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定量CT研究老年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差异,探讨骨密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目的运用定量CT研究老年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差异,探讨骨密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测定两组人群腰椎相同部位骨密度,比较分析两组间、组内骨密度值。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骨密度值较对照组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所占比例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组中椎间盘邻近上下两椎体间骨密度有差异(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骨密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影响,突出的椎间盘邻近两椎体骨密度存在某种特殊差异可能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一种原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腰椎椎体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与年龄及同层面椎旁腰大肌、竖脊肌、腹部脂肪、血管钙化情况的关系。方法收集体检中心行腰椎检查的老年女性90名,采用定量CT( quantitative CT ,QCT)及后处理软件测量...目的:探讨不同腰椎椎体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与年龄及同层面椎旁腰大肌、竖脊肌、腹部脂肪、血管钙化情况的关系。方法收集体检中心行腰椎检查的老年女性90名,采用定量CT( quantitative CT ,QCT)及后处理软件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及三椎体同层面椎旁体质成分。统计学处理应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结果①3组椎体BMD均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5),L2BMD、L3 BMD均与双侧腰大肌、竖脊肌密度成正相关(r=0.233~0.301, P均<0.05)。而L4 BMD显示与双侧竖脊肌密度及腹部脂肪面积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外,肌肉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年龄是唯一全部进入3组腰椎BMD回归方程,并呈负相关,是影响腰椎BMD的重要因素。结论老年女性的腰椎骨密度与椎旁腰大肌、竖脊肌密度,腹部脂肪面积及年龄密切相关,除年龄外椎旁肌肉密度对骨密度影响最大。 QCT扫描更加直观、精确显示椎骨与椎旁体质成分情况,可作为测量诊断骨质疏松、体质成分的新手段。展开更多
目的建立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为周围型DEXA测定开展OP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上海市区365例21~59岁社区女性健康志愿者,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EXA)测量...目的建立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为周围型DEXA测定开展OP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上海市区365例21~59岁社区女性健康志愿者,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EXA)测量了非优势侧(左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 and ulna,Dist.R+U)、近端桡骨和尺骨(Proximal radius and ulna,Prox.R+U)和近端桡骨(Proximal radius,Prox.R)的BMD值,并分析了其年龄分布,建立了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同时,以问卷调查了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前臂骨各部位的BMD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可以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OP的骨量诊断标准也可以用骨量峰值的算术均数降低标准差的形式建立。45岁以前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但不同年龄段BMD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45岁以后BMD值明显下降。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骨量峰值均出现在40~44岁年龄段,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R+U)、近端桡+尺骨(Prox.R+U)和近端桡骨(Prox.R)的骨量峰值及标准差分别为(0.3717±0.0423)g/cm2、(0.7958±0.0771)g/cm2和(0.7802±0.0671)g/cm2。此外,体重和怀孕次数对峰值骨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体重过轻和怀孕次数过多均不利于峰值骨量的形成。结论建立女性前臂骨不同部位的骨量峰值和标准差,可为周围型DEXA测定开展OP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尤其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以确定是否需进一步开展中轴骨测量或进行药物干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运用定量CT研究老年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差异,探讨骨密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测定两组人群腰椎相同部位骨密度,比较分析两组间、组内骨密度值。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骨密度值较对照组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所占比例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组中椎间盘邻近上下两椎体间骨密度有差异(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骨密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影响,突出的椎间盘邻近两椎体骨密度存在某种特殊差异可能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一种原因。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腰椎椎体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与年龄及同层面椎旁腰大肌、竖脊肌、腹部脂肪、血管钙化情况的关系。方法收集体检中心行腰椎检查的老年女性90名,采用定量CT( quantitative CT ,QCT)及后处理软件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及三椎体同层面椎旁体质成分。统计学处理应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结果①3组椎体BMD均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5),L2BMD、L3 BMD均与双侧腰大肌、竖脊肌密度成正相关(r=0.233~0.301, P均<0.05)。而L4 BMD显示与双侧竖脊肌密度及腹部脂肪面积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外,肌肉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年龄是唯一全部进入3组腰椎BMD回归方程,并呈负相关,是影响腰椎BMD的重要因素。结论老年女性的腰椎骨密度与椎旁腰大肌、竖脊肌密度,腹部脂肪面积及年龄密切相关,除年龄外椎旁肌肉密度对骨密度影响最大。 QCT扫描更加直观、精确显示椎骨与椎旁体质成分情况,可作为测量诊断骨质疏松、体质成分的新手段。
文摘目的建立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为周围型DEXA测定开展OP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上海市区365例21~59岁社区女性健康志愿者,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EXA)测量了非优势侧(左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 and ulna,Dist.R+U)、近端桡骨和尺骨(Proximal radius and ulna,Prox.R+U)和近端桡骨(Proximal radius,Prox.R)的BMD值,并分析了其年龄分布,建立了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同时,以问卷调查了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前臂骨各部位的BMD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可以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OP的骨量诊断标准也可以用骨量峰值的算术均数降低标准差的形式建立。45岁以前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但不同年龄段BMD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45岁以后BMD值明显下降。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骨量峰值均出现在40~44岁年龄段,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R+U)、近端桡+尺骨(Prox.R+U)和近端桡骨(Prox.R)的骨量峰值及标准差分别为(0.3717±0.0423)g/cm2、(0.7958±0.0771)g/cm2和(0.7802±0.0671)g/cm2。此外,体重和怀孕次数对峰值骨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体重过轻和怀孕次数过多均不利于峰值骨量的形成。结论建立女性前臂骨不同部位的骨量峰值和标准差,可为周围型DEXA测定开展OP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尤其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以确定是否需进一步开展中轴骨测量或进行药物干预。