别上位性QTL互作标记的模拟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道龙 朱军 黎志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53-461,共9页
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对逐步回归分析在鉴别代表QTL 上位性的互作遗传标记上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⒚结果表明,逐步回归分析能够有效、准确地鉴别出反映QTL上位性的互作遗传标记,并优于当前常用的双向方差分析⒚QTL之间的紧密连... 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对逐步回归分析在鉴别代表QTL 上位性的互作遗传标记上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⒚结果表明,逐步回归分析能够有效、准确地鉴别出反映QTL上位性的互作遗传标记,并优于当前常用的双向方差分析⒚QTL之间的紧密连锁会导致互作标记鉴别的分辨率降低,并使鉴别的效率出现扭曲⒚大样本和/或高遗传率可以从总体上提高互作标记准确鉴别的效率,而特定的互作标记鉴别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代表的QTL上位性的相对贡献率⒚显著水平也是影响互作标记鉴别效率的一个重要因子⒚本文建议在几种不同的显著水平下进行若干次逐步回归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罗模拟 互作标记 qtl上位性 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分蘖数和单株穗数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林 邵慧 +4 位作者 吴青霞 余静 冉从福 李立群 李学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5-882,共8页
为了明确小麦分蘖性状和单株穗数的遗传基础,以中国春(母本)和兰考大粒(父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169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将F2:3家系分别种植于陕西乾县、岐山和杨凌三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对小麦冬... 为了明确小麦分蘖性状和单株穗数的遗传基础,以中国春(母本)和兰考大粒(父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169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将F2:3家系分别种植于陕西乾县、岐山和杨凌三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对小麦冬前分蘖、春季分蘖和单株穗数进行多环境联合QTL分析,共检测到21个相关的加性QTL位点。其中,6个冬前分蘖QTL位于2A、2D、5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38%~6.73%的表型变异;7个春季分蘖QTL位于1A、2D、4B、5D、7A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97%~32.60%的表型变异;8个单株穗数QTL位于1A、2B、2D和4B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2.29%~41.21%的表型变异。共检测到30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其中,控制冬前分蘖的为1对,可解释21%的表型变异;控制春季分蘖的为20对,可解释0.59%~48.7%的表型变异;控制单株穗数的为9对,可解释0.08%~22.18%的表型变异。控制冬前分蘖、春季分蘖和单株穗数的加性QTL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基因间上位性效应以春季分蘖最大,单株穗数次之,冬前分蘖最小,且不同性状涉及的QTL位点具有差异。小麦分蘖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本研究初步定位到的一些重要QTL可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基因挖掘和高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F2家系 qtl 上位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稻近等基因系群体进行Ghd7和Qph1上位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盖宇 张玉山 +1 位作者 鄢文豪 邢永忠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应用珍汕97/Pokkali的BC3F2群体,在第1染色体sd-1附近定位1个主效株高QTLQph1,它同时对每穗粒数也有较大效应。构建Ghd7和Qph1两个QTL同时分离的近等基因系群体,发现Pokkali在Ghd7和Qph1位点均携带增效等位基因,Ghd7和Qph1的上位性影响... 应用珍汕97/Pokkali的BC3F2群体,在第1染色体sd-1附近定位1个主效株高QTLQph1,它同时对每穗粒数也有较大效应。构建Ghd7和Qph1两个QTL同时分离的近等基因系群体,发现Pokkali在Ghd7和Qph1位点均携带增效等位基因,Ghd7和Qph1的上位性影响了株高。进一步剖分互作形式发现,两基因间对株高存在加性×显性和加性×加性效应。通过比较BC3F3群体中9种基因型的表型,发现Qph1为珍汕97纯合,Ghd7为Pokkali纯合的基因型,能够较好地调控株高、抽穗期和每穗颖花数三者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合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效应 qtl上位性效应 基因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QTL定位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红 江建华 +4 位作者 刘晓丽 吉家曾 牛付安 张有富 洪德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7-258,共12页
为探明控制粳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穗抽出度、剑叶长、剑叶角度、穗剑高度差、倒2叶长、倒2叶角度、穗与倒2叶(穗二)高度差和倒1节间长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进行QT... 为探明控制粳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穗抽出度、剑叶长、剑叶角度、穗剑高度差、倒2叶长、倒2叶角度、穗与倒2叶(穗二)高度差和倒1节间长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进行QTL定位。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45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80.3%。73.3%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4.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22.2%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2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RIL群体中检测到43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0%~7.0%,平均2.7%。在以秀水79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XSBCF1群体)中检测到16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1.2%~36.8%,平均21.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1%~76.8%,平均55.0%。在以C堡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CBBCF1群体)中检测到23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6.2%~60.0%,平均24.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7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3%~44.4%,平均31.0%。上述结果表明,粳稻异交相关性状是由多位点控制的,基因对性状本身的作用类型以加性效应为主;粳稻异交相关性状中亲优势主要遗传基础为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异交 主效qtl 上位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生育期相关性状QTL定位
5
作者 阚贵珍 胡振宾 +4 位作者 童振峰 张丹 郝德荣 印志同 喻德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以野生大豆江浦野生豆-5为母本,栽培大豆南农06-17为父本杂交所得的316个F2单株及其衍生F2∶3和F2∶4家系为材料,利用JoinMap3.0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210个标记(分子标记207个、形态标记3个),共24个连锁群的大豆分子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 以野生大豆江浦野生豆-5为母本,栽培大豆南农06-17为父本杂交所得的316个F2单株及其衍生F2∶3和F2∶4家系为材料,利用JoinMap3.0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210个标记(分子标记207个、形态标记3个),共24个连锁群的大豆分子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2 205.8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09 cM。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2007年F2单株、2008年F2∶3家系及2009年F2∶4家系的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生育期结构4个生育期相关性状进行联合世代QTL分析,共检测到15个加性显性QTL和9对上位性QTL;存在QTL共位性(同一标记区间存在不同性状的QTL)以及QTL互作网络(一个QTL可以与多个QTL互作)的现象;贡献率最大的3个QTL为qVP-H-1、qWGP-H-1和qRV-H-1,加性效应解释的遗传变异分别为21.31%、13.14%和9.37%,qWGP-H-1和qVP-H-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江浦野生豆-5,qRV-H-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南农06-17。研究结果为生育期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野生大豆优异基因的挖掘及栽培大豆遗传基础的拓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期相关 qtl定位 上位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重组近交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伟 刘方 +6 位作者 黎绍惠 王为 王春英 张香娣 王玉红 宋国立 王坤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3-442,共10页
利用爱字棉1517×德州047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中G6群体构建的SSR遗传连锁图谱及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QTL进行定位,并对主效QTL,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及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为利用分子聚... 利用爱字棉1517×德州047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中G6群体构建的SSR遗传连锁图谱及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QTL进行定位,并对主效QTL,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及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分析,为利用分子聚合方法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对2006年、2008年以及2009年的产量性状进行分离分析,检测到24个不同年份的主效QTL,其中相关于单株籽棉、单株皮棉、衣分、子指以及单株铃数的分别检测到1个不同年份稳定存在的主效QTL;对3年的产量性状作环境因子联合分析,检测到14个主效QTL,其中6个与环境互作,检测到20对加加上位性QTL,其中7对与环境互作。不同年份检测的稳定且受环境影响小或不受环境影响的与近处标记紧密连锁的主效QTL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提高育种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重组自交系 产量 主效qtl 上位qtl Q×E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江建华 刘强明 +7 位作者 卢超 张红 刘晓丽 党小景 牛付安 Manamik Caleb BRERIA 赵凯铭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47-2161,共15页
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 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41.9%。77.6%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15.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6.9%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共检测到90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在RIL群体中检测到44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7%~8.0%,平均3.7%。在XSBCF1群体中检测到27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2.7%~78.5%,平均29.2%;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0%~71.8%,平均40.1%。在CBBCF1群体中检测到19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2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7%~64.4%,平均30.1%;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9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7%~64.1%,平均40.0%。在CBBCF1群体中,利用BCF1表型值和中亲优势值都检测到的E-QTL有2对。上述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是粳稻秀堡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主效qtl 上位qtl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